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人生一杯茶 吃什么样的茶,茶是何滋味

2019-12-23

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

禅茶文化,顾名思义,是融禅文化、茶文化于一体,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在中国的晚唐时期,身居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的从谂禅师把“吃茶去”作为接引学人参禅的一种方式,对“新到”和“未曾到”之人都给予了“吃茶去”的回答,形成了当时轰动南北禅林的公案,催生了中国禅茶文化重要思想,赵州柏林禅寺也由此成为“禅茶一味”思想的肇始标志。正因如此,无论是日、韩两国的茶道组织,还是海内外茶文化机构不远万里来到柏林禅寺寻根问祖,均以拜祭“赵州古佛”而自豪。日本茶道开山鼻祖珠光禅师早已表明:“一味清心、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知此。”也就是说,“吃茶去”那种以茶思惟悟道的境界,只有赵州和尚到达禅茶一味的这种境界,有着中国茶圣之称的陆羽虽著《茶经》,但也未必到达这种境界。

“吃茶去”是中国禅宗无修之修的一种修行形式,也是现代生活禅所提倡的一种修行观念。吃什么样的茶,茶是何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意在告诉人们只有在生活中亲身体验的事情才是最真实的。“吃茶去”是一条在无量法门中直达禅道的便捷路径,在一种愉悦的瞬间感悟和体味人生,到达人生和谐境界之中。

赵州“吃茶去”这三个字,是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但它却催生出一朵绚烂的中国禅茶文化奇葩,而且,这朵奇葩的芳香正在不断的散发,内涵在不断地扩展、充实和延伸。中国佛协副会长、柏林禅寺原主持净慧大德秉承“赵州门风”之法脉,在赵州“吃茶去”的茶钵中注入了“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新理念,尤其是在赵州禅茶大会上净慧大德在“赵州古佛”的茶钵中又一次“冲泡”出禅茶文化“正、清、和、雅”四大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四大功能,赋予了“禅茶一味”的全新内涵。柏林禅寺方丈明海大和尚师资承继,法脉相袭,他在赵州“吃茶去”的茶钵中注入了“吃茶去”的“实质是要我们以禅心的智慧之光照亮生活的道路、转化人性的缺陷,我相信这不仅是人类文化史上永恒的主题,更是当今时代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大众生活品质、引导人们走出心灵迷惘的应机妙方”以及“学禅不能当饭吃,但能使吃饭更有滋味。学禅能够帮助我们开启智慧。但是,智慧必须由自己觉悟而生,无法由他人递交到你手上,他人不能给你的,只是可以表述的禅知识,如果不能落实于生活的话,徒增谈资而已。”明海法师这一番话,是对赵州“吃茶去”新的诠释,使赵州“吃茶去”法脉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当我们用感恩的心态喝人生一杯茶,社会与自然融合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发扬正气,成就和气;当我们用包容的心态喝人生一杯茶,就会把人间恩怨化淡,人间的“正、清、和、雅”就会在杯盏相敬中得到落实;当我们用分享的心态喝人生一杯茶,每个人都会把爱心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份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心;当我们用结缘的心态喝人生一杯茶,同身边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以净化人生,详和社会。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大众日常生活,离不开禅的观照与感悟。禅茶文化精神决定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这就是,探讨禅茶知识,以美化人心,体验禅茶生活,以净化社会;研究禅茶美学,以美化生活;发扬禅茶精神,以文化世界。

cy316.cOM编辑推荐

一杯茶,敬不甘的人生


有多少故事,才会一人独自饮酒,喝下去的不是寂寞是伤心。

有多少风雨,值得自己酩酊大醉,吐出来的不是酒水是感叹。

酒是烈性的马,让你往事越千里;酒是柔性的花,孤芳自赏人生路。

用一杯酒敬自己的往事,感谢曾经的自己,不管好与坏对与错,我们做了最真实的自己,我们经历的都是我们的标签。

酒,慰籍人生风尘;茶,敬人生不甘。

世界上有太多问题根本等不到回答,太多不甘心被岁月强行拖曳,最后只留一句:算了,我不计较,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告别过去的自己,告别终究要离别的人,告别无数次的不甘不愿不舍和想念,接受所有不喜欢不想要不希望的未来,若人生本就如此,坦然接受的,一定会快乐得多。

