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品茶“成杯一双,值钱十万”

2019-12-23

十几年前我去日本,朋友知我喜收藏,遂安排我去一日本陶瓷收藏家府上做客。老人道骨仙风,风范无边。我作为后辈,战战兢兢,手足多少有些无 措。

我们的话题显然是陶瓷。尽管有语言障碍,但有专业沟通,我们还是谈得兴致勃勃。可能老人见我不属滥竽充数之辈,心血来潮,从内室沏茶一杯,端放在我桌前。

我只瞥一眼,便惊呆了。黑漆描金托盘上,一只彩瓷小杯静卧,杯小不盈握,薄如蛋壳,上绘数只小鸡,古拙可爱。老人示意我用茶。

我如果有所不知,恐无本文。可我知此杯为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旧时曾为彩瓷之冠。有多少英雄豪杰为之敬仰,有多少富商巨贾因之倾家。这只斗彩鸡缸杯为老人在上世纪80年代以五百多万港币在香港拍卖会上竞得,这平时只能在博物馆隔玻璃相望的国宝,却平静地在我的面前,茶汤微黄飘香,清烟袅袅上升。

自打我知道成化斗彩鸡缸杯时,就对前人的成就心存敬意,可从未想过拿此杯饮茶,连上手看看都已是天大的享受。

屋静如无人。CY316.com

我右手轻轻拈起小杯,左手托稳,一口饮尽清茶,然后向老人行礼道谢。我说:这是我这一生喝的最昂贵的茶了。

老人说:茶不以杯贵。却以人贵。你是贵客。知音。

我真高兴啊!我第一次在书上看到斗彩一词时,在读音上颇费踌躇。“斗”字两音。一为去声,比如争斗、斗嘴;一为上声,比如斗笠、烟斗。不了解斗彩本义,就无法读出准确之音。斗彩原意为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争奇斗艳,亦有文献写成逗彩、豆彩等等。并不是因鸡缸杯形状如圆斗,就叫斗(抖)彩。我听过无数人把斗彩叫做斗(抖)彩,一出声就外行了。

鸡缸杯的来历并不复杂。明成化皇帝贪吃好玩,追求美器。明朝刚刚度过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史称黑暗期,百废待兴。成化帝政事不谙,却熟悉各类小技。斗彩在成化诞生并发展不属偶然。青花勾线,填以彩色,柔和淡雅,一出世则万人喜爱,明朝后来的皇帝们在斗彩追求上都逊成化不止一筹。

鸡缸杯顾名思义,造型如缸,绘雄雌雏鸡等,流行成化一朝。在古玩界风靡至今。谁拥有成化鸡缸杯,仅一件就可以傲视同侪。今人恐不明白这小若鸡卵的小杯,何以如此有魅力?

答案也不算难。一是成化鸡缸杯小而薄,易碎,五百多年来,稍有不慎即成千古恨,故至今世界上存世者寥寥,物以稀为贵是颠覆不破的法则;二是这小杯在明朝一出生就是皇家血统,从未沦落百姓家。历代皇帝都推崇备至,据《神宗实录》记载:万历皇帝极喜爱鸡缸杯,身边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这是当时的价钱,距今已逾百年。《神宗实录》就是万历皇帝起居的生活档案,想必准确无误。

由于成化斗彩鸡缸杯名气太大,明清两代仿品极多。尤其雍正乾隆时期,仿品比比皆是,有的妙肖之极,有的却离题万里。不管如何,成化鸡缸杯身价与名气已坐定江山第一把交椅,曾领导彩瓷数百年。

可惜的是明朝自成化之后,斗彩并无发展,后来的七八朝皇帝并无超越之意,浑浑噩噩,躺在前辈身上享福,一代不如一代,最终将大明江山断送给李自成。

不能超越自己,最终总会被别人超越。一只小小的鸡缸杯,也在诉说一个简单的道理。

Cy316.com延伸阅读

借你一双慧眼识别茶的真假


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来说,真茶与假茶,只要多加注意,是不难识别的。但有时把假茶原料和真茶原料一起拌和加工,就增加了识别的难度。真茶与假茶,一般可用感官审评的方法进行鉴定。

