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禅茶一味:一茶一禅一物一心

2019-12-23

禅茶一味:茶蕴万象

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让我们不为表象迷惑,免去那些无谓的漂泊,及早抵达清静的彼岸。

禅是梵文音译,意译作“静虑”解。就禅而言,茶本身没有贵贱之分,而需要茶客做的仅有两点:一是心静,二是体悟。在烹茶品茗过程中,领悟茶之静,茶之逸,茶之真。吴越茶客徜徉于山水田园,释然于物我两忘的情境,可以说进入了茶禅悟境;天府百姓认定富在今世,乐在眼前,其安逸恬然也算得禅;陇东老农坦然淡泊,得度人时且度人,有隐忍慈悯的宽厚胸怀,也算茶之得味者。只不过他们生存境况不同、体味厚薄有差异罢了。

茶道中,不可不说佛道,茶亦不离佛道。在茶文化的成形、推广过程中,僧人这个群体功不可没。年代久远,大部分茶僧的生平已做传奇说,但其中亦有弥足珍贵的历史痕迹,让我们一一结识它们。禅茶一味,共参禅机、茶理。静为佛之首,空为佛之本,苦为佛之身,隐为佛之理,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

佛要清除人类心灵的杂尘,茶则是洗净上面的污垢,不留一丝细痕。茶是人、神、佛共同的饮品,是天堂、人间、地狱一致的灵魂净化精、身体洗礼水。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着《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传统。

cy316.com扩展阅读

一物一心 感悟禅茶


[摘要说明]一物一心 感悟禅茶

主讲本灿法师

禅茶一味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碗便成道,何需苦心破烦恼。这是一个禅意盎然的下午,华侨新村11号在悠悠茶香中迎来了此次“禅茶一味”主题茶席的主讲本灿法师,以及嘉宾鹅峰寺住持法持法师。

禅味茶席随心而动

庭中席上,深色青布铺就,举手间,九品莲开正盛,花下一尊白瓷观世音,法相庄严。一幅唐卡上遍撒花瓣做供养,炉香乍热,法师落座,古琴声起,身后衬着一方蓝似海水般的纱幔,五凤山琴馆馆主李榕老师抚出一曲《梅花》,在琴声悠扬中,斑驳的阳光洒下昏黄的剪影,淡淡的香云随风而起,古朴而厚重的琴上,让在场的茶友们都感受了弦动心动。

参禅饮茶明心见性

参禅与饮茶,为佛门永远之话题。说到禅,人们就会想到青灯古佛、远离世事、读经打坐的佛门修持。本灿法师说,禅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思维修”、“静思虑”,是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自我的修习方法。禅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也可以指引人的心路。就茶而言,中华乃茶叶之原产国,茶圣陆羽著《茶经》,世人皆知。然而,陆羽本为一弃婴,由江南龙盖寺智积禅师抚养成人一节,却未必尽人知晓。陆羽之为《茶经》,洋洋洒洒七千言,穷本究末,极为精细,至为根本。

茶之成道,亦在佛门。本灿法师谈道,陆羽挚友高僧皎然,为中华“肇始”。皎然师好茶好诗,中年参禅,融禅学、诗学、儒学三位于一体,统之通之,进而悟出禅茶一味之真谛。还有赵州祖师待客,无不关照其“吃茶去”。以茶接引初机,怀平常心,行平常事,直往心内取,不向身外求,明心而见性。可谓是“迎来送往皆为禅,担柴运水悉圆通”。因此,“饮茶之风,初兴佛门。一为可以提神。参禅人饮茶,夜不思寐,益于静思;二乃用助消食。禅门僧众,整日静坐,极易积食。饮茶消食,方便易行。”

感悟禅茶活在当下

这次茶席上还有一位特邀的嘉宾———福州鹅峰寺住持法持法师也谈起了他对禅与茶的见解。茶香缭绕,祥和之气充盈,来宾悉数沉浸在禅悦之中,活动现场,还有鸟儿忽飞而至,给茶席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

法持法师说,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茶的自然属性被赋予人文的理想,成为“修身养性,开慧益智”的正信之道,感悟禅茶,也需要品茶人去感悟一份立足现实之心,在生活的当下完成觉悟与解脱。

茶禅文化一茶一禅 一物一心 不即不离 平常心境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禅茶一味之“禅”何为一味禅?


