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在囧途

2019-12-04

如今,普洱茶界对古茶树和古树茶的追捧,乃至崇拜早已司空见惯。围绕着古树茶和古茶树,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正剧、悲剧,甚至闹剧。但还少有人知晓,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数十年前,普洱茶界青睐的不是古树茶而是台地茶。

云南少数民族自古就种茶,常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多数茶树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茶树间距约3~5m,每亩约120~220株,亩产约50~80kg,数量稀有。人工干预少,只进行适当采摘和修剪,不施肥、不打农药、不除草、不翻地。蕨类、地衣、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生态环境优。这类茶园,就是今日倍受追捧的原生态古茶园,其中出产的茶,就是今日的所谓古树茶。但在数十年年前,这样的古茶园是不被看好的,原因很简单:产量实在太低,并且采摘困难,而价格呢?在古树茶没有受到重视的年代,和台地茶几乎没什么区别。

民国时期(1912-1949)特别是三四十年代,云南茶业一度繁荣,按照传统方式用种子繁殖了不少近代茶园。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茶树间距约1.5~3m,每亩约200~400株,亩产约60~90kg。较多进行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肥、有时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较好。这些茶园中的茶,现在统称老树茶,口感实际上和古树茶已经难以区分。市场上能买到的大多数所谓古树茶,实际上就是这类茶园中采摘的老树茶。这类茶园的特点和古树茶园类似,同样生态良好,质量优良,并且都采摘困难,产量较低。

1949年以后,特别是1964年以后,现代茶园,也就是台地茶园开始兴起,采用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进行种植。多数植株树高60~90cm,每亩约3000~4000株,亩产得到较大提升,约为120~190kg。这类茶园有较强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打农药,除草、翻地,一样都不能少。地表上土壤裸露,靠施化肥维持产量,多数现代茶园生态恶劣,物种稀少。由于施用化肥和密植,产量大,生长周期快,所制晒青绿茶,较为苦涩,回甘少,与古树茶口感差别很大。但今日所诟病的台地茶,在当年却是备受重视的高产茶。在以前什么都缺,什么都追求高产的时代氛围下,这类茶园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化的象征,以前的那些古茶园、老茶园在这样的茶园面前显得古老落后,必须予以改造。为此,大约从1976年开始,云南兴起了一股改造低产茶园的热潮,许多古茶树、老茶树被砍伐,土壤被深翻,插种上了新茶树,一个个古老的古茶园和老茶园被迅速改造成了台地茶园。

如今,我们为这种改造痛心疾首,嘲笑当年的人们无知和短视,痛恨他们的愚蠢。但别忘了,放在1976年,这样干的出发点和今日对古树茶的追捧如出一撤:都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想想当年的古树茶,占那么大地方,采摘不便,产量低,价格更低,不比台地茶高,有时甚至比台地茶还低。短视是短视一些,但想想当年的茶农,有谁告诉他们许多年之后古树茶会贵得离谱?即使有人先知先觉,知道古树茶有朝一日会贵得离谱,但从1976年到古树茶热起来的2005年算起,那“有朝一日”,是30年,虽然不算长,但也是半代人啊!可生活是眼前的事情,每天都需要对付。改造“低产茶园”,提高点产量和收入,似乎没太多不对。所以,我们今日对当初的过度指责,有放“马后炮”之嫌。

当然,当年的“低产茶园”改造,大量毁坏古茶树资源,确实是值得反思的。这不仅是缺乏前瞻性的问题,而且和当年中国的时代背景有关。毕竟,那时的中国并没有摆脱混乱,各方面,各行业、各种事业都缺乏综合性、战略性、理性考量的年代。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热兴起,普洱茶资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古树茶热也随之兴起,价格不断趋高,这本不是坏事。有着上千年、数百年历史的古树茶质地优良,具有独特的品饮、健康、资源价值,人们对它的偏爱有合理的一面,并且,这还能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古树茶资源的保护。不过,不容忽视的是,这也是一种对古树茶资源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必然具有非理性的倾向,就有可能丧失事物的平衡,因为利益最大化的背后,是不加节制的贪欲和疯狂。比如,古茶树价格趋高不下,就有人以次充好,用大树茶,甚至台地茶冒充古树茶,扰乱普洱茶市场,损害普洱茶的声誉。而这,还是次要的,最糟糕的是这会造成对古茶树资源各种竭泽而渔式的过度开发,最终毁了古茶树和古树茶。这样的事情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比如,有人打着“领养”的幌子来“保护”古茶树,上千年的古茶树,用不了几年就保护死了。用珍爱古茶树的方式来消灭古茶树,这真是莫大的嘲讽!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悄然发生的闹剧和悲剧,不能让这样的闹剧和悲剧继续重演下去。

如何更好地保护古茶树?如何实现普洱茶产业的健康、理性、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我们对普洱茶产业的战略性、理性思考和规划,也需要普洱茶市场的科学、健康发展和成熟。但最重要的,是需要引导消费者形成正确的普洱茶观念,尊重普洱茶的常识。

那么,普洱茶最重要的常识是什么?

