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禅茶:静心地去品茶,方会沉醉其中

2019-12-23

禅茶:茶香中止息

心静之时最爱品茶,闲来泡上一杯清茶,让身心充分浸泡在幽幽的茶香之中,仿佛时间都已停止。

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饮茶是一种禅,道士品茶是一种道,而文人饮茶则是一种文化。对于我来说,不敢以文人雅士自居,但饮茶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

品茶是快乐是消遣是享受,晶莹透明的玻璃杯内,放入一小撮茶叶,沏上开水,在袅袅升腾的水汽中,那一片片清香的嫩叶缓缓舒展着身躯左右摇摆,上下漂浮,有的迅速沉到杯底,有的则浮出了水面。但无论是沉是浮,它们都默默无闻、毫不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绿色和清香,直到生命耗尽。一片茶,一个人,透过杯中茶叶看人生。人何尝不是这样,从学语的幼童到年富力强的青年,有的人喜欢争名夺利,有的人做事低调,但不管怎样,最终我们都会走向人生的尽头。

品茶是有讲究的,一杯茶应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闻茶香,第三口才可以慢慢啜饮。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茉莉的飘香爽口,碧螺春的柔和鲜甜,云雾的香馨醇厚,龙井的香郁味甘,一切尽在不言中。

品茶需要好心境。静心独坐,捧茶入定,清苦的茶汁幽香四溢,齿颊留香,从一片茶叶中可品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清除烦恼忧虑,心灵复归宁静。处于喧嚣或烦闷中,难品茶中真味。只有无琐碎事扰心,无嘈杂声乱耳,静心地去品茶,方会沉醉其中。

古人把茶当做陶冶性情、锻炼品格和思想情操的途径和方法。唐代的刘贞亮提出“茶可雅志”、“茶可礼仁”、“茶可行道”、“茶可修身”的“茶德”。于是古人便常常以茶为范,以茶载道,把“道”寓于品茶之中,使茶性与人性相通,茶品与人品相合,借茶香茶韵,构筑出淡泊谦和的意境。

人生如白驹过隙、草露风灯,短暂得就像这片片茶叶。我们不应该刻意地去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我们应该活得实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朴、活得坦然。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不必为追求短暂的大红大紫而穷尽一生,其实人生如茶味一样清淡略带苦涩实为最佳。风雨人生、辛酸遍尝,这样的人生才是富有的、充实的、幸福的。

抛却任何功利思想而言,饮茶是一种情趣,是一种乐趣。爱茶的人容易醉茶,不过,茶之醉有别于酒之醉,难怪有诗云:“茶亦醉人何必酒。” 在喧嚣的红尘中,能够坐下来喝一杯好茶,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乐趣,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境,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精选阅读

茶需静品,禅需清心 用感觉沏茶,用静心悟禅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回头,而且只能摘一次。”

爱情就是这样的风景,一方山水只能看一次。你要么在此间常驻;要么离开,那么再也回不来。

茶也是这样,每一泡茶的滋味,都是壶中那几片茶叶最本真的释放,也是品茶人当时心境的显露。当下的茶是当下的滋味,它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返觅的。你能做的只是珍惜每一盏。

滚滚红尘,碌碌苍生。在纷繁喧嚣的世事中,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静下心来品品茶。让我们把心变成一壶茶,包容百味,吐故纳新。

茶蕴灵性。名山出名茶。茶或袭了山的灵气,或沾了水的清纯,都使茶脱却尘俗,尽展纯洁淡泊之态。试想,喝了蕴含天地精华之茶,能不让我们世俗的心中增添几许超然的灵气么?

茶中有品位。古时士人相聚,迎宾待客,必以烹茶,举行茶宴、茶会,品茗清谈,吟诗联句,诗词书画,佳作迭出。郑板桥曾描述饮茶会友之乐:“坐小阁上,烹龙凤茶,烧夹剪香,令友人吹笛,作《落梅花》一弄,真是人间仙境。”

一杯名茶在手,神思飞扬,奇思异想流注于笔端,一篇篇美文便创作出来,这就产生了茶的文学,这文学便是一个人性情品位的极佳展示。

茶中有闲韵。文人要求有清、幽、寒、静、雅、淡之品茗环境,诗僧皎然品茶伴以花香琴韵:“晦夜不生月,琴轩犹为开。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茶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

心中抛去俗念来品茶,方可有“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境界。一杯清茶,一本闲书,伸展四肢……那样的闲适,怎能不令人羡慕?

茶中有禅意。品尝生活滋味,哪能一味浅尝辄止?茶中有禅意,意就在于那种天地大道般高远而空灵的意境。茶的升降浮沉,恰如世事;茶的由浓而淡,恰似人情;茶的滋味各异,犹如旅程。

情用水调,茶需静品,禅需清心,生活就得平心静气,用感觉沏茶,用静心悟禅,用淡泊名利之心来面对生活,不也就悟得了几许禅机么?

