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少数民族茶文化:佤族民俗与喝茶种茶的传统

2019-11-30

佤族是东南亚地区比较常见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以及缅甸地区。佤族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佤语,但是没有通用文字。佤语目前还保留着传统的作业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习惯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在中国佤族集聚地区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思茅地区的佤族主要分布在西盟、澜沧和孟连,其他县市和西双版纳有少量分布,全区1990年有人口13.7万人。佤族人喜欢嚼槟榔、抽草烟、喝浓茶。佤族盖新房,要举行贺新房仪式,贺新房的由家长带队,领着一群老人和小孩每人带上礼品从外面进入房内,礼品有水酒一缸、糯米饭一锅、茶叶一包、盐巴一块等。

喝浓茶是佤族的一种嗜好,冲茶方式也很特别,要先把茶叶放进小铁锅里炒至焦糊,再放入水煮十多分钟,然后倒在土碗中饮用。初饮者,感到苦涩难咽,过几分钟,一股甜味又回荡口舌。喝一杯浓茶,便可长时期解渴。佤族外出劳动或远行而归,都要煮浓茶喝。澜沧文东佤族在订婚进行到第三天,抢姑娘杀鸡看卦的“地亚”时,未婚夫和媒人,要请上一个“招拉姆”帮忙的人,带上一束芭蕉、一包茶叶、一包烟和一瓶酒把姑娘送回家,同时正式向姑娘的父母求婚。送订婚礼“都帕”时,礼品中也必须送有茶叶。送结婚礼“结拉”时,礼品中也要有一斤茶叶。举行婚礼“汝戛包”时,请来吃酒祝贺的人要送礼物,礼物中一定要有一碗米、一包茶叶、一块盐巴,礼物只能是单数。

澜沧文东芒堆佤族特别重视茶礼“结拉”,他们有喝茶种茶的传统,在田边地头和寨子的水源头都有古老茶园,芒堆人的格言说:“野茶是奶,家茶是母,”他们认为没有“结拉”茶礼就不能结婚。佤族丧葬实行土葬,老人死后,用麻布裹尸后停放在主火塘左边,晚上在“魔巴”带领下,众人围火塘跳“布朗隆归”舞,亲友带一瓶酒、一包茶作为丧礼。在佤族文化的各种歌谣中,常常用拟人和比喻、隐喻手法来抒发人的喜怒衰乐和悲欢离合情杯。其中,茶叶、甘蔗、槟榔、芭蕉、葫芦、田地房屋、山川竹树等都是歌谣比兴的对象,茶叶就是常用的比喻、隐喻物种。

cy316.com扩展阅读

少数民族茶文化:回族的窝窝茶


回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现在主要分布在我国宁夏、新疆地区。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少数民族或多或少会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回族也不例外。在回族比较受欢迎的当属“窝窝茶”了。那么,什么是“窝窝茶”?这种茶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回族的窝窝茶

回族的"窝窝茶"是盖碗茶的一种,是放冰糖的盖碗茶。 盖碗茶因配料不同有不同的茶名,如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等。

“盖碗茶”,回族传统饮茶风俗。回族的盖碗亦称三炮台。因盛水的盖碗由托盘、喇叭口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故称盖碗或三炮台。盖碗茶因配料不同有不同的茶名,如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等。用滚开水沏成。给客人上茶,要在吃饭前。倒茶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茶料,然后冲开水加盖,双手捧送,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种类]

一般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五香茶(冰糖、茶叶、桂圆、葡萄干、杏干),八宝茶(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白糖、茶叶)等。回族讲究沏茶,认为用雪水、泉水沏茶最佳。

[饮用]一般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自己的身体状况配出不同的茶。夏天多茉莉花茶、绿茶、冬天多饮陕青茶。驱寒和胃饮红糖砖茶,消积化食饮白糖清茶,清热泄火饮冰糖窝窝茶,提神补气、明目益思、强身健胃、延年益寿饮八宝茶。喝盖碗茶时,用托盘托起茶碗,用盖子“刮”几下,使之浓酽。然后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用嘴吸着喝。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去吹飘在上面的茶叶,不能接连吞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当喝完一盅还想喝时,碗底要留一点水,不能喝干。

