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古茶山巡礼:探访镇沅砍盆箐古茶山

2019-12-09

近日,普洱市古茶山巡礼报道组一行,克服重重艰险,深入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砍盆箐古茶山探访,了解砍盆箐古树茶如何改善群众的生活,当地群众又是如何依靠茶叶脱贫致富?

山路危险

由于正值雨季,寻觅古茶山路上,大雨下个不停,泥石流灾害频发,此时传来噩讯,前方勐大镇旁的按板镇宣河村委会六道河小组因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致1人失联,进不进山让记者很是犹豫。稍作片刻休息后,看雨小点,记者继续进山寻茶。从勐大镇六况村委会出发,只有16公里的山路。此时,天下起了大雨,路边山沟里洪水滚滚,靠路边坡一面细碎泥石不时滑落。同行的资深茶人、普洱市浙江商会副会长周金生,双眼紧盯路面,小心翼翼地驾着车。

“虽然我在云南生活10多年,暴雨天气开车在颠簸的山路,还是第一次。如果带其他朋友来,会被吓着。”周金生说。

在如此险境开车寻访古茶山,让同行的普洱古邦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兴很兴奋,不时拿出手机“咔嚓、咔嚓”来个自拍后发到朋友圈。一路上,雨下个不停,透过茂密的思茅松,对面山一片雾蒙蒙。到一个弯度较大陡坡路段,周金生停下车,伸出头看路下洪水滔滔的河谷,看准路面后,才将车驶上坡顶。六况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陈宗良开着自己的车,在前面做向导,看到后面车子停下,急忙下车走到后车前指挥。

到了砍盆箐山间,雨下得更大,大家将车驶到村小组长李要福家休息。

发现茶树

陈宗良介绍,古时候,村里的老人将山上的树木砍伐下来,掏空做成木盆使用,此地被称为“砍盆箐”。为了走出大山到外面闯荡,古人将山里的树木砍伐下来做成木船,顺溪漂流出去,也有人称为“砍船箐”。

在普洱茶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时代,藏在深山的砍盆箐古茶,在广东、昆明、普洱一些茶人中颇具一定的名气。

陈宗良说,以前文况村一个男子到景谷县,带回一些茶籽回来栽种,从那时起,村子周边的山上长出一棵棵茶树。直到1976年,云南省有关部门派技术员到砍盆箐采摘一些茶叶,带回昆明检验,发现茶品质不错、特别是古树茶值得收藏保护。

改善生活

据介绍,砍盆箐村坐落在半山腰,共9户40余人。透过朦胧雾气,记者找寻到生长在深山的一棵棵古茶树,高约5米,苍穹的枝干上,斜生出许多弯曲的穹枝,枝条上长满翠绿的叶,在雨水的滋润下,嫩绿的芽已长出。

陈宗良告诉记者,整个砍盆箐村小组,有800余亩茶山,古树茶有100余亩,目前村民保护古茶树的意识加强,由38个村民组成砍船箐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各户采摘的春茶、雨水茶和秋茶,交到合作社制作,由合作社按照市场价格收购。

据悉,2016年古树春茶卖到3000元到5000元每公斤,生态茶卖到200元到600元每公斤。因为砍盆箐古茶品质优良价格一路攀升,使农户生活得到改善。

新闻链接:砍盆箐古茶山位于普洱市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委会,海拔1910米,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常年平均气温15.8-18.1℃,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山上有上千棵古茶树,树幅较大的有三百余棵。相传,这些古茶树是先人到此避乱求存时栽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茶山种植历史悠久,保存完好,不施化肥、农药、无污染,茶树品种为有性大叶群体种,古茶品质优良,汤色金黄透亮,香高味醇,当地茶农以手工制作晒青茶为主,是加工普洱茶的优质原料。

cy316.cOm扩展阅读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马邓古茶山_镇沅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勐大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勐大古茶山》,本期作者将为大家解读镇沅古茶山之马邓古茶山。

马邓古茶山自古盛产名茶,曰:“马邓茶(或老马邓茶)”,是镇沅的传统历史名茶之首,因史上以制作绿茶而出名,故又称马邓大绿茶。其名声早在300年前就扬名于世外,后于1981年在全省名优茶鉴评会上荣获云南省八大名茶的殊荣,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亲睐,被称为绿茶类中的明星产品。

马邓茶园是马邓古茶山的代表性茶园,地处哀牢山西坡,原产于镇沅县者东乡马邓村。现有迹可循的种茶历史可追溯至800年前,现存的栽培型乔木型古茶树约有500余亩。据说,现存的部分古茶树,是300年前肖氏家族引导而种植的,当时的肖家居住在离马邓很近的凹龙村,知晓马邓茶在外畅销,就发动当地村民栽种。

传统的马邓茶,特指原产地域内特有的有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的古茶树品种茶。该树种特征生育能力较强,抗寒性较强,其原料所加工而成的晒青茶,具有身披白毫,芽叶肥壮,香气馥郁、带野生茶的甜香,滋味浓厚,品来喉韵甘润绵长等特点。20世纪80年代,在普洱市其他县区也有引种。

在新中国建立后,马邓茶作为佳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香港特区。据资料载,1990年5月14日,泰国公主玛哈扎克星·诗琳通殿下在访问中国期间,在云南省政府宴会上喝了马邓茶之后,称赞不已,当即表示要将该茶带些回国饮用,省政府便赠送她200斤马邓春茶,此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一向有着较高的声誉马邓茶,在近几年来,其“真容”难寻“芳踪”难觅,被业界传闻是名存实亡历史名牌茶。追其缘由,是茶叶种植面积少,品种老化产量较低,古树茶与台地茶混杂等所致。其实不然,深入马邓茶园的人就知其故,今天的马邓茶已沦为一个尴尬的角色——茶叶“味精”,成了一些厂家商家制作拼配普洱茶产品时用于提香与增加回甘的原料。

以马邓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肥壮,汤色黄亮,苦涩较弱,回甘快而持久,香气纯正,汤质饱满厚重,山野气韵强。普洱市镇沅县五大古茶山讲解暂告一段落,下期讲述普洱市景谷县区域内的五大茶山。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勐大古茶山_镇沅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田坝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田坝古茶山》,本期作者将为大家解读镇沅古茶山之勐大古茶山。

