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加速茶园良种化 发展云南名优茶

2019-12-17

云南是茶叶的故乡,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和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云南人民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大力推广良种,加速茶园良种化,为发展该省名优茶,提高商品茶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种质资源

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有着丰富的种质资源。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茶组植物有37个种、3个变种,而云南就分布有31个种、2个变种,占世界已有茶组植物种数的82.5%,且有24个种和1个变种是云南独有的。1在该省 广袤的高原、谷地、丘陵上生长着单株或成片的不同类型的古老大茶树,如野生型的巴达大茶树, 栽培型的 南糯山大茶树,过渡型的帮崴大茶树以及集中连片的景迈古茶园等。云南省茶叶研究所还建立了占地30亩的国家级种质资源圃,现已入圃保存的材料有680多份。这些都为良种的选育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

二、地域资源

云南省地处北纬21°8′32″~29°15′8″,东经97°31′39″~106°11′47″,属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山地区域。西北有横断山和云岭,东北有乌蒙山和大凉山,整个地势北和东北高,东南和西南低,形成了天然的北有高山阻挡南下寒流袭击,南有开阔的箕形地势。充分承受着南面印度洋的湿热季风,自然造成境内高温、湿润、静风的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15~18C,年积温4000~8000C,年日照时数1501~2433小时,年降雨量1000~1500mm,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土壤分为红壤、黄壤、砖红壤,pH值为4~6,最适宜云南大叶种茶树的生长。自古高山出好茶,就是因为高山气候温和而稳定,日照短而多雾,土壤有机质丰富而排水好,使得茶叶嫩度好、茸毛多、芽叶积累的内含物丰富之故。云南的亚热带山区,森林覆盖面大,土壤肥沃,涵养水分丰富,冬春温暖湿润,特别是早春气温回升快,使得茶树发芽早,2月底3月初便开采早春茶,有的地方甚至更早,象巴达茶场今年2月初就开始采制春茶。因此,春茶上市早、效益高。

三、名优茶与良种

名优茶的基本属性是“优质”,它要求成品茶外形美观,香高持久,滋味醇爽,回味好,有的甚至要求有独特的风味。这些品质上的要求,就使得原料首先必须优质,其次才是加工技术的精湛。鲜叶品质不好,再有多高的加工技术,也难制出质量上乘的产品来。因此,鲜叶的品质是制名优茶的关键。良种则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等特点,有的还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特别是无性系良种,在遗传学上可视为一个“纯子”,即植株个体之间无差异。它具有发芽整齐、嫩度一致、芽叶大小均匀、色泽一致等整齐化的生物学特性,既便于采摘,又便于机制,机械制作也易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用无性系良种所加工的名优茶,造型整齐美观,茸毫显露,色泽润,叶底嫩匀鲜亮,外观和内质俱佳,体现了无性系良种的品质优势,卖价也高,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如广东省用群体品种制成的乌龙茶售价每千克40元,而用无性系岭头单丛制成的乌龙茶每千克售价可达100~200元。用无性系英红9号制金毫茶、银毫茶,亩产纯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如云南省思茅良种场用国家级良种“云抗10号”制的绿茶“云长风”色泽润绿显毫,香气清高,汤色绿中带黄,回味甘,叶底嫩匀,每千克售价可达100~200元,而用一般群体品种“云南大叶种”制的绿茶,每千克售价只20~40元。因此,良种制名优茶,名优茶出效益,这种关系是任何生产要素所不能替代的。目前,云南省有国家级无性系良种2个,省级无性系良种8个,还有众多的地方良种和优质单株,为发展该省名优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四、加速茶园良种化,保证名优茶的发展

近年,云南省名优茶产量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12%以上,产值占全省茶叶总产值的20%以上。名优茶的开发,不仅可以增加茶农的收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还可有效地缓解大宗茶效益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茶叶总体效益的稳步提高。?