很简单!生态、环保、健康、口感舒适的普洱茶就是优良的普洱茶!这样的普洱茶,可以是古树茶、老树茶,甚至也可以是台地茶。古树茶当然好,但不是有些人吹嘘的喝一泡就可以延长数小时寿命的灵丹妙药,也不是凡是古树茶就一定是好茶。比如,因为具有极大的逐利空间,一些茶农为了增产而拼命给古树茶施肥,打增长素,每年的茶叶都采个精光,连老叶、芽头都不放过,这些拔苗助长弄出来的古树茶,摧残古茶树不说,其真实的质量也未必就能胜过老树茶和一些具有一定年份、口感良好的有机生态台地茶。

从普洱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古树茶绝不可能是普洱茶发展的大方向。一是古树茶资源稀缺,早已严重透支,经不起一波又一波的折腾,如果继续不停折腾下去,早晚有一天,会把这点老本给折腾没了;二是古树茶的真实价值,没有某些人吹嘘的那么神奇,随着消费者不断成熟,这个神话早晚有一天会打破,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普洱茶最大的健康价值来自生态地理的综合因素,而不是什么“古”不“古”的问题。

所以,从资源的角度来说,茶园的生态化、有机化发展才应该是普洱茶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对于普洱茶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是不是古树茶的问题,而是是否生态、环保、有机的问题。不管是古树茶,老树茶、台地茶,只要是口感好的、生态、环保、有机、利于健康的茶就是好茶!所以,普洱茶最要害的问题就是生态有机化,不仅只是台地茶园的生态有机化,也包括古树茶园、老树茶园的生态有机化。而现实情况是什么呢?近年来,一些台地茶园开始生态有机化了,有的还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产品达到了欧盟标准,出口欧洲、美国,价格并不比古树茶差多少,并且是大批量出口,整体效益不可小视。而一些古茶园呢?因为名气大,备受追捧,供不应求,就像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占着祖宗的荫庇,不但生态有机化远远落在后头,甚至还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追逐高产,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把原来以原始生态有机著称的优势弄得所剩无几了,有的甚至成为环境逐渐退化的高污染茶园,其综合环境指标甚至不如台地茶园。

还是以一则公案来结束吧。某日,一禅师过肉市,见一男买肉,指案上一猪,问屠夫:“那里是好肉?”屠夫答:“处处都是好肉”。禅师闻之,恍然大悟。普洱茶何尝不是如此。在有机生态的前提下,都是澜沧江中下游大地上生长出来的茶,都是大地的肉身上生长出来的稀有之茶,那里的茶不是好茶?

小编推荐

在西双版纳不懂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可我喝茶,跟喝水一样,除了解渴,还是解渴。

我对喝茶一窍不通。一个不懂茶的人,听懂茶的人谈茶,就像一个不懂禅的人,听禅师谈禅,云里雾里,天上地下,找不着北。西双版纳是茶的源头。在版纳,大街小巷,山野村寨,只要有一张桌子,只要一坐下来,我就会遭遇这样的窘境。每个人都在谈茶,茶的养生之道,茶的日常故事,茶的经典传奇,茶在杯中的沉浮,茶在壶里的忧郁。而我,呆笨得像一条桌下无人坐的板凳,或桌上的一只倒空了茶水的茶壶。

我也不知道桌上的人,有几个是真懂茶,有几个是装腔作势,孤假虎威,但桌上的茶给了他们满脸的自信,给了他们口若悬河的由头。在西双版纳喝普洱,就像在贵州茅台镇喝茅台酒一样,谁都会自鸣得意,交杯换盏。他们边高谈阔论,边浅酌低饮。而我,以洗耳恭听的样子,掩饰我的充耳不闻和不懂装懂。我只干一件事,一杯接一杯喝茶。我无忧可解,我只解渴。

