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关于困鹿山

2019-12-17

困鹿山地理位置

困鹿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县县境内,隶属无量山余脉,山中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最高峰海拔2000米以上,是普洱境内较高的山峰之一。这里生长着万亩野生古茶林,属较完好的原始茶树林群落,总面积1万多亩,是目前发现的县境内最大的茶林群落体。因为拥有上千年上万亩古茶园而被人们称之为“茶之博物馆”相传为清代皇家茶园。其中一棵古茶树已经被著名演员张国立认养。

困鹿山还是澜沧江水系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困鹿山因此而引起世人的关注。

困鹿山古茶园被发现

普洱市宁洱县一带,种茶、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资源极为丰富。地处宁洱县和景谷县的困鹿山脉,山高峻岭,云遮雾罩,雨量充沛。古茶树木中有多年保存下来的参天古树,也是普洱市仅存的原始森林之一。困鹿山古茶树群落总面积一万零一百二十二亩,地跨凤阳、把边两乡,困鹿山古茶园分东、南、西、北四个部分组成,附近的凤阳乡、把边乡、黎明乡还有大片的人工栽培型、过渡型的古茶资源。 2004年11月、2005年12月、2006年4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组织多批专家相继对困鹿山茶树群落进行了三次重点科学考察,并作出了论证:“困鹿山栽培型茶树至少有400年以上的历史;其半栽培型茶树已超过1000年以上。”再一次证明困鹿山处于茶祖植物的起源中心范围之中。这是自1986年在困鹿山发现1939亩半栽培型茶树群落以来,已经淡出江湖近300年的困鹿山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随着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摆脱了历史的偏见,沿着茶马古道去体验和认识困鹿。困鹿山是无量山的一支余脉,辖属宁洱县。海拔1410至2271米之间,山中峰峦叠翠,古木参天,困鹿山古茶树群落地跨凤阳、把边两乡,总面积1万多亩。困鹿山山脉与景谷、镇源两县的古茶树群落一脉相承,古茶树群落共计达3万多亩。

遗落深山的皇家古茶园

据《世界茶乡,都》记载,神农氏在普洱困鹿山发现、训化了野茶。据载神农氏在山野采药时,尝到一种有毒的草后,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背靠大树作休息时,一阵清风吹过,大树上的绿叶飘落下来。神农把这种绿叶带回家仔细观察试用后,发现了它的饮用和药用价值,并在困鹿山上进行种植,于是留下了大片大片的古茶园。 据专家考证:困鹿皇家古茶园被清政府定为皇家御用茶园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当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在普洱府宁洱镇建立了贡茶茶厂,精选当年最好的春芽女儿茶,精制成团条砖和茶膏,仅贡朝廷,云南产的在一夜之间就成了进贡朝廷茶产品中的新宠。 “名遍天下,味最醉,京师尤重之”,更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宫廷美谈。 当时,每到春天,官府都派兵上山监督春茶采摘、生产。把所有制好的紧压茶全部运抵京城,进贡朝廷,普通百姓根本喝不到这里上好的春茶,困鹿山大片古茶园就成了皇家御用茶园。 关于困鹿古茶历史上一直是秘而不宣的,只是因当初云南生产贡茶很少,根本满足不了皇宫贵族的需要,更进不了寻常百姓家庭。每年到春茶采摘时,都是官府派兵镇守监制,极其保密,自然不见诸于史籍。因此,这神秘的古茶园也给世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古茶园中的过渡型古茶大、中、小叶种相混而生,香型独特,在云南三大茶区中独有此茶能称得一个"雅"字.茶香清雅、高锐、持久,韵长。新茶入口微苦化甘转甜,口感香、甘、甜相混而生,丰富沉厚,喉韵甘润持久,气蕴上扬而沉实。无愧皇家茶园称号而问鼎界。

爱心大使

2007年3月 27日,是全国人民盼望已久举世瞩目的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倒计时500天的重要日子。这天,云南省普洱县的哈尼汉子白荣华,带着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重托,怀着对奥运“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精神,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最原始的运输方式,肩挑困鹿山茶场的特色产品——四颗上好的早春金瓜贡茶,徒步万里上北京献给北京奥组委,当天普洱县政府各级领导和各界各族人民300多人为他壮行,困鹿山茶场成为重要捐助此行的单位之一,场面十分火爆热烈。 在各界人士的鼓舞下,哈尼汉子白荣华,当众宣誓:一定要战胜艰险胜利到达北京,以表边疆人民对北京奥运的关心和支持。 2007年10月10日,白荣华经198天的长途跋涉终于胜利进京,接受了北京几大媒体的采访报导,他这一壮举充份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对奥运在北京召开的一片真情。此刻他还把其中一颗肩挑上北京的金瓜义卖所得的11000元,全部捐给云南丽江地区用作救治白内障儿童专用款项,充份体现一份爱心,深受各界的尊敬。在艰苦跋涉中的白荣华还沿途宣传,成为一名的爱心大使!

古茶在寨子中 寨子在古茶林中

在困鹿,古茶树就种在人们的房前屋后,可谓人在茶中,茶在人中。古茶树下世代居住着13户人家,老社长薛金强告诉我们,仅这13户人家所居住的房舍周围地带,已经普查出372棵古茶树,树龄大都约为数百年。村中实施了农户认养古树的保护方式,困鹿山古茶园附近居住的村民,每个家庭都认养了几株古茶树,从4棵到20余棵不等,他们每天除了从事农事劳作,还把部分精力放在古茶采摘和简单打点上。“我们对自己认养的古茶树进行经常护理,这些树可是宝贵的东西。” 薛金强抓一把从百年老茶树上摘下的古茶放在火塘前的陶罐里煨烤,琥珀色的茶水盛于粗陶盏里,他边烤边介绍说:“我们平常每天都喝茶,一天只在陶罐里烤一把茶叶,喝干了以后把剩茶再放到火上烤一遍,然后续水,反复冲泡茶味还是很浓。”

据了解,这些古老茶树生发的珍贵的古树茶叶,每年能产300——400公斤的毛干茶,在市面上颇受欢迎。

cy316.COM编辑推荐

困鹿山古茶园:“四爷”的特供


普洱茶的生产历史非常久远,唐代称为“普茶”,清代时则被列为皇家贡茶。据史料记载,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困鹿山茶园被清政府定为皇家御用茶园,贡茶的采摘和制作均由官府派兵监制,秘而不宣,外人难以知晓贡茶制作方法,相传贡茶的加工程序特别繁复,要经过72道工序,加工周期最长达36天。

据普洱贡茶技艺传承人李兴昌说,他听母亲讲,每到春茶采茶季节来临时,朝廷都会派出军队把守出口的各个关口,不让一片茶叶流出山寨,只有让给皇帝的贡茶做完之后,村民们才能再自行做茶出售。

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一带的古茶树被砍伐现象非常严重,但由于困鹿山古茶园地处偏僻,得以幸存。经考证,在海拔2271米,总面积达10122亩的困鹿山原始森林内,散落着各种类型、树龄久远的古茶树。