即运用视觉、味觉等器官,对茶叶固有的色、香、味、形特征,用看、闻、尝的方法,判断茶叶的真假。

鉴别时,通常先用双手捧起一把干茶放在鼻端,做一个深呼吸,闻茶叶的气味。凡具有茶叶固有的清香者,为真茶;凡带有青腥气或其它异味者,为假茶。如果取少量茶叶用火灼烤,真茶与假茶的气味更易识别。

其次,可从茶叶的颜色来区别。抓一把茶叶放在白色的瓷盘上,摊开茶叶,细心观察,若绿茶深绿,红茶乌黑,乌龙茶乌绿,为真茶本色。若颜色杂乱而不相协调,或与茶叶本色不相一致,即有假茶之嫌。

再次,如果闻香观色还难以判断,那么,可取少量茶叶放入杯中,加入沸水冲泡,进行开汤审评,进一步从茶叶的色、香、味、形,特别是从展开的茶叶叶片上来进行识别。

虽然茶树叶片的大小、色泽、厚度各不相同,并因品种、季节、树龄、产地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不同而有差异;叶片的形状、叶缘、叶尖也因茶树品种而有不同,但某些形态特征,却是各种茶叶所共有,而其它植物所不具备的,这是区别真茶与假茶的主要依据所在。

学会鉴别茶的真假,让自己更好的在品茶的过程中得到享受。

一杯好茶是怎样沏成的


我们经常喝茶,但是大部分人却对沏茶的技术知之甚少,想沏出一壶好茶并不是直接拿热水直接冲泡茶叶那么简单,需要注意的非常多的因素,一般都要注意烫壶、置茶、温杯、高冲、闻香、品茶、茶叶用量、沏茶水温和冲泡时间。沏茶时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无统一的标准,都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

在泡茶之前一般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的异味;再则热壶有助于挥发茶香。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泡好茶汤即可,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

一般第一泡与第二泡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茶量与时间的关系

泡茶时茶叶放置量、浸泡时间与水温是决定茶汤浓度的三大要素,茶量放得多,浸泡时要短,茶量放得少,浸泡时间要长。这时如果水温高,浸泡时间宜短,水温低,浸泡时间要加长。

折叠时间控制

第一道浸泡的时间,最好能在一分钟以上,因为茶叶各种可溶于水的成分比较有机会释出,这样得出的茶汤比较能代表该种茶的品质。

折叠紧压茶的时间控制

普洱茶、沱茶等应视剥碎程度与压紧程度调整浸泡时间,紧压程度高者,茶叶因浸泡才逐渐松散,所以时间宜长,并依舒展速度调整。

浓度稳定度

练习时可每一道留下一杯茶汤,检测自己一壶茶泡了四道、五道以后,茶汤浓度是否控制得稳定。后面几道茶汤颜色微微加深是正常的现象,若是同样的汤色滋味反而会显得不足。

低浸泡时间

第一道浸泡的时间最好能在一分钟以上,因为茶叶各种可溶于水的成分比较有机会释出,这样得出的茶汤比较代表该种茶的品质,如果时间太短,如三、四十秒,可能只有部分的物质溶出,较难反应出该种茶的真面目。二、三道茶以后,茶叶已被泡开,较无此顾虑。

温度关系

浸泡的时间是随“置茶量”而定的,茶叶放得多,浸泡的时间要短,茶叶放得少,时间就要拉长。可以冲泡的次数也跟着变化,浸泡的时间短,可以多泡几次,浸泡的时间长,可以冲泡的次数一定减少。