“砍盆茶”史为云南名茶之一,因地名“砍盆箐”而得名。其成名史已有400余年,史上除制成散茶外销外,还加工成竹筒茶、碓窝茶与茶膏等外销、朝贡。又于1978年在省外贸系统名茶品质评定中被认定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与海塘茶、马邓茶同登誉榜,1989年荣获省名茶证书。近年来,砍盆箐茶以其自身的品质优势,被业界视为“茶中珍品”和“茶中之王”。

砍盆箐茶园坐落于地势偏僻的勐大镇文况村砍盆箐村民小组,地处恩乐、按板、勐大三镇的交界地带,属无量山系,是勐大古茶山的代表性茶园。相传该茶园为古人为逃避瘟疫、战乱而迁居深山,就地取材,移栽野茶树而成茶园。据说,砍盆箐茶园当初栽有古茶树数万株,后“遇难”逐渐数减,特别是在2007年普洱风波中遭到极大破坏。据相统计,现存留的古茶园仅有200余亩,古茶树4000多株,其中树幅较大两百多棵可年产春茶300多公斤。

砍盆箐茶一时受宠,除了自身的品质优势外,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地道路建设等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和普洱茶古树热在市场上的兴起;二是,当地的茶人在学习制茶技术过程中,并研制出类似“冰岛”的“冰糖甘”的茶制品,这种茶制品备受茶商追捧。而传统的砍盆箐茶也是识茶人士的专宠,茶味酽,香高味醇,滋味浓厚,润口回甜。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砍盆箐茶价700—800元/公斤;2012年800—1000元/公斤;2014年1000—1400元/公斤;2015年涨到2000元/公斤。

据统计,勐大古茶山现有古茶园近4000余亩,呈块状零星分布,一部分古茶园分布在无量山脉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原始森林中,一部分在村寨边,以粮间种,管理较差,树势弱,品质优良,主产晒青茶,是制作普洱茶、绿茶上乘产品的原料。主要分布在镇沅县勐大镇的大井、文况(砍盆箐茶)、文蒙、文开、文卜等村。这一地带,海拔1428至191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5.8至18.1摄氏度,年降水量920至191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其代表植株有文况村砍盆箐茶(ZY2006-037),分类上属普洱茶。

此外,勐大镇大山村大山社粮台有一株栽培型灌木型古茶树,即粮台大山茶(ZY2006-039),该茶树芽叶茸毛特多,生化成分含量均衡,是制作普洱茶、绿茶的优质原料。据当地茶文化学者、鹿鼎茶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琨先生介绍,在勐大镇和平村与文卜村落龙箐村也有小部分古茶树分布。

以勐大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芽头肥实,汤金黄明亮,苦涩味略重,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山野气韵明显。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马邓古茶山”,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振太古茶山_镇沅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普洱茶,始于三国,盛于唐,兴于清,名于当代。镇沅县在茶的历史文化上,与景东县一脉相承,且距《蛮书》中记载的“银生城”最近。其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东南余梢,云岭余脉无量山与哀牢山纵怪惯全境,境内群山并列,山高谷深,谷岭相对高差值约2391.9米(最高点为县境内东部九甲乡大雪锅山主峰,海拔3165.9米),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其地势可概括为:“四河(者干河、恩乐河、勐统河、景谷河)流经两山下(哀牢山、无量山),北高南低高差大,河谷只有两小坝(恩乐、勐统),形似东驰一骏马”。

1991年,镇沅境内因发现一株树高25.6米,树龄约2700年茶树王轰动世界一时。按时间往前推算,此茶树早在公元前七世纪,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时就破土而出,发芽成长了。镇沅也因此树而得美誉“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以及其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和茶马古道遗迹等,颇得外界盛赞。据统计,在镇沅境内有栽培型古树茶面积约3.083万亩,野生茶树群落面积约23.7714万亩,其中栽培型古树茶分布在海拔1350米以上,野生茶分布在1800米以上。这些古茶林、野生茶树群落和野生茶树王,是研究茶树起源和利用的活化石,也是茶树的原产地和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和活物证,更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而镇沅县的栽培型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无量山、哀牢山五个乡镇的五座古茶山,即:振太古茶山,老乌山古茶山、勐大古茶山、以及马邓古茶山。本期作者将为大家解读镇沅古茶山之振太古茶山。

镇沅振太史称“太和”,意为“平安、和睦相处之地”,古属“银生城”,其史上最大管辖为“景东南五区”,即勐大、里崴、振太、小景谷、民乐。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清雍正十年(1732)起,太和县佐署所在地在太和街尾,建有市场,商户20余家,以经营茶、烟土、盐、糖、酒、布匹为主,其他土杂、中药铺、客栈等为辅。”业界普洱茶文化学者包忠华和原《云南普洱茶春·夏·秋·冬》记者杜鹃在《太和甜茶:探秘云南镇沅百年“普洱晒红”传奇》一文中也说道,“在古时的振太是古时的一方交通重镇,为茶叶、盐巴、牲畜交易集散地,商贾云集,少数民族往来频繁。江东岸而上经景东、南涧、大理进入西藏;东南的报母井、恩坑井等地盐商经大石寺至此贩卖盐巴;南经威远厅(今景谷)、普洱府可入夷方(今东南亚);北经桂花甲、文井可入银生古城(今景东)达京城。”

历史上的振太,盛产名茶“晒红毛茶”,以甜著称,故名“太和甜茶”,制茶历史可追溯至三百余年前。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堪称普洱市乃至国内外地方民俗茶技艺的奇葩,是太和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结合地方茶资源、民俗文化、气候特征而独创的工艺。因此,这一名茶被业界人士命为“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产地振太也被业界尊为“晒红故里”。当然,振太除了原产晒红毛茶,也产晒青毛茶,既是普洱晒红的原产地,也是普洱茶原产地之一。