人生都是苦涩过后,才是回甘,细味那苦涩中的一点一点回甘,细品一片树叶的味道。

有人说茶是一种人生,喝茶是简单的事,其实也是复杂的事,而我喜欢喝的是岁月里的那份清幽、生活中的那份平淡。

一味茶苦如人生,二味茶甘如人生,三味茶淡如人生,一张钱不管怎么被蹂躏,人们都会抢着要,因为它有价值。人也一样,不管生活怎么摧残你,只要你人生经验丰富,你永远有价值。

所以不要害怕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养精蓄锐,为更上一层楼而做准备!

泡茶是无限制非时间的状态,提壶、注水、出汤,无数次尝试在出尽最后一点水的同时清空自己…真空生妙有,在偶有灵光乍现顿悟时刻。

无茶,岁月无味,无爱,人生无味。你需要的真的没有你想要的那么多。

心静了,才能听见自己的心声,心清了,才能照见万物的实性。

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珍惜的,人生的脚步常常走得太匆忙,所以要学会,停下来笑看风云,坐下来静赏花开,沉下来沉静如海,定下来静观自在。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是永恒。

拿不起,放不下,人都是这样高不成、低不就,但心有不甘说得多,做得少,是种通病人生也许如梦,但几人能够洒脱。

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人生虽有不甘,还需捧一杯茶,活在当下。

社会是浮躁的,现实是功利的,我们总会迷失了自己,忘记初心。

品一杯茶,静一静心,沉淀世间浮华。看茶起茶落,闻芬香肆意,悠远情深,诗意远方。

茶是佛学,品茶如修禅。入嘴甘苦,入心幽香。生活也多是先苦后甜。

茶是儒学,品茶如立德。君子之交,以茶代酒。不卑不亢过好当下。

茶是道学,品茶如传意。茶起茶落,宁静致远。安安静静才能看清人与事。

品茶品当下,不问千秋岁月荣与辱,只念圆缺聚散月正时。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才能坦然面对得与失。

品茶是为了让自己清醒,看清不该看的,看透不愿看的。人情世故表面可以糊涂,但自己心里一定要有数。

品茶品透世间冷暖,立足当下,方能厚积薄发。

人生一杯茶,何必太清醒!


人生,不过一杯茶!

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

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

急也好,缓也好,那又如何?

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

缘深多聚聚,

缘浅随它去。

人生,看轻看淡多少,

痛苦就离开你多少。

做人何必太清醒?

做粥要放三分米,七分水。

处事要三分为己,七分为人。

对朋友要三分认真,七分宽容。

对家庭要三分爱,七分责任。

三分也好,七分也罢,

不过是人生的掂量。

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

沏的是茶,尝的却是生活;

斟的是酒,品的却是艰辛。

何必太清醒?

多珍惜眼前的,现在拥有的,

好好活在当下!

一杯茶品味人生的岁月沉浮


一杯茶尽品人生沉浮

茶者,雅称茗。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五千年的岁月沉浮,浸泡了茶叶,茶叶也滋润了中国人的心。

茶道,将茶理寓于形式,讲求好茶、好水、好人、美境、美事、美器。好茶好水为茶艺之本,清雅美境则关系心境,美器或可选择,而人、事却是可遇不可求。当下的社会中,茶道,已渐行渐远。人们对茶不再专一。水果干、鲜花干,甚至树根,不带一点茶的味道,也可以叫做茶了。可供选择的饮品种类也越来越多,咖啡、果汁、可乐等各种稀奇古怪的味道将茶叶清纯的香粗暴地挤到了角落。即便专供喝茶的地方,喝的也不是茶了——身段婀娜的古装小姐刻意造作的洗茶、泡茶、闻香、啜饮,让人觉得矫情;遑论那些青楼茶馆了。