以上就是关于回族“窝窝茶”的内容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回族的窝窝茶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盖碗茶,但是和普通发盖碗茶不同的是,这种茶的配料十分丰富,各种佐料竞相添加,茶杯中不仅仅只有茶叶,因此在饮用上口感是十分丰富的。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少数民族茶俗之——畲族宝塔茶文化婚俗


畲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其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及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婚嫁、祭祀、节庆、茶饮等生活习俗,并保留至现在。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60多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畲族人自称“山客”,古称“輋人”或“畬民”,通用汉语。

畲族茶史溯源应在陆羽《茶经》问世以前。《茶经》问世于唐·建中元年(780年),而根据浙江景宁畲族调查记载:“唐·永泰二年丙午(766年),即有雷姓畲民从福建的福州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南坑迁往浙江处州青田县一带山区,砍伐山林,开垦田园”,种植茶树,已有1200多年历史。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志也记载:唐·咸通二年(861年),惠明和尚建寺山中,和畲民在寺周围辟地种茶……至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闽东福安(坦洋工夫茶的产地)县志也载:这里在唐代就开始种茶,并有“比屋皆饮”之风。在1000多年前的福建长汀宣城畲族聚居点的上畲、中畲、下畲等村,就有“上畲上畲,无水煎茶”的民谚。可见在1000多年以前茶就与畲族人民结下不解之缘,形成畲山无处不种茶、畲民无时不喝茶的习俗。

茶之所以被婚嫁男女所青睐,是因为古人认为“茶树为常青树,是至性不移之物”。正如明·郎瑛所说“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而婚嫁用茶,在畲族中突出表现为“畲族宝塔茶”。

畲族“宝塔茶”是福建福安畲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婚嫁习俗,曾在福安与霞浦交界的松罗、溪尾一带畲族聚居地广为流传。这一婚嫁礼仪习俗将茶礼提炼、升华到一种独特的境界,成为畲族风情活动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民族习俗活动之一。

“宝塔茶”文化说的是,畲族青年男女于结婚的前两天,男方必须挑选一位精明能干、能歌善舞的男子,当“亲家伯”或称“迎亲伯”,全权代表男方,挑上猪肉、禽蛋等聘礼,前往女家接亲。女家见“亲家伯”来,立即开大门鸣炮迎接,“亲家嫂”则搬一张板凳放在厅堂的左首让他入座:“亲家伯”要懂得谦让,把板凳挪到右边就座。接着,“亲家嫂”向他敬烟,但这时“亲家伯”要拿出自己的烟,先敬“亲家嫂”及其在场的人们。否则,就会被视为无礼,便点着鞭炮扔到他脚边,轰他,烧他的衣裤,取笑他。

男方送来的礼品要一一摆在桌上展示。“亲家嫂”会取猪肉、禽蛋等过秤,亲家伯一语双关地问道:“亲家嫂,有称(有亲)无?”亲家嫂连声答道:“有称(有亲)!有称(有亲)!”接着,“亲家嫂”用樟木红漆八角茶盘捧出5碗热茶,这5碗热茶像叠罗汉式叠成3层:一碗垫底,中间3碗,围成梅花状,顶上再压一碗,呈宝塔形,恭恭敬敬他献给“亲家伯”品饮。“亲家伯”品饮时用牙齿咬住宝塔顶上的那碗茶,以双手挟住中间那3碗茶,连同底层的那碗茶,分别递给4位轿夫,他自己则一口饮干咬着的那碗热茶。这简直是高难度的杂技表演!要是把茶水溅了或倒了,不但大伙无茶喝,还会遭到“亲家嫂”的奚落。

“亲家嫂”向“亲家伯”敬“宝塔茶”时,通常还有一段对歌习俗。例如,当“亲家嫂”端出“宝塔茶”时,就会唱道:“茶是好茶,我说大哥呀,茶是小姑子亲手采的,就等这一天来临好敬客。一碗一碗垒起,一天一天盼啊,日子都已垒成塔。人是佳人,小姑子要出阁,就请大哥你喝下这一碗碗茶。” 此时,“亲家伯”也以歌回应:“茶是好茶,我说大嫂呀,这茶是我家小弟亲手帮着做的,正配大嫂的好手艺。这一碗碗呀,情浓于茶。人是俊郎,小弟今天迎娶佳人,我说大嫂呀,一碗一碗拆下喝了,好日子还得从头来。”

