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品与女子“和、清、静、怡、真”

2019-12-19

林治先生写的《中国茶道》一书中,“和、清、静、怡、真”的中国茶道,寥寥数字,就勾勒出一个温柔、文静、温良恭俭、清雅脱俗的纤纤白茶女子轮廓。“和”白茶鲜叶原料、加工工艺均为纯天然,无污染,生长环境也是得天独厚,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喝白茶,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防病抗病的作用,让身体各部分机能都能协调,体现了一种人自身的和谐。通过白茶与各方宾朋交流、对话,增进了解,融洽感情,体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聪明的女人摄取茶所具有的素俭、和谐之精神,美化自己的心灵。所以,千百年来,女性对婚姻和家庭有着更大的责任感,承担了更多的义务,因此也在维系家庭的稳定及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静”。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所写:“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常品白茶的女子,内在心性上澄明虚静、心境平和,外在风度上雍容大度、宽厚谦和,她一定是知性的美。“怡”者和悦、愉快之意。在中国茶道中,“怡”是茶人在从事茶事过程中的身心享受。白茶如此优美素雅的外形,在冲泡的过程中,随着袅袅上升的白雾而变化的茶叶、茶水,会让你产生不同的遐想。你饮后细品,白茶那种浸润的淡淡清香,渗透到你的骨子里。“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CY316.COM

白茶的真在于它缘于自然,永远是真香,真味,更可贵的是她的真性情,经了沸水的冲泡,它充分地将自己的内含物浸泡出来,就算是香散味淡人走茶凉的一刻,它也无悔。试想,一杯凉茶,失了香,失了色,甚至是失了味,搁在桌上。就如生活,原本浓酽的日子,经过岁月之水的冲沸浸润,也已如杯茶般淡然无味了。如白茶一样不同女子在生活中,默默地工作,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

茶过几巡,像是女人的一生,涩是青春滋味,苦是半生基调,弥漫的香气是岁月溢出的欢乐与幸福,而留在唇齿间的甘甜则是最终的了悟与所得。白茶可使人清爽、清纯、清新、清逸、清雅……茶的冲淡、恬淡、清淡,茶的平和、柔和、温和,使深谙白茶之秉性的女人也呈现出相应的美丽。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道中品悟人生的真谛“和、静、怡、真”


茶道中品悟人生的真谛

第一泡是不喝的,用来洗去凡尘和喧闹;

第二泡是初茗,喝不惯功夫茶的人会觉得苦涩,但甘味会从舌根缓缓地升上来,顿觉清爽,就如初涉凡尘,看得到摸不着的幻境,总需要经历磨励,才能尝到一点点的味道;

而二品,以先闻的方式,用鼻吸入茶香,深吸入肺,或用口吸入茶香,经由鼻中呼出,然后再把那种清幽、甜润、悠远和捉摸不定的感觉细细的品尝,就如许多美好的东西不能如快餐般狼吞虎咽,需要用心仔细地揣摩;

三斟时,先前的苦涩感已经消失,开始回甘,适宜小口小口的细细品味,苦尽甘来的心情,人生路上每每渡过一道困境的喜悦也随之而来;三道茶后喝一口白开水,不要急于咽下,而是在口中细玩后慢慢地吞下,再吸一口气,会感到满口生津,回味甘甜,此时是无茶胜有茶。

就如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之后茶味渐渐淡去,却余香尚存,好的茶可冲七泡还存有甘香,就如友谊,虽然淡如水却又清香悠远。闲暇时光,身心疲惫的时候,或是心头郁闷,心里失去平衡的时侯,不如播一曲轻松的大自然乐曲,或是一缉古典的筝笛之音,点一柱檀香,冲一壶上好的功夫茶,有人对饮也好,一人独品也好,放松疲倦的身心。

把思绪溶在茶中,让灵魂昄依到平淡安详的境界中,享受思想的瞬间感悟和心灵的感受,细细地咀嚼人生,静静地参悟,让目光渐渐地变得清晰、从容、透彻,让灵魂修得圆满,在“和、静、怡、真”的茶道中品悟人生的真谛。

中华茶道精神 清 敬 怡 真


中华茶道精神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释义如下:

『清』

即『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lity表之为宜。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其它的说法:

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茶道五大思想-儒、禅、怡、真、静


茶文化历史悠久,茶道沉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归结为以下五大类:

茶道思想:儒

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家思想虽然是封建产物,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各个朝代的更替中彰显了极大的生命力。在我们的生活,繁琐小事中,无处不在。

