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曼松:低调的王者

2019-12-09

《普洱府志》:“清雍正十三年,普洱茶由倚邦土千总负责采办,定倚邦山曼松所产之茶为贡茶,年解贡茶百担”。

曼松,说到普洱茶就永远绕不开的名字,如果说倚邦是涅槃的凤凰,曼松绝对是凤凰冠顶最醒目艳丽的翎毛。

曼松,一座被众多传说迷雾一般包裹着的神秘古茶山,一个历经鼎盛繁荣却又没能躲过历史车轮碾压的古老村寨,一片代表着见证着云南普洱茶走向历史巅峰贡茶园,千百年光阴,不知演绎了多少荡气回肠的恩怨情仇故事。今天,随着茶虫茶痴们对曼松古茶园不断的深入探秘,那些关于曼松贡茶的好,曼松贡茶的少,曼松贡茶的奇渐渐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曾经的皇家贡茶,曾经最贵的普洱。曼松贡茶茶区录属于古六大茶山倚邦象明乡内,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古代皇帝指定五大茶山中的曼松茶叶为贡茶,其他寨茶叶概不要。曼松茶叶质厚味美,其味甘香可口,饮后神志清醒。曼松贡茶区因茶叶品质内涵丰富,加之产量“年解贡茶100担”而得名。

曼松贡茶茶区,也叫茶王子山,因曼松老寨所在的山上,有座王子坟。

两个“王子山”的传说:

当地公开的传说是:清康康熙年间,吴三桂剿灭南明李定国,南明家族逃散时,一位16岁少年在家仆帮助下,避开官兵追杀,逃往曼松投靠贡茶王之孙。贡茶王的孙子一家为掩护该少年,对外谎称其是“患怪病的义子”,举家迁往四家寨避难。16岁少年死后,贡茶王之孙才向曼松人公开其真实身份:该少年是南明王朱由榔的王子,并带村人将其埋在山顶,还为王子坟挖了防护沟。此山便被称为“王子山”。

另一个版本:南诏国王(唐朝)从始祖细努逻到最后一代舜化止,前后经历165年,历十余代王。南诏国统治范围广及今云南全境和贵州、四川、西藏,以及越南、缅甸的部分土地,必然派出使臣管辖各地。今曼松所在的象明彝族乡,在南诏时,不属于最边远的地区。导致南诏覆灭的郑买嗣(南诏权臣),从通海、元江一带发兵,南诏王子逃难的路线应该是从景东、普洱到倚邦,顺河谷南逃至曼松的彝族聚居区。从姓氏演变的角度看,南诏王室本姓蒙。亡国后,分别改姓左、罗(与“倮”同音)、字。而曼松绝大部分是香堂人,以罗姓、李姓居多。李姓在南诏时为官宦人家,一直与蒙姓皇族通婚。所以南诏王子逃到曼松,不管是地理通道还是族缘关系,这从表面上看也说得过去。至于埋在王子山上的王子究竟是谁,南明王的“王子”可能性极小。

“王子”的传说,说明“曼松贡茶”很悠久。以“王子山”为代表的曼松种茶史,不仅仅始于明清,至少可上溯至南诏(唐朝),因为那时已有“土贡”。曼松仍然在书写新的传奇白色的茅草花一丛又一丛,在王子坟周边摇曳:是祭奠还是期待?在王子山和背阴山的古茶园里,茶马古道静静地躺在群山之中,昔日的山间铃响和马啼声已经成为昨天的故事。

泪水的甜度

象蜂蜜水一样甜的曼松贡茶并没有给曼松的村民带来蜜一样的幸福,清代末期,由于贡茶任务太紧,约300担(皇室的100担,和其它各级官吏索要的200担),合现在9吨多,以曼松王子山方圆8公里的面积实在难于承受,所以茶农把大多数茶树砍掉、烧掉,有的家族就此逃难,再也没有回到曼松村。

1942年,已经十分嬴弱的倚邦再遭厄运,攸乐山的攸乐起义攻进了倚邦,战火将倚邦烧了三天三夜,几百年筑就的古镇,无数精美的建筑全部化为灰烬。这场劫难使倚邦元气散尽,无法再振,几百户人家迁移他乡,空凉的倚邦在大山深处渐渐被人们遗忘。几十年过去了,至今倚邦已仅有30来户人家,大多为茶商的后裔,他们守护着祖宗的茶园不愿离去。(曼松是倚邦古茶山的一个村)喝着极甜的曼松贡茶,心里全是泪水。

如今这片曾经辉煌的古茶园,衰落了。曾经的贡茶园,竟看不到一棵粗大挺拔的古茶树。只是在王子旧居周围,稀疏生长十多棵乔木型的大叶种茶树。往昔的兴旺氛围已成历史,那座被盗过的王子坟,剩下的王子旧址,仅存很少的一排奠基石台,很难让人想起曾经的辉煌。

每年曼松贡茶产量极为稀少,根据当地老百姓说年产不过10来公斤在普洱中是顶级精品。大多数家庭都只有几两,最多一家有四公斤。

曼松贡茶的特点:紫红土孕育出小叶种王者味

古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区内以曼松茶味最佳,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陆羽《茶经》云:“上者,生烂石”。

曼松茶山的土质好,呈独特的高含锌量的紫红土,遇水成泥,干后成石。原始的生态和独特的土质铸就曼松的高贵清雅。曼松茶属于普洱茶大叶种的中小叶型,曼松古树王子山的古树茶柔嫩显毫,条索短小,芽叶匀齐,质厚绵润,清冽甘甜,花果蜜香,细腻柔滑,茶气十足,回甘持久,尾水一直有冰糖韵,体感渐暖。而曼松古树背荫山的古树茶更显苦一些,茶气霸道。

