我国的茶产业延续着长盛不衰的发展路径,并且创造出了两个历史首次。一个首次是我国的茶叶总产历史上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一个首次是我国茶叶出口总值历史上首次突破5亿美元大关。在分析我国茶产业何以如是的理由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必须要重点一提的,这就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而不断的茶文化。
如果论起农产品中起文化传承功能最典型的产品,恐怕要首推茶叶了!因为茶叶的功能一直没有局限在一般的饮上,而是和药用、社交、待客、祭祀、休闲、文化体验等融合在了一起,成了一个不一般的农产品,成了一个一直和文化交相辉映的特别的农产品。关于茶文化的特征大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茶文化是我国5000年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大宗农作物中,发源于我国的主要有水稻和茶叶等作物,稻作文化和茶文化也是我国农耕文化中闪耀着光辉的两个亮点。考古学家在浙江杭州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茶籽,说明那个时候已经有了茶叶这种作物。被业内所公认的我国茶产业史为距今2700年的神农氏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唐朝以前称茶为荼)而解之这句出自《神农本草经》的话语同时使得神农氏这个农业神也被尊为茶祖。
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一直与宗教、名山、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不断充实我国茶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使得我国茶产业不断发展。比如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龙井茶,就一直和四井合一(龙井村、龙井泉、龙井山、龙井茶)以及由乾隆皇帝命名的十八御茶树紧紧联系在一起,而福建安溪铁观音的名称来历则有两个文化版本,一是观音托梦,一是皇帝(乾隆)命名。西湖龙井多年雄霸中国名茶首席地位自不必说。福建安溪县也是一个靠茶而发展起来的典型县份。到目前,该县茶叶种植面积为40万亩(占全国的1/50),年产茶叶4.2万吨(占全国的1/25),涉茶总产值45亿元(占全国的1/10)。当地百万人口中,涉茶人员就有80多万,农民人均收入中茶叶的收入占了60%以上。用当地茶农的话说就是:安溪人因为拥有铁观音而名扬海外,铁观音因为选择了安溪而大放异彩。
中国茶文化清静雅和的精神实质随着中国茶叶的流传也流传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中华民族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出了传承。同时茶文化也使得我国茶产业衍生出了茶艺、茶道、茶包装、茶馆、茶博物馆等全方位的多个产业链条。据记者了解,我国第一家茶博物馆开馆于1991年,地点位于浙江杭州,名称为中国茶叶博物馆。该博物馆里有茶的历史、茶的分类、古代茶具、茶俗风情、茶艺茶道等内容,开馆11年来,博物馆的经营情况越来越好,该馆也成了当地学生感受茶文化的参观之地和茶艺茶道的重要培训中心。此后,我国四川、山东、福建等地相继建起了各具特色的茶博物馆,总数约在10家左右。2006年10月30日,云南勐腊县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茶博物馆,这个传承茶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茶产业链条延伸的又一个重要产业形式尚在继续发展中。
