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精读丨双江,凭什么是世界茶源核心?_双江有哪些出名的山头茶?

2019-12-09

精读书,名为《世界茶源核心地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作者:詹英佩。

内容梗概:当业内外还在为茶树的起源地争论不休的时候,真正的世界茶源核心地——云南双江,在茶叶的发展史上,尤其是普洱茶的发展历程中,又在怎样默默书写着不可抹去、不可替代的篇章呢?

双江地处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区域

从地理坐标看,双江地跨东经99°35′—100°09′,北纬23°11′—23°48′之间,北回归线横穿县境中部,因澜沧江纵流于东,小黑江横亘于南,两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双江地理位置正处在澜沧江中游地区,这一地区是世界茶树发源地,是最适宜茶科植物生长的地区,双江境内既有野生茶林,也有人工种植茶园。经2002年国家级专家组考察鉴定,“当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密、抗逆性最强、分布面积最大、超过万亩的野生古树茶群落”就坐落在县境东部的马鞍山与西部的邦马山脉原始森林里,世界上年代最久的野生大茶树就生长在双江县勐库镇大户赛和公弄村委会辖区的大雪山上。

双江的地理、土壤、环境、气候,适宜生长好茶

双江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横断山脉南部帚型地带的扩展部位,地势西北高耸、东南低凹,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69米,全县地形呈深切中山河谷、河谷盆地和V型中山窄谷三种地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9.5℃,年平均降水量1010.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287.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223.3小时,无霜期为352天。

双江的地理条件和气候非常适宜茶科植物生长。双江是勐库大叶种茶的原产地,勐库大叶种茶以内含物质高、纯度高、萌发力强、产量高等优良品性而驰名,被誉为“勐库良种,世界名茶”,“云南大叶茶品种英豪”,是制作红茶、普洱茶、绿茶等茶类的最佳品种。中国茶科所著名茶学专家虞富莲教授认为:勐库大叶茶树势遒劲、芽叶肥壮,从芽叶生化成分来分析,勐库大叶种茶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较高,具有优良的发酵性能和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制成的滇红茶,橙芽满披香高味浓;制成的红碎茶,颗粒匀润、金芽尖细、汤色红艳、味浓爽口;制成的普洱茶,乌润多毫、滋味醇厚;制成的蒸酶茶、烘青茶是绿茶的上品。几十年来,云南送出去获得过国内,国际大奖的茶品中都能寻到勐库大叶茶的身影。

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

双江之水流了千亘万古,而双江作为县名其实只有80多年的历史,是个汉化名。在此之前,双江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勐勐。1904年以前的傣族土司曾经统辖过双江(勐勐),双江的历史与傣族不可分割。

傣族进入双江定居,是元朝末年1358年的事,傣族未进双江之前,双江称濮满地,有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居住。傣族土司政权对双江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说双江的茶叶,勐勐傣族土司政权是个必须要说的话题。

罕廷发是双江大茶业的首位规划者、奠基人。罕廷发上任的第五年即1485年就派傣族人去西双版纳取茶种在扁岛(冰岛)栽种。从勐库现存的古茶园来看,应该说从罕廷发开始,管理勐勐的傣族土司官就一直在鼓励、领导、推动勐勐山区各村寨种茶。

如果说1904年以前对双江(勐勐)茶业最有贡献的推动者、倡导者、领导者是罕廷发,那么1904年至1950年双江茶业最大的推动者倡导者,最有贡献的人应该是彭锟。彭锟摄政双江二十年后,双江就成为云南声名很高的产茶大县。勐库茶至少在1925年左右已开始在云南引领潮头,强势亮相。1930年前后勐库茶已能和易武茶、佛海茶比肩同价,这其中彭锟有很大贡献。有史料可查,彭锟执掌双江时,从1908年至1923年,先后有顺宁(凤庆)、缅宁(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腾冲的官方和绅民到勐库引过茶种。勐库在民国初期成为云南最大的茶籽引种地,勐库茶在民国初年享誉省内外,彭锟功不可没。

双江1936年产茶已超过1万担,但1939年民国政府建机械化茶厂将厂址定在顺宁(凤庆)而没有定在双江,这里面有多种原因。

其一,从地理与交通来看,双江没有优势,不像勐海和易武靠近边境线,借道出海方便,双江离当时的云南交通大动脉滇缅公路很远,马帮七天还走不到。

其二,双江1904年才改土归流,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人口多,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彝族各个民族各说各的语言,各信各的宗教,民族起义才平息了30来年,各民族之间摩擦较多。

其三,双江社会治安不好,匪祸不断,知道1950年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默默奉献的双江茶

1951年以后,双江茶香归何处,身去何方?

1957年,统计双江有老茶园约22446亩

1957年,双江有初制所17个,产红茶4313市担

1960年,双江老茶园可采面积有20409亩

1960年,双江种植新茶园12342亩

1960年,双江有初制所45个,年产红毛茶14798担

1965年,三季度双江调给外贸局茶叶334127担

1980年,4-8月县外贸局从双江县调出茶叶8792担

1982年,县外贸局收购双江茶叶16589担

半个世纪以来,云南茶品无论是国际大奖还是国内大奖,细究原料成分总能找到双江茶的影子。双江茶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美质超群、不争不傲、奉献无语。由专家鉴定,让市场考验,任世人评说,喧嚣之后,榜名高昭,中国大叶种茶的王冠最终落归双江勐库,实至名归。m.cy316.Com

云南的古濮人是茶祖

云南的古濮人(永昌濮)及他们的后裔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期到如今一直都在澜沧江中下游一带生存活动。

“古濮人”是世界上最早识茶、吃茶、种茶的先民。

一万年前甚至更早,活动在澜沧江两岸大山里的古濮人在进行采集活动时,一定是从采花到采叶,因为花最引人瞩目,花的颜色、形态很容易记住,哪些花无毒可食用,吃上几次采上几次便可永远记住。古濮人在采集野花、野果、野菜的过程中发现茶花能吃,从而发现茶叶也能吃的可能性极大。古濮人长期吃茶,对茶的保健和药用功能就会认识,当古濮人从游居到定居,开始刀耕火种,进入半农耕半狩猎的时代,自然要将已认知的野生茶树引为家种。

古濮人一定居就种茶,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云南不管哪个地方,只要发现特大型人工栽培的古茶树,细查那个地方的历史,那地方一定有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居住过。

云南普洱茶文化研究会著名学者黄桂枢先生于一九九三年四月在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澜沧邦葳古茶树是古濮人驯化的”,这个观点后来被茶学界普遍认同。

勐库大叶种茶,桂冠是“正宗”

云南有近百个县都有大叶茶,又因云南地形复杂多样,各个县海拔、气候、土壤不尽相同,因而出现各地的大叶茶叶面形状不同,各种生化成分不同,口味不同,因此在云南大叶茶下面有分为几十个种类。

在这几十个外形与品质均有差异的大叶茶中,中国茶科所育种专家虞富莲教授依据他近30年对云南各种大叶种茶的跟踪、考察、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在云南各种大叶种茶种勐库大叶种茶最具代表性,应为云南大叶种茶的正宗。

勐库地处澜沧江流域世界茶树原生地的核心地带,勐库的天象唯一地象唯一,滋养出的大叶种茶才会品质超群、卓尔不凡、独秀于林。

藤条茶之美

藤条茶,要经过多年细心的采留修整和培养才能长成,每年春茶发后,将每根枝条尖端发出的新芽只留下两个芽头,每个芽头下边留两篇嫩叶,多余的芽和叶带根连蒂全部抹去,每根枝条每年向上伸三到四寸,十至二十年后,伸长的茶树枝又细又长,形似藤条;年岁越久藤条越长,又细又长的藤条弯来绕去,再加上人工塑形,形成蓬网状,茶芽发出时长在每根主藤和岔藤顶端,一根藤条上只有两个芽,每个芽头都圆实肥硕,茶农采摘时只采一芽一叶,留下一芽第二轮再发再摘。

这种留采法单产很低,但采下来的鲜叶很嫩很规整,无老梗老叶,晒干后芽头茸毛厚密,颜色银亮。做成七子饼,饼面银光闪烁,做成沱茶,外表尽嵌银丝,美伦至极。

东半山西半山是历史茶区

勐库的地形为两山夹一河一坝,两山指邦马山与马鞍山,一河指南勐河,一坝指勐库坝。邦马山与马鞍山对峙,南勐河流经两山之间,勐库人习惯上以南勐河为界,将南勐河东边的山称为东半山,西边的山称为西半山。马鞍山在河东,勐库人称为东半山;邦马山在河西,勐库人称为西半山。

双江县茶树树龄在120年以上的古茶园80%都分布在勐库的东半山和西半山,东半山和西半山凡200年以上的古村寨,村村都有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公弄在邦马大雪山的巨擘上。邦马大雪山是世界茶树发源地核心区域,邦马山主峰段的原始森林中现还生长着上万亩野生古茶树,世界茶王便巍立其中。

公弄是布朗族大寨,在双江,在勐库很有名,公弄1950年以前已是勐库很有名气的产茶大寨,茶园面积至少已在2000亩以上,1954年双江县茶叶站在公弄设点收茶,当年收得茶叶62747市斤,1955年更收得90000市斤,这些茶全部采自1949年以前种的茶园。由此可看出公弄1949年以前茶叶面积已非常大。

