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勐往乡 曼糯古茶区

2020-09-29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勐往乡 曼糯古茶区”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勐往乡 曼糯古茶区”相关知识!

“勐往”系傣语地名,“往”为湖泊,“勐往”意为是湖泊变成平坝的地方。勐往乡古为一土司地,明、清为一版纳地,是十二版纳之一(西双傣语为十二的意思,傣语中“版纳”是一千亩之意,即一个版纳系一个徵收赋役的单位,从此便有了“西双版纳”这一傣语名称),1929年,曾成立为宁江县。

勐往乡位于勐海县境东北部,东邻景洪市,东南连勐宋乡,南毗勐阿镇,西、北与澜沧县接壤。东北角沿澜沧江与普洱市、景洪市隔江相望。总面积488.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833亩。辖曼允、勐往、糯东、坝散、南果河、灰塘6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2009年末,总人口3565户14790人,其中,农业人口3184户14370人。境内居住着傣、拉祜、哈尼、布朗、彝、汉6种民族。傣族5409人,拉祜族3580人,哈尼族2121人,布朗族941人,彝族1139人。

勐往乡山坝相间,以山为主,地处横断山系的南缘地带,地形西北高,中部勐往坝子低。最高海拔2345米;最低海拔551米。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坝区炎热多雨。勐往乡是勐海县的主要林区之一,是祖国西南边陲一颗绿色的明珠。这里,自然风光神奇迷人,民风浓郁纯朴。主要风景名胜有:

仙人洞位于灰塘村委会驻地西北部澜沧江边。主洞呈横8字形,洞口宽0.8米,洞深15.1米,洞中钟乳石绚丽多姿。

曼糯古茶区

分布于勐往村委会曼糯大寨、曼糯上寨和曼允村委会曼糯中寨。其中:曼糯大寨为布朗族村寨,是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集居地,已有400多年历史;曼糯上寨为汉族村寨;曼糯中寨为汉族和拉祜族杂居的村寨。茶园面积815亩,采摘面积755亩,其中古茶园面积为646亩,约2.5万余棵,占茶园总面积的80%,茶树分散,连片较少,属栽培型古茶园,树龄300多年,年产干毛茶226.5公担。

曼列、街子温泉境内地热资源丰富。全乡有温泉2处,曼列温泉位于曼列小组西北部,冒出点为51℃,曼列村已引入村民家中;街子温泉位于距街子3.5公里处的轮歇地内,冒出点40.3℃,均带硫磺味。

茶文化精选阅读

坝糯茶区——藤条茶及其坝糯近期历史


从那蕉新寨(橄榄山寨)顺着公路往前行3公里,便是勐库东半山藤条茶的代表产地--坝糯,坝糯是东半山最大的寨子,现有300多户人家,汉族占85%,其余为拉祜族。

坝糯在双江县在整个临沧市都颇有声名,坝糯声名大是因为坝糯产的藤条茶在双江在临沧声誉最高,坝糯是双江藤条茶园保存得最好的地方,藤条茶园的面积在双江为第一,双江最古老最大的藤条茶茶树就在坝糯。坝糯的藤条茶树堪称天下一绝,其茶树形态之美令人称奇。树龄超过百年的藤条茶树,一棵树上有几十根上百根藤,最长的藤可达三四米长,树生藤、藤缠藤,茶树成行的,数棵茶树伸出的藤条相互缠绕,织成一排藤网,单株茶树藤缠藤、藤绕藤,织成一个球状,看上去如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

坝糯人能养出那样奇美的藤条茶树,其用心之细,技法之精令人赞赏,坝糯人修整养培藤条茶的技术及下的工夫,在双江无与伦比,要了解一百年前勐库的藤条茶园是什么形貌,那就一定要去坝糯看看。

坝糯的藤条茶形表独特,新鲜时芽头滚圆肥壮,绒毛浅绿密厚,晒干后芽头白亮中略带金黄,做成饼茶条索清晰,饼面芽绒闪光,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舍不得饮用,只想观赏、收藏。

