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浙江:龙井问茶

2020-09-19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浙江:龙井问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浙江:龙井问茶”相关知识!

■文海实验学校406班张浥尘

“我们好久没有去龙井玩了,现在正是采茶的时候,去那玩玩怎么样?”星期天上完少年宫兴趣班,我们便在爸爸的建议下直奔龙井。我好想看看传说中“很贵很贵”的珍品——清明时节的龙井,长什么样?

找到一家茶室坐下来,服务员就端上来一壶茶和几只玻璃杯。看她熟练地用勺子从茶叶罐子分出些茶叶,大约有十几片,放进杯中,用热水冲泡。

顿时,茶叶在水中一起一伏,仿佛是调皮的鱼儿在河里钻上钻下,好看极了。遇到热水的芽叶舒展了,直直地漂浮在水面上。接着那浓浓的茶香就飘了出来,悠悠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股清香沁人心脾。

“嗯,百闻不如一见啊,不愧是名茶。”我心里暗赞叹着,便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大口。

“哇!”我一下子全吐了出来,太烫了。

爸爸在一边偷偷地笑,“这么猴急干什么!这可是上好的龙井啊,要慢慢地品!”

爸爸说着,端起杯子,轻轻地转动三圈杯子,再把杯子举到鼻子底下闻闻,然后放到嘴边,对着杯沿轻轻地吹几下气,轻轻地啜上一口,闭着眼睛,感受着。

真的这么好喝吗?我学着他重复着那套动作。呷了一小口含在嘴里,细细地品尝,等到咽下去的时候,奇怪,居然还有一股甜丝丝的味道!我又呷了几口,苦中带甜的滋味慢慢溢出来。

“爸爸,这茶真的很不错。”

“哈哈,又学了一招吧。其实……”爸爸又想说什么呢?我急忙接着他的话“做什么事情都要静心,细心,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瞧,我都学会抢答讲道理了……

茶文化精选阅读

读茶联 问茶道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在天原创的《百茶联》堪称茶联的集大成者。

我国各地茶馆、茶楼、茶园、茶亭的门庭或石柱上,往往有这样的对联、匾额。茶中店的对联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龙团都是名茶。茶馆的对联如:“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称颂所用茶、水之俱佳。茶联美化了环境,增强了文化气息,可以促进品茗情趣。清代著名文人郑板桥,一生写了不少对联,其中有不少茶联佳作,如:“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是为扬州青莲斋所题。常见的茶额有:“陆羽遗风”、“茗家世珍”、“茶苑”、“香萃堂”等。现代的茶艺馆也每每以茶联显示文化品位。

1.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2.陆羽摇头去,卢仝拍手来。

3.四大皆空,坐片时何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盅各分东西。

4.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

5.四海咸来不速客,一堂相聚知音人。

6.春共山中采,香宜竹里煎。

7.扫雪应凭陶学士,辨泉犹待陆仙人。

8.空袭无常,盅客茶资先付;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抗战时重庆一茶馆联)

9.茶香飘四海,友谊播九州。

10.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

11.忙什么?喝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盅。

12.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13.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

14.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15.陆羽闲说常品茗,元龙豪气快登楼。

16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

17.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已点上时春。

18.幽借山头云雾质,香分岩面蕙兰魂。

19.酒醉英雄汉,茶引博士文。

20.喝口清茶方解渴,吃些糕点又充饥。

21.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

22.心随流水去,身与白云闲。

23.难怪西山春茶好,只缘多情采茶人。

24.绿丛遍山野,户户有茶香。

25.坐观楼百尺,三面种新茶。

26.小径山茶绿,疏离木槿红。

27.樵歌已向平桥度,好理藤床焙早茶。

28.卖茶客渡回风岭,驱犊人耕活水田。

29.羹香怀帝德,茶色虑民灾。

30.水流清影通茶灶,风递幽香入酒筵。

31.瓦罐煎茶烧树叶,石泉流水洗椰瓢。

32.高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

33.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

34.洞庭帝了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香。

35.六安精品药效高,消食解毒去疲劳。

36.茶香味浓难比毛尖,西湖龙井茶中之美。

37.旧谱最称蒙顶茶,霞芽云腋胜醍醐。

38.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帮旧是蒙山。

39.活火烹泉价增卢陆,春风啜茗谱品旗枪。

40.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

41.阳羡春茶杯杯好,兰陵美酒盏盏香。

42.酒醇、饭香、茶浓;花鲜、月明、人寿。

43.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44.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45.泉香好解相如渴,火红闲评坡老诗。

46.采向雨前,烹宜竹里;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47.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杨落花风。