在西双版纳不懂茶,就像漂洋过海,到了国外不懂外语。但茶香,我是能闻到的。我为古茶的幽香沉醉。不懂茶,但比谁都喝得多,这是我在版纳七天的愧疚。而在勐海南糯山,对着古茶树,我没有赞美,只有感伤。一个勐海县,有四万六千亩百年树龄以上的古茶群落。在南糯山,我看见的每一棵茶树,都在一百岁以上。生年不满百,叹息肠内热。我为自己将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的生命,耗费在过眼烟云一样的功名利禄而早生华发感到深深的愧疚。这些茶树,吸天地灵气,浴日月光华,遗世独立而生命长青。这片茶树是两百年,这片是三百年,这几棵四百年,带我去瞻仰茶树的人,比一个收藏家向别人介绍他得意的藏品的还喜形于色。

我站在一棵八百年的茶树王面前,让我沾点茶树王的福气吧,我能活八十岁,我就谢天谢地了。我已四十岁了,想想我在这个世界上剩下的时间,用指头都可以掰出来,不禁黯然。八百年,云卷云舒,那些帝王将相在哪里,那些才子佳人在哪里,只留下一棵茶树,惯看秋月春风,只留下一壶茶,笑谈古往今来。我喝酒喝到八分醉时,常常长吁短叹,感天动地。从南糯山下来后,我担心我以后会醉茶。

在布朗山上,弥漫云雾里,我在想四千多年前,世界上第一棵茶树在布朗山上的模样。人类的第一片茶叶,就是布朗山上布朗族人的祖先摘下来。在布朗山老东南村村长家吃饭时,村里的民间歌手伴着三弦,唱了一个多小时布朗族的民歌。我一句没听懂,但我一直在用心聆听。那幽怨的曲调里,有天地之悠悠,有密林之郁郁,有人间的悲欢离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在方圆一千多平方公里大山里千年隐居中和大自然的息息相通,也有一壶茶里人生物我两忘的怡然自得。

在中缅边境,有一座布朗山,那里有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他们给世界贡献了一种叫茶的神奇植物。从布朗山下来,我决定要懂茶,并开始谈茶。

普洱茶在清朝


在清朝的时候,普洱茶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满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6万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普洱茶上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在进贡清宫茶叶中,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合游牧出身、以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的需要。于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钟爱,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的熬煮奶茶,朝廷重视,民间仿效,普洱茶在清朝时声誉日隆。《红楼梦》中有贾宝玉喝女儿茶助消化的描写。《宫女谈往录》中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又能解油腻。”

普洱茶进贡朝廷,至迟起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应已岁贡。3年后设置“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购销权,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并曾得到皇帝多次赐匾,“朝天贡端”就是当时所赐。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普洱茶》一书中记载:“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有团茶(砣茶)、女儿茶、茶膏等品种,还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

清朝廷收纳的普洱茶,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作为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如公元1792年,英国特派以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爵为首的观光团一行95人来华,以向乾隆帝祝贺八十大寿为名,要求清廷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寿礼。乾隆帝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为礼尚往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和普洱茶膏。西双版纳历代封建首领也把普洱茶视为珍贵之物。据《泐史》记载: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为其妻(缅王之女)回缅省亲准备的礼物中,就有普洱茶4筒,每筒5团,与金银珠宝并重。

在茶树的源头,在普洱的故乡


上世纪末,还是在李瑞河先生刚踏上故乡这片大陆的时候,作为一个祖传的做茶人,他就下决心要访遍大陆各地的茶山,有一处他最为神往,那就是神秘的云南。他听说,山那边,有祖先垦植的最古老的茶树,那是茶树的发源地。云那边,有普洱茶的故乡,那里是他心中久已向往的“圣地”。早在80年代,还是普洱茶脱了包装“走私”上岛的时期,就有一位商人从东南亚进口了近一集装箱普洱茶,他愁眉苦脸找到李瑞河说销不动。李瑞河先生第一次看到茶叶饼、砖、团这样祖先传下来的形制,觉得很好奇,并认定是好茶,就同意放进自己在台湾天仁茗茶的60个连锁门店里试试,他着力宣传这种茶叶的天然和健康,没想到在天仁的门店里都卖得很好,特别是大陆来的那些老兵非常欢迎,从那时起李瑞先生河就成为了普洱茶在台湾最初的推手,也增添了他对茶叶寻根访祖的神往。