近几年坝糯的藤条茶追捧者越来越多,不少茶商千里迢迢奔向坝糯专收藤条茶,西双版纳勐海县的一些大茶厂,双江勐库戎氏茶业公司,还有广东的茶老板每年开春都要派人去坝糯候茶,坝糯的藤条茶每年可卖到一斤不剩,叹的是藤条茶产量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将茶树枝修整培养成藤条状、这应该是汉人们带来的技术。在勐库小户赛拉祜族寨、公弄布朗族寨、冰岛傣族寨,不曾见这种修养法。勐库东半山汉人居多,老茶园的茶树几乎全是按藤条状培育的,勐库西半山的邦改、丙山,沙河乡的邦木、邦协,忙糯乡的滚岗等村寨,也有大面积的藤条茶园,这些有藤条茶的村寨都是汉人居多。

按藤条茶状培养出来的茶,只有嫩叶嫩芽,芽头肥硕毫亮,但产量低,不过价格可是平面状培养法产的茶的双倍,坝糯1949年以前有2000多亩藤条茶园,如今留下来的还有1500亩左右,其面积现在在双江仍是第一。

坝糯有许多可看、可寻、可考的东西,坝糯是勐库东半山最高的寨子,海拔已超过1900公尺,坝糯与西半山无遮无挡的对望,站在坝糯可将西半山的公弄、三家村、豆腐寨、小户赛、大户赛全都览尽,站在坝糯看西半山,西半山是一幅巨大的屏画。

坝糯是山中宝地,地势虽高坝糯是个好地方,水源丰沛,梯田很多,粮食充裕但不缺水,清清亮亮的三条溪涧蹦蹦跳跳弯来弯去地围着坝糯流淌,因为水量丰沛,坝糯拥有东半山最多的梯田,是一个不缺谷粮的地方,良好的生产条件、居住环境,使坝糯人口一直很多,迁走的极少。

坝糯种茶历史悠久,种茶年代不会晚于冰岛。坝糯在汉人没有迁来之前,早已有拉祜人在此居住,拉祜人早已在坝糯种茶,坝糯保存着一片很大很老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最大的一颗茶树树围已超过140厘米,坝糯的汉族村民都认可,那片大茶林是汉人还没迁来时拉祜族种下的。从坝糯那片最老的古茶树来分析,拉祜族500年前已在坝糯居住、种茶。

汉人进入坝糯的时间已近200年,李家、夏家是最早迁来坝糯的汉人,从李氏家族的坟碑和家谱来看,汉人在清嘉庆年间已来坝糯。坝糯过去在勐库名声大,一是因为坝糯茶好,二是因为坝糯有钱有势的人多,李家、夏家、唐家、曾家、廖家都是有名望的大户。1950年至1951年,坝糯跑缅甸、跑泰国、跑台湾的人数仅次于县城营盘街。

坝糯现在还存有一块大匾,上面刻着光华街几个字,这块大匾记下了坝糯在民国时期曾经有过的风光,坝糯的汉人大多由临沧博尚迁来,博尚在清朝时期是澜沧江以西顺宁府缅宁厅最大的商品交易地,坝糯的汉人们对博尚很熟悉,勐库茶运到博尚交易,极有可能是坝糯人开的先河。

坝糯是块天赐的宝地,非常适宜人居,海拔虽高,地势却不陡峭,东半山山脉在坝糯这一段形成了一级一级的平台,加上水源丰富,无论多千的旱地改造成水田都很容易,早先拉祜族在坝糯开过不少梯田,种过不少茶树,汉人迁来后又开了一些梯田和茶园,坝糯的梯田是勐库山区村寨中最多的,这得益于坝糯的地形条件好。

