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之心

2020-06-11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之心”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之心》内容,感谢阅读!

茶本无情物,因喝茶人的不同,才赋予茶不同的情致。世事洞明、智慧通达的人们会以茶心观照世情,以茶情推及世情,视杯中茶为友,彼此不需言语的交流,只是单纯静默相守便可灵犀一心。

茶道是一种哲学层次的学问,与酒不同,酒可以是诗,可以醇厚可以绵软,但总有一份热烈,是一种人生的躁动,需要直观的表达。茶道不需要表达,只需意会,当然前提是有一颗茶心。

茶道以茶色传情,以心赋情,那么喝茶者需要怎样的茶心?

历史曾有一位弟子请教自己的老师,问道,如果遇到一位通达智慧的居士,不想冷落,但又觉得无话可说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他的老师给出答案,和他一同喝茶。

禅茶本一体,万般滋味自己品。不需要再红尘中游历,不需要极力思索佛语,只需要一杯清茶在手,无论身处何地,是高楼大厦或是低矮茅屋,无论己身富贵还是清贫如洗,都可在茶中寻到一份宁静和安然。就仿佛得道的高僧,在清幽的院落中,静静倾听梧桐滴水的声音。

晃动茶盏中的香茶,丝丝缕缕的香气弥漫,直透心间,言语总显得苍白,只有心与心的沟通才让人潜移默化中学到更多,每一饮茶,每一顿悟,世间的一些纷纷扰扰,在心情真正平静下来之后,自然会滤掉杂质,在心头留下一些岁月的沉淀,那便是人生智慧的积累。

茶之心,在于通透,通透方纯粹,纯粹才茶香。

关于本文《茶之心》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cy316.com编辑推荐

中国茶道的包容之心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拼音:chádào英语:teaceremony)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中国茶道是包容的,它的包容包括3个层面:茶性的包容、茶道的包容、茶人的包容。

茶性是包容的。茶既可以清饮,也可以调饮,可以加奶、加果汁、加糖、加香料、加酒……调制出风味不同的各种饮料,所以茶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社会地位的男女老少所珍爱,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茶道是包容的。在中国茶道的基本理论中,融汇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茶与儒通,通在中庸之道,通在格物致知,克明峻德,通在齐家治国平天下;茶与道通,通在天人合一,通在道法自然,通在达生、贵生、尊生、养生;茶与佛通,通在茶禅一味,通在无住生心,通在活在当下,通在“平常心是道”,通在“日日是好日”。正因为中国茶道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所以才能发展成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学贯三教、雅俗共赏的隽永文化。

茶人是包容的。早在唐代,中国茶道的创始人茶圣陆羽便为后代茶人树立了榜样。他的师友中既有智积禅师、诗僧皎然、高僧道标,又有道姑李冶、道士张志和,更有崔国辅、颜真卿、皇甫冉、戴叔伦、李齐物、李复等一代名儒和达官显贵。历代茶人中既有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以及康熙、乾隆这样的封建帝王,又有白居易、张藉、张又新、苏东坡、黄坚庭、陆游、范仲淹、欧阳修、朱熹、金农、郑板桥这样的文人雅士,更多的是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当代社会出现了信仰危机,人心的冷漠,人性的偏执,物欲的膨胀,道德的沦丧,使得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矛盾与对立,使得社会危机四伏,因此倡导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包”者,包含容纳之意。“容”者,接纳、原谅、宽容、忍耐之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大自然的包容;“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政治家的包容。“天下茶人是一家”,这是茶人的包容。包容之心可使人超越地位的尊卑,超越圣凡的对立,超越信仰的不同,超越文化的隔阂,超越民族、穷富、年龄、性别,让所有的人都怀着一颗平常心、欢喜心,共享大自然恩赐给全人类的甘露——一盏清茶。

有了包容之心,这个世界就变得祥和。有了包容之心,我们便会生活在友情的阳光下,生活在爱的怀抱中。

茶的倾慕之心 君子之交清如茶


原标题:君子之交清如茶

张雪松

葡萄、美酒、清茶,是乐活人之所爱。我家“连鸟儿都爱吃”的葡萄和自酿的青梅酒,对一些朋友也是小诱惑。侯兄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文化人的他,小尝之后回赠飞信:“玉润珠圆琥珀光,晶莹自采入诗肠。葡萄架下遥相问,可有瑶琴伴酒香?”

