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清雅源-明代鼓励品茶用水要因地制宜

2020-02-20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雅源-明代鼓励品茶用水要因地制宜”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清雅源-明代鼓励品茶用水要因地制宜”相关知识!

清雅源-明代鼓励品茶用水要因地制宜

清雅源-明代鼓励品茶用水要因地制宜

虽然明人对品茶用水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得到完全符合标准的用水。

“贫人不易致茶,尤难得水。”名茶固然难得,好水更为不易。这种情况即使士人、^***也是如此。为此,明代茶书载录了一些解决和变通的办法。例如,主张品茶用水要因地制宜。“鸿渐有云:‘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宜也。’此诚妙论。况旋摘旋瀹,两及其新邪。故《茶谱》亦云:‘蒙之中顶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是也。’今武林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盖兹山深厚高大,佳丽罗秀越,为两山之主,故其泉清寒甘香,雅宜煮茶。”又如,主张妥善保存储藏之水。“贮水瓮须置阴庭中,复以纱帛,使承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曝于日下,则外耗其神,内闭其气,水神敝矣。

饮茶惟贵乎茶鲜水灵,茶失其鲜,水失其灵,则与沟渠水何异。”再如,提出提高水质的办法。办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水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既能养水味,又能澄清水中杂质,真是一举两得。清雅源茗茶鼓励各位茶友尝试一下,特别是“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熊明遇也说:“养水预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白石清泉,相得益彰。

其意不仅在养水味和去杂质,还可以获得美的视觉效果和感受,提高审美情趣,则又更胜一筹。以上是沉淀法。还有过滤法:“移水以石洗之,亦可以去其摇荡之浊滓。”还有的在存水瓮中放入烧硬的灶土,“大瓷翁满贮,投伏龙肝一块,趁热投之”,据说可以防止水中生孑孓之类的水虫。明人为了保存和改良水质,真是千方百计,费尽了苦心。

cy316.com编辑推荐

明代泡茶


明代是中国饮茶史上划时代的一个时期。据明代黄一正《茶类?今茶名》一书记载,仅茶名就有97种之多,其中绝大多数属散茶。

明太祖朱元璋从体察民情,减轻茶农负担的角度考虑,颁发了罢造龙团、改进芽茶进贡的诏令,此项举措对元代以来重散略饼的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进了中国散茶技术的发展。从此形成了茶叶生产从饼茶向散茶转变、生产工艺也由繁到简的转化过程。明清两代由于散茶的发展,其他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除了绿茶之外还逐渐出现了红茶、乌龙茶、花茶、黑茶等茶类。从此,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茶点饮法,因此,也促进了当时中国茶具的发展。

明代人饮茶注重色、香、味的完美统一。他们认为:唐宋人将团饼茶经碾末后再煎饮或宋代人的点饮法有损于茶之真味,提出了采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洁,饮茶时追求优雅和谐宁静自然的环境。如罗禀《茶解》中所述:山堂夜坐,吸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滟潋。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同时,对饮茶的人数也有讲究,所谓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明代茶人还十分重视泡茶用水和泉水的选择;如: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中认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茶,茶只得八分耳;李梦阳《谢友送惠山泉》诗中写到:故友何方来,来自锡山谷。暑行四千里,致我泉一斛[1]。由此可见,明代茶人为求一斛好水,可以不辞辛苦,冒暑千里。而许次纾在《茶疏》提出:茶滋于水,水借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指出了想要泡制美味的茶汤,茶、水、器、火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说明了正确掌握和使用泡茶用的水、器、火,是泡好一壶(杯)茶的基本要素,是泡制美味茶汤的必要条件。

[1]斛(hu):斛指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

明代茶著作钱椿年编著《制茶新谱》介绍


从元代到明代,饮茶的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固型茶逐渐被散形茶而取代,《制茶新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制茶新谱》为明代钱椿年编著。钱椿年,字宾桂,人称友兰翁,江苏常熟人。关于钱椿年及其《茶谱》,赵之履《茶谱续编·跋》写道:“友兰钱翁,好古博雅,性嗜茶。年逾大耋,犹精茶事。家居若藏若煎,咸悟三昧,列以品类,汇次成谱,属伯子奚川先生梓之”。