有时“亲家嫂”向“亲家伯”敬“宝塔茶”时,唱的是:“迎新花轿进娘家,大男细女笑哈哈;树梢橄榄果未黄,先敬一盘‘宝塔茶’。”唱罢即给“亲家伯”敬茶,但“亲家伯”不能马上用手接第一碗茶,而要先和唱一段:“端凳郎坐真客气,又来泡茶更细腻;清水泡茶甜如蜜,宝塔浓茶长情意。”唱毕才按上述的办法去接“宝塔茶”,并加以分发,且喝完。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壮族“甜茶”是壮族人民的传统饮品,有很多讲究的茶礼。壮族男青年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就给他敬一杯茶。如果茶中放有糖,男青年饮“甜茶”,就表明姑娘同意了;如果没放糖,则表示不同意。这种表达的方式,既特别又含蓄。

佤旗“苦茶”其煮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度,一口气喝下。茶水苦涩难忍,但喝后顿觉清凉爽口,回味无穷。

苗族“花茶”苗族同胞用冬瓜片、橙子皮切成小薄片,在上面刻出各种图案,再同桂花、白糖一起制成待客的“花茶”。为表达对贵客的敬意,茶杯里常有“祥”、“祝福”之类的花茶片。花茶还是苗家青年恋爱中的传情物。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求婚,如果姑娘敬给小伙子的花茶里,有两片“并蒂荷花”和两片“喜鹊对鸣”,表示姑娘同意;如果茶杯中只有三片花茶,则表示不同意。

回族“八宝茶”回族同胞常用此茶招待临门的贵宾。这种茶掺有杏干、桂圆、荔枝、葡萄干等,喝起来香甜可口,有滋阴润肺,清咽利喉之奇效。

东乡族“盖碗黄茶”东乡族同胞用“盖碗黄茶”待客。其做法是用铜壶(或瓦壶)将茶煮沸后,在盖碗里放一小块糖和一点具有松香味的黄茶,在客人吃饭或坐在炕上谈天时,即献上盖碗黄茶。

白族“烤茶”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烤到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杯,敬给客人。

藏族“酥油茶”其做法: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每有宾客来访,全家在帐蓬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彝族“腌茶”这是云南山区的部分彝族同胞喜爱的一种“茶”。将采下的鲜茶放入灰泥缸中,边放边压,直到压满,最后用重盖子压紧,数月后,即制成味道独特的“腌茶”。

蒙古旗“奶茶”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奶皮子、炒米等,其味芳香、成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他们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少数民族喝什么茶?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民俗也是多姿多彩,作为茶文化大国,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在喝茶上也都有自己的讲究,都各有特色,那么,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日常饮茶都喝哪些茶呢,有什么茶俗?

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饮茶品类

(01)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藏族酥油茶

(02)维吾尔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03)蒙古族: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0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05)哈萨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06)壮族:打油茶、槟榔代茶。

(07)彝族:烤茶、陈茶。

(08)满族:红茶、盖碗茶。

(0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10)黎族:黎茶、芎茶。

(11)白族:三道茶、烤茶、雷响茶。

白族三道茶

(12)傣族:竹筒香茶、煨茶、烧茶。

(13)瑶族:打油茶、滚郎茶。

(14)朝鲜族:人参茶、三珍茶。

(15)布依族:青茶、打油茶。

(16)土家族:擂茶、油茶汤、打油茶。

(17)哈尼族: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

(18)苗族: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19)景颇族:竹筒茶、腌茶。

(20)土族:年茶。

(21)纳西族: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

(22)傈僳族: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

(23)佤族: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

(24)畲族:三碗茶、烘青茶。

(25)高山族:酸茶、柑茶。

(26)仫佬族:打油茶。

(27)东乡族: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28)拉祜族: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29)水族:罐罐茶、打油茶。