曼松茶生长在地势高峻,朝有雾锁,暮有云遮,生态环境极佳之地。茶叶芽肥叶嫩,茶芽紧凑,形如鸟嘴,色泽翠绿,杯中茶芽,芽孢略展,立于水中,形状极美。汤色剔透清亮,清香扑鼻,入口极其细腻柔滑,淡雅、清甜随之而来,其味甘香可口,饮后神志清醒,茶汤香气一开始有点含而不露,三四道之后喉咙深处回甘绵长、暗香浮动,茶汤在舌尖上跳舞,意味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从开汤到最后一泡,茶汤依旧明黄澄亮,淡淡透亮,滋味也一样淡雅丰富。

曼松贡茶最大的特点是甜润,喝的时候口里很甜,喉头很甜,象喝蜂蜜水,茶气很足又暖,只要喝一点点,身体就会发热,是其它茶山远远比不上的,真正的皇家的味道。

普洱茶中如果不算上年份这个因素,曼松贡茶是最贵的,可谓普洱茶中的奢侈品。因每年产量稀少,曼松茶,听得很多,看得很少,喝得极少。

cy316.cOm扩展阅读

曼松古茶园:让人流离失所的贡茶


位于象明乡的曼松皇家古茶园共有3片:曼松的王子山、背阴山,还有一处是靠近曼腊的一个傣族寨子茶园。据说明代时,地方官员到京城上贡,选遍六大莽山各寨之茶,最后发现曼松茶色香味俱全,且用开水冲泡后在水中“亭亭玉立,站立不倒”,于是便使驮马送到朝中。明宪宗品过此茶赞不绝口,当即确定该茶为朝廷专用“贡茶”。

到了清朝,曼松贡茶步入辉煌。每年二月,茶叶萌芽时,曼松头人受命采办贡茶。采办期间,所有商人不得入山。自此,曼松茶园正式成为“皇家茶园”。朝廷要求“年解贡茶100担”,各路官员垂涎,命共出300担。清末,倚邦战火连连,加上这样的负荷超载,曼松茶农只能把大多数茶树砍掉、烧掉,就此逃难,再也没有回曼松。曾经的曼松皇家贡茶园逐渐衰落,据当地人说,曼松超过一百年的古茶树不超过70棵,产量极少。

曼松普洱茶的特点是甜,似蜂蜜一般,很润,入口的口感极佳,但是茶气又很足,茶友形容说,只要喝上一点点,身上就开始发暖出汗。

解放后,政府组织在曼松茶园栽种了1万多亩的曼松茶,渐渐的,曼松茶园才重新繁荣起来。不过据说过度开采让古贡茶树受到许多伤害,2010年早春时采死四棵,晚春时采死一棵。

雨林古茶坊慈善晚宴,《雨林档案·曼松》拍出106万!


今晚,由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携手雨林古茶坊西安合作商主办的“雨林古茶坊慈善晚宴暨《雨林档案·曼松》发布会”在西安举行。此次活动共募集1189000元爱心款,并全部捐赠给陕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用于希望工程圆梦大学助学金。

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西安市普洱协会会长王力军先生,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锦业地产董事长戴慧敏女士,共青团陕西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陕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乌钢先生,西安于佑任纪念馆馆长于大平先生,广州市荔湾区南方茶叶商会会长戴志红先生,资深茶人邱德鸣先生;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裁、品牌运营总监朱勇先生,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原料总监高兴荣先生,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市场营销总监陈军日先生,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副总监陈海涛先生,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副总监赵力先生,雨林庄园总经理张敏先生,雨林古茶坊西安合作商徐进先生等各界人士出席了此次活动。

陕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2011年12月经团省委、省民政厅批准同意,由陕西省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筹资500万成立,隶属于共青团陕西省委、省民政厅管理具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慈善组织,是陕西首家批准公开募捐资格基金会,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权在陕西省境内唯一合法的希望工程实施机构。先后多次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全国希望工程一致行动奖、大学助学基金优秀组织奖。

雨林古茶坊扎根在西双版纳,雨林人吃水不忘挖井人,一直致力于慈善活动,回馈、帮助茶农提高生活品质,至今捐赠款项超过300万元,此次雨林携《雨林档案·曼松》走进西安举办此次慈善晚宴,为雨林古茶坊在慈善的路上增加了浓重的一笔。

活动中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市场营销总监陈军日先生讲述了雨林未来布局,明确西安及西北市场是雨林发展重点。雨林发展至今全国双渠道已有接近3000家加盟合作商,完成了初步布局,并且继续深化中。雨林未来将把重心放在新零售行业,新零售行业就是品质、品牌、高效。感谢信任雨林古茶坊的茶友,感谢一直陪伴雨林的授权合作伙伴。

慈善拍卖环节共拍卖六款拍品,由国家注册拍卖师王博女士、邢继源先生主持,第一款拍品2017九公斤《福饼》一饼,最终以32000元成交;第二款拍品2017九公斤大柱《擎天》一根,最终以36000元成交;第三款拍品2017《雨林档案·曼松》一件,经过几十轮轮激烈竞价,最终以1060000元成交;第四款拍品2017老班章芽头熟茶200g(银罐装)一罐,最终以30000元成交;第五款拍品2013《腾蛟起凤》一饼,最终以31000元成交,最后现场增加拍品2017老班章芽头熟茶200g(银罐装)一罐,最终以31000元成交。共募集善款1189000元,现场捐赠给陕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用于希望工程圆梦大学助学金。

