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云南和广西两大黑茶有何不同?

2019-12-04

广西的六堡茶和云南的普洱茶,都属于黑茶,都有“可以喝的古董”之称。普洱茶这些年发展迅速,名声大噪。六堡茶名气显然没有普洱茶那么大,但这些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茶文化的兴起,古树茶的火热,广西的六堡茶也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但是就目前来说了解六堡茶的人还是少得可怜,所以现在就来说说一下六堡茶与普洱茶的不同之处。

1、产地不同:六堡茶产自广西,而普洱茶来自云南。

2、原料不同: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再按照一定工艺制成的,普洱茶的原料还可以分为野生古树茶,栽培型古树茶,台地茶等。六堡茶的原料是广西大叶种及苍梧群种鲜叶为原料。

3、制造工艺的不同:六堡茶的制茶工艺步骤有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其制作特色在于“双蒸双压”技术。而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包括杀青、揉捻、晒干、渥堆、晾干、最终干燥这几个环节。两款茶在渥堆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六堡茶是在制作过程中进行渥堆,普洱熟茶是在生茶的基础上再进行渥堆发酵的。

4、外观不同:六堡茶外形条索粗壮,色泽黑褐光润,茶汤汤色红浓,特有的“中国红”香气醇陈、醇厚。而普洱茶外形条索肥嫩、紧结,色泽黑褐或褐红。汤色红浓明亮,深红色为正常,香气陈醇,滋味醇和、爽滑、回甜。叶底柔软、肥嫩、红褐有光泽。

六堡茶和普洱茶的口感都没有统一的说法,六堡茶分厂茶和农家茶而且茶叶茶味随时间变化而变幻各有不同。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茶叶口感又因茶叶山头的不同、存储环境的不同,时间的不同而没有统一标准。六堡茶和普洱茶均是难得的好茶,都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长期饮用对人体的益处颇多。怎么选择两款茶叶要因人而异,要根据个人的口味喜好选择。

cy316.COM编辑推荐

“喝茶”与“品茶”有何不同?


说到茶,有说“品”也有说“喝”。看似差不多的动作,实则内涵丰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字之差语境、氛围就完全不同了。

字面来说,喝茶与品茶是两个不同的事情。

喝茶,是一种随意的状态。常三两知己围桌而坐,天南地北,侃侃而谈。不强调喝的内容,喝的茶,或许就简单带过,以很休闲的状态聚会。

品茶是一件雅事,更具有仪式感。配什么茶具,用什么水,听什么音乐都可以讲究。把品茶看作诗歌艺术的欣赏,在“品”字上面下功夫,茶的好坏、茶的滋味、茶的意境,都要品出个究竟。

喝茶是生活,是一种健康的习惯。品茶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气质,是一种更美好的境界。

生活来看,喝茶与品茶也可能是同一个意思。

有时,说“喝茶”也是“品茶”的一种谦称,轻松地约上三五好友,席间一泡好茶拿出,实现了品的美好。而说“品茶”,看似严谨,或许也只是为了借一个仪式让大家难得聚聚。皆善也。

美好源于平凡的累积。纵观现如今,大多数人容易忽略生活平凡的质感,执着于表面的精彩,结果疲于追逐。正如品茶源于喝茶,喝茶都未有成为习惯,直接谈“品”,未必品到真谛。

东晋诗人陶渊明常描写的田园生活,他的诗歌被苏东坡评价为:“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在他的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但是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韵味隽永。

在当时玄言诗盛行,文尚雕琢的时代,他的“平淡中见真情,质朴中含韵味”的艺术风格,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园地。

其实喝茶和品茶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喝茶、品茶都需要花时间、花心思。再平淡的日子也有美好,也要积极,重要的日子,才能够用心准备。

任何事就是由喝到品,再到喝的过程。喝茶多了,生活的品质会慢慢提高,对生活的审美、感悟会慢慢提升,喝茶会带来一种不可思议的回报,慢慢的遇到了好茶,也就学会了品。当品成为了一种习惯,对于你来说,它就是喝茶。

喝茶与品茶,都是一种生活的修行。茶是你的,生活是你的,不论何事用心对待,平凡与不凡之间就没有界限。选择决定了走向,拿起茶杯,则一切都在盏中。

同一款普洱两种不同茶具冲泡,滋味有何不同?