为保证名优茶的不断发展,就必须加大无性系良种的推广力度,扩大其种植面积。有了大面积的无性系良种茶园,机制名优茶才容易上规模、上批量。由于芽叶萌发时间迟早不一,早期萌发的芽叶小、嫩度好,名优茶档次高,后期采制的芽叶大,档次低,而同一档次成茶颜色、形状、大小是一致的,容易与用群体茶树品种鲜叶所制茶叶相区别,防止假冒,以利于维护品牌,保持名优茶的长远效益。

目前,我国茶树良种推广还未全面普及,全国无性系茶树良种茶园面积只占茶园总面积的16%。云南省茶园总面积240多万亩,开采茶园面积200多万亩,两者均居全国第一,总产量却居全国第三,为7万多t,平均亩产35kg,低于全国平均亩产47kg的水平。云南省有国家投资建成的茶树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基地以及地区良种繁育场,但繁育的种苗毕竟有限,推广力度不够大,无性系良种茶园所占的比重还非常低。要想提高茶叶的产量,增加经济效益,除了加大技术力量进行低产茶园的改造,加强肥培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外,更重要的是改植换种,大面积推广无性系良种的种植。虽然云南省有很多性状优良的有性群体品种,但随着茶叶生产总体水平的提高,有性系品种群体内良莠不齐,性状混杂,生产力低,效益差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随着名优茶产品的不断开发,大宗茶品质的不断提高,无性系良种的选用更是日益突出,当然品质的保证还与加工制作、包装管理、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有关,但品种是根本,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树的种植,才能保证名优茶的发展和大宗茶品质的提高,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五、未来茶树良种展望

良种的“良”是相对而言的,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的有性群体品种,由于群体内个体性状参差不齐,整体来说良种的种性不能很好的表现,在生产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已经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目前,我国现有的良种,虽然数量不少,但结构还不太合理,大多以产量为主,缺乏品质优异的品种,抗性特强的就更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馆的建立,茶艺的兴起,茶文化在神州大地的弘扬,人们从日常生活的饮茶到休闲养身的品茶,对茶叶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今后的良种选育更要注重品质的优良。下个世纪,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对自我保健、自身健康的关注,以及追求反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心态,都要求茶树的种植、制作、包装等各个环节都无公害、无污染。茶树良种抗性强,特别是抗病虫害能力强是一个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已知的茶树病害已达138种,虫害达200多种。因此,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符合环保的要求,也符合我们自身健康的要求。当然病虫害的防治除了选用抗性强的品种外,还可配合其他的防治措施,但良种由产量高向品质优到抗性强的过渡是一个趋势。

cY316.com延伸阅读

云南普洱茶发展简史(下篇)


(2019年9月18日)~明朝末年,“普洱”茶的名字正式确定,之后“普洱”茶的发展又是如何呢?咱们接着聊。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期。普洱茶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这极大地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干茶8万担,达历史最高水平。

清宫每年收纳的普洱茶,除供皇家饮用外,也选作赠送外国使节的礼品茶。乾隆五十八年,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接见英国使团,并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普洱茶沿贡至清宣统年间,末代皇帝傅仪回忆说:“每年龙井、普洱贡茶,我是照例要喝的。”“夏喝龙井,冬喝普洱,拥有普洱茶是皇室地位的标志。”由此证实普洱贡茶沿贡至少168年。普洱贡茶有别于普洱大众茶,在供销路线、包装、种类等方面更是胜出数筹。特别是,当时有很多普洱茶的官号和私号,品质良莠不齐,普洱贡茶对此有突破性改进和规范,这大大的推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清朝后期,普洱茶已被朝廷官员和社会人士所接受;香港茶楼和马来西亚华人饮用普洱茶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普及;台湾品饮普洱茶更晚些;而广东,是受香港、马来西亚华人、台湾的影响后,才有一部分群体开始品饮普洱茶。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香港和台湾开始盛行品饮普洱茶(此处指传统工艺普洱,即生普),对陈化后的普洱茶非常感兴趣。但由于普洱生茶的自然陈化、转化时间较长,短时间内不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香港茶商便开始想办法寻找茶叶快速转化的捷径,刚开始是利用当地地窖的温湿环境,借用外力人工促进茶叶转化,但产量还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直到1973年,云南省昆明茶厂开始以此种工艺加工茶叶,之后,勐海茶厂把这一工艺进一步发扬。但这种人工快速发酵工艺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如果在温度、湿度、通风、翻堆等任一工艺时间上有偏差,都会影响茶品的质量。

据此,当年勐海茶厂的技术骨干邹炳良与昆明茶厂原厂长吴启英,经过共同努力探索,通过用渥堆方法来制作普洱茶,并共同撰写了现代制造普洱茶的新工艺——“速成后发酵法”操作规程,由此,使这种新工艺有了可靠规范的制作依据。

1974年,人工渥堆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茶品质量稳定性得到保证,从此揭开了新工艺普洱茶的新篇章。1975年,经昆明茶厂研究决定,用“唛号”来区别不同茶厂生产的茶,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普洱熟茶。

如今,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普洱茶以其强大的保健功效及醇厚的口感,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

