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品茶茶道“秦兵马俑”

2019-12-23

2000年来,历经兵燹灾荒,中华民族至今仍能凝聚不散,首先归功秦始

皇统一文字。中国的方块字,让中国人在这样一种统一的思维下,无法分裂,也无法逃出?一框架结构。象形文字的好处是表意,表达我们民族的意图和心声。中国人走到哪里,无论语言上有多大障碍,只要落到文字上,就会心领神会。而欧洲之所以成为欧洲,大国小国,国国有自己的文字,随之有自己的语言。所以欧洲即便是个共同体,它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在古代,统一文字的好处使中央的精神能准确无误地下达。秦统一之后,秦始皇的诏书送到广西已无人能认,这样的局面今天听起来是个笑话,当时却是个严峻的问题。痛下决心的秦始皇一纸政令——书同文字,使他谋求长生不死的愿望化作现实:只要中华民族存在一天,我们?得牢牢记住这个伟大的始皇帝,并由衷地感谢他为我们民族作出的英明决策。我们必须感恩。

兵马俑长久地为秦始皇守陵。

一个雄才大略的始皇帝,新朝伊始,选贤任能,变法革新,富国强兵。一个封建社会的底子由秦始皇打下,丰厚结实。尽管秦朝享国时间不长,但汉朝受其益而攀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看兵马俑应知晓秦始皇的襟怀。秦始皇的勤政作风,被封建王朝视为典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独裁专断的风格成就了秦始皇,他为自己每天确定阅览的定额为120斤文书,不完成不能休 息。

这让?人听来匪夷所思。那臭名昭著、暴戾乖张的始皇帝怎么这样跟自己过不去?!按当下的话叫做:较劲。正是因为这个较劲的皇帝,才有了宏大的兵马俑阵,才让我们理解什么叫雄图大略。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抽时间去看看兵马俑阵,看看那些充满了人性的士兵、武士、将军;应该认真想一想这个奇迹产生的背景以及文化;聆听一下2000年前秦始皇发出的声若洪钟的号令,感受一下大地的震动,战火的硝烟……

后人对秦始皇有多种评价,天壤之别。无非是千古一帝,第一暴君,等等。这些对秦始皇却不重要。借琅玡石刻,秦始皇对自己有个?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cy316.com扩展阅读

品茶茶道“艺术之光”


至今受到社会尊重的根本。

修饰是美学的手段。以耐腐物质保护和修饰易腐材料是国人的一大发明。从7000年前的良渚文化的木胎漆碗到清乾隆时期的铜胎珐琅?,漫长的历史在喋喋不休地向后人诉说文明的进步。

油画原本是西方人的专美,国人的认知刚刚起步。莘莘学子们漂洋过海,览尽西方辉煌的艺术,步履维艰却坚实有力。以西画之手法表现国人的美学取向,浓墨重彩中已初见端倪。

中国古代文人同工匠一道,思想加手艺,释放出耀眼的光芒。这智慧之光成就了后人生活的优雅。而今天,当我们面对先人众多精美绝伦的遗珍时,除去敬畏,还心存一份感激。

准确表达这种高尚的乐趣是件困难的事情。每一个有幸与收藏结缘的人都会或多或少获得这种乐趣。在和平富庶的年代,这种乐趣会伴随藏者一生。即便世道变故,回忆还可以帮你把早年的乐趣变成晚年的乐趣,这就是收藏的魅 力。

宋徽宗(1082—1135)显然获得了这一乐趣。他以一国之君的权力使收藏第一次成为国家行为。成立画院,研究古物,编纂图书,网罗天下珍奇,以示范性的效应影响了后世1000年。

1000年来,凡歌舞升平,物阜民丰的时代,收藏热就会一发不可收拾,遍及大江南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凡夫俗子,皆以此为乐;以获得财产炫耀,以获得谈资社交,进而获得社会地位的提高。古董变成社会的花瓶,装点生活,教会人们珍惜生活。

?每个朝代的收藏审美不同,乐趣就各有千秋。宋朝人的高雅来自于政治上的开明。统治者标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尊重文人,尊重知识。在北方蛮夷的重压下,宋朝人重文轻武,以柔克刚,依然使大宋王朝也走过了300年。

明朝是个充满了变数的朝代。从朱元璋(1328—1398)起,17朝16帝,每一个皇帝都有说不尽的故事。多数明朝皇帝都对政权轻视,更多关心声色犬马,美器长物。明朝可以炫耀的古物太多了,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还有那今天以最苛刻的眼光也挑剔不出毛病