随后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裁、品牌运营总监朱勇先生代表雨林古茶坊向当地十位贫困家庭送出每人3000元助学金,并承诺今后雨林人每年将资助不少于100位贫困生/家庭,每人/户不少于3000元。

用真心做好茶,用良心做企业。再次感谢今晚和雨林一起献出爱心的各界人士,雨林古茶坊的今天,离不开大家的支持,每位雨林人一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勇担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尽全力将慈善事业作为终生事业进行到底。

普洱茶生茶冲泡方法(以曼松茶为例)


经常有茶友问普洱茶生茶该如何冲泡,水温、投茶量、冲泡时间等等要如何控制?

其实冲泡普洱茶很简单,只要按照对应的步骤就能冲泡好。本期就以2016年《曼松》茶为例,教你普洱茶生茶的冲泡方法。

一、备器

150ML(ML=毫升)白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烧水壶。(由于此款茶叶是2016年新茶,所以建议使用盖碗冲泡)

二、备茶

曼松7克,口味较轻的茶友也可投茶6.5克(相反,口味重的可以适当增加)。

通常,用120ML的盖碗泡茶,投茶量为6克左右;150ML的盖碗,投茶7克左右;250ML的盖碗,投茶9-10克左右。

三、冲泡

由于春茶较为娇嫩,冲泡水温不宜过高,应控制在93℃—96℃之间。

①温杯:将沸水注入中号白瓷盖碗、品茗杯、公道杯中润洗一遍。

②投茶:将备好的7克《曼松》投到150毫升的白瓷盖碗中。

③洗茶:将92℃的热水注入盛有茶叶的白瓷盖碗中,润茶一次,出汤即入即出。

1-4泡,将93℃的热水注入盖碗,采取高扬旋转注水,出汤即入即出,不可闷泡。

5-8泡,将96℃的热水注入盖碗,采取高扬定点注水,每泡闷茶15-30秒。

8泡以后,冲泡水温为96℃以上,低冲定点注水,每泡闷茶30秒至1分钟。

12泡后,每泡可闷茶1分钟以上。

④分杯:将茶汤倒入品茗杯中,即可品饮茶汤。

今年开春较晚,茶叶吸收了更多的营养物质,茶质较往年更佳,今年的《曼松》加上尾水可冲泡至16泡左右。以上就是普洱茶生茶《曼松》的冲泡方法。

普洱茶十大名产区之“曼松”“那卡”


曼松

真正的“曼松贡茶”产量并不多,严格意义上的“曼松贡茶”古树屈指可数。倘若你花高价买到正宗“曼松贡茶”,那就要恭喜你,很有茶缘。

曼松原属倚邦区第一乡辖区内,历史上,有曼松老寨,居住着香唐族,善种茶,由于曼松茶的品质好,被列为贡茶,“年解贡茶100担”,曾因贡茶而名,声誉远播,不仅给当时的倚邦区带来了荣耀,而且促进了当地的茶叶产销,,每年曼松贡茶产量极为稀少,根据当地老百姓说年产不过10来公斤在普洱中是顶级精品。

特点:甜润,喝的时候口里很甜,喉头很甜,茶气足而暖,只要喝一点点,身体就会发热,是其它茶山远远比不上的。

那卡

那卡古树茶是勐宋茶区最具代表性的茶,那卡寨子以出产品质上好的古树茶而被人们所认识。全寨有600多亩成片古树茶园,其茶树龄在300-500年之间。

那卡茶在大范围划分上属于勐海勐宋茶区,勐宋茶区的乔木老树茶以保塘的最粗大,以那卡的最著名。那卡茶没有“布朗山”的苦更没有“帕沙茶”的涩,香气高过冰岛茶口感却相近,但茶底没有冰岛细嫩;那卡茶经久耐泡且回甘生津强烈而明显。那卡的竹筒茶也很有名气,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车里宣慰府”。

特点:山野气较强,杯底留香较好,苦涩较显,苦又更突出,汤中带甜,回甘较快较好,汤较饱满,茶香纯正。

低调奢华临沧茶


临沧茶资源丰富,大量古茶树由于开发较晚,很好的保存着其原生态、无污染的优良生长环境。临沧是地处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中下游之间,年平均气温17.5℃,年降雨量1400mm,北回归线从境内穿过,全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低纬度、高海拔,水资源丰富,土质多为红壤,PH值4.5~5.5偏酸性,最适宜茶树生长。同时,海拔高的地区,茶叶的生长周期较长,茶叶的品质也就相对好,正是所谓的“高山云雾出好茶”。这里的茶园大多在温暖湿润、云雾缭绕的茶树原产地澜沧江两岸的深山密林中,远离污染源,是天然优质无公害茶,土层深,落叶层厚,土壤有机成分含量高,土壤肥沃,透气性好,空气湿热,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十分卓越。早在1982年我国著名茶叶专家吴觉农曾提出在临沧建世界一流的大茶园。

临沧茶普遍茶芽肥厚柔嫩,内含各种丰富物质,有益化学成分含量高,茶叶内含成分分析检测结果数据均达到2008年12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标准值含量要求:“勐库大叶茶叶片特大,长椭圆或椭圆型,叶色深绿,叶质厚软。芽叶肥壮,黄绿色,绒毛特多。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1.7%,茶多酚33.8%,儿茶素总量18.2%,咖啡碱4.1%。适制云南普洱茶和红茶、绿茶。”