不同的茶,口感不一,怎么才能更好地冲泡出其特色,让滋味在口中绽放,也必有一番诀窍。外在的影响因素太多,但采用不同的茶器冲泡,对一款茶的滋味有什么影响,也可研究研究。

这一次,我们就做了一次实验。

两种茶器泡同一款茶,我们与茶的实验性对话

考虑到日常冲泡常用的器具,我们选取了瓷盖碗、紫陶壶这两款不同材质的冲泡用具,来进行这一次的对冲体验。其余的公道杯、用水、茶水比等因素则是完全相同。

同时,对比试验里我们还邀请了从专业到小白级的各种小伙伴来品饮,通过对不同材质的茶器冲泡出的茶进行香气、滋味等方面的记录,来看看采用不同材质的茶器冲泡同一款茶,对茶的影响究竟是如何。

对比实验准备

用茶:普洱生茶

用水:紫陶缸存储的山泉水

茶水比:7g:110ml

水温:100度沸水冲泡

前两泡10s出汤,可以闻到茶中的植物清香伴着明显的花蜜甜香。瓷盖碗可以闻到比较明显的花蜜香,紫陶壶则相对沉稳一些,没那么直接但是香气均衡。茶汤入口比较细腻,香气融入茶汤之中。紫陶壶与瓷盖碗冲泡的茶汤汤感质柔。

第三泡开始,不同材质的茶具冲泡出来的茶汤,可以感受到更加明显的滋味浓强度比较。共同点在于茶汤颜色加深,入口滋味稠厚度和饱满度增强。品饮之后开始有生津,尤其是紫陶壶的茶汤生津明显。瓷盖碗的茶汤,更显细腻。紫陶壶的茶汤,则更有厚度。

四五泡15s出汤,茶汤金黄油润,汤内含香,厚而饱满,饮过生津持续。变化上,瓷盖碗出的茶汤柔和细腻更优,表现仍然很均衡;紫陶壶中的茶汤依然醇厚饱满,饮过有回甘且明显,专业的茶客讲喉咙有清凉感。

到第九泡,沸水40s。汤色变得浅黄明亮,汤甜柔。瓷盖碗出的茶汤依旧保持了柔的特色,淡而甜;而紫陶壶冲泡的香气最为持久,汤质仍有一定稠厚度。

对比实验结论:

瓷盖碗:表现均衡,水柔香扬

小伙伴认为相较而来,瓷盖碗冲泡后的表现,一直很稳定且细腻,的确接受度最高。瓷质盖碗泡出来茶香不损,茶汤不失味。

紫陶壶:劲道十足,内质厚重

可以说紫陶壶冲泡的茶叶茶汤内质最为厚实有力,能有层次地体现出茶的变化。如一开始香气的表现并不那么直接,但却最为持久、稳定;滋味上,前段有微苦,化开较快,中后段醇厚度一直保持得比较稳定。

解读|普洱茶的两大品饮方向


现在品饮普洱茶的方向,分为两种,一种是发酵茶,一种是零发酵茶。

葡萄汁大家可以理解是不发酵的,葡萄酒大家可以理解是发酵的,但是,普洱茶和葡萄酒不同,发酵与不发酵,往往消费者搞不清,甚至茶学专家也模糊。

青茶不发酵,大家可以理解,划归为绿茶则不能理解。

其实绿茶分为烘青、炒青、蒸青、晒青,区别只是在于干燥环节的不同,晒青茶是通过太阳晒干,晒青毛茶就是晒青绿茶,不能说晒青毛茶压成饼,茶性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化,尚需通过长时间的存放,才可能发生变化。

有些专家认为毛茶经过蒸压就发生了变化,其实,茶类与茶类的区别,在于程度,程度达不到,茶类就不会发生转化。否则,毛茶制作阶段,揉捻后稍微渥黄,难道就可以称为黄茶?

青茶通过渥堆发酵转熟,大家都可以理解。

然而,青茶通过存放发酵转熟,很多人就不能理解。现实的情况是,的确因为存茶的区域不同(其实是给予的温度湿度等等条件不同),青茶存放未必会转熟,或者说转熟的时间消耗过长,超出现在存茶人的经验所知。

之所以概念模糊,究其因,普洱茶在国内市场算是一个“新”茶类,大部分人又非茶学专家,而且,现在市场各种存放区域都有,各种存放手法都有,消费者品饮的习惯各异,青茶从未熟到半熟到成熟,每个阶段都有大量的品饮人群,这让消费者对于定义比较模糊。

而茶类的命名和划分,往往又结合了历史,历史上茶叶的分类往往又是按地名命名,未必涉及分类。比如普洱茶,比如龙井茶,比如武夷茶,其实是三个茶类。

龙井茶,武夷茶,没有普洱茶这么复杂,从命名之日开始就是与茶类相关。

而普洱茶则不同,命名之日可能是绿茶,而其后,茶类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命名还是普洱茶,并没有随着茶类的变化而另择名称,一样还是沿用地名命名的方法,由此,带来其后很多人对于普洱茶的定义的争论。

关于命名、分类,我们可以暂且抛开,来谈一谈市场,毕竟任何名称,任何分类,都需要庞大的市场作为支撑,然后,量变引发质变,未必不会演变成另一种茶类。

毕竟,普洱茶与其他茶类,甚至黑茶类都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是普洱茶是成品茶的再制造,其次,转化的方式也存在有仓储和渥堆两种,这在所有茶类中绝无仅有。

所以,所谓争论,所谓探讨,前提还是要这个市场的存在,才有意义。如果市场都不存在了,任何争论都是白搭。

普洱茶现在市场存放有两大典型市场,一个是昆明,一个是华南,昆明算是产区,华南一带是销区,昆明的气候干燥,湿度很难达到80%,即使偶尔下雨达到80%以上,温度往往又不够,所以,很难有发酵现象产生,直观地辨别,就是汤色不易发红。