云南普洱茶发展简史(上篇)


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普洱茶的故乡。长期以来,云南普洱茶以其历史悠久、品质风格独特而斐声中外。除畅销西藏、西北、内蒙、港澳等地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及欧美等国也有一定市场。在国际贸易中,云南普洱茶的销量一直很大,方兴未艾。

在商朝时期,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已经开始有制作茶叶的历史了,周朝时期还将茶叶作为贡品进献给周武王。

唐代,樊绰写了《蛮书》,提到了云南产茶之事,这是普洱茶第一次见出现在历史文献中。不过当时不叫普洱茶,而叫“银生茶”,因为当时的思茅属南诏国的银生府管辖。唐贞元十年,南诏国在古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利润城”,普洱茶成为南诏国重要的经济产业。唐乾符六年,南诏国是现在的宁洱县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管辖包括“利润城”及古六大茶山在内的澜沧江区域。与此同时,茶随文成公主进藏,传入藏区,为之后滇藏茶马贸易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南宋人李石《续博物志》记载到“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十国时期,大理取代南诏开始统治云南。大理国将“步日睑”改为“步日部”,据《澜沧县志》记载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由于后来将“步日部”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没有固定名称的云南茶叶,也被叫做“普茶”,逐渐成为西藏、新疆等地区市场买卖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词也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都开始重视养生,开始青睐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如此火热受欢迎的普洱茶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过程呢?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是中国茶叶中极具特色的茶类。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全国、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都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存于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中,从中可以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普洱茶的名称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

到了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清朝是普洱茶到达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末代皇帝溥仪说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清代学者阮福记载说: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清末民初,是普洱茶价格最高时期,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也就是说:当时的普洱茶好茶价格是金或银的两倍。民国至抗战之间,普洱茶又得到一定发展,很多这个时期的老字号茶现在犹存。

抗战爆发直到新中国建立之间,普洱茶非常寂寥,云南整个茶业萧条。解放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云南的茶叶生产重视红茶、绿茶,并未继承发扬普洱茶优良传统;甚至大面积砍伐毁坏几百年的古茶园而取代种植无性繁殖的台地茶。好在,1970年左右,云南重新开始了普洱熟茶的研究和后续生产。

云南又一文化被挖掘——普洱茶膏!


云南又一文化被挖掘——普洱茶膏!云南,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更是许多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今天,继云南白药、普洱茶等传统文化之后,又一重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精华被挖掘,那就是茶膏。

很多人认为茶膏是普洱茶的一种,所以茶膏文化与普洱茶文化是一样的。这种认知是有很大的偏差的。不说茶膏的制作工艺与普通的普洱茶有很大差别,仅仅从茶膏的饮用对象来说,与大众化的茶文化不同,茶膏代表的是一种贵族文化。

作为普洱茶的特殊成员,茶膏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朝廷贡品。成为贡品最主要的是因为其乃茶中最高端的存在。这种存在为什么直到现在也不为人知,主要就是因为朝廷把它牢牢的控制在手里,民众根本没有见到的机会。普洱茶膏始于唐,成于宋,兴于清。在清朝的时候,被正式命名。清朝不仅把茶膏作为贡品,甚至把生产地迁到宫廷内。在清朝,茶膏仅仅供皇族或者贵族享用,偶尔会作为礼品用于外交。

茶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从侧面反映的是封建时期贵族的生活。从茶膏的生产、用途、饮用方式等等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封建贵族的真实生活场景,这种生活方式是与丰满的具象的,与史书中记载的只言片语的抽象是不同的,从另一方面来说补充了史料的不足。

茶膏的古代制作工艺、制作人群、享用人群、饮用方式等都是独立存在的,这种独立的存在形成了其作为一种文化特有的内涵和表现,并形成了特有的价值观和信念,这是茶膏作为独立文化存在的最有力的证明。

茶膏文化的挖掘,不仅仅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让茶膏这种独特产品焕发出新的生机。

云南普洱茶园茶与野生茶树的区别


农药滥用的情形,在国际上被列为一级。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欧盟特别将农药残留量检验标准向下修正至原来二分之一。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间,为提升产能在精制茶厂附近产茶区有喷洒农药与化肥。但随着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加上成本问题,19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无农药残留问题,对日本与法国等欧盟检验标准严格国家,销售量也能每年稳定成长中,农药残留的问题对普洱茶而言并不容易发生。十几年来笔者也曾主动检验普洱茶多次,都未曾发现有农药残留。去年八月初,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公布十个中国主要产茶省份茶叶抽检结果,云南省茶叶残留量最低;据了解,有农药残留的样本为高成本高利润的红茶与绿茶类。除官方说明的原因,如生态良好、为茶树原生地受保护等等,所以不施化肥农药;笔者深入了解分析后发现还有几个主要原因:

1.当地茶区多处山区交通不便,农药化肥难以送达。

2.云南茶区面积十分广阔,产量远多于目前的需要量,不需藉洒药增加产能。

3.许多茶农与采茶人、茶贩为少数民族,经济能力不佳,当地普洱茶青毛茶收价格相当低廉,茶园多采粗耕野放,洒农药化肥不符合经济成本。

中国官方于1951年设立云南省茶叶科研所,现保存云南大叶种茶树资源607份,为中国第一个茶叶数据库,也收集全世界所发现的现有茶种。另于1985年成立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厂,作为云南大叶茶良种繁殖推广中心。精心培育云抗10号、14号为国家级优良品种,长叶白毫、云梅、云抗43号等为省级良种,近几年推广至西双版纳、临沧、保山、德宏等主要茶区。做普洱茶的适合品种,以茶的内涵物中作为氧化、聚合反应基质的茶多酚与氨基酸越多者,保留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也越多的较适合。除了上述之外,易武绿芽茶、元江糯茶、云选9号、矮丰等也被许多精制厂视为适合品种。

以目前历史上记载的普洱茶区共48处之多,遍及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地区。古代产区六大茶山集中于现今景洪市与孟腊县;明清全盛时期扩展到景东、景谷、墨江、江城、下关、临沧、保山等十多个县市,这是现今野生大茶树分布最多的区域;从河域来看,可发现分布于大理以下怒江与澜沧江流域的部分,甚至一直延伸到越南寮国等,而这些东南半岛国家,在边境地带也采收许多栽培型野生茶卖到西双版那地区。云南野生大茶树从型态特征的成长阶段性来看,可分为野生型与栽培型两种。

野生型茶树主要特征为:以大乔木为多数、少部分为小乔木,树姿直立高耸。嫩叶少银毫或无毫,叶缘有稀钝齿,叶长10~20cm,叶距较远。粗制成毛茶其叶色墨绿,叶身肥厚。品种多属大理茶、后轴茶等。

栽培型野生茶树以灌木为多,少部分小乔木。树姿多开展或半开展,嫩叶多银毫,叶长6~15cm,叶革质或膜质,叶缘有细锐齿,叶距较远。粗制成毛茶其叶色黄绿,叶身较薄。品种多属普洱茶变种、白毛茶变种等。市面上多数真正野生茶多为此类。

经科学检验分析浸出物标准,野生茶的茶多酚、儿茶素(尤其脂型儿茶素)、茶氨酸等都较中小叶种或一般茶园茶高出甚多。在营养学上的角度来说,野生茶较茶园茶有其一定的优势。

云南景洪大渡岗茶园被认定为世界最大连片茶园


在27日举行的“世界最大连片茶园”记录认证活动,云南景洪市大渡岗连片茶园以65246亩的面积,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英国世界纪录认证公司认定为“世界最大连片茶园”,并颁发证书。

作为景洪市茶叶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乡镇,和云南省主要产茶区之一,大渡岗茶叶规模生产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全乡茶叶生产形成了以云南西双版纳国营大渡岗茶叶实业总公司15175亩茶园为核心,以农村农户和其他茶叶经营企业茶园为支撑,总规模达76850亩,年茶叶总产量6180吨的主要产茶区。如今的大渡岗茶园山山相连、路路相通、片片相接,四周被原始森林环抱。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云、山、雾、茶、路、村融为一体的独特景致。大渡岗乡也因此荣获了“中国茶叶第一乡”、“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中国美丽田园”和“中国美丽茶园”等殊荣。

据悉,景洪市现代茶园28.89万亩,树龄100年以上古茶树古茶园1.78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30亿元,是继橡胶之后的第二大产业。大渡岗“世界最大连片茶园”的成功申报,是景洪市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茶品牌一次有益尝试。对大渡岗乡围绕“绿色、有机、康养、体验”的发展思路,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大力推广茶树放养、茶园套种经济林木技术,全力推进绿色食品研发、有机食品认证,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功能,致力打造成中国最大的茶叶、旅游、养生三产融合示范区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云南元阳县进行低产茶园改造