48.十载许句留,与西湖有缘,乃尝此水;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见故人。

49.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

50.饮茶思源,何曾望极;吃菇念树,岂可忘恩。

51.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清。

52.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坐。

53.为品清香频入座,欢同知心细谈心。

54.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55.佳肴无肉亦可,雅谈离茶难成。

56.借得梅上雪,煎茶别有香。

57.扫来竹叶烹茶叶,挖得松根煮菜根。

58.此地千古茶国,满城都是君子。

59.寻味君子知味来,伴香雅士携香去。

60.壶在心中天在壶,心在壶中地在心。

61.茶字草木人人茶茶人,品者三口德德品品德。

62.官为七品不如一壶可品,才高八斗怎抵一池万斗。

63.始皇明月照青陵,茶心原在一杯中。

64.来路可数歇一刻知味,前途无量品一杯何妨。

65.碧泉涌出山腹事,玉壶映进苍天心。

66.淡酒邀明月,香茶迎故人。

67.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丁香茶,百人头,千人头,万人头。

68.沽酒客来风亦醉,买茶人去路还香。

69.喜辞旧岁,春风梳柳;笑迎新春,苗润茶新。

70.松风煮茗,竹雨谈诗。

71.青山起新居,绿水映茶园。

72.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茶风流。

73.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

74.水抱山环新屋绕园林茶趣,春华秋实生活胜城市风光。

75.鸿雁贺喜衔柳枝,春风迎亲带茶香。

76.茗苑寄来曾怜黔娄梦白,蓉城逆去又悲汝士升仙。

77.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混日子,半个心半点意半瓶墨水度终生。

78.千树梨花几壶茶,一庄水竹数房书。

79.茶煮三江水柔情似水,烟飞万里霞笑态如霞。

80.茶开千里市市场繁荣,酒醉五湖春春光明媚。

81.茶为山藏富富贵齐天,酒催豪客歌歌唱盛世。

82.饭热茶热八方客常暖,茶好汤好世季店如春。

83.名苑清风仙曲妙,石潭秋水道心空。

84.人上人制茶中茶,山外山出味中味。

85.茶中茶制人上人,味中味出山外山。

86.鸡鸣院内茶,白鹤井中水。

87.美酒千杯成知已,清茶一盏能醉人。

88.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

89.名山名寺共名茶,水碧山青茶更佳。

90.人间何处是仙境?春山携枝采茶时。

91.山实东吴秀,花称瑞草魁。

92.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93.春茶一杯依旧,桃符万户更新。

94.柳井有泉好作饮,君山无处不宜茶。

95.春其山中采,香宜竹里煎。

96.凝成云雾顶,飘出晨露香。

97.客到座中宜数碗,水是人间第一泉。

98.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已细谈心。

99.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100.菜在街面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101.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浙江省茶叶改良场


浙江省茶叶改良场是浙江省第一个茶叶改良场。因地址在嵊县三界,又称三界茶场。1936年正式建立。场长是当代茶圣吴觉农。浙江以产珠茶闻名,俗称平水茶。三界是平水区产茶中心,有龙藏寺房屋及茶园可以利用,所以选择三界龙藏寺作业为场址,由吕允福负责筹备将寺舍改建为茶场办公室,将附近的茶园作为试验基地,并在舜皇山设立高山茶试验点,洪了省内外茶界知名人士:徐方斡研究红茶,傅宏镇研究绿茶,吴昌济研究病虫害,吕允福研究栽培,并担任场长的的代理人,刘河洲协助筹备及培训工作等。浙江省农业推广人员养成所首届毕业生厉菊仪、蒋季雄、周士祥,王松筹等,经过培训,成了骨干力量。建场后当年春,举办了第一期茶叶技术人训练班(简称茶训班),招收初中毕业生20人,边上课、边实习,学用结合,二年毕业培养出了首批茶叶技术人员。

同年,成立了实业部茶叶产地检验监理处,吴觉农先生兼处长,在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分设办事处,负责茶叶产地检验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茶叶不能从这里出口,检验工作暂告停顿。吴先生将各地茶检人员集中在三界茶,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邢子陶同志曾多次到茶场指导工作。茶场成了抗日救亡活动的据点,张朴君(骆宾基)经胡愈之介绍,担任该场抗日活动领导,并出了一种《茶人》的油印宣传品。嵊县沦陷后,茶场一度迁至新昌澄潭。

1937年底,吴先生率部分茶检人员经武汉去重庆,浙江省茶叶改良场暂时结束。茶叶产地检验工作亦告停顿。

1938年,浙江省农业改进所在松阳成立,三界茶场和茶叶产地检验工作统归农业改进所领导。茶场改名为嵊县农业推广区。1941年又改名为浙江省茶场。茶叶检验办事处改名为宁绍台、金衢严、温处茶叶检验处,除担任茶叶研究试验及推广工作外,继续举办了三期茶训班。茶识破班学员现已成为茶叶界的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嵊县三界茶场改成三界茶厂,部分职工及一些图书转到后来成立的余杭茶叶试验场。

