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心静汤清

2020-09-18

心静汤清

真正的静下来,心手闲适,不起波澜,泡茶者所泡之茶清洁,出汤清净、简亮,口感清爽,饮者清透,品后清明,茶意清幽,身心清适,进而生活工作清闲、清快从容。

形神俱清

此之“清”,即是茶清,汤清,口感清,身心清,饮后清。

既有清净、清亮、清洁、清澈、清透之清,又有清明、清幽、清静、清闲、清快、清雅、清寂之清。前者是物质的功用观感,后者是心灵感悟精神功用。

清,是秉自然灵秀之气,形神俱清。

欲使汤清

1.心静

“心清以茶”。心不静,汤不清,心静汤清,茶味自来。许次纾《茶疏》讲“心手闲适”,是在讲泡茶品茶时的“宜”和要求。境优美、禁忙冗,是要专注于心在茶里。CY316.Com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茶道“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2.仪式感

泡茶,日日是好日,给自己以仪式、规矩要求,依照每一个步骤,一丝不苟的遵循,不增不减,熟记于心,做到娴熟,动作不拖泥带水。

3.慢半拍

泡茶,善于觉察,观照,跟随品饮每一道茶汤,当感觉不“清”时,把每一个程式过程慢一秒或慢半拍,给自己一个简短的身心舒缓。

4.注重细节

茶百科贾留华一直言:“茶汤的韵感在细节里。”

茶清,从泡茶者所选之茶已经开始了,而不是从泡茶的当下开始的。

茶清,首先是茶本身的清净卫生,然后才是泡着清、品着清、饮后清。

取茶。最是那一刀的温柔。撬茶取茶,尽可能的匀整,条索清晰,少短碎,是泡茶清的又一个先决条件。

此刻,所能做的全部心思,就是以最温柔的方式找准缝隙入刀,稍有阻滞,再抽刀,再入刀,如此,心静茶整。

秤茶。茶量的多寡,茶水比,心中有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一为好茶不易,二为事茶之人的严谨,三为下次改善泡茶口感的参照,四为茶水比恰当,茶汤清明宜人,滋味调和,是为清雅之清。

投茶入瓯或壶。慢半拍,而不是一蹴而就、一倾而入,注重茶叶排列的层次,所泡茶汤更加的清爽。

润茶洗茶。是为唤醒茶叶。冲茶泡茶,除特殊追香之茶,和第一遍润洗唤醒茶叶之外,基本每道水,茶百科都不建议如上三图一般高冲翻滚茶底。

如此冲茶,茶汤苦涩,茶渣易出,茶底断层,有一种汤感的浮漂躁动,饮之少清静。

刮沫。第一遍润茶,激荡而起的茶沫,轻风拂面般,旋转瓯盖或壶盖使之去除,再以清水冲净瓯盖壶盖或淋漓壶身,汤无沫少杂。

注水心静。泡茶时汤清一大因由,就在于注水熟练把握。有注水方式、高低、力度等不同。

方式有定点注水,旋转注水。定点注水又分是单边定点注水和瓯心壶心正中定点注水。

注水高低,有高吊水,高冲水,低吊水,低冲水之分。所谓“吊”,就是注水力度小,水柱细长,注水缓慢。而“冲”,就是比较暴力,水柱粗,力度大。

这些注水方式、高低、力度的变换,都会影响到茶汤的清浊、滋味改变和品饮感觉。

单边定点低冲。水柱粗直有力。要汤清,一样可见注水把握的好,茶底几乎无激荡燥动之感。

单边低吊注水。水柱柔缓,有一种水流的波动。可见得泡茶女士执铁壶较吃力,所以才造成瓯中有注水泡而起。

壶泡单边定点低吊注水。水柱柔软圆润,壶中茶底无激荡,泡茶之人心静使然。

盖瓯中心定点低吊注水。水柱柔缓,中心定点注水,一般用于泡茶泡至最后,茶底舒展,茶味平和之时,中心注水,以使较多较大面积的茶底尽快接触到水的浸泡。

出汤前的准备。上图心静和缓,轻启盖瓯,只留出一丝出汤缝隙,瓯盖罩住全部茶底,避免茶底哪怕细小碎片都不易跑出来。如此出汤,无需滤网(茶百科一直建议泡茶者尽早扔掉滤网,不然泡茶很难有进步),一样汤清无渣。

