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爱茶,就应该习茶,而后才能知茶!

2020-06-03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爱茶,就应该习茶,而后才能知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爱茶,就应该习茶,而后才能知茶!”相关知识!

想了解《爱茶,就应该习茶,而后才能知茶!》知识吗,丰富的《爱茶,就应该习茶,而后才能知茶!》内容等你来看!

【苦、涩】苦是一种味道,涩是一种感觉。苦是由茶叶内含物中的茶碱产生,涩是口腔中细嫩组织收敛的表现。

【回甘】指苦味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的过程。

【生津】指两颊、舌面、舌底、有小气泡不断的涌出。

【收敛性】品茶后,舌面和口腔四周出现的紧绷感,多为涩感的表现。

【甘韵、甜质】:是甘与甜的表达方式。

【水性】:指茶汤带给口腔的每种不同的感觉,如滑、化、活、砂、厚、薄、利。

【层次感】:层指重叠之象,次指先后顺序。指茶汤香气和滋味在口腔中转变的感觉。

【喉韵】:品茶后,茶汤带给喉咙的感觉,如甘、润、燥。

【饱满】:指茶汤物质丰富而带给口腔的一种充实感。

【烟熏味】:由人工烘焙时产生,并非指不好的气味,有火香味,随时间陈化,会挥发转化而产生其它香味。

【果酸味】:品茶汤时带有鲜味,像新鲜的酸果味。

【酸味】:在揉捻后未晒干,压制时所含水分过高而产生。

【水味】:在储藏中产生,带有植物腐烂的气味。

【青味】:杀青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而产生,严重时会有“青腥味”。

【锁喉】:品茶后,咽喉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紧缩发痒等不适感,人会微觉不安、烦躁等。

【茶气】:是由茶叶中有机锗与多糖类结合而溶于水产生。茶气在老茶中易出现,常表现有打嗝、身体发暖、发热、发轻汗等。

【陈韵】:经时间陈化而产生的韵味,常在有一定年份的旧茶中易感到。

【香气内敛】:香气不张扬,其香在水,用心则有,不用心则无。

【茶水分离】:茶汤入喉,嘴里留的不是茶味,而是水气。

【入口即化】:茶汤入口,不用有意识的吞咽,自然入喉。

【爽朗】:经岁月的陈化仓储优良的茶汤入喉后,口腔爽朗,牙齿有清晰感。

【舌底鸣泉】:生津的最高境界,重点在“鸣”字,接连不断之意。

【药香】:百年陈年老茶的共同特征,药香浓郁通常是对老茶香气的最高表达。

本文《爱茶,就应该习茶,而后才能知茶!》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经网扩展阅读

爱茶,如何泡茶?