信息来源:《茶博览》

浙江武义有机茶对“绿色壁垒”说不


浙江武义有机茶对“绿色壁垒”说不

浙江武义有机茶对“绿色壁垒”说不

入世前,曾有人预测我国农业要受到国外优质低价农产品的冲击,入世无异是“引狼入室”。入世将近三年,“与狼共舞”的局面没有出现,让国人始料不及的是我国出口农产品在国外频频遭遇“绿色壁垒”。“绿色壁垒”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倚仗其自身的科技、经济优势,把一些原本造福于人类的环境标准、规则制订到其他国家无法执行的地步,如欧盟规定最大农药残留限量的80%是以检测方法中所用仪器的检测极限作为最大残留限量,大部分食品的农药残留量在0.1MG/KG以内,最低的只有0.02MG/KG。2001年,欧盟对农药残留标准提高100倍,我省当年出口欧盟量值分别下降41.08%和48.69%。2002年,舟山冻虾仁查出含有十亿分之零点二的氯霉素,被欧洲一些公司退货并索赔,全省积压冻虾仁近万吨;台州出口日本的蔬菜西兰花,被日方检出甲胺磷等农药残留超标,造成大量退货。据省外经贸部门介绍,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省许多出口产品遭受了反倾销和技术壁垒,涉及金额十多亿美元,浙江已经成为贸易壁垒的重灾区。就在众多企业、众多产品面壁兴叹的同时,武义有机茶破壁攻垒畅销欧美,从2001年以来出口额连年翻番,去年出口有机茶260多吨,出口额1300多万美元,还在德国法兰克福、乌克兰基辅开设了有机茶专卖店。

武义有机茶开发始于1995年,1999年全县有机茶园面积还不到1000亩,2000年大面积开发,以每年新增3000亩的速度发展,至今全县有机茶园面积达1.5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14.3%,全省有机茶园面积的20%;年产有机茶540吨,占全省有机茶产量的13.5%;通过认证企业16家,占全省认证企业的10.7%。如果说“浙江有机茶全国一枝独秀”,那么,武义有机茶则是枝上一朵最艳丽的鲜花。

有机茶作为无污染、高品质的产品,迎合了人们重视环保、崇尚自然、追求的绿色消费需求,成为世界市场的“宠儿”,得到了武义县委、县^***的高度重视。县^***成立了有机茶开发领导小组,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委、县府两办、农业、科技、技监等部门参加,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从2002年开始,通过有机茶园认证补助100元/亩,2003年增加到130元/亩;对通过认证的企业优先推荐农业龙头企业,评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奖励3万元,市级2万元,县级1万元,现在全县18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有8家是生产企业;对评上省级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3万元,市级奖励1万元;农业企业新增投资200-300万元,奖励5万元,再每增加100万元,奖励5万元,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一次性奖励50万元,县财政100万/年用于龙头企业技改贴息;县农业局对有机茶开发提供从茶园采样、验收到人员培训一条龙服务。

武义有机茶开发不仅畅通了外销渠道,而且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普通茶鲜叶收购价20-25元/公斤,有机茶30-40元/公斤,比普通茶价格高20-30%。全县在茶园面积、产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产值逐年上升。1999年,产值8500万元;2000年1亿元;2001年1.2亿元;2003年1.65亿元,今年1-8月1.8亿元,预计达到2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农民收入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不久《浙江日报》上刊登的武义新宅镇大来村下山农民李增军承包的大圆塘240茶园,1999年,全部产值不到5万元,2000年开发有机茶,2002年产值20多万元,今年达到30万元。

有机茶的开发还提高了武义的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有机茶开发需要规模经营,武义县用政策引导茶园生产经营逐渐向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集中。要求有机茶园的开发奖励,茶园承包期必须10年以上、面积50亩以上。现在全县10.5万亩茶园,有7.5万亩是企业生产基地,其中3.5万亩茶园企业直接管理,全县基本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和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浙江名茶历史文化及发展


浙江是全国著名的产茶区之一,全省除四个县外,都出产茶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以上。

本省出产的茶叶,以产区不同,分为杭湖茶、平水茶、温州茶、遂淳茶四大类。尤其是杭州龙井茶和平水珠茶,是我国特有的茶叶品种,畅销国内外,声誉更著。

茶叶含有茶素(咖啡硷)、单宁、芳香油、植物性蛋白质、果素、叶绿素等成份,泡饮后有提神、解渴、利尿、消食、去痰、醒酒和防治坏血病等功能。茶树的种籽还可榨油,树材质地细密、坚固,可供雕刻。

我国发现茶树,已有四千六百多年历史。浙江的茶树,是从云南一带,经过四川,沿着长江传过来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在唐、宋以前,茶叶的产区和品种,以现在的长兴县一带所产的“紫笋茶”为最佳;其次是越州(今绍兴平水茶区)一带,以会稽(今绍兴)的“日铸茶”和余姚的“瀑布茶”最有名;雁荡山龙湫背出产的“雁山茶”,号称“雁山五珍”之一,也是珍品。现在杭州龙井茶的主要产区――梅家坞,据传六百年前还是个荒山野坞,后来从天目山逃难来的姓梅农民夫妻两人加以开垦,才逐渐发展成为村落。这里山势较高,茶树接受紫外线特别强烈,沙土含矿物质较多,茶农“炒茶”,火候掌握得适当,因此,龙井茶具有色绿、香郁、味淳、形美的特点,而闻名于全国。