(30)柯尔克孜族:茯茶、奶茶。

(31)达斡尔族:奶茶、荞麦粥茶。

(32)羌族:酥油茶、罐罐茶。

(33)撒拉族: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34)锡伯族:奶茶、茯砖茶。

煨茶

(35)仡佬族:甜茶、煨茶、打油茶。

(36)毛难族:青茶、煨茶、打油茶。

(37)布朗族:青竹茶、酸茶。

(38)塔吉克族:奶茶、清真茶。

(39)阿昌族:青竹茶。

(40)怒族:酥油茶。盐巴茶。

(41)普米族:青茶、酥油茶、打油茶。

(42)乌孜别克族:奶茶。

(43)俄罗斯族:奶茶、红茶。

(44)德昂族:砂罐茶、腌茶。

(45)保安族:清真茶、三香碗子茶。

(46)鄂温克族:奶茶。

(47)裕固族:炒面茶、甩头茶、奶茶、酥油茶、茯砖茶。

(48)京族:青茶、槟榔茶。

(49)塔塔尔族:奶茶、茯砖茶。

(50)独龙族:煨茶、竹筒打油茶、独龙茶。

(51)珞巴族:酥油茶。

(52)基诺族:凉拌茶、煮茶。

(53)赫哲族:小米茶、青茶。

(54)鄂伦春族:黄芹菜。

(55)门巴族:酥油茶。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赫哲族人历史上很少吃茶外,其余各民族都有饮茶的习俗。

少数民族茶俗之——哈萨克族的奶茶文化


哈萨克族是我国新疆北部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哈萨克族人长期以来都过着季节性的迁徙生活。和其他地区的人们一样,哈萨克人也喜欢饮茶,不过他们的茶通常带有游牧民族的特色——奶茶。哈萨克族人民嗜好奶茶,他他们常说:“无茶则病”。奶茶已经成为新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哈萨克人煮奶茶

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萨克族,茶在他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看成与吃饭一样重要。他们的体会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劳动有劲;三天无茶落肚,浑身乏力,懒得起床”。

哈萨克族煮奶茶使用的器具,通常用的是铝锅或铜壶,喝茶用的大茶碗。煮奶时,先将茯砖茶打碎成小块状。同时,盛半锅或半壶水加热沸腾,随着抓一把碎砖茶入内,待煮沸5分钟左右,加入牛(羊)奶,用量约为茶汤的五分之一。轻轻搅动几下,使茶汤与奶混和,再投入适量盐巴,重新煮沸5-6分钟即成。讲究的人家,也有不加盐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这样才算把一锅(壶)热乎乎、香喷喷、油滋滋的奶茶煮好了,便可随时供饮。

北疆民族兄弟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如果有客从远方来,那么,主人就会立即迎客入帐,席地围坐。好客的女主人当即在地上铺一块洁净的白布,献上烤羊肉、馕(一种用小麦面烤制而成的饼)、奶油、蜂蜜、苹果等,再奉上一碗奶茶。如此,一边谈事叙谊,一边喝茶进食,饶有风趣。

主人把砖茶捣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卷着茶末哗哗响起时,倒进鲜牛奶熬开后,便可喝了。喝着这样的奶茶,从风雪严寒归来的牧人顿时暧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抓饭、几块羊肉、几块奶酪,就是一顿美餐了。

喝奶茶对初饮者来说,会感到滋味苦涩而不大习惯,但只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

半月,就会感到喝奶茶实在是一种补充营养和去腻消食不可缺少的饮料,对于当地牧民“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云南少数民族的饮茶风俗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差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不一样。云南被成为“茶的故乡”同时云南也有26个少数民族,无论是哪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特色的饮茶风俗。云南少数民族最早将茶作为祭祀用,甚至有“无茶不祭”之说,后来渐发展出各民族独具特色饮茶方式,如藏族酥油茶、回族盖碗茶、自族的三道茶、布朗族酸茶、布朗族锅帽茶、佤族擂茶、傣族三昧茶、纳西族龙虎斗茶等。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

竹筒茶

竹筒茶:将清毛茶放入特制竹筒内,在火塘中便烤边捣压,直到竹筒内的茶叶装满并烤干,就剖开竹筒取出茶叶用开水冲泡饮用。竹筒茶既有浓郁茶香,又有清新竹香。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德宏州傣族同胞喜欢饮这种茶。

白族三道茶:三道茶是大理白族节庆婚嫁时敬献宾客的饮品,同时也是一种礼仪形式。三道茶独特之处就在于,各道茶各有特点,可概括为"头苦二甜三回味"。白族三道茶除美味可口,饮来别有情趣外,由于先苦后甜,再回味,颇具生活哲理。所以深受白族群众喜爱并发展成一种完整的茶文化礼仪。

龙虎斗茶: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纳西族,喜欢将茶叶在瓦罐中熬浓汤,冲放到事先装有酒的杯子里与酒调和,有时还加上一个辣子,当地人称它为"龙虎斗茶"。喝一杯龙虎斗茶,全身便会热乎乎,睡前喝一杯,醒来会精神抖擞,浑身有力。