据当地茶文化学者李琨介绍,振太古茶山的古茶树资源,与接近老乌山古茶山的文板、塘房、沙河、文怕四个小茶区内约有5000亩,靠近澜沧江的文兴、山街、介牌、文索,焕习五个小茶区约有8000亩,上百年的古树茶就有5000多亩。此外,在抬头、文兴、文缅、介碑,文索等村也有大小不等成片栽培型的高海拔古茶园。而保存相对完整,连片分布、密度较大的古茶园,是山街村打笋山一带。整个山街村百年以上树龄的栽培型古树茶现有700多亩,仅是打笋山的古茶园树龄在200-300年间的就有近500亩,约有千株,春茶产量达3吨之多。

高山云雾虽出得好茶,振太古茶山的名号相对于千家寨等其它大名茶山来说,振太清寂了许多,好比是深山美女养在闺中人不识。但也因“清寂”而恰到好处,使得其生态环境保持得极好,成群的古树茶与上百年的核桃树作伴,树枝干上爬满了石斛,茶树元气的颐养等方面更胜于同处世界茶树起源中心地带的其他大名茶山。近十年来,振太古茶山(打笋山)所产之茶,品质逐渐被外界熟知、认可,成为上等普洱茶品的原料,甚有资深茶客将其与老班章相提并论。据相关报道:2015年整个普洱各地茶区茶叶都处于低迷的状态下时,而振太古茶山(打笋山)的茶价却在节节高升,在镇沅县内市场价卖到500-600元/公斤,消费地估计2000左右/公斤。

另外,位于山街村外村有株栽培型小乔木型古树茶,即山街老古茶(ZY2006-032),高7.8米,经检测氨基酸含量特别低,氨基酸0.65%,在分类和遗传研究上很有价值。同样,在文索村文河社也有株氨基酸含量特别低的古茶树,即文和白毫(ZY2006-033),其氨基酸含量0.72%,树龄约600余年。

以振太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粗率朴正,茶汤黄绿透亮,苦重于涩,回甘快而持久,汤质饱满,叶底丰润,山野之气较强。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老乌山古茶山”,即“中国藤条茶之乡”,是镇沅县古树茶群落分布最多的古茶山,部分古树春茶单株产值上万元。

寻茶记:“芳香镇沅”之砍盆箐


砍盆箐是镇沅勐大乡文况村的一个自然组,从村委会进去还有十余公里,因为茶好而特别有名。我小时就听着它而长大,印象中没喝过,更谈不上谋面。制“太和甜茶”时,约了个摩托车高手同探。我俩都不识路,或者说根本没有路。我们就这样窜上窜下的走着,也不知对错,快没信心了!友说算了,等路好些再来,听说旁边有个地方能捡“玉石”。我们便调头撤了,另寻去处。

不久,到了个寨子边的小河旁。我们沿河而上,找呀找,就没见到与众不同的石头,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一颗。后又进寨子询问,村民称,涨水后,山洪发后,能捡到,但这几年不多了。他们都这样说,都说是玉,都说家里的找不到了,让我看都不能看一眼,更不知是否是玉(实话讲,见了我也不知)。

又一次寻砍盆箐,还是摩托车。我自知车技不行,邀友同行。路上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车上,心跟着路一起颠颠簸簸,没看到多少风景。只感觉到人家不多,住房与田地也大都抛荒,山上的树都是近些年才成长起的。不知是啥原因!我经验是:古时人丁兴旺的村寨,周边都树少地多。除了自然原因外,多是人多过度砍伐使用而造成的。

这“砍盆箐”也许就是因树大而多,能砍盆砍槽砍罐而得名。摩托车不能行,又走了几公里,终到。茶树大而不多,岁月之痕都刻在身上,但腰不弯腿不软,一排排站在村头地边,显老当壮。其树体布满地衣而形成白色花斑,分技高而少;树为半开张形展开,叶多为果绿色,叶脉粗壮,长势多向内,且叶质硬。

通观整个古茶园又与它处不同,类似的好像在宝仓山见过,但茶树要少,更不像宝仓山成片密集生长,只是单棵单棵的。喝农家就火烤出的“火罐茶”,未品其味先醉其香,喝也是香。焦糖香、高火香与老茶香溶合出近似原味咖啡的香;不知是好喝喝多了,还是茶劲强,在深山农家无法入眠,满脑都是茶香。

后来听说那片茶被承包了,我也买过砍盆箐茶。只有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氛围不同的制作品饮方法,让我一直没能找到从前的感觉。一直想找机会再去原产地品品。

再去已是“07普洱茶风波”之后的事了!依前几次经验,还是摩托车,找了个高手中的高手(高到可以一边骑车一边喝酒)。一路有惊无险,直抵寨子。可下车才觉两腿痛得无法行走,只得蹲坐在旁边。休息时明显感觉到寨子不对劲:虽通了电通了路,但烟不升狗不咬人不往,静得很!再看茶树,被砍了好多。有些是砍小枝,有些砍主干,有些被齐根而断……

“07风波”对这可能带来了财福,也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破坏。我们到茶场见无人紧锁门,然后上茶山看到树上有鸟蛋。无心回,见茶场的门开,但是主见客来兴致不高。自找座,看主忙,抽空与他拉家常。不大的屋院被扫得干干净净,理得整整齐齐。放眼过去,刚采回的茶堆放着,量不大,嫩度高。聊着聊着主人的话多了起来,说起了砍盆箐茶事……一言难尽!

主人姓罗,与村民协商承包加工。开头还好,07而乱。面对利益,闹上法院。人相争,茶遭殃。聊之不尽,相见恨晚!对于纠纷我无能为力,对于眼前这刚采的头春,我倒是有些建议:

我走到茶鲜旁,看着这一条二三叶的古茶鲜,掏进去,抓一把,闻一下……还好没被捂到,没有发酵……;我给他讲制茶的基本原理(当地做了近千年的晒青茶,农民自有一套方法,从小耳闻目染,无师自通),好茶必萎凋……!我边演示边讲解。他听得入耳,记得入心,对不明之处,再三询问,还把实践中的心得感受,拿出来交流探讨——他实有心制好茶。我讲着讲着,觉得他心不在焉了,他说要去掏蜂蜜给我们吃。我想拦,友把我拉住说,“让他去吧!他不去,不足以示谢!”吃过蜜,摩托一响就返回。

不久后就收到了老罗托人带来的茶。一棵棵直似针,银毫满身,光亮润泽,骨壮身实。开汤花香浓;入口鲜爽柔(晒青茶点评不能用“鲜”,但此茶做得特好,又是刚制,用“爽”不足表示),味满堂,津满腔,韵长沁脑香……!

