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武夷岩茶的采摘和制作

2020-01-27

武夷岩茶为历史名茶,属乌龙茶类。创制于明末清初,产于武夷山市。着名主产区位于慧苑坑、牛栏坑、大坑、流香涧、悟源涧一带。

(一)武夷岩茶初制工艺特点

武夷岩茶指在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1.鲜叶采摘特点 采摘以新梢芽叶伸育已达完熟,而形成驻芽(亦称无芽鲜叶),采3~4叶(对夹叶亦采),俗称“开面采”。一般掌握中开面采为宜,即第一叶伸展平坦、叶面积小于第二叶而达2/3左右的。全年3季,品质以春茶最优,秋茶次之,夏茶较差。采摘优质名丛或品种有特殊要求,雨天不采,露水叶不采,烈日下不采,前1天下大雨不采(久雨不晴例外)。当天采摘时间在上午9~11时最佳,下午2~5时次之。茶青要严格分开,不同名丛、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岩、山阴山阳)、不同批次均需分开,有专职师傅负责处理,分别付制,不得混淆。

2.焙制特点 对不同原料鲜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技术。其根据为:一是鲜叶含水量多少;二是品种特性;三是鲜叶老嫩程度;四是气候阴晴;五是前工序适度掌握之差异;六是前后工序衔接时间有否矛盾。

焙制工序分为:鲜叶→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培5大部分。

传统工艺较为复杂:鲜叶→萎凋(日光、加温)→晾青→摇青与做青→炒青→初揉→复炒(炒熟)→复揉→水焙→簸晾索→毛拣→足火→团包→炖火→成茶。

(二)武夷岩茶初制技术

1.鲜叶采摘

(1)采摘要求 当新梢顶叶小开面至中开面时,以中开面为最适宜,采摘2~4叶嫩梢及采摘层上的幼嫩对夹叶。合格的茶青应肥壮、完整、新鲜、均匀。开采期为春茶在谷雨前后开采,夏茶在小满前后开采,秋茶在立秋以后开采。

(2)采摘方法 每季萌发的新梢,确定合理的留养高度为采摘面高度,并以此为水准从树冠中往外采。高于额定采摘面以上的新梢芽叶应全部采摘,低于额定采摘面以下的新梢芽应全部留养。

(3)运输与贮存 茶青应用清洁卫生、透气良好的篮篓进行盛装,不得压紧。运输时应避免日晒雨淋,不与有毒有味物品混装。茶青采摘后4小时内送到茶厂;不能及时送到茶厂的茶青应注意保质保鲜,合理贮存。茶青盛装、运输、贮存中,应轻放、轻翻。

2.晒青

(1)晒青技术 晒青是利用光能与热能促进叶片水分蒸发,使鲜叶在短时间内失水,形成梗、叶细胞基质浓度增大,细胞膜透性增强,促进酶的活化,加速叶内物质的化学变化。春茶通常在上午11时前和下午2时后进行晒青,这时阳光较弱,气温较低(不超过34℃),不易灼伤叶片。 手工晒青用水筛。水筛直径90~100厘米,筛孔0.5厘米见方。取鲜叶0.3千克于水筛中,两手持筛旋转,而后将水筛置于青架上沥水。晒青历时10~60分钟不等,视阳光强弱、气温高低、鲜叶含水量多少而灵活掌握。其间翻拌1~2次,翻拌时全程不用手接触叶子,以免损伤青叶造成死青。晒青适度时,将两筛晒青叶合并,重约1千克,用手轻轻抖松摊平,移入青间晾青。水仙品种叶片肥厚,节间长而粗壮,极易损伤,晒青时以不翻拌为宜,采用二晒二晾,以防青叶灼伤。 大规模生产用竹席或晒青布晒青,每平方米摊叶0.5~1.5千克,厚薄均匀。竹席或晒青布通透性不如水筛,所以晒青时间长,其间翻拌1~2次。翻拌时将晒青席(布)四角掀起,青叶自然集中,再用手抖撒均匀。晒青适度后,将晒青叶置于水筛内,移人青间晾青,或置于青间地面的竹席上摊晾散热。