新中国成立后,公弄成为双江首批新式茶园示范区和优良茶种培育地。

小户赛

小户赛是双江最典型,最可观的古茶村,走进小户赛放眼望去,茶围超过1米的古茶树房前坡上随处可见,双江悠久的种茶历史在这里真实而鲜活地展示着。

从小户赛现存的几十株特大的古树茶来看,其树高、树幅、树围都超过冰岛村的茶王树。说明小户赛种茶的时间比冰岛还要早,说勐库种茶历史始于1485年傣族土司从西双版纳引种至冰岛开始是不准确的。

豆腐寨

豆腐寨1950年还有100多亩清末明初种的茶园,1952年以后迁入的人户多起来,住房越盖越多,老茶园被砍去大半,如今留下来的仅有二三十亩,被房屋围在寨子中间,这片老茶园,记载着豆腐寨100多年的历史沧桑。

大户赛保留得最好的古茶园在拉祜族居住的河边寨,大户赛200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大部分都在这里,这片古茶园约有五六十亩,长得枝干高粗,叶亮浓绿。茶树树围大多在90厘米至110厘米之间,连70多岁的老人都说不上来是哪代先祖种的。双江改土归流以后,大户赛有一半的拉祜人迁走,而这片茶园也让一半的拉祜人留了下来。

大户赛在1949年时已是勐库的主要产茶村,是双江县上个世纪50年代就划定的重点茶叶发展区,1958年起年年都在新植茶树。

整个懂过村委会一共有4个自然村,村村都以中茶为主,4个村新茶地、老茶地各占一半,新老茶地合计面积已达5700多亩,是勐库西半山茶园面积最大的村委会。懂过现在还有很大一片一人难围的栽培型大茶树,证明着懂过是个古村寨,中茶历史悠久。

懂过是古寨,改土归流之前是个拉祜族居多的寨子,懂过150年以上的茶树都是拉祜人所种。拉祜人留下的大茶树让懂过不输冰岛。

坝卡分为上寨、中寨、下寨,坝卡现有1500多亩茶园,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种的,坝卡老茶园不多,现留下来的仅有100多亩,成片的主要在下寨。1950年以前坝卡茶园面积不大,从留下来的老茶地来看,估计不会超过300亩。

说双江勐库的大叶茶,无论如何都要说到冰岛。

冰岛是勐库地区海拔最高的傣族寨,也是勐库地区唯一一个高山上的傣族寨。冰岛的土壤气候与勐库其他山区的村寨一样非常适宜种茶,冰岛茶口感好,这也是茶界公认的,但冰岛茶与公弄、小户赛、坝糯、懂过等村寨的茶相比各有风格,孰高孰低,南下定论。

冰岛茶的声誉和高度是历史铸就的

如从1485年去西双版纳引茶种算起,冰岛傣族种茶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冰岛茶在勐勐土司的重视和关照下,清光绪年以前已经声明远播。冰岛茶为后来整个勐库茶享誉国内外起过很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

冰岛作为双江古老的茶种输出地,冰岛茶种的优良品质一直被重视,云南出口的红茶、获奖的普洱茶都有冰岛茶的贡献。冰岛茶几百年的历史底蕴不可小视,它对勐库对整个双江茶叶的拉动力,今天仍然是最大的,只要冰岛茶在,双江就永远是茶人们向往的地方。

南迫

到勐库看古茶树,南迫老寨是一个不能忘掉的地方,勐库现存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就在南迫老寨。从南迫留下的10来棵特大的古茶树来看,无论树高、树围都超过冰岛村的。

坝歪

坝歪的茶园远远少于冰岛、懂过、大户赛等村寨,但坝歪1980年以后再没有新种过一棵茶树,所以坝歪老寨的茶是100%纯勐库大叶种,而纯正勐库大叶种的原料在双江售价要高于其他品种。

丙山、邦骂都是勐库西半山主要的产茶村,勐库的高产新式茶园最集中连片的就在丙山寨和邦骂寨。丙山、邦骂都是老寨子,也留下了不少古茶园。

丙山大寨是个大茶村,村子四周方圆5公里都是茶地,老茶地、新茶地已混接连片,已难分出哪些是1956年以前的茶园。丙山1950年以前到底有多少茶园已难找到记录,可知的是1957年双江县决定在茶园多的村寨建茶叶初制所,丙山首批入选,足见当时丙山就有很大面积的茶园。

新中国成立后,邦改1954年就设立了茶叶收购站,当年收得茶叶98364斤,这些茶叶全部产自1949年以前的茶园,这个数字说明1949年时邦改茶叶面积已相当大。邦改1957年就办起茶叶培训班,邦改人对茶叶的现代加工技术接触较早,几十年的学习、探索、积累,邦改人已熟知茶叶加工工艺,邦改加工的茶叶质量都较好,售价也较高。

勐库有两个傣族村寨有古茶园,一个是冰岛,一个是忙波。

忙波在勐库坝子边,交通比起山上的村寨方便得多,1953年忙波已设有茶叶收购点;1957年以后成为新式茶园试验区;1958年以后新开了一些茶园,又在老茶地里补种了不少新茶树。忙波寨现有茶园400多亩。

亥公214国道边有一块巨大的标示牌,“示范基地”几个字十分醒目,这里便是勐库戎氏茶叶公司经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有机茶示范基地所在区。大标示牌发出一个信息,勐库已经有了国际标准的大茶园,亥公已列入双江茶叶出口的原料供应地。

东弄

东弄拉祜族寨还保存下来10多棵树围已经超过100公分的大茶树,拉祜人已记不得这些大茶树是哪代人所种,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近30年来,随着修公路、建房子,1950年以前的老茶园已毁去大半。东弄新茶园多,村里有初制所,加上交通方便,东弄茶都能销出去。

亥公

亥公生态环境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宜茶树生长,临沧茶科所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亥公推广新式高产茶园。亥公新式茶园多,种植规范易于管理,双江县又将亥公列为首批有机茶建设基地,亥公目前已有有机茶园3000多亩,有机茶园面积在勐库排名第一,有机茶正在成为亥公茶的牌子,双江的大茶厂做出口茶、做红茶时都首选亥公的原料。

从那赛开始,勐库东半山闻名遐迩的藤条茶便逐渐多起来,还留着藤条状的茶树,那至少是1965年以前种的茶树。那赛公路两边的坡地里都是藤条茶园,可看出那赛50年前已有很多茶园。那赛村委会在上个世界80年代以后新种了2000多亩高产茶园,百花树村是新茶园最多的寨子。

那蕉不仅能看到古茶园,还能看勐库东半山、西半山两大山脉的大好风景。东半山大茶园70%都是清朝时期的古茶园、民国时期的老茶园,这些古老茶园都是藤条茶园,双江颜色最亮、价格最高的藤条茶也就在这一带。

坝糯是双江藤条茶园保存得最好的地方,藤条茶园面积为双江第一。坝糯的藤条茶形表独特,新鲜时芽头滚圆肥壮,绒毛浅绿密厚,晒干后芽头白亮中略带金黄,做成饼茶条索清晰,饼面芽绒闪光,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舍不得饮用。

忙蚌大寨是拉祜族古寨,寨子南面的斜坡上有很大一坡古茶园,树龄约100年,和坝糯一样,忙蚌大寨的古茶园也是按藤条茶的养培法培养的。

章外是双江的一个老茶区,现还保存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古茶树和民国时期的老茶园。章外1950年时茶园面积已很大,1954年双江县茶叶站在章外设点收茶,当年收得干毛茶9354市斤,1955年更增,收得干毛茶12000市斤。章外茶在勐库身价不低,价格一直在中上水平,在昆明茶市上也小有名气。

邦协大寨有1000多亩茶园,一半以上都是1945年以前所种。一芽一叶是邦协的藤条极品,邦协的藤条茶芽头之肥硕在双江数第一,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大茶厂每年都派人来勐库收邦协的藤条芽茶,用于做七子饼的撒面料。

邦木现在是双江县产茶量最大的村委会,在县里被称为产茶村中的魁首。从茶树大小年代来看,邦木的茶树树龄在二三百年的不太多,七八十年、一百年左右的非常多,从邦木现存的老茶园面积和茶树树龄可看出,清末民初,邦木曾大规模地种过茶,其面积不少于2000亩。

邦丙乡是小黑江北岸最大的产茶之乡,全乡有4000多亩茶园,有近千亩为1949年以前的古老茶园。1960年以后,邦丙开始种新茶园,1970年邦丙大寨新茶园已超过1000亩,茶叶产量连年增加;岔箐是邦丙乡第一大茶村,有新老茶园3000多亩,因民国时期留下了上千亩的茶园,1953年双江县茶叶站就开始在岔箐收茶,1958年建起茶叶初制所。

大文地貌独特,山高谷深坝子低,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其茶叶一山一味一寨一味,丰富神奇的不同韵味,使大文茶独具魅力。大文已发展茶园20000多亩,2005年被列为双江县的有机茶园、生态茶园示范区,环境优势加科技注入,大文正成为澜沧江边新崛起的生态茶区。

拉祜族迁入忙糯已有六百多年,拉祜人六百年前就在忙糯种茶,但忙糯100年至200年树龄的古茶树非常少,战乱造成的种茶业断代的现象很明显。忙糯目前还有几百亩光绪末年、民国初年种的茶园,那是战乱平息改土归流后种的。忙糯1958年以后种了近万亩茶园,现在已是双江县的产茶大乡。

双江勐库邦马大雪山

勐库邦马大雪山2500米以上的地带现在仍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原始森林中生长着成片成林的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树,面积超过12000亩,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分布最广、保存最完好的野生古茶树群落。中外茶叶专家公认双江勐库邦马大雪山是世界茶树原生地的核心区域。

关于云南双江县,关于茶树起源,以及更多更详细的人文历史记述,请移步《世界茶源核心地丨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

cY316.com延伸阅读

双江县是采茶,还是种烟?


