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茶名字是什么?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2019-12-02

普洱茶名字是什么?这个很好理解,诸如 老班章,冰岛,古树普洱,八角亭,哀牢山等等。这些名字有的与产品紧密相关,而有的却给人云里雾里的感觉,普洱茶品牌企业,都是有着很多款普洱茶的,各款普洱茶的名称,对于懂茶的人来说是非常容易懂的。但是,对于茶行外的人来说,那就有一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那么这些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这样叫呢?细数普洱茶名字,大概有以下几种:

1、唛号命名方式。普洱茶“唛号”是1976年云南省茶叶公司召开全省普洱茶生产会议,制订了最初的“唛号”规则,最初制订下来的厂商分别为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普洱茶厂。所有有唛号的产品,前面两位所代表的就是厂家始创该产品的年份,这类命名的产品,常常被赋予“标杆产品、代表性产品”这样的定义,具有很强的品牌性、经典性。

2、号级命名。又称“古董茶”,一般指清末到解放初期,也就是50年代中后期之前,私人商号出品的普洱茶。以圆茶为主,一般七饼一桶,一饼350克,外用竹罄包装,有制茶商号标志在竹罄顶面。而茶饼也不像现在有棉纸包装,内为裸饼但有张载有宣传文字和商号负责人姓名的内飞。

典型代表人物:宋聘号、福元昌号、同庆号、陈云号等。

3、印级命名。也就是以包装上的印字命名。当私人作坊离去,公私合营时期的到来,也就是在50年代到60年代末期,被我们称之为“印级茶”时期。其实在40年代初便有了印级茶,那时候的印级茶大多没有纸包装,典型代表就是鼎鼎大名的无纸红印。在此之后,正式在生产的茶饼用印有“茶”字的茶纸包装,每筒装七饼,每饼皆用纸包装即为印级茶。

4、七子饼茶。是现在对云南普洱茶的一个统称,而七子饼最开始是为了方便运输,以7量7的重量压制成饼,命名方式:以7量7的重量命名,而七子饼357g的重量,也是有一种3+5+7=15的寓意,1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一个圆满的寓意。

查看图集

5、原料命名。采用产品原料命名,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比如平掌古树,比如普洱生茶-静,双沟寨古树等,能让人了解很多关于产品产地、树龄、用料等级这些基本信息,相对来说,这类命名方式是比较简单而常见的一种方式。

6、以特殊事件、日期命名。比如某某茶厂建厂100周年纪念茶,比如某某年生肖纪念茶,这样的命名对于产品背景信息的概括则是很准确的,而这类命名方式命名的产品大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7、赋予美好寓意、人生哲理等命名。这类命名近年来已经占据了普洱茶命名很大的份额,一方面由于普洱茶本身是一种文化产品,名字就是一个较好的文化展现方式;另一方面,随着人们需求的提高,产品命名的创新已经成为必然之路,于是各种赋予美好期望的普洱茶名字就产生了,例如:凤仪-禮賢聚士——意在澄怀观道,以礼相待;逸轩——意在表达寻求超逸、不同凡响之意等。

任何一个普洱茶产品命名方式和阶段,都代表了普洱茶的发展历程,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生产发展状况。从普洱茶命名的变化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规律:由单一化逐渐走向多元化。这就意味着我们对普洱茶的要求日益精细化,我们不仅仅追求某家的品牌或山头,而是在品牌、山头、工艺、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共同考虑下选择一款茶,究其根源,不过是普洱茶越来越占据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hecha_zu 为广大茶友分享更多茶资讯

Cy316.com延伸阅读

普洱茶到底是什么?


