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黄山毛峰的产地及历史发展

2019-12-02

黄山一带在清朝光绪前原产外销绿茶。自光绪元年漕溪谢正安创制黄山毛峰,其芽茶原料选自充头源茶园。则黄山小源之充头源系黄山毛峰的发源地。因其属黄山干脉南行而转东之南向第一个深山窄谷村庄,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实属“高山产好茶”。至于黄山毛峰的传播发展,从充头源古道走向和山民交往来看,大体分三步扩展:

第一步:以充头源为起点:(1)南沿溪水而下经大源、寺坪、黄柏山、双坑口到漕溪;(2)东越麻袋头到新田10华里及瓦窑坦、横路下;(3)西翻石头岭反复过8道河到汤口7.5公里。

第二步:(1)漕溪东北进碣石、福州、小圩;南下经长圩、西坑、杨家镇、郑村至东坑口。(2)新田沿河到新屋下;横路下外到社屋后,里进田里。(3)汤口北上黄山桃花峰、紫云峰、慈光阁、云谷寺及黄山北向松谷阉,属高山名园,则成“名山产名茶”。西出到芳村、冈村,并南下到杨村、洽舍。东下至山岔。此时,黄山小源遍及各村庄、汤口和黄山名园、黄山大源普及各大村,生产黄山毛峰。

第三步:芳村传金竹坑、鸭坑。罔村传大岭下、阮溪山、箬箸坑。杨村传胡村土党、梅村、石咀湾、山口、蒋村、桃源、篁村、金村、山头。洽舍传山岭下、金下、吴家林(长潭)、牛头坑(张村)。此步主要是黄山大源四大村普及各村庄生产黄山毛峰。

从1911年9月“谢裕大茶行”漕川和记茶号《大总》收购春毛茶来看,按每千克英洋均价从高到低排列:田里村的横路下0.69元;冈村瑞魁行0.684元;本门松庄0.664元;新田村的新屋下0.6586元;小容聚发行(海拔500米以上高山)0.6294元;汤口复恒行0.6284元;芳村义盛行0.6136元;门庄裕大行0.5954元;还有旌邑义田庄最低0.5504元。共收春毛茶39781.5千克,付英洋24830.83元。其中前八处均属优质黄山毛峰产地。可见高山深谷产好茶。

1937年《歙县志》云:“毛峰,芽茶也,南则陔源,东则跳岭,北则黄山,皆地产,以黄山为最著,色香味非他山所及。”可见当时歙县茶区普产黄山毛峰了。后因战乱,民不聊生,黄山小源茶民过着“斤茶兑斤盐”、“斤茶换升米”的贫苦生活,黄山大源每年也只有少量黄山毛峰生产。

新中国成立初期,鲁庄茶商进入黄山源收购少量黄山毛峰,而大量收购烘青茶。《中国名茶志》自“1952-1979年徽州地区毛峰和烘青收购量统计表”注明:“黄山毛峰产区由歙县管辖,特级黄山毛峰为歙县收购。黄山毛峰绝大部分产于歙县黄山源,太平、右台有少量收购。烘青除太平少量外,均产于歙县”。作为黄山毛峰原产地的富溪乡长期受计划经济干扰,仅从1982年复产三级黄山毛峰445.5kg;1983年生产二、三级黄山毛峰2863.3kg;1984年生产特、一、二、三级黄山毛峰7382.3kg;1985年生产黄山毛黄11405kg,黄山云雾茶13652kg。其中歙县茶叶公司收购黄山毛峰(含黄山云雾茶)17850kg,占全省37600kg的47.5%。1990年黄山源(徽州区)6个乡共生产黄山毛峰111500kg,其中富溪乡51100kg,洽舍乡34200kg、杨村乡23100kg。从1991年春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1991年名优茶开发意见》以来,全市三区四县连年扩大黄山毛峰生产。

小编推荐

遵义毛峰茶历史文化及产地品质


遵义毛峰是1974年为纪念著名的遵义会议而创制的一种新创名茶,属于绿茶类。如今,遵义毛峰已位列全国名茶之中,并且曾经多次荣获省优和部优产品的荣誉称号。遵义毛峰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茶人的喜爱,得到海内外的一致赞誉。湄潭县是毛峰的产地,这里一直有“小江南”的美誉。湄潭境内湄江河横穿南北,这里溪水蜿蜒,纵横交错,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一系列优越的自然条件:山势巍峨、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明显,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有机质和无机质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明显,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有机质和无机质养分含量丰富。