(2)加温萎凋 由于产茶季节会遇到雨季,加温萎凋是解决晒青的技术途径之一。生产上常用的技术方法有2种。

①萎凋槽热风萎凋 槽内摊叶厚15~20厘米,平均每平方米摊叶8~10千克,每槽可投叶片150~200千克。热风温度35℃~38℃,风量要大,中间停机翻拌1~2次,经1N 1.5小时完成萎凋。萎凋叶下机前鼓冷风(即自然风)10~15分钟,使叶温下降,以代替晾青,防止高温做青而导致死青。

②综合做青机萎调 在阴雨天做青可直接用综合做青机加温萎凋。热风温度为32℃~34℃,每隔30分钟翻拌1次,历时2~4小时。

(3)晒青标准 感官标准为青叶顶下第二叶明显下垂、叶面大部分失去光泽,顶叶和梢头明显弯垂,且大部分青叶达此标准,失水均匀。叶质柔软,青气减退,青香显露,减重率为10%~15%,晒青适度叶含水率为70%左右。

3.做青 青间室温度21℃~27℃,空气相对湿度70%~85%。若室温低于20℃时,则需加温,以促进做青叶内含物的化学变化;当室温超过29℃时,应采取降温措施,以控制化学变化进程。

(1)手工做青 将萎凋叶薄摊于水筛上进行手工做青操作。每筛首次放茶青0.5~0.8千克,往复操作摇青一晾青程序6~8次;摇青次数从少到多,逐次增加;每次摇青次数视萎凋叶变化情况而定,一般以摇至青味显露,再参考其他因素进行调整。第三次摇后将叶摊成凹形,以控制做青叶失水速度、提高叶温、促进内含物转化。晾青时间逐次加长;摊叶厚度也逐次加厚,可通过2筛并1筛或3筛并2筛的办法增加摊叶厚度。直至达到成熟标准后结束做青程序。

(2)综合做青机做青 萎凋叶装进综合做青机至其容量的2/3左右。按吹风一摇动/吹风一静置的程序重复进行6~10次,历时6~9小时。吹风时间每次逐渐缩短,摇动和静置时间每次逐渐增长。直至达到成熟标准后结束做青程序。

(3)做青叶判断 总的要求是看青做青。

看青做青主要是指做青操作的时间和程度的控制以及做青环境的控制。

影响因素主要有茶青原料、气候、做青环境、设备和方式等。 看气味变化。

茶青在做青过程中气味变化主要表现为:青香→清香→花香→果香。看叶态变化。

主要表现为:叶软、失去光泽→叶渐挺,红边渐现→汤匙状,红边扩展。做青适度的基本标准为青叶呈汤匙状绿底红镶边,茶青梗皮表面呈失水皱折状,香型为花果香。茶青出现上述表现时即时进行下一炒青工序。 叶片较厚和大叶品种,宜轻摇,走水时间长,多停少动;叶薄和小叶种需少停多动,摇青加重,到后期方需注意发酵到位。茶青较嫩时,做青前期走水期需加长,总历时也更长,注意轻摇,多吹风;茶青较老时,做青总历时缩短,注意防止香气过早出现和做过头。萎凋偏轻时,用综合做青机做青可用加温补充萎凋,并注意多吹风多走水,重摇轻发酵,并延长做青时间,调整好温、湿度。

4.炒青与揉捻

(1)手工炒青与揉捻 岩茶炒青主要的是把前阶段萎凋做青过程已形成的品质相对地固定起来,并起纯化香气的作用。高温下完成团炒、吊炒、翻炒3次主要动作才能达到品质要求。起锅后趁热迅速于特制的“十”字状阶梯形的揉捻笠上揉捻,然后复炒。复炒时间极为短促,是补炒青不足。再加热,促进香韵和味韵的形成,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复炒后趁热适当复揉条索更为美观。

(2)机械炒青与揉捻 大生产上主要使用滚筒杀青机(110型和90型)。进青前筒温升至23℃以上。可以手感判断,手背朝筒中间伸人1/3处明显感觉烫手即可。每次进青量25~20千克。杀青时间为4~5分钟。至青气尽、清香显、叶质柔软、有黏性、减重率达40%一50%即可。炒青叶下机后趁热揉捻。 机揉用35型、40型乌龙茶揉捻机。此机型棱骨高锐,有利于揉叶成条。每桶投叶8~10千克。趁热揉捻,经6~20分钟,视叶子老嫩而定。揉捻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产生璜味。揉至茶汁外露、茶条紧直时下机解块。

