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寻茶记:走进邦崴古茶山

2019-12-09

成名:1700多年茶树王的故乡

提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邦崴古茶山,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那棵生长在邦崴古茶山上已有1700多年树龄的过渡型茶树王,其树高11.8米,树幅8.2米×9米,基部干径1.14米,树冠挺拔,枝叶繁茂,并至今都在采摘食用。

这棵邦崴茶树王与有着2700多年树龄的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千家寨野生茶树王及有着1300多年的澜沧景迈芒景栽培型古茶林共同构成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古茶树演变标志,是普洱成为“世界茶源”的有力证据之一。邦崴过渡型茶树王也就成了普洱茶名茶树。1997年4月8日,国家邮电部发行《茶》邮票一套四枚,第一枚《茶树》就是邦崴的这棵古树茶。邦崴古茶山也因这棵茶树王而名扬天下。

据悉,1991年3月,当时思茅地区茶学会理事长何仕华根据群众反映到邦崴村对古茶树进行了初步考察,之后思茅的多位茶专家于1991年4月和11月两次考察了邦崴古茶树和古茶林。1992年10月,云南省茶叶学会、思茅行署、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思茅地区茶叶学会、澜沧县政府共同召开了“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认为邦崴大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有栽培茶树芽叶枝梢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1993年4月,“中国普洱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举行,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名专家对邦崴大茶树进行考察,再次论证了这棵大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大茶树,有力地证明了普洱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震撼:独特地理气候造就大面积的古茶林

邦崴古茶山主要位于普洱市澜沧县富东乡,涉及的乡镇还有澜沧县的文东乡、东河乡、上允镇和大山乡。因大茶树在富东乡邦崴村而得名。邦崴古茶山地处澜沧、双江、景谷三县交界处的澜沧江畔,距澜沧县城155公里,是“两江并流三县交界”的地方,有澜沧江沿岸线24公里,境内河流有小坝河、打黑河、富东河、南滇河等,境内森林覆盖率61.2%,茂密的森林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邦崴古茶山坡大无平地,海拔在1900-23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8℃,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有利于高品质茶叶的生长。据说,在清末之时,邦崴古茶山是当地生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是重要的产茶之地,也曾是通往缅甸的古道站点。

在邦崴村,我们找到了这棵茶树王原来的主人魏云顺。在他家那低矮古朴的土屋里,简朴的火塘旁,他给我们讲述了古茶王树的故事。看着他那已80多岁的老父亲在火塘边烤着茶,不停地抽着旱烟袋。魏云顺说,这茶树也不是他家祖上种的,但他家已管理了六代人了,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感觉这茶树就已经这么大了,五十多年了,茶树也没见长大多少。魏云顺说,他奶奶曾告诉过他,虽然人最多能活到一百岁,但要想到一千年的的事情,所以茶树一定要保护好,还要不断的种植。

现在,与茶树王差不多同龄的古茶树只有9棵了,最大的那棵由政府接管外,其他均由农户自己管理着,二号古茶树就在魏云顺家的屋前,同样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今年还产了13公斤干茶叶。另外,他家还有上百年的古树茶200多棵,这几年邦崴茶名气越来越大,茶价也上涨了不少,茶叶已成为当地农户的主要经济

cy316.COM编辑推荐

邦崴古茶山简介与其普洱茶口感特色


谰沧富东乡邦崴村,该村位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北部,地处澜沧双江、景谷三县交界的澜沧江畔。清末,邦崴就是当时生产的六大茶山之一,是重要产茶之地。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6.8℃,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四季山青水绣,最有利于高品质茶的生长。不远处谰沧江边万丈悬崖和滔滔江水声,上百年、千年不等的古茶林就静静的矗立在偏坡的园地里,这是一张什么样的画面?时过竟迁,几乎被人们所遗忘的古茶林经过千百年风雨的洗礼,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巍然屹立于峭壁和群山之中,俯视着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沧桑变化,此情此景真令人突发思古之情,感叹人类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生长在海拔1900米的澜沧江富东乡邦崴村寨园地里,为乔木型大茶树,树姿直立,分支密,树高11.8,树富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支0.7米。该茶树林在从古至今的1000余年里,一直被当地茶农精心栽培和采摘,一直鲜为外界人所知。垂垂老矣但却苍劲雄伟,青枝绿叶吐纳新芽,一棵棵的古茶树总给人厚润肥壮、生机勃勃的感觉。这一枝一叶均是上天和大自然长期累积的精华,也是先人留下的重要遗产。大自然优胜劣汰令坚强者屹立不倒、生生不息,这是勤劳智慧,开拓奋进的先组们留给后人的恩赐和财宝,也是上天的机缘。

【邦崴古茶树 体貌特点】

邦崴古茶树为乔木型大茶树,树姿直立、分枝密、树高11.8米,树幅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枝0.7米,树龄在1000余年,从古到今一直被当地茶民所采摘利用,但鲜为外界人所知。

【邦崴古茶山 品质口感特色】

香气高锐持久,香甜质重饱满,滋味浓烈.醇厚稳健,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微苦涩,甘韵强而集中于舌面,香型层次明显,汤色清澈明亮。

茶山行:倚邦古茶山拾遗记


小的时候学过一首诗叫“在山的那边”。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的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山那边真的是海吗.......”

走过很多茶山就一直在想大山深处除了茶还该有些什么?

爱茶的人总有一种自然情怀,喜欢拥抱蓝天,贴近自然。

去过易武街后,对倚邦依然充满了好奇,梦中的倚邦应该是轻云薄雾,朦胧中有一个抽着烟筒的小老头,生活随意。还有带着泥土味的老木房子,偶尔有几只飞鸟掠过,显得宁静安详。就像画家手里,山中朦胧的陋室。

从象明开车至倚邦行程大约1个小时左右。

(倚邦路上云中山,山中云)

清晨去倚邦放眼望去能看见一片灵动的云海,像仙气凝结的一团,分不清是云中的山还是山中的云。进入半山腰后,为防止车子打滑去倚邦的路是一条铺满石头的小青石路,路有点弯,车子受力点不固定,像名符其实坐过山车的感觉。

(倚邦正街大榕树)

倚邦正街的路口有两棵大榕树,枝叶四散,苍老而坚挺有力,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气息。

(沉寂的古街依旧飘着茶香)