这几年,那里开了铜矿,道路等各方面条件都得到改善。砍盆箐茶也随着普洱大势好转而步步高升,价早过千,且一茶难求。“07风波”造成的伤口正慢慢愈合,这对老茶树来讲就如身上一叶,芳华释尽,化土成泥,又成新芽。但愿这样的经历越少越好!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漫湾古茶山_景东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金鼎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金鼎古茶山》,本期为大家解读景东古茶山之漫湾古茶山。

漫湾古茶山所在地普洱市景东县漫湾镇管辖内的漫湾镇,被称为景东县乃至普洱市北门窗口。其地处无量山西坡,澜沧江东岸,北与大理洲南涧县毗邻,西以澜沧江为界同临沧市云县隔江相望,地理位置有着“两步跨三洲”的美誉,境内又因建有家二级水电站——漫湾电站享誉国内外。而这里的古茶资源虽是“世界茶源”核心区域地之一,但近几十年来因名气远不及被业界较真的“古六大茶山”而被茶商忽略,业界了解甚少也。

漫湾古茶山现已列入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的核心区,共有古茶园面积约3725亩,呈零星块状分布,部分以茶粮间作,管理较粗放,茶树密度稀,树势中等,品质优良,主产晒青茶,也是优质的普洱茶产区。其古茶山资源主要分布在景东县漫湾镇辖内的安召、温竹、漫湾等村。这一带海拔在1700至230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约13.6至14.摄氏度,年降水量1291至1307毫米,土壤为红壤、黄棕壤间夹未风化的石砾。代表植株有安召村家茶(JD2006-118)和温竹村茶(JD2006-122)。

位于漫湾镇漫湾村东北方向四至五公里处的中山箐茶园,有古茶树资源百余株,早年因茶叶价格低,很多茶园都疏于管理,甚至荒弃。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市场兴起的古树普洱热,该箐的古茶树大多被茶农承包给茶商采摘与利用。其中,箐内岔河组阿娘嘬(亦作阿娘左)地生有一株古茶树,被业界茶文化学者包忠华先生命名为“蛟龙出海”,即漫湾岔河茶(JD2006-124),是目前普洱市发现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高达10余米,根部最大径围约2.74米,该茶树每年可加工普洱茶制品5公斤左右,属普洱茶品中的珍宝。致力普洱茶文化挖掘与研究的普洱茶专家詹英佩老师,2014年8月到景东无量山考察古茶山历史时,测算此茶树树龄在800年以上。

在漫湾古茶山领域内,普洱茶制品品质上乘的要数温竹村窝落地的古茶,此地有古茶园约面积600多亩,树龄在300至1000年间。古茶园分布最为集中的是安召村,约800多亩,茶树树龄在300年至800年间。另外,位于保甸村保甸河上游的王家箐,也有古茶园约700亩,树龄在数百年以上。

以漫湾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松、短、色黑,汤色黄绿,质稍薄,苦显于涩,苦能化甘,苦能化甘,叶底青绿,有山野气韵。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御笔古茶山,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金鼎古茶山_景东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老苍福德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老仓福德古茶山》,本期为大家解读景东古茶山之金鼎古茶山。

诗云:金鼎巍峨气象高,南临山岳势英豪。千峰拱服朝圭笏,一岭庄严衣锦袍。正位端居同帝阙,偏旁峙立尽臣曹。若非御下皆培嵝,那得儿孙肯执旄。此诗是剑川岁贡生刘印侯《金鼎山十四景》诗中一首,所言“金鼎”即是当今普洱市景东县的金鼎山。

金鼎山曾是滇西南道教名山,山中有名寺曰金鼎寺,百年前被火焚烧损毁,如今古迹遍布山头。“在解放初期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被拆除去建学校、供销社,庙所在地现已成了一块荒芜的牧场,实在可惜。”景东文化名人汪大学在《金鼎寺考略》一文中说道,“金鼎寺创始人是谁,是那个时代,那年创建,现无完整资料。现可考资料为:据普国华回忆……金鼎寺创始人是邱宏祖,四川省仁熟县人,在康熙年间来到此地,到处行医……看中了金鼎山这块宝地,就在此山请人建得一间小庙房。庙大门有块横幅,上面写着‘大赤天功’四个字。有幅对联:‘道人家风空空人曰,老子宫殿忧忧大载’。……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337年的历史。”《景东府志》记载:“金鼎山,相传为彭本源道人建。彭本源,磨外井人,少慕道人,无道人,大石旁潜修,遇异人指示,洞明内景。时金鼎山无寺,源创修,工竣,云游数年归,遍辞道侣,跌坐而化。其徒来湛,参悟妙诀,一夕在林街观音寺中聚会,众侣云:我徒师去亦跌坐而终。”《景东县志稿》载,景东道教金鼎殿在西区仲古里,清康熙年间由彭道人建盖。清代以来,在景东、普洱、思茅、墨江、景谷、镇沅、江城等地,有道观老君殿、玉皇阁、天神庙、大石寺、三皇宫、文昌宫(另有资料说,文昌宫于明代崇祯元年建立)及道教俗神庙宇阎王庙、城隍庙、财神庙、土地庙、山神庙、龙王庙、药王庙、娘娘庙、五帝庙等。在道教的安坐、养心、朝山、封齐、开齐、朝斗、做会、持诵、占卜、符繁、祈福、禁咒、服气、念经、超渡、烧香、献饭、谢土、香烟会等活动中,均要用普洱茶,且视普洱茶为“灵芝草”,万病之药。现今在道观宫宇中还有“名山必产灵草(茶)”之说,可见普洱茶与道教关系密切及其位置。