2005年、2006年两年,我国茶叶界最出彩的要算是云南省为推介普洱茶而搞的茶马古道活动了!普洱一词来自当地哈尼族语言,普为村寨,洱为水湾,普洱即水湾寨。历史上云南的茶叶是通过马帮运往西藏,然后再转销它地,茶马古道由此而来。
或许在唐汉千年古树茶庄便是你相遇的开始,慵懒的夏日午后,三五知己品着醇滑且色泽如顶级波尔多庄园红酒般晶莹透亮的普洱,似乎能感受到那种相知千年的温暖,我们的心因此不知不觉地变得如婴儿般柔软,思绪也随之飘到千里之外的云南保山昌宁漭水,千年古树的故乡。
这是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据说最高海拔约2875.9米,云雾缭绕,原始森林密布,似乎走进电影“阿凡达”的场景。云南保山,古称永昌,有永远昌盛之意,地处滇西,与缅甸接壤,辖隆阳、施甸、腾冲、龙陵、昌宁一区四县。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崎岖磅礴的丝绸古道,二战期间驰名中外的滇缅公路,松山战役遗址,还有众多的寺宇,如古刹梨花坞、古建筑群玉皇阁、全国最大的玉佛瞻仰地卧佛寺。
自昌宁县城进入漭水境内,每当山茶花盛开的季节是天堂山最动人之时,或灿若朝霞,或丽如素娟,成千上万棵连在一起,形成花海奇观,将山峦群峰装点得分外妖娆,在云海或彩霞中,真分不清它究竟是云霞亦或茶花?天堂山林海中,分布着数千亩野生茶,沿江茶山的一棵茶树,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云南农业大学的专家鉴定,树龄在千年以上,这棵千年古茶向世人证明了昌宁是中国的“千年茶乡”。
不论你来自何方,亦不论你为何而来,当我们唐汉茶友相约在千年古树下,那种恍若隔世、似曾相识的感觉悠然而来,一花一千年,一树一菩提,茶友问道:“我们因何而来”是啊,因何而来?是缘于千年之约定,还是古树精灵的召唤,又是否如“阿凡达”中肩负着守护森林之王的重任。这个世界有这么一群执著的茶友,因在唐汉品千年古树茶,便结下不解之缘,跋山涉水,风雨兼程,为追寻千年之约定而来。在这里,他们聆听树言,真心感悟,呵护着古树精灵们,并将那一片片树叶历经洗礼而制成千年古树茶。
一树一千年,一茶几世情,“用珍稀的古树为珍惜的你,我们用真诚之心制成每片古树茶,希望朋友们能品尝到真正的千年古树茶”,唐汉古树茶品牌创始人张建军先生和他的SFT从茶开始团队一直坚守着这个信念,用心做茶。用珍稀的古树为珍惜的你,2012龙年松山古树珍饼滋味鲜爽,香气怡人,融于水,回甘强劲,饱满度相当不错,内质丰富,耐泡度高,叶底柔软,值得期待转化的茶品。
茶酒论
窃见神农曾尝百草,五谷从此得分。轩辕制其衣服,流传教示后人。仓颉致(制)其文字,孔丘阐化儒因。不可从头细说,撮其枢要之陈。暂问茶之与酒,两个谁有功勋?阿谁即合卑小,阿谁即合称尊?今日各须立理,强者先(光)饰一门。
茶乃出来言曰: "诸人莫闹,听说些些。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茗草,号之作茶。贡五侯宅,奉帝王家。时新献入,一世荣华。自然尊贵,何用论夸!"
酒乃出来:"可笑词说!自古至今,茶贱酒贵。单(箪)醪投河,三军告醉。君王饮之,叫呼万岁,群臣饮之,赐卿无畏。和死定生,神明歆气。酒食向人,终无恶意。有酒有令,仁义礼智。自合称尊,何劳比类!"
茶为酒曰:"阿你不闻道: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蜀川(山)流(蒙)顶,其(登)山蓦岭。舒城太湖,买婢买奴。越郡余杭,金帛为囊。素紫天子,人间亦少。商客来求,舡车塞绍。据此踪由,阿谁合少?"