相逢是份缘,心是一壶茶,皆需要我们的细心呵护。手握精致茶杯,轻抿一口,醇和馥郁,让心在茶香里成长到足够面对人世间的风风雨雨。

品茶.品禅.品清玄


“众生都是为生命的学习而来,我们原都是来过更美的生活,开发更超越的境界而投生此世,只是有很多人忘记了。生命里的美好被发现、被体验、被提炼,那即是在进入宗教的情操,也更契入禅心了。”

每每触摸到林清玄那优美的文字、如涓涓流水般的言语,就仿佛尘世间所有的愁苦都会随着他娓娓道来的心情随笔而烟消云散。他的文章不张扬,淡淡而沁人肺腑,教人读过难忘,从而再三品味。

林清玄在他的《莲花香片》手记中,很多次提到陆羽,一个其貌不扬但“以茶为经”的雅士。陆羽的《茶经》能够令人在细小的玄思里品出不凡的美感受觉。“泡最好喝的茶、写最动人的诗、交最真诚的朋友,在最平凡的事物中体验美感。”这是林清玄一生的夙愿,他不仅实现了,而且还做得很成功。

林清玄关于茶的随笔大多是与禅理有关,多年来的写作经验,使得他在面对一件事物时,能够凭着敏锐的感受做联想和感悟,所以他才能从香茗中感悟出生命的真谛,同时也赋予了他超凡脱俗的性情,这可以从他的文章中窥见一斑。

“茶与禅之所以相通,全在一个纯字。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人生也应如是,沉苦时要加一点清凉的菊花;激越时要加一点内蕴的普洱;在苦中犹有向上飞扬的心,在乐里不失去敏锐深刻的态度;这样,生命的茶才能越陈越醇,越泡越香。”......

林清玄向我们所昭示的就是人生如茶,用那种淡然的心态去面对尘世间的一切纷扰,不大喜大悲,万事万物皆随缘,少了几分世俗的争名夺利,多了几分心灵的纯净,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平常心吧。

我不是一个很会品茶的人,也不太懂得附庸风雅,只是在结束每天繁扰的工作后,细心地为自己泡上一盏上好的茶,翻一翻林清玄的《莲花香片》,使凌乱的心变得更为纯净些,然后细细感受人生的幸福、美好、欢喜。

“朱颜会消失,白发不会放过我们的。且让我们一起饮茶吧。让我们的心像茶叶初生尚未舒卷那样,那时节我们既不为成功、失败挂怀,也不为男女之情忧心,更不为人生的长路而心情惆怅。那时,我们只是笑,并在笑中看见光。”

[恒品茗茶]茶之境界:静心品茶 养德修身


“生活中,喝茶,是毛泽东主席除吸烟之外的又一大嗜好。虽然吸烟的戏份多些,但主席喝茶更有特点。大家也许不知道,主席不仅喝茶而且吃茶,还喝隔夜茶。常常是睡前泡好的一大杯龙井,早上不起床就直接喝了。有时为了提神,茶杯里的茶叶就用手抠出来吃了。我也是农民出身,这些细节我都很容易理解,演起来也自然。农民们的喝茶不会太讲究,所以对隔夜与否不会在意,更重要的是对茶叶的爱惜。不仅隔夜茶不能浪费,而且要连‘茶根儿’都吃掉,这样才物尽其用,才对得起茶农的辛苦。喝茶不单单喝水而带着叶子一起吃,其实这和西方人讲究营养而吃‘全果’相似,即吃苹果不削皮要把水果全部吃掉。我觉得主席在身居高位时,仍能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这些农民出身的现代人学习的。同时,我认为这样的习惯也并不与科学相悖,在崇尚健康饮食的今天,这更可以是一种时尚。

前不久,在毛泽东诞辰114周年纪念日,记者采访了著名歌唱家、毛泽东特型演员韩中。相似的相貌和气质,加上他一句湖南口音的“你是贵宾嘛”,真令人难辨其中,不免有了几分面对伟人的激动和紧张。

韩中说:“这个角色帮助了我”。角色的扮演,使他走近了这位世纪伟人的生活,也在种种的生活习惯的细节中,加深了对这位伟人的了解和认识。

“很多人都知道毛主席有四味药:吃饭、睡觉、喝茶、大小便。他说:‘能睡、能吃、能喝、大小便顺利,比什么别的药都好。’除茶之外,提到的其他三味药都是维持生命的必需,足可以看出,喝茶在主席生活中的地位。而茶也是四味药中最贴近精神层面的,或者说是唯一贴近精神层面的。走近这个喝茶的习惯,我觉得似乎就可以更走近他一些。