云南双江是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5年前,“疯狂的茶叶”让当地茶农尝到了甜头;如今,茶价持续低迷,农户心中的天平渐渐开始倾斜——采茶,还是种烟?

赶在“秋茶”采摘结束前,记者来到了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而得名的云南双江县。这里是中国勐库大叶茶的原生地,拥有全球已知面积最广、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古茶树群落,是云南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然而,记者在走访当地一些村寨时发现,近年来,由于普洱茶市场秩序较混乱、收茶价格“大起大落”等原因,部分茶农对采茶的热情正在消退,“重心”逐步转移至其他更赚钱的农业种植项目。

接近中午时分,因为有城里医生来义诊,云南双江县忙糯乡滚岗村小学里挤满了人。从附近巴哈村赶来看热闹的茶农李文武,蹲在校门口高高隆起的土坡上,被人群夹在当中。突然,岳母打来电话,让他回自家茶地看看。

穿着拖鞋,李文武轻松地走在山间一条由大牲口和人踩踏出来的土路上,不时从路边丛生的植物上扯下一小段叶片放进嘴里咀嚼,倾斜的上坡路和路上的青苔对他完全没有障碍,“10岁开始帮家里采茶,这段路走了20年,早就熟了。”

土路的尽头是一个面朝东北的山坳,海拔大约1500米,李文武家的4亩茶地就在这里。茶地里呈环形遍植着大半人高的茶树,多半是大叶茶,也有小叶茶,茶树间套种着玉米,散养着鸡、鹅、牛,还竖着一个面如夜叉的稻草人,裹了件橘红色的醒目外套。

指着身边一株大叶茶,李文武说,这些茶树是他父亲种下的,距今已有二三十年了,虽然比不上树龄过百年的“大茶树”,但出产的茶叶质和量都还不错,“采茶的时候,这些颜色深、摸起来硬的老叶子没用,只有颜色淡、摸起来软的嫩叶可以采,最好的还是树顶的嫩芽。”

不少茶树上都有可以采摘的嫩叶和嫩芽,李文武却悠哉地站在一边,“家里一共4个劳动力,今年种了7亩烟草,顾不上茶地了,偶尔过来看看,也不高兴采,反正(茶叶)不赚钱。”

“没啥成本”的行当

李文武的家在茶地中央,用砖石砌的两层小楼,一楼是牛栏,二楼是给人休息和锅炒杀青的地方。坐在因久未生火而黝黑冰冷的炉灶旁,李文武“呼噜噜”抽着水烟,又摸出一瓶自酿烧酒,和记者边喝边聊起了“采茶经”。

根据采茶时间的不同,当地的茶一年通常可以采3次,分别是农历3月左右的春茶(“头轮茶”),春夏之交的夏茶和夏秋之交的秋茶。一般来说,春茶量多,价格也高,占茶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夏茶的量不少,但价格要比春茶低一截;至于味道虽香但不耐泡的秋茶,由于量、价均低,茶农们一般懒得拿去卖,而是留着自己喝。

为了证明自己的茶好,李文武从柜子里翻出一只塑料袋,里面装满了形似短小枯枝、墨绿与灰白相间的茶叶。说实话,卖相不佳,但隔着塑料袋散发出的阵阵茶香又挺“勾人”,“这就是我们自己喝的秋茶”。

记者抓一小把茶叶泡上一杯,抿一口淡黄绿色的茶汤,香气在鼻腔中来回打转,舌根处的回甘慢慢取代口中的微涩。

李文武今年50岁出头的岳父听说自家茶地里来了客人,特意赶了回来。他不喝茶,爽快灌下几口烧酒后,他对记者聊起了当地山区采茶“男女有别”的故事。

采茶,起初是女人的“专利”,因为女茶农心细手快。后来茶地越来越多,男茶农也渐渐加入了采茶队伍,但至今主力仍是“娘子军”。女人采茶时要背个竹筐,摘下来的茶叶直接扔在筐里。有些男人不好意思背竹筐,觉得这是女人用的,采茶时就随身背个布袋装茶叶。

李文武的岳父说,自己老伴就是个采茶快手:“从早上10点到下午5点,刨掉中间吃饭的时间,平均一天能采20斤。”

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嫩叶和嫩芽,茶农们统称为“新叶”。新叶可以不经过加工直接卖给茶厂,价格一般比较低。为了增加“附加值”,茶农们大多会粗加工一番。

粗加工分三步:首先是杀青,理论上大叶茶杀青包括锅炒、滚筒、蒸汽、热风等手法,但寻常山里茶农用的都是锅炒杀青,即将新叶放在铁锅里炒,去除青草味,增加柔软度。杀青过后,将茶叶放在扁平的竹筐中用手来回揉,使茶叶变成条状,专业术语管这叫“揉捻”。最后一步比较简单,将已成条状的茶叶平铺在太阳下晒干即可。

经过粗加工后,新叶变成了墨绿带白的“晒青毛茶”,这时再卖给茶厂,价格可以涨一倍多。大叶种晒青毛茶可以制成“生茶”,同时也是普洱茶的原料,在茶厂经过自然发酵或人工渥堆等工序后,便可“捂熟”成普洱。

在李文武看来,种茶属于“没啥成本”的行当,只要把茶树幼苗种下,等上3年,茶叶自然会一茬茬长出来,平时除了除草,没有太多麻烦,等着到时间采摘就是。茶地里散养的家禽家畜为茶树提供了农家肥料,而农药一般不用。“怕花钱,也怕茶厂不收,茶叶砸手里。”李文武说,“好在,平时这里的茶树病虫害不多。”

茶价曾经“疯狂”

茶虽好喝,但了解后发现,最近几年当地茶厂和茶贩收茶的价钱,却实在让茶农提不起精神。

“今年的春茶,新叶每斤五六元,粗加工的茶叶每斤10元多一点。从2008年到现在,差不多都是这个价钱。”卖春茶,李文武4亩茶地只赚了2000多元,“感觉价格太低,夏、秋两季都不高兴采,干脆就这么放着,省点人工。”

之所以觉得这个价钱低,是因为李文武以及当地很多茶农,都心心念念那个“疯狂”的2007年。

家里有茶地,同样熟悉茶叶行情的巴哈村小学校长申显荣回忆说,2007年当地收茶的价格是新叶每斤超过10元,大叶种晒青毛茶每斤40元开外,是现在的近4倍。

“以往,每到收春茶的时候,农贸市场里三分之一的人都是来收茶的。”申显荣说,在市场里收茶的有当地茶厂代表,还有很多“和外面有联系”的小贩,为了赚取中间差价,小贩们常常“街头买、街尾卖”。

然而,2007年,在当地茶农疑惑的眼神中,茶厂代表和小贩们纷纷舍弃农贸市场“据点”,主动出击,前往各片茶地“蹲守”,抢购茶农刚刚摘下的新叶。如果茶农打算对新叶进行粗加工,收茶人甚至愿意免费帮忙,只求不要把茶叶卖给别人。

“那一年,收茶的人忙着杀青、揉捻,种茶的人站在旁边抽着水烟笑眯眯地看着,只要是大叶茶,不论好坏都有人抢,现在想想真的太幸福了。”申显荣开玩笑说。

他记得,当年的春茶价格开始一路走高,等到夏茶,价格已经“高得有点离谱”,虽然到秋茶时价格已经出现明显下降,但那一年,当地几乎所有的茶农都赚了不少钱。“忙糯乡规模还小些,勐库镇那边茶农种植规模大,2007年卖完茶之后,路上价值20多万元的皮卡一下子多了。还有些茶农,明明不会骑摩托车,也要买一辆在家摆着装门面……”

这股突然降临的幸福持续了半年,2007年秋,茶价开始跳水,从2008年春茶开始,茶价持续低迷。

“最近这几年,价格缩回去了,收茶的人也重新回农贸市场等了。除非有‘大茶树’,否则不会有人上门收茶。”

申显荣说,当地茶农对茶叶的热情和茶叶的价格挂钩。2007年,家家户户把茶树当宝贝伺候,如今因为卖不出高价,对茶树明显不如以前上心。

“赚不到钱,但(茶地)也没什么投入,就这么放着吧,万一以后哪天茶价又起来了呢?”李文武对记者说了句大实话。

申显荣则表达了他的担心,“我们打听过,2007年是有人炒作,现在价格低是因为没人‘炒’。如果茶叶价格总这么忽高忽低,对茶农来说风险太大,大家宁愿改种更‘保险’的农作物。”

采茶不如种烟

茶价“不给力”,当地茶农只得另谋出路。近几年,政策的引导加上身边实例的刺激,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另一种脱贫经济作物:烟草。

2011年初,李文武把家里的7亩水稻田改成了烟草田:“村里像我这样的还有很多,大部分改的都是水稻田,玉米田也改了一部分。”

别看烟叶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周期短——5月初种,8月底就可以收了烟叶送去烤,烤好就能拿去收烟站卖——可种植过程却特别繁琐,每天都要去地里干活,“简直就像照顾家里老人、孩子一样!”