“高山云雾出好茶”,雄居于无量山西坡的金鼎山在当地茶农在心目中如神圣般,气势雄浑,神秘而雄壮,仰望金鼎山主峰高不可攀,悬崖峭壁,登上山顶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山顶笼罩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深涧幽谷绿树簇拥、古木枯藤、万花叠翠。在景东县丁帕村村委会抬头可见金鼎山主峰。当地茶农说,每年普洱、临沧、勐海、澜沧等地的茶农都会赶来朝拜,当地称为“朝山”,朝山为期七天,所有人在山顶吃住。《金鼎山纪》(郡拔贡、刘尚中·清)中记载:“每届仲春会期,景物日新”,就是朝山会写照。

金鼎古茶山的茶树品种多为有性系群体种,品种混杂,据考证有7-8个之多,树龄大多为数百年以上。古茶园面积近15000亩,呈零星状分布,多在村寨边、房前屋后种植为主,部分茶园以茶粮间作,茶园管理粗放,茶树密度稀,树势中等,品质优良,是制作普洱茶、红茶的优质原料。古茶园主要分布景东县林街乡岩头、龙洞、箐头、丁帕、清河村以及景福乡金鸡林村、公平、岔河、勐令村等。这一地带海拔在1800至200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年平均温度10.6至14.5摄氏度,年降水量1292至1413毫米,土壤为沙性的红壤和黄棕壤,有机质丰富且透气透水性好。代表植株有林街乡岩头村大卢山茶(JD2006-109)和景福乡鸡林茶(JD2006-103)。

近些年来,随着消费者对普洱茶品质与口感等追求,金鼎古茶山的茶树大多成为茶商用于制造“单株”收藏,部分古茶树甚至被商家“包养”。其中位于景福乡金鸡岭村三家组的栽培型古茶树,即景福乡鸡林茶(JD2006-103),这棵古茶树经鉴定,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特高,是研制高品质的普洱茶和红茶原料,被普洱茶商追求者甚是器重。相关资料显示,丁帕村就2014年全村古树茶收入450万元,每公斤价40元至240元不等;台地茶收入320万元,每公斤价16元至32元不等。2015年台地茶价格回落,古树茶价格每公斤上价涨至300元。而金鼎古茶山古茶园最为集中种植密度较高是金鼎山山下的磨刀河、二道河、大平掌、背阴山4个自然村,所出产普洱茶制品是景东茶清香淡雅、回甘之久的代表茶园之一。

以金鼎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较细短,汤色黄绿明亮,苦较显而涩较弱,苦能化甘,较长,汤质尚饱满,有山野气韵。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漫湾古茶山”,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文山古茶山_景谷普洱茶的特点


导读:有关茶树的起源论证,源于1978年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同发现于普洱市景谷县景谷乡(小景谷)盆地芒线村的宽叶木兰化石(新种),距今3540万年前,现存于普洱市博物馆。经地质古生物学家分析并得出结论:该化石是现今所存活的古茶树为木兰的后代。因此,景谷县景谷乡也被誉“茶祖之乡”,且是迄今唯一发现有宽叶木兰化石(新种)的存在地。

景谷县位于普洱市中西部,东邻宁洱县,南连思茅区和澜沧县,西沿澜沧江与澜沧县及临沧市的双江、临沧两县隔江相望,北和镇沅县毗邻。地处无量山中段,其主脉从东北贯穿县境,境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海拔相对高差约2320米,形成具有“一山四季一日分冬夏的”立特气候特点,北回归线横穿县境中部。据统计,景谷县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树约30042亩,主要分布在正兴镇、威远镇、景谷乡、民乐镇、凤山乡、永平镇、半坡乡、碧安乡等8个乡镇,其中在正兴镇分布有4791亩,景谷乡分布有12994亩,民乐镇分布有1191亩,凤山乡分布有5747亩,永平镇分布有2286亩,半坡乡分布有330亩。在景谷有名的古茶山共有五座,即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联合龙塘古茶山,团结古茶山。

景谷县景谷乡是古普洱茶的故地之一,亦是“云南沱茶”的原产地。其历史早在清咸丰年间就有“自食自用”之说,据《景谷县志》记载,景谷乡最先种茶者,应是苦竹山、马鹿山的先民们。而真正形成具有规模化种植茶树,是清光绪年间,“现景谷乡纪家村人前清进士纪襄廷(名肇猷)从双江引进茶种试种示范后倡导群众发展种植,数年后,茶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景谷乡茶市的繁荣,其一,与纪襄廷及其本家纪仁寿所创办于景谷乡景谷街的“恒丰源”茶庄有关。相关文史记载,“恒丰源”创办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后在昆明南正街设立分号,专销售普洱茶。《云南通志》记载:“民国9年(1920),景谷区、勐倮区(民乐)共植茶树3347万株,年产量35.5万斤。”继“恒丰源”后经营茶叶生意的茶庄迅速崛起,除本地“美利康”“振兴祥”“董家茶”等茶庄外,外地茶商如四川、昆明、大理、巍山、新平、镇沅、普洱,景东等地的茶庄也在景谷街设立分号,茶庄多达二十七家。茶市产销最旺的顶峰,据史料记载,是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共销售茶叶550吨。到了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景谷共有外商、坐商所开办茶庄三十余家。

其二是,也有功于李文相(景谷乡人)。相关史料载,李文相创办的私营茶叶加工作坊,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于清光绪二六年(公元1900年)经土法蒸制压出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奠定了“沱茶”的雏形。后经下关商人仿制成“碗形茶”团茶,畅销于宜宾、沱江一带销售。

在景谷五座古茶山中,品质上佳者要属文山古茶山的古树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茶园是苦竹山茶,品之香高扬、水甜柔,甘醇顺滑,回甘绵长与易武茶品相近,但苦涩略重于易武茶,香气汤水厚度、饱满度不及易武茶,也不及易武茶稠绵。据统计,该茶园现有的栽培型古茶园面积约1500亩,树龄以300-500年间的居多,散生于箐边杂树林中。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文东村以糖香型为代表的古茶树。

