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八旬阿婆日做茶煲百余个 手工传统技艺式微盼传承

2019-11-30

摘要:在岭南,用茶煲煲凉茶是一种很常见的习惯,然而,随着机器逐渐取代手工,传统手工制作的茶煲越来越少人用了,相传三代的技艺面临失传,这让日做茶煲百余个的86岁阿婆廖葵倍感遗憾。

今年86岁的廖葵低着头,娴熟地从陶泥中捏出一小块将其搓制成泥条,然后在竹子的配合下,茶煲嘴的形象逐渐成型。再经过稍稍加工,一根滚圆的茶煲嘴便呈现在眼前。

说起茶煲,相信不少人有着深刻的记忆,因为用茶煲煲凉茶的习惯也陪着一代又一代的岭南人走过不少岁月。作为石湾历史悠久的拳头产品,茶煲一直深受广大岭南人的喜爱。如今,随着机械化改造和行业自动化的实现,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还是纯手工工艺的茶煲制作已经被机器取代,手工操作基本销声匿迹。如今,86岁高龄的廖葵是当下为数不多的尚能展示手工搓制茶煲的女工。随着身边做茶煲老师傅一个个离去,廖葵也显得越发地孤单。对于相传三代的技艺面临失传,廖葵也只能无奈地说:“可惜是可惜了,但没有下一代的传承,也只能随它去了。”

展示:

陶泥加竹子

巧搓茶煲嘴

一捧陶泥,一节竹子,简朴的工具在廖葵满是厚茧的手中,成为了搓制茶煲嘴的“法宝”。尽管已经退休多年,廖葵的手艺却依旧娴熟。只见她从陶泥中捏出一块,双手搓动成泥条,右手抓起筷子粗细的竹子,轻压在泥条上,同时左手开始搓动,让泥条在搓动中逐渐包裹上竹子。随后抽出竹子,即成中空的煲嘴形状,再稍稍搓制后,用拇指和食指发力,使煲嘴自然弯曲。

廖葵一边示范一边向记者介绍道,搓制煲嘴只是制作茶煲的其中一步,此外还要制作煲身、煲盖和把手三个部分,再用小刀在煲嘴、把手处切出接口,用陶泥将各部分组合起来,经过晒干、烧制等工序后,一个完整的茶煲才算大功告成。要制作好的茶煲,陶土的选择和和泥都至关重要。

同时,搓制煲嘴时用的竹子也颇有一番讲究,只有表面光滑、不开裂、竹节稀疏的才算得上好竹,还要用刀子把竹子的两端削尖,细细打磨至光滑才能使用。廖葵说:“家里总会用罐子放着一把大小不同的竹子。”

学艺:耳濡目染中手艺三代传

廖葵是土生土长的石湾人,外婆和母亲都是搓制茶煲的能手。从记事起,廖葵就跟在母亲身后学习搓制茶煲,“石湾陶二十四行,选择了哪行就是哪行。”自小耳濡目染,加上不断地积累与学习,七八岁时廖葵就学会了搓制茶煲,做出来的茶煲已经达到了可以售卖的程度。直到十几岁,廖葵带着这门相传三代的手艺,进入私人工厂成为一名搓制茶煲的女工。

如今已白发苍苍的廖葵回忆道,为求生计,年少的廖葵就跟随母亲辗转去到怀集、肇庆等地,继续搓制茶煲,这一去就是几年。但让廖葵感到骄傲的是,当时很多当地客人都抢着要买他们制作的茶煲,“因为他们觉得,这些茶煲是石湾人来做的,质量更加好。”寥寥数语,隐藏着一位石湾手艺人的自豪。

传承:茶煲少人用后继恐无人

“机器制作出来的茶煲嘴是直的,茶煲拎起来比较重。而以前手工搓制的茶煲嘴是弯曲的,整体看起来更加自然,把手部分也做成中空,让茶煲的质量更加轻盈。同时,手工碾制的陶泥,也让茶煲结实耐用。”让廖葵感到可惜的是,随着饮水机的普及,如今茶煲已逐渐淡出百姓的家中,除了煲凉茶、煎中药时还有用武之地,已很少人会购买茶煲。

谈到技艺的传承,廖葵表示,这些年来自己很少联系曾经一起做茶煲的老师傅,据她所知,有些老师傅已经去世,自己是如今为数不多的还会手工搓制茶煲的人。后继无人是很多传统技艺传承的痛点,搓制茶煲也不例外。廖葵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只在儿时看过自己搓制茶煲,偶尔搓着陶泥玩耍,未曾亲手认真地制作过一个茶煲,没有把手艺传承下来。

其实,在退休之后,廖葵也曾被邀请到南海里水教学。对于相传三代的技艺面临失传,廖葵也只好无奈地说:“如果没有下一代的传承,也只能随它去了。”

式微:

机器渐取代

手工终式微

抗战胜利后,廖葵回到了石湾,先是在一家私人厂里继续工作,然后在1951年进入本地的日用一厂,成为这家厂里专门搓制茶煲的车间里的十几位员工之一。廖葵告诉记者:“那时每天一坐下来先和泥,最多的时候每天可以做100多个茶煲,最少也能做六七十个。”这曾经的辉煌,或许只能从廖葵沾着陶泥的双手和凸起的关节中窥见一二。