龙虎斗茶

锅帽茶:在锣锅内放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用双手端紧锣锅上下抖动几次,使茶叶和木炭不停地均匀翻滚,等到有屡屡青烟冒出能闻到浓郁茶香时,便把茶叶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拣出去,再把茶叶倒回锣锅内加水煮几分钟就可以了。布朗族同胞喜欢饮锅帽茶。

盖碗茶: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等,然后冲入沸水盖好盖子。来客泡盖碗茶要在吃饭前冲泡,倒茶是要当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手托碗捧送,以示对客人尊敬。沏盖碗茶是回族同胞饮茶习俗。

云南少数民族的饮茶风俗不止这些,更多的需要人们去发现,去研究。茶叶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占据着重要地位,在长期的饮用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不一般的古朴而有趣的饮茶风俗。

少数民族有哪些


壮族"甜茶"

这是壮族人民的传统饮品,有很多讲究的茶礼。壮族男青年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就给他敬一杯茶。如果茶中放有糖,就表明姑娘同意了;如果没放糖,则表示不同意。这种表达方式,既特别又含蓄。

佤族"苦茶"

其做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度,一口气喝下。茶水苦涩难忍,但喝后顿觉清凉爽口,回味无穷。

苗族"花茶"

苗族同胞用冬瓜片、橙子皮切成小薄片,在上面刻出各种图案,再同桂花、白糖一起制成待客的"花茶".为表达对贵客的敬意,茶杯里常有"吉祥"、"祝福"之类的花茶片。花茶还是苗家青年恋爱中的传情物。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求婚,如果姑娘敬给小伙子的花茶里,有两片"并蒂荷花"和两片"喜鹊对鸣",表示姑娘同意;如果茶杯中只有三片花茶,则表示不同意。

回族"八宝茶"

回族同胞常用此茶招待临门的贵宾。这种茶掺有杏干、桂圆、荔枝、葡萄干等,喝起来香甜可口,有滋阴润肺,清咽利喉之奇效。

东乡族"盖碗黄茶"

东乡族同胞用"盖碗黄茶"待客。其做法是用铜壶(或瓦壶)将茶煮沸后,在盖碗里放一小块糖和一点具有松香味的黄茶,在客人吃饭或坐在炕上谈天时,即献上盖碗黄茶。

白族"烤茶"

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蛊,敬给客人。

彝族"腌茶"

这是云南山区的部分彝族同胞喜爱的一种茶。做法是将采下的鲜茶放入灰泥缸中,边放边压,直到压满,最后用重盖子压紧,数月后,即成了味道独特的"腌茶".

蒙古族"奶茶"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兑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奶皮子、炒米等,其味道芳香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他们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藏族"酥油茶"

其做法是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每有宾客来访,全家人在帐篷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用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大江南北 少数民族皆好茶 关于少数民族皆好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大江南北 少数民族皆好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他们也和汉族一样,把茶奉为最佳饮料,也有以茶待客的风俗,只是在具体饮用方法上,因为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饮茶礼节和习俗,在中华茶文化的园地中散发着独特魅力。

藏族的酥油茶

如果谈到对茶的喜爱,恐怕没有一个少数民族可与藏族相比,这是与藏族源远流长的饮茶历史分不开的。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她带去的嫁妆中就有茶叶。此后,随着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饮茶之风迅速遍及全藏,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中唐以后,汉地产的茶叶在吐蕃境内已应有尽有。宋朝时,中央政府分别在接近藏区的几个地方设立马市,专门进行以内地茶叶换取藏区马匹的贸易,这就是历史上说的“茶马互市”。至公元14世纪末,明太祖在今青海省会西宁等地设立了四个茶马司,一年内就以茶50多万斤换马13000余匹。