以文山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肥壮,汤色黄亮,苦显于涩,回甘较好,汤质尚饱满,蜜香显著,山野气韵较好。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秧塔古茶山”,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老仓福德古茶山_景东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西南边陲之地云南省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中心地带、普洱茶和茶马古道的起源地,以美誉“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著称于世。世界茶源缘何落于普洱市?这主要居于以下五个重要系列实物为依据:一是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时代为第三纪渐新世,距今3540万年前,1978年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同发现于普洱市景谷县景谷盆地芒线,现存于普洱市博物馆。二是中华木兰化石,时代为第三纪中新世,距今2500万年前,产于云南的7个县内,其中在普洱市内有3个县,即景谷县、景东县、澜沧县。三是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型大茶树,树高25.6米,树龄2700余年,于2001年4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研讨会立有“世界茶王举世无双”碑,当年获世界吉尼斯纪录证书。四是澜沧县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树高11.8米,树龄千年,经测验繁殖器官为野生型,营养器官为栽培型,为普洱市古代濮人早期驯化栽培成过渡型的古茶树,是存活至今的珍贵文物。1997年4月,国家邮电部发行的《茶》邮票一套四枚,此茶树以名“澜沧邦崴古茶树”上了邮票,名扬中外。五是澜沧县景迈芒景栽培型的万亩古茶园,为普洱市古代濮人后裔布朗族及傣族世代栽培的原生态古茶园,迄今已有1800年历史,现存古茶园有2.8万亩,于1997年2月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专家学者上山考察后得到共识,是迄今为止国内面积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是一份珍贵的农业遗产,2012年已批准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农业遗产项目。由此得出,茶树发展的5个重要系列阶段为: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

老仓福德古茶山

在唐代樊绰所著的《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这是见诸于史籍最早最确切最可靠的记载普洱茶乃至云南茶的史料。而文中“银生”二字,指的是当时南诏国的银生节度,其治所就在今景东县城,这充分说明了普洱市景东县其产茶历史之久,是茶之摇篮,普洱茶之故地,也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在梳理普洱市26座古茶山巡礼系列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秧塔古茶山_景谷普洱茶的特点


导读:上期为茶友们讲述了文山古茶山,详见《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文山古茶山》,本期作者将为大家解读景谷古茶山之秧塔古茶山。

秧塔大白茶,又名秧塔茶,原产于民乐镇大村秧塔社,因地名而得名。在清道光年间,名重当时,以“白龙须茶”(现“把把茶”的前身)之美名选在君王侧。《普洱府志》(清)卷十九有载,每年贡茶为四种:团茶(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其中,“白龙须贡茶”秧塔大白茶就是当时进贡的“八色贡茶”之一。清政府并规定由思茅厅置办进贡给土司和皇宫,其制法是以“二度浆”(分两次轻揉捻)的做工方式,其目的是减低大叶种茶的苦涩度,再把将茶叶拉成直条,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后于1981年被评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1981-1983年思茅地区“茶树品种资源普查”时列为优良地方(群种)品种,并载入1989年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

据史料记载,大白茶的种植历史至今已有170多年。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前后,据说是当地陈姓人氏从江迤(今澜沧双江一带)茶山坝引种于景谷民乐乡大村秧塔。其特点是茶叶满披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显露,雪白如银,内质毫香鲜爽,香气清雅并具有橄榄清香的特点,茶汤清,滋味醇和回甜,耐泡。20世纪90年代后,多采用短穗扦插育苗移栽,并建有较大面积的无性系茶园,云南其他茶区也有引种。

宋代徽宗皇帝赵佶著茶书《大观茶论》书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秧塔大白茶说是白茶是而又不是,按树种划分,可分为秧塔绿芽大白茶和秧塔黄芽大白茶两类,共生一园,均属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按工艺来说,因其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含量比一般的普洱茶要高,可适制多种茶类,在普洱茶中属茶中佳品。

秧塔大白茶,其入宫史和普洱茶自成一脉,共享京华之荣。但由于史上种植甚少,产量不多,现今尤为珍贵。正如茶界所传闻,近几年在秧塔古茶山“几乎不存在用台地茶掺老(老换成大)树茶的问题,茶山上虽有种植台地茶,但都是大白茶,其价都比古树茶高,因此不会用大白茶(台地茶)去掺老树茶。”

秧塔古茶山,据统计现有古茶园约1710亩,呈块状分布,茶园管理中等,树势较强,品质优良,生产晒青茶。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景谷县民乐镇大村、白象、桃子、民乐村。这一地带,海拔1110至178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8.7摄氏度,年降水量153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以致茶品口感差异性也大。主要代表植株有秧塔大白茶(JG2006-120)和白象村大叶子茶(JG2006-033),分类上属普洱茶。

以秧塔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硕大,芽头细长,汤色青黄带绿,口感刺激性强而集中,苦重涩显,回甘快而持久,山野气韵明显。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南板黄草坝古茶山”,

砍盆箐寻茶记(上)镇沅普洱茶怎么样?


早就听说普洱镇沅县的砍盆箐茶有名,但一直未能得见,更谈不上入口品尝,每个爱茶之人对极品级别的茶都有种莫名的向往,笔者也不例外,而这个愿望终于在2016年秋天实现了。

雨水 • 行路难

普洱2016年的雨季,雨水格外多,全境都在不停地下雨,所以今年的秋茶是名副其实的“雨水茶”。此行上砍盆箐古茶山,笔者最担心的也是雨,很怕雨水挡路,难圆笔者上山的愿望。

笔者此行,还邀约了普洱茶文化学者李琨作为向导和指导,李琨比笔者年长几岁,所以笔者亲切地称他为“琨哥”。笔者抵达镇沅县城恩乐镇的同时,琨哥则在砍盆箐古茶山所在的镇沅县勐大镇等候,虽然天空还在飘着雨,但琨哥说上山应该无妨。

开车送笔者从恩乐到勐大的司机师傅,早上七点准时出发,因为在修路限行,必须在八点之前通过“五一”(关卡)才行,一路都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经过“五一”附近,雨开始变大,路也变得颠簸泥泞,但并未影响前行,不到八点我们已经通过“五一”。继续往勐大赶路的笔者这才放下悬着的心,这时却突然听到一声声炸雷响起,紧接着一道闪电在车前方划过,笔者坐在副驾驶座位上,不由得感觉心惊肉跳,可却发现旁边的司机师傅一幅泰然自若的样子,笔者问他难道不觉得害怕吗?他只淡淡地说了句:“习惯了。”

