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作为生命体,与人类一样会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正如老年人不再具备年轻人的活力、生命力,进入衰老期的茶树吸收土壤营养、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也大打折扣,这个阶段产出的茶叶品质可想而知。
古树茶是否一定优于小树茶,不可一概而论。
现代茶学理论认为,茶树的生物学年龄可分为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四个阶段。而茶树具备采摘价值的时段,称为茶树的经济学年龄,“在高水平栽培管理条件下,一般可达40-50年,如果管理水平低下,则只有20年左右,甚至更短。(《茶学概论》)”
茶树的成年期是从茶树第一次开花结果到第一次树冠台刈更新(俗称“砍头”)之间,这个阶段一般可维持30-40年,是茶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茶树最高产、茶叶品质最高的阶段。
越过成年期之后,茶树开始进入衰老期,茶叶产量、品质均明显下降,经济利用价值逐步丧失。这个阶段,就要通过台刈来“重启”茶树活性。在云南普洱茶产区,一些老茶园常见的“砍头”茶树,就是台刈的结果。从第一次“砍头”至茶树死亡,这个阶段是茶树的衰老期。衰老期可持续百年以上,“砍头”复壮也可进行多次,但茶叶品质已不可与成年期同日而语。
可见,茶树的经济学树龄只占其生物学树龄的一小段,成年期是黄金时段,之后就不可避免走向衰老。茶树作为生命体,与人类一样会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正如老年人不再具备年轻人的活力、生命力,进入衰老期的茶树吸收土壤营养、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也大打折扣,这个阶段产出的茶叶品质可想而知。
片面以茶树的生物学年龄来衡量茶叶的经济价值,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就普洱茶而言,茶树的生物学年龄可以很长,经济学年龄也可以人为拉得很长,但并不必然决定茶叶的品质高低,“唯古树论”可以休矣。
在普洱茶领域,茶友们往往习惯以茶树的树干直径和树冠高度作为判断树龄的依据,看到树冠高树干粗的茶树,便直觉的认为是古茶树。事实真是如此么?
下图中这颗茶树高约5米,从对比可看出其树干的粗细。这颗茶树是树龄过百的古茶树么?
实际上,它不过才二十来年树龄。这颗茶树在其所在村寨建立时种下,至今不过二十多年树龄。因为从未被采摘从而有如此“身板”。
下两图的茶树看似大小不同,实则是同时种植树龄已过百年的古茶树,只是后者因为上方的杂树树冠过密,始终得不到充足的阳光滋养,因而如此“瘦弱”。
茶树的大小与树龄没有必然联系,那茶树的大小与茶质是否呈现正相关关系呢?
这也是许多茶友都曾遇到的问题。事实上茶农采摘鲜叶时,会根据既往经验采摘口感较佳的植株,而品质不佳的则会弃采。经常被采摘的植株发育难免受到影响,而弃采植株得以将其吸收的全部养分用于“快高长大”。经年累月下来,树干直径、树冠宽幅和茶树高度都会产生显着差异。部分被弃采的“傻大个”,在古树茶资讯混乱的今时今日,还被赋予了“茶王树”的封号……
茶树鲜叶品质,是受茶树生态、品种、树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石昆牧老师与经典普洱团队多年来在茶山考察与制茶的经验总结,对于鲜叶品质的影响的诸多因子之中,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远比茶树树龄更为重要。若进行茶质对比,生态环境优异的小树茶,其茶质往往会比生态环境恶化的古树茶为优。这也是石老师多年以来坚持对原料生产进行亲力亲为全程监督之缘起。
在茶山,若是没有明辨茶理的人告知,多数茶友都会被这些外相误导。需知成就好茶,除了品质优异的鲜叶,还离不开精良的工艺制程、独到的拼配技艺。茶树的大小或树龄,都不应成为茶友判断茶叶品质的决定性因素。
在一些普洱茶友的眼中,好的普洱茶一定要老,因为越陈越香,所以,没个二三十年,不要和我说喝老茶,也别和我说这茶有多好。普洱茶是会越陈越香,这点没错。但,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能越陈越香。
老茶不一定就好,好茶不一定就老。
在实际存贮中,我们观察发现普洱茶陈香释放的强弱程度与茶树的树龄、茶园的生态环境、茶园的海拔、纬度等都有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老树茶强于小树茶,乔木茶强于台地茶,有森林环境的老树茶强于无森林环境的老树茶,纬度低的靠南的茶强于海拔过高的靠北的茶,海拔适度(1400米~1800米)的茶强于海拔过高过低的茶,大叶种茶强于小叶种茶。
在普洱茶界茶友们喜欢使用“茶气弱”“茶气强”来形容一款茶,特别是老茶,大家都会一致认为茶气足,您看,才喝几杯,手心已开始冒汗。其实茶气强弱就是茶叶能量释放强弱的表现,也就是香气释放强弱的表现。
可见,影响普洱茶香释放的,不仅仅是年份,还有原料。比如说台地茶,存放20年后,涩感才慢慢转化,其茶香还一定就比存放5年的古树茶浓郁。
这是普洱茶原料品质与越陈越香之间的关系。
记得有人说,我们的普洱茶发酵得比较青,保留了酶的活性,这样的茶,后期转化更佳。事实是不是也如此呢?