湄潭县索有“小江南”之称,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周围群山环绕,秀丽的湄江从城中穿越而过。湄潭县的茶叶研究所的茶园依山傍水,景致十分优美,茶园四周的山坡上,广泛种植着各种芳香类植物,如桂花、香蕉梨、柚予、紫薇等,整个茶园都被浓郁的香气缭绕着,加上湄江蒸腾的氤氲水气,从而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

遵义毛峰的冲泡对于茶与水的比例要求比较严格,只有茶、水的比例恰当,才能冲泡出上等的毛峰茶。通常l克茶叶用水50—60毫升(即茶与水的比例为1:50到1:60之间),泡茶的水温不宜过高,用80℃左右的开水冲泡为宜:将茶叶放人杯中后先倒入少量开水,以浸透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分满,注意泡茶切忌满杯,冲完水后,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茶汤尚余1/3左右时,再续水。

遵义毛峰茶外形茶片紧细圆直,白毫尽显,色泽油润翠绿,内质嫩香持久,冲泡过后的茶汤颜色碧绿明净,品起来滋味清醇爽口,这些都是遵义毛峰典型的品质特色。遵义毛峰之所以久负盛名,不仅在于其茶叶本身的优秀品质,还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圆直的条索和显露的锋苗,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的象征;满披白毫、银光闪闪,是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的象征;香高持久,是红军烈士革命情操世代流芳的象征,这也是遵义毛峰得以广受国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产地及品质介绍


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

1,黄山毛峰产地。

黄山毛峰属烘青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黄山产茶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朝嘉祐年间。至明朝隆庆年间,黄山茶已很有名气了。黄山毛峰始创于清代光绪年间。

2,黄山毛峰品质特点。

黄山毛峰的品质特点

形状:形似雀舌、白毫显露

色泽:黄绿油润

汤色:黄绿清澈明亮

香气:清香馥郁

滋味:鲜醇爽口

叶底:嫩黄柔软

3,黄山毛峰采制。

黄山毛峰采摘细嫩芽叶,特级黄山毛峰采摘标准为1芽1叶,1~3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分别为1芽1~2叶和1芽2~3叶。

4,黄山毛峰地理气候。

黄山位于中国版图的东南,东与浙江相连,南与江南毗邻。迷人的黄山,气候宜人,峰峦叠翠。这里山高谷深,溪涧遍布,林木茂盛,年平均气温15 ℃~16 ℃,年降水量1 800~2 000毫米。土壤属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气性好,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磷钾肥,属酸性土壤。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黄山毛峰自然品质风格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花草茶历史及发展介绍


人类采集和饮用香草茶距今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古代埃及人和巴比伦人把肉桂、姜黄和大蒜献给神祗和帝王。在那以后,把草药和香料用于烹饪和治疗疾病的做法传至UTEH度、中国以及希腊。贡献更大的则是古代罗马人,他们写了大概四十本专著,记录各种各样的药草,大大丰富了香草的知识。香草的英文herb就来自拉丁文herba,意思是“绿色的草”。他们建造大型的船只,横穿印度洋,往来欧亚之间。不过很快罗马人便发觉,阿拉伯商人们已经暗地里将香料贸易的商路武装控制起来,一时垄断了整个香料行业。

直到十一世纪,欧洲人才又重新控制了贸易之路。威尼斯成为了西方的商业中心。每个商人都有货物在那里出售,而每个人想要买东西,也都必须到威尼斯。香草在欧洲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莎士比亚曾在《哈姆雷特》中写道:“迷迭香,是用来帮助记忆。”(There’srosemary,that’s for remembrance)

那之后,法国人和英国人也陆续加入了香料贸易的行业,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一度垄断这个行业。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里,大侦探波洛总是要来一杯花草茶,并认为这是“让他的小小身躯优越于其他人”的原因之一。美国则成为重要的香料进口国。当美国从英国独立时,它专门建造了属于自己的船只,从东印度进口香草和香料。今时今日,香草的种类和数量都极为丰富,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需要来选择花草茶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

不要以为花草茶纯粹是西洋的产物,事实上,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饮食文化的中国,一直也在默默地传承着自己的花草茶,比如除湿去暑降火气的广东凉茶,对女性有益的红枣茶。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尽情享用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好东西吧!

黄山毛峰分几级及如何品鉴?