酒为茶曰: "阿你不闻道,剂(齐)酒干和,博锦博罗。蒲桃九酝,于身有润。玉酒琼浆,仙人杯觞。菊花竹叶,君王交接。中山赵母,甘甜美苦。一醉三年,流传今古。礼让乡闾,调和军府。阿你头恼(脑),不须干努。"
茶为酒曰: "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供养弥勒,奉献观音。千劫万劫,诸佛相钦。酒能破家散宅,广作邪淫。打却三盏已(以)后,令人只是罪深。"
酒为茶曰: "三文一缸,何年得富?酒通贵人,公卿所慕。曾道(遣)赵主弹琴,秦王击缶。不可把茶请歌,不可为茶交(教)舞。茶吃只是腰疼,多吃令人患肚。一日打却十杯,肠胀又同衙鼓。若也服之三年,养虾蟆得水病报。"
茶为酒曰: "我三十成名,束带巾栉。蓦海其(骑)江,来朝今(金)室。将到市廛,安排未毕。人来买之,钱财盈溢。言下便得富饶,不在明朝后日。阿你酒能昏乱,吃了多饶啾唧。街中罗织平人,脊上少须十七。"
酒为茶曰:"岂不见古人才子,吟诗尽道:渴来一盏,能养性命。又道:酒是消愁药。又道:酒能养贤。古人糟粕,今乃流传。茶贱三文五碗,酒贱盅半七文。致酒谢坐,礼让周旋。国家音乐,本为酒泉。终朝吃你茶水,敢动些些管弦!"
茶为酒曰:"阿你不见道:男儿十四五,莫与酒家亲。君不见生生(狌狌)鸟,为酒丧其身。阿你即道:茶吃发病,酒吃养贤。即见道有酒黄酒病,不见道有茶疯茶癫。阿阇世王为酒煞父害母,刘零为酒一死三年。吃了张眉竖眼,怒斗宣拳。状上只言粗豪酒醉,不曾有茶醉相言。不免求(囚)首杖子,本典索钱。大枷( )项,背上抛椽。便即烧香断酒,念佛求天,终生不吃,望免迍。"
两个政争人我,不知水在旁边。
水为茶酒曰:"阿你两个,何用忿忿?阿谁许你,各拟论功!言词相毁,道西说东。人生四大,地水火风。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损人肠胃。茶片干吃,只粝(砺)破喉咙。万物须水,五谷之宗。上应干象,下顺吉凶。江河淮济,有我即通。亦能漂荡天地,亦能涸煞鱼龙。尧时九年灾迹,只缘我在其中。感得天下钦奉,万姓依从。由(犹)自不说能圣,两个何用争功?从今已(以)后,切须和同。酒让发富,茶坊不穷。长为兄弟,须得始终。若人读之一本,永世不害酒癫茶风(疯)。"
茶淡了就该换茶了
喝茶喝的是茶中滋味,茶水都没有滋味就该换茶了,再喝就不只是没味道那么简单了。
在古代喝茶的讲究非常之多,喝茶其中也暗藏玄机,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如今的讲究虽没有古时那么多,但如果茶叶喝了很多次茶味淡了依旧冲泡给客人喝似乎也有不妥之处,让客人觉得不受欢迎,似有逐客之意,如果您没有注意这个细节,请看过此文后注意了,也许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便会给您和您的友人造成小误会。
如何判别茶已经淡了?
1、颜色由浅变淡,茶叶是一种通过浸泡使茶叶中的内含物质溶于水,它是一个开始淡到滋味足再到淡的一个过程,开始淡是因为茶叶还没有泡开,茶叶充分润开后茶汤中的滋味便会变得最丰富,口感最好,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汤又会变淡,这时茶叶中可以被浸泡出来的内含物质越来越少,茶味慢慢变得涩口,水味重,口感特别差。颜色是一个茶汤浓度的直观表现,茶汤颜色越来越淡,说明茶叶基本没有味道,可以换茶了。
2、口感的变化,通过味觉感知,即使不是经常喝茶的人,口感变化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感觉没什么茶味说明茶叶已经很淡必须换茶了。
3、日常的经验判断,每种茶叶可冲泡次数也是有限的,可结合具体的茶类冲泡次数来衡量,比如:绿茶可冲泡3-7泡,越好的绿茶能冲泡次数越少;红茶芽尖类4-6泡基本没什么味,粗老一些的如古树晒红可冲泡15泡左右,普洱茶无论生熟15-30泡左右。
喝茶是一件乐事,好茶也要一起分享,淡茶多喝不益,也不雅。但也不宜频繁更换茶叶,喝完每一款茶是对茶叶的爱,及时更换淡茶也是对客人的一份尊重。
4月10日,2009’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活动将在炎陵县举办。这是中国乃至全球茶叶界的一大盛事。昨日,市农业局经济作物工作站茶叶专家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津津有味地叙说起我市“茶事”。
我市产茶历史悠久,是全国最早开发、利用茶树的区域之一。“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有关资料表明,炎陵县城所在地,古时称“茶王城”。茶陵县(包括现在的炎陵县)始设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是全国惟一以“茶”字命名的县。之所以称茶陵,《茶经》云:“茶陵县所谓陵谷生茶茗焉”;又云:“神农葬茶乡(今炎陵县鹿原镇)”。
据考证,早在400多年前,我市就是湖南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茶叶主产区。明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述:“楚之茶,则有辰州之溆浦、岳州之巴陵、零陵之宝庆、茶陵……皆产茶有名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各地大种茶叶,我市亦不例外。全市154个公社中,就有134个被列入茶叶生产基地,兴办了751个茶叶加工厂,面积千亩左右的茶场达26个。至1977年,全市茶园面积达9.97万亩,年产茶叶2150吨,为我市历史最好水平。