能否越陈越香与香气释放强弱有关,因此能促使茶叶香气释放最佳的制作方法就是最合理的制茶方法。
比如鲜叶采撷不能闷红,过早发生酶促变不利制成后普洱茶的香味释放。合理的杀青程度,合理烘干温度对普洱茶后期的转化是有利的。
所以,他们这种说法是对的。
普洱茶是越陈越香,可,千万不要被年份这两个字耽误了你喝茶。
冲泡普洱茶,都会讨论到耐不耐泡这个问题上,但大部分人都会武断的说:“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今天我们不妨重新认识一下这个问题。
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并不是“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这么简单,其中的变量非常多,举个红碎茶的例子,喝过的人一定知道,这个茶第二次过水的时候就基本没味道了,为什么?
这不是古树和小树的问题,而是因为茶非常碎,水浸出物的释放速度非常快,和整片茶叶缓慢的释放水浸出物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了解其中的这些变量才能弄明白茶耐泡与否。
决定耐泡度的因素
1.叶片的老嫩及完整程度
很多茶友都知道全是芽尖的茶十分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叶片越粗老水浸出物释放越缓慢,皮糙肉厚嘛(这点涉及到揉捻,下面会讲到);完整程度就如上面红碎茶所述,耐泡度和完整程度成正比。
2.毛茶制程中的捻揉
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释放速度也就越快,耐泡度也就会相应降低。
3.泡茶对耐泡度的影响
这里有三个主要的因素,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或者反之则越耐泡;出汤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水温的高低也能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温越高耐泡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4.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这两个指标是息息相关的,树龄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气候生态环境才是决定性因素,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否则就如关公战秦琼一般。
回到正题,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大根深的古树自然占尽优势,小树台地只能一旁偷偷抹泪了。
普洱茶更耐泡?
所谓普洱茶耐泡,指的是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口感没有太大的变化。
普洱茶确实经久耐泡,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普洱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
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它经久耐泡的缘故。
一般来说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于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茶梗的优点,对茶梗总是不屑一顾,然而人们却不知,茶梗对茶叶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
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质量。
所以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茶梗的长度根据普洱茶类品种不同而要求不一样。讨论问题,若在任何变量都不考虑的情况下就妄下结论,未免偏颇。就如这相当不起眼的“耐泡度”一般,“这茶耐泡肯定是古树,这茶不耐泡肯定是台地”,如此武断的下定论,也许就和某款好茶擦肩而过了。
喝茶不可避免的会谈到耐泡度这个问题,但大部分人都会武断的说:“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今天我们不妨重新认识一下这个问题。
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并不是“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这么简单,其中的变量非常多,举个红茶的例子,喝过的人一定知道,这个茶第二次过水的时候就基本没味道了,为什么?
这不是古树和小树的问题,而是因为茶非常碎,水浸出物的释放速度非常快,和整片茶叶缓慢的释放水浸出物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了解其中的这些变量才能弄明白茶耐泡与否。
决定耐泡度的因素
1、叶片的老嫩及完整程度
很多茶友都知道全是芽尖的茶十分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叶片越粗老水浸出物释放越缓慢,皮糙肉厚嘛(这点涉及到揉捻,下面会讲到);完整程度就如上面红碎茶所述,耐泡度和完整程度成正比。
2、毛茶制程中的捻揉
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释放速度也就越快,耐泡度也就会相应降低。
3、泡茶对耐泡度的影响
这里有三个主要的因素,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或者反之则越耐泡;出汤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水温的高低也能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温越高耐泡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4、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这两个指标是息息相关的,树龄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气候生态环境才是决定性因素,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否则就如关公战秦琼一般;回到正题,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大根深的古树自然占尽优势,小树台地只能一旁偷偷抹泪了。
普洱茶更耐泡?