只剩少数爱茶的人和他们所爱的茶,仍保留着那份清纯。这样的人,懂得参禅,懂得品味生活。每种茶都有独特的滋味在里面。绿茶的清香绿润,红茶的红亮醇和,乌龙的清澈浓醇,白茶的明净鲜醇,黄茶的黄润醇厚,黑茶的凝重香醇,花茶的清冽花香……细致与豪放,清淡与浓酽,轻灵与厚重,苦涩与香甜,坦然与暧昧……生活的百味,都能在茶中觅到。爱茶的人,大都偏爱一、二种的,排斥其它。而我种种都喝,不排斥任何一种。每杯茶,都只是一个过程。几百片鲜芽,经过采摘、烘烤、揉捻,有的甚至还经过窖藏,然后静静地躺在杯里,等热水烫来,睁开双眼,舒展身躯,绽放各般滋味,三两杯之后,魂归尘土。

每当我泡一杯茶,凝望杯中翻腾飞舞的茶叶时,我便成了其中一片。随着热水的冲泡,我忽上忽下,沉浮不定。当杯中水净,随着热水再次加入,继续折腾下一个轮回。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而不是自己的选择。当茶芽长大之后,有的接受加工,有的散落田间;有的芽片变成红茶,有的芽片变成绿茶;有的变成干枯的废料,有的变成成熟的茶叶;有的入杯浸泡,有的掉落杯外;有的冲入透亮的玻璃杯,有的冲入闷黑的紫砂壶;有的被入口咀嚼,有的被冲入马桶……对于人生,你有选择吗?无论你是红茶还是绿茶,当幸运的热水来临的时候,翩翩起舞吧,展示曼妙身姿,绽放精彩滋味!

一杯浓茶,品味人生


让一杯茶在心内安家

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挫折、失望、悲观,油然而对不可知的远方升起一股美好的向往。东方式的“桃花源”,西方式的“乌托邦”,都是这种想象下的产物。 如果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和悲怅更深沉、更广阔、更无所逃离于人世间人们的愿望,便会伸向西方的天堂或是东方的莲华净土,寄托他们的希望,并滋生在苦海里活下去的勇气。

人生犹如一幅展开的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感受,正如品茶要品出个滋味一样。

天堂或来生,都是死后之事,遥远而难以确定,所谓难以确定,是我不能也不忍心说没有。有没有近一点的是现在的,也是今生的天堂?有没有在红尘滚滚里现实的莲华净土?

如果有,那只能在每一个人的自心,也就是禅者所言:自心就有,何必外求。

一杯浓茶,品味人生,在这里,就成为一种安心的家。以自心为圆心,以慈悲、般若为半径,在人间画成的大圆,就是这红尘世界里的天堂。那才是心灵的皈依之处,是一个令人安心的“家”。

我们茶人常挂嘴边的一句“吃茶去”,那时赵州禅师德夙愿,就是帮助众生早一点回到这个“家”。这个家没有地址、没有钥匙,而是一颗安详的心。

当一个人离开而去,走到生命的终点站,是不是有一个更美好的来生,或者说是更清净的西方极乐世界在等着?——恕我不能如实地说“有”或“无”。其实,道理 谁都懂,“有”与“无”对我们而言没有直接的帮助,有没有天堂地狱,对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还是禅宗说得极是:活在当下!我们何 不更实际点,把握好可以如实知道的今生?我们何不把握从来生、从天堂讨回来,建设尘世生活里的莲华净土,一寸一寸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心”开始,把塑 造人生大厦的地基安在“自心”上,一砖一瓦地筑起人生之“家”,在当下享受快乐,不是比向往遥远的西方更有意义吗?

“此心安处是我乡”,苏东坡居士说得妙。只要心安气自顺,走向何处都可以修心养性,随缘安在,到处都是福泽妙喜。

安心登高,嫣然一笑!