进入古街,多了几分宁静,详和。

走进这里就把自己当成一个闲人吧!因为这里安静的会让你想肆无忌惮。去肆无忌惮的脚踏每一块青石板!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都是那些老茶人曾走过的路。上面记载了多少普洱茶的故事,留下了多少历史的印记。暖阳下懒猫闲坐路旁,街边依然能看到纯朴的村民,他们以茶为生,生活简朴。

(倚邦人家生活一角)

倚邦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分布着傣族,哈尼族,彝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这里曾是普洱贡茶的采办地,清代兴盛时曾有上千户人家居住,经过几代人的入住迁徙,如今遗留下来的仅40来户。

(倚邦正街)

倚邦有三条石板街,正街,石屏街,曼松街。

倚邦大庙台基下是石屏街,石屏街过去有1公里长,以前去普洱思茅要经过此地,滇南官马大道是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各省至北京,这条茶马古道,古时以运输普洱贡茶为主。据当地人讲,他们曾按照这样的路线找人效仿古人驮茶拉马试过路,花了足足三个多月的路程抵达北京,想想以前的马驮邦过了多少露宿风餐的日子。

(大庙台基下的石屏街)

明代称倚邦为磨腊倚邦,傣语译为有茶树有水井的地方。来到倚邦一定要喝倚邦的水,听这里的老人说,这里以前至少有8口水井。如今有四口水井保留较好。

(大榕树底下的龙王井于去年整修完工)

说到龙王井,这里曾流传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据说井里面曾住着一条龙,村子里有一个书生每次去井口打水,这条龙都会摇尾相送,这口井曾是倚邦人家日常供给的饮用水,在离井口不远处有一棵古老的龙眼树,枝繁叶茂,结出的果子皮厚果大,老人小孩都喜欢在大树底下乘凉玩耍。不知过了多少年,村子里的书生高中状元离开了此地,而井旁的龙眼树也跟着倒塌了。后来倚邦人口越来越少,一代又一代人入住又迁徙,这口井慢慢被人们遗忘。现在的龙王古井于去年整修完工,但是依然能看到屹立在井口上方的龙眼树根。

(去龙王井的林间小道)

古时去龙王井的路并不好走,路陡坡大。现在已是一条完整的林间小道了,水井位于山脚下,四周遍布着林荫植被,在井口上方有两棵偌大的榕树相偎相依,青藤环绕,像一个小洞穴,初来,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但是到达井口处又觉得格外开朗,阳光拼命透过郁郁葱葱的林叶在井口上方呈现出一抹亮光,显得阴冷诡异。泉水像玉露一样经过龙眼树的根部不急不缓地流入井中。倚邦清晨的阳光出来的很早,观看完日出和云海,品一壶倚邦龙王井水,此时的水胜似茶,清甜甘洌,沁脾胃。

(清晨暖阳下的龙王井)

品过龙王井的水后,沿着公路一路往下走,可以看到大山下飘渺的云雾,灵动中带着仙气。置身于大山的云雾中,你站在山上看风景,也许看风景的人正在山顶看云雾中的你。

(山下云雾中的一角)

倚邦一行就此告一段落

请抱着一颗平常心去倚邦,这里虽然没有昔日的繁华,但是依旧美丽动人。

邦崴古茶山:茶树王与藤条茶之乡_地址


邦崴古茶山地处澜沧、双江、景谷三县交界的澜沧江畔。这里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土层肥厚。茶园散落在森林中、村寨分布在茶林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深。邦崴古茶山覆盖茶园面积4.6万多亩,其中有古茶园5680多亩。在邦崴、小坝等八个村都分布有面积不等的古茶树。

邦崴村古茶树成片种植和零星种植相结合,茶树品种以大叶种普洱茶为主。在邦崴村新寨尾发现的邦崴“世界过渡型茶树王”,树高11.8米,据称树龄1700多年,被誉为“茶树进化的活化石”。

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地区(现普洱市)举办,来自亚洲、美洲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亲临邦崴古茶树现场考察分析,达成共识:“澜沧邦崴古茶树通过分析其染色体组型,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核型对比,结果发现邦崴大茶树核型的对称性比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对称性更高。证明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权威论断,从而使得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印度的这场争论有了结果。

1997年4月8日国家邮电部发行《茶》邮票一套四枚,第一枚《茶树》图案就是邦崴的这棵古茶树。

茶山行:澜沧万亩古茶园,邦崴千年茶树王_邦崴古树普洱茶特点


取天地日月之灵气和精华,酿造澜沧江流域千年古茶醇香。

追述澜沧茶叶进化史,其帕令黑山十几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邦崴过度型千年茶树王、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的形成,构成了澜沧境内完整的茶叶大规模从野生型向人工栽培型过渡的进化链,被国家内外专家学者称为“茶树自然博物馆”。

野生型古茶树群落:帕令黑山位于县境内发展河、糯扎渡和勐郎三乡镇交界处的原始森林带,海拔高2360米,各种野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食澜沧野生茶树群落最集中的区域。这里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澜沧江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众多的木兰科植物的进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最终进化为茶科植物和野生古茶树群落。这些茶科植物群体的存在,充分论证了澜沧江中下游流域是古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的学说。

邦崴过渡型千年茶树王:邦崴古茶山是云南西南部澜沧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千年古茶山之一。位于县境以北,为澜沧“五山”之一的扎发谷山山脉分支,是澜沧江畔早起人工移种茶树重点区域。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王的发现和专家的科学论证,为野生古茶树人工驯化过渡为栽培型茶树提供了理论和实物依据。

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古茶山是布朗族傣族和祖先早期人工进行种植云南大叶茶种的典范,也是中国境内已知人工驯化种植古茶树面积最大、年代最长的古茶山。

至今,那曾经历尽千年沧桑的古茶树仍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年年产茶不断,令人称奇叫绝。

据缅甸木埂布朗人聚居区的傣文史志记载,芒景布朗族建寨和古茶树栽培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佛历713年(公元250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是早期人类共同利用茶叶资源的典范,是普洱茶最早的原料基地。其悠久的历史价值、厚重的文化内涵、优良的品质和巨大的经济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堪称千年古茶的经典杰作,普洱茶文化中的瑰宝,民族精神的象征,世界之最。