坝糯占着地利有靠山吃山的好条件,与坝糯隔着一条小河沟的是另一个拉祜族聚居地--忙蚌,忙蚌的山林里盛产一种药材--六子,六子具有消炎、止痛、治疟疾等作用,滇南和缅甸的坝区瘴气重,对六子需求量很大,云南的傣族、布朗族和缅甸的掸族染牙齿也要用六子,六子从古至今都是一种供不应求的药材,而六子的价格和利润还超过茶叶。坝糯人每年都要收六子驮去耿马、沧源、缅甸卖,驮六子的马帮一起程便有七八十匹马。六子往边境方向驮,茶叶则往博尚方向得贵,六子和茶叶让坝糯人赚得满钵满罐,双江还没设县时坝糯已是勐库最富有的大寨子。

坝糯由于自然环境生存条件较好,田多、地多、水多,还有六子、茶叶可摘可卖,汉人来坝糯后没有一门心思地去靠卖烤酒来置换拉祜人的田和地,拉祜人在汉人迁来之后,失地不多、迁走的也不多,直到1950年坝糯还有30多户拉祜族。坝糯的拉祜人自成一寨与汉族寨相距约500米,二百年来拉祜族与汉族和睦相处,没有发生过什么争斗。拉祜人帮汉人采六子摘茶叶,汉人们走马帮时还带卜个别拉祜人一道走。

坝糯的汉人注重办学,光绪中期坝糯已有私塾,1904年双江改土归流后,坝糯有了小学校,在勐库东半山,坝糯进校读书的孩童为最多。1927年勐勐改为双江县后,坝糯青年去县城去临沧去昆明读书的相当多,现今坝糯80岁以上的汉族村民都有文化,能识字。

坝糯自然条件、生产条件较好,粮食多、茶叶多、六子多,过去坝糯人的经济收入普遍较高,贫穷的人家很少,坝糯民国年间受过中等教育的年轻人都有二三十个,1940年前后,坝糯的综合实力甚至超过了老县城营盘街。李家、夏家、廖家、曾家、唐家都有大瓦房、大院子,尤其是李氏家族1940年以后在勐库当算最有财势的家族。

李自生是东半山六子生意、茶叶生意做得最大的人,李自然任过勐库镇镇长,还当过团总。李桓阳任过双江县教育局局长,坝糯人财大气粗有点不把西半山的人放在眼里,坝糯人想摆脱公弄和营盘的牵制。

李自然不屑公弄的黄子树,甚至想将勐库镇改名为光华镇,将勐库镇治所由公弄迁来坝糯,光华镇的大匾都已做好,后因缅宁公署没有批准,勐库才依然叫勐库。李自然1941年至1943年还在坝糯开过街市,五天赶一街,后因山路上土匪太多,来赶街的人减少,两年后街市关停。

1950年1O月解放军已进到博尚,坝糯有钱的大户知道局势不妙,纷纷收拾起金银细软等值钱之物,跟着李自然逃去缅甸,坝糯出逃缅甸的多达40人,是勐库镇所有村寨中走得最多的,有少部分人后来转去了台湾。1988年以后,当年出逃、定居在缅甸和台湾的双江人开始回双江省亲,客居他乡几十年的坝糯人对家乡的感情仍是那么浓烈深挚,1999年李桓阳捐款12万给坝糯修公路建学校,李桓阳的女儿李丽明也紧随父亲捐款4万,李自然没能等到两岸关系松解就病逝于台湾,他的儿子经常回坝糯探亲,坝糯的游子们永远恋着故乡。

岁月流逝,坝糯因为214国道的修通,古道废弃,成了勐库交通最不方便的村寨,比起公路沿线的村寨,坝糯落后了,七十年前的那份强势地位早已不存在。直到2005年以后茶叶价格好起来,坝糯人收入才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目前坝糯最漂亮的民居,还是李自然的大哥李自生1940年前盖的那座大院子,最漂亮的大楼仍是李桓阳和女儿李丽明捐资盖的学校。

看着坝糯破损的古道,看着坝糯的老瓦房,让人有些感伤。举目向山上看,又看到了坝糯潜藏的希望,山上又绿又翠满是茶树,坝糯有1500多亩古茶园,那是双江最好的藤条茶园,坝糯还有1400多亩新茶园,那是阳光雨露、肥地沃土滋养着的洁净而生态的高产茶园,资源优势藏在坝糯,坝糯这个勐库曾经的明星大寨,重显风光的日子应该不远了。