农业局党总支书记亲临茶园指导改造

农户积极投放改造

元阳县现有茶园面积3.5万亩,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群体混合品种,经过多年的采摘,茶树已逐年退化,其产量、产值逐年降低,经济效益比较差,加上这两年茶叶市场比较低迷,茶农管理茶园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茶树未老先衰的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的茶树都到了必须改造的地步。因此,元阳县茶技站结合部门的工作实际,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提出了夏季改造的茶园技改措施,改造以示范为重点,待茶农接受后再推广。今年的茶园夏季改造以新街镇的哈尼青山茶厂、水卜龙茶厂和牛角寨乡的良心寨茶厂为改造示范点,改造面积500亩。

六月份春茶大量采摘,茶树基本不发芽,以内部营养生长为主,是最佳改造时期。技术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对茶树进行改造:保留离地面20—40cm的主干枝,剪去上部分枝条,清理地角枝、细枝、病枝和地衣苔藓;深挖茶地,重施有机肥,适当施追肥,每亩施有机肥料2000kg,追肥100kg。茶树通过改造:一是人工消灭茶树病虫害,减少有机农药;二是保证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六月份改造后的茶园,八、九月份就可以适当的采摘鲜叶,而且鲜叶质量很好,也不影响第二年的春茶生产,第二年春茶产量比上一年可提高10%左右,第三年可提高20%的产量,而且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项技术属于新技术、新经验,为元阳县的低产茶园改造提供了新的途径。

云南名优绿茶加工特点流程介绍主要有分别是分类


名优绿茶加工

名优茶是名茶和优质茶的统称,它包括进入流通领域的茶叶优质商品和名牌商品。它的产品质量包括产品实体质量、包装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等。优质茶是具有品牌茶叶的优质产品。名茶是优质茶中知名度较高信誉好的名牌产品。

中国茶区辽阔,产茶历史悠久,名优茶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可谓千姿百态,但从造型方法和形状特点,可划分为①扁型;②针型:③条型;④卷曲型:⑤圆型;⑥芽型;⑦尖型⑧片型;⑨束型九种类型。加工方法多以手工为主,目前某些中档名优茶加工已实现机械化。但不论手工还是机制,其制茶的原理和工序基本一一致,主要包括杀青→揉捻→造型→干四个阶段。整个工艺重点突出在造型这一环节,通过不同的手法和造型机械可加工成不同形状的茶叶。

云南名优绿茶具有白毫显露,香气高长,滋味醇爽回甘,汤色嫩绿明亮,耐冲泡,叶底肥嫩匀整的品质特征。云南名优绿茶从造型方法和形状特点,主要有:①扁型;②针型;③毛峰型:④卷曲型:⑤芽型五种类型。

1.鲜叶原料:不同类型的名优绿茶,外形特征虽有别,但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物质条件,就是对鲜叶的嫩度要求高。鲜叶嫩度高,纤维素含量低,鲜叶在加工时可塑性好,便于造型。针型茶和卷曲型茶均可采用无性系大叶良种和地方群体良种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至芽一叶开展,要求芽叶肥壮挺直、色绿、茸毛多、无病虫害,突出:“早、嫩、鲜、匀”

2.摊青:主要是散发部分水分,有利于叶内有效成分转化,便于杀青匀透。鲜叶采摘回来后,应立即进行适度摊青,摊放地点要阴凉、通风、干燥、清洁卫生,一般摊放在竹帘上,数量多时也可以摊放在洁净的地方,摊放动作要轻,不宜翻动,以免损伤茶叶,摊放厚度宜薄,一般5厘米左右,有条件的地方可用风扇或鼓风机,吹干叶表面水,摊放时间一般4小时左右,雨水叶可适当延长,但不宜超过12小时。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扁型名优绿茶之宝洪茶特点介绍条件步骤流程有哪些


扁型茶

云南扁型名优绿茶主要以宜良宝洪茶和大关翠华茶为代表。

宝洪茶又名十里香茶,产于云南省宜良县城西北5千米外的宝洪寺,唐朝期间由福建开山和尚引进福建小叶种种植而成。属高香型茶树品种。叶肉肥厚,香气高锐持久,鲜叶采下两小时即散发出花香,以其高香而着称,加工成品有炒青(宝洪)和烘青(宜春)两个花色品种,据1948年《新纂云南通志》载:“滇茶除普洱茶外,有宝洪茶,产宜良……为该地之特品”,可见,宝洪茶早已是云南宜良的特品,为高香型的名茶之一。