同一种普洱茶用不同技艺冲泡,感觉往往不同。当您苦闷于不能冲泡出茶品的真性味时,不妨针对其优缺点,尝试变换冲泡的技艺,在琢磨的过程中就会有惊喜收获了。

1.工夫泡法:最普通也最实用的泡法,每泡茶汤尽出,品饮每一泡的味道,选购之前的试茶最好用这种方法。

2.重叠泡法:出汤两至三泡到公道杯,然后再用公道杯分茶给大家。适合新手泡茶,第一泡过浓或者过淡的时候,可以在第二泡适当调节出汤时间。

3.留根泡法:即洗茶后自始至终将泡开的茶汤留一部分在茶壶里,不把茶汤倒干。每次出汤后再注水,直到茶叶变淡。适合人多品饮的时候,减少等待出汤的时间。

4.煮泡法:这种泡法适用于选料较粗老的茶品,煮泡法若采用西式玻璃器皿,即可以看到水滚茶漂的动感画面,可以增加不少乐趣。

5.特殊冲泡法:有些高香而质弱的茶品冲泡很特别,以高温快速洗茶一道,第一泡略闷,结合“留根泡法”,后续冲泡则快进快出。

6.修正冲泡法:适合稍有杂味而内质较好的老茶品,洗茶及前两泡可以高温处理,后续冲泡则以大幅降温闷泡处理。

7.顶点冲泡法:即泡茶时用盖碗,用紫砂壶作公道杯。盖碗高温高冲翻滚,释放茶之真味,再用紫砂壶可去异味,聚香而韵味不失。

8.综合泡法:以上七种技法是基础,是炼艺。只要心中有茶,用心泡茶,心法的精进,任何的法门都会自然为你所用,即使是不厌其烦,简单的重复也是你想要的“那杯茶”。

余杭居民“六月喝咸茶”之习


旧时,杭州城西蒋村一带商贸繁荣,其中最兴盛的,莫过于河渚的集市了。

一大清早,四乡百姓便将小船撑到深潭口,船上载着新鲜的鱼虾蔬果、鸡鸭蛋禽。城区菜场众多菜贩凑早赶来进货,还有不少家庭主妇贪图蒋村蔬果新鲜便宜,一大早便赶来买菜。东方尚未泛白,河埠头就已经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了。

大致来说,到了上午八九点钟以后,进货买菜的人开始走散,河渚码头又趋沉寂。不过,许多乡民将小船载来的蔬果卖掉,口袋里有了几张钞票,便要歇一下担,喝一口茶,吸一袋烟。商贩们大多熟悉,做完生意,就在茶馆中海阔天空地聊上一阵,再买点妻儿老小喜爱的百货零食;晌午,便各自称心如意地撑船回家了。

因而,河渚又促使了茶馆、餐饮、糕团、南货店的繁荣,其中,最兴旺的要算茶馆业了。据老人回忆,到上世纪五十年初,以福兴桥为中心,仍有七家茶馆。其格局大多相似,为二层木楼,阁楼较窄,用做主人居住;底层宽大,用于营业。多数铺面前店后坊,采用木板排门,内置曲尺形柜台;厅堂放置数张八仙木桌待客,旁摆条凳、竹椅等。不少渔贩将卖空了的挑担、竹篓歇在门外,自得其乐地登堂入室,饮茶喝酒。伙计、老板、食客多数相识,进入茶馆,不用招呼,上一壶好茶,或慢条斯理,或高谈阔论,边饮边聊。

茶馆供应的茶品较多,有西湖龙井、西溪法华茶,少数城里人喜饮碧螺春、或铁观音什么的。但是,多数茶客只饮咸茶。咸茶,蒋村人又叫“烘青茶”,与湖州新市一带的“盐豆茶”又有区别,制作还要讲究,用料也多。他们一般取上等龙井茶叶,放入烘青豆、盐渍橘皮、芝麻、香干丁,再加桂皮、茴香等佐料制卤烘晒而成。此茶入口,芳香浓郁,有点淡淡的咸味。据老人介绍,常饮此茶,能强身壮力。余杭一带居民向有“六月喝咸茶”之习。

蒋村茶馆,不仅冬闲人多,而且,六月里茶客也不少,人来客往,相当热闹。千百年来,河渚居民勤劳淳厚,他们不仅养蚕种桑,而且,“一年种三季”,即,春夏“双季稻”,秋冬种小麦,春夏秋冬,忙忙碌碌。但是一进入伏夏,多数村民就要“修养生息”。

蒋村素有“好汉不赚六月钱”之说。他们在六月间养精蓄锐,为后面更辛苦的“双抢”积蓄体能。茶馆自然成了村民六月避夏的好去处。一壶咸茶,两袋旱烟,几只剪团,天南地北瞎聊,居然也能打发半天时辰。

我们在考察时,村人给每位沏了一壶咸茶。掀开壶盖,只见茶汤中漂了几丝金黄色的橘皮、几片嫩绿的茶叶,还有十几粒碧绿的烘青豆在茶水中飘浮。我们正准备举壶倒水品茶,不料主人却说,此茶不能立时就喝,须稍待片刻才能觉出真味。

