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唐朝人是如何喝茶的?这个组合茶器反映出的唐朝饮茶文化

2019-11-30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自古以来我国百姓的最佳生活写照,茶文化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大家都知道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现代人喝茶有千百种方式,茶饮种类也数不胜数,那么,在开始兴盛饮茶文化的唐朝,人们是怎么喝茶的呢?

2015年5月,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区发掘了24座墓葬,出土了碾、炉、盂、执壶、茶盘、盏灯,大部分能在唐代陆羽《茶经》找到原型。该茶具系列,为我国首次出土时代明确的组合茶器,能够反映唐代人碾茶、煮茶、分茶、饮茶的过程。

一曰茶粥。《茶经·七之事》:傅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茶粥者,茶汁所煮之粥也。唐人储光羲的《吃茗粥作》: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茶碾

二曰庵茶。《茶经•六之饮》有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此等饮茶之法,却与当今之法大相径庭。

茶炉

茶,于唐时,有药用之效。陆羽《茶经·七之事》引《神农·食经》中言:“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本草》载:“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为了使其药用之效得到更好的发挥,加入葱、姜、枣、橘皮等物,再佐之以盐调味,无怪乎陆羽会发出“斯沟渠间之弃水耳”,但习俗如此,却也无可奈何。不过,若有养生之人,也可一试唐人之煮茶法,将茶捣成末,佐以不同作料,或如刘琨所言“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茶经·七之事》),略解“体中溃闷”。

执壶

于陆羽而言,最好的饮茶之法则是煎茶之法:备器、炙茶、碾罗、择水、取水、候汤、煎茶、酌茶、啜饮。

茶盘

备器,就是准备好所需之物,然后就可以开始这项我们现在看起来较为繁琐的工程。

先是对茶饼施加以各种“酷刑”,炙烤之,使其香气更为浓郁,趁热装入纸袋中,候其凉,再碾成末,再用罗筛之使末大小均匀,好的茶末像米粒,不好的像菱角。

茶已齐备,水也是关键,《红楼梦》中,妙玉用来泡茶的水是梅花上的雪、旧年的雨水,对于陆羽来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而“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之后,便是煎茶所用之火,仍是要有高下之分,“其火,用炭,次用劲薪(谓桑、桐、栎之类也)。其炭曾经燔炙为膳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膏木为柏、桂、桧也,败器谓朽废器也)。”

茶炉

准备工作已齐备,最重要的步骤就开始了,《茶经》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于一沸时,可加少许盐调味,也可不加。二沸时,舀出一瓢水,随后用“竹笑”环搅水中心,用“则”量茶末,当中心投下。不消片刻,水的波涛溅出沫子,这时用先前舀出的水倒进以止其沸腾,使其生成“华”。华就是茶汤表面所形成的沫、饽、花,薄的称“沫”,厚的称“饽”,细而轻的称“花”。花似枣花、青萍、浮云、青苔、菊花、积雪。

茶汤也是有讲究的,茶汤初沸,要把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的味道不正。最先舀出的称“隽永”,放在“熟盂”里以备育华和止沸用。而后依次舀出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要次于“隽永”,第四、第五碗以后,一般就不可喝了。《茶经》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好茶,仅舀出三碗;差些的茶,可舀出五碗。煮水一升,酌分五碗。茶汤既成,就要趁热喝完。这时重浊凝下,精英浮上。冷则精英随气而散。

从上面这套组合茶器,我们能够推测出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人碾茶、煮茶、分茶、饮茶的过程,延续至今,中国茶文化之璀璨已经不是其他国家可比的,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Cy316.com延伸阅读

唐朝喝茶指南


炙茶、碾茶、过筛、煮水、加料、培育汤花、酌茶于碗,这一套动作全部做完,茶才算煮好。这个备茶的场景,我是在最近的一部电视剧《天盛长歌》中看到的。

其实我很少看国内的古装电视剧,原因无他,就是觉得剧情拖沓,又有很多地方不遵照史实,让人看了着实难过,但《天盛长歌》中这个煮茶的情节却引起了我的兴趣。

不管是盛装茶团的金银丝结条笼子,还是用作碾茶的鎏金鸿雁流云纹银碾子,亦或是给皇帝递茶时的琉璃茶盏,甚至到煎茶时生火挟炭的系链银头箸,熟悉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剧中使用的这一整套茶具和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的唐代秘藏金银器茶具一般无二。

《天盛长歌》不是第一个使用这套茶具复制品的艺术作品,艺术家赵梁的舞剧《幻茶谜经》创意也源自于这套茶具,并使用其一比一复制品入舞,结合金刚经的一些概念,演绎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