随着普洱古树茶的兴起,每年困鹿山皇家古茶园也会“接待”不少外地茶商茶客,不过由于市场利益较大,茶农过度开采导致古茶树长势逐年衰退,严重破坏了古茶树的自然状况。

困鹿山普洱茶的特点是口感滑、回甘好、香气浓郁,但较同类普洱茶来说,茶汤不厚重,不经泡也是困鹿山普洱茶美中不足的地方。

困鹿山古茶山介绍和普洱茶品质特色


困鹿山地理位置介绍: 困鹿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县宁洱镇宽宏村境内,距离普洱县城31公里,困鹿山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海拔在1410米—2271米之间,是普洱境内较高的山峰之一。这里生长着万亩野生古茶林,属较完好的原始茶树林群落,总面积10122亩,是目前发现的县境内最大的茶林群落体。

困鹿山的历史:

美丽的传说——

遗落深山的皇家古茶园

据《世界茶乡,都》记载,神农氏在普洱困鹿山发现、训化了野茶。据载神农氏在山野采药时,尝到一种有毒的草后,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背靠大树作休息时,一阵清风吹过,大树上的绿叶飘落下来。神农把这种绿叶带回家仔细观察试用后,发现了它的饮用和药用价值,并在困鹿山上进行种植,于是留下了大片大片的古茶园。

据专家考证:困鹿皇家古茶园被清政府定为皇家御用茶园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当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在普洱府宁洱镇建立了贡茶茶厂,精选当年最好的春芽女儿茶,精制成团条砖和茶膏,仅贡朝廷,云南产的在一夜之间就成了进贡朝廷茶产品中的新宠。

“名遍天下,味最醉,京师尤重之”,更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宫廷美谈。

当时,每到春天,官府都派兵上山监督春茶采摘、生产。把所有制好的紧压茶全部运抵京城,进贡朝廷,普通百姓根本喝不到这里上好的春茶,困鹿山大片古茶园就成了皇家御用茶园。

关于困鹿古茶历史上一直是秘而不宣的,只是因当初云南生产贡茶很少,根本满足不了皇宫贵族的需要,更进不了寻常百姓家庭。每年到春茶采摘时,都是官府派兵镇守监制,极其保密,自然不见诸于史籍。因此,这神秘的古茶园也给世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困鹿古茶山品质特色: 用困鹿山原料制成的,优点是:口感滑、回甘好、香气浓郁;缺点是:茶汤不厚重,不经泡。

寻茶记:普洱茶一路向南之困鹿山②|品茗鉴山


茶树有一大特性就是“富长芽穷生花”。自然条件好、土壤肥力够、旺盛成长期可有丰厚的产量。树体的意志是发展自身强大自己,在竭尽全力获取资源,抢占优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可一旦进入成熟期或外部环境不理想时,遭遇大变之后,它会主动放弃自身成长、牺牲自己,少发芽多开花、进入盛花结果期,来遗传生命基因、传播生命繁育后代而于已不顾。这时人为的干涉、松土、施肥、浇水等措施来改善外部环境,通过疏花疏果、修枝弃叶等措施。进行刺激性采摘等养护来提高有限水肥的利用率,刺激树体多分泌生长素、减少性激素的分泌,使茶树返后生长状态,逐步多发芽少开花而恢复生机,获得丰产。

澜沧江中游两岸的茶农结合干旱山区、半干旱山区的特点,在逐年累月的生产中采养结合,培养了树型、提高了产量、巩固了品质,提高了水肥利用率,确保了茶树旺盛的生命力,延长了茶树的盛产期。这就是藤条茶管养采摘的基本原理,是人为干涉的结果,是产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各地因干旱程度干预程度不同而使茶树外在表现不同,并非品种之因。

看着眼前困鹿山超大的茶树、超大的细叶型茶树,已进入了繁殖期,满树花果,把树都压弯了,有些茶树开花结果超50公斤。这种茶树看似壮观实则无产,如此以往将逐渐衰败,可这丝毫看不到人为干涉的痕迹。藤条茶原理在此未有应用,茶价的高升带来的是更不合理的采摘,更加深了对茶树的伤害。

李老师也默默穿行在茶林间,走走停停,摸摸看看,在与它们进行无声的交流,我问李老师茶树龄几何?李老师看着树回答:“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一定得有科学系统的论证,才能解答。这些是专家的事!”我虽不知树龄几何!但看它身上的斑驳痕迹,岁月风霜都烙在身上,我能感知它人茶共存的漫长历史,能感受它曾经的辉煌。

考察树龄有一套系统科学程序严谨内容众多的方法,树大不代表老,老也不代表好。良好生长到一定年龄茶树,具有一定共性,具有更好的品饮价值,这就使普洱古茶越来越俏。但事物都有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不是说树龄越大越好。生长中由于个体差异,同龄树也会大小有别,也不是说大树就比小树老,就比小树好。困鹿山面积不大、产量也不高,有极高的品饮性,但能喝到这超大型古茶的人少之又少。它的存在是种见证,一代人们进一步去探索,发现它独一无二的价值。

今天李老师更多的担负起普洱贡茶制作的技艺传承之责,教授众人制作之技。众多茶友因它成迷、为它所恋,时常到茶林对话交流。郑老的大量历史资料型拍片被人应用,人们正从它身上读取往昔。表哥随普洱茶起起落落,更加豁达,依旧是茶酒不分家。潘先生更加频繁的往来于困鹿山与广东之间,带人来感受皇家茶园风范。

困鹿山是距普洱市区最近的古茶山,路已全程修善,当日即可往返。古茶园也将进行异地搬迁保护,原住民将从他们世代之居迁入新家,原有的风貌将随之改变,将步入新的一页。而我看着越来越多的花果更加困惑,是主动干涉它还是顺其自然!困鹿山古茶依旧听风看月任花开花落,依旧将迎来下一个春天。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困鹿山


困鹿山曾经是皇家古茶园,盛名在外。而现在从行走茶山的行程来看,它是神秘感极浓的一个村寨,是古辈保留下的一方净土,具备出产好茶的所有条件——山高,云淡,风清以及传袭至今的老茶树。

困鹿山,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从景谷出发,首先到达宁洱镇。宁洱镇到困鹿山是窄而蜿蜒的30公里山路,需要2个小时才能到达。

在茶山行走的过程中,一个不变的规律。茶园生长的地方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别,就会产生茶品的差别。一些生长与地势较矮,或是连片生长的茶园,所产的茶,口感与滋味,虽不至不能入口,可是总缺乏着一些特点,喝起来淡淡无奇。此番首次探访困鹿山,途经近两个小时蜿蜒崎岖山路,愈发勾起对曾今皇家贡茶的茶汤的强烈期待。

从前只能靠步行,传递信息与资源。藏匿与高山之巅的这小小茶寨,竟能跻身皇家贡茶园。正所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茶好不惧山路险。”困鹿山,一个位于山之巅的小村寨,仅有18农户居住。几百年来,无增无减,世代就此居住,守护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古茶树。

站在村口,可以一眼看尽所有困鹿山古茶树,古茶树生长分散,没有成片,或是集中的生长。困鹿山茶树零星的生长于每个寨屋周围,一片和谐。更接近是茶树与人的互相守护。

在云南,茶树资源的丰富。在版纳的南糯,帕沙,普洱的邦崴,都有一些生长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的古茶树,被封为茶王树。而在困鹿山,无需分别,每棵茶树,放到其他任何一个茶产地,都可成为茶王树。

整片村寨中生长的古茶树,树干均在4.5--6米,树幅宽度可达到5米。身处村寨中,只要转身,抬眼间,四处都是可见的古茶树。高大、繁茂、愈老弥坚的生长。若不是来到困鹿山,就不会发现,这里是净土之上的另一个灵叶天堂。从前,皇家茶园,只供皇室。皇室不在的此时,茶树还真实存在。