据介绍,近年受品种老化、茶园退化等因素影响,不少地方出现茶园改种现象,导致面积大幅下滑。去年,全市仅有茶园3.32万亩。但良种茶园发展较快,已占茶园总面积的3成。
近年,各地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化茶叶生产技术,我市有2.2万亩茶园获无公害生产认证和产地认定,有4000余亩获绿色食品生产认证。攸县酒埠江茶场在全市率先通过国际组织欧盟(IMO)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审查。
普洱六大茶山和其他一些产茶区的少数民族,均以茶作主要经济来源和物与物相换的对象,所以几乎处处种茶,户户卖茶,马帮塞途,商旅云集。据考察,这一时期每年约有马帮五万匹于春秋二季来回于滇南、滇西及越南、缅甸、老挝等地运输茶叶,随着茶叶运输的繁忙,客栈、食馆、商店也应运而起,生意兴旺,第三产业在交通沿线发展起来。往来于思茅普洱地区的马帮运输有几条干线。
其一,由下关经顺宁(现:凤庆县)、临沧市云县、临沧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乡、双江县运输勐库茶、凤庆县茶至下关加工为沱茶,每年约有驮马46千匹驮运。其二,由蒙自向西至临安(建水)、石屏县,往南至城抵西双版纳。其三,以玉溪为起点,经石屏、元江、磨黑至普洱思茅。海关的设立也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运销。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895年6月21日),清政府与法国在北京签订《中法商务专条》,其中第三条规定:议定云南之思茅开为法越通商处所。光绪二十三正月初三日(1897年2月4日),英国又强迫清廷在北京订立《中缅条约附款十九条》,其中第十三条规定将在思茅设立英国领事官驻扎。,根据上述条款,1897年1月2日,法国在思茅建立了海关。1902年5月8日,英国在思茅建立海关。据海关统计,自民国元年巨民国十二年(1912-1923)经由思茅海关出口的红茶,价值白银110210两。
思茅普洱区在历史上的盐茶马道,是伴随着盐茶的生产、运输、销售而兴起的。据光绪《普洱府志》载,普洱茶早在唐代就已行销西番。其卷十九《食货志》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代时已开始有茶马市场,以茶易马。元代时茶叶已成为边疆各族人民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到明朝时,谢肇制已经在《滇略》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记载。万历年间,在普洱已设官管理茶叶贸易。据考,历史上普洱茶运销量号称10万担以上,清顺治十八年(1661),仅从普洱运销西藏的茶叶就有三万驮之多。
清代中叶,清政府已在普洱府和思茅厅增设茶局,商人经营茶叶要向官方领取茶引(即执照)。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攸乐山设攸乐同知,统兵五百防守山寨,征收茶捐,当时每年约有马帮一千余驮运茶叶,然后转运普洱府加工精制。由于瘴疟流行,乾隆元年(1736),清政府将攸乐同知移往思茅,改称思茅同知,从此思茅又成了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思茅也因普茶远销而繁荣起来。从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76),思茅城商旅云集,市场繁荣。年有千余藏族商人到此,印度商旅驮运茶、胶(紫胶)者络绎不绝,滇南商道已成为一条茶叶商道,印度、缅甸、暹罗(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均有商人来往于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之间。这时期的普洱茶马道异常兴盛。清人檀萃《滇海虞衡志》中云: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矣。
王平盛,男,普洱市宁洱县人,生于1948年11月,汉族,研究员。
1969年参加工作,1976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茶叶专业后回到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王平盛先生一生以茶叶为事业和生活的核心,致力于茶叶生化、茶树品种资源、茶树栽培技术的研究,从事科技管理等工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书记,兼任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云南茶业协会常务理事、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副会长等,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我省著名的茶树品种专家之一。