沏茶要将每种茶不同的风格表现出来,不只是自私地把它泡来喝,有了这样的心情,才有办法与茶为友,很客观地欣赏茶的美。

超越的生命境界淡定成一杯茶


一个盛世行将就木之际,往往大师辈出。中国历史走到唐末、五代,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彻悟人生、参透佛法的高僧大德。在这接踵走来的队伍中,有两位以茶参禅的禅师,他们就是北方的赵州古佛(778-897)和南方的扣冰古佛(844-928)。在那个信息传递十分笨拙的年代,他们虽然同时身居南北,遥隔三千里茫茫关山,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悟出了“茶禅一味”之道,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垂范禅林。两位禅师把精深奥妙的佛法禅理简练成一杯茶,把从容、超越的生命境界淡定成一杯茶,供后世慢慢品饮,也使得不产茶的赵州和盛产茶的武夷同样因禅茶而闻名天下。扣冰古佛,武夷山吴屯人,生于唐会昌四年(844年)二月八日,俗姓翁,名乾度,法名藻光,河西节度使推官翁承钦之子,传说其母梦辟支佛感孕而生,又因其“夏著衣褚,冬则扣冰而浴”而被称为扣冰古佛。古佛自十三岁出家后,精于修行,常在荆棘荒蛮中打坐,“虎踞左右,弥猴供果,朱雀衔花,群物侍伴”。先后参晤禅月贯休、雪峰义存、鹅湖大义、鼓山神宴诸大禅师,在山心庵(今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因“天心明月”启悟,成为一代参透禅学真谛的大师,并被闽王尊为国师,名列《五灯会元》、《高僧传》等史传之中。古佛超乘的道行和长期的修持与喝茶是分不开的,正如古佛道场瑞岩寺对联“扣禅扉,动心弦,万法仙宏开觉路;冰壶影,静澄怀,刹那灵山映瑞岩”所描述的一样,古佛一生氲氤在武夷茶的沉香中,扣冰沐浴,借冰煮茶。正是茶和冰涵养出他超越僧俗两界的生命奇观和那颗恒定千年的“壶里冰心”。928年,闽王把八十五岁的古佛延请到福州,拜以国师。《五灯会元》记载:“闽王躬迎入城,馆於府沼之水亭。方啜茶,提起槖子曰:‘大王会么?’王曰:‘不会。’师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意思是说闽王招待古佛时,古佛提起茶橐子问闽王说:www.teaw.org“大王会吗?”,闽王说:“不会”。古佛说:“人王和法王真是生活在不同的境界啊。”当时世风日下,处处物欲横流,在古佛眼里,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饮品,而是衡量一个人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的尺度,这恬淡的言语也是古佛“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法华经•譬喻品》)的自性流露。闽王极度崇佛,对国师言听计从,所以从此就倡导“吃茶”之道,主张“以茶净心,心净则国土净”,于是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龙焙”,促使北苑茶迅速风行天下。

品茶时闻香杯怎么用?品茶时闻香杯怎么用?


之前一个朋友说起一件囧事。

他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主人给他端上来两只杯子,一只高杯一只矮杯,高杯中有茶,矮杯中没有茶。他有些疑惑又不好意思询问,拿起高杯一饮而尽。饮毕便察觉主人的脸色有点不对,双方尴尬半分钟。

笔者听完笑了,朋友直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这两个杯子的正确用法!

前文所说的高杯和矮杯,其实在茶具中标准的叫法叫做闻香杯和品茗杯。

我们在日常喝茶时,一般只使用品茗杯。而闻香杯一般是在茶艺表演时或是特别专业的品茶活动中才会用到。

那么这两只杯子有什么区别呢?