走进了普洱茶的故乡,看见生机勃勃的茶普洱茶芽,触摸了几百上千岁的大茶树,亲手炒制、揉捻茶叶,我一次次地问茶店老板、茶农和茶专家:

“到底什么是普洱茶?”有人说:凡是过去普洱府辖区内产的茶都叫,其中有绿茶、红茶、普洱茶,茶的样式有散茶和压制成饼、砖、瓜等形状的紧压茶。

有人说普洱茶就是生茶和熟茶,有紧压茶也有散茶。

方面专家说,普洱茶是以普洱府所管辖的地区的云南大叶种茶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包括自然发酵和人工后发酵),形成符合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的散茶和紧压茶的总称。

自然发酵的普洱茶在逐步深入了解普洱茶的过程中,有一个时间频繁出现-1973年。

以普洱茶中的七子饼茶为例。1973年前,普洱茶是用晒青毛茶紧压制成饼茶-即为生饼,然后在存放、运输过程中,在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作用下逐渐经过“自然发酵”,成为陈香柔润的普洱茶。无论始于唐宋运入吐蕃的普茶,还是有近二百年历史,现在奇货可居的清末宫廷普洱茶,都是在存放中,在马背上,经风吹、雨打、日晒,在包装用的竹笋壳里,在潮湿闷热、青草野花,甚至骡马的体温等多种作用下,形成那种带有特殊的云南原野气息,陈香浓郁的普洱茶香。

茶气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是茶气?关于茶气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一款好茶,由于其叶内所含成分,本就浓酽而丰富,在制造为成茶后,经过长期储藏陈化,茶中多糖类和有机锗产生一定的化学作用,于冲泡时即能溶于水。品饮陈年老茶后,有机锗进入人体,达到补气功效。古往今来饮茶的人多不可计,但有几人真正体会到茶气的美妙境界?一来真懂得感知到茶气的人不多,二来有茶气的好茶却得来不易。”

有人认为,茶有“三气”,即“地气”、“茶气”、“人气”。

一曰:“地气”,乃茶之本味,一款茶,产于哪座山,哪块地,这就决定了它具备什么样的特质。二曰:“茶气”,这就是茶所具有的能量,茶气足的茶,必是好茶。“茶气”又有别于“茶味”,“茶气”是一种抽象无形的,需要用心才能感受到,而“茶味”是一种具体的味觉。三曰“人气”,即喝茶的人所形成的气场,可能因为大家所处的环境不同,“人气”也会相异,因此,相同的茶,对不同的人,便有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历史,不同的见证。所有这些,正是陈年老茶的妙处所在。

“茶水之中,蕴含有能够渗透和疏通人体经络的能量,这就是茶气。”这是对于茶气,最受认可的一种理解,但未必全面。一切物种的进化,都是从简单到复杂,所受到的外界干扰越大,其结构就会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同样的物种和同样的人之间,越简单,越容易互动,所以,越是自然状态下的茶,其对人体经络的渗透力就越强。渗透力越强的物质,越容易令人产生更加深入和持续的感觉。”

“茶气的体验,通常宜在晴天进行,其实正值两餐之间,众人行谈之际,其时气候不寒不热,人也正好不饥不饱,饮道通畅,耗蓄平衡,此时饮茶,体验最接近客观,也最契合养身之道。茶气随热而发,因此要热饮,以不烫为度,浓淡适宜。”茶越自然,其气越正。真正能够体验到茶气本身的人,其身体经络必是通透无阻的,这样的身体,就像一个透明隧道,借用喜茶者兄一句话“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茶气是无形的,然而茶气也是客观存在的,有经验的人都有体会。

有形的茶,通过无形的气,进入人体内部,运行于经络之中、作用于人体相关部位,而引起的人体知觉的变化。一般来说,由这种知觉的变化大小,来确定茶气的强弱。如果茶气达到了一定强度感觉,促使人体微循环运转得以改善,从而使得人除能够感受到强劲口腔感觉外,还能感受到热气在体内温流、激荡升腾、毛孔松驰微张、微汗、打嗝、排气等身体感觉,并在品饮后有一种浸沐在愉悦轻松、飘然安舒的意境感受中,这说明茶气很强;相反,如果喝茶品茗时上述感受不强烈则说明茶气弱。