云南勐海勐宋最老的古茶区之一


勐海勐宋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

勐海勐宋地处勐海县勐宋乡境内,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古茶园大多为拉祜族所种,古茶园附近都有拉祜族古寨,保塘旧寨应该是拉祜人来保塘最早的定居点。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还有3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大曼吕、那卡等寨子,版纳州最高海拔的产茶区滑竹梁子也在勐宋地区。勐宋是勐海县的重点茶产区,不仅古茶园面积广、产量大,新种茶园也有3万多亩。20世纪70年代,勐宋乡已是云南茶科所良种茶叶和新式茶园重点推广区、示范区。

古树茶特色:

因勐宋范围广、品种多,口感差异较大。那卡地区叶种与其他不同,高香、口感靠前,刺激性较大;保塘寨质较重,苦涩刺激性虽不若那卡重,也较一般古树茶明显,香型类似南糯,苦底有布朗山甜茶影子,许多茶厂茶商以此地区茶品拼配冒充布朗山茶区。

云南南糯茶区及文化历史


南糯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

南糯位于勐海县东侧,平均海拔1400米。在傣语里面,南糯的涵义是“笋酱”。古代南糯山居民以哈尼族为主,族人将吃不完的竹笋制作成笋酱,为当时地方首领所喜爱,要求该山寨每年进贡笋酱,后来就把此山称作南糯山。

爱尼族人(哈尼族支系)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南诏时期,就开始定居南糯山。而在爱尼人定居南糯山之前,已有浦蛮人在此居住。浦蛮人即今天的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他们最早在南糯山开始种植茶叶。目前南糯茶区保留着15000多亩混生的古老茶园,应是1000多年以前布朗族所栽种、荒废遗留的茶园。目前主要古树产地有半坡老、新寨,姑娘寨,丫头寨,石头新、老寨,以半坡老寨产量相对大。南糯山是云南省较早推广手工制茶的地区,也是目前工艺水平相对较高的茶区。

大叶栽培古树茶特色: 香扬清甜、口腔涩感、刺激性较高的代表性茶品;上颚中段舌尖甜香,甘韵在舌面中段,汤质滑口涩度稍高。

老曼峨古树普洱茶


老曼峨古树普洱茶的特点:条形肥壮厚实、紧结显毫、汤色剔透明亮、滋味浓烈厚实、久泡有余香,耐冲泡,入口苦味重一些,但化得很快,回甘很好,茶品独特的滋味独具绵长和清爽。老曼峨寨位居偏远的中缅边境的大山皱褶之中,但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名气却很大。这缘于它是整个勐海县布朗山最古老、最大的布朗族村寨。据寨里古寺内的石碑记载,其建寨时间恰好就是傣族传统的傣历元年纪年,至今已有1371年的悠久历史;这里的古茶园中,一棵棵刻满沧桑岁月的古茶树,见证了布朗族先民“濮人”久远的种茶历史。

老曼峨寨子是著名的“布朗山古茶山”核心区之一,属班章村委会,有156户760人,主要以种植茶叶、稻谷为主。交谈中得知,老曼峨寨如今仍保持着3205亩古茶园,遍布在寨子四周边的莽莽丛林中。普洱茶市场兴起后,越来越多的茶商、茶叶爱好者喜欢上了老曼峨古乔木茶,先民留下的珍贵古茶园,为后代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为此,各家各户对古茶园管理更加用心、下工夫。村里专门制定了严格的村规民约,保持好古茶园的原有生态环境,任何人都不能在古茶园中施用农药和化肥,确保老曼峨古乔木茶的独特品质。

一到春茶、秋茶采摘季节,每天都有不少省内外的茶商、普洱茶爱好者驾车来到寨子选购古乔木茶。自1999年起,布朗山先后列为全国人口较少民族综合扶贫开发试点乡、全省扶贫攻坚乡,各级政府加大了扶贫力度。在国家扶持资金支持和县茶叶产业办技术帮助下,老曼峨村民们新种植了4000多亩生态茶园,茶叶品质虽比不上古茶树茶,但却是同类茶中的上品,销售也不错,成为了村民新的“摇钱树”。