永德大叶种是省级群体良种,一芽二叶茶多酚含量34%。咖啡碱4.1%,水浸出物45%。

马台、邦东一带茶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1.7%,茶多酚33.8%,咖啡碱4.1%,儿茶素总量18.2%,收敛性(茶气)特强,浓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测定,邦东、马台一带的茶叶,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茶的重要理化指标含量优于其它茶区,条索粗壮、茶气醇烈、汤色金透、经久耐泡,是云南普洱茶中独一无二的佼佼者。

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原始生态的生长环境,内质丰厚的优良品质,这就是临沧茶。

昔日香竹箐锦绣茶王名动天下,如今,冰岛茶品质无与伦比,昔归茶让人魂牵梦萦,“云南岩茶”香柔甘活,“勐库十八寨,寨寨出好茶”,忙肺茶的孤傲,白莺山茶的古朴与原生……

临沧茶犹如一块还未开发的处女地,尚有大量古茶资源期待有识之士开垦发掘。如今,这匹卧槽的千里良驹,已为越来越多的伯乐们所熟知和认可。在临翔区的马台和邦东地区拥有大面积的古茶林,古茶树生长于乱石之间,茶石相生相伴,如此大面积的茶石共生环境,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首屈一指。云南新锐茶企彩农茶业将全手工、全程不落地的核心制茶工艺引入马台和邦东两地,着力打造“云南岩茶”这一生态、绿色、健康、安全的新生代普洱饮品,2015年,“云南岩茶”经过彩农茶业的宣传与推广,得到广大茶友们的认可与好评,成为继冰岛和昔归之后,代表临沧好茶的又一名片。

云南澜沧江中下游一带的群山之中,数千年的古茶树群落,以自身顽强的生命,诉说着远古时代云南高原的那一片繁茂与葱茏。

临沧是低调的,它的低调似乎源于它的边缘,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激起人们无数的好奇和探寻,临沧这块土地神秘而丰厚,热烈而纯真,多彩而宽广,或许正是因为拥有如此的天性才能孕育出临沧茶这样独特的个性。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临沧茶与版纳、普洱一样,是原生态、无污染、无公害的茶;临沧茶是适制普洱的优质茶;制作工艺正确的临沧茶是非常值得存放的好茶!

茶山行:“你有茶王老班章,我有贡茶曼松”


每次到不同茶庄喝茶,跟熟悉的或陌生的茶商闲聊,随口会问问:“都有什么好茶呀?”遇到热情的店家,会推荐几款性价比不错的茶来介绍一下,也有那种自恃有点好茶目中无人之辈,幽幽的回一句:“我这有老班章”。的确,班章为王,易武为后。

懂点普洱的人都知道。对于这众茶之王,是每个普洱爱好者公认的。但是老班章并不是买不到,如果你真的想花上一部苹果手机的价钱买一饼年份不太久远的老班章尝尝,是可以做到的,而且这不是天价,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茶庄品过茶后,我从不好意思空手离开,有喜欢的茶就多买点,感觉一般的就少来点意思一下,也算答谢人家为你煮水清洗茶具之劳吧。其实这也是我性格上的弱点。起身告辞时,我偶尔还会问一句:“有曼松古茶吗?”这个时候,换到别人弱了,几乎所有的老板都面露难色:“曼松的茶没有,一般弄不到的。”

对于曼松茶,我仅仅是从资料上或者老茶人的口中得知一点。我没喝过,也没见卖过。如果网上搜索,曼松茶从几十元甚至十几万都有。而且那三五百元的曼松特别多。当然我不会去买,因为我属实不知道一饼真曼松的市场价格到底是多少,所以,我临走时问一句并不是我有多么气壮山河,大言不惭想把谁赎回家的意思。

第一次看到有关曼松茶口感的描述,还是听了普洱茶界一位资深茶人说的话:“易武的刮风寨茶王树如果被称为易武之王的话,那曼松就是易武之神了。它入口无味,却又有缓慢的持久的回甘,藏而不露,自在淡然,真正达到了禅茶一味的境界了……不愧为明代贡茶。”

在这里,就不再重复曼松王子山的凄美,也不必唏嘘贡茶王李氏后人如何义薄云天,还有茶农不堪重负无奈放火烧山,以及攸乐山起义了……曼松,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只是,得知曼松那为数不多的古茶树前几年又采死了几棵时,我的心中隐隐作痛。

普洱茶的史册上,有曼松浓重的一笔。多么希望能出现一位类似“大红袍之父”陈德华那样的人拯救一下曼松古茶树。当然,我不懂这相对低海拔、红土壤而且号称云南小叶种的曼松茶和武夷岩茶在属性上的区别,栽培成小树茶还能不能叫“曼松贡茶”了。我只是希望有一天能重见曼松复苏那样的盛景,这也是我们每个真心爱茶之人心底最善良的愿望……曼松,从我的心中之痛成为了我的心中之梦……

临沧茶,要低调到什么时候?