关于《制茶新谱》的撰写年代,明代顾元庆《茶谱》(1541年)序中写道:“顷见友兰翁所集《茶谱》……”据此可知应在1541年之前。又赵之履《茶谱续编》(钱椿年《制茶新谱》的续编)时间为1535年前后,可知钱椿年《制茶新谱》应在1535年之前,而且比赵之膜《茶谱续编》早。万国鼎认为钱椿年“嘉靖间续修《钱氏族谱》,此书大概也是作于嘉靖中”。

关于《制茶新谱》的版本,最早的是钱椿年之子钱奚川刊本;叉万国鼎考证说:“《文艺丛书》中有钱椿年的《制茶新谱》,未见,不知是否就是此书”。

《制茶新谱》包括茶略、茶品、茶艺等九部分,主要是根据陆羽《茶经》、蔡襄《茶录》两本书,另外又夹杂了其他一些著作,并无新的内容。在“制茶诸法”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主张,重点是末茶和叶茶的制法。比如说烹茶时,提出先用热汤洗茶叶,去除茶叶的尘垢、冷气,然后再烹茶,这种说法比较现代。

《制茶新谱》特别地叙述了“煎茶四要”、“点茶三要”,非常简洁实用。“煎茶四要”就是选择好水、洗茶、候汤、择品。煎茶的水要甘美,否则会对茶的香味有严重的损害;烹茶之前,茶叶要先用热水冲洗,去除尘垢和冷气,如此烹出的茶味道才会甘美;煎汤要以小火烘、活火(有焰的木炭火)煮,煎汤的时候不要把水烧得过沸,否则茶的精华将不能保存;茶瓶应选小点的,以利于控制水沸的程度。点茶注水之时也好掌握分寸,茶盏最好用建安的兔毫盏。“点茶三要”就是涤器、茶盏、择品。点茶之前先把茶器洗净;茶盏为茶面聚乳的关键;烹点之际,不应当杂之以珍果香草,因为松子、柑橙、杏仁、莲心、木香、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能夺香,而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橙橘之类能夺色,所以要想饮好茶,真正品味茶的清纯甘美,只有去掉各种花果。如果饮茶时一定要佐食些茶果,那么核桃、榛子、瓜仁、枣,f_-、菱米、榄仁、栗子、鸡头、银杏、山药、笋干、芝麻、莒蒿、莴苣、芹菜等或许可以用些,不过还要经过特别精加。

明代茶税


明代茶税(TeataxinMingDynasty]明代茶叶税收。明代茶政基本沿承宋制,以榷茶易马为主,辅收茶税,但其法严厉。明代梁材《议茶马事宜疏》: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刘良卿题,切照国家设立三茶马司收茶易马,虽所以供边军征战之用,实所以系番人归向之心。考之茶法,在大明律日:"凡贩私茶者,同私盐法论罪。"盖行于腹里地方者也。至于通番禁例,在太祖高皇帝日:"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以极刑。"太宗文皇帝曰:"透漏私茶出境者,犯人与把关头目,俱各凌迟处死,家口迁化外。《明会典》凡引由;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又各处茶课钞数。应天府江东瓜埠巡检司钞一十万贯;苏州府钞二千九百一十五贯一百五十文;常州府钞四千一百二十九贯,铜钱八千二百五十八文;镇江府钞一千六百二贯六百二十文;徽州府钞七万五百六十八贯七百五十文;广德州钞五十万三千二百八十贯九百六十文;浙江钞二千一百三十四贯二十文;河南钞一千二百八十贯;广西钞一千一百八十三锭一十五贯五百九十二文;云南银一十七两三钱一分四厘;贵州钞八十一贯三百七十一文。终明一代,茶税苛重,茶户深苦。

我为什么鼓励你喝茶?


想了解《我为什么鼓励你喝茶?》知识吗,丰富的《我为什么鼓励你喝茶?》内容等你来看!

很多时候,我不大愿意主动提到茶,虽然我知道的不多也不少。

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一收不住,就很像是在搞推销。

往往说到最后的结果是:

我如痴如醉,你笑而不语。

茶这种东西,说白了,是一种饮料,比白水有味儿。

除了能补充人体必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外,还能喝出点儿滋味,哪杯苦些,哪款涩些,哪些有点甜等等。

那么有人问了,

干嘛不直接买饮料喝?