品饮老茶,能使体气通顺,反映出人身体的微循环正常运转起来了。

也有人说:所谓茶气乃茶之气进入人体内部,而运行于经络之中,如果达到了一定强度感觉,促使毛孔发出微汗,并且渐渐凝聚在骨骼中,成为一种清流,津养着全身的肌骨。所以感到筋骨在清敛,肌肤渐爽化。如果此时再增加茶气,清敛爽化逐渐浮现,交会成一股温暖而鼓荡,潜在体内窜激,最后津沐在一股飘然且安舒的意境里,飘然欲仙。

自己经过几年不断的体验与实践,渐渐地对茶气有了一些认识:同一道茶,同一时喝,不是所有人都能明显地体验到茶气。同一道茶,有的节气喝,茶气非常明显,有的节气喝,反而不好喝。同一道茶,不同体质的人喝,每个人的身体反应也不同。同一道茶,在不同的时辰喝,茶气的作用与身体的反应也不同。不同的茶有不同的作用,只有适用于不同的体质,才更有益健康。冲泡方法不同,会影响茶气的体验。每个人对茶气的反应不同,或许,这就是人与茶的缘份吧。

茶叶的“涩”到底是怎么来的?


很多人喝茶,仅凭一口,就妄下定论。入口苦涩,他就觉得这不是好茶,这是冤枉了茶的“苦涩”。

事实上,懂茶的人往往不会凭借茶的苦涩度来判断茶的好坏。茶的苦涩味只不过是茶的一种本味,从来都存在,但从来都不是唯一或者一直存在。

带有“苦涩味”的茶,不一定是不好的茶,往往还是好茶,这是因为茶叶苦涩味的浓淡,由它所含有的苦涩味物质的多少所决定。 茶叶的苦味物质,主要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花青素类、茶叶皂苷、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黄烷醇类。

茶汤的苦味常常与涩味相伴而生,在茶汤的滋味结构上占主导地位。茶汤中的生物碱与大量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缔合物,在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相对含量都较高的茶叶中,茶汤浓醇鲜爽,是优质茶叶的表现。

茶叶的涩味物质,主要有茶多酚类、醛、铁等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尤为重要。脂型儿茶素苦涩味较强,它在芽叶里的含量远远高于粗老叶片。

正常情况下,采制幼嫩一芽一、二叶的茶品,其苦涩味比采制一芽三、四叶的厚重得多。所以,带有“苦涩味”的普洱茶往往是高嫩度、高级别的茶品。这亦是中低档茶滋味比较淡薄的原因。

就普洱茶而言,凡茶品嫩度高、陈香显露、苦涩味低淡的,必是陈年老茶,是茶叶长期存放后,苦涩味物质大量降解、转化消失使滋味变得醇和的结果。

当然,也有其他原因造成茶的苦,采摘病虫危害严重的原料制成的茶叶,苦涩味往往比正常芽叶重,甚至出现“恶苦”、“腥臭”。这样的苦和茶本身有的那种苦味,是完全可区分的。

同样,无论茶质优劣,涩的存在是茶叶“与生俱来”的。茶之涩主要是由茶多酚类(主要是儿茶素、酚酸、缩酚酸等物质)、醛、铁等物质对人的味觉作用的结果。 尽管人们总是把苦与涩相提并论,但涩与苦仍然分属于不同味觉。

涩是一种给人感受甚强却难以言表的东西,在味觉世界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它不是“麻”却略有“麻”意,并非苦而与苦相近,涩味像吃青柿子一样,与滑润呈相反状态,具有收敛作用。

涩,在茶的诸味中常常处于不受待见的地位,甚至不及苦。苦尚可清火解毒,有所谓“良药苦口”之说。而涩则令人难以下咽,味何以堪?所以茶人们制作茶品时,往往为祛除涩味而竭尽努力。

在茶叶制作中的“杀青”环节,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会造成茶叶具有较重的“青涩味”,普洱茶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陈化,经过氧化聚合过程,茶汤的涩味可能大大降低。