寻茶记:普洱茶一路向南之困鹿山①|品茗鉴山


说起无量山,想到南涧、景东、镇沅,但在镇沅景谷宁洱三县交界处,还有一段雄伟的主脉。在这里隐藏着众多的古茶,而“困鹿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正吸引着众人前来探山品茗。

困鹿山原名“困卢山”,哈尼语“花鸟众多的地方”,第一次听说困鹿山是在表哥的旺隆茶厂。(有个李姓的老师来加工茶叶,一来二去认识了熟了。)我常喝他茶,对困鹿山的感觉总是漂浮不定。那时茶价不高,收了些,就想进山一探究竟。

普洱茶的兴起,各路英豪逐鹿南山。众多原因,让人误认为普洱不产茶,更没有古茶,只是古时的行政中心、茶的聚散交易中心。李老师四处宣传展示困鹿山,表演“金瓜贡茶制作”(当地人称“人头贡”,按人数来核定任务,人人有份,大小不同,因此俗称为“人头贡”)。土豪来了、大亨来了、老茶虫来了!广东来了伙人,不声不响地上了困鹿山,找到李老师,见面一看一喝一品,从此爱上困鹿山,并指定李老师全权负责。从此这隐藏深山的“皇家古茶园”直奔普洱茶热区,成为茶界新宠。

困鹿山有野生型茶、过渡型茶、栽培型茶,可谓是茶的自然博物馆。张国立也慕名前来探山,并认养了一棵野生型古茶树。当地人讲古有东西南北四大茶园,而现在保留得相对较好的是南园,也是唯一能通车的茶园。但只有摩托车能行,极少数拖拉机在干季疏通之后也能险行,一年之中也就那么一小段时间。

普洱市林业局的郑老师因工作之需踏遍普洱众山。由于喜爱,拍了很多茶山记时性的照片,成为普洱山头茶的第一代宣传者。外地茶人到普洱都想方设法的找他咨询,欣赏选用他的老照片。在众多的困鹿山宣传照中郑老师拍的独显风格,被广泛选用。

时间在一天天过,普洱茶越来越热,经过“马帮进京”“百人祭拜困鹿山”“迎百年普洱贡茶回归故里”“普洱市更名纪念”“挑担茶叶上北京”等活动之后,困鹿山是路人皆知。这些人因茶相识、因茶结缘、因茶共事,并深深的爱上了困鹿山。我时常看着郑老的巨型照片发呆,盼想探山。

经2007普洱茶风波之后,人们对普洱茶更加理性,价跌了、面广了、爱普洱茶的人更多了,困鹿山也成了为数不多的下降反升的山头之一。这除了它自有特色之外,也得益于众多茶人的喜爱。广东茶人潘先生、林先生更是对它钟爱有佳;好料得好加工才出好茶,为得好茶他们与民一同探讨,针对它的特性加强了某些环节的管控,品质得到众人肯定,销路大开,名声大振。

困鹿山所在的宽宏村多为李氏,祖籍江西,从镇沅景谷南迁而致,事茶十余代,善制“人头茶”。李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几两的小瓜,过百公斤的大瓜一蹴而就。其外形上有“地圆天方”之感,大得中庸之道,上下皆可摆,各看自有味,深得臧家之爱。社会名流商界大鳄,逢事必定大型金瓜,以此为记,以此为贺。这超大型金瓜非一人所能为,每逢此时总是全厂齐上阵,二十多人齐动手,分工配合,各事其责。那些茶商也会派人来监制、亲临现在观摩、全程摄像记录,场面极其热闹壮观。成后又宾主共饮、其乐融融。

国家非遗保护政策的实施,普洱市宁洱县考古论今结合典章,寻访众山,以困鹿山保留的茶技为根基,系统完整理出“普洱贡茶制作技艺”上报获批。它简称“贡八色”,宽宏的金瓜制作独占其优。李老师因高超的技艺,入选传承人之列,由此担起贡茶制作的传承保护之重任,让传统工艺得以再兴当下,造福于民。

天天喝困鹿山看困鹿山确难上困鹿山,心里的向往与日俱增。情至缘归,李老我们一同探山。到茶园一看,所有的疑惑迎刃而解;先前看到的古茶细而黑,芽更少毫不多,不稳定,一批批也有肥芽粗条。原来它是个大中小叶型共生茶园。小叶型茶树长得粗壮高大,枝繁叶茂、花果满枝,在景谷黄草坝、勐腊的倚帮见过,但没它大,更没它花果多。细看之下这小叶型茶树又不尽相同,有的小而圆、有的小而尖、有的确细而长近似柳叶半开张,紧凑着往上张,独显不同。

普洱茶体系建设广存争议,一个“云南大叶种”的届定就历经数年、多认为云南大叶种茶属乔木型茶,树体粗壮、树形高大、持续多年丰产、生命力旺盛、芽肥叶大可遗养千年。而小叶种茶属灌木型茶,芽细叶小、易分枝发蓬,树型不会高大、生产期短、生命力弱,百年之少见树。可到困鹿山一看高大古老,生命力旺盛的小叶型茶树比比皆是,大中小型同园共生,灌木型茶树确长成参天大树,都懵了!所有的一切都得重新认识、重新梳理、重新认识。

小叶型古茶树分种品型与自然退化型两大类,传统上认为云南不会有品种型小叶古树茶,即便有叶不会那么高大久远。自然退化型是大叶种型茶树,在数百年上千年的岁月之中由于多种原因而叶型渐小所成,仍属于云南大叶种,观困鹿古茶园是两型混生,各有不同。

向往困鹿山还有一因是在制太和时发现澜沧中下游两岸的独特采样法(现被业界总结提升为藤条茶采养法),它的起源地及传播路径还没弄明白。它在镇沅南部已少见,在景谷黄草坝已无,往南的地方没有寻访到。澜沧江东岸最南在易武茶区又有发现,可镇沅往东景谷往南至绿春至易武,这一大区域访了很多茶山,都没发现藤条茶。困鹿山这超高龄古茶树也不见此痕迹,这让我更加坚信他们隶属两种文化,是并非自古就有,而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产业发展。古代云南茶业规模化、专业化的表现,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由此推算藤条茶采样法的发源地及形成期间。(未完,待续)

永胜山头茶、困鹿山头茶村寨知识特点介绍如何位置


永胜山头茶

永胜村隶属于梅子乡,梅子乡位于宁洱北部、无量山东支脉东坡东隔把边江(川河流入普洱后叫把边江)与墨江的景星乡相望,南接德安乡,西邻景谷,北靠镇沅,全乡总面积309.6平方千米。从摆尾箐向西翻过干坝子大山就是景谷正兴镇的黄草坝茶园水胜村的古茶园主要在摆尾箐小组,从梅子乡到摆尾箐小组约20千米,山高坡陡道弯,一半是硬化路面,半是泥泞山道。摆尾箐小组的茶园是宁洱新发现的茶区,茶树生长在房前屋后及小组对面纸厂坡的原始森林里,较大的植株生长在坎边,由于当地的茶未出名,村民甚少采摘,对茶树疏于管理,任其自由散漫地生长,而且砍伐严重。近年来,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村民才开始对茶树进行保护管理。全组只有农户5户,全为彝族。