走进绵延数里的古茶山腹地,历尽沧桑的原始森林与古茶林交错丛生、相依相存,融为一体。古树、古茶和奇花异草构成了一个多样化的植物大家族,成为古茶山共同的主人,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久远的传说故事。各种昆虫鸟类在林中生存繁殖,调节着生态平衡,使古茶园始终保持着纯天然的绿色生态环境。

在古老的茶园中,至今还生长着一些茶树的精灵——螃蟹脚(衍生在古茶树上、状似螃蟹的脚,故名螃蟹脚)。螃蟹脚汲取古茶树的营养精华,被称为“茶茸”。螃蟹脚性凉,有较好的清热、解毒、消肿、利尿、降血脂、减肥等作用,常饮可以有效防治血管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

1994年以来,很多国内外茶业界专家学者来到古茶山,对茶树起源、古茶文化的延伸、民族历史变迁等专题进行了考察论证和研究,认为布朗族祖先属于古代西南边地的濮人,是最早种植和饮用茶叶的民族之一。

这对研究中国茶叶发展史、古代茶树农艺、茶叶与民族的关系、古代茶叶规模种植经营、古代茶叶贸易等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邦崴普洱古茶区


邦崴茶区位于谰沧富东乡邦崴村,该村位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北部,地处澜沧双江、景谷三县交界的澜沧江畔。清末邦崴叶是普洱茶主要产地。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6.8℃,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四季山青水绣,最有利于高品质茶的生长。不远处谰沧江边万丈悬崖和滔滔江水声,上百年、千年不等的古茶林就静静的矗立在偏坡的园地里,这是一张什么样的画面?时过竟迁,几乎被人们所遗忘的古茶林经过千百年风雨的洗礼,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巍然屹立于峭壁和群山之中,俯视着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沧桑变化,此情此景真令人突发思古之情,感叹人类生命的短暂和珍贵!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生长在海拔1900米的澜沧江富东乡邦崴村寨园地里,为乔木型大茶树,树姿直立,分支密,树高11.8,树富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支0.7米。该茶树林在从古至今的1000余年里,一直被当地茶农精心栽培和采摘,一直鲜为外界人所知。垂垂老矣但却苍劲雄伟,青枝绿叶吐纳新芽,一棵棵的古茶树总给人厚润肥壮、生机勃勃的感觉。这一枝一叶均是上天和大自然长期累积的精华,也是先人留下的重要遗产。大自然优胜劣汰令坚强者屹立不倒、生生不息,这是勤劳智慧,开拓奋进的先组们留给后人的恩赐和财宝,也是上天的机缘。邦崴古茶普洱茶品质特点:邦崴茶香气高锐持久,香甜质重饱满,滋味浓烈.醇厚稳健,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微苦涩,甘韵强而集中于舌面,香型层次明显,汤色清澈明亮。

邦崴古茶树体貌特点


谰沧富东乡邦崴村,该村位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北部,地处澜沧双江、景谷三县交界的澜沧江畔。清末,邦崴就是当时生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是重要产茶之地。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6.8℃,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四季山青水绣,最有利于高品质茶的生长。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生长在海拔1900米的澜沧江富东乡邦崴村寨园地里,为乔木型大茶树,树姿直立,分支密,树高11.8,树富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支0.7米。该茶树林在从古至今的1000余年里,一直被当地茶农精心栽培和采摘,一直鲜为外界人所知。垂垂老矣但却苍劲雄伟,青枝绿叶吐纳新芽,一棵棵的古茶树总给人厚润肥壮、生机勃勃的感觉。这一枝一叶均是上天和大自然长期累积的精华,也是先人留下的重要遗产。大自然优胜劣汰令坚强者屹立不倒、生生不息,这是勤劳智慧,开拓奋进的先组们留给后人的恩赐和财宝,也是上天的机缘。邦崴古茶树体貌特点:

为乔木型大茶树,树姿直立、分枝密、树高11.8米,树幅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枝0.7米,树龄在1000余年,从古到今一直被当地茶民所采摘利用,但鲜为外界人所知。

邦崴古茶山和它的普洱茶口感特色:

香气高锐持久,香甜质重饱满,滋味浓烈。醇厚稳健,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微苦涩,甘韵强而集中于舌面,香型层次明显,汤色清澈明亮。

被低估的邦崴古树茶


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王于2019年3月28日早上7:00在普洱市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组进行采摘。今年邦崴茶王树共采得鲜叶29.4公斤。

1.邦崴地理位置

邦崴(wǎi),澜沧富东乡邦崴村,该村位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北部,地处澜沧双江、景谷三县交界的澜沧江畔。清末,邦崴就是当时生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是重要产茶之地。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6.8℃,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四季山青水绣,最有利于高品质茶的生长。

2.邦崴普洱茶产量

邦崴村有居民730户,人口2794人,以汉族和拉祜族为主。邦崴村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各寨子旁,成片种植和零星种植相结合,茶树品种以中小叶种为主。全村有茶叶6200余亩,古茶面积1650多亩,10万多株;树龄在500年以上的,茶树基部直径在20公分以上有2286多株,有不少茶树一株就能卖万元以上,其中邦崴二茶王单株年产值达8万多元。

5.世界过渡型茶树王

这是一个多数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未曾听说的故事:1997年4月8日,中国国度邮电部刊行《茶》邮票一套4枚,第一枚《茶树》就是澜沧邦崴古茶树,面值50分。这张“国度名片”终结了一个多世纪的茶树原产地之争,向世界宣告:1991年发现的澜沧邦崴古茶树是迄今全世界范畴内发现的唯一陈腐的过渡型大茶树;茶树原产地不在印度,而是在中国云南,具体坐标直指澜沧邦崴。

4.邦崴古树茶的特点

香气高锐持久,香甜质重饱满,滋味浓烈。醇厚稳健,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微苦涩,甘韵强而集中于舌面,香型层次明显,汤色清澈明亮。

邦崴古树普洱茶的品饮感受:

第一泡入口微苦涩,有一股山野之气流入口中,心中想,邦崴的古树茶的环境应该不错,山野之气有显。

喝到第三泡,感觉舌面、舌底开始有苦涩,发干的现象。

到第4泡,发干的现象越发明显,但是仍然能觉察到苦味,而此时茶气也显着,后背开始发热发汗。嘴里有一种火山爆发之前的感觉。我停了一下,喝了一口清水,清水入口,瞬间变为清甜,真是渴望太久了。