16年前,66岁的李瑞河终于有一个机会到哀牢山深处去寻根朝圣。经过5个小时的曲折颠簸,他们来到一条壮观的穿云而下的大瀑布面前,向导对他们说,现在是海拔1200米,余下的路还有10公里,海拔1500米的高程全要靠双脚了。李瑞河没有犹豫,随手捡起一根木棍做拐杖,紧跟在向导身后。

其实,李先生的朝圣路并不平坦,3年前他来到西双版纳朝拜过一株千年古茶树,他已是感慨万千,膜拜致礼,心中告慰着在台湾做茶的几代先祖,这时有人告诉他,在野生茶树中这棵还不是最老的,有一株比这树更年长千岁的古茶树深藏在思茅镇沅县千家寨的哀牢大山里,令他顿时心驰神往。紧接着两年内他利用到昆明开会的机会,两次计划了去千家寨的行程,但都因阴雨路滑、山路崎岖未能成行。以李瑞河的个性,今天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再艰难也不会放弃。

当他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地站在这棵比孔子诞生还早的古茶树面前时,仰望着蓝天下华盖般的树冠,遒劲的枝干,李先生惊讶、感叹、不禁热泪盈眶,他伸出双臂紧紧拥抱树干(两人才能合抱),沉浸在游子归家般的感觉中,他心里默念着:我们海峡对岸世代的种茶人,今天终于认祖归宗了!此时,天空竟然啪啪啪地落下几粒小冰雹,似乎整个山林都鼓起了掌,此起彼伏,由近及远,庆贺这神交已久的圣洁时刻。

这棵树龄有2700年的野生古茶树,是由中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张芳赐等10位专家于1996年11月考察论证的。它树高25.6米,树龄为野生茶树的世界之最。方圆几公里内是一个野生茶树的群落,百年、数百年的野生茶树比比皆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朝圣和考察中,李瑞河先生一直心情激动,他当即决定向云南省有关领导申请:他愿像认养国宝大熊猫一样认养这棵国宝级野生古茶树,承担所有相关保护费用。

他的请求很快得到了批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这棵古茶树根部的下缘用石块彻起了一道挡墙,修建了标志性的石碑。有记者问李先生:“听说这件事曾引起过误解,还闹上过法庭?”先生淡淡地笑笑:“这都是很久的事情了,都过去了,过去了。”这次上山9小时,下山9小时的朝圣之路,更加坚定了李先生为茶产业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至今,82岁高龄的他虽不能再次踏上朝圣路,可他仍然关心着来自千家寨古茶树的消息:那里已建成国家级哀牢山核心区自然保护区,2700年古茶树依然枝繁叶茂……

其实,李瑞河先生从早期对普洱茶的喜爱,进而到竭力推动普洱茶的发展创新为一种情怀。1997年4月的一天,李瑞河先生偶然来到加拿大温哥华天仁茗茶的门店看看,遇上了常来喝茶的妹妹的朋友温哥华市长欧文先生,在不经意间听到欧文说:今年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由温哥华作东,正愁着找不到合适的礼品呢?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先生当即推荐:送茶,送中国茶!最有人情味。欧文问:茶真的可以作为礼品么?李先生风趣地说:当然,女士送香奈尔,男人送中国香茶,再合适不过了。没想到一次轻松的交谈竟让中国茶成为了当年温哥华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礼品,也让茶在国际高规格交往中首次成为了一张中国名片。

此后,2001年上海、2005年釜山、2009年新加坡,2014年北京天福的中国茶五次成为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的礼品茶,普洱茶作为礼品也数次参与其中,送到了数十位国家元首和部长们手中。那段时间,李瑞河先生多次走访普洱茶的多座茶山,深深地爱上了这片被称为“世界茶源”的土地,他感到普洱(当时称思茅)这座以茶而名,以茶而兴的城市应该有一座文化标志,就向市政府建议由天福来做一尊塑像。他认为:孔明那个时代对整个西南和普洱民间影响较大,传说较多,思普地区民间每年祭茶祖的对象至上世纪50年代也一直是孔明,就决定为这座边地城市做一座“孔明兴茶”的城市雕塑。

设计方案出来后,获得了当地政府和民间的一致赞同。3个月后塑像在漳州完成,运到普洱进行组装。2003年4月18日,李瑞河先生和当时的市领导杨亚林一起揭幕,完成了这一文化盛举。从此,一座高10米,宽4米的“孔明兴茶”塑像站在了这片蓝天沃土之间,他手执羽扇,目光深邃,昂首远方,向茶区各民族及伴茶而生的子子孙孙传承着中华茶的文脉。