浙江名茶,历代都要向皇帝进贡。如“紫笋茶”,唐代时要“岁贡一万串”(每串一斤重),“会昌(841-846年)中,至一万八千四百斤”。由于“贡茶”数字巨大,唐代宗大历五年(771年),湖州府便“建草舍三十间”,“置贡茶院”,这可以说是本省第一个茶叶制造所。到了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贡茶院又于武康新建“东廊三十间,……又焙百余所,工匠千余人”,生产规模更大了。与此同时,皇宫里还规定,第一批“贡茶”必须在清明节前送到京城。因此,每到制茶季节,仅湖州一府,就要调集“役工三万人”,进山采制茶叶。同时,还要广征钱粮,以制造“龙袱、旗袋、篓杠、包索”和盛置泉水用的银瓶。茶农和“役工”们在重重压榨下,苦不堪言。特别是到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茶农的生活更加凄惨。像梅家坞,解放前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茶园,为三户地主和五户富农所占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茶农,只有一些土质贫瘠的零星茶园。茶农梅阿祥被地主逼得走投无路,竟含泪悬梁自尽。

1933年,本省茶园面积曾达到五十六万七千亩,茶叶总产量为四十九万一千担。但在国民党反动政府和日本侵略者的摧残之下,茶园不断荒芜,至1949年解放时,全省只剩茶园三十一万八千亩,年产量只有十三万二千担。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茶农们积极改进茶园的栽培管理,采取了茶园防冻、四季施肥、扩种绿肥,以及早耕、深耕、深削等一系列措施,并且推行多次采摘、四季采茶的新办法,使本省茶叶生产获得巨大发展。1953年,全省茶叶产量就上升到三十八万七千多担;1958年,茶园面积扩大到八十二万多亩,茶叶产量达六十四万二千担,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现在,全省茶园面积将近一百万亩,茶叶产量不断增加。茶农生活也就愈来愈美好。

追溯浙江白姆乡水阁村茶市


2012年5月,我们寻访浙江武义古村落采访组一行来到白姆乡水阁村,调查了解水阁村的古村落历史文化。在村里,我们召集了村里老人召开了座谈会,翻阅了《董氏宗谱》等文献资料,实地查看了遗存的古迹。从老人们的谈话中我们发现,在清末、民国时,该村种茶、制茶业十分发达,形成了一个在浙江中南部地区有较大影响的茶叶初级市场。

现年93岁的董洪亭,祖父、曾祖父都是邑庠生,他对村庄的历史了如指掌;88岁的董奎洪,祖辈、父辈都从事茶叶收购生意,他自己是炒制龙井茶的老师傅;现年69岁的董元忠,住在该村现存较为完整的下新屋古茶行,常听祖辈、父辈谈起当年茶叶交易的盛况。通过他们的回忆,基本上可以还原水阁村在清末民国时期茶叶生产、贸易的大致情况。

茶叶的种植水阁村的种茶历史已无可考,但从当地的地名和传说,都表明该地的茶叶种植历史已十分悠久。水阁村西面有一座大山叫茶山(其主峰叫八县尖,海拔964米),该山从白姆一直延伸到水阁村地界,绵亘十余里,是武义与金华婺城区的界山。清代邑庠生董洹(17771856)在他的《东源山水歌》中有极西面茶山,朝爽开心颜的诗句,表明当时该山就以茶为山名。八县尖的东侧有一座小山头叫小和尚山(现为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后树基地)。小和尚山土质为黑沙土,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而且产出的茶叶质量非常好,泡出的茶汤要比其它茶绿一些,也可多泡一次。传说小和尚山有一株神仙茶,头一天刚采完的茶叶,第二天又会长出嫩芽,天天采都采不完。小和尚山山下还有一块叫真古炉山的茶叶山,过去只有一亩多一点,现在有十多亩,此地产出的茶叶质量尤其好,相同数量的茶叶重量要比其它茶叶重许多,茶汤带有一点甜味。

过去,茶叶的栽培方式是零星丛式栽培,亩丛数多则上百丛,少则几十丛。采茶采用留顶养标法,只采侧芽,不采顶芽,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因而形成高大的茶树丛。当时水阁村家家户户都在山边地头种茶叶,茶树丛的空隙间种豆、番薯、玉米等农作物。董奎洪家就有四五百丛。由于茶树树形高大,茶叶产量不高,上世纪三十年代,水阁小学校长、水阁村保长董天珍就用自己家里的现位于郑王公路水阁村段以北的8亩地,来做现代化成片矮茶丛栽种植试验,这也是我县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茶园。