华南一带则不一样,夏季高温高湿,冬季干燥,这样,等于几乎每年发酵,转化(翻堆)一次,随四季之变化而变化,两三年,汤色即可转红。待到7、8年,实际上已经成熟。其原因在于,现在的茶手工石磨饼居多(指中高端),这样饼压制不如机器压制的铁实,透气性更好,变化要比机压饼要快。如此,华南一带存放的青茶,实际茶类已经发生变化。

但是,昆明的气候条件不一样,温度湿度都不及华南一带,即使存放30年,茶汤也不会转红,只是苦涩消退。当然,氧化也是一种变化,由于没有昆明存放茶叶更长的经验可循,只能猜测,昆明存放的茶叶估计需要时间更长才能发生茶类变化。

这就带来了实际上的现实市场,普洱茶品饮的两大方向,一个是昆明仓,一个是华南仓。昆明仓,香气高扬,易于保持“山韵”,汤色黄亮,口感鲜爽。华南仓,香气低沉,溶于茶汤。山头特征消失,茶汤红浓明亮,口感滑润。这两者评判的标准也不一。

有人喝山头味,有人要陈香味,有人喝鲜爽,有人喝醇滑。你让云南人喝老普洱,觉得是一股老木头味,你让香港人喝昆明存放的老生茶,他说根本不能喝。

这两者没有优劣,只是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有人喜欢A,有人喜欢B,你不能相互指责对方都是错,只是转化程度的不同,这与习惯有关,与周围的氛围有关,与当时的文化传播理念有关。

总体来说,两种存放的方式都是向发酵茶在努力,万宗归一。

如何掌握冲泡普洱茶的两大技巧?


冲泡普洱茶时,是很讲究技巧的,如何掌握冲泡普洱茶的两大技巧?即“透”、“闷”的技巧呢?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

“透”和“闷”是普洱茶的两种冲泡技艺。

“透”指冲泡中,不加“盖”(如杯盖、壶盖等)快速降温,使茶香自然而缓慢挥发;“闷”是冲泡过程中,加“盖”,通过保持相对温度,发展茶品香气。冲泡普洱茶时,如何掌握“透”和“闷”技法,应视普洱茶的原料嫩度状况而定。一般来说,嫩茶以透为主,多透少闷;粗老茶的茶以闷为主,多闷少透。

幼嫩的芽叶容易“闷熟”,过“闷”会使香气不易显露,水味重,故浸泡时应多透少闷;粗老原料,细胞壁质地厚实硬脆,“粗老味”重,以高温和透闷结合的浸泡方式,能获得甘而醇的品质风格。高温闷泡,逼出“粗老气”,透则释放“粗老味”,勿使其存留茶叶之中,使茶叶滋味甘醇和不滞钝。

普洱茶的冲泡技法的“透”和“闷”也是选择茶具时应注意的,茶具的透气性强弱,散热性的好坏对茶味也影响很大。透气性好、散热快的茶具(如盖碗、紫砂薄胎壶、玻璃茶具等)适宜冲泡沏娕度较高的普洱茶;反之,质地厚实、壁厚、密度大,散热慢、容水多的茶具如紫砂厚壁壶、瓷器、石器、容水量多的大壶)适宜冲泡原料较粗老的普洱茶。

经过以上的介绍后,我们可知如何掌握冲泡普洱茶的两大技巧。

【制作】手工制茶与机械制茶有何不同?


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机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一隅。普洱茶的制作也不例外,茶叶的生产量随着人们的需求量不断递增。传统的手工制茶在茶品产量上出现供求不平衡的现象,于是制茶人开始寻找一种既能保持普洱茶的本味又能提高产量的新办法,那就是机械制茶。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碰撞,会擦出何种火花?亦或是共生?

一、传统手工制茶

勤劳的劳动人民用双手采茶制茶。

1、鲜叶采摘

将一芽一或一芽两叶的茶叶从茶树上采摘到箩筐里。

2、摊晾

将采摘好的鲜叶放在干净的地方,摊开,尽量摊得薄,避免茶叶堆积,导致萎凋不均匀。

3、杀青

传统手工制茶采用铁锅柴火杀青。这就要求,制茶人有丰富的杀青经验,包括对铁锅温度、火的大小、茶叶量的掌握等。不同的制茶人在杀青这一环节的区分度很大,而杀青这一环节对普洱茶后续的转化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杀青重了,茶叶中的微生物和活性物质减少,后期转化空间小;杀青程度太轻,揉捻时不能造成破壁,影响茶的品饮口感。2012年《高山韵》古树春茶,采用传统手工制作而成。在杀青环节,掌握的恰到好处,茶叶中的微生物和活性物质被大量保存,经过四年的时间陈化,茶质饱满,茶性温和。因其是传统手工制成,故从叶底能够看出杀青时的痕迹。