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布朗山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也是江外古六大茶山之一,是布朗族居住地,古时称濮人,是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全寨有140余户人家,600多人口,均为布朗族。布朗山乡全乡辖勐昂、章家、新龙、曼囡、吉良、曼果、班章7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843人。布朗山乡有12000余亩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糯、帕点、曼新龙、曼捌、曼囡老寨和吉良等村民小组,另有台(坡)地茶园18000余亩及广布全乡的野生苦茶和甜茶,为生产优质普洱茶提供了优质的原料保障。

南糯山,古乔木的摇篮


在勐海县的地图上,以勐海县为中心,一左一右矗立着著名的两座古茶山,好像女人胸口的两个乳房,养育着西双半纳的生灵:巴达古茶山和南糯古茶山。虽然巴达大茶王已经壹千七百多岁,但是真正的乔木普洱茶发祥地是南糯山。南糯山属于僾尼族居住地。

可是最初南糯山的名字由来却与茶无关:南糯"是傣语,意为笋酱。

从前,南糯山没有山名,山上住的哈尼族。山坡上长满茶树,而坡脚下长满竹林。每年雨季来到后,竹林里到处长满竹笋。僾尼族喜欢挖笋吃,除了吃新鲜竹笋外,还喜欢把竹笋腌为笋酱。一年冬天,西双版纳召片领(是高封建领主)带着一批官员来到山上。僾尼族的金伞大帕雅(哈尼族统治者)杀猪宰牛款待召片领,而召片领吃腻了猪肉牛肉,没有一点胃口。金伞大帕雅从老百姓家取来一碗酸味笋酱,召片领吃得津津有味,胃口大开。召片领返回景洪宣慰官邸后,对僾尼山上的笋酱念念不忘。后来,他下了一道指令,要山上的僾尼人年年制笋酱进贡。久而久之,傣家人就把僾尼山称为南糯山,意思是产竹笋酱之山。后来,僾尼族也跟着傣族这样叫,"南糯山"就这样一直叫开了。

南糯山又称为孔明山,僾尼人认为南糯山的茶树最早是孔明栽种的。1938年白孟愚先生到南糯山推广茶技、设厂制茶,被当地族人成为孔明老爹再世。

南糯山茶王树是1953年由省茶科所周鹏举等人发现的,树干直径4.34米,高5.5米,树龄八百余年。这棵树不久前已经去世,漫天的鸟鸣和蝉语,将大茶王生前的森林烘托得更加寂静。

勐海茶厂之所以能在1950年恢复生产,很大作用来源于白孟愚的南糯山制茶所,这个制茶所原来是白老创办的,后来被勐海茶厂征用,这座澜沧江南岸最古老的茶山就成为了勐海茶厂重要的古乔木基地。勐海茶厂在1953年开始正式合并了南糯山制茶所,同时创建了南糯山制茶二所,后者由解放军接管,后来由赵继男任所长。两所后来被省茶科所收管,最后于1999年重新被勐海茶厂承包回来。

张存,1938年即来到勐海茶厂,在勐海茶厂已经度过了六十多年,曾经任勐海茶厂普洱茶车间主任、厂党委副书记,见证了南糯山初制所的起伏,初制所坐落在南糯山深处的一座山坳的半坡山,背后是秀美的山峰、竹木掩映、苍翠欲滴。法式风格的厂房,在树峰溪声和鸟鸣之间,延伸到南糯山最高的山寨----大石头寨的脚下。而今南糯山的古乔木资源成为勐海茶厂制作特制品种普洱茶的主要来源之一,五只孔雀饼茶----南糯古茶山饼茶(400克)、五子登科中的蜜韵(500克)、南糯山贡饼(200克)和2004年博闻科技改制勐海茶厂后的开张纪年饼茶----八色贡茶之一:南糯山古乔木茶饼等,就都是用南糯山一口料制作的普洱极品。

南糯山的味道绝对是令你一喝就永远忘不掉的,那份香甜沁人心脾,如冰糖溶于水中,茶香在上空蒸腾!今天开汤了八色贡茶开张纪年饼的南糯古乔木茶,茶香仿佛把大家带到了云雾缭绕的南糯山,那养育生灵的圣地.....

