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禅茶:释克能 水温够茶自香

2020-07-24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禅茶:释克能 水温够茶自香”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禅茶:释克能 水温够茶自香”相关知识!

想了解《禅茶:释克能 水温够茶自香》知识吗,丰富的《禅茶:释克能 水温够茶自香》内容等你来看!

水温过低,沏不出好茶;学修不勤,得不到真谛。怨天尤人者,不知检己之过患,更为甚者推己过于他人和社会、抱怨环境和命运之不公,为此,既不肯承担、寻思改进,又满腹牢骚。这会遭致精神生活之极度崩溃,实感悲哉!叹哉也!

一位屡遭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悟升老禅师所,沮丧地诉苦而道:“人生总是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又有何意义?”

老禅师静听了年轻人的叹息,随后吩咐其弟子:“这位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不一会儿,小师父送来温水,老禅师抓起茶叶放进茶杯,后用温水沏,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

茶叶静静地浮着,茶杯内散发出微微的水汽,年轻人不懈地问:“宝刹怎么用温水沏茶?”老禅师却笑而不语。年轻人则细品地喝了一口。不由得摇头说道:“一点茶香味都没有。”老禅师却说:“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啦!”年轻人有拿起茶杯尝了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点茶香。”

老禅师又吩咐小师父书:“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不一会儿,小师父便提着一壶沸水进来。老禅师起身又取过一杯子,放茶叶,到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则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年轻人欲去端杯,老禅师作势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杯中茶叶则翻滚更甚,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老禅师如此注水五次,茶杯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老禅师随即笑问:“施主可知,同是铁观音,为何茶味迥异?”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禅师点头道:“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各异。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最终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那些不经风雨的人,似如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活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恰似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么沁人的清香啊!”年轻人若有所思,倍感惭愧。

人生欢喜多少事,笑看天下几多愁。在生活中,要笑对人生起伏,让自己过得豁达充实,因为豁达才不至于钻牛角尖,充实才能乐观进取,用最平实的方式不断地超越自我。

本文《禅茶:释克能 水温够茶自香》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文化精选阅读

儒、释、道与茶


自古以来,中国深受三大思想(儒、释、道)的影响。在这三大思想中源发了很多关于人行为和思想上的观点,继而推动个人和社会群体的发展。

然而养生就是人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诚然,社会发展至今,科学、医学飞速的发展,解决了很多以往难以实现的问题,但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新的问题也在层出不穷。如至今难以彻底医治的疾病,正在一步步紧逼人类的健康。人们在医学没法彻底治疗,无果之时,纷纷寻求古人养生之道,希望能在其中找到能够防疫疾病,延年益寿的良方。

中国人的养生之道大多讲求静,清、幽、雅。这主要深受几千来“三大”家养生之道的影响,道家“道法自然”,因为它不仅讲求的人们“出世”的同时又倡导人们行为上的“无为”,需要远离世俗,潜心修道,修养身心。在道家“出世”思想哲学上又和佛家有些相象,但存在很大的区别,佛家讲求“此岸”和“彼岸”,更强调的因果原由,其养生之道是在“平常心”。而儒家却恰好相反,讲求的是“入世”思想,积极倡导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价值,去服务与社会。不过,儒家的养生之道是“仁者寿”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种大爱,在“入世”中磨练心性,“以心养生”的养生之道。

但无论是儒、释、道都不外乎“心里平和,身体平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养生。心的平和主要靠思想维系,而身体上的平衡不仅要思想更需要物品的辅助,“外修内调”共同作用。所以才会诞生出很多养生的药方和药物。但养生可不能用吃药的方式来解决,于是人们在想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种方式和一种东西,即可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可起到养生的作用?

于是茶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茶”字最早见于《神农本草》,初名为“荼”,为药也,乃万病之药,渐而发展为饮品。在中国历史上,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在喝茶。茶的发展演变便成为了这样的方式:“解渴为一,养生第二,其三待客,四为雅行”。可见茶除了解渴之外,更强调的养生之道“勿忘饮茶养身”。从养的角度讲,茶是一种慢生活,是对儒、释、道思想的再体现。对“静,清、幽、雅”四项原则有着极高的追求,在外部环境和自身内心相结合的背景下,这样才能发挥出茶的作用来。

如今,“茶为国饮”已是不争的事实,也需要践行下去。这不仅是在对茶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国茶发展壮大的机会。在碳酸饮料充斥国内外市场的几十年间,证明茶对身体更有益,而从养生的层面上讲,茶饮应该被极大发扬出来,让更多的人喝茶,让其感受茶带来的养生之道,与此同时,也让更多的年轻人在快节奏工作后能充分享受“快而后慢”的茶生活。