黄山毛峰分四级:黄山毛峰分特级和一、二、三级。以特级、一级为名茶。黄山毛峰特级一芽一叶初展;一级,一芽一叶开展和一芽二叶初展;二级,一芽二叶开展和一芽三叶初展;三级,开展的一芽一叶、二叶、三叶。黄山毛峰在清明前后采制,选用芽头壮实茸毛多的制高档茶。经过轻度摊放后进行高温杀青、理条炒制、烘焙而制成。

黄山毛峰茶产于黄山风景区和毗邻的汤口、充川、岗村、芳村、扬村、长潭一带,其中桃花峰、云谷寺、慈光阁、钓桥庵、岗村、充川等的品质最好。

特级黄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显露,色似象牙,鱼叶黄金。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鱼叶金黄”和“色似象牙”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黄山盛产名茶,除了具备一般茶区的气候湿润、土壤松软、排水通畅等自然条件外,还兼有山高谷深,溪多泉清湿度大,岩峭坡陡能蔽日,林木葱茏水土好等自身特点。“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黄山常常云雾缥缈。在这样的自然条件里,茶树终日笼罩在云雾之中,很适合茶树生长,因而叶肥汁多,经久耐泡。加上黄山遍生兰花,采茶之际,正值山花烂漫,花香的熏染,使黄山茶叶格外清香,风味独具。

黄山毛峰茶叶品鉴及冲泡要点


黄山毛峰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采集地为黄山而得名,是典型的高山绿茶,主要位于黄山比较高的景点,如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钓桥庵、慈光阁周围等处,叶片翠绿,细长如峰,叶片上有明显的白毫。

正宗的黄山毛峰条索比较细长,就好像鸟类的舌头,叶片较为卷曲,夹杂着金黄色的叶子,覆盖着明显的白毫。假冒的黄山毛峰主要是用老叶子加工的,颜色土黄,而且看起来很粗糙。也有的仿制品是别的品种的茶叶或者就以老树叶子烤制后制成,因为烘烤的时间比较多,叶子显得很干燥,颜色深而且较重,叶片也比较大。

黄山毛峰冲泡后有炒米的香味,汤色杏黄,假冒黄山毛峰茶叶汤色微微泛红,味道也较苦,叶子看起来有些死板,而且味道有点怪怪的,有的有烟火味(为长时间烘烤所致)。

冲泡要点

1.适合中投法冲泡,水温85℃左右。

2.最好使用玻璃杯进行冲泡,可以清楚地看到毛峰的叶子形状。黄山毛峰的叶子冲泡开了后会有尖状凸起。

泡茶法文化历史及发展介绍


泡茶法

泡茶法是自明清之后开始流行,并沿用至今的一种茶叶饮用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只需将茶放置在茶壶或茶盏中,用沸水将其冲泡即可。以往人们在探究泡茶法的起始点时,通常以陆羽的《茶经》中所引用“《广雅》云”的文字为依据,早在三国时期开始出 现泡茶法。但据考证,“《广雅》云” 中的这段文字既不是陆羽《茶经》中的 正文,也不是《广雅》的正文,只属于 《广雅》的注文而已,因此不能作为泡 茶法起于三国的证据。

唐五代以煎茶法为主,宋元以点 茶法为主,直到明清时期才开始流行泡 茶法。陆羽在其《茶经》中有这样一段 文字记载:“饮有粗、散、末、饼者, 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 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意思是 说,将茶放置在瓶或缶(缶是一种口细 腹大的器皿)之中,并在其中灌上沸水 进行淹泡,这种制茶方法在唐朝时称为 “淹茶”,淹茶可以看成是后世泡茶法的雏形。明朝皇帝朱元璋偏爱散茶,于是民间叶茶、草茶等散茶尤为盛行,随着统治者嗜好的改变,明朝所流行的茶风也为之一变。根据明代陈师《茶考》中关于“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的记载,可以了解到,当时杭州的饮茶风俗是将茶叶置于瓯、盏之中,再用沸水进行冲泡,这种在明代时称为“撮泡”的方法,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泡茶法。

明清时期,更普遍流行的泡茶法当属壶泡。所谓壶泡,指的是将茶叶放置在茶壶之中,用沸水冲泡,再将冲泡好的茶汤分酾到茶盏中饮用。以张源《茶录》和许次纾《茶疏》等书为根据,可以了解到,壶泡主要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筹程序。现今在闵、粤、台一带所流行的“功夫茶”采用的就是典型的壶泡法。