(3)炒青叶判断 成熟标准为叶色转暗,叶质柔软,富有黏性;青气消失,茶香显露,手抓茶叶握紧后无水溢出且有黏手感,即为适度。出叶时需快速,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更需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碎末,俗称“拉锅现象”。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直至出锅。

5.烘焙

(1)烘焙特点 岩茶烘焙过程十分细致。第一道烘焙俗称“抢水焙”,高温快速。手工烘焙在毛火后经摊晾拣剔,时间长达5~6小时,俗称“晾索”,使内含物进行充分的非酶性氧化和转化,使滋味趋向浓醇。因此,烘焙是岩茶色、香、味特有风格形成的重要环节。烘焙时,须分毛火与足火。对足干叶再行文火慢焙,俗称“炖火”或“吃火”,以增加岩茶色度与耐泡度,使茶汤更醇厚,香气进一步熟化。

(2)机械烘干 采用烘干机完成烘焙。毛火温度120℃~150℃,历时10~15分钟,下机毛火叶含水率20%~25%,经30~ 60分钟摊晾后足火。足火温度100℃~110℃,历时15~17分钟即达足干,毛茶含水率6%。水仙等品种梗、叶粗大肥厚,含水量大,烘温可较高;奇种等节间短、叶质薄、含水少的品种,烘温可酌情降低,时间适当缩短。

精选阅读

简说武夷岩茶的“传统”武夷岩茶制法和制作流程全解


武夷岩茶改用机器制作后,还有没有“传统”?不少人感到纳闷。要弄懂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传统”的含义。“传统”指的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它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类型。

武夷山茶家爱说“传统”二字,或传统制作工艺,或传统茶品。诚然武夷岩茶的传统是具悠久历史的。它在山场选择、栽培、制作、品饮等方面有自己的理念、方法、技艺,因此它的茶品就有自己的特征。这是延续了几百年,已经铭刻在茶家心坎里的丰碑。它是国家品牌,民族记忆。茶家、政府都十分重视这种传统,2002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种产品,它有独特的生长环境、独到的制作工艺,独自的品质特征。独特的环境是天成的,独到制作工艺是先民创研的,独特的品质特征是可品尝感觉出来的。任何仿冒、作假都难混过品尝这一关。正因为如此,国家才颁布武夷岩茶的国家标准,就是人们常说“国标”。

尔后“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传承和保护。使用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武夷岩茶时,由于人和茶零距离相接触,茶青的变化及时被观察、感觉出来。如做青时的重摇轻摇、多摇少摇、静置时间或长或短;炒青时青叶的柔软程度、冒出的烟气颜色、散发出的味道;揉茶时条萦是否紧结、有无茶汁溢出,等等。都能知道,并及时调整手法,进行制作,所以制作出的茶品滋味更醇正。全手工茶当视若艺术品。

制作手工茶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劳动。在旧时由于挣钱之难,所以这种工钱较高的苦力活还是很吸引人的。加上厂中包头的密视监督,师傅的严厉训管,方能做出这等手工茶,否则免谈。如今既使花大工钱,愿干此苦力活的人已为数极少。所以全手工茶是少之又少,机械化产制势在必然。

无庸讳言,机器制茶时,虽然摇动均匀,且可快可慢,摇青时间可长可短,但是青叶在摇桶中静置时,由于青叶堆放在一起,散热走水就不会那么均匀,所以机制茶滋味、香气没有手工茶那么纯正清楚,重者还有酵味。这是机制茶与手工茶存在滋味差别的原因所在。如今已有人想出“半手工”方法,即在机桶中摇青,后倒出在外静放,这样可消除全机制之弊病。但茶青出机入机很费工费时,所以目前绝大部分茶厂还无法采用这种方法,

手工揉茶时使用的是揉茶历(加竹字头)。它编有近百个凸起的“十”字。揉茶时把“十”字转到“×”方位,所揉出的茶条头大尾尖,故有“青蜓头、田螺尾”之形状。而今使用的揉茶机底盘上镶嵌的是略弯的金属条,所揉出的茶条显眉毛状。这是茶品形的差别,倒不是很重要。