俺正挤公交,手机响起,被这雅趣感动,胡乱续貂:“琴音酒香清厮傍,葛藟绵绵夜初凉。津门主人茶当酒,此心安处即为乡。”

侯兄是著名的茶学者、资深茶人。我调侃他“以茶当酒”,他真以良茶分赠——这茶,竟还是珍稀的岕(音“卡”)茶。

我这等俗人对岕茶的倾慕之心,也是缘起侯兄的茶文章。他书中所云:今日所饮之茶,不过明清以下五百年飘香。而五百年茶书,讲“罗岕茶”的专著就存有六七部。历代茶人视其为“天珍异草”,明清多少雅士一生的梦想,就是走遍千山万水尝一口岕茶。大文人张岱就曾为了一盏著名茶人闵汶水的岕茶,赖在人家里不走。至今,许多日本茶人、台湾茶人的梦想也在一盏岕茶之间。

古人称,岕茶有“乳儿之香”,“非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这类人间凡品可比”。入我口的这盏清茶,不知道会不会笑俺的俗尘。

其实,我于岕茶,更慕的是那位亲手采茶制茶的罗岕茶翁。数年前,曾偶见茶翁随茶寄给侯兄的信——宣纸信笺数首古风,侯兄亦挥毫应答。又听说二人诗茶相交的故事,恍惚间,俺在这种文风雅意中自惭形秽。

岕茶至清,只于野生;茶翁耄耋,从不出山。其实,茶翁传世之名,是以其精妙医道。他的传奇,这里不多提。我还曾有淡淡的梦想,想有机缘访茶翁一面……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然而,前年,看到侯兄在报上的文章:茶翁去了。

无缘得见,真是憾事。欷嘘惘然。

侯兄说,本以为茶翁已去,再也尝不到岕茶了。茶翁无子,只有一义女传其医道,现今行医的已是义女的女儿了。就是这个女儿来信说,茶翁临终时嘱,每年要继续给几个旧友寄茶!她抱歉道,这茶没有茶翁采制得细了——翁能把茶分出庙后、鹅头等数个品种以享友……

侯兄评翁: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我叹道:儒雅古风,而已。

岕茶是夏茶。竹炉汤沸,今年的岕茶似乎壮实些,尝起来也浓了些。侯兄闲情,竟将我们之前手机应答的句子录于纸上。茶翁虽不在,我也分染得一脉余香。

八碗喝不得也 茶叶之蕊,毕竟是苦的;茶人之心,毕竟是苦的


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没喝茶之前,喉干舌燥,卢仝自然不例外,但卢仝没喝茶前,不但有生理饥渴,更有心灵郁闷,知者知其有所忧,不知者不知其何所求。大多数的士大夫都一样,心内枯焦总比口舌干焦来得猛烈难挡!心事浩茫连广宇,何以解之?仕大人当然是唯有杜康,士大夫呢?怕只有陆羽了吧。

孟简兄送三百片阳羡新茶来的时候,卢仝正在高卧鼾语,盛会周公。大白天也是睡啊,睡啊,睡啊,恐怕不是因为懒吧,卢仝有许多的心事需要周公来解析。周公能解此中意?解不了!能解的只有孟兄赶脚惠赠的阳羡茶。一碗连一碗,一碗又一碗,身交泰,心交泰,文气与茶香交泰,意兴与精神交泰,所以,才如此精准与敏锐地感觉每一碗茶的真味、真道、真意与真谛: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看吧,没喝茶前,卢仝是什么样子?一碗前是喉舌干燥,二碗前是影单孤苦,三碗前是才思枯竭,四碗前是冤望沉沉,五碗前是手腿如铅重,六碗前呢,身心全是挣扎在这个滚滚红尘世界。叫人如何不向隅独卧?