当时的茶煲行业需求还算繁盛,茶煲还会分成4种不同的尺寸供选择使用,其中大的茶煲更受欢迎。除此之外,日用一厂还会制作杯碟、粥煲和石湾公仔。而由于这类缸瓦是常用的日用品,它们的销量很不错,不少还远销海外。廖葵提到,因为数量大,为了节省空间,做好的茶煲就会先放在一块板子上,16个茶煲有序地排在一板上,然后一层一层地在架子上叠起来,再拿到地塘上去晒干。

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机器开始在工厂使用,机器可以制作出茶煲的各个部位,工人只需要把它们组合起来。由于机器制作的成本远低于手工操作,生产速度也更快,很多工厂纷纷使用机器取代手工,手工搓制茶煲逐渐销声匿迹。廖葵和其他工友也只能从手工搓制茶煲的岗位转到其他岗位,廖葵此后一直在干燥室的岗位上工作,直至53岁退休。

cy316.com扩展阅读

雨花茶手工采茶技艺面临失传


作为历史名茶之一的雨花茶具有独特的香韵,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雨花茶的优秀品质得益于其精湛的制作技术以及严苛的采制条件。雨花茶需要人工采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手工采茶技艺面临失传。

最年轻的采茶女已有62岁

高淳县东的青山周围,有3700多亩茶园,是高淳茶厂最集中的地段。昨天记者来到这里时看到,一排排茶树绵延如波浪的茶园里,数百名采茶工正在埋头劳作。走进细瞧,这些采茶工都是脸上布满皱纹的老年妇女。韩梅英弓着背熟练地采摘着芽头,她的右手大拇指和食指被茶汁染得漆黑。“我71岁了,采了几十年茶。”她说,在这片茶园里,她还不是最大的,有个老太太已经86岁,前天还看见她在采茶呢。

手工采茶技艺面临失传

采茶工刘多妹说,她曾想要女儿、媳妇跟她一起来采茶,但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宁可闲在家里。“采茶不难,但起早,顶着日头晒,年轻人都不愿吃这个苦。”采茶工每年只在茶叶上市的这一个多月工作,一位采茶工说,忙碌这一个月她们能挣1700多元。到了上午11点半,采茶工们准备去吃午饭,在茶园中间的道路上,排起了长队。队伍中,除了老年妇女,还有个别老汉,一个中年人都看不到。

鸡骨草的用途 煲汤做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鸡骨草的用途 煲汤做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很多人在知道鸡骨草后,都很迷茫,不知道鸡骨草是做什么的,但你们有所不知啊,鸡骨草的用处可多了。不用着急,小编这就来告诉大家鸡骨草的用途。

鸡骨草的用途

鸡骨草一般用来煲汤,不过其种子有毒,不能入药,用时必须把豆荚全部摘除。

鸡骨草煲猪横利材料:猪脾1条、鸡骨草60克、生姜3片、陈皮1块、蜜枣3粒

【做法】

1、鸡骨草用清水泡洗,猪横利和瘦肉飞水。

2、然后把所有用料一齐放到煲里,猛火煲沸后,再慢火煲2小时,加盐即可饮用。

鸡骨草的种类

鸡骨草是广州凉茶的主要成分之一。民间也常自采自用,多用来煲汤,并治疗急慢性肝炎及乳腺炎等。另外,又有同属植物毛相思子民间也作鸡骨草用,称“毛鸡骨草”或“大叶鸡骨草”。

鸡骨草的形态特征

广东相思子,木质藤本,长达1米,常披散地上或缠绕其他植物上。主根粗壮,长达60厘米。茎细,深红紫色,幼嫩部分密被黄褐色毛。双数羽状复叶,小叶7~12对,倒卵状矩圆形或矩田形,长5~12毫米,宽3~5毫米,膜质,几无柄,先端截形而有小锐尖,基部浅心形,上面疏生祖毛,下面被紧贴的粗毛,叶脉向两面凸起;托叶成对着生,线状披针形;小托叶呈锥尖状。总状花序腋生,花长约6毫米;萼钟状;花冠突出,淡紫红色;雄蕊9,合生成管状,与旗瓣贴连,上部分离;子房近于无柄,花柱短。荚果矩圆形,扁平,疏生淡黄色毛,先端有尾状凸尖;种子4~5粒,矩圆形,扁平,光滑,成熟时黑褐色或淡黄色,有明显的种阜。花朋春、夏。生于山地或旷野灌木林边。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鸡骨草的生长环境

鸡骨草主根粗壮长达60厘米;茎细瘦.粗1.5-2.5毫米,长1-2米,常披散在地上或缠绕在其它植物上生长喜阳光和较干燥的环境,不耐寒。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植质壤土里生长较好。

关于本文《鸡骨草的用途 煲汤做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78871.html

上一篇:“茶云”大数据推动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

下一篇:黑茶储藏的时间越长越香吗 为什么黑茶越陈越香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