虽然手工岩茶和机制岩茶存一定差异,但是武夷岩茶还是保持传统岩茶的基本特征。这主要是由武夷山茶家的理念和基本做法所决定的。例如:一是大多茶叶只采一茬,这对于丰富内含物、降低农残含量是有利的;二是采摘的叶子大多是“开面”采,水仙茶基本上是“大开面”采。它有利于青叶更加成熟,滋味更加醇正。三是制作时讲究“水走透”,“青做熟”,发酵度较高,烘焙时要求“焙透”“足火”。故茶品不伤胃,不返青。这些都是武夷岩茶采制中传统的基本要素。不论手工,还是机器制作只要遵循这些基本要点,所制出茶品就具有武夷岩茶“重在吃水,以味取香,讲求活性”的传统品质特征。

总之,武夷岩茶从手工从改用机械产制后,只是形式上变化而已,只要茶家坚持传统做法的基本要求,所制出茶品还是具有传统基本特征的。当前国内专家在举办的《小产区茶叶发展论坛》,也把武夷岩茶作为例子,肯定其为“小产区”茶叶。我想武夷岩茶确实具备了“立地价值、产制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小产区”特征,这也是岩茶的传统元素,因此继承岩茶传统不可动摇。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兼取红、绿茶的制作原理之精华,加上特殊的技术措施,使之岩韵更加醇厚。

岩茶制作工序繁复,工艺细致。主要工序为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拣剔等。

采摘:采摘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前采摘,夏茶在夏至前,秋茶在立秋后。采摘时茶叶嫩度对岩茶质量影响颇大。茶叶过嫩,不但无法满足焙制技术的要求,成茶香气偏低,味较苦涩;相反,茶叶太老则味淡香粗,成茶正品率低。

采摘优质品种、名丛,如肉桂等,有特殊要求:最好雨天不采,有露不采,烈日不采。一天中最佳采摘时间在上午9-11时,下午14-17时次之,其他时间更次之。采摘后的运送中要保持鲜叶的新鲜,特别是要保持原有鲜叶的完整性,尽量避免折断、破伤、散叶、热变等不利于保持品质的现象发生。

萎凋:有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它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础。萎凋中变化显著的是水分的消失,促进鲜叶内部发生理化变化。在日光下萎凋,将茶青匀摊在特制"水筛"放在倾斜的以竹竿组成的晒青架上。根据日光(斜射)强度、风速、湿度等因素和各品种对萎凋的不同要求而掌握。在萎凋过程中还要并筛结合翻拌。操作要轻,以不损伤梗叶为宜,翻后适当缩小摊叶面积,防止水份过多散发。萎凋原则是"宁轻勿过",才能有利于恢复一部分弹性,俗称"还阳"。除日光外还可采用加温萎凋之方法。

做青:是岩茶制作过程中的特有精巧工序,是形成其"三红七绿",绿叶红镶边独特风格和色、香、味俱全的重要环节。费时长,要求高,操作细致、复杂,从"散水"、"退青"到"青水"、恢复弹性,时而摇动,时而静放,动静结合,反复相互交替的过程,既需摇动发热促进变化,又要静放散热抑制变化。做青的方法是以品种、萎凋程度和当时温湿度变化以及后续工序的要求而采取适当措施,俗称"看青做青"、"看天做青",没有完全相同刻板式的做法,青变即变,气候变即变,需要变则变,以此来塑造岩茶的特有风格和岩韵。

炒青与揉捻:岩茶炒青主要的是把前阶段萎凋做青过程已形成的品质相对地固定起来。并起纯化香气的作用。高温下完成团炒、吊炒、翻炒三样主要动作,才能达到品质要求。起锅后趁热迅速于特制的十字状阶梯形的揉捻笠上揉捻,然后复炒。复炒时间极为短促,是补炒青不足。再加热,促进香韵和味韵的形成,起到极其重要作用。复炒后趁热适当复揉,条索更为美观。

烘焙:复揉后的茶叶经解块后,于焙笼中摊放在特制的有孔平面焙筛上,明火高温水焙,各焙窟温度从高逐渐到低,在不同温度的条件下完成水焙工序。下焙后过筛,置于筛中薄摊后放在晾青架上晾索,在透晾并待茶条转达色后,付初拣。剔除梗、片,再经巡茶者拣出不够好的茶条。拣完加焙炖火,在炖火后团包。团包后,还要最后复火,俗称坑火,以去纸中水分。这样对提高耐泡程度、醇和度、熟化香气及增进汤色能起明显的作用。炖火结束后,趁热堆装箱,对岩茶内含物质能起热处理的催化作用,以达到香气、滋味的提高。炖火过程的细致处理,为岩茶所独有,而为任何其它茶类所不及。