品茶茶道“诚实获得收获”


诚实需要代价,但它会指导我们取得意外的收获。

1928年阿姆斯特丹世运会。

击剑决赛。一名意大利选手和一名法国选手争夺金牌。观众屏息静气地欣赏两位决斗者的技巧。

由于意大利选手手臂较长,法国选手的处境颇为不利,为此他的攻击比较果断,刺剑与挡开的动作像闪电般快速交换着。

忽然,裁判团介入,比赛停止。一位裁判认为他看到意大利选手击中了法国选手。群众屏息凝神,要是法国选手被击中的话,他就失去了金牌。

而最后裁判们却一致同意:没有碰到。

观众舒了一口气。

但这时法国选手除掉面罩,举起剑套。他走到裁判员们面前宣布:“我被击中了!”

裁决对他有利,但他却不接受。对他来说,真理比金牌更为重要。

波斯国皇帝病重,毫无复原的希望。他召集大臣,对他们说:“我想要知道你们对我的看法。你们认为我是一个好皇帝吗?你们要毫无畏惧地说实话。我要赏给你们每人一颗宝石。”

大臣们一个接着一个地走到皇帝的宝座前面,同时夸大其词地赞扬皇帝的美德。轮到智者埃拉姆时,他向皇帝说:“我宁可不发言,因为真理是买不到的。”

皇帝答说:“好的,我不给你任何报酬,你尽管自由地说吧。”

埃拉姆说:“皇上,你要知道我对你的看法?我想你是一个有许多弱点和缺点的人,和我们每个人一样。然而你的过失有更严重的后果:事实上,全国人民因赋税沉重而怨声载道。我认为你为举办宴会,建筑宫殿,尤其是战争花费过度。”

皇帝十分震惊于这些批评,他开始认真地反省。最后他赏给大臣们每人一颗宝石,如他所许诺的。他却任命埃拉姆为宰相。

次日,那些谄媚者来到皇帝面前,说:“皇帝啊,那个卖给你这些宝石的商人应该被吊死,因为你送给我们的宝石都是假的。”

“这个我十分明白”,皇帝答说,“那些宝石跟你们的话一样都是假的。”

有时候,诚实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代价,但它值得,因为它终于指导我们取得意外的收获。

品茶茶道“南青北白”


瓷器南青北白的格局盛唐才形成。今天将瓷器烧成白色是基本功,可在中国陶瓷的历史中,这是个划时代的贡献。南北朝之前,陶瓷以青为主,原始瓷也叫原始青瓷,原因是原材料中含铁量过高,杂质无法去 除。

故陶瓷长期被青色垄断。到了北齐(550—577),白瓷出现。河南安阳骠骑大将军范粹墓出土的一组白瓷,宣告了白瓷的诞生。与一般人的理解不同,白瓷与青瓷并非两个独立制瓷系统,在科学上它们同属青瓷,只是将含铁量降至2%以下,白瓷即可烧成。

这个伟大的创造,为后世彩瓷铺平了道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伟人毛泽东的这句话阐述了一个朴素的道 理。

唐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白瓷这个当时的新科技产品就在北方得以迅速发展。我们可以想见白瓷给唐代人带来的喜悦。商品需求是市场的动力,唐白瓷在开元盛世攀上顶峰。

邢窑白瓷的出现一改青釉一统江山的局面,首先被宫廷选用,带有“盈”字款的白瓷,被唐玄宗的私库——百宝大盈库选中,身价倍增。这个“百宝大盈库”,新旧唐书均有记载。开元盛世,李隆基“每岁进钱百亿,宝货称是”。但此钱此物不是正道上来的,与国家财政无关,史载“非租庸正额者”,交待得很明白。李隆基当然也知钱物来历,故另设百宝大盈库,任凭“天下州县征财帛,四时不止”。想来李隆基也是很好面子的皇帝,携杨玉环温泉沐浴,水滑凝脂;六宫粉黛,尽失姿色。皇帝高兴之时,正是臣子受惠之日。百宝大盈库里的宝物于是源源不断地流向各类受惠者。

皇帝的赏赉之物挑中白瓷绝非偶然。邢窑之白瓷在玄宗时期正经是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当时别说在中国,就是世界范围也处领先地位。“盈”字款的白色器皿,近二十年多有出土,尤其是河北内丘城关窑址出土二十余件带有“盈”字款的标本,从根本上解释了各博物馆及藏家手中谜团一般的藏品,同时印证了“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李肇《国史补》)的记载。