我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不是不可以。

但当你去超市买一瓶常见的饮料时,温馨提示你看一下配料和成分,尤其注意下“食品添加剂”、“食用香精”等这些关键字。

闹得沸沸扬扬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潜在的危害在这不用多说了,反正我每次看见食品添加剂时,都会迟疑三秒。

当然,我知道,

你会问我嘛,那现在很多食品都有添加剂呀,包括火腿肠呀,酸奶呀什么的,蔬菜还有农残呢,不也照吃没事儿么?这饮料能有多少危害?

是,广州还时不时台风,北京还时不时雾霾呢,该上班的还得上班。

事儿不是这个事儿,但理还是这个理嘛,明知道可能会存在隐患,在有选择的条件下,正常的思维肯定是选对自己损害最少的。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那么又有人问了,

茶叶就一定没害了么?

我很负责的告诉你,鲜有报道。

用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茶学本身是门学科,不是大部分人所理解的狭义的茶道、茶艺、喝茶。我每次被问到这样的问题都很无奈,恨不得把这几年的所学全部倒出来讲个三天三夜,从种植讲到栽培、从栽培过渡到加工、从加工剖析成分,再从成分跳到审评、最后从审评延伸至文化,最终我发现这是徒劳。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存在,它首先来说是科学的,其次是有沉淀的,再然后才是有深度的。这就意味着,在对待每一个和茶叶相关的问题上,都有着辩证的思想和判断,这也是爱茶的人应有的态度。比如说,我不会告诉你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哪个好,也不会说什么人应该喝什么茶,哪个牌子的茶最好等等。

上善若水,水浮茶沉。茶,作为一个载体包容着性别、民族、文化、职业、地位等等差异性的存在,本身就不具备可比性。

事实也是如此。

我时常说自己很幸运,匆匆青春的那几年与茶结了缘,也自然而然的结识了一大帮子爱喝茶的人。聚在一起时,少不了喝茶。对每一泡的茶我们都很珍惜,因为深知来之不易。我们也会聊茶,抿一口便知轻重,一对比便知好坏,然后各抒己见。很少,几乎没有人会把注意点放在牌子,产地,质量认证等等这些标签上。

喝茶,就是喝茶。很纯粹。

不过,我倒时常会被问起,某某网上说哪个茶好是不是真的?某某网又说茶喝了会中毒,是吗?某某网还说....每次一被问到我都哭笑不得,我欣赏对求知的渴望,同时也反感这些道听途说的消息。这就有点像前几年盗版光碟猖獗一样,好多东西被断章取义并且来源还有待考证时,就会误导消费者,严重妨碍整个社会的进步。

那么,我为什么鼓励你喝茶?

首先,它无害。

其次,它有味。

最后,它有文化。

文化这东西就厉害了,扯起来能扯得天昏地暗、没日没夜。

茶学这门学科里面专门有一个分支是茶文化,高度能上升到博士乃至以上。细想人家学用整个青春研究的东西,肚里的墨水加起来能涂抹地球三圈。我不是鼓励大家要研究到多深的程度,抿一口茶就要把喜怒哀乐全感叹了,而是想表达看似小小的一片茶叶背后有数不清道不尽的事和情。

茶文化之所以能引起了各个阶段人群极其广泛的兴趣和探索,我觉得与它本身的存在形式有很多关联。

茶,从树上的一片叶子到杯中一抹绿,整个过程凝聚着上下五千年来人们的勤劳与智慧。从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之的第一次发现,到炒青、晒青、蒸青的尝试运用,再到压制贮藏技术的发展,茶叶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见证了整个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演变和飞越。

茶,诉说着历史。

对于茶的起源,至今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茶,如同中国汉字一样,源远流长。

茶,是一种情怀。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东坡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白居易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

怎一个雅!