第5泡,口中花香四起。回甘、生津明显。

第6泡到第7泡,口中汤水清甜干爽,口腔更加滋润,苦味早已化掉。

第8到第10泡,享受邦崴的喉韵,喉咙也滋润很爽,生津不断涌现。

你喜欢喝邦崴古树茶吗?以前有喝过吗?邦崴古树茶在众多普洱茶山头中不算贵,当然除了这颗千年茶王树。邦崴算是性价比很高的古树茶,喜欢可以存点喝,其后期转化还是不错的。

邦崴古茶山:“世界过渡型茶树王”之乡︱老包开讲


邦崴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澜沧县富东乡范围之内。地处澜沧、双江、景谷三县交界的澜沧江畔,距澜沧县城140多公里。邦崴古茶山以邦崴村发现1700年世界过渡型茶树王而得名,年降水1100-1300mm,海拔在1640-2100米,年平均气温16.8℃,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土壤为红壤土,土层深厚、肥实。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村寨、农田、茶园四周植被保护完好,茶园散落在森林中、村寨分布在茶林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邦崴古茶山覆盖茶园面积4.6万多亩,其中有古茶园5680多亩,在邦崴、小坝、那东、黄藤、桃子树、富东、打黑、南滇等八个村都分布有面积不等的古茶树。

邦崴村有居民730户,人口2794人,以汉族和拉祜族为主。邦崴村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各寨子旁,成片种植和零星种植相结合,茶树品种以大叶种普洱茶为主。全村有茶叶6200余亩,古茶面积1650多亩,10万多株;树龄在500年以上的,茶树基部直径在20公分以上有2280多株,有不少茶树一株就能卖万元以上,其中邦崴二茶王单株年产值达8万多元。

在邦崴村新寨尾发现的邦崴“世界过渡型茶树王”,树高11.8m,树幅8.2m×9m,最大干围358cm,树龄1700多年,被誉为“茶树进化的活化石”。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地区(现普洱市)举办,来自亚洲、美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亲临邦崴古茶树现场考察分析,达成共识:“澜沧邦崴古茶树通过分析其染色体组型,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核型对比,结果发现邦崴大茶树核型的对称性比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对称性更高。证明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权威论断,从而使得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印度的这场争论有了结果。1997年4月8日国家邮电部发行《茶》邮票一套四枚,第一枚《茶树》图案就是邦崴的这棵古树茶。2013年国际茶业大会上普洱市被授予“世界茶源”的称号。

小坝村有8个寨子397户,有人口1589人。小坝位于1800多米海拔的一个高原坝子,在两座2100多米海拔的山间,一条巨龙般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两岸塑造形成一个几公里长的小坝子。河水清澈透明,河堤两岸栽满了柳树,小坝四季风景各异,清秀宁静,仿佛像一幅田园水墨画,是名副其实的高原小江南,也是普洱最美的田园风光之一。

小坝茶在历史上就很出名。小坝村有茶园3800亩,其中有古茶1430多亩。在2000多米海拔的小坝山上,有几片古茶园面积600多亩,树形、树龄、与邦崴古茶园近似。在小坝村委会附近的古茶树有580多亩,树形、跟其他地方大不一样,茶树从来不修剪,茶树主杆不大,也不高,采摘时把茶枝拉下来,人站在地里采摘,久而久之养成的茶枝形状很象柳树枝条一样,有几米长,茶枝的长短可以作为茶树树龄的参考。每年把茶枝上的鲜叶採了,只让枝顶生长,这是茶叶采摘、留养的一种古老方式,这种古老传统采养方式曾经流行于澜沧江两岸,如普洱市的镇沅县老乌山、景谷县的小景谷、临沧市的昔归等地都有。茶叶中马蹄茶比较多,卖相虽然不好看,但茶质好,过去茶农都叫柳条茶,现在称为“藤条茶”。

那东村古茶树比较集中的是上、下那东寨,古茶面积400多亩,茶树高大、苍劲,许多大茶树成为人们追捧的单株收藏茶。那东村以拉祜族为主,种茶历史悠久。

南滇、黄藤、桃子树、富东、打黑等村位于澜沧江畔,海拔从最低676米,上升到2489米,属亚热带高山立体气候,以临沧市双江县帮滨乡隔江相望。几个村在寨子周围都分布有古茶树,面积有2200多亩。

近年,邦崴茶名气越来越大,也导致茶价普遍上涨。邦崴茶名气上升主要是因为邦崴茶的茶质好--邦崴茶芽头肥大,条索粗长,口感苦涩适中,回甘明显,滋味浓烈,香气不强但持久,山野气韵较强,且耐冲泡,所以深受大家喜爱。

谁是邦崴古茶的历史主人?五房茶马古道考察记


2004年8月23日,考察队全体队员终于站在了邦崴古茶树下。看到这棵举世闻名的千年古茶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心情难以平静。地方政府在古茶树旁立碑保护,一条防护栏把古茶树围住,古茶树下的杂草已被清除,一层生土覆盖了古茶树原来裸露的根茎……

考察队专家的心却骤然紧缩起来,勐海南糯山的古茶树王死了,澜沧景迈的古茶树王也死了,原因正在调查研究中,但保护古茶树首先要保护古茶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则是千真万确的。

因为中国、世界不能没有这棵古茶树,的源与流,世界茶叶的源与流,都要从这里说起。改写世界茶叶史的发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一百多年间,国际学

术界根据印度阿萨姆的古茶,倾向于认为世界茶叶原产地在印度。邦崴古茶树的发现,颠覆了茶叶原产地的传统学说,改写了人类种茶的历史。

邦崴古茶树屹立在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箐头的斜坡上,树高11.8米,树幅8.2米×9.0米,根部干径1.14米。古茶树分枝茂密,

树姿匀称,属乔木型大叶茶树。邦崴古茶树1991年3月始发现。同年4月和11月,思茅牵头组织茶叶专家进行了两次综合考察,并把采样送云南省茶叶研究所

化验分析。结果显示,茶树所含化学成分和细胞组织结构与栽培型茶树相同,但树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征与野生茶树接近,树龄千年左右。1992年

10月11日至14日,云南省茶叶学会、思茅地区行署、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思茅地区茶叶学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在澜沧召开“澜沧

