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宋代茶俗的典故:点茶敬客与点汤逐客

2019-11-30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一个朝代。宋朝的文风很旺盛,因而产生了不少的文人雅客。宋朝人喜爱喝茶。在喝茶上也有不少的讲究。今天小编想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关于宋朝人“点茶”的历史传统。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点茶见于宋代蔡襄《茶录》载:"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开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曰:"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表明宋代沏茶,时尚的是

点茶。

"点汤"的其一义指的是"客辞敬汤",据宋袁文《瓮牖闲评》云:"古人客来点茶,茶罢点汤,此常礼也".另据宋佚名《南窗纪谈》说到"客至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然上至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盖客坐既久,恐其语多伤气故其欲云,则饮之以汤。"又见宋朱或《萍洲可谈》:"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

"点汤"的另一义则作"逐客"解。上述"点汤"原为"客辞敬汤"之礼俗,不意后来被人引用作为"文明逐客"的手段。魏泰的《爱轩笔录》中讲到宋时有一个吏部官员叫胡枚,被调到陕西兴元去做知府,他因家贫路远,无力赴任,于是去求见枢密院长官陈升之,不料陈不和通融,也不愿听他的陈诉,"遽索汤使起",也就是立即点汤,下逐客令了。"枚得汤,三奠于地而辞去",胡枚接汤后没有喝,而是把它泼在地下忿忿离去。

"点汤"逐客在元杂剧中多有反映,如"点汤是逐客,我则索起"(《冻苏秦》),"你休来耳边厢叫点汤"(《龙虎风云会》)等。近人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对此也有解释:"旧时主客会晤,有端茶送客之习惯,客濒行时,主人要端茶敬客,以为礼节。其有恶客不愿与之交谈者,主人亦往往端茶示意,以速其行。"由此可见,举起茶杯也可用送客、逐客了。

cy316.cOM编辑推荐

“点茶”与“点汤”


“点茶”、“点汤”这两个茗事术语出现于宋代。本义是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汤煎煮沏泡技艺。唐宋盛行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元明后大多改为散茶冲泡。但其共同点均要掌握好茶水的沸度,不使过嫩或过老,否则就会影响到茶汤的质量,这在古人是非常讲究的,都乐于躬亲操作。唐时虽未见“点茶”术语,但陆羽《茶经》中有“五之煮”一章,说到烧水和煮茶的方法,其关键是要掌握好“三沸”:当水烧到“沸如鱼目,微有声”为第一沸,这时,按水的多少加入适量调味的盐;当水继续烧到“缘边如涌泉连珠”为第二沸,此时,要舀出一瓢水,然后用竹筅在沸水中绕圈转动,再将碾好的茶末从沸水漩涡中投入继续煮;待到茶汤“翻波鼓浪”为第三沸,这时要把汤面出现的一层色如黑云母的水膜除去,然后将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加进去止沸,使茶汤孕育出浮起的“沫饽”,那是茶之精华所在。然后开始分酌茶汤了。如果说《茶经》中点茶是既煎水又煮茶的话,那么北宋蔡襄《茶录》中的“点茶”就只煎水不煮茶了:“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在尔后宋徽宗《大观茶论》中,“点”茶的技艺就更为讲究细腻了,要经过七式点注冲泡并搅动击拂乃成。明清一般饮用散茶,“杭俗用细茗置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陈师《茶考》)。对煎水沸度的掌握很重视。明人张源在《茶录》中对茶汤“纯熟”与否的分辨法作了维妙维肖的描述:“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形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到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当然,采用什么样的沸度为宜,则要视所点茶、汤之差异而定,不可一概而论。“点茶”、“点汤”指的还是“客辞敬汤”之习俗礼仪。宋袁文《瓮牖闲评》谓“古人客来点茶,茶罢点汤,此常礼也”。