品茗杯,即用来喝茶的杯子。通常杯身矮而杯口宽,这样的造型有利于散热降温,喝到嘴里的茶汤不至于太烫。

闻香杯,即用来闻茶香的杯子。杯身高长笔直、杯口窄小,有利于茶香凝聚在杯中久而不散,在饮茶前,可以先闻一闻茶香,当然,这是讲究人的做法。

闻香杯与品茗杯,有两种用法。

第一种情况,不需要杯托。

主人将茶倒进闻香杯后,把品茗杯扣上,右手将两只杯拿起至胸前翻转,换左手拿,右手轻托,双手递放到客人面前,整个动作流畅优美一气呵成,在茶艺表演中比较常见。

客人需一手扶住品茗杯,一手将闻香杯小心取出,闻完茶香以后,再拿起品茗杯饮茶。

第二种情况,需要一个杯托。杯托需要是长条状的,可以同时盛放两只杯子。主人将茶倒进闻香杯后,将闻香杯和空的品茗杯用杯托递给客人。客人只需要将闻香杯中的茶倒入品茗杯,先闻香后品茶即可。

再次倒茶时,除非客人特别要求,一般情况下主人可将茶直接倒入品茗杯即可,不需要再倒入闻香杯。

至于闻香的动作,一种是单手拿闻香杯在鼻尖左右晃动,一种是双手上下搓动闻香杯。

为什么要这样闻香呢?

一是因为闻香杯中的香气略有些烫鼻,通过晃动不容易烫伤鼻子。二是因为人的嗅觉敏感度只有3秒钟,持续闻香容易疲劳,晃动杯子时吸一口茶香吸一口空气,这样闻到的香气会更确切。

学会这两只杯子的用法,不仅是一种礼仪,更能进一步地品茶,让我们看起来更专业。下次,可千万记住不要拿起闻香杯喝茶了哦!

修佛亦如品茶,一杯苦茶喝到无味


禅茶一味:修佛如品茶

月色下,世间万物洗尽淡妆,明净安然。

窗台的茉莉,过着自己的日月;

还有一株莲荷,独自含笑低眉。

心里,有一种被打扫过的平静。

原来,人间清欢,简单的幸福,一直流淌在烟火尘世,

是我们忽略太多,不曾察觉。  

时常生出一种预感,今生,定然有那么一座深深庭院,属于我。

院子里长满了植物,有一池莲,有梅骨雕刻的桌案,摆放一张琴。

院内无生人,爬满青藤的木门终年落锁。

世间风尘就这样被关在院外,无惊无扰。

而我甘愿,和流光执手,缓慢老去,不言沧桑。

每个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你愿意为哪座城停留下来?

不再迁徙,不再易主。  

然后,把唐风宋水的故事读透,清茶淡饭的日子过薄。  

十年尘梦,云飞涛走。

也曾也曾古道扬尘,长亭折柳;也曾江湖泛舟,山河踏遍;

也曾檐下听雨,红袖添香。

而今只想拾取萍踪,抛散浮名。  

在某个绿苔生长的地方,用我阑珊心事,教清风识字,和光阴说禅。

静水深流,简单的人其内心清和,越容易参透禅理。  

修佛亦如品茶,将一杯苦茶喝到无味,这就是禅的境界。

人生应该删繁留简,任世事摇曳,

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就如同万千溪涧,终究要汇入一条河流,  

潺潺清明,简静安宁。  

喝一壶清茶,写几行小篆,看一剪流云,梦一回江南。

没有世事洞明的宽厚与气度,却有着落尽尘埃的简净与从容。  

岁月河山瞬息万变,纵算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结局也难免有所偏失。

回首前尘,聚散离合,不过镜花水月一场。守着当下,

不去寻找曾经预约的风景,不再许下迟早要违背的诺言。

愿与草木,随遇而安。

现在开始,与万物生灵一同修炼。无论过程会有多久长,

无论时光是否清淡无味,都要坚定修持,  

淡看悲欢,善待生命,感恩众生。

佛法没有深浅,深浅的是人心。

佛陀没有爱恨,爱恨的是凡人。

任何的轻浮与贪念,皆是自身修为不够。

只需相信,普渡众生的佛,  

最终能让每个人如愿以偿。  

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  

日子如莲,平凡即至雅。品茶亦是修禅,

无论在喧嚣红尘,还是处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

克制欲望,摒除纷扰,不是悲观,不是逃避,只为了一种简单的活法。

安住当下,哪怕是一颗狭小的心,亦可以承载万物起灭。

有一天,我划着倦舟归来,告诉自己,

再也无须假装年轻,等待一段梨花似雪的相逢。

忘记许过的诺言,告诉曾经携手作伴的人,

相安无事,莫多惊扰。安然于小小的旧宅,坐在闲窗下,

接春水煮一壶新茶,把经年世事都泡在里面。

且相信,喝下这盏茶,一段人生,又将重新开始。

花开见佛。佛在哪里?万木凋零的旷野,一株绿草是佛;  