困鹿山山头茶

困鹿山茶园位于宁洱境内的困鹿山小组,属无量山东支余脉,为澜沧江水系与红河水系的分水岭。山中峰峦叠嶂,古木参天,最高峰海拔2271米,是宁洱境内较高的山峰之一。困鹿为傣语,“困”为凹地鹿”为雀、鸟,“困鹿山”意为雀鸟多的山凹。困鹿山小组属宁洱镇宽宏村村委会管辖,从宁洱县城向北沿J85县道行驶约21千米,右转进入通村十公路,再驱车约12千米即可到达茶园。

这里生长着万亩野生古茶树,属较完好的原始茶树林群落,总面积达10122亩,是目前为止宁洱发现的最大的茶林群落。困鹿山历史上为皇家专用贡茶园,贡茶的采摘和制作均由官府派兵监制,秘而不宣鲜为人知。听老辈人说,清朝年间,在每年的大茶林(即困鹿山万亩古茶园)春茶采摘时节,官府就要派官兵进宽宏村监制茶叶生产制作,并把制好的人头茶、七子茶饼、沱茶运往北京,进贡至皇宫中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开发与研究的不断深入,终使深山的困鹿山皇家古茶园在世人面前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经专家考证,该地域内散落着千年以!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的占茶树,树龄久远,可谓“茶叶白然博物馆”。时鹿山皇家古茶园是该县发现的最大的古茶园到达宽宏村后,村支书李明付先生带领我进入困鹿山小组。过去这里是皇家贡茶园,茶树非常茂密,但由于早年砍树种粮,现存古茶树较少,约410株,大部分在村子南面的玻地上,其余分布于村中的房前屋后。树龄多在400年左右,树于粗壮,树高4~8米,大、中、小叶种混生,茶园海拔1900米左右。有农户21户,彝汉杂居。该地的茶香气较特殊,入甜,回甘快,生津好、苦涩味非常轻。

去景迈山听关于茶祖的故事


景迈山上的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是傣族和布朗族,还有少量的拉祜族、哈尼族和佤族等。傣族主要分布在景迈村,布朗族主要分布在芒景村,两个村相隔不过几公里,在外界看来,他们是一体,虽然他们有自己的区分。但是不可否认,景迈山上的傣族和布朗族用着同样的语言和文字,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性和耕作方式,住着相同风格的干栏式民居。无需深思就能明白,山上的这两个民族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他们的渊源当然要从布朗族的茶祖帕艾冷和他的妻子:傣王的女儿七公主说起——他们高大的铜像正供奉在现在芒景村的帕艾冷寺里。关于帕艾冷与七公主的故事,苏国文自然是如数家珍了。有记载的布朗族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布朗人先民原本居住在“农当农写”(今昆明滇池周围一带),后来由于北方民族大量往南方迁徙,布朗人先民由于势力弱小,抵挡不住外来族群的侵略,被迫不断往更偏僻的南方迁徙。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布朗人不仅经受了战争的创伤,而且还经常遇到自然灾难。有一次他们遭到一场大的疾病灾难,所有的族人都觉得头脑疼痛、眼睛发黑、四肢无力,无法走动,首领艾冷只好令大家在森林里原地休息休整。这时,一位族人疼痛难忍,不知怎么,不知不觉地从树上摘下一片叶子含在嘴里面,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待他醒来时,觉得一身轻松、头脑清醒、眼睛明亮、四肢有力。他马上把自己的感觉告诉了首领艾冷。艾冷问他:“你是怎么好起来的呢?”他说:“我也说不清,我只记得自己疼痛得厉害时,含了一片叶子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待我醒来时,就觉得身上的疾病消除了。”艾冷又问他:“那你含的那片叶子是哪棵树上的?”他说:“不远,就是我靠睡的那棵树。”艾冷马上把在森林里睡倒的所有族人叫起来,让大家都来摘这棵树的叶子吃。果然过不了几天,族人们的病便慢慢好转起来。以后,艾冷对族人说:“这棵树是我们的救命树,是老天给我们派到人间来的,我们一定要记住它的树形、树叶形状。”从此,这种树就成为布朗人当时唯一的药品了。为感谢老天爷的恩赐,布朗人要离开这棵树时,所有族人都向这棵树磕头,才迈出新的迁徙步伐。在以后的迁徙途中,布朗人把寻找发现新的茶树作为族人的一种历史使命来对待。但是茶树很稀少,不容易见到,因此,他们每当发现一棵,都要在树上打上一个特别的记号,并记住其地理位置。为了把茶树与其他植物区分开来,艾冷将其命名为“腊”。经过漫长的迁徙,最后布朗人在“来干发”大山上定居下来,因为这里森林茂盛、野兽繁多,而且远离其他族群,并且山上有很多布朗人到处寻找的茶树(腊)。布朗人辛勤劳作,上山狩猎,采集野果野菜,寻找茶树。为了便于采摘,保证供给,当他们看到茶树的幼苗时,就拔回来在房前屋后种起来,看到饱满的茶果也采回来种下。就这样,茶树从一棵到数棵,从一座山种植到几座山,经数代人辛勤劳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古茶园。茶园的形成推动了布朗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勐巴拉纳西傣王的统治地位构成了威胁。为了控制艾冷部落,傣王先是传教,利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理念改变艾冷的意志,以归顺于他,此招被艾冷拒绝而未能得逞。之后,傣王采用武力镇压,在布朗人的顽强抵抗下,傣王部队节节败退。最后,傣王只好采用联姻的软化政策,把他最宠爱的七公主嫁给艾冷。艾冷与七公主情投意合,彼此相爱,两人结婚后,布朗族部落与傣族部落化干戈为玉帛。后来傣王把七公主任命为“南发来”(意为管理山头的女性官员),把艾冷任命为“召发来”,(意为管理山头的事务大臣)。此后艾冷就有了正式的头衔“帕”,称“帕艾冷”。帕艾冷经常被景洪傣王召孟勐召唤至傣族领地,协助傣王处理傣族的事务。“南发来”为了布朗族与傣族部落的和平,顺从大家的愿望,舍弃了坝区和皇宫的生活,上山与帕艾冷同甘共苦。七公主为布朗人带来了傣族先进的农田耕作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使布朗人逐步学会开挖梯田种植水稻,她还为布朗人带来了纺织技术,使布朗人从用树叶兽皮遮身防寒,到逐步穿上了衣裙。她深受布朗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被布朗族人尊称为“族母”。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景迈山上的傣族,很可能就是七公主及其部族的后代。时光流逝,傣王召孟勐年事已高,由于他终生无子,只能从七个女婿中挑选一个女婿来继承王位。在几轮测试之后,帕艾冷的德才都是最高的,六个姐夫便开始对他怀恨在心,最后他们合谋下毒手除掉了帕艾冷。帕艾冷身故的地方正是现在勐海的勐遮坝子。帕艾冷临终前给布朗人留下庄严而有哲理的遗训:“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糟自然灾害死光;要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你们也会吃完用光。就给你们留下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茶树,一代传给一代,决不能让其遗失。“帕艾冷死后,他的灵魂一直守护着他心爱的妻子和他牵挂的茶园和族人。有一次帕艾冷托梦给芒景汪弄的族人说:“我给你们留下茶树,人家村子烂了,你们也永远不会烂,你们在我的火塘下面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壮大。”族人问他:“以后我们要怎样来报答你呢?”帕艾冷说:“我没什么其他的要求,只要你们沿着我开始的路线,站稳脚跟,一步一步地,一代一代地走下去,每隔三年杀一头水牛、杀一只鸽子为我祭拜就行了,我会在九泉之下保佑你们平安无事、安康生活。”从此,芒景汪弄的布朗人每隔三年就要剽牛,其余两年杀五只公鸡(当鸽子)为帕艾冷祭供,这就是布朗族“茶祖节”的来历。

顺南贫困调查:一个“空心村”的留守之困


“我们洼子组80年代初包产到户的时候有18户,现在只有五户,其他的在大渡岗种茶,思茅当菜农。”洼子村民小组长沈明和说,“我们还不是户数最少的,你们昨天去看的光山组才剩三户人家,而光山有四百亩茶园,基本上没有人去管,抛荒七八年了,一些地方的草长得比茶树还高。最严重的是节节坝组,人都搬出去了成为空寨子。”随着沈明和的讲述,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浮现在我们面前!