凤庆被誉为“滇红之乡”,很多红茶爱好者“知凤庆不知临沧”。临沧茶,是典型的大叶种,在普洱茶发展前,一般被制成红茶、绿茶,主要用来出口,若干年前的凤庆茶厂风光无限。

临沧茶的历史悠久,品质是一流的。《徐霞客游记》中曾有记载,1639年八月初六,徐霞客风餐露宿,游历到凤庆喝了当地太华茶,印象美好,晚上在微弱的烛照中写下如许文字:“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简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说明至少在明代,临沧民间已普遍喝茶,有尊贵客人到家就以茶相待,已成风气。

味觉上的卓越,终究让让滇红破空而出。1938年,为支援抗战,冯绍裘先生受中国茶叶公司派遣,千里跋涉到云南寻找上等茶叶。在凤庆他发现当地大叶种茶十分适合制造红茶,于是采凤山茶园鲜叶试制滇红工夫茶,最终大获成功,兼具“祁门红茶之香气,印锡红茶之色泽”。3月8日,云南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顺宁试验茶厂挂牌,首批生产300多担滇红茶,经香港富华公司转销伦敦,大受欢迎,遂开始大量生产、出口赚取外汇,用以支援抗战。此后,以滇红功夫茶为代表的临沧茶叶成为中国质量好、竞争力强、享有盛誉的出口产品。

1950年后,临沧市仍然作为国家指定、云南省唯一的茶叶加工出口基地,被出口到前苏联、波兰、德国等东欧各国及西欧、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57年,滇红工夫一级在伦敦国际市场创下拍卖最高售价;1958年,首创滇红特级工夫茶,被国家指定为定点生产的外事礼茶;1958年,创制滇红金芽茶,再创国际市场最高售价。

党疼国爱,沐浴在社会主义温暖怀抱中的滇红,不需做营销,只需埋头做好品质,自有国家来统筹分配茶叶的走向。整个50至80年代,凤庆茶厂年产三、四千吨滇红茶,全部出口欧洲市场,当时滇红平均出口价格是每吨5000美元,达到国际市场的中高档价格水平。

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众多“野蛮人”的竞争,统购统销,一家独大,凤庆茶厂活的逍遥自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私有经济的不断冲击下,茶厂逐渐变得不适应,可惯性使然,还是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辉煌,在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一个巨无霸的庞然大物,仍然枝枝蔓蔓地生长着。全世界消耗最大的非红茶莫属,而滇红的品质本身又足够硬,至少在普洱茶发展前,没有对比,没有竞争,没有变化,没有威胁,作为出口为主导的产业,滇红仍然是整个行业的骄傲,临沧政府也从中受益无穷。

在今天的滇红集团史料室,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及照片:“据史料记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视滇红为珍品,将其置于玻璃器皿内早晚观赏。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云南期间,时任省长和志强向其赠送滇红茶和云南围棋作为国宾礼物。”

这一切在2000年后发生了改变。

从1992年开始,市场经济体制被确定,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广东率先为中国杀出一条改革之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第一拨赚钱的老板,开始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云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本身健康的关注会越来越多,而云南的落后和保守、交通不便、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等,让云南幸运地保存了原始生态,这符合健康食品的生产条件。

在市场化的浪潮下,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企业都要进行转制。1996年,凤庆茶厂整体改制为滇红集团,开始了市场化的节奏,几经股权变革,甚至在2010年左右差点易主云南白药。然而,改制后的国企难以轻装上阵,历史包袱沉重,社会责任期待值高,对政府依赖度高,危机意识匮乏……

在2000年前后,勐海茶厂也经受市场的考验,但后经改制发展成大益品牌,彻底完成市场化,开始注重市场营销,最终在残酷市场中打出一番天地,创制了业界规则,进而主导了这个行业。市场经济时代,只懂得埋头做产品的都是傻子,注定要失败,而只有那些深谙营销之道、品质也过硬的才能成为企业家。大益的成功,是时代趋势造就了他,更重要的是吴远之是个一等一的营销高手。这点对企业家很重要。

不可思议的是,从勐海茶厂当年走出去的那批骨干,这几年也都成为普洱茶界的领军人物。外部资本进入勐海,“狼来了”固然对当地企业家形成冲击,但也会激发他们的斗志,开阔他们的思维。

市场经济下,资本的力量超过任何力量。广东人活生生打造老班章的同时,勐海的很多寨子和山头也声名鹊起,扶摇直上,集体爆发,一举超越临沧。临沧也努力,但受制各种制掣,早在2006年,时任市长的刘明就不断为临沧茶产业发展鼓与呼,并为之做了大量的工作。

目前,勐海集中了普洱茶界80%的大品牌,勐海也成为中国的“普洱茶之都”,此中,资本和营销的力量十足地显现出来。大益诚然有勐海茶厂的背景,可陈升号和雨林古茶坊却完全是市场的产物,品质是基础,可没有营销,就是一头巨牛在集市上到处乱撞。没有适合现代人的营销,现代企业永远没有前途。

临沧茶,经市场化发展一二十年,除凤牌滇红,勐库戎氏、三宁、俸字号、津乔、蒲门、茶山沟、香竹箐等品牌,也在茶博会上看到身影。临沧,目前有总面积达130万亩的茶园,茶叶总产量3.5万吨,作为云南第一产茶大市,普洱茶的最大产地、勐库大叶种茶的原生地,闻名中外的“滇红之乡”,这点成绩显得微不足道。

和勐海相比,临沧的一线品牌很少,临沧茶在市场上的价格也很低,这和它本身数量、品质、地位是不匹配的,既没给地方政府创造高税收,也没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根本性改善。这几年,广东资本虽有进入临沧,但大品牌都将勐海作为总部,临沧只是他们攫取原料的供应站。

临沧,不缺好资源,缺的是营销和资本。

第一,香竹箐3200多年的大茶树,经专家考证,比老子还要老,约商朝早期(当然还值得商榷)。此事不得了。在普洱茶界,三五百年的茶树已让人敬畏,而3200年的茶树,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如今在香竹箐这棵古茶树周围自建茶园,陌生人靠近需要开锁。去年该树春茶被拍到天价,35万元一公斤,被一个台湾老板买走。