百姓对唐朝大明宫的了解都有赖于电视剧《大明宫词》。绚丽荣华的场面,起伏跌宕的情节,勾心斗角的故事,今天都埋在了大明宫的厚土之下。前些年出土了众多的邢窑残片,尤其带有“盈”字款的残器,把那些久远的缠绵带回人们的视线。

从本质上讲,唐代的经济社会与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没有太大的区别,先进的科学成果首先会被政府采用,邢窑白瓷在北方优先流行顺理成章。当时的南方还是越窑的天下,南青北白的局面形成,构成唐代青白瓷器对峙天下。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一首诗,谁也不得罪:“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皮诗通俗得可以,小学文化即可欣赏。他无意地告诉了后人,这个南青北白格局的均衡以及影响力。

但那位茶圣陆羽却没有这样乐观,他在《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以一个南方人的率真抑白扬青,是他家乡观念作祟,读之可爱。

陶瓷的南越北邢——南青北白在唐代风行,后世津津乐道。原因无非是新产品的诞生,竞争机制的形成。没有唐代这样一个二分天下的局面,也就没有后世宋代陶瓷的百花开放。这样想来,商品一统天下,高度垄断,长久以往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品茶茶道“唐三彩祭”


唐三彩不是瓷器。它与百姓的理解有些偏差。以专业论,唐三彩属于釉陶,上了釉的陶器,与瓷器有本质的差别。

瓷器是不吸水的,唐三彩吸水;瓷器是透光的?唐三彩不透光;凡此种种差别,决定着唐三彩的性质。

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无疑是最伟大的品种之一,但它是专门为死人服务的,是明器,为殉葬烧造。殉葬制度在封建社会是个优良制度,对生命表示尊重,对死亡保持敬畏。这个制度的好处很多,很难归纳,因人因民族因经历而异,好处的显现侧重也就有所不同。

首先是视死如生。生前所有享乐及苦难在殉葬时已有考虑,吃喝拉撒睡,无一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古人认为,死亡是人生的另一个境界,上天堂入地狱与生前行善作恶有关,所以死是对生的报应,是一个解 释。

其次,死对生是一种延续。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凡不如意事都会在死后得以补偿,世俗的荣华富贵,来不及享受的鸿福都会带入阴间,求得生前的思想平衡。

所以,在古代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对死比对生还重视,多数皇帝生前最关心的事、最劳民伤财的事无外乎自己的陵寝。至于平头百姓,再穷也愿意看看自己的棺木,是楠木还是柏木,放在家中,看着就舒心。

所以,古人不畏死。而仅畏死后待遇不好。

这个待遇就是陪葬品。汉代的厚葬之风到了唐代重新刮起。丧葬业遂即成为一个庞大的行业,而且是充满技术含量的行业。唐三彩应运而生,在中国的陶瓷史、雕塑史、工艺史都留下不可或缺的一页。难怪宋人苏东坡评价:“百工之于艺,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在中国陶瓷史的舞台上,唐三彩从出现到凋零,不过百年,昙花一现。但它盛开时艳丽芳香,饱满异常,让初见者兴奋。

叹惜安史之乱,生生断送了唐三彩。犹如一支宏大的交响乐,在演奏高潮时,因断电戛然而止。

唐三彩的雕塑显然受了西人影响,骨骼结构,肌肉表现较前后各朝都准确,在写实的基础上有一点点夸张,恰到好处地表达唐人的内心世界。唐人的浪漫、张扬的秉性在唐三彩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唐人在为自我服务的殉葬品上毫无吝惜地进行着情感的表达。

这种情感的表达在地下隐居,一旦释放,势不可当!

上世纪初,当修建陇海铁路时,唐三彩大规模出土,引来西人无数,惊叹之余顿生贪念。唐三彩的地位如中彩般地辉煌,顷刻间奔走他 乡。

国人的任务仅是为其起名——唐三彩。以黄、绿、白为主色调的艺术品。在唐朝以及后世的一千多年中,没有人为其正式起过名,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也没它的蛛丝马迹。这样说来,唐三彩这样一个朗朗上口、妇孺皆知的名字,尚没有百年的历史。