茶树多分布在宝洪寺四周的宝洪山上,这里海拔高约1000米,林木交荫,云雾重,日照短,漫射光多,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6.3℃,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腐殖质和矿物质含量丰富。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利茶树的生长。有利芽叶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为形成香味特异的宝洪茶奠定了物质基础。宝洪茶茶香特异,人们流传着“屋内炒茶院外香,院内炒茶过路香,一人泡茶满屋香”的说法。

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直平滑,形似杉松叶,隐毫稀见,色泽绿翠,香气高锐,味浓鲜爽,汤色黄绿清澈,叶底肥嫩成朵。1933年在芝加哥参展获十里香茶之名。在国内多次评为名优茶,享誉中外,以中国名茶录入《中国茶经》,1980年评为云南省级名茶。其主要工序如下:

(1)宝洪茶采摘精细,具有开采早、采期短、采得嫩3大特点。每年春分后清明前开始采摘,清明时采摘结束。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采回的鲜叶薄摊在竹簸箕内,摊放3~5小时,使其散发部分水分,去除青草气,便于炒制。

(2)杀青锅温140℃左右时,在铁锅上涂少许茶籽油,使锅面光滑。待青烟消失,投入500~700克摊青叶,开始用单手掳翻高抖手势;当散发一定水分后,降低锅温至60℃左右逐渐改用抓、扣、抖手法进行造形,用力由轻到重,达到理直茶条、挤压成形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干时,起锅摊凉,历时12分钟左右。

(3)辉锅目的是进一步做形和干燥。当锅温50~60℃时,投入杀青回潮叶1.5千克左右。开始采用抖、抓、掳手法,将青锅叶抖散、抓齐、理直成条;待茶叶全部柔软,有热手感时改用压、推、磨手法,进一步做形。将茶叶压扁、磨光,炒至扁平光滑,茸毛脱落,折梗即成粉末时,起锅摊凉。

(4)割末,将辉锅出来的茶叶分筛,筛面条子粗大,干度不足须经复辉,筛底用细孔筛割去茶末。最后匀堆装箱,供应市场。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永德县银竹茶叶公司发展之路


在巍峨的大雪山脚下,云雾缭绕的彝乡之中,有一片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万亩茶园。一个充满蓬勃生机的生产企业就坐落在这片茶园中,他就是有名的———永德县银竹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银竹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永德县最大规模的标准化民营制茶企业。公司年产蒸绿茶和300多吨,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年上缴税收37万余元。被永德县县委、政府列为永德县制茶加工重点骨干企业之一。

以产品创新为主题,强化品牌意识,开拓市场空间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还是农民的字太久租赁了原破产的乌木龙乡集体茶厂,开始投资建设发展,创办乌木龙银竹茶厂。建厂初期,资金短缺、技术匮乏、设备落后,字太久确立了“稳固企业,服务茶农,奉献社会,以质求生,科学发展”的宗旨,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乌木龙乡拥有大量优质茶叶资源的优势,进行产品技术创新。同时,制定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对产品原料、生产流程、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管理。在他的带领下,银竹茶厂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效益不断攀升。

在生产过程中,实行生产流程、逐道工序质量包干。达不到质量要求的产品,不得进入下道工序。严格执行各项工艺标准及质量管理条件,加强质检,强化物耗管理,降本增效。2004年公司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QS认证。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迄今未发生一起因质量问题而引发的消费倾销和投诉。公司所生产的银竹蒸绿茶、等十余个系列产品在市场上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强化公司内部的管理,是保证公司正常运作的基础,是加快实现企业效益的根本保证。公司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解决好队伍管理、培训和素质提高,逐步形成一个素质高、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群体。公司实现办公自动化,推行网上销售、质量监管、成本核算,做到信息渠道网络化、办公系统自动化、质量控制程序化,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推进企业产品质量提升。

抓市场营销,拓展营销渠道,提高企业效益

公司根据自身产品质量特性及市场营销需求,强化了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的力度,进行科学明晰的品牌定位,保持品牌形象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成长性,从原料加工工艺与设备包装等方面入手,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加强市场销售品牌展示,通过茶博会和茶叶节等途经,积极宣传银竹系列品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公司在立足本地专卖店基础上,投入国内、国际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公司先后在昆明、大理、广州、深圳、河南、东北等地建立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完善了销售网点。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诚信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使银竹系列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扩大了产品的销路,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致富思源,回馈社会,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