禅宗茶道 茶神出释门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壶居士《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以“居士”相称定与佛门有缘。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

禅即是茶 茶即是禅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参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迷者迷于贪嗔痴,悟者悟于戒定慧。贪嗔痴乃人生修养必除之三毒,戒定慧乃人生成就必修之三学。

人生执三毒而不觉,是为迷失之人生;人生修三学而恒觉,是为觉悟之人生。人生执三毒而迷,不离日用事;人生修三学而觉,亦不离日用事。人生在日用事中迷,人生亦在日用事中觉。迷失与觉悟,同在一件事情上起作用,同在当下一念之间的迷惑与觉照。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禅即是茶,茶即是禅;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变雅。

禅花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特殊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观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之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茶神出释门 禅宗茶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壶居士《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以居士相称定与佛门有缘。

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

茶禅不能合一,茶为茶,禅为禅!


茶是一种有益的饮品,以茶入膳更能体现食之百味。茶类隐,酒类侠。茶的性格更加一波三折辗转反侧,其曲折间更见幽暗之心;茶是有阶级性的,百姓有百姓的喝法,显贵有显贵的乐趣,究其细理,可以无穷尽。

如今正是喝新茶时节,关于新茶的言辞,最优美的算是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大部分人都是用茶“喉吻润”,无非是一种饮品,从中吹毛求疵是少数嗜茶者的专利。

四月新茶首推龙井,而明前龙井愈发珍贵,但如今市场鱼龙混杂,明前龙井可遇不可求。春寒料峭时,仿制的西湖龙井和别号碧螺春大摇大摆入市,真正的好茶需要守规矩必等长成了才出闺阁,稍显姿色的伪品急急出笼,抢一个显眼的位子,先下手为强。而五月又是铁观音的天下,那时的铁观音有观音韵,有明亮的色彩,不品者难以描述其中滋味。新茶在这个春日,一个个轮番而至,它们的脚步轻盈,需要细细分辨。

很多人喝茶是为了保健,事实上,茶不过是一种有益的饮品,它所有的益处不是治病,也不能治病。书上所列举的许多功效是对的,但是想从茶身上获得益处的人,必须长期喝,天天喝。还有重要的一点,在一定的时间,用适宜的方法来喝,好的水,好的器具,好的环境,还有平和的心情。

茶并不神奇,茶只是用短暂的生命,在瞬间发出光泽与柔情,当我们需要暂时歇息片刻时,帮我们调整气息,平气抑躁,渐入一种平和的观人看事的境界。更多时候,茶浸泡在我们中间。说到茶道,那是精神上的一种境界,很高,你也许能看到,但极少人能到达。人说茶禅合一,其实茶禅不能合一,茶为茶,禅为禅,同者平和,无欲。茶助禅思,禅呢?不能说,一说就是错。

与茶有关的的绘画:以茶入画 以画释茶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唐)

《萧翼赚兰亭图》由阎立本所作,描绘了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僧智永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和袁辩才索画,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炉上备茶;各人物表情刻画入微。

《宫乐图》(会茗图)(唐)

《宫乐图》描绘了唐代贵族仕女聚会品茗、奏乐的热闹场面。长案中置一大盆形容器(茶铛)盛茶汤,中置一长柄汤勺,四周有若干茶碗。画中有正在啜茗者,弹琴、吹箫者,也有执纨扇者,神态生动,描绘细腻。

[五代]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这幅展示汴河两岸城乡生活风貌和市肆百业盛况的图景中,可以看到沿河的茶肆一字排开,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气息。仔细观摩,你能看到屋檐下、店门前都设有许多茶桌,里面正有饮茶者在其中把盏闲谈、各得其乐;更有一些流动的茶摊、茶寮散布其间分茶贩茶。

刘松年 《撵茶图》(南宋)

《卢仝烹茶图》描绘了卢仝得好友朝廷谏议大夫孟荀送来的新茶,并当即烹尝的情景。

[明]

画中茅屋正室,内置的矮桌,主客对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壶二杯,看来相谈甚欢。侧尾有泥炉砂壶,童子专心候火煮水。

图中描绘了两位高人逸士相对而坐,琴弦收罢,茗乳新沏,良朋知己,香茶间进,手捧茶杯,边饮茶边谈古论今。

画中卢仝坐蕉林修篁下,手执团扇,目视茶炉,正聚精会神候火煮汤,图下一长须仆捡壶而行,似是汲泉去,左边一赤脚婢,双手捧果盘而来。画面人物神态生动,描绘出了煮泉品茗的真实情景。