禅茶一味之“禅”是什么

《坛经》有言:“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禅”是梵文,译为“静虑”、“思维修”之意,对今天的人理解起来有些费解,因为“禅”很抽象,禅无处不在,行住坐卧皆可禅,但禅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要靠自己来体悟或感悟,而且每个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即便如此,本文还是有一种基本的解释:即通过禅定或静坐调节身心,使之适悦,或是超越狭隘的自我的修习方法。

“禅”的概念很广,在中国佛教禅史上曾有诸禅产生,但给学人参禅带来不便而终究由诸禅回归到“一味禅”。圭峰宗密禅师曾对禅的判摄为由低至高的“五味禅”,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如来禅,或如来清净禅),圭峰宗密把如来禅(最上乘禅)称为“一行三昧”或“真如三昧”,视为达摩西来东土所传授的禅法。〔5〕而在《楞伽经》(四卷本)里则有四禅之分,即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和如来禅。四禅之中同样是以成就如来境地的“如来禅”。无论是“五味禅”,还是“四种禅”,最终还是融合变为“一味禅”。

在禅宗史上还曾有祖师禅、如来禅,南宗禅、北宗禅和超越佛祖的分灯禅之说,几种提法不过是禅师们应机的不同开示而已,无论是即心即佛的祖师禅,还是非心非佛的分灯禅,虽有异有同,但都提倡佛性人性化,讲究无心为修,平常心为修,无事为修,都可使人开悟。

禅门公案载:有僧辞别庐山归宗智常禅师。归宗问:要去何处?僧答:到各地丛林学五味禅。归宗问:各地丛林有五味禅,而我这里只有一味禅。僧问:何为一味禅?归宗即打僧。僧人忙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归宗呵斥:你说!你说!僧刚欲开口,归宗又打。僧人后来又到黄檗希运门下参学,把这一经过告知黄檗希运禅师,黄檗上堂后就说,马祖道一禅师门下出了八十四位弟子,只有归宗智常学到了真本事。不难看出,黄檗希运对一味禅推崇有加,他认为:一味禅“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古尊宿语录》卷三)

对禅的解读还可以更进一步,赵朴初有言:“禅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禅不完全是生活,但禅里有生活,生活中有禅。”

凡是种种,历代高僧大德对“禅”都有种种说法,最终目的将“禅”导入人间化、生活化、大众化。但无论是人间化、生活化,还是大众化,都需要大众都能接受和都能认知的一个载体介入,于是,茶就成了僧人的首选。因为,茶不仅是僧人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还是大众生活的必需品,与中国人生活最为密切。选择茶将禅法落实于生活中,应该说是最好的禅修方式之一,其意义诚如中国佛协副会长净慧大德所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譬如,日本茶道就是典型式为在家居士提供以生活入禅的方便之门。

禅茶一味:茶是有德之物


禅茶一味:茶德三说

“茶德”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首次概括了饮茶对身心、精神的多种功效。笔者在撰写一篇有关茶道的论文时,比较茶道与茶德关系,梳理出“茶德”至少有三层含义。

一说:茶是有德之物

陆羽在《茶经》中将茶称之为“南方嘉木”。世界上珍稀名木不计其数,但据笔者了解,被称为嘉木的树木仅有两种,另一种是柑橘。屈原在《橘颂》中称橘树为“后皇嘉树”。  

茶对人类贡献良多,从感官到精神,茶给人类带来莫大享受,诚如《茶十德》所说的那样:  

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

以茶散腥气,以茶驱病气。

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

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茶有恩、有德于人类,称之为“嘉木”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品赏佳茗,茶人应该有一份感恩之心,包括对茶农的辛勤劳作。

二说:茶人应重视品德修养  

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精行俭德”,是与茶人的共勉。“精行俭德”是陆羽的原创词句,行文独特,洗练精美,内涵丰富,妙不可言。  