在企业与茶农的关系上,字太久深有感触地说:“企业和茶农是鱼水关系,茶农是水,企业是鱼;水可以无鱼,但鱼离不开水。”他带领公司团队想茶农之所想,急茶农之所急,切实保护好茶农的切身利益,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茶农的信心,促进了乌木龙乡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茶叶市场变化莫测,茶价忽涨忽跌,很容易导致制茶企业的亏损,挫伤茶农的生产积极性。银竹公司一班人认真分析茶叶产业发展的规律性,狠抓茶叶基地建设和茶农的技术培训,走“低谷打基础高峰求效益”的路子。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公司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加强茶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统一标准,规范管理,狠抓低产茶园改造,建设精品、高效茶园,打造生态茶园,打品牌战略,增加茶农收入,推动茶叶产业向标准化发展。几年来,公司共投入资金11.62万元,复修茶区公路7公里、新修公路1公里;购买1台重修剪机、4台轻修剪机,完成轻修茶园402亩、重修茶园150亩、深修茶园380亩,完成有机茶园转换1092亩;发放有机肥420多吨。在抓好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他们还深入到农户家中、茶园地头现场,共培训茶农3.6万多人次。

公司坚持“奉献于事业、造福于人民、回报于社会”的理念,积极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多年来公司资助特困生、贫困户、弱势群体、残疾人事业及希望工程等,累计捐款达50多万元。

公司和产品先后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认定为“有机茶产品生产企业”;云南省政府授予“守合同重信用单位”、“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临沧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企业”等光荣称号。总经理字太久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农村优秀党员致富能手”、“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县政协表彰为“优秀政协委员”。同时,还当选为临沧市、永德县政协委员;当选临沧市和永德县工商联副会长。

云南扁型名优绿茶之大关翠华茶特点介绍条件步骤流程有哪些


大关翠华茶

大关产茶历史悠久,其中闻名遐迩的“翠华茶”,因产于大关县城东翠华寺四周坡地而得名。

清雍正年间,翠华寺周围有良种茶树几十十株,引种者为翠华寺中和尚。翠华寺四周地势向阳、土壤气候适宜茶树生长,寺中和尚长于制茶技艺。每年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二、三叶,经三炒三揉,晒青制成色香味俱佳的绿茶。“翠华茶”生叶细嫩、加工后弯曲呈环状,略带金黄色条纹,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后,叶条随水翻滚、形态优美。有美名曰“金耳环”。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二等商标荣誉。

“翠华茶”曾是献给慈禧太后的贡品,也是翠华寺和尚到四川峨眉等佛教圣地朝圣的贡品。曾经享誉一方,到1950年,翠华茶树已由寺周围的几株向四周发展到数百株,随后逐渐引种到县属各区乡,年均产茶量10余吨,然而,纯真翠华茶仍只年产几百斤。1955年10月,国家分配了一名来自浙江杭州农学院茶叶专修毕业的是爱中到大关县政府建设科工作,专职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指导,于1955年底在翠屏山老君庙创建了翠华茶厂,由聂爱中研究设计制作了手推木桶揉茶机,在聂爱中的指导下,制茶加工技术增加了“杀青”一道工艺,改炒三道为一道,改脚搓揉为手推木桶揉茶机揉茶,改晒青为木制炕烘箱的烘青。

1957年为扩大生产、茶厂搬迁到邪家祠,新增了红茶、仿龙井茶等品种。仿龙井茶对鲜叶的要求很高,须采摘雨水节令前后的效叶,只保留一芽一叶。制作时不经过杀青工艺,直接放入锅炒,用文火手L翻压。成品要求保持“、平、直”的形态,呈黄绿色、泡出的茶汁绿如翡翠,人称“绿汤头”。这种茶叶因原料精,加工细,产量少,故价格高。传统的翠华茶加工工艺则是要杀青,搓揉,烘烤几个程序。这种茶叶加工后要求呈“条、弯、亮的外观,即体型须是长细条状而弯如峨,颜色略黑而带光泽,其汤色绿中带黄。为与仿龙井茶相区别,取名为“眉茶”

1962年曾特制翠华仿龙井茶1公斤,进京献给毛主席,1963年,经昭通地委领导联系在杭州聘请了制作龙井茶的朱堂生到大关媛华茶厂,传授制作杭州龙井茶和珠茶加工技术1986年从四川筠连县引进小型电动“四五”型揉茶机,至此,大关的茶叶加工工艺完成了从人推揉茶机,土制烘干器具到电动揉茶机、双锅杀青,再到滚筒杀青、机械烘干的两次技术改造。1980年开始统一名称,将用龙井茶加工工艺生产的茶称为“翠华茶”,而把用眉茶加工工艺生产的茶称为“华绿茶”。1981年9月,云南农业大学茶化室化验结果表明,每百克翠华茶氨基酸含量为443.67毫克,比云南大叶茶“南糯白毫”的279.29毫克多60%。所以云南省茶叶学会对翠华茶品尝鉴赏评价称:翠华茶具扁、平、直的条索,外形美、平整匀齐、汤色黄绿,清晰明亮,清香,味醇和,叶底嫩明亮。1980年到1983年,连续4年评为全省名茶。