儒家主张沟通,创造和谐氛围,增进感情,茶道文化也需要茶人之间的沟通,在祥和安宁的环境中,品茶交流。茶道文化精神有清醒、达观、热情、亲和、包容,这是茶文化的主调。

茶道思想:禅

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佛教创立,两汉时期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传播发展,隋唐时期到达鼎盛。茶兴于唐盛于宋,茶圣陆羽曾被智积禅师收养,习诵佛经,还与皎然和尚结为生死之交,他在《茶经》中有对佛教的颂扬,对僧人嗜茶有所记载。

众多寺庙也都有自己的茶园,因此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佛教思想对茶道文化进行了深化,是之为禅茶一味。

茶道思想:怡

茶道是雅俗共赏的乐事,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位的人虽然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但都追求茶道中心思想。无论喝茶是为炫耀权势,附庸风雅,参禅悟道,养生颐年,解渴去腻,都是和悦的茶道,精神上的舒畅。

茶道思想:真

追求「真」,这是对茶道的终极追求。茶道之真,不仅包括真茶、真香、真味,茶具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茶人还要有一颗真心,敬茶有真情,说话要真诚。

茶道思想:静

茶道修身养性,是追求宁静,寻求自我之道。修习禅道必须静,才能用心去体会世间奥秘,品味人生真谛。透过茶,创建了一种宁静的氛围,淡然的心境。当精神升华,便可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静则虚怀若谷,静可体道入微。

阳羡紫砂陶先生

喝一壶酒,饮一杯茶,做一个紫砂壶。

茶道的清与静


清,也就是无杂。古人认为,喝茶本是雅事,因而与俗人饮茶是有违茶的清的精神。因此而引申出来了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之说。我们在从古往今来的众多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和叙述。明人屠隆在《考余事》中说:“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明人陆树声与徐渭都作有《煎茶七类》之文,二人把“人品”列在首位。陆树声说:“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徐渭也说:“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同时代的许次纾在他所着的《茶疏》“论客”一节中说:“宾朋杂沓,止堪交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运,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点汤。”陈继儒在其所着的《岩栖幽事》中则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 由此可见,品茶人数是有严格限制的,否则就落下了“施茶”的话柄。张源在《茶录》中亦有类似的说法:“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我们又回到“”的“道”上来看,《道德经》的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韩非子对道的解释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物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关于道,古人今人的解释和所着述的文字真是汗牛充栋。但很多人都认为老子之道主要还是站在唯心这一方面的,这在自古以来的作品和文化传承方面都可看得出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亦可以看到“道”的唯心的蛛丝马迹来。

中国最早提出而无固定仪式应该亦是源于此。世间的万事万物,如果从一开始就限定一个范围,那么就是非自然的,而饮茶活动本身就是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本就不应该有固定仪式,否则就和精神相违背,此乃茶事大忌。就来说,在历来的文章中讲静多于讲清。为何?因静是清的结果,静比清来得更为直接,更为表面化。静是很容易体会到的。诚如我们生活中的某些事和物,我们往往可以一眼看见结果,却往往忽略它是如何而来,从何而来。我们只看见了结果,最终就认为结果就是本源。而我们在探讨的精神的时候就不可忽略这一错误了。

中国的茶道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


中国的茶道精神

中国的茶道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清是指:“清廉”、“清洁”、“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的清洁,更求心境的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

敬,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自己谨慎,记得朱子说过:“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

怡,据说文解字注“怡者悦也、桨也、和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

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在日常生活中俭德行事,淡泊明志,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茶中“静”与“和”


茶中“静”与“和”具有“使人头脑清醒,身心健康,精力旺盛,以科学和冷静的态度去掌握和利用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战胜困难,征服逆境,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人类社会美好的明天。”我认为茶中“静”与“和”能达如此境界,已不再是茶叶的功能,更不是茶具使然,而是饮者有心营造一种利于深思熟虑的氛围,他孕育智慧,撞击愚昧,是黎明前的沉默。可见,有饮者的智慧因素参与下才使得茶中“静”与“和”有如此的魅力。不明真相者只看到茶叶的名贵、茶具的精巧,从而陷入世俗奢侈糜烂的攀比,使得一片净土倍受污染。只有大智若愚者,才能大道自然,时时处处长处茶中“静”与“和”的佳境,有条不紊的处理加工信息,在不断丰富自身基因信息的同时,将文明的进化推向前进。   “自古茶和盛世相重迭,“盛世尚茶”已成规律。”我认为这是现象使然,因为盛世尚茶容易,乱世尚茶的就只有不拘一格的智者了。 “倡茶“静”、“和”之风已席卷九州。茶艺、茶礼、、茶德、茶馆、茶膳、茶宴、茶文化等各种活动层出不穷。”那么现在是盛世那还是乱世那?如不能以宏扬人类持续精神为主题思想,只是附拥高雅的奢侈,也必是一场灾难。 劝君拼弃俗理囿节,用智慧驾御情感,直达大道自然的静与和,致力于提高生命的进化效率,造就辉煌成就。