“五一”到勐大镇的路愈发好走些,笔者终于在早上九点多左右与早在那里等候的琨哥会合,而与琨哥一同前来的正是砍盆箐古茶山上一个重要的人物——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村委会书记陈宗良。这一路寻宝,就是他领路。

勐大镇自古以来就是镇沅商业发达的地方,旧时称“勐统”,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茶叶、农产品等都在此交易,勐统河谷可耕地多,且地肥水美,蔬菜尤其香甜可口,种植业十分发达。

寻宝• 在路上

笔者与琨哥改乘陈书记的越野吉普车先到文况村村委会,再换乘马力十足的三菱越野进砍盆箐,琨哥戏称我们乘坐的是陈书记特别安排的“砍盆箐专车”。这话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因为上古茶山的路非常不好走,加上下雨路变得更加泥泞,如果不是不熟悉地形的人带路,几乎是不可能找到的。这让笔者更加感觉到砍盆箐的神秘,这段寻宝的经历注定不寻常。

陈书记说,我们此行比较幸运,天气并不算太差。之前也有媒体上山采访,因为遇到恶劣天气,很多地方都没转到。即便如此,进砍盆箐的路还是相当艰难。“敢看(路)还要敢坐(车)才行”,琨哥笑着说。

琨哥做茶多年,也曾慕名来到砍盆箐寻茶,他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竟然没找到进砍盆箐的入口,无奈无功而返。第二次找了个向导,终于进到砍盆箐,并见到陈书记。此次他是第三次进砍盆箐,他也想看看砍盆箐古茶山眼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砍盆箐专车”在文况村的各个村民小组之间穿行,路上不时遇到搭车的村民,陈书记不时向他们嘘寒问暖。可以看出,土生土长在文况村的陈宗良对家乡人民有种特殊的感情。

神秘• 古茶园

听说笔者是来砍盆箐寻宝的,陈书记自然清楚,整个文况最大的“宝贝”就是在砍盆箐了。我们的“砍盆箐专车”一路颠簸着来到砍盆箐村民小组村部,这里也是砍盆箐茶的加工厂所在地,我们来的前三天,他们才做完秋茶(雨水茶)。

陈书记让我们歇歇脚,喝口茶再进茶园看古茶树。陈书记先拿出存了三年的砍盆箐老茶给我们喝,这茶当时的价格是一公斤800元。

笔者一闻,果然是香味扑鼻呢!琨哥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砍盆箐古茶杯底香好、入口润、后劲强。

但是琨哥也指出,这种用传统手工制作方法制作出的茶都要放,因为这种茶的劲头都比较猛烈,放一段时间后其苦涩味就会弱一些,从而产生新的芳香物质。正所谓“不苦不涩不是好茶”,“涩”要会转化成回甜,这就是好的效果;如果“涩”不化,感觉口腔腻腻的,不感觉到生津和回甜,那就不是好茶。

而且砍盆箐茶作为高山茶,茶汤中毫多,内含物质丰富,特别是氨基酸和蛋白质,难怪笔者喝的这款茶在温度较低的时候看起来不是那么透亮。

而后我们又品尝了陈书记最近带领村民做的秋茶,喝下去果然感觉有些涩,但紧接着就是口生回甘。真是名不虚传的好茶呀!

笔者感觉到,这就是我们此行寻到的第一件“宝贝”!琨哥接下来的一席话让笔者对砍盆箐古茶山的兴趣再次提起来,非要到古茶园看看不可。(未完待续)

砍盆箐寻茶记(下)镇沅普洱茶怎么样?


神秘 • 古茶园

砍盆箐其实只是文况村15个村民小组里的一个,但是砍盆箐古茶山却是泛指以砍盆箐古茶园为核心区域的茶片区,主要集中在普洱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

琨哥说,一款茶的味道与茶树所生长环境的海拔、植被、水分、土壤、气候、树品种、加工工艺等因素息息相关。

砍盆箐小组总共有800多亩茶园,其中古茶100多亩,海拔1900米左右。砍盆箐村民小组只有9户人家,砍盆箐茶是当地30多个村民自己加工制作的。与陈书记同行的张朝强负责加工厂技术方面的工作,陈书记带笔者进加工厂参观,笔者发现揉茶机都还是崭新的,像是没用过一样。陈书记说,这种从外面购买的揉茶机根本用不上,因为必须是手工制茶才能制作出砍盆箐茶特有的味道。

身为技术顾问的李琨也曾受邀到砍盆箐做茶,但被他回绝了,他认为一方茶须有其特殊的味道,过多的外来人为干预,会让本地茶失去其特有的味道,这样的事他是不愿意做的。

话说了这么多,笔者已经按捺不住想进古茶园转转的愿望,陈书记、张朝强、琨哥与笔者这个四人小分队便开始徒步进入砍盆箐古茶园。

一进山,琨哥就把路边的石头指给笔者看。这种看似普通的石头名叫羊肝石,属本地土壤,见风就化,透水性强。琨哥说,这种土壤环境与附近的老海塘古茶山接近,但与老乌山、宝仓山、田坝等地不同。最为关键的是,砍盆箐古茶的香味多半就与羊肝石有关。

砍盆箐古茶树的种植历史已无从考证,但古茶树人工驯化的确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相传古时候,山里的先人们将山里的树木砍伐下来,掏空做木盆用,“砍盆箐”由此得名。后来为了出走大山到外面闯荡,古人将山里的树木砍伐下来做成木船,船顺着溪流出去,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砍船箐”。

关于这里种植茶叶的历史,还有个传说。据说那个时候抓壮丁,砍盆箐的一名男子被抓到景谷县,这名男子后来逃出兵营,把茶籽带回家乡栽种。从那时起,砍盆箐就开始有了茶树。民国时期云南省曾组织斗茶比赛,那个时候砍盆箐茶和马邓茶均获奖。但由于交通闭塞,砍盆箐茶后来就销声匿迹了。

1976年,云南省有关部门派技术员到砍盆箐采摘了一些茶叶送到昆明去检验,证明这里的茶叶品质很好,特别是较大树龄的古茶树更是值得保护。

砍盆箐村民小组村民的住处原先就在现在的古茶园,因为生态保护的需要,9户人家集体搬迁,所以现在的古茶园里还有一些村民生活过的痕迹。石磨盘、石水缸散见各处,被砍掉的茶树树桩也依稀可见,这些茶树当年被砍掉,空出的土地用来种粮食。