4、揉捻

揉捻茶叶要根据茶叶的老嫩灵活掌握力度和时间。嫩叶,轻柔时短;老叶重揉时长,揉到基本成条即可。茶叶在制茶人的手里,经过轻重适宜的力量揉捻,使得茶质在冲泡的时候,茶质能够适度溢出。

5、晒青

传统自然晒青,保留了茶叶的原味。

6、蒸压

将晒干的茶箐蒸软,而后用石磨压成饼、沱或砖。

7、晾干

蒸压成形后,将茶品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使其自然干燥。

8、成品

经过以上的一系列制作过程后,再以绵纸包装成茶品。

传统手工制茶的优势:第一是茶叶中丰富茶质被保留;第二是使得所制成的茶品具有人文情怀;第三是茶品量少,茶的品质较优质;第四是制成的茶品在口感上有比较丰富的层次变化。

传统手工制茶的劣势:第一是由于制茶人的不同,所做茶品也参差不齐;第二是杀青过程中火候掌握不当,会出现有的茶叶被炒糊的情况影响茶品口感;第三是无法大批量生产;第四是天气等因素对手工制茶限制较大。

杀青和揉捻是传统制茶中的重要环节,要做出一款优质的普洱茶实属不易,故每一杯端上茶桌的茶都应该被珍惜。

二、机械制茶

随着茶制品需求量的递增,传统手工制茶的产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机械制茶的出现大大改善了供求的平衡。任何一种科技的使用所带来的变革有利有弊,机械制茶也不例外。

1、鲜叶采摘

以人工采摘为主。

2、摊晾

将采摘好的鲜叶放在干净的地方,摊开,尽量摊得薄,避免茶叶堆积,导致萎凋不均匀。

3、杀青

机械杀青有专门的设备,并且是大批量的杀青。以传送带的方式,通常是在同一批茶叶杀青后才进行清洁机器,再进行下一批的杀青。此时茶叶有一部分会卡在杀青机器上,经过反复杀青再与其它茶叶混合,制成茶品后影响品饮口感。

温度靠智能化控制,使得杀青过程趋于平衡状态,同一批次的茶口感变化不大。

4、揉捻

机器揉捻,灵活性较差,但均匀程度比较好。

5、晒青

晒青分为自然晒青和机器烘青。机器烘青对普洱茶的影响是巨大而不可逆转的。如采用烘青工艺制作的茶,后期转化空间非常小,几乎不具备存储价值。而传统的自然晒青工艺,则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普洱茶的后期转化空间,具有非常大的陈化价值。

6、蒸压

将晒干的茶箐用机器蒸压制成。

7、晾干

蒸压成形后,经过低温烘干。这样的茶也会在烘干过程中流失掉一部分内含物质,现喝香气较好,但长远存储考虑还是提倡使用自然晒干的方式。

8、成品

经过以上的一系列制作过程后,人工以绵纸包装成茶品。

机器制茶的优势:第一是可大批量生产;第二是可以明显减少天气等因素对制茶的限制;第三是可保证同一批次的茶品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

机器制茶的劣势:第一机器杀青,茶叶数量庞大,可能存在杀青不均的现象,影响品饮口感;第二是大批量的生产忽略了许多细节;第三是不具备人文情怀。

不论是传统手工制茶还是机器制茶,都有其优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二者也从一些方面进行改进,开始人机结合使得普洱茶的制作技艺更上一层楼。

决定普洱茶适饮期的两大基本因素


前言:一个谈论普洱茶适饮期的话题在普洱圈里展开,其中有从事普洱茶研究的云南农大教授以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和转化为基础解读普洱茶适饮期问题;有普洱茶经销商以茶叶选料为基础来解读;也有茶友以普洱茶的香气为基础来解读普洱茶适饮期。对于普洱茶的适饮期,有着诸多的决定因素。

终究,普洱茶的适饮期基本取决两大因素,一是普洱茶的品质因素,另外一点是品茗者的自身因素。

1、普洱茶的品质因素由普洱茶的生态、选料、加工工艺、存放环境和存放时间决定等。

有一个适合茶树生长的优美生态环境,茶青的内含物丰富而且平衡,底子好才能做出好茶。

原料的品种、树龄、采摘时节、等级、均匀度等都会对品质有影响,也涉及后期转化的快慢、好坏。比如,勐海大叶种更适合做普洱茶;古树生茶的口感优于台地茶,同等存放条件,普遍认为古树茶转化要快于台地茶;春尖品质最好;等级低的茶转化要快于等级高的茶、茶青均匀度好发酵出来的茶杂味少等等。

以加工工艺来区分,晒青毛茶做出来的普洱茶滋味更地道,更利于后期转化;加入了创新工艺的普洱生茶更好喝刺激低;发酵过的普洱熟茶比普洱生茶转化时间要快,口感也更平和,但滋味和自然发酵的不同。