翠华茶采制技术

1.鲜叶采摘:清明前后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芽叶长度3厘米左右,要求芽叶长度、大小、色泽均匀一致,保持芽叶新鲜。鲜叶进厂后立即在室内阴凉处进行摊凉,摊叶厚度8厘米左右,经6~12小时的摊放,芽叶失水减重5%~8%,叶质转软,青气消失,方行炒制。炒制工艺主要有杀青、摊凉回潮、辉钢三道工序。炒制手法有抖、搭、拖、压、挺、磨等几种手法,炒制时据原料老嫩、含水量高低、各工序的工艺要求,不断变换,灵活应用。

2.杀青:当锅温120℃,投入摊放叶600~800克,采用抖、搭、拖手法,在破坏酶活性和失水的基础上做形,做形时降低锅温至70~80℃,这样既利于做形又可延缓叶内成分的变化,达到味醇形美的目的。杀青叶干度七八成,历时12~14分钟。摊凉回潮,目的是使芽叶内的水分重新分布,便于辉锅和足干。摊凉历时40~60分钟。

3.辉锅:目的是继续做形和干燥。当锅温60~70℃时,投入1.5公斤左右摊凉回潮叶,开始采用抖、搭的手法,当叶质转软,采用压、挺、磨手法,尽量将茶叶压扁磨平。辉锅过程,锅温掌握高、低、高的原则,用力程度由重到轻,这样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翠华茶。辉锅叶含水量为5%左右,历时约20分钟。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谈论普洱茶世界的多元化和碎片化


资讯:普洱茶行业的发展,从一个简单的云南地域茶发展成目前的一个支柱产业。而这个产业随着不断的发展。就目前阶段来说,已经到了多元化过渡到碎片化的时代。如果说多元化是一个产业的旺盛期,那么碎片化则是一个行业的鼎盛期。鼎在中国文化中,视为立国的重器。也就是说立国已定江山。处在一个相对很稳定的时期。

而这种碎片化的时期,普洱茶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已经相对很完善,说白了就是细分得极致。仅从表象上来看,普洱茶世界的普洱茶科研(茶树种研究、茶树种植研究、茶叶研究、茶叶加工研究等)。以行业角度来扩散则是:茶叶种植、茶叶加工(作坊、初制所、茶厂)、茶叶交易(个人、个体户、公司)、茶叶品牌(商标、商品)、运输快递、包装、设计、机械、旅游等等。以上这种就是属于多元化的表现形式。那么碎片化的普洱茶世界是怎么样的呢?

在前面我说过碎片化是普洱茶多元化的一种延伸,延伸到极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可能不会去关注过普洱茶树的树种。但我们会去关注普洱茶树的树龄大小,会去关注茶树的地理位置,还会去关注普洱茶树林的某棵树的茶叶。而这种细分到极致就是碎片化。而这种碎片化可以用另一个词语来描述,那就是个性化。

从茶厂方面来说:以前建茶厂的目的是保证自己的茶品品质,保证准时的能生产出自己需求的茶品。而现在的茶厂,已经可以贴牌(OEM)生产,可以研发一些特色茶品。但很多茶企的茶厂自身都不能保证盈利养活自己的团队。说白了也就是很多茶企都没意识到自己的风险在哪里。

我们从销售茶品方面来看。是否会发现现在专门销售某个地区的茶叶的茶商多起来了。比如勐库哪个寨子,比如易武哪个寨子。但我们从他们销售的茶品来看,都没有到极致。如果按村子这个核心来销售,我想产品的极致是至少要有10个不同年份以上的村子产品。当然,再扩展还有生熟之分、季节之分等。

碎片化的普洱茶世界已经到来,虽然还出在初级阶段。但是未来不断的成熟之后,将会给普洱茶世界带来质的裂变。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加速茶园良种化 发展云南名优茶》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13531.html

上一篇:西双版纳风情精彩亮相深圳 普洱茶成亮点

下一篇:思茅研究普洱茶发酵曲线 开发普洱茶生产新工艺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