出汤前的准备。如果如上图这样留出较大出汤缝隙空间,出汤是快了、盖碗不烫手了,但麻烦接踵而来,一大堆的茶底茶渣跑出来,汤怎么可能清?只好借助滤网,茶汤增加一种被粉身碎骨、撕裂的疼痛感。如此,汤无清韵感。

出汤。在前面“出汤前的准备”环节,心静缓和,盖瓯留出细致的出汤余地缝隙,无需滤网过滤茶汤,一样清亮无杂,泡者心静,茶汤以清,观者心怡,品者清雅。

心不静,急出汤。茶汤燥动,残水入杯,自然无汤清之意了。

出净茶汤。每一泡茶汤出净,不留根,一是避免下一道汤重苦涩;二是瓯或壶中最后一点精华倾出,因为最后出的茶汤,相对先出的茶汤,滋味稍重,内含析出物质多;三是使泡茶者慢下来,静待茶汤一点一滴的出尽,同时,这样能使匀杯中虑出的茶汤也静下来,即使不留神虑出了茶渣或小叶片,影响了观感,此刻慢下来,静一会,它们也会沉入匀杯底部,再在接下来的分杯环节里,就不至于让茶渣或小叶底带入品饮者的品杯中,影响品茶心情,是入口了吐出来,还是让咀嚼咽下去?

浅斟低酌。经过前面一整个心静泡茶环节,再加上匀杯稍静置,即可分杯。

分杯,讲究“浅斟低酌”。低酌,是为避免茶香涣散,浅斟,是为品杯留出余地,不满杯,讲个“茶斟七分满,留下三分是情谊”,浅茶满酒,是为敬!

请用茶!心静汤清,成就一盏好茶。

小编推荐

茶性如水心静好品茶


品茶要心静,这是品茶人极为重要的心态。茶的性格如水,清幽、儒雅、隽永,如高山之雾,七月巧云,清池碧波。

心烦意乱之时,我是决不喝茶的,即使口渴,宁肯干渴着。每与茶相伴,我总要平心静气,一小口一小口地抿,让茶香润泽口齿之间,再缓缓咽下,于是两颊舌间顿觉溢溢生津,回味悠长。在新安江之畔、太平湖之滨,在黄山老谢家茶场,太平茶楼,屯溪茶社,我都曾独酌、对品或群品过,伴随着耳畔若有若无的安徽黄梅小调,品味着阵阵茶香,绵思遐想、文情诗韵、娓娓情怀、款款心曲,似涟漪般慢慢荡漾开来……即便是独自一个人在家中书房读书,那案头的一杯茶也会让我排烦解忧,心静如水,进入悠然神往,心灵纯净,畅游书海的忘我境界。

苏轼诗中有一名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这副对联在我的玻璃板下,我天天读它,越读越喜欢。我不适宜喝花茶,受不了那种人工加进去的香味,脂粉气过浓,不纯不正,茶色也因花而改变,叶子也因花而别扭。至于层出不穷的养生茶,饮料茶,一些饭店推出的“早茶”、“晚茶”,只不过是借茶而炒作,简直是对茶的一种不敬。

耳畔之丝竹,杯中之余馨,使我万分感慨。我忽然想到,人居草木之中故称“茶”。茶,是一种心情,喝茶是一种心境,呼唤着人亲近草木,回归自然。现代人忙碌的生活中难得有一刻闲暇去享受闲适如“茶”的心情。但有空时坐下来,放松身心,沉静心情,喝一杯好茶,聆听自我的心声。

茶与佛结缘“心静止如水”


茶与佛结缘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焙制的。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亦作“仙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因其品质优异,被列为贡品向皇帝纳贡;而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前身叫“乌龙茶”,该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正宗,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的“水月茶”,即现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明朝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的“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在中国众多的寺院中,在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还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因此就有了“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的说法。茶与佛相通,均有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在这种环境里才能品出茶的清香、茶的悠远。饮茶更讲究一种井然有序的啜饮,以求环境宁静和心灵清净、安逸,以求在茶中品味佛的真谛。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茶道与佛教在文化性格上属于同一色调:静寂,清旷、安祥而又端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是二者之间要共同达到的目的。法喜禅悦并非出家人的专利,亦为茶人之一大精神享受。自古中国佛教就有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之说,二位一体,水乳交融。