苦涩的茶不一定是坏茶,但苦涩化得快的茶一定是好茶。苦涩其实可以说是茶叶内含物质丰富的证明,苦涩化得快,证明制茶工艺好,是好茶。

所以,你可千万别冤枉了茶的苦涩,反而要懂得鉴赏与分辨它,这样才不会错过了那些好茶。

茶品种的名字千奇百怪,但是你知道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我们都知道龙井,普洱、碧螺春等等各种的茶名,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茶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茶名里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龙井

龙井茶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得名于西湖之西一个叫“龙井”的泉池。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即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

普洱

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数百年来以“普洱”二字出名,普洱茶的名称,和布朗族先民有着密切关系,“普洱”就是佤语“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优质普洱茶质、形、色、香、味、气、韵七品俱佳,其饮法也很奇特,是采用煮饮的方式,并辅之以葱、姜、盐等调料。

峨蕊

传说峨眉山峨蕊崮中,住着一位峨蕊仙子,她是一株得道万年的茶树,在峨眉山上种仙茶。一日,一位勤劳善良的茶农偶遇仙境茶林,不料惊动仙子,仙境茶林瞬间消失,化为一捆沾露的茶苗。茶农将茶苗带回,种在峨眉山中就是峨蕊茶。峨蕊茶叶子微微卷起,像花瓣,而内中吐露出来浓香,就像被花瓣包裹着的花蕊在吐露芬芳一样。

贡眉

贡眉,又被称为寿眉,茶叶酷似寿仙眉毛,俗称寿眉白茶。优质的贡眉成品茶毫心明显,茸毫色白且多,干茶色泽翠绿,冲泡后汤色呈橙色或深黄色,叶底匀整、柔软、鲜亮,叶片迎光看去,可透视出主脉的红色,品饮时感觉滋味醇爽,香气鲜纯。

碧螺春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后来康熙帝视察江南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赐名为碧螺春。

铁观音

铁观音之名出自乾隆,因茶叶形似观音脸重如铁,乾隆便赐名为“铁观音”。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大红袍

明朝年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丁显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大红袍最突出的品质就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月光白

传说此茶在夜里,就着明月的光亮,采摘嫩芽为原料,并且从采收到加工完成,均不能见阳光,仅在月光下慢慢晾干,且采树的均为当地美貌年轻少女,故得名“月光美人”。

不知春

学名“武夷雀舌”,“不知春”是根据立春这一节气得名,茶芽在立春前后始生长。“不知春”茶汤色橙黄透亮、清澈无瑕,口感柔和丰满中带有清远的花香,口味醇厚绵长。

白牡丹

白牡丹因其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其香气清新,汤色淡黄,滋味鲜爽,是白茶中的极品。

透天香

乌龙茶,又名黄金桂,汤色金黄色有奇香似桂花。清咸丰年间(1850-1860),安溪罗岩茶农魏珍,到福洋探亲,回来路过北溪天边岭时,看到路边石缝间长着两株花开得引人注目的奇异茶树。便折下枝条带回家植于盆中,并压条繁殖,精心培育后单独采制,请邻居品尝。众人见此茶未揭杯盖已奇香扑鼻,遂盛赞为“透天香”。

金骏眉

红茶,汤色金黄,茶叶形状似眉毛。茶名是人工合成,取茶汤的“金”色,取研发者梁骏德的“骏”,取茶形状似“眉”毛。金骏眉大概是一个穿越的公子哥,盘着发髻拿着折扇,英气逼人。

云雾茶

云雾茶因产于南岳的高山云雾之中而得名,古称岳山茶。云雾茶,外形紧细,卷曲秀丽,开水冲后以色绿香浓、味醇、形秀著称。

雨花茶

南京雨花茶的诞生形似松针,翠绿挺拔,寓意中华革命英烈忠贞不屈、万古长青。雨花茶以碧绿的茶色,清雅的香气、甘醇的滋味闻名,入水即沉冲泡后茶色碧绿、清澈,香气清幽,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湘波绿

湘波绿的名字

茶的苦尽甘来的甘到底是怎么来的?