藏族同胞多生活在高原、草地,那里气候干燥、寒冷,他们以放牧或种旱地作物为生,当地蔬菜瓜果都是稀罕之物,生活以牛、羊肉、青稞以及乳酪等奶制品为主食,饮茶可以消除油腻、助进消化,促进血液循环和补充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正如《滴露缦录》一书中所说:“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正是由于这些长期的生活习惯及自然条件的影响,茶叶成为藏族同胞生活中最理想的饮料,故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他们最喜欢的是砖茶。砖茶,顾名思义,即是把茶压成块状的茶叶,这种茶叶不讲究几级几品,只要把老叶、老梗切碎压制成“砖”即可,不需要特别精细的制作。藏族同胞的饮茶方式同样表现出他们豪放的性格特征,一般每天要饮四遍茶,一天开怀畅饮上百碗,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据统计,他们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量已达8公斤,称得上“豪饮”了。

藏族同胞对酥油茶的配制和饮用习俗也很别致。首先用石臼将砖茶捣碎,放在盛有冷水的锅里用盛火熬煮,其间添几次冷水并充分搅动,然后用竹制过滤器滤去茶渣,茶汤倒入圆形的木质桶内,并加入酥油和少量盐,用脚踩住木桶外的皮绳以固定茶桶,用双手提动桶内的一木柄上下有节奏地搅动,但木柄不能提出茶汤面,否则茶会溢出桶外,充分搅动一两分钟,使酥油与茶水完全交融混为一体,酥油茶即告做成,如再放入奶粉、红盐(因盐中含有较多红土)之类,则更添其美色美味。打好后的酥油茶要立即倒入铜壶内,并煨在微火边,以保持一定的茶温,这样以便随时饮用和待客。

酥油茶喝起来咸里透香,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喝茶成为是藏族同胞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离不开茶,有些老人甚至会向别人唠叨,他因为茶喝得不够,所以才生了病。一般来讲,藏族同胞每天要喝“四遍茶”:第一次叫“斗麻”,一清早起来,先把碗底放上一撮炒面、一撮干奶酪和一片奶油,然后倒入茶水,茶喝够了,再把碗底的食物用手指搅成面糊吃下,这就是他们的美味早餐;第二次是正午时分,除了喝茶,还要吃一些烤饼、灌肠之类的冷食;第三次是下午茶,喝足茶以后,用手拌一碗糌粑吃;最后一次是晚茶,藏族同胞每当晚饭后,就围坐在牛粪火堆旁,捧着那色泽红润的热茶,边喝酥油茶边唱歌,一直要喝到睡觉前才罢休。

藏族同胞的好客也是人所皆知的,当地人把酥油茶作为招待客人的珍贵饮料,他们总是毕恭毕敬地把你请入帐篷,让坐在尊贵的位置上,斟满一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双手捧给客人,客人喝一口主人就随即倒满,始终保持满杯。如果将茶一饮而尽,就是要起身离去不再饮茶的表示了。盛酥油茶的茶具也颇具特色,他们认为用大碗饮茶会失去饮茶风味,因此最传统最常见的是一种木质的小型碗。游牧在外的藏族同胞总要随身携带一只木碗,走到哪里渴了,就拿出木碗随便走进哪家帐篷都会受到热情款待,而绝不会被人认为是失礼和可笑的。

茶在藏族同胞生活中的地位,就如一首民歌所唱的:

麋鹿和羚羊聚集在草原上,

草原上有花就更有幸福;

男女老幼聚集在帐房里,

帐房里有茶就更有幸福。

纳西、苗族的盐巴茶

盐巴茶是纳西族、苗族、彝族、怒族等云南境内少数民族普遍饮用的一种茶。它的制作方法是:将饼茶放入特制的小瓦罐内,经微火烤香,将沸水加入罐中,煨上几分钟,再将块盐(井盐)放在瓦罐茶水中浸几下即取出,使茶汤略有咸味即可,然后将罐中的浓茶倒入茶杯中,适当加开水冲淡,即可饮用,一般都是边煨边饮,一直到茶罐中茶味消失为止。盐巴茶汁呈橙黄色,喝起来咸中微带苦味,很受当地人的喜欢。这些民族的饮茶之盛也并不亚于藏族,当地人普遍反映:“一天不吃茶,走路脚打颤。”严重的还会头昏脑涨,四肢无力,以至影响正常的劳作,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害了“茶病”。现在,像怒族这样的少数民族一般全家每人一个茶罐,当地的俗语说:“包谷粑粑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玉米是怒族人生活中的主食,和茶叶相提并论,可见盐巴茶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分量。他们每日只吃两次正餐,却要饮三次茶,怒族地区广为流传着这样的饮茶谚语:

早茶一盅,一天威风;

午茶一盅,劳动轻松;