目前为止,发酵总的分为人工发酵和自然发酵两类。其中人工发酵分为毛茶前发酵和成品后发酵,自然发酵除了成品后发酵,还有成品前发酵,即妥善保存毛茶以使之自然适度发酵后再压成饼。相同条件下,前者的速度比后者快。其中自然发酵者往往比人工发酵者的质量优良;而两者中纯发酵而不发霉者的质量,又远比有霉烂者优良。

存放环境对普洱茶的品质转化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湿度和温度较高,转化较快,反之则转化较慢。其它因素相同的茶,保存在透气而避风、透光而避晒、温热避烤、干湿适度又无任何污染的场地而无霉烂者的质量,比保存在闷气或吹风、暴晒或阴暗、寒冷潮湿又有污染的场地而有霉烂者优良。气温和湿度分别宜为约24℃至36℃之间和50%至65%之间。

陈放时间越长,普洱茶的口感越平和。其转化规律是依次由青叶香向花香、果香、坚果香、木香转化,最后转化为陈香。总体趋势是由烈转柔,由浓转淡的过程。

2、另一个判断普洱茶适饮期的因素就是我们自身对普洱茶的口感要求。

无论是普洱熟茶还是普洱生茶,其味觉体现基本都是甜度与苦度的高低、涩感与回甘的强弱以及汤感的浓厚稠润。

对于新茶来说,口感一般浓强度要比旧茶要高,即所呈现的苦涩度和回甘都比较强烈,对于品茗者而言可能难以接受,所以需要通过陈放使苦涩度降低,但伴随的是回甘也会降低。

由于陈放后苦涩感降低以及糖类物质的降解,使得茶汤的甜味更容易被味蕾感觉到。茶叶中的果胶类物质陈放后降解使得茶汤从浓稠变得清爽顺滑。

每个人对味道的感受都有特殊的偏好,比如男性茶友大多会喜欢味道浓重且回甘强烈的口感,对苦涩度的耐受性较高;而女性茶友则偏向于甜润感较强的茶品,对苦涩感耐受性相对较低。所以同一款茶男性茶友喜欢而女性茶友却会觉得过于浓重难以下咽。反之,口感温和的茶品男性茶友则可能会觉得平淡无力。

另一个因素是我们在不断品茗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对茶的了解,我们也会不断修正对茶品的要求,所以会出现以往觉得好喝的茶现在觉得不好喝,或者以往觉得不好喝的茶如今会变得适口。

普洱茶的适口性,一则是普洱茶综合品质的表现如何,二则我们自我的口感的要求如何以及对茶叶的陈放变化规律及转化后口感的判定。

不同的茶品不同的品茗者不同的口感要求和对茶叶的理解不同,都会改变对同一款茶适饮期的判定。

小编语:其实所谓的适饮期就是以当下的茶汤是否符合品茗者的口感要求,如已达到这一基本条件,我们则可以广义地认为这一款茶对某一人进入适饮期。

宫廷普洱是什么茶,与其他贡茶有何不同?


宫廷普洱,顾名思义是上贡宫廷的普洱茶。它与其他贡茶茶种相比实在是与众不同的,在当时被视为稀有名茶。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当年乾隆皇帝首品普洱,便赐此美誉,并非虚言。民间虽然也有普洱,但其品质与皇家普洱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因为清朝的满族祖先原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入关称帝后养尊处优,饮食珍馐无所不尽其极,故那些皇亲国戚们独青睐普洱。普洱茶于是成为当时宫廷皇族最为青睐的御用饮品。

当时的皇家普洱只有皇室成员可以享用,是独特身份的象征,若无皇族血统,实是无缘得见。即便是权倾朝野的开国元勋,抑或辅佐社稷的三朝元老,也只有在立下特别功勋或功德圆满告老还乡之时,才偶尔有幸在千叟宴上,一亲皇家普洱的芳泽。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宫庭普洱犹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就让笔者来给小伙伴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茶叶小科普:普洱散茶

普洱散茶有十一个等级,从特级到十级,其中“特级”最高。经过精制分选等级后和普洱散茶是十分干净的,它就象滇红、正山小种一样,是可以用来直接泡饮的。还未压制成饼的普洱散茶让你将它看得一清二楚:芽、叶、梗,孰优孰劣无处隐藏。

学会这四招,立马提升你的待客档次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大大小小的“礼仪”遍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爱茶一族,也千万不能忽视了日常以茶待客的小细节,所谓细微之处见真性,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到底还是不同的。今天笔者就来跟大家侃几个以茶待客的细节,希望笔者的茶粉在茶待客的时候,能够更从容更自信。

第一招:沏茶忌太满

给客人沏茶的时候,不能将水泡得太满。水太满在端的时候容易晃出,此为不雅。沏茶的水量一定得讲究,“茶倒七分满,留得三分人情在”。

第二招:茶水忌太烫

茶水太烫的话,一是端的时候容易烫着手,二是客人品饮时容易烫着嘴。一不小心就会弄得双方很尴尬,特别是泡绿茶,本身就不建议用100度开水,80-90度不仅更能彰显绿茶之香,也不失主人对茶的了解和端茶时的优雅。

第三招:忌“弹尽粮绝”再添水

在续茶的时候,千万不要等到客人茶杯里的茶汤“弹尽粮绝”了再添。因为茶杯见底再添的水,茶的滋味就很淡了。还会给客人一种很扣门的感觉。

第四招:茶杯花纹莫对己

在递茶的时候,如果用的是带有花纹的茶杯,应该将有花纹的那面对着客人递过去。此举不仅能让对方看清您精心挑选的茶杯之美,也是一种对别人的尊敬。原题:《不是所有的普洱都叫“宫廷普洱”》

普洱生茶与熟茶的陈化空间有何不同?