邦崴大树茶考察论证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邦崴古茶树是野生型与栽培型茶树之间的过渡类型,它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栽培驯化同源。消息发表后,引起

国内外的关注。

1993年4月,“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举行。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对邦崴古茶树

进行考察和研究。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澜沧邦崴古茶树通过分析其染色体组型,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核型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邦崴大茶树核型的对称

性比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对称性更高。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类型的结论,以核

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

这一结论轰动了世界。此前的一个多世纪,以英国学者为代表的学术

流派依据印度阿萨姆种认为,世界茶叶原产地在印度。邦崴古茶树雄辩地证明了世界茶叶原产地在中国、在云南。印度《阿萨姆评论》1993年第四、第五两期连

续刊载研讨会成果;《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年4月17日载:“茶叶故乡在何方,专家确定在思茅”;香港《文汇报》1993年15日报道:“世界茶叶原

产地,专家认定云南思茅”;同一天泰国《新中原报》载:“云南是世界茶叶起源地”;次日,菲律宾《世界日报》载:“云南思茅山区,世界茶叶发祥地”。它证

明中国、云南是世界最早的种茶之地。

 

学者考辨“濮”与“普”

这是一片创造生命奇迹也创造文明奇迹的热土。邦崴古茶树确立了中国、云南是世界茶叶起源地或发祥地的地位。但问题还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历史性的细节需要说明:是谁种下了这棵古茶树?谁是邦崴古茶的历史主人?

研究的知名学者黄桂枢副研究员,最先提出并研究了这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在与考察队座谈时,黄桂枢先生通俗易懂地介绍说:大叶种茶是祖宗,中叶种茶是儿子,小叶种茶是孙子。那么,培育这“老祖宗”的人是谁呢,是云南西南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

早在1993年4月举行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上,黄桂枢先生依据邦崴周围新石器考古和民族学资料的研究发表了论文,提出“邦崴古茶树是古代濮人———布朗族先民进行的‘科学实验’”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公认。

黄桂枢先生系云南墨江人,青少年时常喝,走过茶马古道,见过民间妇女揉制。他后来从事文物管理工作,长期从考古学和民族学的角度致力于

研究,代表作有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该书出版获得极高评价,有人说:“《文化》是历史上首次综合介绍古今文化的史

书”,有人称该书为“21世纪全方位的记,更是当代经”……评价之高,可见黄桂枢先生在研究方面的造诣和水平。

黄桂枢

先生在占有大量民族学第一手资料基础上认为:布朗族先民“濮人”在游猎生活中最先认识并栽培茶树;从其语言演变的脉络看,布朗族先民称茶为“得责”和

“腊”。“得责”义茶叶或佐料;“腊”专指茶叶。由此可看出布朗族先民对茶的认识利用的渐进过程。布朗族先民最初把茶归入佐料中,是为初识阶段;后茶有了

专有名词,是为进入人工栽培利用阶段。再从后来傣族、基诺族、佤族和哈尼族尼人称茶也呼“腊”来看,布朗族先民应为邦崴古茶树的历史主人。

明万历年《滇略》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历史典籍中第一次出现的关于的记载。黄桂枢先生注意到,典籍首载“普茶”与后来所载

“”之间的一“洱”之差,并非疏漏,并非偶然。这一字之别,隐藏着源与流的珍贵信息。所谓“蒸而成团”,是无疑;“士庶所用”,可知当

时种植、生产、饮用相当广泛,有趣的是“皆普茶也”。那时,不叫“”而是叫“普茶”。

何以如此?黄桂枢先生认为,布朗族先民最早认识、栽培、利用茶叶,随后茶叶种植和饮用为傣族、基诺族、佤族和哈尼族等先民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唐代以前,

布朗族等先民统称为“濮人”。到明万历年间,这些“濮人”种茶、制茶、饮茶已有相当的规模。因而人们把他们种植、生产的茶称为“普茶”。“普”为“濮”的

音转。至此,黄桂枢先生的研究,为我们勾勒出源流的一个脉络。也说普洱与

说到的源流问题,不能不说普洱。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有“出云南普洱”的记载。普洱县板山茶树箐头和黎明乡的深山密林中,各有一棵神秘

的茶树王,四乡百姓每年农历二月二均前往拜祭,不能前往祭拜的百姓,要朝普洱方向上香献牲。哈尼族贝玛说,他祭奠黎明乡的茶树

王已有20多年了,这一祭奠礼仪是从师傅那里继承下来的。考虑到哈尼族贝玛师徒代代相传的特殊方式,民间拜祭茶树王的习俗,其历史应当十分久远了。由此,

可知普洱在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明代以前,普洱已成为的重要集散地,形成了著名的五条茶马古道。考察队员、云南农大茶学系教授周红杰著书说:一是官马大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

省。普洱贡茶就是经这条官马大道进京入朝的。同时,这条古道南延车里佛海,由打洛至缅甸景栋,再转运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二是关藏茶马大道,普洱

茶从普洱经下关、丽江、中甸进入西藏,再从拉萨中转尼泊尔等国。三是江莱茶马道,经普洱过江城入越南莱州,再转运西藏和欧洲国家。四

是旱季茶马道,从普洱经思茅糯扎,渡澜沧江到孟连出缅甸。五是勐腊茶马道,从普洱过勐腊,销往老挝北部各地。

如此发达的商贸通道,仅仅围绕着“蛮荒之地”的一个特产而存在而发展而延伸,在崇山峻岭中历千年而不衰,在中外历史上,绝无仅有。一个“蛮荒之地”的

特产,驱赶着人们往返于千里鸟道羊径,不惧旅途艰险,不畏抛尸荒野,让人惊叹。如今,商道历历在目,驿站清晰可辨。

至明清,的生产销售规模愈来愈大,特别是设普洱府后,普洱府所辖思普地区的茶,须加普洱府官印出境。省内外专门经营普洱

茶的商号、商会林立,江浙、福建一带的茶商纷纷入滇经营,名声更盛。于是,便有了清人安徽望江进士檀萃“普茶,名重于天下”的记

载;有清人阮福专著《记》;有了“瑞贡天朝”的殊誉,等等。,经普洱名满天下。

至于先有后有普洱地名,还是先有普洱地名后有的争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没有结论也没有意义。