不多时,我再次掀盖,只见茶水已呈浅绿。喝一口,茶汤略带咸鲜,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真是又解渴,又爽口。同行一位东北客人初饮此茶,不识深浅,说道:“这种茶口感不错,只是有点像在绍兴喝的笋干咸菜汤,不过,比菜汤要清淡鲜爽些。”我细细品味,觉其说得也有些道理。想来夏季多汗,又渴又热时,饮此茶特过瘾,也特乡土。

几道茶水冲泡之后,青豆已经浸胀,沉在水底,颗粒显得壮硕饱满,吃进嘴里,韧而有嚼头,此时,茶香、豆香、桔香,令人回味无穷。老农告诉我们,泡咸茶用的烘青豆是余杭名产。过去,每年到了青豆收获季节,村里家家户户做烘豆。蒋村人制作烘青豆的方法很有讲究,先将青豆采下,剥壳,用盐水卤汁笋干老头浸泡煮熟。然后,再将青豆放在炭火下文火熏制,很费时辰。只有这样,做出的熏青豆才有滋味。

村人告诉我们,蒋村劳力多数体魄健壮,盛夏高温很能“耐热”,就是在烈日下田地劳作多时,仍毫不减力,多是因为常饮此茶之故。只是时过境迁,蒋村一带现在已渐渐融进城区,多数年轻人对于此种农家咸茶不屑一顾。随着时日变迁,这种乡土味特浓的咸茶有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可能。

爱茶皇帝之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宋神宗第11子,宋朝第8位皇帝,公元1100年即位。在政治上,宋徽宗治国无方,在位26年(1100年-1126年),被俘后亡国于1135年,受折磨而死。但在艺术上,宋徽宗却有相当高的造诣,是历史上有名的书画家。其书,独创瘦金书体,自成一家,遒劲而潇洒;其画,以花鸟画专长,以工细彩墨为主,并自成院体(宋代翰林图画院),充满盎然富贵之气。

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精通茶道,并于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撰写了一部茶叶专著《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作为皇帝,御笔作茶书,在我国历代皇帝中也是仅有的一个。全书二十篇,有序、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从茶叶的栽培、采制到烹点、鉴品,从烹茶的水、具、火到色、香、味,以及点茶之法,藏焙之要,无所不及,有的至今尚有借鉴和研究价值。《大观茶论》虽不足四千字,就内容而言,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品读价值。宋徽宗《大观茶论》写到茶可谓盛世之清尚也,由于皇帝对茶这样的热衷,也促进了宋代茶风的盛行。

我们从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就可以看到,这个茶痴皇帝对于点茶是多么的专业,对茶具的选择是多么的在行,对于斗茶又是多么的热衷。

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宋代的饮茶法承继唐代方式,但以点茶为主流。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点茶讲究力道的大小,工具和力道运用的和谐。点茶篇中对手指、腕力的描述尤为精彩,点茶的乐趣、生活的情趣跃然而出。

宋徽宗对茶具的选择也很在行,其在《大观茶论盏》中的论述便是很好的证明: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宋徽宗所推崇的这种茶盏名兔毫盏,外饰为细长的条状纹,条纹在黒釉的陪衬下闪烁出银光,状如兔毫,故得其名。宋代饮茶使用的广口圈足的茶盏,釉色有黑、酱、青、白、青白等,但黑釉盏尤受偏爱,这与当时斗茶之风的盛行有关。因点茶时用茶筅击拂使得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色乳沫,白色的乳沫和黑色的茶盏色调分明,容易勘验,最宜斗茶。

徽宗时,斗茶之风盛行与他也不无关系。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皇帝嗜茶,群臣必投其所好、趋之若鹜。一些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不仅品茶玩赏,还想方设法翻弄出新花样斗茶。斗茶又称茗战,是一种品评茶叶的活动,以盏面水痕先现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斗茶之风也日渐扩散到日本,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负责人森本司郎(《茶史漫话》)认为:正是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这位爱茶帝不但爱茶、斗茶,还把茶元素融进了他的瘦金书和以工细彩墨为主、自成一体的院体绘画中,这在对茶刻画的细致入微的《文会图》中就可见一斑。这么看来,这位不爱江山、热衷艺术和茶的荒唐皇帝,丢了江山也就不足奇了。