人口大流失的“困难光山”

顺南村地处云南省景谷县凤山镇东北边,其属于山区村,辖区有杨家、唐家、沈家、陈家、佘家、光山、水坝头、鲁拉、艾际、向阳、大水沟、上翁别、下翁别、蚂蟥箐、胡家、洼子、大箐头、节节坝等18个村民小组。距镇政府27公里,距县城60公里,国土面积42.7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3.5℃,年降水量1680毫米,年无霜期300天左右。这里山高、箐深、水冷、地瘠、山多田少,是景谷县著名的“困难光山”。

顺南这个景谷县的重点扶贫村,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产业以茶叶、烤烟、松脂为主,畜牧业以养殖山羊、牛、猪为主。表面上顺南的产业很多,其实支柱产业是茶叶与烤烟。茶价长期低迷,导致茶地大面积抛荒,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与包地种,一个2000多人的村子,有将近一半人在外谋生,一座座房舍空无一人,留下来的许多是老弱病残,劳动力严重不足,都去忙还能挣点钱的烤烟。这些村民小组凡是烤烟地多一点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而洼子组烤烟地很少,因此其就成为顺南村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小组之一。

“洼子村以种玉米、麦子、水稻,养鸡、牛、猪为主。当地支柱产业茶叶、烟叶种得少,在整个顺南偏低。洼子全组才有二十多亩茶地。我家有三口人,我今年60岁,媳妇61岁,身体还可以,有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孩在昆明焊条厂打工。老人跟我兄弟在,生活费大家平摊。我们家主要靠种粮食、养猪与鸡,茶叶只有2亩,没烤烟,一年毛收入两万元,在村子里算低收入。”沈明和说。

沈明和家属于典型的留守家庭,儿子去昆明打工,自己与老伴在家干农活,虽然俩口子的身体还可以,但茶地少,没烤烟田,收入偏低。

年纪老一点,只要身体还可以,干得动活,虽然日子清苦,还是能紧巴巴地过下去。而身体残疾的,家里有病人的,小孩在读书的,遇到天灾人祸的,日子就更难熬了……

“老弱病残”的留守之困

下面讲几个留守人群的小故事,其反映的是顺南村的留守之痛。

我们最先来到的是沈家组,一个叫胡先能的汉子热情地招呼我们喝茶,他今年38岁,家里有五口人,除了妻子与一个四岁的小孩,还要赡养两位老人。他想再要一个小孩,但负担太重,不敢生。家里有茶地五亩,大树茶几十棵,茶叶毛收入不到5000元;烤烟3亩,收入八九千元;养鸡,养猪,自己吃。除了茶叶、烤烟,没有其他收入。去年收入一万多元,在村子里算少的了,加上老人经常去县城医院看病,一次要花几百元,一年医药费要5000元,可谓入不敷出。他无奈地表示,家里就他和爱人两个劳力,还要照顾老人与小孩,劳动力不够,五亩茶园都管不过来,没有余力去养牛。本来想养牛增加收入。

佘家组的佘志点,今年41岁,他遇到的情况是老人医药费与小孩读书费用的双重压力。“我家5口人,母亲76岁,身体不好,病了十五年,一年要花一万元医药费;有两个小孩,女儿在普洱一中读高二,儿子在凤山小学读六年级,一年要花两万三四千的学杂费、生活费。家里劳力不够,只种茶四亩,烟以前没种,今年要种五亩烟。五亩烟毛收入低于一万元;茶地全年都采茶,收入2000元一亩,4亩8000元,预计今年家里毛收入三万元。”他说。在向阳组我们走访了两户贫困家庭:

李光荣,38岁,身体不好,患脑动脉供血不足,一个月医药费600元。家里有4个人,其中两个劳力,两个小孩。14岁的孩子在凤山读初中,10岁的在凤山读小学,学杂费、生活费一年两万四。家里有茶地10亩,大茶树23棵,茶叶一年收入7000元,松脂两三千元,一年收入一万元。

李德红,68岁,有只眼睛看不清楚,一直没去医院看。老两口在家,爱人66岁。有五个子女,最小的三十五岁,都成家了,在景洪、勐腊县勐捧帮工割胶,现在胶价不行,生活困难,其小孩读书,学杂费、生活费都难以解决。家里有茶地三亩半,收入三千元。除了茶没有别的收入,种点粮食,养点猪自己吃。其爱人多年前摔伤了手,身带残疾与疾病,不能干重活,她的医药费一年要一两千,在附近找草医省着看。

最后我们来到了唐家组探访两户困难家庭,一位是没有人赡养的71岁老人唐成寿,另一户是住在危房之中的残疾人家庭。我们将他们的故事做了特写:

山村老人的百年孤独

老婆三十年前改嫁,把三个孩子带到石家庄,留下他一个孤守山村的寂寞时光。我们参观他的蜗居,他连说,我的房子太小了……那是两小间低矮的简易房,光线很差,墙壁被灶烟熏得漆黑,除了摆放最基本的生活与生产用具,以及几件陈旧简陋的家具之外,可谓家徒四壁。这位七旬的孤苦老人,面对我们时一脸坚毅,也许人生柔软苦难的那一面只能一个人在孤独中反复咀嚼……

唐成寿71岁,家住顺南村唐家组,据其讲诉:家里就我一个人。有三个小孩,老婆改嫁三十多年。最小的孩子没满月,她就改嫁了,先带走老大、老二,最小一个读二年级的时候也被她领走了。孩子们都在石家庄农村,大姑娘回来过三次,她家里条件不好,只给我两回钱,一次两三百元。其他两个没回来过,也没打电话给我,都结婚了。

我身体不好,经常发烧,去医院检查,没查出病因,一只耳朵聋了,脚疼。种五分地茶叶,两三百元收入。没什么其他收入,只养了七八只鸡,打不了猪食,没养猪,种了一点蔬菜,够自己吃。前年开始有低保,每月领137元。

残疾人的危房之困

房子被山体滑坡滚下来的土石将后墙冲倒,石头直接滚到房子中间,已经半年了他和媳妇就住在危房里,每夜每夜提心吊胆着,再过两三个月进入雨季,后果不堪设想……

唐忠贤54岁,家在顺南村唐家组,他手脚都带残疾,颤巍巍,艰难地一步一挪迎接我们。我们坐下后,发现他的房子竟然是倾斜的,后面没有墙,从大门望进去,可以穿过房子,一直看到房子背后的山坡,而房子里赫然立着几块大小不等的石头。我们说,你这是危房,到了雨季,大水一冲,山体滑坡,很可能会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要赶快搬了。