茶叶的制作水阁村在清末已出现比较有规模的制茶业。当时村里家家户户都做烘青茶,这种茶叶称后树茶,也叫后树云雾茶。后树云雾茶以其芽壮叶肥,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幽香如兰,滋味深厚,鲜爽甘醇,耐冲泡,汤色明亮,饮后回味香绵的特点,民国时期曾在日内瓦世界食品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特别受到江浙沪富庶地区人士的青睐。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由于抗战爆发,浙江省茶叶公司迁移到水阁村的董氏宗祠,该公司在此制作红茶、绿茶,也制作龙井茶。董奎洪经常看制茶师傅做龙井茶,他17岁时也学会了龙井茶制作技术。他说,制龙井茶的铁锅表面光洁度要求非常高,武义、金华都没有这种铁锅出售,他学会炒龙井茶的第一口铁锅是父亲陪他到杭州米市巷买的。省茶叶公司的老板和管理人员都住在祠堂西侧的下新屋,下新屋是一座堂楼,高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作为茶叶仓库,也有生产车间。据董元忠说,当时下新屋排列着36口制作龙井茶的铁锅,加上董氏宗祠的生产车间,全村制作龙井茶的铁锅有50多口。同时,浙江省茶叶公司还做红茶,红茶的价格很贵,一斤红茶卖出的价格,相当于80多斤稻谷。老人们还可清晰地回忆起当时做红茶的工艺:将鲜叶晒半干装进布袋,用脚踩糅半小时,发酵后晒干制作成品。从老人的回忆中可发现,水阁村很可能也是我县龙井茶、红茶的首产地。

茶叶的贸易水阁村位于白姆乡后树片,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村落,往东到武义要翻后树岭,往西到白姆要过雪坑岭,往南到王宅要爬长婆岭或十八弯岭,往北至金华要越廿里岭。就是这样一个偏僻的村落,由于后树云雾茶的名声鹊起,在清末、民国时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茶叶初级市场,出现了一批坐地行商的茶叶行。

后树云雾茶的名气大、价格高。起初,武义、宣平一带的重点产茶村,如乌门、塘头、岭下汤、麻阳、大河源、上坦、云溪、吴宅、陶村等村村民把制作好的烘青茶运到水阁出售,附近金华安地、喻斯,本县后树各村及王尖等村,都将鲜茶叶运到水阁村来加工制作。后来,还出现了专门以收购茶叶转卖到村里市场为生的行当,他们把武义,以及松阳、宣平、遂昌等广大地区的茶叶纷纷运到水阁村销售。因此,当时除了众多游走交易的客商外,还出现了常驻村里交易的客商,金华、杭州、上海等地的客商携资至者,络绎不绝。水阁茶叶市场把分散、零碎的茶叶汇集起来,形成庞大的数量,然后再经茶商转运到金华等更大的中转市场,销往全国或出口国外。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水阁村茶行的鼎盛时期。老人们还能记起的茶行有:湖南人开的国树先茶行;贵州人开的森木先茶行;安徽人开的茶行,在金华还有总行;金华孝顺人开的天汉先茶行;义乌上溪人开的茶行;还有武义履坦鼎鼎有名的妹先(徐炳星)开的妹先茶叶行。当时还出现了现代流行的公司+农户的包买商现象。即商贩为了得到稳定的茶叶或扩大业务,预先给茶叶生产者一笔钱,让生产者去准备粮食,召雇人工种制茶叶,然后以新茶价值,连本带利归还。这样茶商的商业资本通过贷放预购方式就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渗透,控制了茶叶产销。由于茶叶交易市场十分繁忙,后树桑叶坞村人张天喜等6人就专门从事品评茶叶、判断价格的工作,相当于现在的经纪人,当时叫牙郎。

水阁村各茶叶行每年从清明开始收购茶叶,一直到农历八月底才结束。茶叶都用竹篓装好,竹篓内编了几层箬叶以防潮,每篓约100公斤。茶行雇人将茶叶用肩挑扛抬,过后树岭到履坦叶长埠渡头上竹排或船,水运至金华,然后销往全国各地。还有一条茶叶运输道路是从后树岭,经王尖,过金华喻斯,就到一马平川的雅畈了。从水阁到金华安地本来也是一条运输孔道,这条道路路途最近,但当时要过一道上下二十里的廿里岭,行走更不易,所以茶行选择路途稍远但相对平坦的这两条运输道路。当时茶叶的收购量非常大,各茶行的茶叶一般要到当年的农历十一月末至十二月初才能运完。

大的茶叶行都在堂楼里,一般都是楼上住人,楼下作为茶叶仓库。1942年,日军占领武义后,国民党21师某团独立连驻扎在村里,日军来袭时,独立连官兵寡不敌众,不战而溃,日本人就将两座开茶行规模很大的堂楼点火烧掉,村里许多房子也被连着烧毁。

茶叶的生产、销售给水阁村带来了极度的繁华。当时常住在村里的商人有200多户,400多人口,外来人口超过本地村民。村里有两个旅店,叫洪寿宿店、宗生宿店;两个酒店,常年酿酒的作坊也有两个;南货店、小吃店、饮食摊布满整个村。至今村里的古街上也可以看出当时店铺林立的景象。茶叶经济带来人口的集聚,也带来文化的繁荣,剧团到村里搭台演戏,一演就是三个多月;还有几班唱道情的常驻在村里,艺人天天夜里演出。