临沧双江县忙糯茶区的历史文化研究


双江县澜沧江沿岸有两个乡,一个是大文,一个便是忙糯。忙糯南与大文相连北与临沧圈内邻接。忙糯为傣语,意为有水潭的地方,从地名便知,忙糯不仅水多,且历史上由勐勐傣族土司管辖过。

忙糯现居住着拉祜族、汉族,清咸丰年以前忙糯汉人较少,居住的主要是拉祜族,忙糯与临沧接壤元朝末年拉祜族从临沧迁入双江踏上的第一片土地就是忙糯。

忙糯地界全是大山,足球场大的一块平地都难找到,史书上记载的倮黑大山忙糯全境在其内。忙糯曾经是拉祜族的主要聚居地,清乾隆年间已有四五千拉祜人居住于忙糯。《双江县志》记载,清嘉庆四年(1799年)忙糯人李文明率倮黑大山的拉祜人起义,有50多个寨子响应,其中一半就来自忙糯。忙糯的黄革岭、滚岗、大必地、富王、忙糯街都是拉祜族开建的村寨,至少已有600年历史,大必地寨子的大茶树可以见证,拉祜族明代已在忙糯种茶。

忙糯和大文一样,历史上曾经是个动荡不安的地方,双江历史上拉祜族的三次大起义,忙糯都是主要举事地、主要战区。忙糯在清嘉庆年以前由勐勐傣族土司管辖。1813年拉祜族第一次起义失败后,忙糯从勐勐土司地划出划归缅宁厅(今临沧),云贵总督改忙糯地名为上改心,意在希望拉祜族能改心顺服,为了安抚拉祜人,缅宁厅还在忙糯黄草岭首设掌寨,让一位拉祜人任掌爷(可管一二百户的大头人),管理黄草岭一带的拉祜人,这是拉祜族起义后清政府第一次向拉祜人让步,同意拉祜人在一定范围内自治。

忙糯划归了缅宁厅,民族矛盾并没有解决,光绪七年(1881年)张秉权、张登发又率拉祜人起义,忙糯又成主战场,清政府残酷镇压了这次大起义,起义失败后忙糯的拉祜人迁走大半,上改心又从缅宁厅(临沧)划出划归镇边厅(澜沧),这是忙糯第二次改属地。属地划来划去,久积的民族矛盾依然没有解决,缅宁厅管不了忙糯、大文的拉祜人,镇边厅同样也管不好忙糯、大文的拉祜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李三民、张朝文、罗扎布又率领忙糯、大文的拉祜族起义,起义再遭清政府镇压,彭锟带兵攻下忙糯,忙糯拉祜族又迁走一部分。1904年双江被彻底改土归流,1927年上改心与四排山(今沙河乡加勐库镇)及勐勐坝合并成立双江县,上改心又改回仍称忙糯。

忙糯自清嘉庆四年(1799年)至1903年发生过三次拉祜族大起义,地域归属也变动过三次,忙糯在清代是个政局不稳的地方,这也是忙糯在清朝时期没能将茶叶做成一个大产业的社会原因。

拉祜族迁入忙糯已有六百多年,在忙糯大必地拉祜族寨留下了几棵拉祜人明代种下的茶种,最大的那棵茶王树高已过6米,树围已有156厘米,是忙糯乡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大的一棵古茶树。从大必地留下的大茶树可看出,拉祜族迁入忙糯后定居建寨就在种茶。拉祜人六百年前就在忙糯种茶,但忙糯100年至200年树龄的古茶树非常少,战乱造成的种茶业断代的现象很明显,忙糯目前还有几百亩光绪末年、民国初年种的茶园,那是战乱平息改土归流后种的。