茶与佛有如此深奥的关系,以至于武夷山的和尚就有了斗茶的习俗。有记载说,“吴晋之际,佛教从中原传入闽中,于是佛寺相继兴建。建州山水奇秀,岩壑幽胜,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此时,武夷山“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都与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宋林逋《西湖春日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以及《宋诗钞》陈造的“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都生动地描写出茶鼓声下寺院的幽雅意境和茶在佛中的位置。我国不少佛门圣地高龄僧人数不胜数,究其长寿原因,除心静止如水、不与世事争外,还因与长期饮茶有密切关系。

汤色一样都是红,熟普和红茶你分得清吗?


我国有着六大茶类,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特征、文化和工艺。其中也有不少相似点,比如普洱熟茶和红茶,冲泡之后,汤色都是红的,很多茶友傻傻地分不清。其实,这两种茶的区别可大了,跟随我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工艺发酵各不同:后发酵和全发酵

普洱熟茶是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经过渥堆后发酵加工而成的,需经过鲜叶采摘、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晒青毛茶,再进行潮水、归堆、翻堆、干燥等工艺形成。而红茶则是全发酵茶,鲜叶采摘之后进行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即可。两个发酵程度都很重,因此茶性均温和,但在工艺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熟普和红茶的叶底对比

干茶外形有差异:褐红熟普和乌润红茶

普洱熟茶最常见的外形就是七子饼茶了,一眼就能认出来,当然也有散茶的熟普,其外形条索肥壮紧结、重实,色泽棕褐或者褐红。

熟普和红茶的干茶对比

至于红茶,分为我们最常见的工夫红茶,还有红碎茶和小种红茶。工夫红茶以条形为主,部分卷曲形,如祁红香螺等,其色泽大多乌润,金毫显露;红碎茶则更好辨认了,外形切碎呈细小颗粒状,色泽乌润,经常被加工成袋泡茶。小种红茶为武夷山的特产,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独特的松烟香为其身份的象征。

香气口感能区别:陈醇和醇甜

冲泡之后,熟普和红茶也大有不同,虽然汤色都是红红的,但香气和滋味有着很大的区别;熟普香气以陈香为主,入口之后,滋味醇厚,汤中带着陈香;红茶甜香为主,工夫红茶独特的番薯香让人难忘,入口滋味甜醇爽口。相比较之下,还是大有不同的。

熟普和红茶的茶汤对比

虽然汤色一样红,但其中乾坤却不一,通过小编的介绍,各位茶友对于熟普和红茶的区别可清楚了吗?别再傻傻分不清了。

茶如道:独自品茗 心静如水


酒奔放、浓烈、刺激,是宣泄物,也是麻醉品。而茶,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苦中有甜,涩里有醇。之于口感,是回味绵长;之于感受,是恬淡宁静,之于心情,是悠然自得;之于韵律,如同爵士的音符,低沉婉转,凝重深厚。

绿茶淡雅,红茶深沉,茉莉香,乌龙醇,龙井如西湖引人神往遐思,普洱使人倍感亲切,铁观音茶如其名,似乎也染上了一丝历史沧桑。好茶未必需好水,要的是好心情、好品味、好境界。最好还要有一份洒脱,“飘萧我是孤飞雁,不与红尘结怨”。

者,饮茶之道也。其炊茶用具、煮茶方法、茶室布置、礼节礼貌、交谈话题等一系列高雅考究的道道,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一招一数、一板一眼都马虎不得,其刻板程度比起孔孟之道来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乃日本民族特有的一种饮茶艺术,讲究“四规七则”,以体现“和、敬、清、寂”的精神。据说,它已成为日本促进家庭和睦、人人相亲,以及教育子女讲究礼仪、尊敬师长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对于,周作人曾做过这样的解释:“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中国最终没有发展出像日本那样精致的“”,但有“茶艺”。道可道,非常道。而“艺”是大众文化,既可意会,又能言传,不需技巧、不溯渊源,不分高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随心所欲,这或许也是一种禅意。可以在喧哗中七嘴八舌,喋喋不休;可以几人对坐,高谈阔论,古今付之于笑谈;可以两人相对,或轻言细语,或不致一词而心有灵犀;更可以一杯在手,独自品茗,茶洗尘埃,不觉心静如水,物我两忘。