在人来人往的忙糯乡收烟站,记者遇到了正等着交售烟叶的当地烟农张庭光。在村里,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又在外闯荡过的张庭光被选为烟叶种植“辅导员”,负责向其他烟农提供技术服务。他向记者介绍说,烟草属于比较“多灾多难”的植物,常见的病虫害包括烟草花叶病、野火病、烟蚜等,“会种的人,一个周期要打三五次农药。遇到不会种的,再赶上五六月份发病高峰期,可能每周都要打药”。此外,为了防止作物“顶端优势”影响烟叶生长,还要对每一株烟草“封顶打杈”——手工摘除烟草顶部的花和旁枝,再逐一抹上烟草抑芽剂,确保烟草“光长叶,不长芽”。

和好侍弄的茶树相比,种烟草堪称“折磨”,好在经济方面的收益安慰了劳累的烟农。

忙糯乡收烟站的墙上挂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今年不同等级烟叶的收购价,其中价格最高的“上等烟”C1F(中桔一)每公斤卖31.2元,价格最低的“上等烟”X1F(下桔一)每公斤也卖22元。

“最近几年,虽然感觉烟草公司收烟的标准越来越严,但收烟的价格每年都小幅上涨,卖烟的钱还是稳定的。”张庭光说,他家一共5亩烟田,去年卖了2万多元,今年估计能接近3万元。

与张庭光相比,去年才“试水”的李文武因为缺乏经验,种植效果要逊色些,但去年平均每亩烟叶也卖了3000元。据他说,烟草公司为了鼓励种植,为农户提供了一系列扶持措施,“新手”们也不十分担心会“失手”。

譬如,农户种植烟草过程中不要投入成本,烟苗、农药等全由烟草公司提供,农户只要出劳动力,成本最后从卖烟叶的钱里扣。此外,烟草公司还提供一份“千元保障”,如果农户一亩烟草没有卖到1000元,缺口部分由烟草公司补贴……

“对常年留在大山里的农民来说,现在种烟草最赚钱,只比外出打工少一点。在很多村里,能出去(打工)的都出去了,出不去又有力气的都种烟了。”申显荣感慨。

一边是看不清未来的茶叶,一边是赚钱来得更快的烟草,在农户心中,天平已渐渐开始倾斜。李文武的回答也许有一定代表性,“我种茶也种烟,但现在比较重视烟。”

如何重燃茶农热情?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至少在双江县部分村寨中,“重烟轻茶”思想是存在的,但由于不少茶农心里都期盼着2007年的那一幕重演,因此,尚未听说有类似“茶地改烟田”这样“烟进茶退”的举动发生。

尽管只是“轻重有别”,但仍与当地政府“阶梯式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有分歧。

忙糯乡乡长王琪告诉记者,忙糯乡海拔最高处为2728米,最低处只有670米。根据不同海拔的气候特点,乡政府确定了“高海拔地区种泡核桃,中海拔地区种烤烟和茶叶,低海拔地区种甘蔗、咖啡等作物”的发展思路。其中,同处中海拔地区的烤烟和茶叶,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对“翅膀”,需要同时发力。以具体种植面积为例,忙糯乡目前共有茶地7500亩、烟田7600亩,面积几乎持平。

在由双江县“茶办”提供的《双江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十二五”及2020年远景目标发展规划》中,明确将茶叶产业定义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强势绿色生态产业”。双江县眼下给茶叶产业发展定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争取实现涉茶人平均茶业收入650元以上,比2009年全县茶农人均茶叶收入的326.7元增加一倍。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规划文本中坦言,“面对当前普洱茶市场波动情况较大的现状,我县茶叶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包括基地规模小,原料产量和质量不高;企业规模小,营销、创新、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茶园建设扶持资金得不到解决,现有茶园缺乏资金再投入,茶农收入较低等。

于是,问题变成:面对现状,如何重新激起茶农热情,以及如何调整当地茶叶经济的发展模式?

背景资料:“疯狂”的普洱茶

2003年,随着“越陈越香”的观念盛行,普洱茶概念不断遭到炒作,一度被视作能不断升值的产品。而受高利润的诱惑,大量行业外资金涌入普洱茶市场,许多人也选择进入这一行业,云南普洱茶的市场容量和产值剧增,成品茶产量飙升。

2005年,云南普洱茶产量达5.2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45%;2006年,产量达8万吨,比上年增长54%。茶价也随之非理性飙升,2007年上半年,普洱茶每千克出厂价达200元左右,同时,昆明掀起了开办茶市的热潮,当年共有大大小小17家专业普洱茶市场。当时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存钱不如存普洱,开店就开茶叶店”。

然而,随着恶意炒作到达巅峰,2007年6月,普洱茶价格开始狂跌,导致库存积压严重,从业人员损失惨重,普洱茶就此被“打回原形”,行业进入休眠“寒冬”。此后,云南普洱茶开始了艰难的转型。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默默奉献的双江茶


1951年以后,双江茶香归何处,身去何方,让我们打开封存的档案,真真 切切看双江茶。 双江县档案馆23-2-1号档案记下了1953年的双江茶。今年(1953年)仍有 私商马帮到双江四个乡抢购茶叶,下关永昌祥、成昌号、复春和等私商与中茶公 司在缅宁、博尚抢购茶叶。 中国茶叶公司缅宁收购处1953年收购工作总结:“我处于1953年3月奉示, 将下关厂之缅宁收购站、顺宁厂之双江收购站合并扩大为缅宁收购处,下设缅 宁、勐库、镇康、邦睦(邦木)4个收购组”。中茶公司5月18日决定拨大米 40000、谷子20000斤(后于8月又拨40000斤)配合收购茶叶。 政府用大米在双江4个乡以盐、米、面条、辣子等换荼叶。 1953年,邦木、勐库设荼叶收购站,1953年3月30日开秤收茶,同时建贸易 公司卖百货,用实物换茶叶。 1953年,缅宁荼厂在勐库收荼2049担,在邦木收购886担。 1954年,档案23-2-2号内容 南桑(南伞)市场历年走私较多,双江营盘商贩张育才走私荼叶,运茶出口 被耿马税局查获。 1954年,顺宁茶商、昆明商人、祥云商贩不敢来缅宁地区收茶了,由政府 出面打击私商走私茶叶,由贸易公司设点收购茶叶。

19541955年公弄6274790000邦改9836012000坝卡1122313000坝糯1444320000那赛2464730000懂过2141330000东来1108412000勐库2079125000章外935312000邦木9573212000营盘2861000合计(市斤)370079257000

1954年,政府在双江拨大米300000千供应茶农收茶,邦改、邦木、懂过、勐库茶农用大米换茶叶。

1954年4月,勐库组计划收购111市担,实际收购2123市担。

邦木组计划收72担,实际收购865市担。

1954年5月,勐库组计划收购684市担,实际收购749市担。

邦木组计划收购251市担,实际收购9156市担。

收购单位:中国茶叶公司西南区公司云南省公司缅宁办事处勐库收购组。

1955年4、5、6三个月,双江调去下关茶叶1780担。

1955年4、5、6三个月,双江调去昆明茶叶2820担。

1955年7、8、9三个月,双江调去下关茶叶1200担。

1957年,统计双江有老茶园约22446亩。

1960年,双江老茶园可采面积有20409亩。

1960年,双江种植新茶园12342田。

1957年,双江有初制所17个,产红茶4313市担。

1960年,双江有初制所45个,年产红毛茶14798担。

1963年,3月20日至4月20日止勐库镇收青茶、红茶合计88040市担。

1965年,三季度双江调给外贸局茶叶334127元。

1980年,1月双江茶调下关106市担。

1980年,4月县外贸局从双江调出茶叶2874担。

1980年,4月至8月县外贸局从双江县调出茶叶8792担。

1982年,县外贸局收购双江县茶叶16589担。

(未完,

临沧双江勐库正气塘古树茶


正气塘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那赛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勐库镇东边,距离村委会5.00公里,距离镇25.00公里。

正气塘即便是在茶区,也是为数不多的高海拔村寨,最高海拔超过2000米。是东半山为数不多的高海拔生态古茶源产地!是勐库东半山茶的代表之一,也是现存古茶树较多的寨子。

勐库东半山正气塘良好的生态环境,甜润的茶质,浓强的山野气韵深得茶人的青睐和追捧。

在东半山藤条茶体系中,无山头能出其右,正气塘也有“小冰岛”的美誉。

正气塘是汉族寨,过去叫瘴气塘,传说几百年前此地有个水塘,水中藏有一大莽,天阴时那大莽常吐黑雾,令人惊悚,疑有瘴气,便将此塘取名瘴气塘。

瘴气塘在临沧进入双江的古道边,彭锟1903年进双江剿办拉祜族起义时在瘴气塘扎过营、住过兵,彭锟为避邪气将瘴气塘改名为正气塘。

在彭锟未来扎营之前,正气塘有拉祜族居住过,拉祜人在正气塘居住时已种下许多茶树,拉祜人种的茶树今天还留下几十亩,茶树的主干已长得比大碗口还粗。

1903年以后拉祜人从正气塘迁走,汉人们迁了进来,汉人们也接着种茶树。

正气塘自古是双江东大门“入县第一寨”,离临沧机场只有半小时车程。

这里是交通要道,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勐库西半山以及双江其他茶区。

包括澜沧、景谷一带生产的茶,有大部分经过这里,走过天生桥,送往博尚交易市场,之后再被人运送到云县、下关,之后通过宜宾,卖到四川、重庆以及西藏。

正气塘名字过于霸气,让人听后很难忘记,所以还未喝我们就对之充满期待,茶自然也不会辜负期待,典型的高海拔特点,香气高扬,苦涩适中,回甘纵深。

到了正气塘,当地人给我背了一首今人创作的正气塘茶歌:

昔年瘴气塘,而今冰岛香;

前人栽古树,后辈饮茶汤;但令无剪伐,世世福绵长!

香气:香气浓郁、劲扬独特。

汤色:茶汤金黄透亮

滋味:汤质充满刚阳之气,爽健怡人,苦重而涩轻生津持久,回甘明显、滋味饱满。茶质醇厚,汤感厚实,气足韵长,吼韵深远,回甘绵绵不绝。尾水尾水的茶汤开始纯甜,香气不减,喉部山野韵明显,背部轻微发汗!