所谓普洱茶耐泡,指的是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口感没有太大的变化。
普洱茶确实经久耐泡,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普洱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
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它经久耐泡的缘故。
一般来说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于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茶梗的优点,对茶梗总是不屑一顾,然而人们却不知,茶梗对茶叶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
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质量。
所以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茶梗的长度根据普洱茶类品种不同而要求不一样。
讨论问题,若在任何变量都不考虑的情况下就妄下结论,未免偏颇。就如这相当不起眼的“耐泡度”一般,“这茶耐泡肯定是古树,这茶不耐泡肯定是台地”,如此武断的下定论,也许就和某款好茶擦肩而过了。
透亮的茶汤总是让人赏心悦目,让人忍不住想喝一口。但如果遇到浑浊的茶汤呢?茶汤浑浊的普洱茶就不是好茶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首先,就普洱茶本身来说,春茶芽头比较多,从外观上看,茶叶上的绒毛(也就是通常说的显毫)会比较多。所以冲泡时茶汤上会漂浮一层小绒毛,看起来茶汤比较浑浊,但这些绒毛并不代表茶不好。
其次,普洱生茶在冲泡时茶汤有明显的浑浊现象,一般是工艺不到位造成的,如鲜叶杀青受闷,茶质受损;揉捻过度,导致茶叶细胞组织破坏大量角质层破碎脱离;干燥不彻底,鲜叶揉捻成条后需要阳光晒干,遇到阴雨天气,鲜叶没有彻底干燥也会造成茶汤浑浊。
而普洱熟茶的制作需经过一个渥堆发酵的过程。新制好的熟茶,汤色是达不到红浓透亮的。但只要汤色红润,滋味鲜活干净,没有异杂味,那么这款熟茶的品质就是可以信任的。
再次,仓储也会影响普洱茶的汤色。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仓储环境对普洱茶的陈化至关重要。若茶叶长期存放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普洱茶的内部微生物会处于高速转化的状态中,同时还会产生其他霉菌,使普洱茶的转化过程非常不稳定,这样的茶冲泡出来后会茶汤浑浊,口感欠佳。
最后,撬茶和冲泡方式也会影响普洱茶的茶汤
饼、砖、沱等形状的普洱茶,冲泡前都要进行撬茶。若在撬茶时,撬茶方式不当,把茶撬的太碎。细碎的茶末融入茶汤中,会使得茶汤浑浊。
在泡茶时,注水太高太急都会把茶叶翻滚起来,此时茶叶中较小物质(例如茶毫)混杂于茶汤中,茶汤就会出现浑浊。所以在冲泡普洱茶时,注水不能过快,且不能直接冲击茶叶而是要让水沿盖碗壁而下,出汤时也不能操之过急,以免茶叶碎末跑出。
茶汤的干净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款茶的品质,不过我们首先得明白“浑浊”是怎么一回事,别“误判”了一款好茶。
近年来,很多茶友们纷纷选择自己走上茶山,到寨子里了解真正的古茶树。笔者也接待了不少茶友,陪同他们游览茶山。
然而,这并不能完全解决大众对古树茶认知的根本问题。常年待在茶山上的茶农可以很快的辨识出哪棵茶树的树龄较大,哪棵茶树被人为破坏过,而仅仅进行了走马观花式简单学习的茶友们,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见一叶知深秋,窥一斑而知全豹的。
笔者始终认为,不管树龄是100年还是300年,是纯料还是拼配,只要是优质的古茶树,它的品质是无法欺骗口腔的,古树茶的优越品质是生态树茶无法做到的。当然,古茶树的品质也有高低之分,这也是为什么老班章、冰岛、易武、倚邦等这些山头和寨子的知名度很高,价格也很高,而在勐海、临沧茶区其他寨子的古茶树名气不大,而价格也便宜很多的原因。
我们做茶的这些年,时常发现很多古茶树被埋没在人们的视野中,笔者认为古树茶除了极致的追求,更应该存在于日常的品饮中,好的品质当然有它的品饮价值。让古树茶变成茶友们日常能喝到的茶品,正是笔者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回过头来看,古茶树的资源是有限的,分布也是极其分散的,甚至一些古茶树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后已经不具备品饮价值,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古树茶的认知,我们需要产生一些共鸣,并不是只要树越大,树龄越老就一定是最好的。
能被制作成茶品的古树茶,至少茶树的生态环境是完整的,自然的生长且没有被人为过度破坏的,把鲜叶放在嘴里嚼的滋味是丰富的,那么,制成茶品后的品质便有保障。
好的普洱茶就一定贵么?