陪同我们前来的村支书说,他的情况,我们早向上级政府反映了,政府可以补一部分钱帮他盖新房,但他自己也要主动,不能一分钱不出,就等政府把房子盖好搬进去住。

“我不是不愿意出钱,全部靠政府承担,而是家里实在太穷,我又是个残疾人,银行认为没有偿还能力,基本上贷不到款,我自己拿不出几万元建房。”唐忠贤说,家里没钱盖新房,儿子刚结婚也花了不少钱。自己身体摔伤十多年,放不了牛,干不了多少活,走路要拄拐杖,家庭收入很差。

据了解,这是一家四口人,一个女儿嫁在景谷农村,家里条件很一般,儿子在思茅打工。老俩口,一年茶叶收入两千多元,卖猪鸡收入2000多元,加上天保林补助一年两千,低保一年1800元,全年总的毛收入七八千元。盖新房要七八万元,往年政府补11230元,今年补助盖房具体政策还没下来。盖房可个人贷款六万元,2%的年利,贷三年。他残疾,银行担心偿还能力,贷不了。

“住在这里太危险了,村里协调找块宅基地,尽快把房子盖起来,不够的建房钱协会想办法通过社会募捐解决。”云南省茶叶电商协会司祥龙会长当场捐了500元爱心款,并说。

茶贱伤农

佘家组属于顺南村茶地较多的村民小组,共有生态茶园80多亩,一家有四到五亩,但依然贫困。究其原因还是2007年以后,顺南茶价长期低迷,许多老百姓只在春茶季采十多天,夏茶基本不采,秋茶也采得很少。佘家组的组长叫刘伍文,其家也是贫困户,有4亩茶地,每年茶叶收入才1000多元。“茶价太低了,拿去年来说,春茶才卖到二三十元一公斤,夏秋茶才卖十多元一公斤。因此老百姓很少去管茶园,都是采一下春茶,夏天与秋天都去忙烤烟及做其他事了。”刘伍文说。

顺南村最大的支柱产业还是茶叶,其不但古树茶资源富集,还有定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2000亩生态茶园。顺南茶品质不错,早在90年代就以“顺南光山茶”的名义在思茅茶叶市场打响了名气,许多老板指定要顺南的茶。可惜的是,顺南的支柱茶企顺南茶厂在2005年因经营不善倒闭,茶叶长期陷入了小散乱无序发展的困境,茶叶卖不起价,大量茶园被抛荒,只是春茶价高胡乱采摘一下,造成要产量没产量,要卖相没卖相,茶价也起不来,老百姓收入低,许多人被迫到版纳种茶叶、咖啡、橡胶。如今咖啡与胶价极不理想,顺南人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留在家乡,茶叶很难做起来,仅靠烤烟不是长久之计,在外面谋生的,咖啡、橡胶市场低迷。

李加学是顺南村支书,他认为顺南的经济发展还得靠茶叶,如今云南省农科院携手云南省茶叶电商协会进来推行“科技+互联网+茶叶”扶贫新模式,让顺南茶与真实的市场需求无缝对接,这是振兴顺南茶产业的契机,只要茶叶产量与品质上去了,价格能卖上去,老百姓的日子自然就好过了,在外面的人也会纷纷返乡精心管理茶园及从事其他的事,从而告别贫困“空心村”的尴尬局面。

“附近黄草坝村、南板村的老板会过来收顺南茶,冒充价格高得多的黄草坝、南板茶卖。这说明顺南茶底子不错,只要种植、采摘与加工跟上品质还会大提升,如果毛茶全年平均下来能卖到二三十元就可以实现脱贫,四五十元一公斤日子就好过了。”李加学说。

“爱心茶园”打造顺南茶品牌

云南茶叶电商协会司祥龙会长表示,茶价要上去,提质增效是关键,如今省农科院与茶叶电商协会进来了,将贫困户的茶园纳入“爱心茶园”项目,利用现代传媒的力量大力宣传“爱心茶园”,招募社会各界来认购“爱心茶园”所产的茶叶,这一方面能解决贫困户卖茶难的问题,另一面也能大幅提升顺南茶叶品质,通过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将顺南茶卖个好价钱。

“我们先在每个组找一两户贫困户作为爱心茶园的示范种植户,推行提质增效工程,鲜叶大幅度提价收,但其管理茶园与采摘茶叶得按统一要求做,从而吸引更多的困难户主动参与爱心茶园项目。”李加学表示,村上会积极配合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对茶叶种植与加工进行升级改造,具体的做法有:1、针对土壤板结,杂草多的现状,引导茶农松土、除草,给农户配割草机,以解决除草人工不足的问题。2、针对目前茶农采摘的鲜叶三分之一不合格的现象,严格执行分级采收标准。3、推行生态留养工程,分期对密植茶园进行间伐,留出茶树的生长空间,通过生态留养让其自然生长。同时在茶园里种樱桃、水冬瓜等十多个品种的覆阴树,营造生物多样性环境。4、顺南的茶地普遍缺肥,茶叶木质化严重,故加工出来的茶叶黄片多,引导茶农施羊粪等农家肥。当地羊粪20元一袋,一亩施10袋,投入200元,这需要相关部门及外界资助。5、在生态茶树上嫁接景谷大白茶及省茶科所培育的优良品种,改善茶叶品质。6、省茶科所的专家组织茶叶加工培训,推广附加值高的手工茶技术。

解析布朗山各山各寨


茶友们常常津津乐道的布朗茶乡有班章、老曼峨等,其中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简单的说就是班章、老曼峨等是包括在布朗茶乡之中。布朗山坐落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境内,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是布朗族繁衍生息的主要家园,也是闻名的普洱茶产区,保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老曼峨寨子是著名的“布朗山古茶山”核心区之一,属班章村委会,有156户760人,主要以种植茶叶、稻谷为主。交谈中得知,老曼峨寨如今仍保持着3205亩古茶园,遍布在寨子四周边的莽莽丛林中。普洱茶市场兴起后,越来越多的茶商、茶叶爱好者喜欢上了老曼峨古乔木茶,先民留下的珍贵古茶园,为后代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布朗山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也是江外古六大茶山之一,是布朗族居住地,古时称濮人,是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全寨有140余户人家,600多人口,均为布朗族。布朗山乡全乡辖勐昂、章家、新龙、曼囡、吉良、曼果、班章7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843人。布朗山乡有12000余亩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糯、帕点、曼新龙、曼捌、曼囡老寨和吉良等村民小组,另有台(坡)地茶园18000余亩及广布全乡的野生苦茶和甜茶,为生产优质普洱茶提供了优质的原料保障。为此,各家各户对古茶园管理更加用心、下工夫。村里专门制定了严格的村规民约,保持好古茶园的原有生态环境,任何人都不能在古茶园中施用农药和化肥,确保老曼峨古乔木茶的独特品质。

一到春茶、秋茶采摘季节,每天都有不少省内外的茶商、普洱茶爱好者驾车来到寨子选购古乔木茶。这几年古乔木茶都稳定在120元至180元1公斤的好价格,每年都销售一空。然而茶已然融入布朗人的血脉之中,成为布朗民族的一部分。对布朗人来说,茶是爱人的承诺,是亲人的叮咛,是朋友的忠契,是先人慈蔼的托嘱遗惠,更是神明对布朗人命运与生活的恩典与福照。布朗人与茶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布朗先民把族人的幸福播种在这片原始、古老的土地。外面的世界或许已然沧海桑田,布朗人依然执着守望。一年年,一代代,布朗人与茶,一直息息相通,魂牵梦绕,始终恬然相守,不离不弃。茶园似海,莽莽不语,与布朗山寨一起穿越人事悲欢,草木枯荣的绵亘岁月。