“我自小是在内蒙古长大的,对内蒙古的奶茶感情深厚。在家乡,煮上一锅浓浓的奶茶,加上黄油、奶皮、奶酪、炒米和盐,再配着回民的面食,真是好吃。现在一个人在北京,奶茶弄起来太麻烦,也就成为对家乡的回忆了。不过,通过角色的扮演,我慢慢开始喝上了绿茶和乌龙茶。也渐渐体会到,静心品茶是可以养德修身的。主席曾引用李时珍的话说,‘茶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我深有体会。一次,与一位爱茶的朋友喝茶,从普通的乌龙茶喝到他珍藏的大红袍,话题也越来越深入,兴起就忘了时间,竟然说到了凌晨三点都恍然不知。这茶益思、少卧没错,更重要的是促进交流,增进感情,帮助人们走近自己和他人的内心。”

《西江月》、《井冈山》……现在韩中常扮以毛泽东的造型,演唱主席的诗词,给人重现主席当年创作的情景感。采访中,他不仅即兴演唱,还特意用湖南口音认真地朗诵了几段毛主席语录:“闹名誉,闹地位,闹出风头……为了这些,就要拉拢一些人,排挤一些人,在同志中吹吹拍拍,拉拉扯扯,把资产阶级政党的庸俗作风也搬进共产党里来了。这种人的吃亏在于不老实。我想,我们应该是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韩中说,主席的话对我们今天的人,仍有警醒作用,尤其是演员。“在激烈的竞争和压力下,坚持做个老实人不容易,坚持老老实实办事也不容易……一本小小的‘红宝书’对我的影响很大,它很实在地帮助了我。因此我也感谢这个角色和自己的相貌,它们给了我更多接近这位伟人生活和思想的机会。有时思想上有松懈的时候,我会提醒自己,我不仅是个歌唱演员,我还是扮演过主席的人。正像刚见面时你的惊愕一样,我的相貌会给很多人错觉,那么,我就更不能放松自己,以免破坏了伟人的形象,即使这样的影响只是一丝一毫。

“要拣重担子挑,并且把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坚持到底,主席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在一辈子做好事。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了,但是我相信,艰苦奋斗与和谐仍是我们当今的社会气质。不注重实干和实业,靠拉拢关系是很难在自己的事业道路上走得长久的。”

向去古刹问禅茶 心静自然凉


炎炎夏日,抛却城市中的熙熙攘攘,去寻访那些隐匿于名山密林之中的古刹名寺,静享片刻自由安宁,无疑是消暑的好办法。菩提树下的一方庇荫,便是身外的自在天堂;明镜台上的一盏清茶,便是心中的极乐世界。

某日天气酷热,香山居士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却见禅师静坐在禅房里。白居易就问:“禅师,这里好热,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恒寂禅师答道:“我觉得很凉快啊。”白居易顿生感悟,遂作诗曰:“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心静自然凉”本就出自佛家的典故,所以,在酷热难耐无所遁形的时候,何不溯源禅林古刹,于浮世外觅求身体的静养与心灵的安详。俗子观光,信徒诵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静下心来,品禅茶,论世道。

禅与茶,从来都有解不开的渊源。就连茶圣陆羽都是由佛门抚养成人。由于茶可清热、静心、解乏、提神,自古佛家就有“僧尼坐禅,唯许饮茶”的说法。自隋唐起,佛教盛行,茶也成了寺庙经济的重要内容,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便是禅茶盛世的真实写照:“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古人诵经、坐禅、就餐、纳凉、休憩、吟诗都要奉茶六度。今天,茶已不只是佛教的圣品。即便普罗庸人,也丝毫无妨在酷夏时分“向去古刹问禅茶”,在禅林庙宇间,觅一处庇荫,煮一壶香茗,盼几声鸟鸣,行几番茶令,看天,看地,看对面走过来的有缘之人,何愁不能静下心来,而心静了,身体自然也就凉快了。时空自在,寒暑俱消,须臾忘却都市中的聒噪与纷扰,正如宋朝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从“吃茶去”看“茶禅一味”


在佛学界和茶学界一直流行着“赵州吃茶去”的传说,说的是河北赵州的柏林禅院有位高僧法名从念禅师,由于在这个禅院修行很久,人们往往称他“赵州”,而不叫他的法名。有一次赵州问一个新来的僧人:“你到过这里吗?”僧人回答道:“到过。”赵州就说:“吃茶去!”接着又问一僧人,对方回答道:“没到过。”赵州也说:“吃茶去!”此时在赵州身边的一位朋友就问他:“为什么到过的‘吃茶去’,没到过的也‘吃茶去’?”赵州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话,却说:“吃茶去!”赵州对三个回答不同的人,都以“吃茶去”作答,似乎是答非所问。其实,正是这种同一的回答反映着茶道与禅心的默契。