解放后,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水阁茶叶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因为过去把商业作为末业,旧县志、宗谱等都不记载商业活动情况,我们无法考证水阁茶叶行产生的具体年代,但从该村遗存的上新屋茶行、下新屋茶行等建筑形制来判断,应该在清中晚期。

浙江新昌素有好山好水出好茶之称


浙江新昌素有好山好水出好茶之称

浙江新昌素有好山好水出好茶之称

浙江省新昌县地处浙江东北部丘陵山区,产茶已有1500年历史,素有“好山好水出好茶”之记载。

20世纪80年代初,新昌传统珠茶面临严重挑战,茶农增产却减收,受到巨大冲击。面对困境,新昌茶农相继研制出“大佛玉龙”、“十九峰芽”、“沃洲”、“天姥仙”、“罗坑山”、“回山峰芽”等20余种名茶。这些名茶犹如朵朵山花,在新昌茶苑竞相绽放。新昌生产的茶最初是被杭州的茶商定点收购,装进西湖的包装销售。

由于新昌产的具有高山茶的优良品质,价格又比杭州便宜,利润可观,一时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但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买方市场逐步形成,千家万户各自经营的固有弊端也开始突现,包装样式繁多,品质良莠不齐,茶农顾自吆喝,也没有统一响亮的,新昌毫无市场竞争力可言。

新昌县^***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全县的培育和发展。面对众多的名茶,县领导和茶技人员经过调研,决定通过运营区域对全县的茶产业进行管理经营。1994年,在县^***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新昌县名茶协会,对的种植和加工进行统一管理,推出具有内涵的“大佛”作为全县绿茶的产品名称。取名“大佛”是因为境内有1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第一大佛”,与佛教有天然的“因缘”。从此,大佛在名茶协会的统一管理下,走上了发展之路。大佛凭借自身独特的优良品质,在传播方面另辟蹊径,运用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事件策划和公关宣传,成功打响了“大佛”。

联姻老舍

茶界似乎有条不成文的规则,产品要取得知名度,就必须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打响。推广之初,北京的张一元、吴裕泰等老字号茶庄已与西湖合作,并有独家销售的约定。对大佛来说,若要在北京城打响大佛,只能另辟蹊径。

老舍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自开业以来,先后接待了众多的国际知名人士,是北京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客人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曲艺、戏剧等各界名流的精彩表演,还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北京风味小吃和宫廷细点,古色古香,京味十足。老舍不仅在北京妇孺皆知,在海外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飘天下,老舍需要好茶,优质的必不可少。但杭州“西湖”每年的产量不多,老舍在急切寻找一种货源充足、供货稳定、质量上乘的。

史料上记载的浙江东阳茶叶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唐代陆羽的《茶经》有婺州东阳县东白山与荆州同之述。唐代李肇的《国史补》中,将婺州东白与蒙顶石花、睦州鸠坑、顾渚紫笋等15处茶叶列为唐代名茶。明隆庆《东阳县志》载:茶产东白山者佳,今充贡,岁进新芽茶肆斤。

东白春芽鲜味原料是东阳木禾种,为浙江省三群体良种之一,内含物质丰富,持嫩性强,品质极佳。清《康熙志》载,茶以东白、大盘两山为最用少许撒茶饼中,谓之撒花,价常数倍。说明在同样采制标准条件下,东白茶的品质明显高于其他茶。

史料说明,东白山自晋末以来即开始事茶。唐建禅林院后,香火鼎盛,当地僧民和各地游客都需饮茶,从而加速了东白山茶叶的开发,栽培采制也精益求精,四方游客频繁来往,促进了东白山茶的广泛传播,使之名扬四海。

翻看《东阳市农业志》,载有东阳市出现过的9类花色茶叶品种。

珠茶:也称平炒青,初制分杀青、揉捻、炒二青、炒小锅、炒对锅、併大锅6道工序。历史上沿用手工制茶,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了珠茶炒干机,逐步发展制茶机械化。1984年,东阳产的精制珠茶,荣获第二十三届世界优质食品金质奖。

烘青:以其芽叶肥壮、汁浓味醇闻名杭州市场,蟠松茶曾列入杭州市开头盘茶叶名单,制作工序分杀青、揉捻、烘焙三阶段。

红茶:解放前曾大批量生产,解放初已无红茶生产(现和品红品牌红茶又打开了发展红茶新局面)。分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

乌龙茶: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有摇青、炒青、揉捻、烘干等工序。

眉茶:初制产品称长炒青,形似眉毛,制作工艺为杀青、揉捻、炒干,主要外销。

东白名茶:在清明谷雨间,按一芽一叶至二叶初展标准采摘,先经摊青,再进行杀青轻揉、炒二青、复火等工序制作而成,滋味甘醇鲜爽,回味持久。东白春芽和太白顶芽在省地历届名茶评比中多次获奖,1985年双双通过部级鉴定。