2007年,正当普洱茶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行情,陷入低谷的时候,李瑞河先生决定进入普洱茶产业。他数次到昆明经济开发区考察,选定了一块40亩的土地,作为他在全国布局的12个加工基地之一。他选派福建人黄健来负责这个项目,而黄健是个踏实而富有激情的创业者,当时仅有制作过铁观音经验的他,对普洱茶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他一到云南就在临沧双江呆了一整年,很费心思地对普洱茶进行了琢磨,很快掌握了其中的一些要领。同年,天福昆明茶厂的土地通过了审批,黄健开始在这片硕大的黄土丘陵上实现天福人的梦想。“李瑞河先生几乎每年都到天福昆明茶厂来视察,他老人家每次来就呆在车间里,每天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黄健说。

经过近十年心血和汗水的积累,2015年集团在云南采购干茶1400万公斤,这庞大的数字印证了天福茗茶销售终端的强大需求。“2014、2015年天福普洱茶的销售业绩都达到了4个多亿,一举超过了称霸市场数年的铁观音。这些数字是从一个个门店实实在在统计上来的,这说明这些茶叶是被消费者购买了、饮用了、消耗了。”黄健说。

普洱茶膏在宋代形成


普洱茶膏在宋代形成!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亇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的品质和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绞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茶中珍品。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嗄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风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普洱茶膏产地在何方


普洱茶膏产地在何方?普洱茶膏提取于普洱茶叶中,茶叶的品质直接决定了茶膏。云南是普洱茶的唯一产地,放眼偌大的云南,当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云南普洱两大茶区的古茶山最为著名。

贡润祥普洱茶膏的原叶精选自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两大茶区古茶山的万余亩有机茶园的纯天然明前古乔木春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植茶、用茶、贸茶的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是中国历史名茶——普洱茶的发祥地、原产地,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清朝普洱贡茶的采制、采办中心,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源远流长。

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山水相连,地形、气候、植被相近。地处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9℃—20℃,年降雨量1700毫米至2100毫米,雨量充足,阳光充沛,云雾缭绕,植物丰富,四季常青,山清水秀,蕴育出了高品质的传统普洱茶,为此,清雍正七年被朝廷指定为贡茶产地,年特制、缴纳“八色贡茶”数吨,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普洱茶成为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

而另一个产区思茅就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出现于景谷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茶树始祖),还有拥有活标本2700年的镇沅千家寨野生世界“茶树王”和上千年的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1800多年的景迈山万亩人工栽培古茶园,足以证明茶叶在普洱市历史上的重要性。普洱市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广泛,主要在无量山、哀牢山和澜沧江两岸。

这两大茶区均为皇家的贡茶园,自清代开始普洱贡茶均出于这两大茶区。其无与伦比的“五度空间”举世闻名:高度(海拔1800米左右),湿度(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温度(年平均气温17℃-23℃),纬度(北纬21.7度),经度(东经101度)。这里恰到好处的日照、气温、降水量气候条件,对茶叶化学成分特别是次生代谢产物有明显的影响。日光辐射量较多,有利于碳素代谢和茶叶多酚类物质的积累。

因此,好品质的普洱茶均来自这两大茶区的古茶山。贡润祥普洱茶膏的原料正是选取两大茶区的古茶树,通过层层筛选,再通过186道工序加工而成。不得不说,好品质来自于精雕细琢。

普洱茶膏在唐代开启


普洱茶膏在唐代开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在昆明如何存放普洱茶?


昆明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存茶地区,一般拿来存放普洱茶都是不错的,但是存放普洱茶要从多方面考虑,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在昆明如何正确存放普洱茶吧。

一般人们存放普洱茶,首先要注意的是远离异味的物品,其次就是避免阳光直射,但是须不知,存放空间的温度和湿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统计,在堆放茶叶的地方,雨季(五月上旬~十月上旬)的平均温/湿度为:28.5摄氏度/72%,最高温/湿度为:32摄氏度/78%;旱季(十月下旬~四月下旬)的平均温/湿度为:20摄氏度/48%,最低温/湿度为:10摄氏度/39%。可见,一年之中雨季和旱季的温度、湿度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总的来说,就是雨季时的温度、湿度对普洱茶的醇化最有利,旱季时温度、湿度虽然在正常范围以内但显得低了一些。

根据以上的规律,为大家分享以下几点建议:

1、昆明雨季时每天都开窗通风,特别是没下雨的时候或出太阳的时候,这样既利用了自然的湿度又保证了空气的流通。

2、在昆明雨季即将结束前一个星期左右,就不再开窗通风,尽量保持房间的湿度,而通风是靠每隔2~3天打开房间外通往平台的过道门来解决。

3、昆明旱季时在房间内摆放一个盆,盆里装很浅的水方便每天更换。日常空气流通是采用前述2、所说的办法,然后大概半个月房间开窗透气一次。

总结,在昆明这个地区存放普洱茶,湿度是温度是关键,根据自然规律和存放地点因地制宜,蕴藏的茶叶价值也会更高。

普洱茶在日本的故事


战后日本经济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三高”之类的富贵病,这样一来以减肥、降血脂效果著称的普洱茶就找到了市场,许多日本人称云南普洱茶为“快瘦茶”“减肥茶”,形成了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普洱茶热。从1978年开始,日本茶商纷纷到广交会上疯狂抢购普洱茶,或者通过香港进口普洱茶,到了1980年普洱茶出口日本达到了千吨以上。在疯狂的市场需求下,广东、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纷纷用中小叶种生产所谓的炒青、烘青“普洱茶”,大肆出口日本。在假冒普洱茶的冲击下,许多日本人喝了“普洱茶”后并没有起到减肥、降血脂的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体健康,于是纷纷对普洱茶提出质疑,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形成了对普洱茶极为不利的舆论环境,导致普洱茶于80年代后期在日本的衰落。

进入21世纪以后,大陆的普洱茶热潮也波及到了周边的日本,中日茶文化交流变得频繁起来,以海湾为代表的云南普洱茶企也在积极开拓日本市场,日本喝普洱茶的人口又逐渐多起来了,虽然还远不能跟鼎盛时期相比,但也呈现一定的复兴之象。目前,云南普洱茶每年在日本的销售量为三四百吨,其中海湾的出口占据半壁江山。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在日本的第一次兴起靠的是健康理念,那么当前第二次在日本的兴起,除了打健康牌外还可以加大普洱茶文化的推广力度,从而更好地让普洱茶融入日本这个茶文化的大国。

2006年5月发生了一件大益商标在香港被福建商人抢注的恶性事件,虽然大益经过多方努力成功维权,但此事给云南茶界敲响了警钟:在普洱茶的国际化进程中,长期以来云南的普洱茶企只知道埋头生产,在市场与文化话语权方面,乃至涉及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几乎毫无作为,从而给投机取巧的商人以可乘之机。鉴于此,在2006年底,云南省茶业协会宣布启动普洱茶商标的国际保卫行动,首选目标市场是日本,省茶业协会与日本商标专业机构——日本东株式会社合作,共同促进普洱茶商标在日本的保护工作。这是云南茶叶争取国际话语权的觉醒与开端。

2008年底普洱茶国家标准的通过,让普洱茶彻底地打上了“云南制造”的烙印,这是云南在普洱茶话语权之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国标制定以前,广东是云南之外的又一个生产基地,湖南、北京同声传译四川、北京翻译公司广西、重庆等地也生产过普洱茶,在泰国、越南、老挝与缅甸一带,则盛行“边境普洱”,大量东盟国家的原料被制成普洱茶销往世界各地。就连后起的日本也趁着本国的普洱茶热,在生产“日式普洱茶”。国标的通过,国内其他地方生产普洱茶就成为了非法,这将极大地促进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当然国外的普洱茶生产还需要通过云南茶界积极启动国际维权行动来制止。

听说你在收藏普洱茶?


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是越陈越浓越香,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茶友开始收藏普洱茶,有的是因为它的投资价值,有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品饮感受。

有的是因为对普洱茶的热衷和喜爱,然而并非所有的普洱茶都适合收藏,对于各大茶类,不同的工艺,会带来不同的品质。

红茶通过萎凋,让鲜叶水分散失,内质发生变化,香味也更浓郁。黄茶通过闷黄,形成“黄汤黄叶”以及甘醇的滋味品质。

“创新”后的普洱茶(加入了其它茶类的制作工艺)在短期内可以提升普洱茶的品饮感受,例如在新茶时期就能感受到,香气显扬,比如花香,果香等。在滋味方面,苦涩度明显降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创新”后的普洱茶,会逐渐变得滋味淡薄,香气渐失等,违背了普洱茶的核心价值。

如果你是因为它的投资价值而收藏普洱茶,同样的价格购买,你会愿意,投资一款越陈越不香的普洱茶吗?