关于“普洱韵”的省思


中华文化的基因底蕴源自“精、气、神”的综合表现,所谓以技进艺,以艺入道。好比喝茶品茗,离不开“茶香”、“口感”与“回韵”的标的,也就是“神、气、精”的表现。各类茶品各自有精、气、神的底蕴,比如福建武夷山武夷岩茶,自有“岩韵”;又如安溪铁观音自有“观音韵”等等,普洱茶自然有其“普洱韵”。目前,一般对普洱茶的识别,就仅依据“云南大叶种”作为指标,其实业界、学界早已发现云南省许多地区的茶山,其质量已经退化到几乎没有了普洱韵的地步。然而,许多茶品监制者却罔顾这样的事实,仍以“山头韵”、“茶区特性特色”来替代普洱韵。假以时日,几十年的陈放(仓储)后,这些茶品将有怎样的品味?能有如号字级或印字级茶品的普洱韵特性么?这是值得省思的问题!

“普洱韵”本是抽象的概念,其实它仍然是从诸多客观因素所积累而成的主观直觉。普洱韵的客观因素乃借助于普洱茶的茶香、口感与回韵的综合整体性之初始展现,此亦为奠定传统普洱茶越陈越香之品味。

“茶香”是茶的灵魂或神魂。普洱茶香诸多,甫出炉上市的新鲜茶品,各种香气十足,然往往越是惊艳的香气越是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自然消逝。唯有“樟香”能留存久远,我们姑且叫做能“陈化”或“醇化”的樟香(学术用语称作“芳樟醇”)。贮藏得好的茶品,其樟香只会越陈越香,我们把樟香分作青樟香、野樟香、油樟香,甚至兰香。“越陈越香”的品茗艺术境界,只能在内含物质丰厚而茶性浓酽的普洱茶品中求。

“口感”得从茶品的原料质地上求。普洱茶应在群生共长的原树林中成长。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地灵人杰,在这里,同样可以用于地质学的概念。我们认为,普洱茶的茶性底蕴会随自然的时空变化以及人为的揠苗助长或过度开发的态度而有所不同,我们姑且称作“版块移动”。这好比农作物的耕作方式一样,一块农地耕耘过久,必须给大地予以休耕的休养生息机会,决不能让版块操劳过度。普洱茶茶树的生长历史,其地气灵性的移动与变化,从汉朝的益州,移向唐、宋期间的银生城,明朝渐向点苍山,清朝走入普洱府,民国初年在易武茶山,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滇南地区六大茶山,直至2000年移至班章,2010年转往西移在冰岛、昔归……

同理可证,茶商人不要为了商业利息而不断对茶树茶林作过度的开发采摘,以致茶树茶林因过度操劳而无暇也无法充分吸收大自然所予之养分,犹如妇女母性频繁生儿产女一样,茶树茶林是无法负荷如此无度索求的,以致其质地贫瘠羸弱。此地不宜久留,自有留茶处,伟大而灵性的人类既然不予我茶树茶林以休耕的机会,逼茶上梁山,你们过度的采摘,则只会让我茶树茶林的地气灵性迁移,由此制成的茶品其茶汤自然也日渐稀释单薄而无力了。

“回韵”那是“气”的表现。茶本身会说话,其实是指喝茶人喝茶后身体的感觉,以及有怎样的反应,诸如心旷神怡、发汗微温,体感舒服等等。所谓“体感”,唯有自己的身体感受才是最真实的。不苦不涩不是茶,生物学定义上的茶,必含茶碱与儿茶素,苦涩是必然的。然,苦后回甘,涩而生津,才是把茶品定为“好茶”的初阶条件。我们口里喝新茶,心中得随时光顺流前往五十年后,这茶品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这也决定这茶值不值得收藏而陈化。当然,能够品味出新茶之能往加分方向而陈化的功力,得从过往曾不断品饮老茶陈品的经验中滋养。回韵当中,除了生津回甘的体感外,还有所谓的“气感”,这得在优良的老茶陈品中感受,也唯有在身体气感较敏锐的人身上得。

遗憾的是,近几年云南省分的茶品,其质地逐渐退化,以致尽管茶菁原料出产于云南省的乔木大叶种茶树茶林,其茶品也逐渐消失其普洱韵。许多茶树虽仍有茶香、回韵与口感上的变化,却极难达到上等普洱韵的茶香、口感与回韵。这当然可以用上述板块移动的概念来说明,也可以拿过度采摘的理由来理解。可是有些山头主义的商人不愿意接受底蕴退化的事实,而依然包揽一山头以制作茶品,只认作“云南”、“大树”、“大叶种”,并特别讲究个别山头特色,或茶区特色,故意忽略了普洱茶之所以成为普洱茶的茶性基因,所谓的普洱茶底蕴,把普洱韵抛诸脑后。好比以福建安溪茶树依据采炒揉晒普洱茶工序压制的茶品,又或以广东潮州凤凰山的茶树依样画葫芦以普洱茶工序压制成茶品,自然也是有其独特的“茶性”,也各自有特色。然而,这只是外表以“普洱茶品”包装,而内含物质却不然,茶性基因已非,毫无“普洱韵”。

关于普洱茶膏


【小杨导读】什么是普洱茶膏?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普洱茶膏的由来]:

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如何鉴别茶膏的品质】:

茶膏品质的优劣:

一是外形色泽,

二是茶汤色泽与亮度,

三是滋味是否纯正。

如果茶膏外形色泽呈黑色并光亮如漆,表示茶膏生产时间较短;

如果膏体表面呈白霜状,表示生产已有一定时间;

如果膏体表面白霜明显,表示出厂时间更长;

如果膏体表面呈现灰色,表示茶膏开始变质。

当冲泡后,汤色红艳清澈明亮,说明茶膏质优,杂质少,工艺精;

若茶汤暗褐混浊不清,带悬浮物,产生沉淀,杂质多,说明其制作工艺及提纯方法落后所致,像采用土法大锅熬制的茶膏,极容易出现上述现象。

正常品质的茶膏,冲泡后茶汤色泽红艳明亮,滋味浓厚醇润甘滑,生津止渴,回甘持久,显现沉香(中药香),使人饮后心旷神怡。

【茶膏的冲泡方法】:

这是目前冲泡普洱茶膏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普洱茶膏最流行的方法。它的冲泡方法简单易行,只需一个冲泡的玻璃杯(很多人用玻璃材质的公道杯),及一个或几个品茗杯(按品茶人数确定)的用具,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茶坊均可冲泡与品饮,不受环境的约束。

它的冲泡过程也极其简单,大约为六个步骤:

准备(公道杯与品茗杯)—投入茶膏(1~2克左右)—冲水(水量不能太多,以水杯三分之二为宜)—轻轻摇动(让茶膏在水中缓慢溶解、释放)—分茶(将溶解好茶膏分别倒入品茗杯)—品茶

这里有三点需要说明:

①1克茶膏能冲泡500毫升的水。

②茶膏的溶解不是一次完成的,与速溶茶粉不同,茶膏在溶解到一定程度后,即我们通称的达到饱和度后(通常为宝石红),其溶解的速度放慢,待将水倒出,重新冲入开水后,又开始新的一轮溶解过程,直至茶膏全部溶解为止。这个过程可能是两次,也可能是5次,以投入茶膏的量为主。因此,我们说一克茶膏可冲泡500毫升的水并不意味一次冲泡完成。

③茶膏中有一款特殊品种“红运当头”,它的冲泡方法与其他茶膏不同,它是先放水,后投入茶膏,茶膏始终漂浮于水上,其红色的颜色呈云雾状向下飘散,极具动感。

【小武闲聊】

文章介绍了普洱茶膏的方方面面,很长,请耐心品读。购买普洱茶膏时,请注意鉴别。

简单介绍一下

普洱茶膏的功效:

1、解酒护肝的功效

2、消食、解牛腻的功效

凡是品饮过普洱茶膏的人都知道,在吃完牛羊肉或饱食大鱼大肉之后品饮普洱茶膏,消食的速度极快。

3、养胃的功效

普洱茶膏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可以空腹饮用,即不伤害人的胃肠,又起到养胃的功效。

关于冰岛普洱茶


冰岛普洱茶是属于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原产于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冰岛公弄村,主要分布在临沧市境内。其种植范围主要是在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大雪山中下部的冰岛村、公弄村和大中山等地方。是我国1984年首次认定的国家级良种,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4—30米,树幅3~12米,叶特大,叶形椭圆、长椭圆或呈卵圆,叶色绿或深绿,有光泽,叶面强度隆起,叶质柔软肥厚,部分革质。嫩芽黄绿色,肥壮,茸毛张显,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121.4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1.7%,茶多酚33.8%,咖啡碱4.1%,儿茶素总量18.2%,故收敛性(茶气)特强,浓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一、冰岛普洱茶的采摘

普洱茶叶的鲜叶采摘最佳时间在日出后半小时后,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鲜叶水分含量过高,不利萎凋与杀青的问题。一般是到早上十至十二点左右的时候完成采摘工作。采茶一般可以在春季、夏季和秋季三个季节进行,也可以有旱季雨季之分,其中旱季春茶在二月底至五月中、秋季茶则在九月底至十一月底之间,五月底至九月底为雨季茶。其中旱季春茶因为还没有收到雨水的影响,茶气比较充足而是制作普洱茶的最佳时机。

在采摘完新鲜茶叶后,就要立刻开始普洱茶的制作过程了。需要注意的是新鲜茶叶采摘完毕后不能在箩筐或是蛇皮袋子里放太久,否则茶叶会因为潮湿捂太久而有发霉或变质而影响做茶的品质口感。冰岛普洱生茶的制作过程主要有杀青、揉捻、日晒干燥。再完成这样的程序后所做成的茶叶就叫生散茶。如果把生散茶经紧压成型,就成为紧压生茶品,俗称青饼。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普洱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品。

二、冰岛普洱茶的杀青

杀青过程主要将鲜叶水分含量减低,可柔软叶质与降低杀青温度。在旱季自然阴干萎凋,在雨季则以热风萎凋。杀青普洱茶杀青主要方式为锅炒或滚筒式,其温度应该在摄氏180度以下,全程6分钟左右,温度与时间都需依实际投茶量、茶叶嫩度、水分含量等等因素做调整。完成后,正常茶叶叶色由鲜绿转为深绿或墨绿。杀青完后,仍是将茶叶摊凉,准备进行揉捻。绿茶杀青目的在于停止发酵,而普洱茶则只需使发酵减缓速度。

三、冰岛普洱茶的揉捻

冰岛普洱茶的揉捻是以手工进行揉茶,且依茶菁粗细,分粗揉与复揉二次,尤其针对梗枝部分特别着重二次复揉。现代制茶则多以机械式盘式揉茶机处理,而后再人力进行部份加工或挑拣。揉茶工艺的意义在于将松散的茶叶卷曲成条索,并破裂细胞壁以利于冲泡中茶汁释出。在手工制茶中,揉捻程度的轻重对成茶品质有重要的影响。

传统揉捻工艺一般都是手工揉捻,但由于现在市场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比较大,有些时候会使用机械设备进行揉捻,而盘式揉茶机通常会造成茶叶结块,以现在制程会以解块机进行解块。传统手工揉茶则无此情形出现。毛茶干燥(晒青毛茶)揉捻完后,直接均摊在竹席或水泥晒场,以日晒干燥,晒干过程翻拌2~3次,日晒加热幅射,一般不会超过摄氏40度。如果干燥不完全,将会使茶菁过度发酵,甚至可能发霉现象。干燥完全的普洱青毛茶,色墨绿或深绿,叶身较薄者为略带黄绿色。此即俗称“晒青毛茶」”毛茶分级将晒青毛茶依芽毫多寡、心叶比例,或以单叶大小筛分等级。一般野生茶以人工方式挑选,台地茶(茶园茶)则多以筛分机处里。到这个时候,普洱茶的生茶制作就已经完成了,如果是要制作生饼茶,那就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生茶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洱生茶。而如果是想要做熟茶,则需要再经过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普洱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饼,也就是俗称的普洱熟茶。

传统制茶工艺中,青毛茶要经过两次揉捻。初揉在茶叶杀青、摊晾后进行,揉至茶叶基本成条、茶汁渗出后,将茶叶晾至次日清晨,再进行复揉,以确保茶叶中较难揉成型的粗老枝叶也紧结成条索。这样制成的毛茶身骨结实沉重,色泽乌润有光,冲泡时汤色金黄,滋味浓郁饱满。

现代大树茶的制作,在揉捻工艺上与传统制法有很大差别。由于市场上盲目推崇“大叶”概念,为了凸现原料叶张宽大,不少厂商在定购毛茶时,便要求山民少数民族在揉茶时不要揉得太紧。这样在揉捻环节中,许多茶叶仅轻轻揉过一次,条索粗松,压制成饼外观虽美观,但在冲泡中由于茶汁无法溶出,滋味淡薄,汤色清黄,失去了滇青茶厚重浓郁耐陈化的特点。

机械制茶中,冰岛普洱茶的揉捻程度是视原料嫩度及成茶需要,通过压力与揉茶时间来决定的。对于保证品质而言,也应提倡揉捻到位。特别是制作熟茶的原料,为保证发酵后条形紧结、提高等级,更要适当加重揉捻。

四、冰岛普洱茶的毛茶干燥

毛茶干燥(晒青毛茶)揉捻完后,直接均摊在竹席或水泥晒场,以日晒干燥,晒干过程翻拌2~3次,日晒加热幅射,一般不会超过摄氏40度。如果干燥不完全,将会使茶菁过度发酵,甚至可能发霉现象。干燥完全的普洱青毛茶,色墨绿或深绿,叶身较薄者为略带黄绿色。此即俗称“晒青毛茶”毛茶分级将晒青毛茶依芽毫多寡、心叶比例,或以单叶大小筛分等级。一般野生茶以人工方式挑选,台地茶(茶园茶)则多以筛分机处里。到这个时候,普洱茶的生茶制作就已经完成了,如果是要制作生饼茶,那就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生茶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洱生茶。而如果是想要做熟茶,则需要再经过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普洱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普洱熟茶。

《关于困鹿山》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喝绿茶困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13523.html

上一篇:布朗族茶文化透视:走进章朗山寨

下一篇:西双版纳古茶山之旅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