茶山行:香竹箐寻茶记


连年到访云南,滇西临沧市的名山头,总是叫人心生惦念。最近4年近100场的茶文化公益讲座,每次开场讲到的就是凤庆县香竹箐的锦绣茶祖。2016年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其树龄为3700年。今年当提议此行前去参观时,一行人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早上从云县出发直奔凤庆方向,导航一次次呼唤我们右转上无名道路,定眼细看,云县到凤庆之间新修的道路正在施工,竟自并无道路可循,于是不再理会导航的絮絮叨叨,先行直奔凤庆县城,再沿着昔日的路线前往。看导航的路线虽说是远了一点,但在云南茶山行,稳妥比犯险冒进是更好的选择。

从凤庆县城沿着凤腰线上山直奔锦绣村,行不多远,一眼瞥见路旁树了个牌子:前方道路施工,禁止通行。心下一沉,看看对方不断有车辆驶过来,也只好硬着头皮前进了,这个时候就只能看运气了。山路无数弯,仿佛漫无尽头。直到前方出现了一辆当地牌照的越野车,开的又快又稳,眼见前方只有这一辆车,索性来个跟跑。幸运之神的青睐,前车居然也是去同样的目的地,40多公里的路程,导航显示需要2个半小时,居然提前了40分钟到达。车至锦绣村停车场,前车也停下来好奇的回望我们。于是近前打招呼:“您就是这个村里的吗?”这个看上去淳朴憨厚的汉子点头微笑。于是索性跟着上他家里去看茶。

村子的路边,两个身材高大魁梧的外国人与几位茶农围着一棵古茶树釆摘鲜叶,其中一位身手敏捷攀上树去釆起来有模有样,另一位则用三角架支在树下仰拍。巧的是,正是给我们带路的那位茶农家来的茶友,两位来自俄罗斯的茶商。一排古树,拿随身携带的尺子逐一测量,树干围径大都在130公分,就只有正在采摘的这一棵新梢蓬勃生长,余下的仍要再等待些时日才可以。背上釆下的鲜叶一起回到茶农家里,将青叶摊放在水筛上,待其挥发水分、青草气,至适宜的节点再下锅炒茶。

等待的当口,一行人前去参观锦绣茶祖,带路的茶农名叫韩凤昌,用随身携带的钥匙打开门上的铁锁,并逐一交待:“就连茶树落下的叶子都不可以捡走。”据说有360度摄像头实时监控。隔着竹木栅栏仰望古茶树,树上挂着一块保护牌,标称其树龄为3200年,落款为凤庆县人民政府。瞻仰过锦绣茶祖的雄姿之后,又返回茶农韩凤昌家里。来得都是客,任是俄罗斯的茶友、台湾的茶友,还是河南的茶友,都团团围坐在茶桌前品茶。

下午两点半,韩凤昌开始生火,准备下锅炒茶。来自台湾的一位茶友,绑了个小辫子,从甫一见面就喋喋不休的各种说教,即便站在杀青锅前,犹自停不下来。两位俄罗斯茶友汉语非常流利,而且性格开朗,其中一位站在台湾茶友的身后,又是搖头、又是摆手、又是撇嘴。表情生动有趣,让人忍俊不禁。私下猜度,或许是用这夸张的动作表达并不认同来自台湾茶友的各种喧宾夺主的言行吧!

韩凤昌手脚麻利的将杀青锅刷洗干净,然后站在灶前耐心等待锅温升上来。并且跟嘴巴停不下来的台湾茶友邀约:“您来先炒一锅?”台湾茶友却各种推脱。上午单株釆下的古茶树鲜叶,只有10公斤多一点,先称量过后,分作两锅来炒。鲜叶下锅,噼啪作响,升勝起白色的水气。技艺精湛的韩师傅,徒手炒茶并不借助任何工具,就连手套都没有带。虽说炒茶口诀:手不离茶,茶不离锅。但炒青时能耐住青叶60度的高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前期的翻炒抖散,后期的抖闷结合,极为消耗体力。汗水沿着韩师傅黝黑的脸庞不住往下淌,时不时用衣袖擦去汗珠。20多分钟以后,杀青完成,青叶出锅,均匀地撒在水筛上摊凉。然后接着去炒第二锅,待第二锅炒完,前面的杀青叶刚好完成摊凉,可以进行揉捻工序。

又过了20分钟,炒完了第二锅的青叶,韩师傅站在一旁笑着说:“昨天接了一拔茶友上山,今天又接了另一拔来,有些累了,吃颗烟喘口气。”然后开始手工揉捻,团揉抖散,在韩师傅的手中,茶条索逐步紧结成形。然后交由韩师傅的家人,端起来送上阳台,薄薄的撒在竹筛里,趁着大好的阳光将其晒干。

难得亲眼目睹了香竹箐古树单株釆制,从鲜叶采摘到毛茶初制的完整过程,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们再继续等待下去,于是恋恋不舍的告别韩师傅,辞别香竹箐,心下安慰自己,或许在下一次到来的时候,会有机缘品鉴到香竹箐古茶吧!

回想起过往,台湾师范大学邓时海教授莅临河南郑州为茶友们作讲座,曾笑着对客串主持的我说:“小马,不要再跑云南茶山了,你已经跑了很多了,以后茶山可以放在茶桌上了。”我笑而不言,邓教授的品鉴能力是令人极为感佩的,尤其是对普洱茶的仁人用心,着意推出福禄圆茶,主要就是凤山茶,期望能带动凤庆的茶农过上好生活。每每品鉴福禄圆茶,都让人悠然神往,我想那里有锦绣茶祖香竹箐大茶树,还有让人时时回味的美好时光!