文字如茶,记忆是爱


原标题:《在书中小站片刻》:文字如茶,记忆是爱

绿茶与书有不解的缘分。这种缘分不仅对绿茶个人,抑或普通读者,乃至当代书业,都有其意义。作家阿乙称绿茶为“书谍”,我觉得相当传神。

传神之处更在于,绿茶真像一个情报工作人员,热衷传递信息,却很少动笔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他的上一本书和我的《思想光谱》同在一个系列,差不多五年前的事了。从书名就可看出他的旨趣——《绿茶书情》。好几次见面,都听他略带自责地说没怎么写东西,尤其是有了宝贝儿子小茶包之后。我还记得,去年夏天他很开心地告诉我,终于找到抽空写作的法子。“用这个写”,他对我晃了晃他的手机。没想到今年就能看到他的新书,书名也非常贴切:《在书中小站片刻》。

其实绿茶写起字来很有味道,颇具茶的意蕴,平和、雅致、隽永。比如在这本新书中,他写书信往来的黄裳先生,写饮酒闲话的李长声先生,情真意切,值得再三品读。就算是写脚步匆匆的机场,熙熙攘攘的观光之地,以及地铁上偷偷读书的故事,也让我读得心有戚戚。我特别喜欢他笔下的牯岭街旧书店,甚至会将自己替换进去,与书店的老人聊天。

隽永的味道,换个说法,就是记忆的魅力。在我看来,这本书里,记忆是线索,是文眼,也是灵魂。作者与书店结下的情缘,与书人交往的经历,无不透出记忆的光彩。所以他说,记忆是书写的重要来源,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书中好多文字都关乎记忆,“乡愁”、“岁月”、“家族史”,每一个词都像是开启一道道记忆之门的钥匙。

绿茶特别推崇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尤爱他的《记忆小屋》,那是朱特生前最后一本书。在那本书里,朱特用记忆重构孩童时光,用记忆追寻生命源流,实际上是借助记忆的光芒,映照自身的生命轨迹。而绿茶的写作,单就气质而言,无疑与朱特相契合。

绿茶说,他取书名的灵感来自诗人茨维塔耶娃的一句诗“在风中小站片刻”,我特意找出原诗来读,结果发现,这首题为《青春》的诗,也是关于爱与记忆的主题。

要知道,记忆与爱总是密不可分。某种程度上,关爱(或仇恨)是构成记忆的基本要素。当一个人不再记得某个事物,就意味着他不再爱着它。反之亦然。懂得记忆与爱的内在联系,就不难体味绿茶对读者的期许——我们之所以记得什么,是因为我们还爱着什么。对于书,对于阅读,对于书店,以及因为书结下的一切缘分,都是如此。(书评人 西闪)

只因有茶,爱有来生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只因有茶,爱有来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你是我的一杯茶,或浓或淡,或苦或甘,依然喜欢。很投入,很在意,无可救药。

最喜欢捧杯茶坐在院子里,看茶叶在杯子中慢慢地散开来,舒展着懒腰。

你是我的一杯茶,如春天花开,在我面前开了一树。我兴高采烈地昂着头,欣赏这一树为我开放的花,像喝了一杯女儿红,沉醉其中。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荷初露,品着茶,像一汪小溪在我面前静静流淌,平凡朴实,让我明白细水长流的美好。

你是我的一杯茶,绽放在夏天热情四溢的茶。有了春雨的浇灌,自然而然,这杯好茶应是香浓的。

坐在秋千架下,小心翼翼接住你端来的茶,生怕一不小心溢了出来。撂下扇子,不知从哪里来的清爽的风,忽然吹得我衣袂飞举。

你是我的一杯茶,漾着春华秋实的好茶。捧着这杯茶,看茶叶一片片散开再沉淀,美妙而惆怅。

翻看一本老书,茶就在手边,不远不近。漫步于林荫小道,细细品读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伤愁,蓦地察觉,阳光,阴雨,夏风,冬雪,看透了,其实皆是美好。