如果你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品饮感受而收藏普洱茶,你会愿意若干年后带着惊喜,却品尝到一款毫无滋味的普洱茶吗?

如果你是因为对,普洱茶的热衷和喜爱而收藏普洱茶,你会愿意购买和想像中大相径庭的普洱茶吗?

所以,关于收藏普洱茶的选择,它一定是具备原料优质、工艺正确、仓储得当的三大主要因素,最终才能体现其核心价值越陈越浓越香。

在昆明如何存放普洱茶更好


普洱茶的醇化,是由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的协同作用带来的结果。内在因素,是茶叶内的化学成分的聚合、分解等化学过程,以及微生物的酶化过程。外在条件,是湿度、温度、空气、光线和时间。

在普洱茶的原料、制作和贮藏三个关键环节中,前两个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但是第三个关键环节却是我们可以参与的,因为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对外在条件作出调整,以利于普洱茶的醇化。对于内在因素的变化而言,外在条件中的温度和湿度是最关键的两个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我们能够掌握自己贮藏茶叶地点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规律,并采取适当调整措施,就可以为自己贮藏的普洱茶创造一个健康的、有利于正常醇化的外部环境,甚至可以适当提高醇化效率。

昆明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存茶地区,一般而言只要特别注意别串味,别被阳光直射,那么一般摆放的普洱茶醇化过程都是不错的。但是经过我自己两年多的连续记录和统计,我对我堆放茶叶的房间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规律有了一系列比较确切的数据。

我存放茶叶的房间在四楼的二层(复式房),实木地板。早晨的阳光可以斜射到房间内但不会直射到茶叶,上午十点以后阳光就不再照射房间。根据我的统计,在堆放茶叶的地方,雨季(五月上旬~十月上旬)的平均温/湿度为:28.5摄氏度/72%,最高温/湿度为:32摄氏度/78%;旱季(十月下旬~四月下旬)的平均温/湿度为:20摄氏度/48%,最低温/湿度为:10摄氏度/39%。可见,一年之中雨季和旱季的温度、湿度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总的来说,就是雨季时的温度、湿度对普洱茶的醇化最有利,旱季时温度、湿度虽然在正常范围以内但显得低了一些。

根据以上规律,我采取了以下的措施:1、雨季时每天都开窗通风,特别是没下雨的时候或出太阳的时候,这样既利用了自然的湿度又保证了空气的流通。2、在雨季即将结束前一个星期左右,就不再开窗通风,尽量保持房间的湿度,而通风是靠每隔2~3天打开房间外通往平台的过道门来解决。3、旱季时在房间内摆放一个给孩子小时候洗澡的大盆,盆里装很浅的水方便每天更换。日常空气流通是采用前述2、所说的办法,然后大概半个月房间开窗透气一次。

这些措施带来的效果是,雨季时的温度、湿度统计数据变化不大,但旱季时的数据有了明显上升:24摄氏度/59%。同一批茶与朋友自然摆放的效果相比,从外观可见的色泽到内在感受的醇化程度,我贮藏的茶明显比他的醇化程度高。

结论:温度和湿度是关键,根据自然规律和存放地点因地制宜,灵活措施,既有效果又有乐趣,而且可以掷地有声地说:绝对干仓!

普洱熟茶,我们在喝它什么?


普洱茶分两类:生茶和熟茶。

有人喜欢生茶,也有人喜欢熟茶,各有所好,人之常理。

自从熟茶诞生以来,它的地位一直很低,邓石海说“藏生茶、喝熟茶、品老茶”,虽然没有直接排斥熟茶,但生茶用的是珍爱之物才用的“藏”字,老茶用的是郑重其事的“品”字,熟茶却以一个寻常至极的“喝”字打发!可见在他眼里,熟茶从来都不是一种能登大雅之坛的茶。

不过,喜欢喝熟茶的却大有人在,这是为何?