叶底:叶底肥厚柔韧嫩,鲜活灵动,叶脉清晰,芽头较多,有果木香。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五)


还有一个资料也可证实彭锟曾大力倡导种茶:1941年西南联大学生陈珍琼在写毕业论文说云南茶时,专门提到彭锟(彭耀南)清朝末年在勐库大力倡导种茶,这位西南联大的学生并没有到过勐库,他应该是在昆明收集到的资料。

勐库茶至少在1925年左右已开始在云南引领潮头,强势亮相,已能和佛海茶、易武茶比肩了。大理的茶商们为勐库茶振名作出过很大贡献。大理有个闻名省内外的大商号“永昌祥”,它是云南沱茶的最大制造商。早在1920年永昌祥就有了制沱茶的配料秘方,永昌祥的沱茶每个重9两2钱,其中60%为勐库原料,勐库原料的芽尖多少,一芽二叶多少都有比例。永昌祥每年派人到博尚、勐库收勐库藤条茶芽头肥硕,是做沱茶的上等原料原料,永昌祥的沱茶红遍国内外。在四川、西藏能喝到永昌祥的沱茶就是有面子,玩的就是那个“勐库味道”。永昌祥沱茶的秘方新中国成立以后才传出来,最受益的便是后来的下关茶厂。

1939年中茶公司的冯绍裘在顺宁(凤庆)办茶厂,每逢茶叶上市就派人去博尚收勐库茶,冯绍裘为了得到真正的勐库茶,还购买勐库茶籽作为厂里育苗之用,这些都有档案可查。

民国时期昆明文庙对面有条巷子是专门批发茶叶的地方,云南各地的茶商都在那里设号卖荼,勐库茶的价格和易武茶、佛海茶价格一样高。时至今日,大理、下关80岁以上的老人还记得,大理、下关喝茶的人没有谁不知道勐库茶。

1940年双江年产茶已超过11000但,而当时双江县人口不到六万,双江县土地面积292平方公里,不到景谷县的1/3,不到勐海县的1/2,只有顺宝县的60%不及六大茶山(易武、象明、攸乐)的总面积,从双江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来看,双江1940年时人均拥有的茶园面积和人均茶产量在云南省要名列前三名。

双江1936年产茶已超过1万担,但1939年民国政府建机械化茶厂将厂址定在顺宁(凤庆)而没有定在双江,这里面有多种原因。

其一,从地理与交通来看,双江实在没有优势,双江不像勐海和易武靠近边境线,借道出海方便双江离当时的云南交通大动脉滇缅公路很远,马帮七天还走不到。双山区面积占96%,两条大山脉邦马山与马鞍山海拔都超过3千米,两条大山脉一东一西、一左一右如双江邦马大山天障般屏挡着双江,直到今天云南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已密如蛛网仍伸不进双江。双江只有两个小坝子,勐库和勐勐,这两个坝子1950年以前为瘴疫高发区,居住人口非常少。

其二,双江1904年才改土归流,19399年以前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人口多,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彝族各个民族各说各的语言,各信各的宗教,民族起义才平息了30来年,各民族之间有什么事除了彭四叫以外谁都摆不平。而主要茶区勐库的东半山、西半半山汉人较多,汉人们互不买账,各行各的政,各拉各的帮,选个镇长都能当一年,东西两半山要轮流坐庄。彭锟的儿子彭四是双江的实力人物,彭家的家」比县保安队的人还多,县政府形同虚设,历任县长都惧怕彭氏兄弟,任何政令彭氏兄弟不点头就实行不了。云南省政府主席无论是龙云还是卢汉都拿这个地方奈何不得。双江1949年以前没有一个省府大员去过,南京、重庆方面的人更不敢落脚这个地方。

其三,双江社会治安不好,匪祸不断,直到1950年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彭四、彭五住的营盘街外,双江几乎所有的汉人寨都被抢过或烧过,这块政局复杂、民风不开、匪祸不断的地方,冯少裘、吴国英、唐庆阳等若来此办厂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不说,弄不好连茶厂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都难保障。

我们回过头来看凤庆,凤庆那个地方,时称顺宁,明朝洪武年间已有大量汉人迁入,明代中期已改土归流,是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汉文化传播较早的地方。明万历三十四年已有文庙、学宫,清雍正年间已有书院,同治十三年已有两广会馆,光绪年间建成两湖会馆、川黔会馆、江西会馆、太和会馆。1908年已有新式中学,1912年开办女子小学,1922年已有商会,1928年已设有警察凤庆鲁史镇局,1937年顺宁人段显文当上国大代表还见过蒋介石。1939年以前顺宁已有子弟去日本、美国、俄国留过学,还有子弟毕业或就读于北京大学、暨南大学、保定军官学校、华西大学、西南联大等高等学府。

从人口来看,1939年顺宁人口已超过10万,汉族人口占多数。

从交通来看,顺宁离滇缅公路仅有3天的路程,民国政府正在计划修建的滇缅铁路从顺宁通过。

茶叶方面,1939年顺宁年产茶超过8000担,已接近双江。

1939年,富滇银行已在顺宁设办事处。再看双江与顺宁(凤庆)的历史落差和其他方面的比较:言窗酸么R全1员生合别顺宁(凤庆)茶厂顺宁茶厂首批技术员和员工

清嘉庆四年(1799年)双江拉祜族举行起义,光绪七年(1881年)拉祜族再次起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拉祜族、佤族举行第三次起义,1904年双江进行改土归流,废黜土司制度。1904年始办蒙童小学、土民小学。1927年成立县(省政府正式批准为1929年),1936年双江开办简易师范,1943年双江成立初级中学,至1949年双江还没有一个本科毕业的大学生。1940年双江已有茶园20000,1949年双江还没有一个商号,1950年双江还没有银行。

看看顺宁与双江1949年以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各方面的差异,我们就能明白民国政府1939年为何将机械化茶厂建在顺宁(凤庆)而没有建在双江,双江为何与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顺宁(凤庆)建起了机械化茶厂,让民国初年已经崛起的双江在其后的40年里降格成了云南各大茶厂的原料供应地,在茶叶包装纸上见不到双江、勐库的字样。(未完,

寻茶问源:至美至真,坝糯藤条_双江坝糯藤条茶怎么样?


如果你想看最美的古茶园,你一定要去景迈。如果你想看最美的藤条茶,你一定要去坝糯。如果你想吃最正宗的野味,你也要去坝糯,因为这儿有一群打猎的好手。如果你想找个人一起醉,你也要去坝糯,因为这儿的男人真的太能喝了……

坝糯自然村,隶属于临沧双江县勐库镇坝糯村委会,属于山区。村委会所在地,距离镇18.00公里,国土面积7.23平方公里,海拔1840.00米,年平均气温19.00℃,年降水量1750.00毫米。

坝糯,勐库东半山藤条茶的代表产地,亦是东半山最大最高的寨子,也是现存古茶树最多的地方,海拔已超过1900米。

此地在古时道路极难行走,每逢雨后,唯马帮方可出山,虽然如今相比古时有了较多的改善,但依旧是山路崎岖,特别是在天气不佳的时候更是举步维艰。

坝糯是双江藤条茶园保存最好的地方,藤条茶园的面积在双江为第一,最古老最大的藤条树就在坝糯,坝糯藤条茶形表独特,上百年的藤条茶树,一棵树上有几十根甚至上百根藤,最长的可达三四米。满山翠绿的茶树,树生藤,藤生藤,藤树缠绕。

坝糯藤条茶,高香、劲扬、味刚,甘甜质厚,茶气强而有力,气足韵长。新茶汤色橙黄透亮,内质丰富,汤质稠润感十足;回甘生津在第二杯茶汤入口时就渐显浓重,汤在口中略显奢华霸道的气质——润口香甜且茶味十足。

这儿的茶美,这儿的茶香,这儿的人热情。

央视在双江摄制《天长地久·勐库茶》


近日,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纪录东方》摄制组远赴云南双江县勐库地区拍摄高清纪录片《天长地久·勐库茶》,力求全景式的展现云南勐库地区所蕴含的丰富的茶叶资源,原生态的茶叶生产方式和饮茶习俗,让更多人了解云南双江勐库茶叶产区,了解云南大叶种普洱茶。

当摄制组踏上双江的土地时,就被那里湿润清新的空气所陶醉,对这里所生长的大叶种普洱茶充满的了好奇和期待。车辆行驶在公路上,两边是不断出现的原始森林,让摄制组成员的眼中充满了绿色,也让他们相信双江勐库地区是世界上未被伤害的皮肤,是原生态自然环境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

步入双江县城,一条名为北回归大道的特别道路引起了摄制组的好奇,在询问过当地向导之后才了解到,这条大道所在的位置就是北纬23°的北回归线,双江勐库地区也被称为太阳转身的地方,当地向导自豪的告诉我们,太阳在这里转身。北纬23°的北回归线拥有世界上众多未解之谜,双江勐库地处北回归线上,让摄制组充满探索未知之谜的期待。

据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戎加升先生介绍:勐库地区是世界茶树起源核心区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海拔最高、密度最大、分布最广、抗逆性最强、原始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古茶树群落的聚集地。勐库地区所拥有的大叶种茶树被誉为云南大叶种的英豪。

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前往布朗族村寨公弄寨,这里是布朗族的聚居区,拥有众多的古茶树,同时布朗族是时代种植生产茶叶,拥有独有的饮茶方式,当摄制组到达时,两位德高望重的布朗族老人已经等候多时,今天他们将为我们演示布朗族所特有的糊米茶和竹筒茶的制作方式。