从这些古茶树目前的状态看,很多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喜结连理(双树双生)、老态龙钟(树枝扭曲)、树瘤满身(枝干被砍后的痕迹)等,这些只有在古茶树上才会有的有趣的生长现象,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由于当地对茶叶种植生产依然不够重视,发展思路没找对,2010年的时候汽车进村都困难。陈宗良担任文况村党支部书记后,改善基础设施扩宽村路,现在四驱汽车都可以开进村子里。而俗称的“毛路”即非水泥路面,目前只有16公里。

砍盆箐虽然已经形成品牌,但目前产茶量少,只做晒青散茶,技术管理还跟不上。路修通了以后,陈宗良觉得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把砍盆箐茶的品质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让其体现出优良品质,带动村民们共同走向致富路。

砍盆箐每年茶产量只有八九百公斤,不足一吨。茶叶合作社每年从村民那里收鲜叶加工,卫生统一标准,用老铁锅炒茶,光是一口铁锅就需要一千多元。由于缺乏资金,大规模的厂房无法建设。2016年砍盆箐古树春茶一公斤售价2600元,秋茶2500元,且已经被订购一空。

琨哥在参观过古茶园后,发现很多茶树长了籽,而茶树长籽是表示不想长或者停止生长。他认为砍盆箐古茶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是处于采摘不足、维护不力的状态,基于此他给砍盆箐古茶园的维护提出些意见,比如根部需松土、修剪枝条、修地衣、用发酵时间合适的羊粪或牛粪施肥等等。

蚂蟥 • 纯生态

梁老汉带我们去看一棵三家村村民小组一户人家的大茶树,由于大茶树周围杂草丛生,还有小溪流过,村民很少去那里。这样的环境正是一些生态水生昆虫生存的好地方,就在这里笔者遭到蚂蟥的偷袭!不过这正说明这里纯生态的环境,没有遭到任何的人为破坏。

笔者还回想起在砍盆箐古茶园与一条黑眉锦蛇不期而遇的情形,那条幼蛇正趴在一棵古茶树树杈上休息,根据其习性特点,这条幼蛇应该是9月底孵化,喜欢居住在村子附近,专吃村子里的老鼠,是一条无毒有益的好蛇呢!这又何尝不是砍盆箐的又一件“宝”。

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战役中,文况村的各个村民小组也在行动中,很多村民都在政府扶持资金的帮助下,从破旧的老房子搬出来,很多新房子都在建设中。陈书记不时走访这些帮扶户家庭,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在三家村村民小组帮扶户张开春老汉家,我们端坐良久,这名老汉乐观、开朗的性格,让我们看到文况村民生机勃勃、诙谐幽默的一面。

砍盆箐主要居住着彝族和傣族,张姓是傣族,陈姓是彝族。这里不仅茶出名,烤烟种植也是由来已久,砍盆箐大麦酒更是名声在外,这里还有铜矿矿洞。

陈书记还带笔者去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圈田街追歼战遗址,圈田街追歼战被称为滇南战役围歼国民党军残部最后一战。这个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建设点建成后,会成为砍盆箐古茶山的又一件“宝贝”。

笔者之所以没有把题目写成“寻茶记”,是因为其实走过文况村一圈后发现,砍盆箐古茶山除了“茶宝贝”,的确还有很多其他的宝贝可寻。这座宝藏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他们的后人赖以生存和加以保护的宝地。

上天一定会庇佑砍盆箐的宝贝们和它的村民们。

就在截稿之时,笔者得到一个好消息:“砍盆箐”正在申请中国地理标志,这意味着“砍盆箐”三个字将成为其茶产地的专用标志。(完)

马邓茶_普洱26座古茶山云南镇沅马邓古茶山怎么样?


马邓茶是云南省八大名茶之一,自古以来有着较高的声誉,然而在马邓茶的原产地,马邓茶从来都是要被“订购的”却鲜为人知。所谓定购就是指当地茶叶初制所和分散农户分别订购到茶农,包揽当地马邓茶鲜叶的收购加工。

据了解,马邓茶多数是绿叶市场,老百姓一家有两三亩,都要通过做茶人、商人去进行加工。目前者东镇马邓茶区域共有3个初制所,成规模有3户,小规模经营30户左右,茶农不用再辛苦背着鲜叶到集市上进行交易,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在家里就能坐等茶商的收购和订制。

正值茶叶上市之时,在者东镇马邓村,正在帮忙别人收购加工茶叶的老房子组当地村民刘应德说:“鲜叶茶农个人家采来卖,我负责收购,今年鲜叶的收购价17至20元每公斤,能收个五六百斤。我们收购的茶叶纯度是是有保证的,哪家有多少古树茶,地块在哪,我们都清楚,一般都是定户、定地块去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收购。”

历史上的马邓茶是用马邓特有的古树茶品种的原料加工形成的晒青茶,马邓茶属乔木型大叶种茶,具有茶水翠绿,色美味香、耐泡、茶碱不腻茶杯等特点。在1981年云南省全省名优茶鉴评会上,马邓茶获得云南省八大名茶之一的荣誉,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亲睐。

马邓茶在者东镇分布区域广泛,茶叶品质各有不同。马邓茶分为3大片区,分别是拉连片区、马片区和马球果子片区,三大片区有三个不同的特性。拉连片区更苦,爆发性强、味苦,马果子片区出味慢,回味甜。马邓茶历史悠久,出名早,孕育了“金阳”“顺意”“麦地”“马鞍山”等茶企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今天“被订购”的局面。享誉中外的马邓名茶和如今分散“被订购”的格局形成了马邓茶当前的发展现状。原题《被“订购”的马邓茶》

【马邓古茶山】相关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普洱古茶山巡礼:探访镇沅砍盆箐古茶山》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普洱古茶山巡礼:探访镇沅砍盆箐古茶山》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普洱茶古茶山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29220.html

上一篇:老杨说茶:茶话临沧,日渐火爆的东半山古树茶

下一篇:96%的老茶客,恐怕也没有喝过这个山头的普洱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