“六五”期间,参加云南茶树资源考察征集、保存和利用研究工作,在所内建立全国最大面积30亩的《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现已保存各种珍希茶树资源材料900余份。“七五”、“八五”期间,他担任国家攻关课题省基金课题和省攻关课题的第二主持人和主要执行人。“九五”期间,他担任国家攻关课题“茶树优良种质评价与利用研究”、省基金课题“云南大叶种优异资源机能性物质研究”主持人;参与了云南大叶茶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新技术。担任云南省茶科所所长期间,他带领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全力推进全省茶叶科技研究、推广,积极主动帮助勐海县发展规范化密植速成生态茶园。“十五”期间,主持国家攻关子课题“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农业部基础资金和成果转化项目,省攻关项目“大叶茶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有机茶生产及新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科技部项目“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十一五”期间,分别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云南及周边地区茶树资源调查”,农业部项目“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更新复壮与利用”,云南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及云南省林业厅项目“云南省古茶园(树)保护管理综合技术试验示范”等研究项目。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次。并结合科研工作先后在《茶叶科学》、《中国茶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有“中国野生大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价值”,“云南茶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鉴定和评价利用”等30多篇,同时,参加了专著《中国茶树品种志》云南部分的编写工作及主编了云南农作物资源志《茶叶篇》。2004年3月至7月,他作为领导小组成员、专家组组长,参与组织了西双版纳历史上规模最大、科目最多的全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工作,同年11月《西双版纳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报告》被州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全州科技成果二等奖。
“千两”茶,即花卷茶,清朝道光年间(1820年前),安化酉州制作出第一支花卷茶(即百两茶)。而后的同治年间,晋商与边疆刘氏采茶师合作探索,又改百两花卷茶为千两茶,宣告“世界茶王”的诞生。
由于花卷茶选用优质黑毛茶原料和古朴的加工方法使其产生特殊的饮用价值,饮用花卷茶时可以感受到茶味十足,内质香气纯正或带有松烟香,汤色橙黄、滋味醇厚。花卷茶中的儿茶素和氧化产物黄烷醇类氧化基合物是一类复杂的生理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如增强人体血管壁的韧性,抑制动脉硬化,具有维生素P的类似功能,抑制人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作用能力是维生素的5~10倍,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维生素C的吸收,从而防止致癌物质—亚硝酸铵等硝基化合物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形成积累等。
近年来,花卷茶这一传统产品的挖掘和利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市场不断扩大。但在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地下手工作坊仿制的假冒伪劣产品,地下手工作坊生产的伪劣产品大多出现了烧心、霉变现象。为保护花卷茶这一民族品牌,2007年6月14日,由安化县茶业协会申请的“安化千两茶的制造方法”发明专利,正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申请号为200710035162.9。该发明专利授权后,使安化县传统名茶千两茶的制作工艺依法受到保护,也有利于全县黑茶产业的规模、有序和快速发展。(记者祝田园)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