忙糯1958年以后种了近万亩茶园,现在已是双江县的一个产茶大乡,来到乡政府所在地忙糯街,举目望去,满山满坡都是茶园。忙糯街清光绪年已开街交易,一百年前已有100多户住家,老街的老房子现已全部拆除,已找不到存在了近四十年的上改心巡检旧址。500多米长的街现全是新房子,但老街的走向规模还可以看出来。

忙糯街有沉重的史话,1887年拉祜族起义军与清军在忙糯街展开了厮杀,那场惨烈的战事让忙糯街留下了感伤的记忆。忙糯街的山头上现在还能看到拉祜人当年留下的防御工事,起义失败后拉祜人从忙糯街撤走,汉人们迁了进来。汉人们迁来后在忙糯街四周的山头上开了四五百亩茶园,这些茶园至今仍在,虽然管理不好,杂草丛生,但看得出来,这些茶树过去都是藤条茶的采留法。忙糯街民国初年曾经很热闹,五天赶一街,忙糯10多个村寨的茶大部分从忙糯街送出去,忙糯白尖茶抗战以前在省城昆明已有很大的名气。

1935年土匪杨发烧了忙糯街,忙糯街从此冷清了许多。

六大茶山之曼撒古


曼撒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紧接老挝边境。清乾隆年间是慢撒茶山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只有8户人家的茶王树村年产茶叶就达320担。采茶季节要雇用大批茶农。清咸丰壬子年(公元1852年)来自内地的很多汉族同胞在茶山与当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创下一代伟业。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驰名,畅销国内外,慢撒古茶山种茶历史悠久。

实际上慢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架布、习空、倚邦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质优良,远销佛海,年产茶约4000担,以加工团茶(砣茶)为主,乾隆年间(17361795),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用传统方法制作的七子饼茶作为贡茶,加工精细。《云南经济滇茶》说: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七子饼茶,采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讲究花色,共计八色贡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腊茶山所产的团茶(砣茶)也定为贡茶。李佛一《十二版纳志》载:清道光同治间,易武产茶额七万担,光绪三十年间,因战乱易武区茶产额减为二万担。易武在几个世纪前,它就是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产大叶种茶,唐时就被称为利闰城。据说车家祖上敬奉贡茶有功,皇帝品茗之余,龙颜大悦,特赐瑞贡天朝匾,以诏后人。明清时期更为朝廷关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云南倚邦茶区古六大茶山茶区


倚邦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

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象明乡。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腊”,即茶井的意思。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360多平方千米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与易武茶山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而是高山。与易武茶山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而最低处为江河交汇处,海拔只有565米。倚邦茶山境内有大叶茶与中小叶茶,然根据有关专家测定,倚邦的中小叶茶不同且优于其他省份的小叶茶,而又优于倚邦大叶茶类。

明末清初石屏人落居倚邦,以茶为生,开辟茶园、建茶号。清朝初、中期向朝廷纳贡上百担普洱茶,即以倚邦茶为主,普洱茶的名气可以说是从倚邦开始的。清朝初年至民国初年,是倚邦茶区的鼎盛时期,官府衙门、大庙会堂等,一栋栋建得巍峨辉煌,交易热络、人声鼎沸、骡马塞道,晚上灯火通明宛如不夜城。清朝中后期,普洱茶制茶交易中心迁往易武,倚邦茶业开始没落,然倚邦成为茶马重镇的历史地位已经载入了史册。1942年的一场战乱,引发大火将倚邦烧成颓圮瓦砾,倚邦从此元气大伤。随后的瘟疫使茶商、百姓再度大举迁离;后来又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搬迁,现在倚邦村仅有30多户人家,100多人口,交通不便,成为一个贫穷的农业小镇。近年,普洱茶再度崛起,倚邦这座古代茶马重镇;又重新受到瞩目。

中小叶栽培古树茶特色:

中小叶茶类以特殊香型著称,口感较窄、上颚香甜微蜜感、稍苦,舌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9849.html

上一篇:宋明时期的点茶道

下一篇:最艰苦的茶马古道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