龙井茶:1985年聘请西湖梅家坞技师,当年在东白山茶场试制的部分龙井茶销往北京,获好评。以当地木禾茶良种茶树芽叶作原料,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标准芽叶,摊青、青锅、辉锅等工序炒制而成,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等特色。

毛峰:一芽二叶初展,有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保持成茶色泽翠绿,白毫显露,香味芳郁带板栗香,冲泡后芽叶成朵、汤色嫩绿、滋味鲜醇。

茉莉花茶:用烘青加工精制成花茶茶坯,再用茉莉花窨制而成。

已是茶花插满头,莫问父亲归处


还只有几个月吧,父亲那黄土垒成的屋前屋后已经是杂草萋萋。老家在山下的院子里,最初的老屋也是黄土垒成,而父亲现在的新屋建成,也是土屋,挤在田谷坳上,田谷坳也是一个院子,这院子也挺大的,我的爷爷与父亲他们都在那里。刚刚让父亲在那安家的时候,我们把他屋前面清理得干干净净,抬眼可以看到他住了七八十年的庄院,可以瞭望对门连绵起伏如黛远山。而在远山某处角落里,这时,我正以一杯清茶摆在桌上,袅袅的茶香飘拂,想必,父亲是能够喝上的,父亲已经通神了。

十多年前,父亲爱酒胜过爱茶,每天早晨,才睁开眼,他总爱手握一只锡壶,走到酒坛边,舀满,到酸菜坛子里,夹一块萝卜皮,捏在指间,那萝卜皮被红辣椒腌得里外透红,咸,用牙齿咬个印子,可以拌一口饭,父亲常常一块萝卜皮送一餐饭入肚,一根萝卜皮佐一小壶绰绰有余。父亲左手持锡壶,右手捏萝卜,便往稻田里走,便往麦土里走,便往菜圃里走,去看他的禾苗,看他的麦子,去看他种的茄子开花没、丝瓜该扎架不。等他看完了回来,他的锡壶空了,他就猛灌一杯老叶子隔夜茶,扛起锄头出工,锅子里的红薯,他兜都不兜一个走。他说酒里面饱含了粮食成分,足够营养了,但是一小杯酒不能饱肚皮,灌一杯茶就可以把肚子哄住。晚上,父亲也是这样,抿小口酒,喝大杯茶。晚上就是睡,不劳动,不费能量,父亲说,青蛙睡一个冬天都不吃不喝,我睡一个晚上,而且喝了酒,吃了茶,还要吃什么饭?白白浪费粮食。伯父喜欢抽烟,伯父晚上抽几根烟就说饱了,父亲喜欢喝茶,他说晚上喝杯茶就饱了。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这样认为,烟与茶也是粮食,能够饱肚子。可是,我试过一两回,到晚上,我咕哝咕哝大喝了一杯茶,却一个晚上都睡不着,胃好像在拧,拧洗衣服一样地拧,肠子也是,也好像在拧,拧麻花一样地拧。

父亲早晨喝小壶酒,喝大碗茶,我的早晨可吃半碗饭,外兜一个红薯,这是我和我老弟的待遇。每天早晨我去看牛,姐姐去扯草,妹妹在家里烧柴火蒸红薯。母亲在红薯上放一只碗,抓一把米,让妹妹烧火蒸。红薯其实挺香的,一锅红薯能够香小半里地,我们村子里,每家每户,在早晨都蒸红薯,整个村庄都是香的。而我,现在一闻到那种香气就反胃。其实,我与老弟吃红薯比家里任何人都少多了。每当妹妹把红薯蒸熟,我就放牛回来了,母亲用一双筷子,从碗里划一条线,把饭分开,我与老弟各一半。妹妹近水楼台,她可以拿过母亲划分米饭的那双筷子,舔,因为那饭放水比较多,总是挺湿烂的,所以,在筷子上总能沾许多粒饭。妹妹挺聪明的,她争着干蒸红薯这活,她的理由是:我小,我干不了其他活,这理由挺成立的,父亲与母亲把这轻松而又有好处的活计留给了她。

父亲十多年来,只能喝茶,不能喝酒了。父亲得了脑血栓。我早几年就知道了,其实父亲是爱米饭的,也知道伯父的烟与父亲的茶是不能饱肚的。父亲后来每天早晨都吃饭,只是晚上依然保持老习惯,抿一口米酒,喝一杯茶,不吃饭,掌灯时分,就喊财叔、意光叔他们玩字牌,每天晚上输赢块把钱,玩字牌最多玩到鸡叫头遍,一躺下就呼呼睡,但如果是玩骨牌,则有可能玩到大天光。这样的好日子过了十来年吧。一个早上,父亲拿着锡壶,到坛子里夹一块萝卜皮,准备往田里去看正准备怀肚的禾苗,刚拖着拖鞋过门槛,一头就栽下了。父亲从此就不喝酒了,只能喝茶。刚开始一二年,他每天早晨,依然手拿那把锡壶,一起床,就到坛子边用筷子夹萝卜皮,往生长庄稼的、他的那一亩三分地里走,只是那锡壶里晃荡着的,不是米酒,而是老叶子浓茶了,只是那锡壶与萝卜皮都由左手拿着了,那只右手被腾了出来,专门戳拐棍了。