以上所述为手工之法。

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


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兼取红、绿茶的制作原理之精华,加上特殊的技术措施,使之岩韵更加醇厚。

岩茶制作工序繁复,工艺细致。主要工序为采青——萎凋——做青——揉捻——烘焙——拣剔等。

采摘:开采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前开采,夏茶在夏至前,秋茶在立秋后。采摘嫩度对岩茶质量影响颇大。采摘过嫩,无法满足焙制技术的要求,成茶香气偏低,味较苦涩;采摘太老则味淡香粗,成茶正品率低。采摘优质品种、名丛如肉桂等,有特殊要求: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烈日不采。一天中最佳采摘时间在9~14时之中。采摘后的运送中要保持鲜叶的新鲜,特别是要保持原有鲜叶的完整性,尽量避免折断、破伤、散叶、热变等不利于保持品质的现象发生。

萎凋:有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它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础。萎凋中变化显著的是水分的丧失,促进鲜叶内部发生理化变化。在日光下萎凋,用特制“水筛”干放在倾斜的以小竿组成的晒青架上,并用开筛的手法,根据日光(斜射)强度、风速、湿度等因素和各品种对萎凋的不同要求掌握。在萎凋过程中并筛结合翻拌。操作要轻,以不损伤梗叶为宜,翻后适当缩小摊叶面积,防止水分过多散发。萎凋原则是“宁轻勿过”,才能有利于恢复一部分弹性,俗称“还阳”。除日光外还可采用加温萎凋等方法。

做青:岩茶制作过程中的特有精巧工序,是形成其“三红七绿”即绿叶红镶边的独特风格和色、香、味的重要环节。费时长,要求高,操作细致,变化复杂。从“散水”、“退青”到“青水”、恢复弹性,时而摇动,时而静放,动静结合,反复相互交替的过程,既需摇动发热促进变化,又要静放散热抑制变化。做青的方法是以品种、萎凋程度和当时温湿度变化以及后续工序的要求而采取适当措施,俗称“看青做青”,没有完全相同刻板式的做法,青变即变,气候变即变,需要变则变,以此来塑造岩茶的特有风格和质量要求。

炒青与揉捻:岩茶炒青主要是把前阶段萎凋做青过程已形成的品质相对地固定起来。并起纯化香气的作用。高温下完成团炒、吊炒、翻炒三样主要动作,才能达到品质要求。起锅后趁热迅速于特制的十字状阶梯形的揉捻上揉捻,然后复炒。复炒时间极为短促,是补炒青不足。再加热,促进香韵和味韵的形成,复炒后趁热适当复揉,茶索更为美观。

烘焙:复揉叶经解散后,于焙笼中摊放在特制的有孔平面焙筛上,明火高温水焙,各焙窑温度从高逐渐到低,在不同温度的条件下完成水焙工序。下焙后过筛,置于筛中薄摊后,放在晾青架上晾索,在透晾并茶转色后,付初拣。剔除梗、片,再经巡茶者拣出成形不够好的茶条。拣完加焙炖火,在炖火后团包。团包后,还要最后复火,俗称坑火,以去纸中水分。这样对提高耐泡程度、醇和度、熟化香气及增进汤色能起很明显的作用。炖火结束后,趁热装箱,对岩茶内含物质能起热处理的催化作用,以达到香气、滋味的提高。炖火过程的细致处理,为岩茶所独有,而为任何其它茶所不及。

武夷岩茶是怎么制成的?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是乌龙茶中的极品,产自福建武夷山,其制作工艺处在绿茶与红茶的中间,保健功效佳。武夷岩茶区别于台湾乌龙茶和安溪乌龙茶,采用深发酵重焙火做法。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吧。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

1、采青

武夷岩茶的采摘标准为三叶半开面,采摘顶端驻茶开一半,以下三叶全展开为最佳。采摘完以后,运送时要注意保护鲜叶的完整,尽量避免折断、损伤、散叶等现象。

2、萎凋

萎凋的过程是茶叶生理失水的过程,包括有:走水、摇青、等青、发酵等工序,武夷岩茶特殊的品质就在于做青这一工序,是形成绿叶红镶边、花果香味的关键。

萎凋

3、杀青

杀青的目的在于使做青叶受高热迅速升温,酶促转化的发酵作用受到限制,从而巩固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同时通过高温杀青,花果香气进一步显露,形成新的芳香成分。