晚茶一盅,提神去痛;

一日三盅,雷打不动。

侗家人的煮油茶

大凡去过侗乡的人,都忘不了侗家人那清香爽口、充饥解渴、脆甜味浓、别具风味的“煮油茶”。侗族虽没有品茗的习惯,却有常年四季吃油茶的风俗。

侗家所用的茶,品种极其繁多,有自种茶,也有野生茶。采摘来的茶叶,先用开水略烫一下,使其柔软,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饭用的木甑内,用手压紧,约一寸厚时就隔着一层丝瓜布,再继续塞入。这样一层茶叶一层丝瓜布,直至塞满为止。茶叶经过蒸煮,自然黏合,取出晒干或晾干,像盘子一样的茶饼,就成了侗家常年储备的“煮油茶”原料了。

“吃油茶”侗语叫“记协”,一般每天吃两次。第一次是在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后,连同正餐共四顿。侗族人也非常好客,随时有客人到家,随时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妇操作,自有一套严格的配制方法。架一口铁锅,待锅里的茶油滚辣,将晒干的糯米饭粒(也叫阴米)放入锅内,立即膨胀如粒粒金珠。米花炸好,又炸黄豆或花生备用。然后往锅里放一把灿米,炸焦时,从事先准备好的茶饼上撕下茶叶一起炒拌,片刻,闻到香味,立即冲入冷水。滚开一阵,再用自制的竹篾漏勺过滤,味浓的油茶水即成。这时候,主人在每个客人的碗里放一勺油炸米花和一撮黄豆或花生,冲瓢滚沸的油茶水,连同筷子一并递给客人,说一声“请吃茶”,当色香味俱全的煮油茶端到面前时,客人们已经垂涎欲滴了。但第一碗茶必须首先递给在座的长者或上宾,以示敬意。吃完第一碗茶,客人将空碗递还主人,主人再往碗里加入切成小片的糍粑、糯饭、籼饭、熟红苕等食物,面上放米花、黄豆,泡入茶水后,依次递给每个客人,吃油茶的人即使十个八个,主人是绝不会把茶碗递错,因为主人在桌上排列空碗时已心中有数了。如果吃饱了,就连同碗筷一起递还主人,或放在桌上,表示不吃了。侗家的这种吃油茶礼俗,真是既文明,又礼貌。

拉祜族的竹筒茶

竹筒茶,是云南省黑河两岸拉祜族颇有特色的一种饮料。他们先将春天的嫩茶叶摘下来,炒揉好后,装入砍来的新嫩毛竹筒内,塞得严严实实后封闭筒口,放在火塘边慢慢烤干,然后劈开竹筒,筒内的茶叶就成了一个圆柱体茶柱。以此泡出来的茶水,色味纯正、清冽,既有茶香又有竹香,拉祜族人称这种“竹筒茶”为“瓦结那”(即“竹香茶”的意思)。如有客人到家,主人用小刀削下一小块,放入小茶罐,冲进开水,稍待片刻,便倒出第一碗茶。他们的规矩是主人喝了头碗茶,才双手将第二碗茶敬给客人,而且客人也要用双手去接,主人才把你看作“呀嗟”(朋友)。为什么头碗茶是主人喝呢?这里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没有毒,二是先尝尝可不可口。拉祜族人的纯朴可爱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本文《大江南北 少数民族皆好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2020少数民族的特色茶——姑娘茶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少数民族的特色茶——姑娘茶》内容,感谢阅读!

姑娘茶是布依族的特色茶叶,布依人因为所处环境多山地,各种珍稀植物众多,所以布依人的茶叶都是自己采集自己制作,不仅采茶,还会采集一些其他可食用的植物。

然后会将这些植物与茶混合一处加工,再加上金银花,做成混合茶叶,这种茶的口感比较独特,芬芳醇厚,并且还有很好的医用价值,比如可以清热提神,是当地比较流行的饮料。

而姑娘茶便是布依人用特殊的方法做出的茶叶,这种茶十分名贵,名贵的不是价值,而是意义。姑娘茶是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而成,制好之后是不会发售的,只会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再或者是姑娘谈恋爱的时候,以及定亲的时候,将姑娘茶送给自己的爱人作为定情的信物,意指姑娘的感情和姑娘茶一样的纯真。

布依族中,茶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塘上的茶壶,整日里热气腾腾,他们习惯相互往来,相互敬茶,谈古论今,其乐融融,茶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

同样讲求茶之道的还有台湾,在男婚女嫁的场合,茶礼向来不可或缺,有极严格的要求。这种茶之风在宋朝的时候曾经十分兴盛,现在也很有必要继续倡导。我们喝茶,需要像喝姑娘茶一样,要懂得品味其中情感,如此就会多一些平和从容,多一些感恩珍惜,会领悟到很多人生道理,由内而外完善自我,澄澈自我。

本文《少数民族的特色茶——姑娘茶》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我国55个少数民族喝的是什么茶?