记得台湾大友普洱茶博物馆馆长廖义荣先生曾说过:“大家都认为正宗的普洱茶一定很贵,这绝对是误解,几十年的陈茶或稀世珍品当然很贵。仅就普通茶客平时喝普洱茶而言,两三百块钱一饼的优质普洱也是非常不错。”
是的,正宗优质的普洱茶并不一定价格昂贵。两三百块钱一饼的普洱茶也有品质特别好的,不过就得看看哪个茶友有这个慧眼啦!
在普洱茶市场有这样的一个特性,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很多普洱茶海是新茶时,价格也是不高的,就像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小伙子要价是不高的,几百块也能让你收入囊中,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小伙子已摇身一变,成了某个领域的大咖,这样的人物身价还会低么?
而普洱茶,也是如此,当新茶变成了老茶,除了沉淀岁月的滋味之外,也开始变得罕有独特,价格也开始起飞。虽两者是不一样的,却都自带光芒。当然,还有一种情况,贵的茶不一定就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存在炒茶,这是普洱茶的金融属性。记得,在普洱茶炒茶最疯狂时,流传这样的一句话:“存钱不如存普洱茶”,不难看出,在众人眼中“存茶”已变成金融投资的一种手段。
在普洱茶炒客的操盘和推动下,一款价值100块的茶,能炒到500块甚至1000块。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之外,也不能以“价”取茶。因为,你有时候看到的,并非是事实的真相。
虽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可,有时候,我们的眼睛也会欺骗自己。
关于茶的苦涩,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很多人喝茶,仅凭一口,就妄下定论。入口苦涩,他就觉得这不是好茶,其实这是冤枉了茶的“苦涩”。
事实上,懂茶的人往往不会凭借茶的苦涩度来判断茶的好坏。茶的苦涩味只不过是茶的一种本味,从来都存在,但从来都不是唯一或者一直存在的。带有“苦涩味”的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茶。因为茶叶苦涩味的浓淡,是由它所含有的苦涩味物质的多少所决定的。
普洱茶之苦,来源于茶叶本身的苦涩物质多酚类、儿茶素、咖啡碱等成分,好的古树常常有“入口苦而如喉甘”的感觉。茶叶的涩味物质,主要有茶多酚类、醛、铁等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尤为重要。脂型儿茶素苦涩味较强,它在芽叶里的含量远远高于粗老叶片。
正常情况下,采摘嫩度为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二叶的茶,其苦涩味比一芽三、四叶的厚重得多。所以,带有“苦涩味”的普洱茶往往是嫩度高、级别高的茶叶。这也是中低档茶滋味比较淡薄的原因。
尽管很多人总是把苦与涩相提并论,但苦与涩仍然分属于不同的味觉。
涩是一种给人感受强烈且难以言表的东西,在味觉世界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涩并非苦,却与苦相近,涩味像吃青柿子一样,与滑润呈相反状态,具有收敛作用。涩,在茶的诸味中常常处于不受待见的地位,甚至不及苦。在茶叶制作中,杀青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都会造成茶叶具有较重的“青涩味”,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陈化,茶汤的涩味可能大大降低。
苦涩的茶不一定是坏茶,但苦涩化得快的茶一定是好茶。苦涩可以说是茶叶内含物质丰富的证明。所以,你可千万别冤枉了茶的苦涩,反而要懂得鉴赏与分辨它,这样才不会错过了那些好茶。
古树茶的耐泡度一直是茶友圈里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普洱茶的江湖里,经常有人拿耐泡度来体现古树茶的品质,虽然大家都知道决定普洱茶品质的因素有很多,判定品质好不好,还有香气和汤感等等,但仍然会有一个心理暗示,便是耐泡的普洱茶品质不会差,也许做茶的时间越久,对茶叶的一些话题就会变的越来越谨慎,总会以一种“不一定”的态度对待,古树茶品质的好与不好,跟耐泡度真的有关联吗?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试着刨根问底式的进行推演一番,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耐泡的原理是在每次冲泡后,茶叶水浸出物的比例,每一泡的水溶性物质丰富,使得汤感,汤质都能很稳定,保持不变。按正常的冲泡手法,以盖碗冲泡为例,投放8克的干茶,10-30秒内出汤的节奏来计算,15-20泡以上的汤感不掉(掉水:资深茶友的术语,指的是茶汤的质感突然变淡,滋味减弱),这就体现了耐泡的程度。
什么是水浸出物,茶叶可溶于水的各种物质的总称,包括了多酚类化合物、水溶性糖类、果胶、游离氨基酸、水溶性蛋白、咖啡碱等。那么,普洱茶的水浸出物跟品质有没有关系呢?