茶与佛有着不解之缘,所谓“禅茶一味”,一曰苦,二曰静,三曰凡,四曰放。茶的苦后回甘能帮助修行佛法之人参悟“苦”谛;茶道的“和静怡真”是静坐静虑参悟佛理时的最好陪伴;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在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契悟大道;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如同品茶,偷得浮生半日闲,云也淡来风也轻。

浮躁的人,是喝不了茶的。要么豪饮如酒,要么牛饮如水,还没细细品味茶汤在舌尖上的起承转合便匆忙咽下,一问三不知。不知味,不知觉,不知意。

唯有静心。

茶能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无须花。

关于本文《我为什么鼓励你喝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闽南人制茶、喝茶、品茶的关系


闽南是中国茶叶的发源地之一,茶艺在海外源远流长。安溪县是著名的乌龙茶铁观音的故乡,安溪的铁观音茶,更是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古到今,福建人喝茶饮誉世界。无论是友人相聚还是招待客人,首先都是一杯茶下肚后才开启话闸。饮茶已形成了一种文化,而福建茶文化又以闽南最有代表性。

喝乌龙茶已经成了闽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随时随意走进闽南的一幢民宅,不论是典雅精致之舍,还是普通民屋,或是在码头摆渡上,你都随时能看到茶几上必定置放着一副精美的茶具。闽南人热情好客,主人见有客人到来,便会热情地泡上一壶好茶,顿时,飘逸的茶香沁人心脾。

闽南是福建省乌龙茶的主要产地,最为著名的有安溪的铁观音、黄金桂、本山和永春的佛手等,品种繁多,闻名遐迩。品闽南茶香,更要品闽南茶韵。闽南茶韵,令人消魂。祖籍漳浦的台商张天福就看好了闽南这一风水宝地,十年前回到故乡漳浦县投资从事茶叶生产,如今,他不仅在漳浦县建起了天福茶庄,而且还在全国建立了五百家联锁店,他让闽南乌龙茶香飘洒海内外。

因为闽南人爱茶,所以在闽南,有专门提供喝茶的地方,称之为茶馆。人们可以在茶馆里相聚拉家常或议事,一些文人墨客可以在这里谈古论今或吟诗作画。人们在这里饮茶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到听书或品尝闽南风味小吃的情趣。

闽南人的饮茶很有讲究,艺术独特,与日本的四规七则、追寻忘我之心的最高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南宋时期,日本从福建带回茶叶和种植技术,形成日本的茶道。一位闽南朋友告诉笔者,质量良好的茶叶有着它独到、实在的功用之处,它不但能让人修身养性,培养人的闲情雅致,而且还具有清热、解乏、驱寒的功效。闽南人有爱拼才会赢的勇气,在植茶上也是如此,闽南各县都种有乌龙茶,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茶王赛,品质优良的乌龙茶王,尤其是铁观音茶在获得茶王之后,身价百倍,一斤可销售百余万元人民币。

因为闽南水土好,所育的茶也好,有高香、特香、浓香、清香、粒粒香、花香、甘醇等多类。茶香使海内外人士引颈,与闽南一水之隔的台湾对闽南的乌龙茶更是青睐有加。

饮茶用水论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谈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叶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质量。水质不好,就不能正确反映茶叶的色、香、味,尤其对茶汤滋味影响更大。杭州的龙井茶,虎跑水,俗称杭州双绝。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名扬遐迩。名泉伴名茶,真是美上加美,相得益彰。

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归纳起来,其要点如下:一是水要甘而洁。宋蔡襄在《茶录》中说: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指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王安石还有水甘茶串香的诗句。

二是水要活而清鲜。宋唐庚的《斗茶记》记载: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分析得更为具体,指出:山顶泉清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三是贮水要得法。如明代熊明遇在《罗山介茶记》中指出:养水须置石子于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进一步指出: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洁瓶为佳耳。明代罗廪在《茶解》中介绍得更为具体,他说:大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贮水瓮预置于阴庭,覆以纱帛,使昼挹天光,夜承星露,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暴于日中,则内闭其气,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败矣。

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其来源可分为朱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来水也是通过净化后的天然水。

泡茶用水究竟以何种为好,自古以来,就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兴趣。陆羽曾在《茶经》中明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一般说来,在天然水中,泉水是比较清爽的,杂质少,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质最好。但是,由于水源和流经途径不同,所以其溶解物、含盐量与硬度等均有很大差异,因此,并不是所有泉水都是优质的。有些泉水,如硫磺矿泉水已失去饮用价值。