首先开始的是糊米茶的制作,布朗族老人讲干糯米倒入套管之中放置在火塘上炒至,当糯米炒到金黄时放入当地大叶种晒青干毛茶继续炒制,当茶叶炒到黄色时放入三七叶一起炒制,同时放入黄冰糖继续炒制,当茶叶与三七叶炒制到金黄发黑的时候倒入沸水,这个过程中糯米、茶叶、三七叶、黄糖共同发生反应,在一阵扑面升腾的蒸汽过后,糊米茶完成了。将糊米茶倒入碗中,我们首先进行了品尝,一股香甜的味道首先刺激味蕾,继续品味能够感受到糯米炒制后的焦糊味和浓浓的糯米香,让人回味无穷。据布朗族老人介绍,糊米茶具有降脂、活血、解乏、治疗感冒的功效,在以前劳动强度较大的原始农业时代,布朗族的先民们会在一天的劳作后,在自己的火塘上,一家人一起制作品尝糊米茶,除了感受劳作后的恬静外,更通过糊米茶消除了一天劳作所产生的疲劳,让人神清气爽。

接下来就是竹筒茶的制作了,如果说糊米茶是布朗人一天劳作后消除疲劳的圣品,那么竹筒茶就是布朗人田间地头都可以想用到的佳茗。竹筒茶的制作方式很简单,很原始,同时也是我们所了解到的世界上最自然的饮茶方式。

据布朗族老人介绍:布朗人时代以茶为生、每天的工作就是采茶、种茶,生产过程中无法将繁琐的泡茶器具带到地头,就有了简单的竹筒茶。首先截取粗壮青竹一节,一头留有竹节,方便放入茶叶和山泉水,然后制作竹筒的盖子,只见布朗族老人娴熟的制作竹筒,能够感觉到这就是他们原生态的生活,是他们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方式。竹筒制作完成后开始放置茶叶,这里放置的茶叶并不是我们日常消费的干茶,而是从茶树上采集的茶叶鲜叶,放置完鲜叶后,放入山泉水,将竹筒放置在炭火中烧制,当山泉水被烧开后,竹筒茶就大功告成了,将茶水倒入碗中,放入野生蜂蜜,就是竹筒茶。

品尝竹筒茶能够感受到茶叶鲜叶的鲜香、竹筒的香味,以及蜂蜜的甘甜,让人感受到这是世界上最纯净、最原生态、最好喝的茶,那种香甜、纯粹的感觉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只有亲自品尝过才能知道各中滋味。

在公弄寨我们看到了很多80、90岁的老人,其中一位老人已经92岁高龄,依然每天坚持筛捡茶叶8个小时,这样的高龄眼不花、耳不聋,最神奇的是目前为止只掉了两颗牙,当问到老人的长寿秘诀时,老人的回答很简介:开心、劳动、喝茶。

摄制组一行继续深入勐库地区,这一站将进入原始森林去寻找世界上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茶树,它的树龄已经超过3200年,通过计算确定,他诞生的时代是武王伐纣的时代,周武王、姜子牙、商纣王都已经作古,可是这可大茶树确在经历了自然的变迁依然存在,可以说是与天地同寿,天长地久的,这也是本次《天长地久·勐库茶》纪录片的核心所在。

驱车2个小时摄制组来到了勐库大雪山脚下的检查站,后边的路摄制组将弃车改用原始的交通工具马队进山。骑在低矮的滇马之上,感受着原始森林中吹来的凉风,看着一望无垠、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在感叹自然神奇的同时,也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优越以及良好的保护,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原始森林无法生存。

随着马队的颠簸,摄制组从海拔1800多米的集结地出发,慢慢进入海拔23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之中,各种不知名的树种交错生长,随着不断的向上攀登,我们开始发现零星的古茶树,这些茶树的树龄都在2000年以上,继续向上行进,当进入海拔2500米以上后,摄制组发现了成片的古茶树,拉枯族向导告诉说,这里已经勘测发现的古茶树面积超过10000亩,当到达2800米的休息区的时候,驼队停止前进,因为前往1号以及1+1号古茶树的道路连滇马都无法行驶,大家将靠自己的双腿前往海拔2900多米的古茶树王所在地。

进过半个小时的攀登,摄制组终于来到了本次拍摄的终点——1号古茶树所在地,看着需要三个人才能合抱的古茶树,树高超过15米,枝繁叶茂的生长状态让大家相信他将继续与天地同在,与天地同寿,天长地久。

进过6天的紧张拍摄,《天长地久·勐库茶》摄制组完成了双江勐库之行,在踏上飞机离开双江时,摄制组成员表现出了别样的留恋,如果能够放下都市喧嚣的的生活,在勐库山中的村寨中与当地人一起生活,享受优质的自然环境,品尝与天地同寿,天长地久的好茶,那是多么惬意的生活。

亿万年的厚土,千百年的守望,天长地久,我们期待精神的永恒!

著名普洱茶产地双江勐库冰岛村


“勐库”,就字面而言,丝毫看不出这两个字与茶有什么关系,但到了勐库,就不得不承认这个处所与茶密切相关。

勐库是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的一个镇子。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天,出产队长放置父亲赶着马帮到勐库去驮茶籽。当时我还小,只知道勐库离我家很远,因为父亲往返一趟用了差不多10天。驮回的茶籽被秧在箐边的地皮上,发芽了,长叶了,就分给各家各户去栽种。因此,在我的记忆里,勐库就是茶库!

“冰岛”,一个很冷的名字,却被茶界炒得很热。其实,“冰岛”与冰无关,与岛也无关,它是勐库镇的一个村子。“冰岛”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是文字工作者故弄玄虚,将“丙倒”译成了“冰岛”。

冰岛,茶人向往的处所,茶商惦念的处所。云雾间是起伏的山峦,山峦间的条条溪流汇集成南勐河,滋润着千古茶园,哺育着居住在这里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等各族人民。

我曾看到一份资料,说冰岛是最早进行人工栽培茶树的处所之一,是勐库大叶种茶的主要发源地。在冰岛发现的古茶园,现存干径0.3米到0.6米的古茶树有1000余株。冰岛产茶的汗青悠久,有文字记载的时间为明朝(公元1485年前后),而无文字记载的传说早于明朝。

500多年来,出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冰岛古茶园的茶种直接或间接向大叶种茶区传布,仅云南省临沧市就形成了60多万亩规模的茶园。勐库大叶种茶条索肥厚、回甘悠远、营养丰硕,多次被全国茶树良种委员会评为中国传统茶树良种,被中国茶叶界权威赞为“云南大叶茶正宗”、“云南大叶茶的英豪”。

在冰岛,我见到了许很多多大茶树,有的在村口,有的在地边,有的在路旁,有的就在农家小院里。当时老茶树正逢春发芽,那新发的茶叶片大,色绿,一芽四叶还很柔嫩,不像有的茶种一芽二叶就已显老。

走进一户农家,主人很客气地生起柴火,烧开山泉水,给我煨泡罐罐茶。主人煨的是去年留下的晒青谷花茶。晒青谷花茶,就是在稻谷开花时,将采回来的鲜茶叶在锅里炒一炒,然后揉捻成条,再经太阳晒干而成的茶。这茶叶油润褐黑,显然是颠末自然发酵了。主人将陶罐置于炭火之上,不竭地翻抖,那烤茶的清香味也扑鼻而来。更为出色的,是主人将滚沸的清泉注入陶罐的刹那,只听“噗”的一声,那茶叶连同浮沫一起涌上罐口。主人只需对着罐口轻轻一吹,那浮沫就已飘向罐外。当我手捧玻璃杯啜饮这蜜黄色的茶汤时,柔和的香气已经溢满整个房子。

冰岛茶与大自然相生相伴,其汤与清泉的甘洌互相关注,其香也自自然然,不事张扬。也许是谷花开时果也熟的缘故,第一口,尝到的是一股让人难以抵挡的苦涩,几秒钟后便觉回甘向整个口腔扩散,再喝时,就尝到了微微的果香。

言谈间,一罐茶已经历二十泡,那茶汤居然还澄黄发亮,滋味醇浓,没有衰败的迹象。“彩云之南有嘉木,造化天成普洱茶。”倘若“茶圣”陆羽能品到此茶,也必然会为之感动吧!