爱喝茶的朋友们在饮用茶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茶在饮用时略带苦涩味。随之,有一些茶客便认为这种茶叶并非好茶。事实上,茶的苦涩并非都不好,是否为好茶,在于苦后能否回甘。不能一味从茶汤是否回甘来判断茶叶品质的好坏。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叶乃兴教授介绍说,茶汤的滋味是通过人们的味觉感官对茶叶中呈味物质的综合反应所决定。不同茶叶因其呈味成分的种类、含量、比例的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滋味也不同。

一、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

其实,茶叶的滋味是一种多味的协调综合体。茶叶呈味物质主要是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类、有机酸、水溶性蛋白质及芳香油等物质。不同茶类里这些物质的种类、含量及比例的不同和改变,都会深刻地影响着茶汤的滋味。

多酚类物质在茶鲜叶中含量很高,一般在18%-36%(干重)之间,多酚类化合物大多具有苦味和涩味,由于其含量高,在水浸出物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决定茶汤滋味的主要物质。

咖啡碱具有苦味。在茶汤中,咖啡碱与大量儿茶素或茶黄素、茶红素等缔合形成复合物,阻止了与蛋白质的络合,这会使得呈味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茶汤滋味鲜醇度的形成,降低了苦涩味。

氨基酸是组成茶叶鲜爽味的主要物质。茶叶中的氨基酸种类丰富,各种氨基酸显味的性质均不相同。如占茶叶氨基酸总量50%-70%的茶氨酸,它的鲜爽味特别高,能缓解茶的苦涩味,增强甜味。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等与茶氨酸共存于茶汤中,对茶氨酸鲜味的呈现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茶汤中呈现甜味的糖类主要是茶叶中含有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它们对茶的苦、涩味有一定的掩盖和协调作用,这部分含量越高,茶叶滋味越甘醇而不苦涩。部分氨基酸、儿茶素、茶红素也对茶汤甜味做出贡献。

二、何为回甘?

回甘是人们饮茶常有的自然感官效应和对于优良茶叶滋味的正面评价。回甘效应是主要由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是一种入口时清甜微苦涩,在口腔内回味较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其感官体验主要表现为:入口微苦,回味清甜、入口苦中带甜,随后苦味渐消,甜味渐长,甜的余味较苦味长等特点。

然而并不是所有植物都同时具有这两种滋味,如苦瓜和莲子是只苦不甘,而甘草的滋味是甘而不苦。茶汤回甘滋味的产生通常以苦涩味作前提,茶汤苦涩味之后而有甜味的产生。好的茶常常带有回甘,而回甘的强度与持久性也被认为是评判是否为好茶的指标之一。相对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苦尽甘来的变化更富有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茶品质联系在一起。

三、茶汤回甘的原因有哪些?

一说认为是涩感转化的结果。浙江大学茶学系副主任王岳飞教授在其主编的《茶文化与茶健康》一书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它可以跟蛋白质结合,在口腔内质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膜,口腔局部肌肉收缩引起口腔的涩感,从而使我们觉得刚喝下去的茶会有苦涩感。如果茶多酚含量比较合适,形成只有一两层单分子层或者双分子层的膜,这种膜厚薄适中,刚开始口腔里有涩味,稍后膜破裂后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收敛性转化,就呈现回甘生津的感觉。所以王岳飞教授认为回甘就是茶多酚跟蛋白质结合的结果。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回甘是口腔的一种错觉,即对比效应。McBurney和Bartoshuk教授于1979年发表的《不同口感品质与刺激物相互关系》一文中提出:甜味和苦味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当品尝蔗糖等甜味剂后你会发现水是有些苦的,而当你品尝了咖啡因和奎宁等苦味物质后你会觉得水是甜的。而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对比效应,所以不少人也认为这种错觉也可能是造成回甘的因素之一。

然而,并不是茶汤苦味强度越大,回甘滋味强度就越高。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96546.html

上一篇:冬季喝红茶可养胃 怎么样喝红茶才能养胃

下一篇:五种喝红茶养胃的方法 给胃不好的人留着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