第二,勐库大雪山有一万多亩野生古茶树群落,一号大茶树经考证有2700年树龄。树龄更长、更多的古茶树藏在更深处,有待发现。目前,该茶树群被政府保护,设有专门机构来管理,防止退化和被破坏。

当然,近十年的市场化也是有成果,两个村寨的茶体现出了他们的应有价值:一个是勐库的冰岛村;另一个是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的昔归。冰岛茶产量比老班章更低,老班章40多吨,而冰岛仅8吨多。就2016年而言,老班章春茶不低于6000元每公斤,而冰岛不低于22000元每公斤。

不只临沧,云南乃至中国茶叶在世界卖不起价,主要还是没有建立品牌。临沧需要大品牌、大资本介入,将总部建在当地,而更重要的是靠当地品牌的自我崛起,政府要理顺关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更加市场化的政策,临沧茶的未来将不可限量。目前,因为以冰岛、昔归为代表的临沧茶崛起态势,正在越来越清晰。

曼秀村的金奖茶


到达易武镇上已是下午两点半,我们来不及休息。刘遥带我去易武老街转了一圈,随后就动身前往一个叫曼秀的茶村。

看了易武老街,心里挺有感触的,后面会专门给大家分享。

我们平时所说的易武茶区范围很大,绝大多数茶园从镇上开车都要超过1个小时才到达,又恰逢阴雨天气,所以我们选择距离比较近的曼秀村。

出易武街,往北行驶大约15分钟就可以到达曼秀。我们将车子停在路边,沿着一条泥巴小路前往茶园。

小路两边全是过膝高的杂草,还有一条小溪从身旁流过。行走不远,就看到两边山坡上各有一片茶园。

每一棵茶树都从根部分出若干枝丫,细看主根,粗壮硕大,而分枝大多长得如成人手臂那么粗。显然,这片茶园也曾被矮化过,但从分枝的尺寸来看,已经被放养了较长的时间。

刘遥将一些系了红布条的茶树指给我看,他说这是今年春茶季他给山外的客户选的。给选中的茶树系上一根红布条,做一个记号,客户就知道自己的茶叶来自哪几棵茶树。

这样做其实很有一番道理。就我看到的情况,即使同一片茶园,每一棵茶树都有所不同。枝干粗细、树幅大小、健康状况等等,都会影响鲜叶的品质。经验丰富的茶人会选择采摘正值壮年期的茶树鲜叶作为原料,而成长期和衰老病变状态的茶树则会被剔除。

刘遥对那片茶园很熟,他带我去看树林边那些更大的茶树。梅子姐说易武的茶树会“更好看”一些,的确,那些遒劲的枝干、偌大的树幅,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古树”二字。

这季节阵雨频繁,我们正在一边看茶树一边聊天时,一阵暴雨袭来。幸好茶园里有一个供采茶人遮阴避雨的棚子,不过没一会儿,雨就停了,我们赶紧回到车上,刘遥说带我去茶农家里喝茶。

从2013年开始,易武每一年的春茶季都会举行斗茶会。过去六届斗茶会,麻黑村成为最大赢家。今年,曼秀村首获金奖。

我们来到一户茶农家,主人正在修建新房。见来人是刘遥,主人停下手里的活过来招呼我们。

茶农泡茶不会像茶艺学堂那般讲究,更多的就像我们自己在家里那样随意。投茶量也是随手一抓,全凭感觉。不过他们对茶的口感大多延续了传统的“重口味”,往往多于大家常说的5克~8克的投茶标准。

所以茶汤入口,第一感觉就是浓酽苦涩,是一种最直接和迅猛的“茶气”,而不是像绿茶、白茶那样温婉淡雅。

喝普洱新茶,尤其是饿着肚子喝普洱新茶,你才能体会为什么说普洱茶是时间的艺术新茶彪悍的寒性和其中有效组分对身体造成的明显的冲击,显然会超过大多数人承受的范围。

不过正是这样桀骜不驯的原料,在时间的磨砺中,一天天变得愈加温顺,当某一天你揭开绵纸,撬下一块,再一次品饮时,那种“甘滑醇厚”的口感又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老曼峨的品鉴特点


老曼峨的品鉴特点如下:

外形:典型的大叶种特征,芽头粗壮,肥硕,白毫满批。叶片厚实油润,光泽度好,叶尖似针,锯齿明显,脉络清晰,色泽黄绿。

开汤:汤色通透明亮,毫多,油润。香气馥郁,滋味浓酽,苦重涩轻,回甘生津快而强烈,苦而不化是江湖传说。用岩文的话来说:“涩尽七分香,苦退十日甜,苦尽甘来,是老曼峨的最大特点”。唯苦近佛,苦是参禅悟道的一种表现。老曼峨的苦,很纯粹,是一种干净利落的苦,苦得令人舒服。老曼峨味最酽,野性足,其质重气强,来得猛,来得快,像个有劲道的按摩师,将品饮者口腔及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能按摩得洽到好处,令人悦愉而舒泰。”