茶的感悟“和”与“静”


漫长的岁月中,它所留下的痕迹是如此的令人印象深刻,以一叶之轻,率众生之口,信步闲庭,横跨古今,从历史的那一头悠悠而来,淡然地欣赏着皇朝的兴灭和社会的变迁,仿佛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迫使它停下从容的步伐。在浩浩荡荡的岁月长河里,它以

独特的魅力和强劲的生命力沉浮激荡,不断地卷起一朵朵晶莹闪亮的浪花。

它从高山走来,氤氲的雾霭是它的温床;它在雨中成长,清凉的甘露是它的营养。每逢开春之际,风若飘絮雨如丝,它便开始贪婪地吮吸天地之间的精华,抽芽吐蕊,舒枝展叶,誓要在这新春的绚丽舞台上抢占一席之地,绽放出属于它的灿烂。

它是卓雅的代表,它是坚韧的坐标,它是朴素的象征,它是谦虚的记号,人们对它的赞誉之声古已有之,所谓“南方有嘉木,临风自独立”正是对它的最好写照。

它能够带领人们走进内心的世界,它能够指引人们探掘精神的境界。品味它,能够赋予肉体众多的玄妙,品味它,能够体验灵魂自由的飞翔,品味它,能够感知属于每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道。

淡淡一口饮咽下,浓浓唇齿留甘香,素色清香固然是令人心旷神怡,然而那一抹若有若无的甘醇则更是让人魂牵梦萦。无怪乎诗仙李白也不禁生出了“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的感慨。

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愉悦松弛的心情会将人们带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幻想场景,这便是它在意境上的魔力,正如古诗所云“拂面春风笑靥开,味同甘露润灵台”,它能够令人在顷刻之间缓解压力,忘却烦恼,将愁绪转换成闲适,甚至将原先美好的意境升华至更高一个层次的境界。

品味它不仅能感受到深远的意境,更能领悟到深刻的哲理。其中最为凸显的莫过于“和”与“静”二字。

和”者“中和”,不偏不倚,均衡持平。正是印证了中国数千年来流传至今的中庸和谐之道。它能够让人达到的是一种内外和谐的境界,是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统一包容,在品味的时候细细感受真气、真香、真味的微妙变化,从而领悟道法自然的真谛,坦然地敞开心胸,享受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交融的精神感受。

“静”者“清静”,安详,闲雅。从古至今,但凡修身养性、追求自我之道者,无不重视“静”之修炼,于是便有了《大学》里谆谆教导的至理名言“静而后能安”,也有了诸葛武侯流传千古的绝世佳句“非宁静无以致远”。细细品味它,感受一下何为平心静气,摈除一切浮躁悸动,逐渐让自己的心踏实下来。

茶叶的静与和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看,影响人们思想伦理、道德风范、言行举止最大的儒、道、佛各家,不论其外功、内涵,无不与茶中之“静”、之“和”百和妙殊,恰融一体。茶的“静”与“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历时千年,播及全球的特殊文化。但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其理解和运用相差远矣! 秦王赢政,欲“并吞六国,囊括四海”,一统天下称始皇帝,难以取茶中之谦静与平和;魏武曹操挥鞭,挟天子、令诸侯,雄心勃勃,面对强敌,忧心忡忡,不可能以茶解之;只有天下归一,张鲁归顺,五斗米教才有久居之安;唐宗宋祖天下盛世,不仅道教誉为“国教”,佛教也到处受宠,儒术也曾“独尊”,茶的“静”与“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满清政府大门紧闭,在宫廷静室里“和”,阻止不了八国联军的铁蹄和英国炮舰运来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不开杀戒,静虚和中,永远也难“打败日本狗强盗,赶走美国兵”;“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时候,既不能静也不能和;刽子手在行刑之前“身披大红,反握钢刀”也绝无茶叶静品之先例,多倒是“酗酒三碗,人头落地”;在大跃进、合作化、文革年代,饮茶自虑断然难以“蔚然成风”。佛、道之说滞之,唯儒学争鸣,“妄语”者吃一“右派”之棒,缩之;势利者文革出头欲官,不少人露出了丑恶的真相,组织上“不于重用”更有甚者和林秃子一样的下场;加之自然灾害,人们目睹生灵涂炭之惨,身受阶级斗争之厄,不少人回心转意,寻求寄托。适逢集中精力加强经济建设之春,百废俱兴,蒸蒸日上。自古茶和盛世相重迭,“盛世尚茶”已成规律。茶中固有的“静”与“和”又被各取所需:一些人日落西山,无心济世;一些人屡战不胜,厌乱求安;一些人静心熟虑积极奋进。虽目的不一,而倡茶“静”、“和”之风已席卷九州。茶艺、茶礼、、茶德、茶馆、茶膳、茶宴、茶文化等各种活动层出不穷。而今弘扬茶文化,应用茶中“静”与“和”。对狂图奢欲肴要限制,不限制就难以长治久安;对人类共同追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理想社会,要情绪盎然,积极进取。茶中“静”与“和”要使人头脑清醒,身心健康,精力旺盛,以科学和冷静的态度去掌握和利用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战胜困难,征服逆境,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人类社会美好的明天。