宋佚名《南窗纪谈》说到“客至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然上至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盖客坐既久,恐其语多伤气故其欲云,则饮之以汤。”又见宋朱或《萍洲可谈》:“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点茶”、“点汤”还可作“逐客”解。上述“点汤”原为“客辞敬汤”之礼俗,不意后来被人引用作为“文明逐客”的手段。魏泰的《爱轩笔录》中讲到宋时有一个吏部官员叫胡枚,被调到陕西兴元去做知府,他因家贫路远,无力赴任,于是去求见枢密院长官陈升之,不料陈不和通融,也不愿听他的陈诉,“遽索汤使起”,也就是立即点汤,下逐客令了。“枚得汤,三奠于地而辞去”,胡枚接汤后没有喝,而是把它泼在地下忿忿离去。“点汤”逐客在元杂剧中多有反映,如“点汤是逐客,我则索起”(《冻苏秦》),“你休来耳边厢叫点汤”(《龙虎风云会》)等。近人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对此也有解释:“旧时主客会晤,有端茶送客之习惯,客濒行时,主人要端茶敬客,以为礼节。其有恶客不愿与之交谈者,主人亦往往端茶示意,以速其行。”由此可见,举起茶杯也可用送客、逐客了。

茶与礼俗:以茶敬客


[摘要说明]茶与礼俗:以茶敬客

我国是礼仪之邦,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传统的、最常见的礼节。早在古代,不论饮茶的方法如何简陋,但它已成为日常侍客的必备饮料,客人进门,敬上一杯(碗)热茶,即表达了主人的一片盛情。在我国历史上,不论富贵之家或贫困之户,不论上层社会或贫民百姓,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敬茶,不但要讲究茶叶的质量,还要讲究泡茶的艺术。有些时候,有人还有看人“下茶”的习惯。当然,这是不足取的。

相传,清代大书法家、大画家郑板桥去一个寺院,方丈见他衣着俭朴,以为是一般俗客,就冷淡他说了句“坐”,又对小和尚喊“茶!”一经交谈,顿感此人谈吐非凡,就引进厢房,一面说:“请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又经细谈,得知来人是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时,急忙将其请到雅洁清静的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最后,这个方丈再三恳求郑板桥题词留念,郑板桥思忖了一下,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一看,羞愧满面,连连向郑板桥施礼,以示歉意。实际上,敬茶是要分对象的,但不是以身份地位,而是应视对方的不同习俗。如是北方人特别是东北人来访。与其敬上一杯上等绿茶,倒不如敬上一杯上等的茉莉花茶,因他们一般喜好喝茉莉花茶。

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在饮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这种好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南宋时,临安(现杭州)每年“立夏”之日,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友比邻,俗称“七家茶”,这种习俗,今日杭州郊区农村还保留着。

我国南方及北方的农村,当新年佳节客人来访时,主人总要先泡一壶茶,然后端上糖果、甜食之类,配饮香茗,以示祝愿新年甜美。我国边疆的少数民族待客十分诚挚,礼仪十分讲究。你到蒙古包去做客即或是主人来访,主人都会躬身迎接,让出最好的铺位,献上香美的奶茶、糖果、点心。你到布朗族村寨去做客,主人会用清茶、花主、烤红薯等来款待你。另外,在饮茶习俗上,除了用于招待偶然来访之客外.也用于正式的宴会。

饭前饮茶、寒暄,饭后又继续饮茶叙谈,借茶表意,其乐无穷。

进入现代,敬茶习俗比古代简便了,特别是在茶具上比过去简化了。茶具多用有盖的瓷杯或无盖的玻璃杯,来客人数较多时,茶泡在瓷壶里,然后一一倾入茉杯,一人一杯,各自品尝。在个别地方,也有采用特制小壶的,一人一壶,独自品饮。

在国外,客来敬茶也早已成为普遍的习俗。中国的饮茶习俗对国外曾产生一定影响。日本人一如中国人,对茶都很喜爱,日本民间以茶侍客十分讲究礼仪,并形成“”。一般是用粉状的碾茶放于“急须”(即茶壶)中,经热水冲泡后倾入一种特制的空茶碗饮用,并佐以糕饼等食品,以对客人表示敬意。在荷兰、英国。美国、法国等,以茶敬客也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礼节。

宋代文人点茶与那些茶具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饮茶史

回顾饮茶发展史,人们发现宋代的品饮方式最优雅,也最讲究。这同宋代以程朱理学为主导审美取向有密切关系。宋代是一个“抑武扬文”的时代,由于对文化重视,文人的地位也相对较高。在文人为主导的社会里,饮茶也变得更加有文化、有品位,点茶与斗茶就是宋代最有特色的品饮方式。