煮茶法发展及文化历史介绍


煮茶法

煮茶法指的是茶入水烹煮而饮。唐代以前并没有系统的制茶方法,通常都是将采摘回来的生茶叶用水煮沸直接饮用,从汉魏南北朝一直到初唐,饮茶与喝蔬茶汤相似,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吴人将这种羹汤叉称之为“茗粥”。这点从历代文人所留下的书面记载可以略知一二。西汉王褒《僮约》的“烹茶尽具”;西晋郭义恭《广志》的“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东晋郭璞在其《尔雅注》中有“树 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的记 载;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中有“茶, 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 煮,是为茗粥”:同样是晚唐人的度日休 在《茶中杂咏》的序中云:“然季疵以 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 啜饮者无异也”。一直到了唐朝,才开 始出现用干茶煮水饮用的方法。

制茶技术在进入唐代以后,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片茶、团茶、散茶的品种和样式也逐渐增多。唐代的饮茶方法以陆羽在其《茶经》中所记载的煎茶为主,但在一些地区仍然沿用之前的旧习惯,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煮茶法较为流行。“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有如下记载:“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所著的关于记载地方和民族史的著作《蛮书》中说:“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可见唐代的煮茶,通常在汤中加入盐、葱、姜、桂等作料。

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盐酪椒姜与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宋代的文学家苏辙在他的《和子赡煎茶》诗中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的描述,黄庭坚诗有《谢刘景文送团茶》:“刘侯惠我小玄璧,自裁半璧煮琼糜”。

自明清以后,煮茶法以在少数民族地区中流行为主。明代陈师的《茶考》中记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瓷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跟为节”。清代周蔼联《竺国记游》中云:“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其熬茶有火候”。

安徽省茶场历史及发展介绍


安徽省茶场

十字铺茶场国有农垦茶场。位于苏浙皖交界的安徽郎溪县。建于1954年。前身是宣郎广机械农场,1975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1400公顷,年产干茶2600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茶场之首。下设分场、茶叶初制厂、精制厂和茶机制造厂,3000米(3上标)的茶叶冷藏保鲜库。以生产各种保绿保鲜名优茶和外销绿茶为主。

九连山茶林场国有农垦茶林场。位于安徽宣州古泉镇。建于1959年。前身是九连山林场,1989年改为现名。有茶园130余公顷,年产茶100吨。下设茶叶队、林业队、初制茶厂和精制茶厂,以生产“绿雪”、“三翠”、“松针”等高档绿茶和烘青、炒青为主。

九连山茶场国有农垦茶场。位于安徽芜湖三元乡。建于1958年。初称地方国营宣城县茶场,1984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370公顷,年产茶叶1000吨。下设茶叶初制厂和茶叶精制厂,以生产绿茶为主,兼制红茶。产品中有“九山翠剑”等名茶。

广德县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广德。建于1958年。有茶园150余公顷,年产茶叶200吨。主要产品为烘青、炒青等。

无为县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无为。1958年兴建。有茶园90余公顷,年产茶150吨。下设茶叶作业区、绿茶初精制联合加工厂和茶叶冷藏保鲜库,以生产绿茶和花茶为主。

屯溪实验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黄山屯溪区高视铁马庙。建于1939年。原名屯溪改良场,1954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90公顷,年产茶130吨。设有初精制联合加工厂,以生产“屯绿”炒青茶为主,1991年创制“黄山松针”名茶。

牛头山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贵池铜山乡。建于1958年。始称安徽省牛头山机耕茶场,20世纪60年代改为现名。有茶园约80公顷,年产茶40吨。设有初制茶厂。以生产外销“祁红”为主,亦产毛峰和炒青等绿茶。

六安市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六安三十铺镇。建于1958年。原名六安县茶场,1993年改为现名。有茶园70余公顷,年产干茶50吨。下设茶叶队。以生产炒青和毛峰为主。

六安市实验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六安独山镇。建于1952年。有茶园约100公顷,年产各类茶叶近百吨。下设分场、初制厂和精制厂,主要产品有“黄芽”、“毛峰”、“瓜片”、“兰花”、“皖西绿菊”和炒青等。

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东至昭潭。建于1958年。1987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300公顷,年产茶叶500吨。下设分场和精制厂,生产的主要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和花茶。有国家级和省级良种50余个,每年可供无性系良种茶苗8000余万株。

白米山农场国有农垦农场。位于安徽明光张八岭地区。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有土地约870公顷,其中茶园200公顷,年产茶70吨。下设茶叶初制厂,主要产品为烘青和炒青。

军天湖农场国有农场。位于安徽宣州寒亭镇。建于1962年。有土地约4700公顷,其中茶园约400公顷,年产各类绿茶600吨。下设农业分场、茶叶初制厂和茶叶精制厂,以生产炒青绿茶为主。