你是我的一杯茶,经过漫长岁月的好茶。沉醉过小雨如酥的安和,领略了昙花一现的惊艳,再没有什么遗憾。岁月轻悠悠地晃过,是这杯好茶,让我如此波澜不惊。

历尽繁花,为何独独与你遇见,遇见你,带来一树的花开。世界纵然绮丽万分,而我这边风景独好。

关于本文《只因有茶,爱有来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是一种大爱


世人有多爱茶?看诗歌可得出一些结论。

据统计,我国历代的文人墨客为茶写下了两万多首的茶诗、茶词和茶曲,真是咏之不尽,赋之不绝,唱之不断。

诗王白居易留下两千多手诗歌。其中六十余首,与茶有关!

不管是文人骚客,还是贩夫走卒。

茶是一种大爱啊!

一起来看看这些大爱的诗吧!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卢仝

日高五丈睡正浓,军将扣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问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山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变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仝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此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开头写谢谏议送来的新茶,至精至好至为稀罕,这该是天子、王公、贵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宠若惊之感。中间叙述煮茶和饮茶的感受。由于茶味好,所以一连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时,觉得两腋生清风,飘飘欲仙,写得浪漫极了。最后,忽然笔锋一转,转入为苍生请命,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好的茶叶时,知道它是多少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来的。诗人期待茶农们的苦日子能有尽头,诗里蕴含着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刻同情。全诗奇谲特异,句式长短不拘,错落有致,行文挥洒自如,一气呵成。

《汲江煎茶》

宋代·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这首诗将宋代怎么喝茶写的十分细致。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唐朝人论煮茶就有所谓“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缓火就是炆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这里说应当用猛火烹,用活水煮。因为煎茶要用活水,只好到江边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说,自己提着水桶,带着水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

他去汲水的时候,正当夜晚,天上悬挂着一轮明月,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第三句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瓮)里;第四句说,再用小水杓将江水(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这是煎茶前的准备动作,写得很细致、很形象,很有韵味。

第五句写煎茶:煮开了,雪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据会品茶的人说,好茶沏了呈白色,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茶煎好了,就开始斟茶。第六句说,斟茶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他在贬所的小屋里,夜间十分孤独、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

第七句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虽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就是前文中“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写诗文思路不灵,常用“枯肠”来比喻。搜索枯肠,就是冥思苦索。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苏轼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看来他的茶量要超过“三碗”,或许喝到卢仝诗中所说的“七碗”。

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且尽卢仝七碗茶”。喝完茶干什么?没事。所以最后一句说,喝完茶,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的长短不齐的鼓声。

这首诗的特点是描写细腻生动。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全部过程仔仔细细、绘影绘声。

惠山泉

皮日休

丞相长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兄尤迟。

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这首诗看起来就最好理解了!

不要笑话“一骑红尘妃子笑”,爱上一样东西,总是怕晚怕迟怕不够的。喝茶喝好茶对于爱茶人才说自然也是!

儒释道同爱武夷茶


千古文化名山武夷山,因其秉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大自然赋予的俭朴、清纯、和静的禀性,深得儒释道的喜爱,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寄托和理想的物质基础,形成了”三家”同山、三花并蒂的独特文化构筑,而儒释道思想之精华,又丰富了武夷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武夷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的禀性,正是儒释道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武夷岩茶从出世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与儒释道文化有着不解的生命情缘。

自唐以来,儒释道和平共处,共住一山,弘扬各自的文化。山中修筑的寺庙、书院、宫观及亭台楼阁达300多座,至今山中可辩认的,与三教人士有关的历代摩崖石刻仍有400多处。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近50年;扣冰古佛于武夷山参悟佛法,在天心永乐禅寺坐禅开悟;南宗五祖白玉蟾,在武夷山止止庵修炼,成就道教第十六洞天福地。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在武夷山生活50年,创闽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于1183年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建“紫阳书院”,授徒讲学,并潜心著述,写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四书集注》。他在武夷山授徒讲学,聚友著述,以茶论道,斗茶品茗,不仅写下不少咏茶诗篇,而且亲自携篓采茶,并引为乐事。