人生,不过一杯茶 一切随缘


原标题:人生不过一杯茶 何必太清醒

人生,不过一杯茶!

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

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

急也好,缓也好,那又如何?

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

因为在乎,所以痛苦。

因为怀疑,所以伤害。

因为看轻,所以快乐;

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我们都是天地的过客,很多人事,我们都做不了主。

“心”字三个点,没有一个点不在往外蹦。你越想抓牢的,往往是离开你最快的。

一切随缘,缘深多聚聚,缘浅随它去。

人生,看轻看淡多少,痛苦就离开你多少。

人人都怕自己不清醒,希望自己心明如镜。

其实人生何必太清醒?

做粥要放三分米,七分水。

处事要三分为己,七分为人。

对朋友要三分认真,七分宽容。

对家庭要三分爱,七分责任。

看文章,三分在看,七分在品。

喝酒要到三分醉,七分醒。

三分……七分……,不过是人生的掂量。

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

沏的是茶,尝的却是生活;

斟的是酒,品的却是艰辛。

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没有彩排,没有重来,多珍惜眼前的,现在拥有的,好好活在当下!

品一杯淡茶,体味人生


把盏一杯香茗,任丝丝幽香冲淡浮尘,沉淀思绪,体会人生。让其香润泽心灵,让其味超尘脱俗。品茶,品味四季蕴味,品淡人生精彩。

初冬的夜,显得有些漫长,忙碌一天的我,丝毫没有倦意,惟一的嗜好便是饮茶。只要有空闲,便喜爱用玻璃杯沏一杯清茶。然后坐在茶台旁,静神观看杯中那沉浮的茶叶,放松一下身心,看着茶叶在杯中上下翻腾,茶色由浅变深、飘出淡淡清香,深吸沁人肺腑。啜一口,细细的品味着茶味的苦涩甘甜,体悟着、起伏,荣辱,品味着人世的苦乐、炎凉。

人们常说:“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一杯清茶,三味一生,人的一生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溶入这纷纭变化的大千世界。在溶汇交融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毕生,走完自己人生历程。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人们只会关注那些主角,不会去刻意地留心那些配角,就像品茶人很少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人生如茶,多一片或浓,少一片或淡,无论是浓烈或者清淡,都要去细细的品味,苦乐都是滋味。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妙不可言。茶之内功,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一盏浅注,清气馥郁。品茶所品味到的感受,是那一杯清茶中淡淡的滋味。浅尝苦涩,回味甘甜!人在世间功名利禄浮浮沉沉,滚滚红尘荣辱炎凉,苦乐皆由心生、唯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与品茶是何其相似。

人生在世,总想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尽在其中。生命短暂犹若一片茶叶,又何必为功名利禄所累!拥一份淡泊,守一份宁静,人生的底蕴也会愈发厚实、愈有意味!,品茶也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同是一杯茶,失意人尝苦涩、得意人饮甘甜、沧桑者觉回味;同是一杯茶,文人吟风月、哲人品人生;同是一杯茶,恋人钟情、痴人叹怨、佛家悟空,俗人闻市井,追名逐利。

一个做事功利心很强的人,是不会真正懂得品茶的真谛,不会明白如何来“品”茶,仅仅只为解渴,全然感觉不了茶中深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人,就如悠闲老者恬然品茶,于或浓或淡或香或涩的茶水中慢慢品味出那份清香;怨天尤人、总是自叹怀才不遇的人,就如挑剔的品茶人总是抱怨茶叶不是上品,不是嫌涩就是嫌淡……其实,人这一辈子,不可能事事顺心。保持一颗平常心,珍惜亲情善待他人,用爱心回报社会;淡薄名利,尽有限之力、做能做之事、到暮年,回首自己的一生,了无遗憾,也就无愧今生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20916.html

上一篇:禅者之茶,但可用心品,不可以相求

下一篇:喝茶也讲究天时地利 如何布一席人文茶席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