这老叶子茶,就在父亲现在新屋子的那田谷坳上,离父亲只是三五排屋子。父亲他们的屋子很小,很窄,比床略微长一点,却没有床那么宽,翻一个身都比较困难,或者,父亲已经不需要翻身了吧。父亲提脚,就可以去摘茶。而其实父亲没有摘过茶。茶园是父亲他们开辟的,田土搞承包后,我家分到了一小块,大概是一个屋地基那么宽。父亲常常去那里的,常常拿着一把锄头,到那里去松土,也常常挑一担簸箕,一年总要去挑肥养茶树,但他不摘茶。摘茶的事情是我母亲干的,我姐姐与妹妹也干过,但她们出嫁了后,这事全由我母亲做了。母亲摘茶,炒茶,其实并不懂茶,她所弄出来的茶叶,有那么半个小手掌宽,清明前的要小一点,好喝一点,清明以后的,与其他橘树叶子没多大区别了。但一小块地,清明前能够摘的不过一把,哪能供父亲天天早晨喝、晚上喝呢,所以,到了立夏,母亲还是常常去摘,那叶子也就老粗老粗的了。父亲好像喜欢喝浓茶,泡一次,得丢一大把,那色,本黄,本红,因为浓,常常带黑了。父亲跟人打牌,母亲常常热一杯这样的浓茶放在他的左手边,打一手喝一口。父亲都认不出我来了,我每次回家,他都指着我,对我母亲说:“你你你哥哥来来来了。”母亲就骂:“你这个傻子。”父亲就笑。父亲认不出我,但认得清牌,而且常常和牌,他与90来岁的香姑奶奶还有60来岁的应公公他们打一毛的底子,一天下来,能赢三五毛。他的思维是浓茶激活的吧?

老家有个规矩,老人上山三日后要祭茶。父亲好像兜了茶去,敛装的丰叔,用一块白布包了一把茶,放在他胸脯那里,这不是因为父亲特爱茶,而是土俗罢了。父亲在那边应该是有茶可喝的。他的背后就是我家的小茶山,没得茶了,提脚去摘就是,路太近了,就好像堂屋到厨房那样近,趁人家洗牌,就可以摘来。但是规矩还是规矩,我们还得去祭茶,父亲也是喝酒的,我们连茶连酒,一个茶盘端上山,在他前面摆了九只杯子,茶杯三只,酒杯六只,一一斟满。姐夫比我懂得多,他在倒茶倒酒的时候,每次都喊一声:“岳老子,喝啊。我们靠你保佑啊。保佑你的子孙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个个平安,人人健康。”我不相信父亲一到那边就有这么大的能耐,他在的时候,他自己都升不了官,发不了财,他也多次给我们跑前跑后,想让我们有出息,没能做到,一到那边就有这个能耐?我只是想,父亲到那边好好喝茶吧,酒就少喝点,多吃点饭,把前生早餐与晚餐没有吃的米饭给补上。平时呢,打打牌,好生耍子,那边,有几个牌友早先过去了的。能够有时间与能耐来保佑我们,固然好,没能耐呢,自己玩去吧。我们这边的人,我对他们说自己好自为之,什么事情都自己去担当,不要指望父亲来给帮忙,他想帮肯定也帮不了的。

去年春天,父亲到了我家的茶山那里,安居了,一晃,又一个春来了。父亲屋前的蒿草几乎齐我的脖子深,把他那高高隆起的黄土屋都遮盖了。父亲是不太讲究,但以前好像不是这样的,我家屋前屋后若是草太深,他会拿锄头修理一番,现在他真的不管事了吗?任草生草枯,任花开花落,都不管了?都“吃茶去”了?我到了我家那块茶圃,父亲过后,母亲不太去摘茶叶了,那茶,长得很是葳蕤,白色的茶花一朵两朵、三朵四朵,在阳光下晃眼,那是父亲的挽幛还是山茶开出的鲜花?

阴阳两隔,我们隔了一年再来探望,想来应该是阴雨绵绵才是,可是,我与我老弟,还有我的妻子,再来到山头,却是艳阳高照,春已十分,是父亲没能耐变天,还是父亲觉得他现在的日子其实过得蛮好,所以用不着阴沉?周年祭日那天,母亲哭了,母亲在父亲走的时候没怎么哭,过了一年半载,母亲常常哭,喊父亲怎么不回来,连梦都没送一个给她。父亲是与他的老伙计屋里打牌去了,还是到他所开辟的茶园里吃茶去了?

已是茶花插满头,莫问父亲归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8001.html

上一篇:太平猴魁属于什么茶类 有什么功效

下一篇:如何用紫陶壶来泡好一杯普洱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