我们知道,在大部分的学术研究中,对普洱茶主要化学成分的检测,提供了水浸出物的科学证明,当水浸出物的含量达到38%以上时,是普洱茶所在地理位置云南的依据。而在茶叶审评里,大部分的机构采用的感官审评法,是以每一泡沸水完全浸泡3-5分钟的方式,以感官来审评茶叶的香气,苦涩度,汤质的饱满等等,从而判断茶叶品质的优劣。实际上,我们发现,学术界和茶叶界对水浸出物的用法和目地并不相同,学术界以水浸出物判断普洱茶内含物的比例成份,茶叶界以水浸出物判断普洱茶的品质。久而久之,也就有了茶友对水浸出物认知混淆的情况出现。
而关于品质,大拙认为,越是高品质的的普洱茶,特别是高品质古树茶,至少具备这样的特征:汤感醇厚且丰富,香气独特,整体个性鲜明(大拙产品理念)。其中的关键词是,“丰富”和“个性”,个性体现的是不同产区的风格特征,比如老班章,冰岛等名寨的风格极具个性,而丰富,是茶叶的冲泡过程中体现的汤感滋味,如何体现丰富的滋味,实际上,就是茶叶中苦涩甘甜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度体现于每一次冲泡后的水浸出物。
不管是大树、小树还是台地茶,水浸出物经过检测后的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内含物的成分都具备,但当我们喝进去之后的感受却截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古树茶丰富的汤感,更让人喜欢的原因。所以,大拙认为,品质与水浸出物的关系是体现在融合度上的,而非水浸出物的单一内含物。
那么,问题又来了,汤感越丰富是否越耐泡呢?
多年的制茶经验告诉我们,百年以上的高品质古树茶和经过专业窖藏陈化后的老茶,越能体现汤感的丰富程度,同时,也能体现足够的耐泡程度,这两类茶在品质稳定的情况下,都能达到15泡以上,甚至更多。但耐泡的普洱茶,不见得是古树茶或老茶,为什么?因为从茶人的角度,茶叶是否耐泡是可以控制的。以冲泡来说,茶艺师要体现茶叶的耐泡度或者说让茶叶耐泡,是存在技巧的,比如冲泡的手法,看似正常且标准的冲泡手法,只要控制茶水的比重,减短浸泡的时间,加快出汤的速度都能影响着茶叶的耐泡度。
以制茶来说,在没有古树茶概念的时期里制作的茶,不管是大树,小树经过30年以上的陈化,都能达到20泡以上的耐泡程度,而将存放了一段时间的毛茶与新采摘制作完成的毛茶进行适当的拼配,不仅能影响新茶的汤感,同时,也能提高成品茶的耐泡度。而在毛茶的初制到成品制作过程中,从萎凋,揉捻,干燥到压饼成型的松紧度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着茶的耐泡度。
也就是说,决定茶叶的耐泡度可以人为的控制,当有了人为的因素,耐泡度的影响就不是那么严谨了。
所以,我们认为好喝的普洱茶一定具备耐泡的特点,而耐泡的茶不一定是好茶。
结合以上的逻辑分析,高品质的普洱茶体现在水浸出物的融合度,而融合度高的茶,汤感足够的丰富,汤感丰富的茶具有耐泡的特征,也就说,耐泡度是普洱茶高品质的一个特征,并不能成为一个判断茶叶品质的依据。
而当我们对岩茶,老白茶有了一些粗浅的学习后发现,普洱茶的耐泡度在六大茶类里并不是唯一的存在。
...听听各路茶神怎么说:
回甘快未必就是古树茶,只能说明茶质还不错…
古树茶必须是纯料茶,产量稀少…
300年以上的才叫古茶树,当然也有人定义为100年以上…这个不好下定论,看各自的定位吧。
生物学得好的同学,还分析树龄:
树龄30年以下的茶树,氮的代谢比较旺盛,生成大量的氨基酸、蛋白质、茶多酚等与氮元素相关的产物,所以树龄小的茶树比较鲜爽,但甘甜度稍差。