双江勐库东半山茶区普洱茶特点


坝糯大寨是勐库东半山茶的代表,是现存古茶树较多的寨子,也是盛产藤条茶的地方。坝糯在双江县在整个临沧市都颇有声名,坝糯声名大是因为坝糯产的藤条茶在双江和临沧声誉都很高,坝糯是双江藤条茶园保存的最好的地方,藤条茶园地面积在双江居第一,有这里最古老也最大的藤条茶。这里的藤条茶树堪称天下一绝,其茶树形态之美令人称奇。这里树龄超过一百年以上的藤条树一棵上有上百棵藤,最长的有三四米那么长,树省藤,藤缠藤,茶树成行的,数棵茶树伸出的藤条相互缠绕,织成一排藤网,如奥运会的鸟巢一般。让人不得不赞叹坝糯人能养出这样的茶树。如果想了解勐库的藤条茶园是什么形状,那么就一定要去坝糯先看看。

坝糯的藤条茶外形独特,新鲜时芽头肥壮,绒毛浅绿密厚,晒干之后芽头白亮中略带金黄,做成饼茶条索清晰,把那个面芽熔闪光,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并且会产生舍不得品饮的心理,恨不得观赏,收藏起来。

近年来坝糯的藤条茶叶追捧者越来越多,不少茶商千里迢迢奔向坝糯专收藤条茶,其中有西双版纳勐海县的茶厂,双江勐库戎氏茶叶公司,还有广东的茶老板。藤条茶供不应求。

坝糯早年也是拉祜人居住,200年前汉人进入这里,使茶产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将茶叶修剪成藤条状应该就是汉人带来的技术。与坝糯相邻的忙蚌盛产六子,六子具有消炎,止痛,之疟疾等作用,滇南和缅甸的坝区瘴气重,对六子的需求量很大,从古至今,六子都是供不应求的药材,其价格和利润均超过茶叶。每年这里的人都要收购六子出去卖,六子价格又高,因此在双江没设县前这里已经是当地最富有的寨子。

坝糯拥有东半山最多的梯田,不缺谷粮,良好的生产条件与居住环境使坝糯人口一直很多,迁走的极少。

茶三百年前由西双版纳引进至勐库后变种。

茶种:大叶种野生。

坝糯茶特色:此茶汤质充满阳刚之气,高香、劲扬、味刚,口感丰富饱满,甘甜质厚,茶气强而有力,气足韵长。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三)


清嘉庆四年(1799年)勐勐地澜沧江边的忙糯、大文的拉祜族举行起义,几个寨子的拉祜人全部参加起义马上遭到了清军的压,拉祜人伤亡惨重,拉祜族起义组织者被杀头,汉人领导者被招安投降,勐勐地的拉祜族和傣族之间的矛盾更深。

拉祜族的第一次起义被史书上称的倮黑大山是拉祜人的主要聚居地清政府镇压,拉祜人的政治要求没有实现,拉祜人仍然不断举事,大闹小闹连年不断。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清政府也感到勐勐傣族土司已统治不了忙糯、坝卡(大文)的拉祜人,为了缓和矛盾,将勐勐地的忙糯、坝卡(大文)即史书上说的倮黑山从勐勐傣族土司管辖地上划出来,划给缅宁厅管辖,由缅宁厅的流官们来直接治理,并将忙糯、坝卡(大文)合并起来改其地名为上改心,忙糯、坝卡从此又称改心地,勐勐傣族土司的辖地从1813年起就少了一大片。

忙糯、坝卡(大文)的拉祜人终于脱离了勐勐傣族土司300多年的统治,转由缅宁厅的流官们(主要是汉族人和满族人)来统管。上改心(忙糯、坝卡)虽然脱离了勐勐傣族土司的管辖,但拉祜人的理想愿望并没有实现,不但没有实现民族自治,税赋皇粮比勐勐土司时代更高更重。流官们维护的是朝廷的利益,流官们最关注的最擅长的就是清查田亩、审计算账、催缴钱粮,上改心的拉祜人深感流官统治下压迫更重,日子更苦,更无自由可言。

拉祜族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民族,拉祜族是氏羌后裔,唐代初年从青藏高原迁入云南,拉祜族原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常迁徙的民族,元朝末年进入双江时还处于氏族公社的社会形态,到清代才进入部落联盟的社会形态,这些从迁徙游猎转入定居农耕不久的拉袖人对国家这个概念是陌生的,拉祜人还保持着游牧时代的古老观念,他们认为,山川|土地是上天给的,水田旱地是自己开的,为何还要上皇粮交田亩税?

上改心的拉祜人长期封闭,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又快,他们并没有什么剩余产品,农耕收入仅仅够糊口而已,无法承受缅宁厅的流官们索要的繁重税赋。1881年上改心的拉祜人又举行起义,这次起义持续了7年,上改心(今忙糯、大文)成了拉祜人的割据区、根据地、大营盘。

云贵总督岂能让拉祜人长期闹下去,1887年云贵总督岑毓英调集上万的清兵围剿上改心,缅宁团练彭锟随清军进入上改心围剿起义军,彭锟谋术颇深,采用离间法分化瓦解了上万的拉祜族起义军,将起义军首领张秉权、张登发、杨定国等杀害,摧毁了张秉权、张登发私设的倮黑衙门,随即又用剿抚兼施手段稳住了局势。此次起义平息后,清政府再次改变澜沧江沿线的行政区域,新设了镇边厅(今澜沧县),将不愿归服缅宁厅的上改心从缅宁厅划出来又划归镇边厅,并在忙糯街上设了巡检,说是为了捕盗捉匪,其实是监视拉祜人的日常聚会和串联活动。

上改心的拉祜人遭到第二次残酷镇压,生活更加悲惨,地位更加低下,勐勐坝子的傣族土司有点幸灾乐祸,更不尊重拉祜族,他们已不像他们的先祖罕廷发那样仁慈为上,爱民如子。

光绪二十九年一月(1903年1月),两位拉祜族村民在勐勐坝街上卖柴火时与一帮傣族贵族青年发生冲突,在冲突中拉祜族村民被打死,此事成为引发拉祜人再起义的导火线。上改心大坟山(今大文)的拉祜族头人李三民、张朝文联合佤族攻打勐勐坝和勐库坝的傣族村寨,两个坝子的傣族土司府邸被烧,傣族寨的房屋、寺庙几乎毁尽,勐勐城几百年间建起的辉煌建筑化为灰烬,勐勐傣族土司为自己的骄横跋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一)


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

云南是26个民族共同的家园,这片土地上有30多以际个民族自治县,其中有一个以四个少数民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这就是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双江这个很表意的地名,一听便容易让人联想到这地方一定与两条江联系。双江全国唯一的由四个主体民族组成的民族自治县名副其实,双江确与两条江依连:澜沧江在其东面,是双江县与景谷县的分界线;小黑江在其南面,为双江县与澜沧县的隔界江。两江为双江,双江地名便因此而得。

双江之水流了千亘万古,而双江作为县名其实只有80多年的历史,、是个汉化县名。在此之前,双江不叫双江,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勐勐。勐勐为民族语,对云南民族语稍有了解的人一听就知道是个傣语地名,说明这个地方历史上与傣族有关。1904年以前傣族土司曾经统辖过双江(勐勐),双江的历史与傣族不可分割。

傣族进入双江定居,是元朝末年1358年的事,傣族未进双江之前,双江称濮满地,有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居住。

傣族土司政权对双江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说双江的茶叶,勐勐傣族土司政权是个必须要说的话题。

傣族是云南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有多个分支,双江的傣族求自麓川(又称勐卯,今德宏州瑞丽一带)。飑川傣族政校在元朝末年和明朝初年曾经是

云南最强大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1358年麓傣族首领思我南省少民汉法率领军队和部分平民从勐卯(今瑞丽)经过耿马翻过动句一察邦马大雪山进入了双江,这队人马中有小部分傣族留了下来,分别定居在南勐河上游今冰岛村下边的河谷和南勐河中游的勐库坝子。傣族有顺水而居顺水而迁的习俗,1381年定居在勐库坝子的部分傣族又顺着南勐河而下迁到了今双江县城南勐河西岸建立了一个新寨,取名为允景庄,也称勐景庄。这些元末明初定居在双江的傣族当时由耿马傣勐勐傣族土司统治勐勐(双江)400多年族官统管,此时元朝已经崩溃对云南政局早已失控,明朝军队还没有进入云南以思伦法为首的麓川|傣族政权已控制了半个云南,麓川|政权(果占壁)所占的地盘包括今云南德宏、保山、临沧、元江、大理以及缅甸的一部分,这是1383年前后的事。

强大的麓川傣族政权震慑着明中央朝廷,朱元璋岂能让麓川政权坐大,1383年明朝军队开进云南,明军遇到的最大的抵抗力量便是麓川|军队,1387年思伦法的军队与明军于景东、元江、新平一带的哀牢山地区展开大战,思伦法部战败,一部分傣族军民跟随思伦法退回澜沧江西岸,又一批傣族民众和兵士进入双江,驻扎在今双江坝子南勐河东岸,他们也建了一个寨子取名叫勐允养。勐允养的傣族人是从澜沧冮东岸景谷退回来的,建寨初期勐允养归勐谷(景谷)傣族首领管辖。

1472年闹了几十年的麓川叛乱平息下来,勐谷(景谷)傣族官将原来属于自己管的勐允养送给了耿马傣族官去管。耿马傣族官为了让南勐河两岸的傣族人和睦相处,将勐景庄与勐允养合并起来组成一个大勐并给白象寺记载着麓川之战后修族人迁居双江的历史它取了一个新的名字一动动,意为

两个大寨子合起来的地方。勐勐这个地名从此诞 生,用傣语读起来很好听,很亲和很柔软。这个地名沿用至今,今双江县城所在地仍叫勐勐,已有538年历史了。

明中央朝廷承认耿马的傣族土司政权,1479公想地年耿马的傣族土司官派他的亲戚罕俊发来管理勐双江布朗族、佤族都会织的棉毯,勐,从此罕家便开始统治勐勐,直到1904年。此工艺是两千年前古哀牢国时期已有的纺织技术。

第一位勐勐官罕俊发上任不到一年就去世,1480年第二任勐勐官罕廷发上任。罕廷发是耿马土司官的侄子,他上任之前曾去缅甸景栋学习过佛教,他到勐勐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景栋请佛爷,取经书。罕廷发通过传布佛教,用政教合一的方式将早已定居在南勐河两岸山区的布朗族、佤族、拉祜族统一起来,今天双江的地界基本就是罕廷发时代定下的,从罕勐勐古城的缅寺(佛寺)廷发开始,勐勐罕家管辖的地方都称为勐勐地。