4、揉捻

把经过杀青的青叶乘热揉捻成条索,形成蜻蜓头状。通过揉捏把剩余茶汁挤压出来,在茶叶表面形成“霜”,这一过程是闻干茶香的主要味觉来源。

5、烘焙

烘焙是武夷岩茶的最后一道制作工艺,分水焙、复焙、炖火。揉叶经散解后,进行水焙,至六成干时摊放一段时间,然后进行高温复焙,剔除梗、片和成形不好的茶条,最后加焙炖火。

武夷岩茶以鲜叶为原料,经萎凋、杀青、揉捻、烘焙等四道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其中采用深发酵重焙火是制作的关键。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的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武夷岩茶解制作流程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省东北部,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武夷不独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产之奇而奇。 武夷山悬崖绝壁,深坑巨谷。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而得名。

嫩芽底叶

1 茶叶品质除了品种以外,还要看制作水平,最终才能体现茶叶的品质高低。

选叶

2 武夷山的古老茶品种应该是水仙茶,在武夷山脉一带甚至整个福建境内,水仙茶的种植面积最大。 水仙茶叶大(比佛手小)、厚、适应面广。所制成品茶滋味醇厚、花香悠远、回甘通透。

3 由于历史久远,水仙茶很多老枞还在产茶。原生态状态下生长的老枞水仙茶更是制茶、喝茶人的钟爱,人们往往把被虫咬过还带着虫眼的茶青当做原生态和野生的标志之一。

4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属乌龙茶制作,区别于台湾乌龙茶追求鲜爽的轻发酵轻焙火、安溪乌龙茶追求花香的深发酵低焙火,采用深发酵重焙火做法。

5 一些讲究的制作也用手工制作,具体体现在做青上。 让茶叶的苦水走失,达到突出香气、滋味的目的,通常人们把这个过程叫萎凋或者做青。

萎凋是洋气一点的说法,老百姓爱用做青的说法,因为青是做出来的,一泡茶的好坏,往往是靠人工控制的结果。意思是把鲜叶的青做掉,使茶叶呈现刚刚好的状态。 做青过程中有走水、摇青、等青、发酵等工序交替进行,多次繁复。 摇青的目的是促进叶边缘摩擦,可以让水分走失更快,但走失太快,达不到保留有益成分的目的,所以要走走停停地做,等青的目的是让水分走失的过程中,在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下起发酵作用,促进茶的酚类物质转化,达到气香味醇的目的,这些“做”的过程非常仔细,是实现好茶的制作关键环节。

6 做青的诀窍就是“看青做青” 要根据茶青的转化因素来决定摇次数,摇速度,摇多久,等多久等等,还要根据天气、湿度原因决定怎么摇。

7 大部分人采用机械摇青的做法,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大量生产茶叶,缺陷是茶叶在机械运动中比较难控制,尤其对茶叶大小发酵的均匀程度容易失控。尽管机械已经有了很大改良,速度的快慢,次数都可以控制,但总难避免茶青的磨损不均现象

8 做青好了以后,武夷山人把茶叶堆放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进一步让茶叶的滋味醇和,这个时间比较短暂。

9 我们用薪炭加温的办法,比现在很多人采用的油燃和气燃方法不同,我过去把手放在烟处熏了一会儿,发现烟是香的,这种透着香的烟恐怕也是不一样的木材才能达到的效果。 武夷山茶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这小异也许就是区别与他人的秘方。

10 果然,炒锅里透出阵阵芳香,诱人垂涎。

11 乘热揉碾,看似做型,其实揉碾过程让剩余茶汁挤压出来,在茶叶表面形成“霜”,也是闻干茶香的主要味觉来源。

12 烘干茶叶仍然用柴火,香味也是很好。

13 烘干技术看似简单,其实用多少温度把茶叶焙到几成干燥,是有讲究的。 武夷岩茶通常都用复焙方式使茶叶更具耐力,挂杯香、杯底香、汤底香通透,这些都是复火焙茶的功效,所以在初焙时用多少火功是比较讲究的。

14 初焙毛茶样品

15 薪炭复焙示范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69634.html

上一篇:茶树茶奕刺蛾及其防治措施

下一篇:普洱茶的7种冲泡方式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