独卧三春,正是青黄未接,不但可以省忧,而且可以省饭。卢仝也许没法省忧,但需要省饭。老朋友韩愈来洛阳城里看望,何所见?何所闻?所见者破屋茅檐,衣不蔽体。住的是城里贫民窟:“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不是有奴仆吗?一是老汉,胡须比发长,一是老妪,牙齿都脱落。不是老汉与老妪来服侍他,而是他来服侍老汉与老妪,“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上有老下有少,全家十来口,都是指望他一人稻粱谋,家庭负担多重啊!大睡一天,可以省一顿吧。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卢仝学了许多的文武艺,可以货许多油米柴盐回来,可以货许多锦衣玉食回来,可以货许多金银财宝回来砌华堂高厦,来以壮仆换老汉,来以少女换老妪。奈何,仕途富贵非其愿,龌龊官场是其恨,重心灵生活的人,谁愿意去过那种不但非其愿而且是其恨的生活?朝廷是有两次来征召他去干革命工作,职位不差,是谏议大夫;级别不低,是五品大衔。卢仝都是一口回绝了。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兴趣见大人,所以是:“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侯。”穷居贫民窟,往来多鸿儒,虽苦,也做逍遥游。

然而精神固然需要高蹈,生活却是现实的。许多时候,人之身心虽然集于一人之体,却是南辕北辙,总是难以向一处使劲,往一向奔驰,心舒服则苦身,身舒服则苦心。要命的是身与心是对怨偶,虽然连在一起如筋,却常是各向一方如撕,分镳的拉力一大,心往身趋,心苦;身往心靠,身苦。没饭没茶,不亏待喉吻么?身多苦!上看天子眼色,下看王侯脸色,心多苦!卢仝还有心苦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当然影单形只;“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其心怎么平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从心中不可遏制地欲破腔鸣放。然则,这种不平谁可乱放得?

卢仝找到一条释放不平的路径,他去“南山”喝茶。从“南山”走捷径者,走进城市走向朝廷,这是一条身体走向的路线;向“南山”寻苦径者,则背向朝廷,背向城市,这是一条心灵走向的路线。卢仝往山里走去,山里的房地产未经商人开发,不太要钱,费些力气砍伐几根檀,再割八把十把茅草,也就可以筑一间小屋;不必紫砂壶,斫根竹子可做茶壶,也养味道;唯山间之明月与山涧之清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最妙的是,半毫银子也不用出,就随你挑,随你要。卢仝在济源县,就找到了这一出处,不远,距通济桥两里地(我们心情阴霾的时候找个转阳的地方其实也不会远,只一杯茶的距离),有屋,有书,有琴,有笔。柴火现成,泉水现成;茶呢,也许现成,自栽自种自制自泡,也许不现成,得靠孟简这样的朋友送一些来……这样,就可以喝啊,一碗连一碗,一碗又一碗。

喝到了第六碗了,接着喝,量变终于引起了质变,从第一碗喝到第七碗,感觉到“七碗喝不得也。”沉重的肉体已像火箭筒一样脱落,灵魂突然有如飞船,冲出了红尘沾染的大气层: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七碗喝不得吗?七碗喝得啊,喝到第七碗飘飘如飞,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了,怎么喝不得呢?真正喝不得的,是第八碗。