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不同时期茶俗的原形轨迹,虽然传说神农氏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发现了茶,而且已经掌握了茶叶的基本的用法,但是把茶叶当成一种精神享受,有记载的是在西汉开始的.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无度之风。到了唐代的时候茶道风行,陆羽撰写了世界上的第一部关于茶的书,提出了一整套的有关茶叶的文化、艺术、思想等等。

到了宋代是茶文化的发展的最关快也是最深入的时期,也是上下连接和过度的时期。什么是深入发展呢?是既有豪华机致的宫廷饮茶文化,有带动普通的百姓的饮茶的文化。那么上下连接又是怎么讲呢?它就是继承和发扬了在唐代已经有了的精神意趣的茶文化。更深一步的把儒学的内省的观念特切的加入到了饮茶之中,又将喝茶在各个阶层生活和礼仪之中贯穿起来,以后一直延续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

中华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俗也多姿多采。而饮茶是中华各族的共同爱好,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现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日常饮茶品类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01)藏族: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02)维吾尔族: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03)蒙古族: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04)回族: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05)哈萨克族: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06)壮族:打油茶、槟榔代茶。

(07)彝族:烤茶、陈茶。

(08)满族:红茶、盖碗茶。

(09)侗族:豆茶、青茶、打油茶。

(10)黎族:黎茶、芎茶。

(11)白族:三道茶、烤茶、雷响茶。

(12)傣族:竹筒香茶、煨茶、烧茶。

(13)瑶族:打油茶、滚郎茶。

(14)朝鲜族:人参茶、三珍茶。

(15)布依族:青茶、打油茶。

(16)土家族:擂茶、油茶汤、打油茶。

(17)哈尼族: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

(18)苗族: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19)景颇族:竹筒茶、腌茶。

(20)土族:年茶。

(21)纳西族: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

(22)傈僳族: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

(23)佤族: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

(24)畲族:三碗茶、烘青茶。

(25)高山族:酸茶、柑茶。

(26)仫佬族:打油茶。

(27)东乡族: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28)拉祜族: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29)水族:罐罐茶、打油茶。

(30)柯尔克孜族:茯茶、奶茶。

(31)达斡尔族:奶茶、荞麦粥茶。

(32)羌族:酥油茶、罐罐茶。

(33)撒拉族: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34)锡伯族:奶茶、茯砖茶。

(35)仡佬族:甜茶、煨茶、打油茶。

(36)毛难族:青茶、煨茶、打油茶。

(37)布朗族:青竹茶、酸茶。

(38)塔吉克族:奶茶、清真茶。

(39)阿昌族:青竹茶。

(40)怒族:酥油茶。盐巴茶。

(41)普米族:青茶、酥油茶、打油茶。

(42)乌孜别克族:奶茶。

(43)俄罗斯族:奶茶、红茶。

(44)德昂族:砂罐茶、腌茶。

(45)保安族:清真茶、三香碗子茶。

(46)鄂温克族:奶茶。

(47)裕固族:炒面茶、甩头茶、奶茶、酥油茶、茯砖茶。

(48)京族:青茶、槟榔茶。

(49)塔塔尔族:奶茶、茯砖茶。

(50)独龙族:煨茶、竹筒打油茶、独龙茶。

(51)珞巴族:酥油茶。

(52)基诺族:凉拌茶、煮茶。

(53)赫哲族:小米茶、青茶。

(54)鄂伦春族:黄芹菜。

(55)门巴族:酥油茶。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赫哲族人历史上很少吃茶外,其余各民族都有饮茶的习俗。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77825.html

上一篇:普洱茶对香烟致癌物是有抑制作用的呢

下一篇:喝酥油茶的程序是怎样的?应该如何饮用酥油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