勐勐地罕氏家族效忠明朝廷。1599年,罕官劝降了反叛明中央朝廷的大勐麻(今云县)土司官。明中央朝廷论功授封罕廷发之孙罕竞为土巡检,封认罕氏家族为勐勐地方世袭土司官,从此以后勐勐土司官便和耿马土司官平起平坐,不再是耿马土司的属官《明史》记载:“顺宁附近有三勐,勐勐、勐撒(耿马)、勐缅(临沧),勐勐最强,部落万人。(未完,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四)


上改心拉祜人的第三次大起义再次震惊缅宁和省城,缅宁的清军不知该如何行动,这时缅宁团练彭锟自告奋勇率兵出征上改心,彭锟这已是第二次进上改心围剿拉祜族起义军。彭锟是缅宁(临沧)人,对上改心和整个勐勐的情况非常熟悉,彭锟分路出兵,又买通下改心(澜沧县境内)的拉祜族头人,使上改心失去援兵,彭锟很快就击溃上改心的起义军,将誓不投降的起义军首领张朝文、罗扎布及几十个起义军骨干杀害,将逃脱的另一个起义军主要首领李三民追至缅甸境内,上改心对勐勐(双江)进行全面改土归流的策划人、执行人——彭锟(忙糯、大文)一带拉祜人的第三次起义再被彭锟剿灭,这是1903年4月的事。

彭锟平息了拉祜族的第三次起义后,云贵总督任命彭锟为驻防勐勐的管带官,彭锟带兵驻扎在了勐勐的四排山那赛营盘(今沙河乡营盘村),这里离耿马、沧源、澜沧都很近,驻扎在营盘可扼控四地。彭锟驻扎营盘后随即就上书云贵总督对勐勐进行全面的改土归流。彭锟已看出勐勐傣族土司政权的腐败、没落无能,勐勐傣族土司在山区各个民族中已无威信,失去号召力、凝聚力,已无能力再统治其他民族。要使拉祜族、佤族不再起义,只有进行改土归流,进一步削弱傣族土司的权力。在彭锟的策划下,勐勐故地(今双江县全境)一分为三,今勐库全境和邦木、邦协、营盘从勐勐土司的辖地中划出来,在营盘设立四排山巡检负责管理勐库、邦木、邦协的事。上改心仍隶属镇边厅(澜沧),勐勐土司所在的勐勐坝子的傣族寨仍由傣族土司管辖,但彭锟又在勐勐坝子设屯门驻兵,这样一划分,勐库全境和西半山、东半山、四排山全由彭锟亲自管辖,勐勐傣族土司再一次失地,能管的地盘仅剩勐勐坝子那几个傣族村寨了,统治勐勐地达400多年的罕氏傣族土司自此走下政治舞台,再也没有向清政府上奏文的权力。

1904年以后双江进入了另一个历史阶段,彭锟驻扎双江,社会形势平稳下来,彭锟开始推行一系列安抚夷民发展经济的措施,从《双江县志》和其他双江县文史资料中可以找到很多这方面的信息。彭锟彭锟在营盘发展的茶园(藤条茶采培法虽然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但他也做过不少有利于边疆稳定、发展民生的实事。彭锟自小在缅宁(临沧)长大,比那些从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来的流官们更懂边疆民情,他清楚拉祜族、佤族不断起义的原因,他懂得朝廷利益、地区利益、民族利益都要兼顾。

上改心第三次起义平息后,彭锟马上下令招抚迁逃夷民,让迁逃夷民回寨安居,发给夷民盐巴、粮种、茶籽,劝导夷民恢复生产,打击汉人放高利贷,推行开街市促交易,号召山区夷民多开荒地、多种茶,至今双江山区不少村寨还在流传彭大人发盐巴、发茶籽的故事。邦丙岔箐人去四排山(邦木、邦协、营盘带)引过茶籽,大文梁子寨拉祜头人李发科也去邦木引过茶籽。如果说1904年以前对双江(勐勐)茶业最有贡献的推动者、倡导者、领导者是罕廷发,那么1904年至1950年双江茶业最大的推动者、倡导者、最有贡献的人应是彭锟。彭锟摄政双江二十年后双江就成为云南声名很高的产茶大县。1930年前后勐库茶已能和易武茶、佛海茶比肩同价,这其中彭锟有很大贡献。有史料可查,彭锟执掌双江时从1908年至1923年先后有顺宁(凤庆)、缅宁(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腾冲的官方和绅民到勐库引过茶种。勐库在民国初期成为云南最大的茶籽引种地,勐库茶在民国初年享誉省内外,彭锟功不可没。

彭锟对双江茶业有影响,彭锟对双江清末民初这段历史也有很大影响。

彭锟长期生活在边疆,熟知当地的社会状况。彭锟深感部落民族只知服从其卡些和酋长,不知国家、政府、政令、法规为何物,要使他们识大局顾大体,必须办教育开其心智、教其文明,使其明理懂法。彭锟驻扎四排山营盘后不久,就开始在各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寨子开办蒙童小学、土民小学,普及汉文化教育,开启民智,陶养顺民性情。

在彭锟武压文治、恩威并施的策举下,勐勐改土归流成功,闹了100多年起义的拉祜族和佤族,服其威,感其德,誓不再叛。这其后,双江40多年无战事。没有了战乱,经济发展才有好环境。彭锟掌控双江时,忙糯、大文、邦丙、岔箐等百年战区开始重新种茶。上改心很快就成为勐勐故地新的大茶区,勐库老茶区又迁进大量汉人,东半山、西半山又新建茶园几千亩,彭锟时代所种的茶园,今天在双江县各个老寨子都能看到,按临沧人彭桂萼1935年写的

詹英佩:茶祖居住的地方,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二)


从1480年罕廷发管理勐勐到1795年(清乾500多年前傣族土司罕廷法将佛教带隆末年)的300多年间,勐勐地方安宁,各民族入勐勐地方和睦相处,勐勐地从荒走向文明兴旺。竿官记载:当时的动动城建筑为丽、房屋挨连、人口数千腊人(布朗人)、缅人(拉祜人)、阿佤人(佤族人每隔五天就来动勐城赶摆勐勐城佛寺香烟袅袅信佛的各族民众都来佛寺敬献结南勐河是勐勐人的母亲河条、鲜花。在勐勐土司的引导下,勐勐山区的布朗族寨、佤族寨也建起了佛寺(缅寺),男子从少年时代就进佛寺学傣文、读佛经,在佛教的熏陶下他们懂规矩守章法。勐勐的土司官用佛教教化了一方民众,民众恭顺而勤劳,勐勐地佛教兴盛300年,地方安宁无战事。罕廷发是勐勐兴盛的奠基人,罕廷发是勐勐人应该记住的好官。

说双江的茶叶不能忘了罕廷发,他是双江大茶业的首位规划者、奠基人。罕廷发上任的第五年即1485年就派傣族人去西双版纳取茶种在扁岛(冰岛)栽种。从动库现存的古茶园来看,应该说从罕廷发开始,管理勐勐的傣族土司官就直在鼓励、领导、推动勐勐山区各村寨种茶。茶叶在一百五十年前有货币的功能,什么物品都可以换到,茶叶给勐勐地的人带来过许多福祉。

勐地是傣族土司管理,但勐勐地人口最多的民族不是傣族而是拉祜族,拉族比川来的楼族早进双江几十年。双江96%的土地都是大山,拉祜族人双江后定居在森林密布的高寒山区。当时拉祜族社会发展程度较低,还处于半游猎半农耕的阶段,还没有从原始公社中完全走出来;另一方面明代以前迁人动动的拉族还不多,拉枯族虽比麓川(今德宏瑞丽一带)来的傣族早进勐勐,但却有成为勐勐的统治民族。拉族还入双江后,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到清嘉庆初年人口已增加几倍

社会经济进步了很多,农耕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每个村寨都有了大量的梯田,原始公社的社会形态已不明显,部落联盟已经形成,生产力提高,实力增强,人口已超过傣族,居住的地域比傣族大得多,强盛起来的拉祜族有了更高的政治要求,他们不愿再服从勐勐傣族土司的管理。

从大环境来看,清嘉庆年间,澜沧江东岸早已改土归流,成立了普洱府,流官掌权,原土司政权下的封建领主经济已经分解,地主经济已经形成,与普洱府辖地隔江对望的就是勐勐地的忙糯和大文,忙糯和大文的拉祜人早已知道,江对岸的傣族土司政权已经被改土归流,傣族土司们已没有什么权力,另一方面忙糯、大文紧靠澜沧江,已有不少汉人落籍。

忙糯、大文一直是拉祜族的主要聚居地,拉祜族人口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田地,在傣族封建领主制度下,山林土地归土司所有,拉祜人开地种地都要纳赋税,封建领主的经济制度束缚着拉祜人,拉祜人要求民族独立,自己管自己的事。

傣族土司政权是中央朝廷授封的,土司要负责向朝廷纳贡交税,朝廷不断下令清查田亩增加税收,傣族土司又将各种税赋转嫁给他所统治的各个民族,此时的勐勐土司不思改进,不关注拉祜人的困苦与要求,他们已不如他们的先祖罕廷发,勐勐土司正在走向衰落,勐勐地方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积怨越来越深。

顺宁府、缅宁厅的流官们又偏袒勐勐土司,勐勐地民族矛盾面临激化,流籍的汉人插进来了,为拉祜人出谋划策,对山外的事知道得很少的拉祜人决定起义脱离勐勐土司的管辖,要攻打支持勐勐土司的缅宁厅、顺宁府。(未完,

《精读丨双江,凭什么是世界茶源核心?_双江有哪些出名的山头茶?》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双江普洱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29195.html

上一篇: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简说之攸乐、革登、倚邦古茶山(上)

下一篇:西双版纳勐腊回累有座“1239茶山”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