一个士大夫,到了个人独善其身体生活独享其心灵生活的时候,他就觉得到了太虚之境界了吗?卢仝喝了七碗通天后,再在那里喝第八碗,回头望: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阳羡茶真好喝么?好喝,喝得第七碗已然入神,可是再喝呢,感到的是: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好喝,喝得第七碗已然入神,可是再喝呢,感到的是: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龙井茶好喝么?好喝,不要喝到第七碗,也许就将飘然举然,再喝呢:龙井龙井,多少有名,问问种茶人,多数是客民;鸡叫出门,鬼叫进门,日里摘青,夜里炒青;手指起泡,眼睛发红,种茶人家,多少伤心。

喝酒的仕大人,喝到最后是什么模样,我不太知道,而喝茶的士大夫,喝到最后,个体体验达到极乐之境后,其情绪常常会堕入新的一轮苦境:为别人忧,为群众愁,为百姓一声叹息,为家国社稷漫生忧患,不可断绝。

茶叶之蕊,毕竟是苦的;茶人之心,毕竟是苦的。不是茶苦,就是人苦;不为己苦,便为他苦。地狱未空,茶人情怀岂愿独成佛呢?你看咱们的茶仙卢仝,喝到最后,茶与人都是苦的!

茶,非茶,茶也


佛教中一直都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宋代学士苏东坡曾说过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可谓一语中的,茶即是禅,禅亦为茶,佛教之修炼境界也可为喝茶之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

第一种境界是喝茶是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虽然茶起源于神农氏还只是一个传说,但却揭示了茶来源于普通百姓日常劳动的事实。可以断定,当初中国人将茶作为饮品,主要是由于茶能解渴甚至药用等本身之特性;茶最早也流行于民间,并由民间逐步流向王公贵族阶层。总之,茶为饮者之始,茶只是茶,并无后人所赋于的种种哲理与玄妙,这也算是喝茶最朴素的境界了。

今日人们口渴之际端杯即饮,漫长的商业谈判和政治商谈之中举杯随饮,无聊之际闲坐茶楼小饮打发时间,都算是喝茶之朴素境界,此时人们并不太在意如何冲泡和茶之味道。

第二种境界是喝茶不是茶。

茶流入王公贵族之后,喝茶被赋于了各种哲理和思想,人们喝的已经不再是茶。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茶道、茶艺、茶文化即是喝茶不是茶的典型表现。

就如茶道,人们认识不一,有最简单的以茶水待客之道之说,也有如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认为的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之谈,还有周作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之论。不管论述简单复杂,凡事一旦上升为道,就会被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的哲理与玄妙,一以言之,即是茶以载道。

因此,时空不同,所载之道也即不同了,譬如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道家强调天人和一;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要求人们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朝鲜茶道则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要求人们处事不偏不倚,不枉不正,都充分体现了喝茶不是茶的特点。

今日茶之流行于中国社会各界的最大原因应在于茶可载道,通俗的说是茶是可以任人强奸和意淫的。商人眼里喝茶是制造金钱,文人眼里喝茶是创作,政客眼里喝茶是谋权,僧人眼里喝茶是求禅,道家弟子则喝出重生、贵生、养生之念。

第三种境界是喝茶还是茶。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道破喝茶之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这与佛教之禅相似,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所谓茶道、茶艺、茶文化,透过浮华背后还是原本之茶也。只是此时之茶,已然与朴素境界之喝茶有本质之飞跃,就如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一样,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已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月明星朗,纵俗务繁杂,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解放被囚禁已久的行性。

一人品茗,一杯茶,一个世界,就这样静静地品,慢慢地尝,想着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生活,感恩的心思随着微笑浮上来,满口醇香。若是好友闲暇时坐在一起品茗,闲谈着身边大小事情,或好或坏,都在这一盏茶间,可谓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所谓能所双泯,物我两忘,回归自然,如是而已。

茶禅 茶心 茶史


茶禅:清真一味悟玄机

茶叶的清淡之性与禅林的疏朗之风有相近之处。茶与禅的关系至少可以从生理学上得到解释:修行人重视坐禅修定,长时间的打坐,使人昏沉疲倦,四肢麻木。为了调济精神、补充营养,又不致违犯戒条,茶水自然成为僧侣们最合适的饮料。