国人的可笑是嗅觉敏锐。?唐三彩成为新的商品,当这种商品虽不再陪葬但又有另类价值,千军万马一哄而上,于是乎,十几年的工夫,唐三彩成为新的祭品。

我在旅游品商店的礼品货架上,在潘家园市场拥挤的地摊上,看着伟大的唐代人创造的伟大的唐代艺术,心中没了滋味。殊不知唐三彩的崇高地位在于对生者的理解,对死者的尊重。生前的锅碗瓢勺,豢养的动物,运输的工具,都为殉葬者考虑周全。死后的镇墓兽,各类天王俑则护佑死者的神灵不受侵 害。

唐代的两度盛世——贞观、开元,是封建史上的奇迹;商业贸易发达的唐朝,“天下大稳”。视死如生的唐代人,“王公百官,竞相厚葬;偶人象马,雕锦如生。”古人的局限是古人的幸福,今人的无限有时倒未必是个幸福。

品茶茶道“窗含西岭千秋雪”


我们今天对门的感受有些麻木,只是在装修时挑挑捡捡,一投入使用就全然没了欣赏习惯。进门时急急忙忙找锁眼,出门时看一看贴在门上的备忘录,门的功能与词典上的解释非常合辙:出入房屋的机关。

我们对窗就更麻木了,连早期人类生存的乐趣都没有了。窗的古字为囱,是开在屋顶上的,主要功能是通风透气,采光不太指望它。采光的窗是开在墙壁上的,叫牖,音“友”,我得把读音注上,我想大部分读者会懒得查字典。

还有一个知识借此讲一讲。古代早期的房屋门是单扇的,称之为户。而门字古写为“门”,意为双开,双开门出现得较单开门为晚。门户都是门,门当户对就是门对门,加入身份对等的意思是后来的引申。古人的房屋采光经常依靠门。《淮南子•说山训》有准确描述:“十牖毕?,不若一户之明。”古人在墙壁上凿10个小窗,还不如开开门亮呢!那时候既没纸又没玻璃,想必牖充其量是个小洞。

可后来,我们的先人逐渐改善了门窗,使得门窗由单一功能向功能兼艺术化转化。我们今天仍有幸欣赏到宋元明清时期的门窗实物,通过绘画及其他形式的文物,还可以欣赏到汉唐甚至更早的门窗。

过去收藏界分类中没有人收门窗,没人想起这件事。门窗划在建筑或家具中都显得有些勉强。门窗随着建筑的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悲哀之极。中国没有一家博物馆把门窗作为展品。只是头几年,上海博物馆的有?之士才将古代门窗作为茶室以及家具馆的陪衬,发挥出一点点余热。

可西方的许多博物馆都有各国的古门古窗陈列。比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博物馆、费城博物馆,还有波士顿的一家极具特色的博物馆——伊莎贝拉•斯坦瓦特•嘉得娜博物馆。那里居然有8片中国清代潮州风格的隔扇门。我对创建这家被美国人亲切地称之为花园博物馆的创办人伊莎贝拉,一个漂亮的老太太肃然起敬,百年前的妇人之见远远高于我们。

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古代门窗实物不过唐宋,而且寥寥无几,全为国家级保护建筑。能够有幸收藏的绝超不过明朝,且大都还是清朝遗构。我数年前第一次在浙江乡下见到如此之多、如此之美的门窗时,内心忍不住地狂跳,我无法想象我的先人们对生活怎会有如此的乐趣与向往。一扇门,一扇窗,山水与天地之间,先人们已诠释得如此完美。

我实在不愿意说的是当时的价格,低得无法向古人交待。我买了许多,陷入一种疯狂。保护这些门窗已成为责任。今天,当古典装修风兴起,古门窗价格飞涨,许多人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仍苦恼。我盼望这些充满智慧与追求的遗物能摆在博物馆内,向我们的后人及后人的后人慢慢诉说我们绚丽的历 史。

我在丹佛博物馆的另?场讲演中,讲的就是《中国古代门窗》。美国听众的兴趣广泛,问题五花八门,他们的提问很多都是我过去少有思考的,或者是忽略的。我作为传授者,仍然在听众的提问中频频获益。由于翻译太辛苦,我简化了许多意思的表达,也不知美国听众理解否?我们现在来吟诵一首著名的唐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为大诗人杜甫所作。头两句四种颜色,听觉、视觉均获满足。后两句如同水墨画,山水相连,写山无山,写水无水。高人哪!门窗屡屡入诗,如此之美者,却是鲜见。这些我都没跟美国人?,怕他们不能充分理解其中妙处,还是讲给同胞们吧,仔细体会,其乐无穷。