小编认为,原因至少有三点:口感、体感、功效

口感

大多数茶友头一次喝熟茶,会觉得味道有些怪,但“怪”却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味道,只不过它不像其它茶类那种传统的味道罢了。熟茶之所以出现,是为了寻找一种可以替代老生茶那种红汤醇和的味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也曾完成过这一使命。不过熟茶在新出品时往往带有挥之不去的堆味,这一致命缺陷让更多的茶友难以接近,显然这样的熟茶作为即饮的替代品是不合格的。后来长期品饮熟茶的人们发现,存放了几年以后的熟茶,堆味散了,变得甜润醇厚丝滑,更难得的是,有的熟茶还显陈香,看来,品质好够年份的熟茶,一样有上佳的口感,一样可以让大多数茶友接受它并爱上它。

体感

这里我们探讨的体感,并非茶气、茶韵之类,而仅仅是喝茶后对个人身体的影响作用。

熟茶没有生茶自然转化的美妙,但熟茶人工发酵却给了普洱更大的普及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舌之欲渐渐被健康养生所赶超,一泡熟茶的温润从健康的角度讲远胜一泡新生茶的刺激,对大多数人来讲,刚出厂的生茶对身体的刺激可不是你一个喜欢喝所能掩盖的。

小编周边有一些朋友,它们选择熟茶的理由如下:

“我长期饮酒,肠胃不好,生茶刺激性大受不了,熟茶茶性平和,养胃,正好。”

“我习惯在晚上喝茶,生茶喝了睡不着,喝熟茶就没事儿。”

“我身体偏寒,不敢喝寒性的生茶,熟茶就不错。”

“冬天冷,喝熟茶感觉身上暖暖的,很舒服。”

“听说喝普洱茶能减肥,我试过一段时间,感觉熟茶这方面更有效些。”…

功效

现代医学关于普洱茶的众多保健功效的研究、实验以及临床证明大多数是取样于普洱熟茶的,这方面书上百度里写的够多了,小编就不一一罗列。我们只需知道普洱茶的强大保健功效的桂冠,熟茶当之无愧!

既然知道了我们选择熟茶的原因,那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小编认为,

不要考虑这些问题:

1、原料是哪里的?

2、在哪里发酵的?

3、在哪里存放的?

要考虑的是这些问题:

1、首先您认同了它的功效;

2、其次这款熟茶的口感要适合您;

3、第三,身体感觉要舒服

4、便宜、便宜、便宜!

最后要强调一点,喝茶,健康问题永远是第一要素,所以,您选的这款熟茶,应该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卫生条件能让人放心!

普洱茶在法国不是茶是药!


现在不少西欧国家把沱茶放在药店和百货商店的美容化妆品中出售,还成为家庭摆设中的工艺品,在法国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你要外形美吗?那就得喝普洱茶”。

首先,法国喜欢普洱

法国人喜欢普洱茶是有历史记载的,自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茶马古道随之兴旺,从此以后法国人喝普洱茶的越来越多,销往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普洱茶也一年年增加。

其次,法国人认同普洱茶的药理作用

1979年秋天,法国著名的企业家甘普尔先生到广州参加交易会,出于对普洱茶的爱好和普洱茶在法国销售的远景,甘普尔先生毅然和云南有关方面签订了在欧洲独家经销云南普洱沱茶的长期协议。晚上在广州泮溪酒家酒会上,老甘提出在云南和法国医学院同时做关于普洱茶药理试验的建议。

近几年,法国每年大规模进口中国的普洱茶,其进口的产品中有熟茶也有生茶。法国也是最早开始大规模对普洱茶保健功能进行全面研究的国家,其科研成果突出,很多方面走在中国的前面。

第三,普洱茶临床效果显著

法国巴黎圣东安尼医学系临床教学主任埃米尔·卡罗比医生研究表明,饮云南普洱茶有减轻人体重量,降低人体中类脂化合物、三酸甘油脂和胆固醇的含量。对降低人体血尿酸比例也起一定作用。

饮用云南普洱茶的40%以上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对年龄在40--50岁的病例效果更显著。对降低人体所含三酸甘油脂、胆固醇、血尿酸等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1986年在巴黎举行的云南沱茶研究会上,贾可托教授宣布,在克雷泰伊的莫道雨医院临床试验表明,一天喝三碗沱茶,使20名血脂含量很高的病人,在一个月后血脂下降22%,而饮同样数量的其他茶的病人,其血脂则无变化,为此,甘浦尔先生于1987年7月在巴黎王子酒家举行一次有关云南沱茶研究的报告会,邀请医学界、营养学界的权威和法国各主要报刊杂志及华侨报刊的记者参加,会上宣传了云南沱茶对人体健康的奇效。

通过这些实验和报刊的宣传,过去在国际市场上名不见经传的沱茶已小有名气,很多人将沱茶作为降脂减肥的药物来饮用,或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或放在美容化妆品柜和保健食品店出售。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茶在囧途》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黑茶在重庆”专题进行查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851364.html

上一篇:普洱茶是怎样转化的?

下一篇:收藏普洱茶的常见误区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