僧侣饮茶之风可上溯到东晋时期,《晋书艺术传》载,后赵昭德寺的道开禅师昼夜不卧,除日服数枚药丸外,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叶与果汁、香料配合制成的饮料,相当于如今的天然营养液。

禅茶之风到唐朝尤盛,陆羽《茶经》中记载的煎茶法即源于禅林中。而僧人之间交往酬答,也大抵清茶一杯,参玄论道。所谓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冰,可视为茶道的雏形。

饮茶在禅林中成为固定的制度,是宋代以后的事情。当时禅寺皆设有茶堂,并有茶头专管烧茶;寺中按时击茶鼓召集僧众饮茶。出家人最讲究慈悲与施舍,广结善缘,所以他们常以上等茶供佛,中等茶待客,而僧人自己却只饮些下等土茶。

但茶禅的主要功能在于养生。《神农本草经》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惰、轻身明目;宋代学者钱易的《南部新书》记: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东都有一僧人年120岁,唐宣宗李忱甚感奇怪,问僧人服什么药而能长寿。其僧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代的日本僧人荣西从中国引进了禅寺的饮茶方法,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是饮茶养生学的第一部专著,另一位日僧珠光访华时,就学于克勤禅师,珠光学成回国,克勤禅师特意作书相赠,书曰:茶禅一味。

茶心:灵犀一点通万象

茶本是无情物,却因饮者的学养、操守与品位而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因物赋情,传情见色,便是茶道艺术的真谛。古代有一首《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即把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升华出一种志存高远的哲学境界,实现了由实用到审美的精神嬗变。

如日本茶道鼻祖绍鸥说: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别离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茶道中称为残心、茶心,即品茶时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也需具备深沉的思绪与情感,渐渐地生发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味道,抵达一种形而上的境界,方算是懂茶的人。

茶道唯情,禅道唯心,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相对于禅宗的戒、定、慧、缘而确立了茶道的和、敬、清、寂四大要旨,在出世的精神中融铸着高尚而通脱的世俗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寂静。这种修身养性的境界与传统的儒、道、释的宗教价值观殊途同归。

以茶心观照世相,由茶情推及人情,是一种才情与智慧的表现。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李觏《送黄承伯》诗),洋溢着超拔的才情;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苏轼《汲江煎茶》诗),蕴藉着深邃的哲理。因此有人断言:酒是诗,而茶近乎哲学不置一词而心有灵犀,空杯在握却如揽兵戈风云。

《景德传灯录》载,僧侣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甚么对?禅师答曰:吃茶去。又有僧问保福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从展禅师干脆举起茶盏,以无言作答,此举灵犀一点,化通万象,是心灵深处的谐振,非常规可以理喻。试想:于风雨飘摇的午后,坐在古老的瓦屋纸窗下,升一盏红泥小炉,温茶在握,悠然自得地听着梧桐滴雨的天籁,这大概就是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的那种美妙境界罢!

茶史:以茶会友达四海

一部茶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缩影。文道寓于茶道,茶风载以国风,自古及今概莫能外。我国茶史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茶风源于蜀地,起初作为药用,唐代开始人工栽培,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茶叶种植、品类、采制与饮用的专著《茶经》,后来又被译成多种文字远播异域,作者陆羽也被后世誉为茶圣。公元五世纪,茶叶开始传入国外,据考证,英语中Tea一词即来自福建话茶的变音;东非产茶大国肯尼亚的斯瓦希利语中的Chai(茶叶)一词则是广东话茶的变音。