大家平时谈论老茶比较多,老茶为什么这么贵?存放生茶和熟茶哪个更有收藏价值?

一般来说:陈年老茶贵的理由有几个方面,一是老茶的口感滋味确实比新茶入口要醇和很多;二是老茶存放时间越长,它所占用的资金时间价值就越高;三是老茶的稀缺性,导致市场的供求失衡,价格就随之推上顶峰;三是老普洱茶它具备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普洱生茶存储经过十多年的陈化后,只要仓储环境够好,保存在低温低湿的环境中,茶香气会特别好,茶气韵足、较有层次感,生津和回甘也较为明显”,存茶是一种期待,收藏是一种爱茶情怀,只要你愿意用心对它,茶会越藏越惊喜,每隔三五年开撬一泡,都会发现陈年生茶的变化,汤色更透亮了,汤质更醇和了……

上面我们分析了收藏生茶的好处及后期转化空间,那收藏熟茶是否有转化价值空间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熟茶的生产初衷,熟茶采用人工干预快速发酵的工艺,是为了快速销售及消耗,做到“当年出厂,当年品饮”的市场效益。因此,熟茶的口感及后期转化基本由原料及发酵工艺决定了。如果发酵程度恰到好处的熟茶,只需半年时间让发酵堆味散去,就已经挺好喝的了,没必要再花时间去存储。

熟茶的后期转化空间主要在两个方面:1、熟茶“堆味消退”后,口感上会有较大的提升,这个时间周期很短,只需存放半年至两年内即可,从这个角度来说,熟茶更适合短期存放后品饮的茶品;2、熟茶在人工干预发酵时,保留了少许生茶的成份,就是未全发酵,该生茶部份陈化后,茶品口感会有所进步,这是保留了生茶的小部份特性,换句话说,如果是十成发酵的熟茶,陈化下去的空间就很小了。

熟茶收藏,口感转化特点主要表现为“更醇和、更甜美”,但还是没有生茶转化后那种“活力”与“回甘”。因此,建议茶友:若准备存茶10年以上的,还是存生茶,如果短期品饮,熟茶更适合,更养胃,更保健。

对于存茶,我有这两大要求


虽然喝茶时间不长,但对存茶也有一定心得。

家住香港的将军澳,环境湿度长期超过85%,对於存茶是有极大考验。

对於存茶,我有两大要求。稳和聚。

稳-茶不能够受潮,一旦受潮发霉,多好的茶也报废。

聚-最大程度保留茶香和内涵物质。

稳,主要是做好防潮,香港存茶,湿度高的时候往往超过90度,茶在这湿度环境,容易滋生霉菌。

我的防潮主要手段是以纸箱和抽湿机对付湿气。我相信好多人都做到基本原则,可是细节上可能出现问题。

1.在湿度70-80左右时,大多数人都有机会认为茶在这环境中不会受潮,其实是有机会出错的,茶房里面的各个位置,其实湿度是不平均的,大家有时间都会发觉房间里面某些位置的物件发霉了,整个房间不觉得湿的,因为在有些位置的空气流动是特别差的,容易聚湿,加上不透风,湿度容易到达发霉的临界点,茶放在这位置上加上长时间不移动,就发霉了。

2.有些人习惯或者生活上需要,家庭存茶有需要打开窗户,白天晚上巡视茶房也不觉得湿,其实湿气已经进入茶房并在边角上累积起来,尤其清晨时分。

3.有些人喜欢以大型紫砂罐存茶,殊不知道,紫砂聚水,冷缸热湿气凝水,茶缸透气更聚水,茶在紫砂缸中发霉。

4.以胶套套茶叶,防潮防气一绝,要是茶在比较湿的时候放入套中,必定发霉,因为锁水一流。

我的做法是以纸箱套纸箱的方法,加上用牛皮纸装茶,防止湿气大量渗入,定期以抽湿机抽湿,放上湿度计长期监测,确保茶不受潮。另外,茶房也会长期关窗户,避免过多湿气进入,下窗帘逼光是必然的,茶怕光,紫外线会分解茶内质的,不信就把茶晒晒太阳。

专业大仓和家庭存仓的分别,主要在量上面的区别。

家庭存仓要能够达到专业大仓,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就没法和专业仓比吗?我存茶时间短也没法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能达致专业仓,但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参考不同的