泡茶用水,虽以泉水为佳,但溪水、江水与河水等长年流动水,用来沏茶也并不逊色。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写诗描绘船家用江水泡茶的情景,诗云:江湖便是老生涯,佳处何妨且泊家,自汲淞江桥下水,垂虹亭上试新茶。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也,澄之既净,香味自发。说明江河之水,尽管浑浊度高,但澄清之后,仍可饮用。通常靠近城镇之外,江(河)水易受污染。唐代《茶经》中就提到: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也就是到远离人烟的地方去取法水。千余年前况且如此,如今环境污染较为普遍,以致许多江水需要经过净化处理后才可饮用。

井水属地下水,是否适宜泡茶,不可一概而论。有些井水,水质甘美,是泡茶好水,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东传心殿内的大庖井,曾经是皇宫里的重要饮水来源。一般说,深层地下水有耐水层的保护,污染少,水质洁净;而浅层地下水易被地面污染,水质较差。所以深井比浅井好。其次,城市里的井水,受污染多,多咸味,不宜泡茶;而农村井水,受污染少,水质好,适宜饮用。当然,也有例外,如湖南长沙城内著名的白沙井,那是从砂岩中涌出的清泉、水质好,而且终年长流不息,取之泡茶,香味俱佳。

雨水和雪水,古人誉为天泉。用雪水泡茶,一向就被重视。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起》诗中的融雪煎香茗,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六么令》词中的细写茶经煮香雪,还有元代诗人谢宗可《雪煎茶》诗中的夜扫寒英煮绿尘,都是描写用雪水泡茶。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一回中,更描绘得有声有色:当妙玉约宝钗、黛玉去吃体己茶时,黛玉问妙玉: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回答:这是收的梅花上的雪来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雨水一般比较洁净,但因季节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秋季,天高气爽,尘埃较少,雨水清洌,泡茶滋味爽口回甘;梅雨季节,和风细雨,有利于微生物滋长,泡茶品质较次;夏季雷阵雨,常伴飞砂走石,水质不净,泡茶茶汤浑景,不宜饮用。

自来水,一般都是经过人工净化、消毒处理过的江(河)水或湖水。凡达到我国卫生部制订的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自来水,都适于泡茶。但有时自来水中用过量氯化物消毒,气味很重,和之泡茶,严重影响质量。为了消除氯气,可将自来水贮存的缸中,静置一昼夜,待氯气自然逸失,再用来煮沸泡茶,效果大不一样。所以,经过处理后的自来水也是比较理想的泡茶用水。

在选择泡茶用水时,还必须了解水的硬度和茶汤质量的关系。天然水可为硬水和软水两种:凡含有较多量的钙、镁离子的水称为硬水;不溶或只含少量钙、镁离子的水称为软水。如果水的硬性是含有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引起的,这种水称暂时硬水;如果水的硬性是由含有钙和镁的硫酸盐或氯化物引起的,这种水叫永久硬水。暂时硬水通过煮沸,所含碳酸氢盐就分解,生成不溶性的碳酸盐而沈淀。这样硬水就变为软水了。平时用铝壶烧开水,壶底上的白色沈淀物,就是碳酸盐。一升水中含有碳酸钙1毫克的称为硬度1度。硬度0-10度为软水,10度以上为硬水。通常饮用水的总硬度不超过25度。

水的硬度与茶汤质量关系密切。首先水的硬度影响水的pH值又影响茶汤色泽。当pH大于5时,汤色加深;pH达到7时,茶黄毒就倾向于自动氧化而损失。其次,水的硬度还影响茶叶有效成分的溶解度,软水中含其它溶质少,茶叶有效成分的溶解度高,故茶味浓;而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矿物质,茶叶有效成分的溶解度低,故茶味淡。如水中铁离子含量过高,茶汤就会变成黑褐色,甚至浮起一层锈油,简直无法饮用。这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一铁作用的结果。如水中铅的含量达0.2ppm时,茶味变苦;镁的含量大于2ppm时,茶味变淡,钙的含量大于2ppm时,茶味变涩,若达到4ppm,则茶味变苦,由此可见,泡茶用水以选择软水或暂时硬水为宜。