斗茶的标准

斗茶的标准,一看茶汤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以汤花色泽鲜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二是看盏内沿与汤茶相接处有无水痕,以汤花保持时间较长,紧贴盏沿不退为胜,谓之“咬盏”,而以汤花涣散,先出现水痕为败,谓之“云脚乱”。

黑釉盏

黑釉盏是宋代最典型的茶具之一,它应点茶、斗茶的需要而大量生产。黑釉瓷器在我国几乎与青釉瓷器同时出现,青瓷、黑瓷、白瓷的区别就是釉中含铁量的不同。一般来说,青釉瓷器的含铁量少于3%,而黑釉或者酱釉瓷器的含铁量一般在4%-9%。

汉晋时期的浙江德清窑就以生产黑釉瓷而出名,到了唐代黑釉瓷发展很快,南方的婺州窑和北方的耀州窑生产的黑瓷都很有特色,但无论魏晋和隋唐,黑釉瓷均得不到官方的喜爱,原因之一可能是唐代的审美以白瓷和青瓷为重。

不过到了宋代,黑釉瓷器摇身一变,其地位一下提升,特别是以福建建窑黑釉盏为代表的茶具得到宋皇室的宠爱,并且成了贡品。这当然同程朱理学大师朱熹提倡的内省有关,同这一时期的审美取向有关,还同这时的点茶和斗茶的饮茶方式有关。

建窑

宋代的黑釉盏以建窑为代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宋代的贡茶院位于福建的建瓯凤凰山一带,龙凤团饼的生产也进一步刺激了建窑瓷器的发展。

宋人斗茶,将研细的茶末放入茶盏中,一边以汤瓶注沸水下冲,一边用茶筅击拂,直至盏中茶呈悬浮状,泛起的茶沫聚集在茶盏口沿;最后,以“著盏无水痕”者为赢家。宋人斗茶,茶色以青白胜黄白,由于斗茶喜用白茶,黑白对比分明,故以黑瓷茶盏最为要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认为“茶盏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点茶表演——重现失传的宋代喝茶法


今年重阳佳节,北京朴素生活体验馆举办了一场主题为“黄香清瓯,重阳茶事”的宋式点茶演示体验活动。点宋茶、闻琴音、熏唐香、观汉服、赏黄华,祛百虑,制颓龄,体验宋人雅致的生活情趣。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常钰熙博士,为现场宾客讲述宋代茶器、茶法、茶文化。宋人把饮茶的十二种器具,称为“十二先生”,按照器具的各自功用,赋予恰如其分的姓名、字号、官职,比如,舀水的葫芦瓢被封为“胡员外”,磨茶粉的石磨是“石转运”,煮水的汤瓶是“汤提点”……宋代文人“城会玩”!

宋代流行“点茶”的方法,是将磨好的茶末放在茶盏里,用壶烧开水注入,用一种竹制的类似小竹刷子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白色泡沫,再注入四成开水后,方可饮用。

宋人对茶汤产生的白色泡沫极为在意,就像今天我们品鉴啤酒一样,泡沫丰富细腻持久,意味着上等品质。他们还要为此举行比赛,谁的茶泡沫最丰富持久,谁就获胜,是为斗茶,亦称茗战。茶水之色,以白为贵,故要用黑色茶盏盛茶,便于观察。当时福建建窑生产的黑色茶盏是很流行的一种茶器,其中尤以“兔毫盏”最为名贵。

点茶法在宋代就已经传入日本,流传至今。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可惜点茶法反而已经在中国失传了。目前,国内学者已初步复原出宋代点茶和斗茶技艺。“心守村”的茶道师璇玑,现场演示宋式点茶法,并邀请嘉宾参与斗茶体验。体验过程中,由制香世家王可(瑚琏)熏自制名香,古琴师解锐(胭脂)奏《阳关三叠》以助兴。众嘉宾兴致勃勃,伴着清旷古琴之音、淡雅熏香之气,隐约秋菊之芳,他们也学宋人斗茶,成功做出白色泡沫,再由点茶师评点高低品相。

最令嘉宾叹为观止的是,在赏茶环节,茶道师竟然能在茶上作画。各式图案,通过汤纹水脉缓缓呈现。茶道师璇玑介绍说,宋人的确有这种在茶汤上作画的技艺,当时叫做茶戏、茶百戏、分茶。失传已久,现已得复原。宋代杨万里在他的一首诗里记载了一位“弄泉禅师”分茶的精彩表演:“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弄泉禅师的“茶画”,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风物,都是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