祖先们所依赖的门窗,充满了神奇。它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古人传统的教科书。我猜想,一定是每个母亲,在没有影视图书的年代,抱着儿女,站在自家门窗前,教给他们:这是花,这是草;这是猪,这是鸟;这是山,这是水;这是三国,这是水浒;这是三娘教子,这是卧冰求鲤;这是拦江救阿斗,这是吕布戏貂蝉……中国文化的传统通过门窗在一代代延续。

我写了一本大书叫《中国古代门窗》,书贵了点,480元,但足足有4公斤重,躺着不可以阅读。

普洱茶茶道


普洱茶有什么茶道呢?对于该茶的茶道下面让小编给您具体的讲解一下吧。

普洱茶

一月的北京,瑞雪拂面,一月的皇茶会,茶香怡人。四十年未遇的雪,把北京洗涮的冰清玉洁,我从未见过这样的雪,这样的北京。

几名茶人在一位智者的聚引下,相会京华,同拜陆羽,北国悟道,益人益己。此时回想,颇多感慨萦绕心头。那是极其深刻的一段时光,智者的深邃在这里光耀激荡;那是极其欢喜得一段时光,思想的深度在这里与自然相互延展。感谢那些穿透迷雾直指人心的慧语,感谢北国圆明园那场瑞雪的天地启悟,更感谢那一杯香醇的大益茶,它不仅滋养着我们的唇喉,润畅着我们的思维,更将我们的心灵,默默牵引向正信的彼岸。

去相信一杯茶,它是一切的一切,那天拜望陆羽,我隐约看见宗师的微笑。

是为前言。

普洱茶茶道

天生一物,若需传扬之,毕先立其法理。大益的法理,我的理解是:它是大益人对于大益根本之源的探求与诠释,更是对于大益之精神的根本总结与升华。同时,大益法理更是对于大益人行为方式,思维范式的总体要求与指引,它是我们修悟大益茶道的核心法门,亦是我们发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一切总纲。法理为领袖之精神核心,是领袖对于事物的完全把握与透彻体悟的结晶,法理一出,必不宜轻言改之,法理以小见之,是组织之根本发展战略,法理以大见之,是领袖思想之根本表达。所以,认同法理,亦可理解为认同领袖之本身。

大益法理分为八个字,前四个字为:“洁净正雅”,后四个字为“守真益和”。通局来看,前四个字是对中国传统茶道精神的总结与提炼,强调是一种融合,重在“和”;后四个字是大益人对于中国茶道精神的理解与解读,强调一种

洁净正雅

先看第一句:“洁净正雅”。中国茶道得以称为“道”,实际上是极为稀奇的一件事。中国人对于道的理解深透,故不轻易言道。跆拳道,柔道,甚至花道,香道,在中国统统不算数,统统言不得一个“道”字。在中国饮食玩乐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道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悟一道,即可从一颗行星观道,亦可从一片树叶观道,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反而大有关联。这是东方的智慧,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对于茶道的核心精神的理解,日本人中谷川激三、久松真一、熊仓功夫等数位茶道家都有不俗见解。佛家阿罗汉小乘所修学有四谛法门,分别是“苦、集、灭、道”四种。日本学者最终也将其对于茶道的理解归纳为四个字,称为日本茶道“四谛”,分别是“和、敬、清、寂”。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并更加深刻的包含有“涅槃”和“无”的意思。

与日本茶道四谛相比,大益法理中“洁”字与日本四谛的“清”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清即清洁,有时也指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当然,日本茶道四谛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茶道经典《南方录》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上,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茶道四谛中的“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是佛理的体现,她用独特的文化式样表现出了“物我合一”的禅境。大益法理中的“洁”字在解释意义上,可于“清”做一些类似的思考。

大益法理中的“净”字也可以借鉴日本四谛中的“敬”字的解释。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所谓“一座”,是指参与茶事的所有的人,“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创造、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在茶室中,宾主共置于一个没有差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位置上,在这里相敬相爱,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茶室中原有为贵宾设置的“贵人入口”,后改为不论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小入口钻进来。如果有武士佩刀,必须将刀放在茶室外,进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这一创意彻底地体现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曾说:“此道最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妒忌能手、蔑视新手,最最违道,须清教于上者、提携下者。”这里的“自高自大”和“固执己见”,用禅的话说就是“自我主心”与“我执”,这是禅宗力主排弃的完全意识化的自我和执着的自我。禅宗认为人的一切杂念和欲望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须去实现一种超越经验,即无意识的内心自悟。而这种超越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领悟了“敬”的禅意,才能“见能者近之,惊佩其才;见后于己者,则须鼎力协之”,点示出茶道与禅宗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识。而在“见能者近之,惊佩其才;见后于己者,则须鼎力协之”的思想中亦能体现出,大益茶道修炼学习模式中“互为师徒,同修自悟,高阶位茶者带低阶位茶者”的学习理念。