祁门县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祁门。建于1958年。原名祁门县七里桥茶场。1985年改为现名。有茶园110余公顷,年产茶170吨。下设茶叶生产队、初制厂和精制厂。产品以“祁红”为主。

周王茶场国有农垦茶场。位于安徽宣州杨柳镇。建于1957年。有茶园410公顷,年产茶叶1000吨。下设茶叶队、绿茶初制厂和绿茶精制厂,以生产绿茶为主,兼产红茶和花茶。

泾县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泾县安吴乡花林白果树。建于1958年。原名国营泾县机耕茶场,1963年改为现名。有茶园100公顷,年产茶200吨。下设茶叶队和茶叶经理部。以生产名优茶“凤毫”、“特尖”及烘青和炒青类绿茶为主。

郎溪县茶场亦称“高架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郎溪飞里乡高架。建于1958年。有茶园约270公顷,年产茶270吨。下设茶叶生产队、茶叶初制厂和茶叶精制厂。以生产外销眉茶和手工内销绿茶为主。

高架茶场即“郎溪县茶场”。

春秋塘茶场国有茶场。位于安徽舒城马家河口镇。建于1962年。前身是舒城蚕场,1962年改种茶叶,改为现名。有茶园约90公顷,年产各类干茶200吨。设有绿茶初精制加工厂,以生产外销绿茶、烘青和茉莉花茶为主。产品中有“舒城小兰花”等名茶。

点茶法泡历史及发展介绍


点茶法

点茶法的具体方法是将采摘回来的茶叶碾成细末,置于茶盏中,用沸水进行点冲。所谓点冲,就是先在茶盏中注入少量的沸水调膏,接下来根据茶盏中的茶末量来决定注入的水量,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笼在茶盏中击拂。茶道大师陶谷在其著作《荈茗录》的“生成盏”条中有“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的记载,其“茶百戏”条中也有“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的记载。陶谷将点茶注汤的过程中茶末的变幻比喻成一幅水墨丹青画,称之为茶白戏、水丹青,宋人又称之为“分茶”。《荈茗录》是陶谷《清异录》中“荈茗部”的一部分,当中所记载的大都是五代十国以及宋朝初年的茶事。分茶是在点茶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可以推断点茶法的起始时间当应不会晚于五代。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可以了解到,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爝盏、点茶(包括词膏和击拂)。 点茶法在宋朝时十分流行,宋代的文人墨客在其诗词中有很多关于点茶法的描写。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中:“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试院煎茶》诗中也有“蟹跟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的吟咏;苏轼的弟弟苏辙在其《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一诗中有“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的描写;南宋诗人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北宋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茶》诗有“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变。盏深扣之肴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之句。北宋黄庭坚的词作《满庭芳》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银瓶蟹眼,惊鹭涛翻”之语。众多的文人都对点茶法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可以看出点茶法在宋朝时的广泛影响。

点茶法虽然自宋以后逐渐衰退,但一直到明朝前中期时,仍然存在。宁王朱权在其所著《茶谱》的序中有云:“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人于巨瓯。候汤出相宜,以茶筅捧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碾瓯”。由此可见,朱权“崇新改易,自成一家”的烹茶方法仍然沿用的是宋人的点茶法。

点花茶法

明代朱权等人创造出了点花茶法,人们把数枚梅花、桂花和茉莉花等花的蓓蕾直接和末茶一起放在碗中,热茶中的水气能让茶汤催花绽放,既能观赏花开的美景,又能嗅到花香和荣香。

点花茶的方法是首先要准备简约的茶器。然后是煎水,最好选用山泉水来煎一煎水以”三沸水‘最为适用。接着是备茶,准备上好的茉莉花茶和“本茶”各~听,并准备纳茶纸和茶匙。接着是投茶,分别把本茶和花茶投入茶瓯、点香杯中。接下来要洗茶,因为“点花荼”法所用的本茶都是较陈的茶叶,所以要先进行洗茶。也要洗一遍花茶,但过汤要快。紧接着是点花茶,用沸水直接冲入点香杯后,约10秒就可以出汤,茶汤经过过滤后倒人公道杯中,待用。随后就是烹茶,把公道杯中的茶汤直接冲八茶瓯中就行,约半分钟之后就可以开汤。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96922.html

上一篇:柚子花茶制作方法介绍

下一篇:印度人饮茶有那些物点呢?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