活动主办方北京鸣鹤书苑负责人刘先生介绍说,此次活动源于现场的一间小型的展馆。这个展馆中摆放着各式文物,石器、陶器、青铜、玉器、服饰、字画俱备,时代跨度从史前一直到民国。这个展馆是由北京大学考古专家学术支持的博物体验馆,专家们从几千万中国文物中精心挑选出来的100件文物,以此展示中国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每一件文物(高仿制品)都是开放的,可以触摸体验的,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局限。百件文物中就有一件与宋代饮茶文化关系非常密切的建窑黑釉茶盏,中国茶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为了演示这个茶盏的使用方法,鸣鹤书苑和朴素生活体验馆,特意举办了这一场点茶体验活动。在此之前,还曾举办过古代服饰与礼仪体验活动、古代青铜器制作体验活动,都与博物体验馆的展品有关。刘先生介绍说,博物体验馆每一件都可以做体验,今后将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在器用的体验中,领悟古代文化。

迤西回族茶俗:婚丧嫁娶宴请待客均以茶为敬


茶叶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失的元素,我国作为一个茶文化大国和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茶习俗,回族也不例外。在当今以酒为敬的社会中,回族却禁酒,反而以茶为敬,不管是宴请待客、节日礼仪、婚丧嫁娶……都少不了茶,这也是惟回族独有的文化特色。

回族钟爱茶,同时对饮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茶道,回族家最常饮用的是苦而香纯的烤茶,在招待贵客时煨烤茶、冲糖茶、沏花茶时都要敬这道茶。

回族茶文化

回族家最喜欢烤茶,茶叶选用青茶或焙制的绿茶。选用陶釉或纯粹的土瓦茶罐,在火塘边或者是火炉上,用炭火(非明火)边烘边抖,直到茶叶呈赤黄色散发出喷鼻的香味,便恰到好处。精细的方法俗称“百抖茶”,即是慢烤细抖,掌握好火色,烤好后,稍停片刻,便将滚开水徐徐倒入茶罐内,随着茶水沸腾慢慢加添。这头道茶味道浓量多,却是香气扑鼻,味甘而苦名叫“老苦茶”。喝后回甜甘纯,有心舒胸畅之感,且赋有苦中有甜,以苦为乐的人生意义。二道茶是“甜茶”,也叫糖茶,茶罐中放水靠火涨沸约十分钟,倒在茶盅内再放进核桃片末,片末要薄而脆,入口不用嚼即可以化,然后将另一水煮的泡姜糖水加入掺和,味道香甜带辣,有健胃发功润肺的作用。以此寓意生活先苦后甜,甜不忘苦,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干练利落不能拖泥带水之意。这第三道茶,把茶水再涨沸后,稍加茉莉、金银花、菊花的满盅茶,茶味道淡而甜,香郁爽口,暗喻人生平平淡淡,和和美美才是真。“苦甜淡”三道茶蕴含回族人家千百年间根植于玉洱银苍间所品味出的一种人生哲理,做人一辈子的三步曲。

回族人家沏茶、饮茶、敬茶都很讲究,盛茶汤的要用细白瓷盅,先用温水将茶盅烫洗后,才将茶汤一一倒入盅内,茶水不能太满,一般是一次倒入的茶水一口有余,当在倒茶水时发现某一盅茶汤中有一直立浮动的茶梗喻意“茶客”到家,就要将这杯茶敬给最长、最尊贵的客人,然后才按年龄大小、辈份敬茶。在向客人敬茶时,同时要端上糖果、点心或是一些糯米做的甜食,喻示着这主人热情好客,女主人能干会持家。在客人面前,一般家里的妇女、小孩都不陪坐,沏好茶做好甜食端上桌后,她们都要退让出去。