宁静无声的雪夜,一盆炭火是佛;苍茫无际的江海,一叶扁舟是佛;

色彩纷呈的世相,朴素是佛;动乱喧嚣的日子,平安是佛。

何时见佛?在流年里等待花开,  

处繁华中守住真淳,于纷芜中静养心性,即可见佛。

所有的执著,都只是一时的妄念,走过去了,

幻灭尽消,便永不复起。  

走不过去,当为劫数,红尘路上另有一番周折。  

只有在心中种一株菩提,

自性自悟,顿悟顿修,将无常当寻常,将有相当无相,

方能真的解脱,似流云来去自由,纵横尽兴。

佛说,割舍就是得到,残缺就是圆满。

我们曾经用无数时光都无法记住的经文,  

待了悟之时,却可以过目不忘。许多人认为精深渊博的禅,

其实在一念之间,在每一个途经的日子里,  

在一滴水中,

在一朵花间,在婆娑的世界里。  

每个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远离纯净,

开始漫步在红尘的烟火里。

在茫茫世海里追逐,寻找所谓的归宿,其实人又何曾有真正的故乡,

都只是暂将身寄,看几场春日芳菲,等几度新月变圆。

停留是刹那,转身即天涯。

禅心是什么?禅心是午后阳光下的一壶清茗,

是苍茫绿野中的一树菩提,  

是似水流年里的一寸光阴,是人生戏剧里的一段插曲。

禅心是在寂静山林拣尽寒枝,在孤舟柳岸江雪独钓;

也是在红尘路上匆匆来往,在风雨江湖快意恩仇。

你坐禅内,心在尘外。你处尘间,心依旧可以在禅中。

如何品茶品茶是一种境界一门学问


品茶是一种境界,如何品茶是一门学问,如何学会品茶是一个基础对茶叶的了解过程,品茶品三道、苦若生命、甜似爱情、淡若清风就是品茶的一种精神上的感悟。

品茶品味品人生。谈品茶,很少有心情去自己品味,而品茶第一要求就是心境,我做不到,但希望看文章的您在休闲时候去体味下。

如果你走到某家做客时,主人家让客人落座后就是给你泡上一杯热茶,一句“请喝茶”后才在开始谈其他的话题。这个是的第一礼仪。

如今的如何品茶却对品茶有相当的研究,他们乃是“喝茶要品茶,慢慢品味它”,正如《识得女人懂得茶》中所感悟:品茶就如品世间各种女人,需要一定的休闲和耐性,要慢条斯理,要循序渐进,就如像在温馨浪漫的环境中去打动女人;像羞涩的少女拥在怀中;像拥有激情过后温和而又迷人的女人;像阅尽气质高雅春色的女人。

品茶需要用心,面对生活更需要细心,自己的成败得失和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丑都需要我们像品茶一样去用心品味,在淡淡幽幽的茶香中得到清热解渴。

品茶最多的环境是茶楼、茶馆,也是对品茶文化最大的推广地,更希望能知道如何学会品茶的客人,但一些茶商自己不懂茶、不懂泡茶,名不副实,茶叶过期能喝吗,不管,只要利润甚至变为酒吧、棋牌室;一些茶厂管理欠规范,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茶业专业人员严重匮乏。

如何品茶是在心境好的环境下,通过人的感官(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对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六个因素进行综合审评。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喝茶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更因为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21400.html

上一篇:品茶道“获得与炫耀”

下一篇:品茶“天下第一奇案”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