夜深人静,独处一室,沏上一杯清茶,那蒸腾的氤氲,如同清明时节迷朦飘渺的雨露,透过城聊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人不知不觉会陷入一种无限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江南小桥流水的景致萦绕于怀。茶叶不同,杯中的茶水亦不相同,色彩变幻,深浅纷呈。鹅黄清澈,淡雅素净,恰似久藏琥珀;汤明色绿,清新可人,宛若水洗翡翠。苏东坡言:“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轻盈升腾的水雾中观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胜收。杯中的茶叶沉浮不定,茶香也随之飘飘渺渺,在空中悄悄弥漫。茶香好似深谷幽兰,若隐若现。用力嗅之,不留痕迹;不经意间,却清香宜人,沁人心脾。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有所感悟,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庐山云雾茶素来以“味醇、色秀、香馨、汤清”享有盛名


庐山云雾茶是产于江西庐山景区的茶叶,属于绿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庐山云雾茶的生长,庐山云雾茶由于长年饱受庐山流泉飞瀑的亲润、行云走雾的熏陶,从而形成其独特的醇香品质:叶厚毫多、醇香甘润、富含营养、延年益寿。素来以“味醇、色秀、香馨、汤清”享有盛名。

风味独特的云雾茶,由于受庐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单宁,芳香油类和维生素较多等特点,不仅味道浓郁清香,怡神解泻,而且可以帮助消化,杀菌解毒,具有防止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功能。

朱德曾有诗赞美庐山云雾茶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茶汤清淡,宛若碧玉,味似龙井而更为醇香。“匡庐奇秀甲天下,云雾醇香益寿年”。庐山云雾茶历史悠久,始于中国汉朝,中国国十大名茶之一,宋代列为“贡茶”。有诗赞曰:“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向去古刹问禅茶 心静自然凉


炎炎夏日,抛却城市中的熙熙攘攘,去寻访那些隐匿于名山密林之中的古刹名寺,静享片刻自由安宁,无疑是消暑的好办法。菩提树下的一方庇荫,便是身外的自在天堂;明镜台上的一盏清茶,便是心中的极乐世界。

某日天气酷热,香山居士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却见禅师静坐在禅房里。白居易就问:“禅师,这里好热,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恒寂禅师答道:“我觉得很凉快啊。”白居易顿生感悟,遂作诗曰:“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心静自然凉”本就出自佛家的典故,所以,在酷热难耐无所遁形的时候,何不溯源禅林古刹,于浮世外觅求身体的静养与心灵的安详。俗子观光,信徒诵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静下心来,品禅茶,论世道。

禅与茶,从来都有解不开的渊源。就连茶圣陆羽都是由佛门抚养成人。由于茶可清热、静心、解乏、提神,自古佛家就有“僧尼坐禅,唯许饮茶”的说法。自隋唐起,佛教盛行,茶也成了寺庙经济的重要内容,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便是禅茶盛世的真实写照:“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古人诵经、坐禅、就餐、纳凉、休憩、吟诗都要奉茶六度。今天,茶已不只是佛教的圣品。即便普罗庸人,也丝毫无妨在酷夏时分“向去古刹问禅茶”,在禅林庙宇间,觅一处庇荫,煮一壶香茗,盼几声鸟鸣,行几番茶令,看天,看地,看对面走过来的有缘之人,何愁不能静下心来,而心静了,身体自然也就凉快了。时空自在,寒暑俱消,须臾忘却都市中的聒噪与纷扰,正如宋朝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茶虽不语,其实它很懂你

朋友之间

酒逢知己千杯少,茶逢知己一杯醉。

朋友不在量,而在于质量。有些朋友,没有酒的浓烈,只有茶的淡雅,在你得意时,逆耳忠言,在你失意时,排忧解难。人生遇几杯好茶便欢喜,人生有一两个知己便足矣。

生活之中

茶有两种,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

茶可以是你干热口渴时的及时水,一大口下肚,重要的是润喉爽心,茶香、茶味都不那么重要。茶也可以是你细品赏心的慢生活,一小口啜饮,品闲庭花落,尝云淡风轻。

相处之道

喝懂茶,需要用心尊重每一款茶,好比有缘之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令自己欣赏的东西。