解读丨决定普洱茶适饮期的两大基本因素决定普洱茶适饮期的两大基本因素


前言:一个谈论普洱茶适饮期的话题在普洱圈里展开,其中有从事普洱茶研究的云南农大教授以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和转化为基础解读普洱茶适饮期问题;有普洱茶经销商以茶叶选料为基础来解读;也有茶友以普洱茶的香气为基础来解读普洱茶适饮期。对于普洱茶的适饮期,有着诸多的决定因素。

终究,普洱茶的适饮期基本取决两大因素,一是普洱茶的品质因素,另外一点是品茗者的自身因素。

1、普洱茶的品质因素由普洱茶的生态、选料、加工工艺、存放环境和存放时间决定等。

有一个适合茶树生长的优美生态环境,茶青的内含物丰富而且平衡,底子好才能做出好茶。

原料的品种、树龄、采摘时节、等级、均匀度等都会对品质有影响,也涉及后期转化的快慢、好坏。比如,勐海大叶种更适合做普洱茶;古树生茶的口感优于台地茶,同等存放条件,普遍认为古树茶转化要快于台地茶;春尖品质最好;等级低的茶转化要快于等级高的茶、茶青均匀度好发酵出来的茶杂味少等等。

以加工工艺来区分,晒青毛茶做出来的普洱茶滋味更地道,更利于后期转化;加入了创新工艺的普洱生茶更好喝刺激低;发酵过的普洱熟茶比普洱生茶转化时间要快,口感也更平和,但滋味和自然发酵的不同。

目前为止,发酵总的分为人工发酵和自然发酵两类。其中人工发酵分为毛茶前发酵和成品后发酵,自然发酵除了成品后发酵,还有成品前发酵,即妥善保存毛茶以使之自然适度发酵后再压成饼。相同条件下,前者的速度比后者快。其中自然发酵者往往比人工发酵者的质量优良;而两者中纯发酵而不发霉者的质量,又远比有霉烂者优良。

存放环境对普洱茶的品质转化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湿度和温度较高,转化较快,反之则转化较慢。其它因素相同的茶,保存在透气而避风、透光而避晒、温热避烤、干湿适度又无任何污染的场地而无霉烂者的质量,比保存在闷气或吹风、暴晒或阴暗、寒冷潮湿又有污染的场地而有霉烂者优良。气温和湿度分别宜为约24℃至36℃之间和50%至65%之间。

陈放时间越长,普洱茶的口感越平和。其转化规律是依次由青叶香向花香、果香、坚果香、木香转化,最后转化为陈香。总体趋势是由烈转柔,由浓转淡的过程。

2、另一个判断普洱茶适饮期的因素就是我们自身对普洱茶的口感要求。

无论是普洱熟茶还是普洱生茶,其味觉体现基本都是甜度与苦度的高低、涩感与回甘的强弱以及汤感的浓厚稠润。

对于新茶来说,口感一般浓强度要比旧茶要高,即所呈现的苦涩度和回甘都比较强烈,对于品茗者而言可能难以接受,所以需要通过陈放使苦涩度降低,但伴随的是回甘也会降低。

由于陈放后苦涩感降低以及糖类物质的降解,使得茶汤的甜味更容易被味蕾感觉到。茶叶中的果胶类物质陈放后降解使得茶汤从浓稠变得清爽顺滑。

每个人对味道的感受都有特殊的偏好,比如男性茶友大多会喜欢味道浓重且回甘强烈的口感,对苦涩度的耐受性较高;而女性茶友则偏向于甜润感较强的茶品,对苦涩感耐受性相对较低。所以同一款茶男性茶友喜欢而女性茶友却会觉得过于浓重难以下咽。反之,口感温和的茶品男性茶友则可能会觉得平淡无力。

另一个因素是我们在不断品茗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对茶的了解,我们也会不断修正对茶品的要求,所以会出现以往觉得好喝的茶现在觉得不好喝,或者以往觉得不好喝的茶如今会变得适口。

普洱茶的适口性,一则是普洱茶综合品质的表现如何,二则我们自我的口感的要求如何以及对茶叶的陈放变化规律及转化后口感的判定。

不同的茶品不同的品茗者不同的口感要求和对茶叶的理解不同,都会改变对同一款茶适饮期的判定。

其实所谓的适饮期就是以当下的茶汤是否符合品茗者的口感要求,如已达到这一基本条件,我们则可以广义地认为这一款茶对某一人进入适饮期。

消费者问:普洱茶与沱茶有何不同?


消费者问:普洱茶与沱茶有何不同?