树龄30年以上的茶树,碳的代谢明显,生成大量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寡糖(如麦芽糖、蔗糖、棉子糖等),多糖(糖原、淀粉、壳多糖、透明质酸、半纤维素等),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所以苦涩度低,甘甜度好,醇厚度好。
如果仅从滋味、口感体验出发,如何(能否)判断你喝的是不是古树茶?有位小伙伴提出了5个指标:
1.生津的「速度」
生津是很容易的,很多原因可以令口舌生津,过分注意生津的感觉反而易混淆。从茶汤入口到舌面散发感出现的时间,为生津的速度。同等品种,速度越快越优。
2.回甘的「彻底程度」
真正优质的普洱茶,从回甘一开始,苦涩就彻底结束,没有舌面附着感,整个口腔有种很甜润的感觉。
3.香气的「融合度」
闻起来和喝下去后的香气程度、比例。优质新普洱的香气是喝下去后再从喉咙里面出来,持续很长时间,很清悠,没有不适和不悦之感。
4.喉感的「深度」
喉感深,喝起来会有一种体验:口腔感没有喉感强烈,且喉咙深处的触感会持续一段时间。
5.喉韵的「持久度」
喉韵指的是在喉部的「甘」化开之后,形成甘甜生津、香韵四溢的舒爽感受,也是品茗的一大关键。喉韵愈悠长,则茶性愈稳定。而茶性愈稳定者,其收藏价值亦愈高。无底韵者则失于粗鄙。
且慢,感觉有时也是不靠谱的:
误区1:把「回甘」当「甜」
甜,是入口即甜的感觉,只有内质丰富的好茶,才能入口就能感受得到。
误区2:以「苦涩」为「霸气」
时常会听人说,不苦不涩的茶,便没有霸气,没有转化、提升的空间。事实上,好的生普洱苦涩味迅速被口腔感受到,又会迅速地消退,转成甜味。反之则苦涩味消退很慢,甚至历久不退。
普洱茶耐不耐泡,你以为就只是简单的古树与小树的区别吗?我们在喝茶的时候经常会听一些茶友讨论,这款茶耐不耐泡,滋味如何如何……那么,你知道决定一款茶耐泡程度的因素有哪些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普洱茶的耐泡程度,与原料粗老细嫩程度有关。一般选料较为粗老的就更为耐泡一些,水浸出物也较慢。
普洱茶的耐泡程度还与投茶量的多少呈正比,与品饮人数的多少呈反比。因为个人喜好不一,投茶量也会有所不同。量越大,可以冲泡次数就越多。如果同时喝茶的人数较多,投茶量也要相应的有所增加,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冲泡次数,而又不影响品饮效果。
普洱茶是否耐泡,与出汤时间的长短也有关系。如果饮茶者本人的口味偏重,每一泡的出汤时间会有一定程度的延迟,这就加快了水浸出物的溶出速度,也就是说,平均到每一泡的出汤时间更长,可以冲泡的次数就会相应的减少。
除此以外,冲泡时的水温、注水量等也会影响普洱茶的耐泡度。也正是因为如此,为了使茶叶的溶出更稳定,投茶量与容器的大小、投茶量与注水量,就需要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比例。不会因为投茶量过少导致前几泡注水过多,以至于茶汤滋味淡泊或者茶汤量少,也不会因为投茶量过多而在后几泡因为茶叶膨胀而丧失注水空间。
影响普洱茶耐泡度的因素也许并不止一个,很多时候是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所以,我们应该综合来看。
《古树茶就一定耐泡么?》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乌龙茶耐泡。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