老曼峨后期醇化表现非常令人惊喜。岩文分享了他的存茶经验:“这个茶放在沿海相对潮湿的地方,转化快些,6-8年左右,进入第一个良好品鉴期,茶气猛烈,味甘气足,汤感厚滑,回甘生津,荷香蜜韵;而放在昆明相对干燥地方,转化会稍慢些,8-10年以上,方可进入第一个良好品鉴期。老曼峨,从2004年起,我们年年制做,从未间断,茶品大都在昆明干仓存放。比如这片茶是2005年制作的,已经存放了8年多,饼面芽头金黄油润,相当漂亮,后期转化相当令人惊喜,喝起来甘甜醇美,满口生津,口齿留香,呼气如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北方人对普洱茶感兴趣,也想收藏普洱茶。针对北方存茶,岩文指出要注意过于寒冷与干燥的问题,他说,最好整筒、整件储存,笋壳不要去掉,因为笋叶能保温、保湿、避光,且聚香、隔异味。对于茶品长时间存于干燥环境下,可以适当增加拖地,墙角用桶装满水,以增加湿度,并要保持房间干净、卫生、无异味。切记不要往茶饼上喷水增湿,这样会毁掉好茶的。

【曼迁山头茶、曼庄山头茶、曼林山头茶】茶树特点知识介绍如何位置


曼迁山头茶

从易武镇往象明乡走,进入蛮砖茶山的第一个茶园曼迁古茶园,曼迁古茶园在象仑公路左侧的山坡下,茶树与杂木林伴生,有部分被矮化过。茶树有部分为中叶种,茶的苦涩味略重,但转化比较快,冷杯香较强、回甘较为强劲、汤色偏青黄、较耐冲泡。为了保护古茶园,曼迁村已迁至茶园前方约3千米右侧的山坡上,古茶园周边已无人居住。

曼庄山头茶

从曼迁古茶园沿象仑公路继续前行约10千米;左侧便可见曼庄小组。小组有农户32户。该寨的山洼里有一茶园,当地人称为荔枝园,分属于4户人家,面积约100亩,年产毛茶约2吨。茶园伴生林木茂盛,茶树粗壮,茶地里长满不知名的野花和青草。茶园里有一株巨大的荔枝树,树围4.8米,高约20米,据丰林伟说此树属于丰家,过去每年收成的时候整个寨子都会来帮忙采摘,然后各户平均分享。该茶园的茶条索比较肥壮,茶气较强,苦涩味重于曼迁山头茶,但转化后口腔的甜度及喉韵更深,比较适合喜欢茶汤“有力”的茶客。其他农户的茶园分散在周边的山坡上。

曼林山头茶

曼林村有10个小组,分别是高山、曼赛1组、曼赛2组、曼底、保甸、曼配、臭水河、小曼乃、长林冈、曼林。10个小组中只有曼林小组有成片的古茶园,茶园位于村小组篮球场后垭口两边的山坡上,茶园海拔1300~1400米。曼林高山小组三叉箐的国有林中有很多自然生长的野放型古茶树,生态环境非常好。曼林古茶园的茶树是目前为止我考察过的古六大茶山中保存得最好的,大约有上千亩,茶树密度较高,株距1~4米,树龄多数在300年左右,树围大多在100厘米以上,高3~4米。伴生林非常茂盛,而且大部分未被矮化,自然生长着。

曼撒古茶山


曼撒古茶山为古六大茶山之一,所辖茶山均在现今的勐腊县曼腊乡境内。曼撒地名改为“曼腊”,正因为其盛产茶叶而得名。“曼腊”系傣语地名,“曼”为村庄;“腊”指茶;“曼腊”即茶村之意。曼腊东与老挝、丰沙里省接壤,南与易武乡相连,西与象明乡毗邻,北与江城县整董镇毗邻,群山连绵,河谷纵横。

据史书记载,曼撒茶山是最早发展的六大茶山之一,域内拥有古老茶园l万余亩。《云南经济滇茶概述》中载:“镇越县即六大茶山的易武茶乡,曼撒茶山茶质优良,远较佛海为胜,年产茶约200吨,清朝乾隆前已有汉族在易武曼腊制团茶。乾隆年间(1736~l795年)石屏一带的汉族就纷纷迁居曼撒茶山,开发茶园,致使茶叶产量大增”。曼撒茶山茶叶以品质好、香高味浓而享誉国内和国际茶叶市场。清末民初,茶山所产茶叶主要经老挝运销越南莱州,再转销南洋诸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区。当时较有名的商号有张家湾的“张正号”、曼乃旧庙的“胡记号”茶,闻名遐迩的易武“元宝茶”有相当一部分出自曼腊。曼撒村是古茶山的中心地带,南起茶王树寨,西至曼撒寨,北到曼乃寨,东迄黑水梁子都是茶山,茶叶年产量曾经达到70多吨。据史载和口传,茶王树寨原有一棵茶王树,老树直径为1.2米,树龄千年以上。1918年前,这株茶王树一次可采鲜叶100多公斤。1926年,茶王树主干枯死,后从树桩根部萌发出3枝新枝,新枝直径分别为36、43、26厘米。

曼撒茶山海拔在750~1958米之间。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17.2℃,年降雨量l600毫米,茶区土壤属砖红壤性红壤,局部地区黄壤和紫色壤土。PH值在5-5.5之间,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曼撒古茶园几经沧桑,大部分荒芜衰败。通过普查队实地考查测量,古茶山古茶园面积仅存2500余亩,分布于曼撒、曼腊、曼乃、倮德。由于长期无人管理或是只采不管状况,相当一部分茶园荒芜、树势衰退,有的变为林茶混杂的树林。茶园单产低下。单产仅为12公斤左右。杨家寨的一片林茶混交林。由于土壤肥沃、自然环境适宜于茶树生长,地处偏僻,罕有人迹。茶树生长茂盛,树势强壮,树干基围140厘米不等,而且密度较大。其中,在杨家寨海拔1060米的多依树山上,保存有一株高23.5米,基部围粗1.44米,树龄在500年左右的古茶树,是当地发现的野生状态下最高的栽培型古茶树。