比较通俗简单地说,“精行俭德”是指良好的操行与品德。茶与其它食物不同,茶饮除了感官上的享受,还有精神上的愉悦,更可以修身养性,以茶悟道。茶人大多洁身自好,重视传统,珍视友谊。笔者以为,新时代茶人,尤其是都市茶人,应该与进步绅士同义:正直、善良、谦逊、有知识、有爱心。笔者愿以茶圣为榜 样,与广大茶友共勉。

三说:茶饮创导社会公德  

茶文化渊远流长,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国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先生为之倡议呼吁,功莫大焉!

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以茶代酒,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良风美俗。  

茶则是廉洁的象征。康熙、乾隆时代请三老进京品茶,敬老、清廉两相宜,“千叟宴”因此名传千古。

禅茶一味:茶之心、感恩的心


禅茶一味:茶之心

记起喝茶,儿时的记忆是又苦又涩的一种液体,大人们怎能咽下去呢?

自我16岁参加工作,进入铁路机务段,当上了机车乘务员,成为一名司炉工,在烟薰火燎没白没黑的洗礼中,挥汗如雨,身如屉中。一个班下来,和副司机要向炉瞳中投入10余吨煤,喝茶真如《红楼梦》中妙玉所言的牛饮,说是牛饮也丝毫不过分,喝茶无非是解渴、提神而已,从师傅们的茶杯中看出了酽酽的茶和厚厚的垢。那时的我似乎和茶结下了一个朦胧的缘吧!

工作之余,颇喜爱书法,篆刻、写书法免不了写一些唐诗、宋词类的传统美文。诗词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描写茶的诗句,从中偶得:茶是件雅事,此时心中窃喜,原来一不小心又附庸了茶的风雅。在长年的书写中,茶香、墨香变相荤绕我身边,谁也说不清我的书法作品中是墨香伴茶香呢?还是茶香伴墨香?一切都在那里。我喝茶不太讲究,不管红、绿;不问出处,不讲究茶具、水质。只要是酽酽的、苦的,一口下去,能激得身上微起鸡皮疙瘩,那才叫一个妙字。

学佛后才知道佛教界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禅茶”祖师赵州和尚。他对一切来参访者,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不加分别的一句话:吃茶去……使茶文化遇上佛法,即使茶文化锦上添花,又使佛法因茶的“媒介”演绎出一枝独秀的不息自己,真是叹为观止,一切尽在不言中……是呀,茶就是生长在大自然中,参天地之化育,汲日月之灵气而成。木无贵贱、高下,可是人们却都活生生的将茶分为三六九等。岂不哀哉!茶不言,烹出自然之灵气,人有别,生出苦恼无量,难怪赵州和尚一句“吃茶去”,让无数人当下开悟,苦恼变清凉,了生死于当下,重新体悟宇宙人生。

从科学,养生、医学的角度去说饮茶的益处,简直是不胜枚举。总而言之,茶是越喝越明白,越喝越清醒,不是吗?第一杯茶似新友相逢,淡淡若水,似有似无,新鲜与青涩相伴,缘已结下;第二杯茶,酽酽入喉,提神醒眸,似诤友谔谔之言,如久违之人被人棒喝一般;第三杯茶如二位菩萨相见——一语不发,为何?君心似我心,如释尊拈花,迦叶微笑一秀,心心相印,还说什么?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回归平淡和本来面目。品茶,岂不是在时刻品味自己吗?在对茶的品头论足同时,自己的“贡高我慢”和分别的当下显露,是茶之过?还是人之过?可谓一口清茶一洗心,一口清茶一提神呀!

什么茶,不重要,重要的是怀一颗什么样的心去品;什么茶具不重要,而是让人生尽量展现自己的超自性;什么水不重要,只是始终有一颗知足、感恩的心。

茶的心,谁知道?

天之道,地知道,茶知道。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20999.html

上一篇:你几月出生,就是哪杯茶

下一篇:以茶修道 茶者,心之水,饮之畅灵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