喝懂茶,需要毫无敷衍地与茶对话,像对朋友,你得知他所有的经历后更理解他的独特,也更明白如何与他相处。

时间之珍

有人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

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心境之坦

每一次品茶,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不管是几人饮、是第几壶,一切终随茶香飘散,只留各自心里。

贪婪之止

好茶与喝茶的心情,就好比欲望与理想,欲望的尽头是物质的拥有,理想的终极是精神的充盈。再好的茶,终有饮尽之时,而喝茶的心情却取之不竭。

无止尽地追求更好的茶,不如随时准备好一份喝茶的心情。

人生之乐

所谓宽容,不是忍受或者忽略,而是终于懂得欣赏;茶无完茶,却可以不完美的茶泡一段完美时光;人无完美,亦可以懂得欣赏自己,欣赏一段不完美的人生。

修行之道

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管它用紫砂壶也好,瓷盖碗也罢,都是茶叶之泡具,是绿叶红绸之容器;青花盏也好,绿釉碗也罢,都是茶汤之盛器,是清苦入口之媒介。

阅历之味

世上没有两杯完全一样的茶,就算是同一壶中沏出的两杯茶,饮者的心情阅历喜好不同,品出的味道便有悬殊,更不要说经历环境、时间、心情、际遇的变化。说起来玄之又玄,品起来却真真切切。

认真之拙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喝茶要是太认真你就输了。深谙喝茶之道的人走位飘忽,碰上菜鸟说得头头是道,产区、年份、口感,水是泉水,还是井水,都够你学个十年半载。当你费钱费时琢磨出泉水和井水好像是有那么点不同时,他又说茶无非解渴尔。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你一开始就输了。

静下心来,听一听茶的诉说。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茶的智慧必然超乎我们的想象。在百忙之中煮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亦或泡一杯清茶,晒一晒太阳,若是有兴致,吟诗一首,饮茶一壶,吟诗品茗,也可自得其乐矣!

更多黑茶供应,黑茶批发请关注中国黑茶产业网:http://heicha.99114.com

心静茶至,茶至灵来 饮茶之至境


心静茶至:茶至灵来

茶有灵性。若与其灵未冥、其性未合、其境未契、其器未容,则一半的茶味会在饮茶时悄悄溜走。所余者,徒为茶之形骸;所饮者,不过是唯剩茶羹的白水而已,仅有解渴之用和充雅之功,而难为体道之佳偶、修心之绝配、参禅之助缘矣。

茶当是草木精华累世修炼而成。天地之清气所养、山间之灵坡所育、雨前之甘露所滋。最宜农家处子新沐后无语采摘、竹篓中轻放浮搁;最宜汲深山清泉盛于沙壶,拾林间松枝燃于泥炉,壶置炉上,火烧水开,俟温度适中后备冲茶之用;最宜形拙貌朴之泥砂壶泡茶、外赭内青之泥瓷杯饮茶,既可醇其原味,复可赏其形色;最宜二、三素心野老、散淡闲人处江湖之远,栖泉石之间,琴舞松鼠,棋敲闲花。风过竹响,云飘水流。无心有意间啜饮一口,言来语往中齿舌余香。一分苦涩,几丝清凉。茶灵充满,茶意本然。似有人生之况味,又似有宇宙之禅机。此乃饮茶之至境。

至若红尘之所谓茶道或街面施设之茶事,虽为俗中求雅、闹中求静之佳选,但一落规制、一涉人为,茶灵便如惊鹿般即刻远遁,茶境也失其天然而退得其次。即使器具再考究、程序再规范、环境再舒适,即使再张以“和、清、雅、寂”之虚目,也总有塑料感、无机感、作秀感、表演感、模拟感、利用感或别的什么味道。但能臻此境已属不易,毕竟还是与茶有关的雅人雅事。姑可称之为饮茶之雅境。

当外感都市喧嚣、内觉身心俱疲之时,不问独处还是群聚,不论绿茗还是红茶,不管泥壶还是瓷杯,就其所便,随其所宜,冲上一壶,泡上一杯,倒也沁人心脾,提神解乏。虽未得茶灵之真体,但也可在恍惚间寻出其远去的踪影和留下的余味。此乃饮茶之常境。