【普洱茶山】邦崴云游,寻根普洱茶


关于茶的起源东西方争论多年,各说各的,一直没有共识。我生在镇沅九甲,父亲是农业工作者,是“2700年世界野生茶树王”第一批公派考察者之一。我亲眼看他制作标本,听他讲野茶王,受他的影响对这方面有些关注。下岗后迫于生计选择事茶,为茶而翻章寻据四处奔波,为茶而夜不能寐食不知味。1999年得到本《首届普洱茶节会刊》,上面重书“邦崴过渡型茶树王”,自此明白了它的价值,认清了它在学术界的地位。随着太和甜茶的发掘构建,我更大范围地游历众山,但澜沧邦崴对我来说还很遥远。“07普洱茶风波”后我来到了宁洱县,在这我第一次真正品到了邦崴过渡型茶,也认识了邦崴人胡师等。

邦崴过渡型茶给我的感觉是香极高,而且香易扬,热杯就能赏干香,冷杯又能嗅凝香,它的香是那么张扬、那么诱人,但品久了又觉得它怪怪的,似真似假似有似无,不得其解。邦崴的朋友顺带还送来了小坝茶,一看有梗有马蹄有粗条,干茶样子很自然,顿有似曾相识之感,想来应该与宝仓山老乌山同理,于是便极力推荐,让厂方明白其优,凝上心头、品茗鉴山之心又起。在茶厂我在其位就得尽其责,不可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云游,按捺住静下心研究普洱茶加工,研究我的普洱仓。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富东乡西北的邦崴村,有一棵闻名中外的“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它的发现,改写了西方一直认为茶发源于印度的阿萨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是世界茶源地,云南澜沧江中游地区是茶演化发展的核心区。邦崴是一个典型的拉祜山寨,茶王生长在海拔1900米的寨山园圃地上,树高十几米,树龄1700余年,是目前我国及世界发现的最大的过渡型古茶树。经专家实地考察鉴定:邦崴古茶树既有综合树形、叶片和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有芽叶、枝梢的特点,是典型的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古茶树,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栽培驯化同源的关系。它的发现,填补了从野生茶树到栽培型茶树之间的空白,改写了世界茶叶演化史、改写了西方学者一直认为茶树发源印度阿萨姆邦的历史,对茶树的起源和进化,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生物学、茶树良种选育、茶文化发展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充分证明了“中国澜沧江中游两岸是茶树原产地中心带”的这一科学论断。

品茗鉴山之心实在憋不住了,2009年的国庆,我趁厂不忙一溜烟就跑到了邦崴。过渡型老王没千家寨野王雄伟挺拔,但枝繁叶茂神采奕奕,远比老乌王健硕,可比起邮票来已是逊色太多。虽然人们已圈地做了围栏保护,老王感觉还是大不如前。胡师请来了看护人,让我近距离考察,征得同意后采集花果枝叶以制标本。实地考察发现,它的生存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填土圈地扎围栏,管养上确放任自流。邦崴的超大型古茶树都在田间地头都在寨子周围,这与老乌山“人与茶为伴、寨与茶为邻”别无二致。茶树大叶型中叶型小叶型都有、但它的小叶型与澜沧江东岸、与无量山系的不同、它没有明显的品种香,应该属于大叶种变异或退化,这些千年古茶树是拉祜族先民在原始农耕时栽种的。它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依然树干挺拔、枝繁叶茂、树荫浓密。

邦崴千年古茶树属云南乔木型大叶种茶,是生产普洱茶的原生品种,一直被当地农民所采摘利用,茶叶产量高、品质好,制成茶叶香气高扬、滋味回甜爽口。它融合了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国际性,使之成为茶树发展史上的瑰宝。鉴于古茶树的珍贵,中国邮电部于1997年4月发行了《茶》邮票一套四枚,第一枚《茶树》就是澜沧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成了国家名片,闻名于世界,成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坐标和活化石,是国宝,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普洱茶发展链条中的根基和源头。每一个寻根普洱茶的人,都会到邦崴寻茶问道。

未进邦崴先闻酒香,邦崴茶酒这几年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的魅力。入寨的路是下坡的,而且很陡。路边随见棵棵高大的茶树,一排排整齐的猪圈。胡师家就在路边,车一溜弯就进了家。他就有许多古茶、加之他为人实在,热情好客,关键是又他接地气,啥事都能说个大至、所以来他家考察的人特多,我来后他专门带我看了他家的小叶子古茶。

邦崴山真是富饶,苍劲的大树、稀奇古怪的植物、时不时遇到的野生动物、数条清澈甘甜的小溪,山里啥都有,野菜更是多得不计其数。在山里我还发现了邦崴的另一大支柱产业——草果,它是那样的兴盛,是仅次于茶的第二产业,早年茶不值钱时是这名副其实的当家花旦。

胡师少酒,特邀他岳父与我共饮,没想到他特健谈。老人家姓李,祖籍“柳树湾”,在清末农民起义时从景谷移居邦崴已是七代人,来时还存家谱,老祖先来到时势单力薄立足颇难,觉回乡无望,长叹:“要讨老婆黑了、要变大老黑了、回不了家了……”便把家谱毁之,彻彻底底融入大山。他会酿酒,很多逃夷方的汉人都是靠酿酒站稳脚根,生存并一步步发展起来,现在李姓已发展成为邦崴大姓。来后他们常回景谷,不是去问祖而是去贩盐,这一带不产盐,所用的盐从古到今都是从澜沧江东岸的景谷贩运来。在清末农民起义之前祖上就常往来于两岸,对这边的情况较熟悉,所以遇难避于此。

关于云南清末农民起义有数个版本,有褒有贬。在老家九甲、现在所称的“九甲千家寨”就是在那个时期成形的。景谷镇沅景东三县简称“景景镇”,南诏国大理国时属银生城,明朝时属“陶府”。陶府是汉族傣族共治、享有高度自治权,是当时乃至清朝政府最为倚重的地方势力。正是在明朝时期大量的汉人移民云南,使汉人第一次超过云南原住民,认云南进入前面开发时期,大部分地区发展逐步与中原同步。在清末农民起义时期陶府遭受了严重而彻底的打击,人们四散而逃,世居的傣族更是彻底迁移。人们从景东逃镇沅再逃景谷,向更远地方向澜沧江西岸、往南向夷方而逃,所以景东县至今都没个傣族寨子,500年陶府无影无踪。清末农民起义它所造成的影响至今还在研究。

邦崴这一带是国军最后南逃的主要线路,逃时又抓走了好多人,所以它也是个有名的侨乡,常有人从他方回来寻根问祖,为邦崴发展铺路搭桥,我们也路遇“他乡人”。胡师家也有人去了台湾,他常往这边寄钱,帮助家人,前几年还回来住了段时间,资助建起了新房,这些年还常来电话关注家乡,还想再来看看。

小酌微醉,陶府让我夜不能寐,邦崴山流淌的水又让我无法入睡,老人家的江湖历历在目:“邦崴能有今天要特别特别感谢杜老奶”、“我这一代站稳了,我就要培养下一代,我给他们供书,他们又给他们的下一代供书,我们一代更比一代强……”