[清]

画中一小童正站在火炉边烹茶,红泥小火炉上架着一把东坡提梁壶,炉边还放有一个色彩古雅的茶叶罐。

茶道与茶艺概念简释


茶道与茶艺概念简释

、既是茶形态也是茶核心,把、形成某种程式,作为习茶之人的操作规程,具有便于学习和传播的功能,如茶、茶礼、白族三道茶等,核心则在其中,就是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精神境界。

1 茶 道

何谓?指饮茶的道理、方法及其应当遵循的规则。古代以茶招待宾客所形成的一套礼节或仪式,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次生现象。

1 .1 词源

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皎然有一首杂言古体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秋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有《封氏闻见记》云“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

封演是唐天宝至贞元年间的学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名词。

在唐以前,如晚唐诗人皮日休所说,称茗饮者“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喝茶就和煮菜喝汤一样,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至唐代中期,自陆羽《茶经》面世以后,如封演《闻见记》所记,鸿渐为《茶经》,说茶之并煎茶、炙茶之法,造二十四器,“于是大行”。唐代僧侣通过种茶、制茶而精于茶术,士大夫们则创造性的发挥,把茶的艺术化、理论化。当时的思想集儒、佛诸家精神,主张以茶修德。饮茶者,应是“精行俭德之人”,贯穿了和谐、中庸、淡泊的思想内容,强调饮茶自修内省。这便是唐代的。以后被传承、传播到国外,东渡日本后,在日本与日本结合后形成日本。

1 .2 的概念

许多学者研究,潮州师范学院历史系陈香白教授认为,乃以“品”为主的饮术之结晶,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象征友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之形成于盛唐。台湾陆羽中心蔡荣章先生认为,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茶专家丁文先生在《》中概括:正是茶的结晶。深深根植于华夏,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重视饮能,还重视饮茶时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和心态;它以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以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2 茶 艺

2 .1 词源

据报道,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首的一批民俗界人士,为推动茶的发展,并注入人文精神为主旨,经过反复思考讨论,为避免模仿日本之嫌,为此创立了“”这个新名词,同年台湾成立了协会,当时在台湾出现了“寻根”现象。

台湾于1976 年出现了管寿龄的第一所馆。此后,等陆续出现,至90 年台湾已有1000 多家。历史悠久,但以馆命名的品茶场所,福建博物馆馆是当时大陆第一家。目前仅福州市的馆、居就有数百家。

2 .2 的概念

是一种形式和精神相互统一的品茗,包括品评、艺术的操作手段和品茗的美好环境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学意境。它往往偏重于生活艺术上的享用,除讲究方法礼节与用具外,更重视不同的色、香、味的品尝,以及在饮茶过程中修身养性,注重茶在人际间的关系。人们常说的“喝茶”是将茶作为解渴饮料时称之。“品茗”细品茶味,将茶作为生活艺术享用时称之,与喝茶有不同之意,宋徽宗撰《大观茶论》:“啜英咀华”“争鉴裁之别”,带有品茶之意义。而“”讲究的品质、的技艺、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

2 .3 的基本类型与特色

饮茶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人品茶有其独到之处,不仅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而且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饮茶源远流长,传统类型多样,以其主导阶层和艺术性质来分有文人茶、禅师茶、富贵茶、仕女茶、茶、孺子茶等六大类型,各类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的烙印。品饮的方法很多,以茶类可分为绿茶品饮、红茶品饮、乌龙茶品饮、花茶品饮、紧压茶品饮等。以添加佐料于否可分为清饮和调饮,清饮可品饮的真香真味,调饮因民族、地域、风习而异,且意义不同。现代在生活中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为休闲型,另一种为表演型,在社会活动中有不同的功能。休闲型随处可见,通过活动过程,调节精神状态,传递友情。表演型是对历史上、生活中的、茶礼、或的挖掘、收集、整理、提炼,溶进现代科技,使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其类型大体可分为民族型、地方型、宫廷型、文士型、寺院型、少儿型、科普型。它们都有各自的品饮技艺和意蕴,在过程中流动着美的旋律。在品饮技艺上以乌龙茶品饮技艺尤为精湛。是饮茶风习和品茶技艺的艺术结晶,具有东方的深厚意蕴,茶的品味清芳,的流韵典雅。

茶禅文化相融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2796.html

上一篇:桂圆红枣汤做法

下一篇:乌龙茶上火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