沱茶的名称有很多传说,有的说,它是因销往四川沱江一带,故而得名;有人说此茶在古代称为团茶,沱是由团转化面来。云南沱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的《滇略》一书中就有记载,至今约有300年的历史。沱茶最早产于云南省景谷县,所以又称“谷茶”。谷庄沱茶采用景谷县附近地区生产的滇青揉压;关庄沱茶采用滇西勐库茶、凤山茶、西双版纳、思茅等地滇青在下关设厂拼配、揉制,其品质胜于谷庄,因而后来逐步取代了谷庄沱茶。

如果沱茶按制作工艺不同,可有青茶沱茶(简称“青沱”)和熟茶沱茶(简称“熟沱”)之分。“青沱”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蒸压而制成;而“熟沱”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渥堆发酵之后再经蒸压而成。这一点沱茶和普洱茶的区别不大。

普洱茶产地是云南省,它的品牌古今中外都有盛名。现在,云南临沧、西双版纳,思茅思茅是驰名中外“普洱茶”的主产区,有“茶城”之称。据史籍记载,唐代滇南的银生府为云南主产茶区,而普洱古属银生府,滇南之茶均集散于普洱府,然后运销各地,故以普洱茶为名而著称。因此,历史上所指的普洱茶,实际上是以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加工整理而成各种云南茶叶的统称。它也有生茶和熟茶之分,制作工艺上沱茶和普洱茶的区别不大。

普洱茶两大核心价值:越陈越香和天然生态


越陈越香

长期以来,茶界对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概括为“越陈越香”,对此,无论是港台还是内地的茶人都口径一致。

2007年以前,在一批港台茶人的推动下,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理论甚为流行,在当时,谈茶必谈越陈越香,老茶陈茶才是最吃香最时髦的话题。“越陈越香”,“能喝的古董”的概念将普洱炒至天价,普洱茶成为了茶界最炙手可热的品类,懂茶和不懂茶的、喝茶和不喝茶的人们纷纷购买普洱茶,加入存茶大军…很快,07年普洱茶市场陷入危机,疯狂增长之后大幅跳水,惨淡收场。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区别于其它茶类的一大品质特征,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本来没错,错在人们曲解和放大了越陈越香的概念,把普洱茶这种饮品当成了商品,一旦商品的金融属性占了主导,盲目屯茶的恶果可想而知。

越陈越香,是有先决条件和时间限制的,先决条件是茶品原料工艺和仓储都没有问题,时间限制是即使满足了先决条件,普洱茶也不是永无止境地越陈越香,几十年、上百年之后,普洱茶的滋味最后也会丧失殆尽,剩下的只是纪念价值了。

07年普洱茶市场崩盘的教训证明:盲目追求老茶陈茶,很可能陷入片面强调“越陈越香”的误区,无视它的的先决条件和时间限制,最后手上留存的,很可能是既无商品价值,又无品饮价值的垃圾茶。

天然生态

从2007年普洱茶陷入低谷开始,普洱茶用了三年时间来还债,09年普洱茶开始复苏,从2010年开始再次走上“重生”之路。

2011年到2014年,少数普洱茶爱好者发现了品饮价值更高的古树茶,古树茶以“绿色、健康、环保、原味”的形象开始受到越来越多茶客和收藏者和消费者的青睐。

这—时期,名山古树茶价飞涨,古树茶—跃成为高端普洱茶的代名词,在2014年到来时,普洱古树茶的市场行情,站上了波峰。

这—时期,普洱生茶开始占据主流市场,大多消费者品饮习惯也从”品老茶“向”尝新茶”转变,拥有—片纯料老班章或冰岛茶品被认为是极为荣耀和时尚的标志,古树茶无可争议地成为众多普洱发烧友、藏家和消费者的首选。

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以前说是越陈越香,其实这是对于老茶而言。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茶友不远万里来到偏远的云南茶区,去寻觅那些原始森林中的古茶树,争相购买毛茶状态的古树茶呢?

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好喝,茶友它们更看重的还有它的天然生态。

当今人们身处工业污染的时代,到处充斥着方便食品、速冻食品,我们一日三餐都要吃的食品里含有的各种各样的激素、色素、防腐剂、吊白块、甲醛、苏丹红、瘦肉精、漂白剂、增白剂、保鲜剂、催熟剂、甜蜜素、香精、双氧水、福尔玛林、工业盐、明矾、滑石粉、石蜡、硼砂、尿素、氨水....甚至敌敌畏、剧毒农药1605和3911,这些名目繁多各种化学添加剂和农药的残留直接对人体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危害,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民以食为天,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刺痛了民众的神经,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中国正在打响一场“史上最严厉”的“餐桌保卫战”。

大城市里的人们很难摆脱被农残侵食毒害的命运,芸芸众生陷入“不吃就要饿死,吃了要被毒死”的无可奈何境地。正当此时,云南茶区原生态、无污染的古树茶犹如工业社会中难得保留的一片净土,给予崇尚“绿色、健康、环保、原味”理念的人们极大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安慰。

普洱茶归根到底终究是一种饮品,它的最大价值是其品饮价值,在其品饮价值中,又有越陈越香和天然生态两大核心价值!关于“越陈越香”,谈的人多了,入口的东西,健康为上!刀以为,当今山头古树茶的火爆充分证明,越来越多的人们是冲着它的另一核心价值——“天然生态”而来的!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云南和广西两大黑茶有何不同?》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855251.html

上一篇:普洱茶的红梗、红叶是怎么产生的?

下一篇:普洱茶溯源:从“武侯遗种”到“普洱茶养生说”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