寻茶记:“芳香镇沅”之茶山箐


镇沅田坝我知“老海塘”,听说“茶山箐”,已是开镇沅“天上人间”茶楼后的事;茶楼招得一女,说是镇沅田坝茶山箐人,说那有很多很多茶。听后没往心里去。这几年茶山走多了,大茶树看多了,已由追新探奇变得难于心动,多走一山少看一茶已无所谓!太和甜茶虽没量走,但茶楼生意还不错。只是酒的收入远多茶,妻说这样不是法!不久发生的事,让我一步跨进茶山箐。

一天偶遇老同学。他姓杨,在三河小学教书,正有事找我,没想就见;详谈得知他出点意外,协商得好也要赔一笔钱。以他收入无法赔,想辞工作创业,尽快把钱赔完。想听听我意见;我边喝茶边思量着。劝他工作不能辞,其它走着瞧,别样帮不上,茶到年年收。并答应他尽快上茶山箐帮他看茶。

坐一天的车才到。第二天清晨进山。爬呀爬,腿都软了还不到。好在慢慢的可看到零星小茶园,兴致顿时来了;见一老农正砍茶树,他上前与之交谈起来。才知这是他爸,这是他茶;根茎粗壮,分枝合理,树形紧凑,主枝疯长……看就是多年未采!茶长得相互交织在一起,叶盛密实,使光透不到地。那些低矮枝,瘦弱枝窜,因得不到光照而衰退枯萎。整片茶树布满地衣苔藓,让人无法入;他爸正从地后右边,从一边彻底砍出茶树,计划种上核桃树;他对爸说:不急,慢点砍!同学来帮看看可是好茶,可有价值!

这种十多公分粗的茶树在镇沅遍地都是,不足为奇。但结合它的生长环境,海拔高度,土壤肥力,茶树品种,种养方式来看,至少过百年;在他家午餐时,他才讲这还没真正到茶山箐,那里的茶比这多比这大;我又有了兴趣。接下来的路虽难行,但一路好心情。

远远就看到茶山箐一片一片树对孤立的茶地,杂草丛生早已弃荒,甚至可说是长在草地上的茶。牛羊在其间穿行,无人管,更不为称园。而且远观叶面无光,叶色淡,发白,严重缺肥退化;近看多年无耕土地板结。茶树主杆明显,分枝较高。分后生长枝多而乱,细弱板渐枯,主芽突显。但芽不大,叶不大,叶间距小。芽叶枝上都有毫,且短细密……!整个茶山箐茶,除知道是人种的,是栽培型茶外,很少能感受到人的痕迹。是我见过最原生态的茶地。

进寨以后发现,村民确不把茶当回事。其它地方多少还有点专用制茶工具,它这什么都是兼用,就连饮用的杯子也是茶酒兼用;交谈间还得知山后的“干坝子”有很多很多野茶,树老高,而且不苦,是甜的;忙让带我们去,村民说不敢去,有野牛。“野牛”!?

同学解释说,这一带山很大,老百姓自古就有放夜牛的习惯,十天半月才进山,把牛唤到一块,喂喂精料喂喂盐巴就行(很多山区都如此,我老家千家寨也如此)。但时间隔长了,牛会因食而远,因野生动物追而散,会唤不回找不到,是死是活都不知!先前山里就有走散变野的牛,在山里自行繁衍,但人常用枪围打,没发展,不算多……后来,大集体年代,放山走失的牛增加,繁殖得多,有时民讲几十头,引得城里人进山围猎,才少了下来。这两年国家收枪后,又发展了起来,时现时没,不知行踪。村民怕之避之,便很少进山了!晚上喝了他家的茶,感觉厚而回甘强;我们又长谈。除叫他别辞职外,告诉他茶有前途,补肥耕翻加强管理后品质还会提升。让他放心的做放心的收,有人买就卖,无人买我买,(我除太和外,已开始涉足普洱,为各地茶厂供料,好的有个性的我也存些。普洱茶对我来说最大优点是:压不怕,待它日,会升值)让他无后顾之忧大胆的去做。并把制茶的大至原理讲明:首先,好料得好茶。吃不好、不健康的茶自产不出好茶鲜……;交谈让他坚定靠茶渡难关,扎根山区,教书育人,建设家乡的决心。

茶山箐在镇沅景谷普洱(现为宁洱县)三县交界处,旁为宁洱梅子,景谷黄草坝,自是偏远山区,几次茶园改造没影响到它,可也太原生态了,也不至于荒得那么长久!有意询之,了解得这一带的人多是避乱而从镇沅恩乐迁来的,有的在镇沅黄草坝,有的在田坝,还有部分翻过“干坝子”到了景谷黄草坝、诺门山、宁洱困鹿山……史上这一带匪患严重,匪窜害民难缴。先前人还较多,后发生了暴乱,死的死逃的逃,人越来越少!

第二年春,同学收了近吨的茶山箐茶。我拉普洱县找厂卖,走了多家,都说水份太高不要。我找到表哥,他做得早,识人多,知行情,普洱比我懂;他了解后说茶是好茶,就是水份过高。并对我说:“表弟,你也做了多年茶了,不能老卖散料,这样赚不到钱。你得收存,开始做成品,这更赚……只有压了茶存了茶,慢慢看它变化,体会普洱为什么要存,这样你才可能了解普洱深入普洱懂普洱爱上普洱!”;我不懂压制,全权拜托表哥;来拿成品时,工人们对我讲这茶太香了。蒸时香满屋,香得都香得润,香得沁人心脾,香得提神醒脑。并要点喝;听人夸自高兴帮人交好运,我个个送。

就这样,帮同学年年收年年压,也没想过要发。可我压的第一批茶山箐茶还在“马帮进京仪式”上赚得欢;后来,又有同学投资家乡投资茶山箐,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茶山箐茶“香”;我也由太和步入普洱一步一步走得更远。我那同学也因茶渡难关,善教荣升官,当了校长。久失管养的茶山箐,得到人们的精心呵护,长得更加健壮,仿佛要把逝去的时光找回!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寻茶记:走进邦崴古茶山》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邦崴普洱茶”专题进行查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29222.html

上一篇:普洱古茶山巡礼:探访镇沅砍盆箐古茶山

下一篇: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