品茶道“获得与炫耀”


我在美国的丹佛艺术博物馆讲课前两个小时,狂风大作,乌云翻卷,并夹杂着硕大的雨滴。本来挺暖和的日子立刻冷了起来。听丹佛的朋友讲,这在丹佛也是极罕见的?气。随着天空提前到来的黑暗,我的心情有些沮丧,生怕听众因此不来或少来。冷场对讲演者十分残酷,多少也算是考验。

讲演的题目是《中国古人的起居》。国人对此内容大都不屑一顾,自己怎么生活自己清楚,犯不上听别人叨唠。可外国人对此感兴趣,愿意知道2000年乃至更长时间,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怎样一个人文环境中生存,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准时热情的丹佛人给了我尊重。他们都来了,其中不少白发苍苍的老者。这让人感动。在丹佛艺术博物馆的教室,我向他们致谢:感谢他们在这样一个恶劣的天气,给了我无比的温暖。

如果在2000年前,我们不会这样坐在椅子上听课。孔夫子讲大课时,一定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专业术语叫跽坐。盘腿坐叫跏趺坐,俗称打坐。参加过日本正式和式场合的人,都感受到了跽坐的不易。反正我连10分钟都扛不住,就被好心的主人批准打坐了,可有些胖人连打坐也都扛不住,只好赖坐了,没姿没势。

中华民族是个兼收并蓄的民族,襟怀宽阔,海纳百川。2000年前,人类生活方式就分得清楚之极。亚洲地区都坐在地上,称席地坐;欧洲地区都坐椅上,称垂足坐。席地坐和垂足坐是区别人类起居方式不同的基本标准。我们想一下,躺着不会有什么不同,站着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唯独坐着,就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人类起居在分类上就以坐姿为准。如果我们究其原因,气候与地理可能是构成两个起居阵营的根本。我们知道,亚洲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之地大都较干燥,而欧洲则较湿冷,湿冷的欧洲人很早就被生存之道逼得被迫高坐,而贪图安逸的亚洲人在地上赖了许多年。

在汉唐之际,只有我们中国人利用了这几百年的时间,改变了起居习惯,由席地低坐改为了垂足高坐,视野随之开阔,精神空间也随之开阔。至今亚洲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大都还和2000年前雷同,比如前面提到的日本,还有印度、朝鲜(包括韩国)、泰国、孟加拉、斯里兰卡等 等。

可我们还是保留了很多早期生活方式的习俗,还留下了许多痕迹。比如语言,我们管吃饭叫筵席,结婚时常大摆筵席。筵的本义是铺在地上、坐在屁股下的大席子,而席则是摆在面前当桌用的小席子,可以视为桌面。再有,中国话中有关席的词汇很多,如席地、席位、席次、主席,当然还有副主席。这些都与我们先人的起居形式有关。显然今天的“席地而坐”屁股底下不需要真有席子;联合国给中国的席位上也不必铺上一块席子;逐个进入会场每人也不用手中拎一块席子;而主席绝?会坐在一张硕大的席子中央。其实,说来可乐,主席的本义就是席子中央的那个主要男人,而英文的主席“Chairman”则是椅子上的主要男 人。

用比较的方法容易让别人听懂并有兴趣,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可以发现自己忽视的问题。讲课对我是一个锻炼,许多思考了许久的问题在某一时刻顿开茅塞,碰撞引起的振动最容易激发出火花。每当此时,我就想起一句佛教术语:积思顿释

以上这些知识似乎与收藏无关,读者们大都对具体的藏品感兴趣,尤其是真伪与价格。其实收藏的乐趣这仅仅是一小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乐趣一定是你精神的获得以及炫耀。当你把你由收藏所获得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当别人对你刮目相看时,你会觉得收藏的乐趣广泛得很。总有一天,一个初学乍练又极爱收藏的人,毕恭毕敬地站在你的面前,叫一声老师,你一定从心底乐不可支。好为人师,这是我不可告人的最庸俗的一面。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21384.html

上一篇:品茶悟道”正德的花瓶“

下一篇:品茶茶道“南青北白”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