茶文化在宗教发展史上也留下许多佳话。如唐代的日本高僧最澄、空海两位禅师访华留学,回国时带回了中国的茶种和茶具,在寺院栽植茶树;宋代日僧荣西从中国引进了禅寺的饮茶方法,并创作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可以视为日本茶道的经典。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中国茶素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而著称于世,产量高、品种多,目前我国已作为世界茶叶生产、出口大国而雄踞世界茶叶市场。

茶乡 茶事 茶情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乡 茶事 茶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远在广州的我,前不久收到故乡寄来的邮件,刚打开,芬芳四溢。信阳红——三个遒劲有力的字映入眼帘。捧读四叔的附信,一下子,思绪飞回了远方的故土茶乡。

我的家,在信阳毛尖的盛产地,从小,就浸润在浓郁的茶香茶韵茶文化里。特别是姥姥家住在茶山深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树。采茶时节,是人们最忙碌的日子,也是人们最欢乐的日子。住在远近四乡的亲戚们,都在忙着采茶、制茶,整个乡村空气里都飘溢着茶的清香。近些年,家乡的茶园面积越来越大,种茶大户越来越多,茶业经济越来越兴旺。采茶人手不够,便吸引来远方一些地方的姑娘、媳妇们,到这里施展她们的聪慧与敏捷。四叔家的小儿子,就是在采茶打工妹里,挑选了一位最俊俏的姑娘做媳妇。

我爱茶,因为我爱茶里的亲情和乡情,更爱植根于乡野民间里的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是一部厚重的人文历史。最难忘,当年在姥姥家上山采野果或是割柴草,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捧起姥姥准备好的茶罐,咕噜咕噜喝下一肚子沁香凉茶,那浓酽凉爽的茶水里,是遥远岁月里的记忆,让人回味无穷。如今,每当家乡的亲朋好友远道而来,便邀他们相聚于幽雅的茶艺馆里,临窗而座,把杯品茗。看茶艺姑娘纤手烹茶,听琴筝悠悠乐音流淌,让服务生续上一壶又一壶好水,冲泡清香甘纯的家乡毛尖,畅饮畅叙畅快之至。

姥姥早已逝去多年了,连同关于纯朴乡村的思念,永远萦绕在我记忆深处。时代在变,生活在变,茶乡也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四叔说,这几年,咱茶乡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漫山遍野的生态茶园成了城里人的生态乐园,吸引来周边省、市的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茶乡人根据城里人的饮茶口味和习惯,不断尝试开发茶叶新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大量的调查、论证和研发工作,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信阳红茶。那年春上,当时的省委书记来到茶乡考察,还高兴地给新品种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信阳红。四叔给我寄来的那包新茶就是信阳红,我急忙打开冲泡一杯,只见透明红亮的茶汤,热气缭绕,甜香扑鼻,让我陶醉在家乡的味道里。

茶乡、茶事、茶情,故乡的茶园啊,是我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关于本文《茶乡 茶事 茶情》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有暗语茶语茶礼


中国是茶叶大国,茶叶产量是世界最大的,而中国人习惯以茶会客,这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礼仪文化,“以茶待客”是我们最高的待客之道。但是看似简单的一杯茶其中其实暗含了许多学问,不同的做法有着不同的暗语。

一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二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 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四强宾压主,响杯檫盘 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五喝茶皱眉,表示弃嫌 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六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早时做茶用脚踩,怕茶叶有脏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闽南语),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七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八暗下逐客令 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神奇妙茶虫茶的茶典茶俗


虫茶是云桂湘等地苗族的一种传统饮品,虫茶约米粒大小,黑褐色,一碗开水,撮入10余粒,初时,只见茶粒飘于水面,继而徐徐释放出一根根绵绵血丝盘旋在水中,犹如晨烟雾霭,袅袅娜娜,蜿蜒起伏,散落水中,然后如飞絮般缓缓地散落到杯底。虫茶汁水呈淡古铜色,甘醇爽口,香气清郁宜人,颇似高档绿茶。