这个在佛学界和茶学界耳熟能详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对佛学寄予非分的妄想。不论什么样的人,不论相识或不相识,也不论到过或没到过佛门、禅院,只要能够怀着一颗平常的心,真心实意地“吃茶”,就能够进入“茶禅一体”的境界。这是因为茶与佛与禅都强调主体感受。饮茶需要平心静气,气定神闲,寻求在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啜饮,才能领悟到茶的魅力。参禅难道不也是如此?参禅时只有怀着一颗平常心,才能得到宁静的心境,只有在宁静的心境中才能自悟禅机。看来,品茶是参禅的序曲,参禅是品茶的最高境界,二者相辅相成,不分伯仲,融会贯通。饮茶与参禅有着相通的追求,都是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都是在努力寻求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感悟,以达到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感性交流和精神融通的境界,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僧人静气养性,打坐参禅,诵经念佛,在人困乏力之余,需要饮茶清心、提神、醒脑。而在品茶时也需要有一种佛家的清寂,道家的超尘,儒家的风雅,远古的空灵虚静。就是这样相通的行为与感受,使得“茶禅一味”恰好反映了茶道与禅心的默契。或因如此,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在一首诗中写道:“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这几句诗概括了饮茶与参禅的“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的密切关系。

佛教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到隋唐时期全国已经建立了很多的佛教寺院。由于寺院多建于山高水好的山林之中,而茶树也生长于山高水好的山林之中,因而僧人得以最先与茶相接触。我国最早栽植茶树的吴理真,就是西汉时期四川蒙山甘露寺的僧人。是他在蒙山率先栽植了七棵茶树,培育出天下闻名的“蒙山顶上茶”。两晋时期的僧人法瑶,永嘉年间在武康(今浙江德清县)小山寺受到过饭后饮茶的款待。南朝时的文士王子鸾和王子尚造访八公山,受到过昙济道人设茶茗款待。王子尚觉得口感相当好,激动地说:“这纯粹是甘露,哪能说是茶汤呢!”晋代司马氏当政时期,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茶叶款待陶渊明,他们“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说明寺院僧人饮茶和以茶待客已经很盛行了。到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在南方寺庙出现了“寺必有茶,僧必善茗”的现象。福建的“武夷岩茶”,是武夷寺院的僧人发现和培育的;江苏的碧螺春就是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焙炒的。到明代隆庆年间,僧人大方培植的“大方茶”,就是皖南“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等都是经寺院的僧人培植和焙炒而成的名茶。这就说明寺院僧人与茶的密切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僧人对茶的参禅和保健作用较早就有了认识。

僧人本来的生活来源是依靠施主的布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和僧人数量的增多,逐渐形成了“坐禅”和劳作并举的办法。由于佛教圣地多有茶树,这就使得种植茶树、采摘茶叶、焙炒茶芽等劳作成了僧人礼佛活动之外的内容。当然,有了茶叶,饮茶也就势在必行了。特别是僧人坐禅时,饮用茶汤能提神醒脑、安定神经和清性修行,有助于参禅和面壁省悟,这就使得饮茶被很多僧人所接受。因而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不仅如此,佛教寺院还对茶树的栽培、茶叶的焙炒研制出独特的技术,对饮茶之道也非常讲究。寺院里每天都举行“奠茶”仪式,僧人每天早起先饮茶后做佛事。在佛前供奉茶汤,成为佛教仪规。在寺院内设有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茶堂”。还设有“茶头”,负责烧水煮茶、献茶待客等事项。到了宋代,寺院里时兴茶汤会,在茶宴上,僧人、施主、香客通过品饮鉴评出茶叶质量的高低,以后演变为“斗茶”,风靡各地。

“茶禅一味”的发源地是湖南常德的夹山寺。唐代咸通十一年(870年)高僧善会在夹山寺布经说法十余年,悟出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到宋代政和元年(1111年)圆悟禅师在此传经授徒10年。他所撰著的《碧崖录》成为“佛教禅宗第一书”,弘扬了“茶禅一味”的观点,并亲笔书写,刻为石碑,流传下来。圆悟禅师亲书“茶禅一味”的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珍藏于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自此茶道盛行于日本。因此,夹山寺被誉为“茶禅一味”的祖庭。僧人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由此佛家与茶结缘,形成了“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的格局,形成了以佛教仪式为基调的日常饮茶程序。这也是中国茶禅文化史的源头。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20883.html

上一篇:人间茶话 淡淡地说说与茶字相关的趣闻雅事

下一篇: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 利于人平和心态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