茶道“心处静境自然清”


佛云:身心绝烦恼,曰“静”;使心造作,曰“思”,心处静境,而进入思维,曰“静思”。今吾之静之思,非藏喜怒于无形之矜持,亦非含而不露之城府,是所谓心清则静,心执着即思也——风清月白,心清佛现。

但凡慈悲者,必怀恻隐之心;但凡慈善者,必行和善之举。佛曰:慈即是爱,一种清净之爱。窃以为:那些日日烧香拜佛之人却并非一心向善之徒,唯清心在,爱才清净。朱光潜尝言:当年的佛祖正是以一种出世的精神来成就这番入世之事业的。只是太多的人正在反其道而行之,更把那“慈悲”一词当作了一句口号来喊。

信仰或者是信念,本该是人一生的事业之所在。人,就是这个信仰的载体,是这个信念的物化,没有信仰的人也许就像是一条空的无人撑舵的船。人皆有佛性,只是有的人尚未知觉罢了,要知道,真正的菩萨绝非庙里的泥塑之像,唯能救人者,才堪称真正的菩萨。佛曰:心即是佛!佛又曰:直接体证!但,大多的人拜佛只是为脱己孽。

我们总是喜欢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其实那都只不过是以己之私心去度佛陀之胸腹罢了,最终自是难越重重尘障。佛陀说:无我,亦即无我之物。那么又何来这一“争”之说呢?只是这“无我无物”一如无法想象的宇宙之无限,实非吾等凡俗者们心力所能及也。然而,至少我知道了“四大皆空”并非只是教人做一个空心人。

人时常地要说“我迷失了自己”,于是,便去寻找那个自我。殊不知,这个寻找的行为已即与佛相背道而驰了。不要以为念上几句经文即可消除今生之罪孽,念经最多只能使人静下心来看清自己人生的方向罢了。心怀功德,那本就是一种错失,凡有所得必先要肯舍,身无所有,心才能无所求,放下执着之心,才得现祥和之怀。

能舍才能得,这一句话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唯舍得烦恼,才得拥有快乐;唯舍得贪婪,才能拥有福德。在我们苦叹人生无常的时候,不要忘了“万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世间万物皆是生灭随缘,那么,死生亦是缘。勿以缘喜,勿以缘悲。唯超越了悲喜,超越了善恶,方能净身清心。若想使心无所束缚,唯有跳出执着。

佛曰: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人常说“一念之差”,岂不知,这一念即因缘,要知道,天堂与地狱也只是一念之隔。人在起心动念间即为自己播下了业种,拔剑出鞘即入地狱之门,归剑入鞘即跨天堂之槛。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福田由己造,苦海亦自渡。切记,唯自己才是真正能渡自己的佛。

人生其实本是一只只破漏的桶,装得再满,总要泄漏,不管是荣华还是富贵,不论是爱恨或是聚散,也许,精卫可以填海,然一定无法填补人之欲。欲无止境,人即患得患失,一意执取,于是,更陷痛苦之源。那么,我们先要做的,也许是修补这只千疮百孔了的破桶。识其根本,才得解脱,使之不漏,方能圆满。

想那失眠之人总觉夜太长,想那疲倦的旅人,也觉路太长。心静即是佛,心躁则是魔,所有的烦恼和困顿皆来自人的内心。圣人曰:人之初,性本善。佛亦云:人心似镜,轻安自在。不是吗?想那镜子,物来影现,物去影灭,境转心不转,景转镜不转,来去无痕,不失亦不得,慧命自安在。只是,吾辈凡俗者的心镜却时常地就要被蒙尘、被沾染。

凡此种种,其实归根结底一句话:拜佛容易修佛难,为佛容易为人难,懂理容易懂事难,静心容易清心难。有多少容易就有多少难!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18981.html

上一篇:安徽名茶屯溪绿茶产地及品质介绍

下一篇:红茶冲泡方法是怎么样的呢?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