茶禅一味。饮茶最易将人导人禅境。茶性清凉,可伏心中燥热,可涤体内沉浊;茶味枯淡,可去名利之欲、可息奔竞之心。由实物之茶冲水泡为有形有态有色、可视可触可饮之茶汤,茶汤复冒出丝丝缕缕、飘飘缈缈、视之则无、嗅之若有之茶味,茶味又让人进入无限广大、清朗空明、不可言说之茶境,这是茶逐渐由“有”入“无”、由形而下升华为形而上的过程,这是茶在虚化、淡化中不断超越自身、超越时空的过程,这是茶由“形质”蜕变为“精神”、由“实物”蜕变为“灵物”的“返魅”与“显灵”过程。入此境者,即茶即禅,即禅即茶,饮茶即是参禅,参禅即是饮茶。唯恍唯惚,若有若无,非出非入,不即不离。道心冥契,天人合一。可观照实相,可体悟本真。其妙味佳境,唯宜心领,实难言传。如赵州禅师,只是一味“吃茶去”。

心静茶至,茶至灵来。灵来神往,道现其中。善饮心茶者,最得茶灵三昧。此乃饮茶之上上境。

白茶冲泡多久出汤 关于白茶冲泡多久出汤


白茶,属微发酵茶。外形品质优异,内质丰富,泡饮滋味清淡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是天然健康的茶饮,常饮的有不错的保健功能。冲泡饮用的时候,要使茶汤口感更好,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冲泡。那么,白茶冲泡多久出汤呢?下面一起来了解看看。

白茶冲泡多久出汤

关于白茶的冲泡时间,以盖碗法为例,总结经验如下:

白毫银针,投茶5克左右,水温为90度左右,第一泡冲泡20秒出汤,往后每泡可延长5秒左右。

白牡丹,投茶5克左右,水温为95度左右,第一泡冲泡25秒出汤,往后每泡可延长5秒左右。

贡眉和寿眉、老白茶和紧压白茶,投茶5克左右,水温为100度,第一泡冲泡30秒出汤,第二泡冲泡20秒,往后每泡可延长5秒左右。

白茶能泡几次

白茶是可以冲泡四五次,但是由于循环冲泡,所以白茶的冲泡时间长度有所不同。冲泡的次数越多,冲泡的时间就要相对长一点。

喝白茶的好处

1、治麻疹

白茶防暑、解毒、治牙痛,尤其是陈年的白茶可用作患麻疹的幼儿的退烧药,其退烧效果比抗生素更好。在中国华北及福建产地被广泛视为治疗养护麻疹患者的良药。故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载:“白毫银针,产太姥山鸿雪洞,其性寒,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

2、促进血糖平衡

白茶中除了含有其他茶叶固有的营养成分外,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活性酶,长期饮用白茶可以显著提高体内脂酶(lipoproteinlipase)活性,促进脂肪分解代谢,有效控制胰岛素分泌量,延缓葡萄粉的肠吸收,分解体内血液多余的糖分,促进血糖平衡。白茶含丰富多种氨基酸,其性寒凉,具有退热祛暑解毒之功。

3、明目

白茶存放时间越长,其药用价值更高。白茶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它被人体吸收后,能迅速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能合成视紫红质,能使眼睛在暗光下看东西更清楚,可预防夜盲症与干眼病。同时白茶还有防辐射物质,对人体的造血机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减少电视辐射的危害。

4、保肝护肝

白茶片富含的二氢杨梅素等黄酮类天然物质可以保护肝脏,加速乙醇代谢产物乙醛迅速分解,变成无毒物质,降低对肝细胞的损害。另一方面,二氢杨梅素能够改善肝细胞损伤引起的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增加,抑制肝性M细胞胶原纤维的形成,从而起到保肝护肝的作用,大幅度降低乙醇对肝脏的损伤,使肝脏正常状态迅速得到恢复。同时,二氢杨梅素起效迅速,并且作用持久,是保肝护肝,解酒醒酒的良品。

白茶是健康的饮料,具有品饮保健的价值。生活中,可以经常适量的饮用白茶保健身体健康,对身体会有诸多好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7756.html

上一篇:白牡丹茶的功效与特征

下一篇:不是西湖龙井的“龙井”(三)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