“千万峰中梵室开”是武夷山籍的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时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庙林立的景象。僧人居于武夷的山水之中,远离尘世,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伴着晨钟暮鼓与缭绕的香火,把修身养性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来推崇。种茶、制茶和品茶已成为他们修行的一个重要载体,许许多多的顿悟都是在这茶事活动和品茗意蕴中获取灵魂的启迪。在武夷佛教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不与武夷岩茶结缘的寺庙,寺庙周遭的茶园几乎与寺庙一样悠久。武夷山的名僧翁藻光曾写下许多赞美和感悟武夷茶的著名诗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几乎成了他人生的经典故事。他在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的佛理,最终获取了“茶禅一味”的真谛。

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道教的自然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道教徒从进入武夷山的第一天开始,就重视发现和挖掘产于自然的茶所具有的养生作用。宋代的白玉蟾是内丹学派创始人之一,其思想的产生和完成都是在武夷山。

在武夷山儒释道中,道教占主导地位。道教称天下有“十六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武夷山是“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之洞”,乃洞天仙府。武夷山清溪九曲,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大多按道教意志命名。真是“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武夷山道教在北宋时非常兴盛,真宗年间(1009年)建宫、观、堂达300多处。如著名的冲佑观、天游观等,其代表人物有吕洞宾、白玉蟾、刘碧云等。桃源洞内岩壁上,还雕刻着巨大的老子像,堪称“老子天下第一”。

我爱普洱茶的醇香


喜欢喝普洱茶还是最近一段时间的事,一次去朋友家,朋友给我泡了一杯普洱茶,我一般是不喝浓茶的。但那一次的茶味,使我至今难忘。

回来后我也去大楼买了点,没想到普洱茶还挺贵的,价钱也分好几个级别,我买了中档的(558元)的,回来后学着冲泡,可不知为何,总感到味道差点。

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植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包括自然发酵和人工后发酵),形成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的散茶和紧压茶的总称。再后来又知道,这种茶冲泡的时候需要用泥壶才好。噢,我恍然大悟。立刻让老公把长时间不用的泥茶壶又拿出来了,按照说明又泡了一次,味道还真不错,茶的清香保留的完好无疑,看来喝茶不仅要喝心境,重要的是泡茶的器皿和水。

从此以后就喜欢上普洱茶了,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泡上一杯散发着茶香味的普洱茶,在办公室不适合用泥茶壶,老公还算比较有心计,给我买了一个泥茶杯,他说效果一样。

其实女士最好喝普洱茶,普洱茶有很好的养颜功效,并且是减肥的最佳选择。

常言道“茶如人生”。第一次泡苦如生命,第二次泡甜似爱情,第三次泡但如秋风。

普洱茶生茶让人喝起来稍有不适,如同一个人出入社会,硬朗、生涩。熟化的普洱茶则圆润厚重,如同一个宽和而出世不惊的老者。

在茶中,也只有普洱茶越陈越珍贵。它是在安静放置的寂寞中逐步成熟而成茶中精品。

最为精品的要属云南普洱茶,品性温和,滋味醇厚,既不似绿茶清寒,又不似红茶浓烈,并有精奇的药用健身功能。它不仅能“消食化痰,清胃生津”,而且能降低血压,防止冠心病,还能减肥,使人的体态保持匀称、美观,是养生珍品。外国人称之为“减肥茶”,“美容茶”“窈窕茶”。

广大女性朋友们,还等什么呢?

快快行动起来,养成喝普洱茶的习惯吧,每天一杯保你青春不老!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167109.html

上一篇:茶艺的高境界 美的让人感动

下一篇:武夷岩茶肉桂怎么喝?正确方式要用“啜”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