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属于软水,泉水、溪水、江(河)水,多为暂时硬水,部分地下水为硬水。蒸馏水为人工加工而成的软水,但成本高,不可能作为一般饮用水。

元明代茶史概述


到了元代,茶叶又返璞归真,追求简约。与宋代茶书兴盛的状况相反,元代茶业著作却迅速地滑到了谷底。经过千曲百折,明代茶集的编撰再度呈现辉煌,五十多部茶书相继问世,真是“另有奇葩逞风流”,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茶书撰写的巅峰时期。元移宋鼎,中原传统的文化精神受到严重打击,茶文化也面临逆境。

与宋代茶艺崇尚奢华、繁琐的形式相反,北方少数民族虽嗜茶如命,但主要出于生活的需要,对品茶煮茗没多大的兴趣,对繁琐的茶艺更不耐烦。原有的文化人希冀以茗事表现风流倜傥,也因故国残破把这种心境一扫而光,转而由茶表现清节,磨砺意志。

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质香气和滋味,是明代的特色之一。对于前人的制作和饮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纯真,他们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在宋、元时代之后,中国人所饮用的茶,固形茶是最通行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以后,认为固形茶是奢侈浪费,已经失去茶的真味,同时要人民节省劳力,于是废止末茶(使固形茶成为粉末的)而鼓励人民喝一种连茶叶的煎茶。这一种从固形茶到煎茶的大变化,使得中国茶书的根底发生动摇,但随着煎茶的普及,关于茶的知识的需求也格外提高。

从明代开始,有茶政之设,正式管理以茶易马的互市,这种机构称为“茶司马”,为官家正式设立管理茶政的大组织,可见茶在当时已占明朝军事与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

茶文化简史——明代


(1)泡茶道形成与流行

明太祖朱元璋罢贡团饼茶,促进了散茶的普及。但明朝初期,延续着宋元以来的点茶道。直到明朝中叶,饮茶改为散茶直接用沸水冲泡。明人文震亨《长物志》云: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明人沈德符的《野获编补遗》载: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泡茶道在明朝中期形成并流行,一直流传至今。

(2)茶书的大量撰述

现存明代茶书有三十五种之多,占了现存中国古典茶书一半以上。他们是朱权《茶谱》、顾元庆《茶谱》、吴旦《茶经水辨》、吴旦《茶经外集》、田艺蘅《煮泉小品》、徐忠献《水品》、陆树声《茶寮记》、徐渭《煎茶七类》、孙大绶《茶谱外集》、陈师《茶考》、张源《茶录》、屠隆《茶说》、陈继儒《茶话》、张谦德《茶经》、许次纾《茶疏》、程用宾《茶录》、熊明遇《罗岕茶记》、罗廪《茶解》、冯时可《茶录》、闻龙《茶笺》、屠本畯《茗笈》、夏树芳《茶董》、陈继儒《茶董补》、龙膺《蒙史》、徐勃《蔡端明别记》、徐勃《茗谭》、喻政《茶集》、喻政《茶书全集》、黄龙德《茶说》、万邦宁《茗史》、程百二《品茶要录补》、周高起《洞山岕茶系》、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冯可宾《岕茶笺》、邓志谟《茶酒争奇》。其中嘉靖以前的茶书只有朱权《茶谱》一种,嘉靖时期的茶书五种,隆庆时期一种,万历二十二种,天启、崇祯六种,仅万历年间茶书就超过明代茶书的一半以上。

(3)紫砂茶具勃兴

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说: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

明中期至明末的上百年中,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在当时就受到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提梁卣等。

此外,李养心、惠孟臣、邵思亭擅长制作小壶,世称名玩。欧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广为流传。

明代的茶事诗词虽不及唐宋,但在散文、小说方面有所发展,如张岱的《闵老子茶》、《兰雪茶》,《金瓶梅》对茶事的描写。茶事书画也超迈唐宋,代表性的有沈周、文征明、唐寅、丁云鹏、陈洪绶的茶画,徐渭的《煎茶七类》书法等。在晚明时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84717.html

上一篇:浙江新昌素有好山好水出好茶之称

下一篇:信阳市打造优美环境献礼茶文化节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