虫茶是如何被发现的,已无从查考。传说很久以前,一位穷苦的山民吃不起茶叶,用化香树叶代替茶叶作饮料,后来不请自来的化香夜蛾在这位山民积贮的树叶上产卵繁殖,终日劳累的山民开始熬茶时并未注意到这些变化,连叶带虫全放入锅里,直到茶水沸腾、香气四溢时才引起了注意。这位山民通过细心的观察、思索和实践,终于发现了虫茶。还有一种说法,清代乾隆年间,湘西城步苗民因不满封建统治揭竿而起。朝廷派兵前来镇压,将苗民围赶入了深山。这样一来,苗民只能依靠采野菜摘茶叶等充饥。不料,这年野菜因干旱而枯死,茶叶全被山虫啃噬一光,剩下的只是遍地虫屎渣。饥不择食的苗民便将这种虫屎渣撮来冲水喝,发觉其味道不赖。于是日后就改弦易辙,干脆喝起了这种所谓的茶,并命名其为虫茶。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它,饮用了它。但说到底,这总是虫类排泄物,登不上大雅之堂,也许有人对它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心理,但如果品尝过它的清香和知道它的保健作用,你可能就会喜欢上它的。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虫茶是一种很好的医药保健饮料。据记载,虫茶具有清热、去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对腹泻、鼻衄、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较好疗效,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清凉饮料。据说从清代乾隆年间起,虫茶就被视为珍品,每年定期向朝廷进贡。如今,虫茶已闻名海内外。

虫茶的制作过程很奇特。苗族人利用谷雨前后采集的当地野生苦茶叶,或是化香树、糯米藤、黄连木、野山楂、钩藤等野生植物的鲜嫩叶,稍加蒸煮去除涩味后,待晒至八成干,再堆放在木桶里,隔层均匀地浇上淘米水,再加盖并保持湿润。叶子逐渐自然发酵、腐熟,散发出扑鼻的清香气息。

生产虫茶的昆虫很多,而以化香夜蛾分布最广,这种化香夜蛾,在这种香味的引诱下蜂拥而来,并在此产卵。约过10多天后,一条条暗灰色的夜蛾幼虫便破卵而出,布满了叶面,一边蚕食着腐熟清香的叶子,一边排泄着金粒儿。这些小毛毛虫食量惊人,不消多长时间就会把木桶里的腐叶吃光。这时,主人便收集这些金粒儿,剔除残梗败叶,晒干过筛,就得到粒细圆、油光亮、色金黄的化香蛾金茶,即虫茶。更为讲究的是,经阳光暴晒后,还要在铁锅里经180℃高温炒上20分钟,再加上蜂蜜、茶叶,才成为优质的虫茶。

【价值】

虫茶是一种很好的医药保健饮料,据记载,虫茶具有清热、祛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对腹泻、鼻衄、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较好疗效,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清凉饮料。

据初步分析,虫茶的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茶叶。它含有近20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一定量的粗蛋白、粗脂肪、糖类、单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茶收贮经久,又能消痰顺气,因此它是一种很好的医药保健速溶饮料。经常饮用虫茶,能止渴提神、降压利尿、健脾养胃、帮助消化、顺气化痰、解毒消肿等。据科学分析,它除了具有一般茶叶所含的鞣质和各种维生素外,还含有昆虫激素和止血物质,人们常用它来治疗腹泻、鼻衄、牙龈出血和痔疮便血,久服对预防高血压、心脏病有一定作用。

虫茶有一定的保健功能。虫茶饮起来馥郁甘冽,醇香宜人。

【饮用】

饮用虫茶时要先在杯中倒入开水,后放入适量虫茶,盖好盖子。虫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缓缓下沉到杯底并开始溶化时即可饮用。用虫茶泡出的茶水清香宜人,沁人心肺,饮之令人顿感心旷神怡。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20001.html

上一篇:清茶映我心

下一篇:安吉白茶特点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