在大理、巍山、洱源一带回族之间的礼仪交往都是敬送糖、茶为主,看望老人不能空手前往,都要准备一份上好的茶叶和糖;回族家请“园经客”(在特定的纪念日敬诵全本《古兰经》而邀请亲朋好友团聚),被邀者一般都要送给主人茶叶、糖果、糕点以表寸心;再者回族青年之间恋爱相好,处一段时间以后,男方父母到女方家求亲要送上一份茶、糖,叫“开口糖”;回族之间助丧、悼念到死者家一般称“点茶”。从诸多方面的礼仪习俗中可以看出“茶”在回族的生活中是一种不可缺的生活物质元素,回族在自己的生活习俗中赋予“茶”一种生命的情感,一种感情的寄托。从某种意义上讲茶叶这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饮品,来到回族的生活中已经不是一种纯粹意义的物质价值,它更是蕴涵了一种感情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平时一般的宴席桌面上就不敬“三道茶”,只敬客人烤茶。结婚男方到女方家接新娘要先敬上一盅“糖茶”;女方家送亲到新郎家第一时间也是敬一盅“糖茶”。到晚间请阿訇证婚念“喜经”也要敬客人“糖茶”,喻示一对新人美满幸福。

回族生活中对茶有许多的饮用方式,每一种饮茶方式都有它特殊的功效和寄予表达的意义。在茶的饮用上他们还创造了一些有益健康和治病方式。在我小的时候记得外婆给我喝过一种茶,是将核桃仁用羊油烤糊,然后将烤糊后的核桃仁捣成碎末,用茶水和红糖水掺合,吃这种糊核桃茶能起到消食健胃治疾的功效,饮过之后对我消化不良的胃疾很有帮助。

回族对茶情有独钟,这跟回族的信仰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回族大多习惯饮绿茶,抓一把吹口气在鼻子上闻一闻,就知道这茶好不好,经不经泡。

与女子有关的茶俗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

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象征。明代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故历代都将"茶"视为"至性不移"的象征。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紧贞不移";茶树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爱情"坚贞不移",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祝福新人"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故世代流传民间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了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茶"成了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称"下茶"、"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受茶"、"吃茶",即成为合法婚姻。如女子再受聘他人,会被世人斥为"吃两家茶",为世俗所不齿。

民间向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三茶":旧时在江浙一带,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其中"三茶",即为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也有将"提亲、相亲、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称'三茶"。"三道茶":举行婚礼时,还有行"三道茶"的仪式。第一道为"百果";第二道为"莲子或枣子";第三道才是"茶叶",都取其"至性不移"之意。吃三道茶时,接第一道茶要双手捧之,并深深作揖。尔后将茶杯向嘴唇轻轻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依旧如此。至第三道茶时,方可接杯作揖后饮之。

订亲茶

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后即举行定亲仪式。这时双方须互赠茶壶十二把并用红纸包花茶一包,分送各自亲戚,谓之"定亲茶"。

亲家婆茶

女儿出嫁后的第三天,父母亲要去看望女儿,称谓“望朝”。望朝时,父母亲要随身带去一两左右的“谷雨”前茶、半斤烘青豆、二两橙子皮拌野芝麻,这种茶称为“亲家婆茶”。

请新娘子茶

新娘子家的亲戚、好友和客气的老邻居,都要在新娘子出嫁的当年请新娘子去喝茶。如系远亲,也可在一年的正月里。新娘子回娘家做头趟时补请。

打茶会

年轻的嫂嫂、年长的婆婆每年在本地村坊里,要相互请喝茶3--5次。当地人称“打茶会”。一般,事先约好到哪家。主人在约好的那天下午,就劈好柴,洗净茶碗和专煮茶水的茶罐,在家等候着姐妹们的到来。客人一到,主人就拿出她珍藏在家中石灰缸、甏、罐的细嫩芽茶,撮上一撮放在茶碗里,并加入各色佐料,再冲入沸水,双手一碗碗地端到客人面前桌上。花花绿绿的茶汤,边品茶边拉家常。她们之中,有的拖儿带女,有的手拉孙儿孙女,有的边做针线边品茶叶,淡笑风生,热闹非凡。

毛脚女婿茶

还未出阁的大姑娘家里,来串门作客的小伙子特别多。因此,姑娘家都要备上好茶,招待来客中的“未来女婿”。

三碗茶

春节期间作客,女主人先给客人端上一碗甜茶(糖汤),然后送上一碗烘青豆加胡萝卜丝的咸茶,再后泡上一碗细嫩的香绿茶。

新娘子茶

望朝之后,婆婆要到新娘子的娘家请亲家的亲属好友和长辈们到新娘子家去喝“新娘子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78593.html

上一篇:铁观音故乡安溪60万亩茶园安全过冬

下一篇:普洱茶是黑茶吗 普洱茶和黑茶有什么区别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