古茶树均属云南大叶种,古茶树茶种群体较集中,叶型分为长叶型、椭圆形两种;从芽叶上可分为红梗绿芽、绿梗绿芽两种;另外在张家湾茶园中尚有少许的中小叶茶树分布。

清朝乾隆年间,曼撒茶山开始进入最辉煌的时期,据史料记载,年产达万担以上。当时生产出茶叶,多集中在曼撒老街进行交易;曼撒在鼎盛时期有300多户居民。同治十三年,曼撒老街遭遇关键性的第一次大火;光绪十三年,曼撒再次遭遇第二次大火,无情的大火瞬间毁灭繁荣的小镇,而第三次火灾与疫病,更是将曼撒成为颓圯之荒城。此时,离曼撒20千米外的易武,立即取代曼撒的地位。这也说明为何清光绪以后的《普洱府志》上,易武替代曼撒,成为六大茶山中重要的茶山。古代行政区域划分,曼撒属易武土司管辖,并且易武与曼撒茶区相近,因此很难严格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以致在坊间,有不少厂方与业者将茶区所产茶菁同属“易武”。

实际上曼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架布、习空、倚邦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质优良,远销佛海,年产茶约4000担,以加工团茶(砣茶)为主,乾隆年间(1736—1795),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用传统方法制作的“七子饼茶”作为贡茶,加工精细。《云南经济滇茶》说:“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七子饼茶,采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讲究花色,共计八色贡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腊茶山所产的团茶(砣茶)也定为贡茶。李佛一《十二版纳志》载:“清道光同治间,易武产茶额七万担,光绪三十年间,因战乱易武区茶产额减为二万担”。易武在几个世纪前,它就是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产大叶种茶,唐时就被称为“利闰城”。据说车家祖上敬奉贡茶有功,皇帝品茗之余,龙颜大悦,特赐“瑞贡天朝”匾,以诏后人。明清时期更为朝廷关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曼撒古茶山的特点与口感: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优质茶品甘韵扩及两颊,近年因过度采摘与季节因素,汤质较薄。

被遗忘的曼糯古山茶


被遗忘的曼糯

曼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曼糯在哪里?它不连南糯山,不靠布朗山,也不接巴达山,它独坐勐海县最北端,距勐海县城100多公里,从县城去看它不容易,顺着澜沧江去找它则容易得多。澜沧江里流出思茅便进入西双版纳,进入西双版纳后滋润的第一块土地便是勐海县勐往乡,曼糯便在这里。

曼糯是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有布朗族居住地地方就有古茶园,民国以前,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各茶山的茶叶大都经勐海--勐阿--勐往从糯扎渡过澜沧江进思茅、普洱。这是江外的运茶古道,这条道穿过曼糯,从曼糯到思茅4天的路程,到澜沧营盘1天的路程(营盘也有汉人收购茶叶),曼糯茶外运比南糯山、布朗山更为方便,这是曼糯过去兴盛的地利因素。

曼糯最早的居民是布朗族,茶园自然由他们所开,三个寨的布朗人历史上共种过多少茶园,没有史料可查,曼糯的古茶园分布于寨子旁及四周的山坡上,顺着进村的大路走,离寨子还有半公里便可看见成片的古茶园,曼糯久远的历史便进入视线。两个寨子后面是一道较为平缓的山梁,东西长约5公里,整道山梁到处是零星的或成片的古茶树,顺着草坡走看,草丛里有数不清的古树茶桩,可以看出这道山梁过去全是茶园。曼糯种着粮食的地里也零星生长着古茶树,这些种粮食的地无疑也是茶园所改。曼糯的古茶园面积大但损毁比较严重,成林连片的少,茶树分散,但从现存古茶树占山面积来看,一百年前茶园没损毁时面积至少在五千亩以上。

曼糯在勐海到澜沧的古道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勐海至澜沧的公路修通,曼糯的古道行人渐少,马帮也没有了,曼糯的茶没人来买、村民们只有砍去茶树种粮食,茶园年年减少。另外一方面,勐往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以后重点发展的是橡胶,茶叶不再是主角,几十年来全乡也没有增加多少新茶园,厂家也很少去光顾勐往,曼糯的过去,曼糯那几千亩古茶园真正是被外界遗忘。

五六十年代遗忘,自然的人为的损毁,使曼糯古茶园伤痕累累,即使如此,至今曼糯留下来的古茶园仍然有2000多亩,从可采摘的面积、产量来看,它并不比巴达、倚邦、莽枝、革登、攸乐古茶山中的任何一个少,还给曼糯以古茶山地名曼糯今日也有资格受之。

岁月流逝,曼糯无言,如今寻它,美质依然。方圆十里的古茶林故地,2000多亩尚存的古茶园,便是曼糯留给人们为它重新定位的珍贵史料。据考证,曼糯古茶园已有600多年种茶历史,现今保留下来比较完整的有近6000亩。曼糯古茶具有清香回甘、滋味浓醇的品质,就如这片热土,即使被世人忘却,也依然不卑不亢的矗立在那里,独自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曼松:低调的王者》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曼松:低调的王者》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亚曼红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28939.html

上一篇:茶语︱冰岛到底有多大?

下一篇:普洱茶各大山头海拔对照表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