直到现在为止,这种方式在全国都实属罕见,毕竟即使是复制品,《幻茶谜经》中所使用的也是正式授权的国家三级文物。由此我们也大概能知晓,这套法门寺出土的金银茶具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文物的角度上来说,这套唐儇宗的供佛珍品,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全面展现了唐代帝王对茶文化的重视和供佛的虔诚。

如此繁复的一套茶具,使用起来自然也是有许多规矩,对此,宋代词人葛长庚的《水调歌头·咏茶》一词就对采茶、做茶、备茶、品茶等一系列流程做了十分细腻的描述: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从葛长庚的描述来看,即使到了宋代这种煮茶方式依然十分讲究,所以在唐朝使用这套茶具时,茶必然还没有彻底“平民化”。

由此熊猫君就要给在座各位一些建议了,倘若你梦回唐玄宗开元年代之前的唐朝,可千万别随便去一个街头饭馆要茶吃,即使是普通贵族官员或者平民家里也是没有的,在初唐时期,乳制品的普及程度比茶可高得多,想吃茶只能去寺庙里或是达官贵族家里才行。

就算真的要到了一碗茶,也要好好掂量一下才能下嘴,毕竟煮茶的时候除了茶叶,还会放例如橘皮、薄荷、姜、盐等,同茶叶一起烹煮——这一点在《天盛长歌》中也有体现。

陈凯歌拍摄的《妖猫传》中有一段日本来的大师空海同白居易在一起喝茶的片段,茶汤白绿,用的为点茶法,但唐朝通常却是煮茶法,茶汤也更偏向于熟普的颜色。

由于茶汤颜色的区别,彼时的人们会搭配不同的杯子。例如唐代常用青、白色的杯子,为了更好的映衬暖红色的茶汤,而宋代因为茶汤呈绿色,沫浡为白,所以常用黑色建盏凸显茶色。

在追求影视剧流量的当下,除了剧情的“爽”,节奏的快速,和宏大的场景外,也需要对这些传统文化做正确的还原,不管是茶道、香道还是书法、绘画,还是尽量以史实为依据的好,否则某天当真穿越过去,就真的成为“井底之蛙”了。

宋朝人如何饮茶?饮茶文化的发展


宋朝人基本上沿用唐朝人的饮茶方法,但是饮茶程序却没有那么多,“点茶”是当时所流行的,而与唐朝人的“煮茶”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之处在于“点茶”是用开水冲泡茶叶,不再是用水煮茶叶,这是饮茶的一大变革。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煮点法的发展吧。

宋代饮茶

煮点法的发展

1、灸棘:茶饼放太久香味会变陈,应先放于清洁的容器中用热水浸渍,以便将表面半凝固的膏刮除,再以铃钳夹住,用微火灸干。

2、碾茶:茶饼经过烘焙灸干后,包上一张清洁无味的白纸,用银制或铁制的茶碾击碎,碾茶的时间要短,动作愈快愈好,如此才能使茶色白,若耽搁过久,茶色即呈昏暗。

宋代饮茶

3、罗茶:棘团茶虽经碾碎,然并不十分匀细,须用茶罗筛出细粉,粗茶屑则弃之不用。茶罗的纲目愈细愈好,茶末细才能与汤完全融合,若粗则易沉淀于杯底。

4、候汤:宋代点茶则用汤瓶盛水煮汤,用来点冲盏中的末茶,称为点茶。汤瓶宜小不宜大,小则候汤较易,点茶注汤时也较易控制出水量。因为汤瓶口小,煮水时不易观察判断,汤应煮至何种程度也最难分辨,所以说“候汤”难也。又因候汤难以目测,故除陆羽的三沸“形辨法”外,尚有“声辨”和“气辨”法,以辨别汤之老嫩;而如何将茶汤控制得恰到好处,不老熟也不生嫩,确是需要相当的经验才可。

宋代饮茶

5、盏:用意如同今之温杯,即点茶前先用火盏使杯温热,如此茶末才能全融于汤中,若冷则茶末与汤分离。茶用以建安瓷最好,它呈深青色且有兔毫般的纹路,的身较厚,保温效果佳,不易冷却。温过的后,以铁匙或银匙量适量的茶末放入盎中,而置茶量也须适中,约一钱七分左右,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而聚。置好茶即可点茶了。

据《大观茶谕》记载有两种点茶法:一是静面点:将茶放于盎中徐徐提瓶环绕的缘注入热汤,再以筅轻轻摇动不使右茶的浮沫产生;二是一发点:此法是置茶于盎中后,提瓶将热水一口气注入,随注入,随手以“筅”用力搅拌,使茶泡漂浮。这两种点茶法都不是最好的。另有一种点法是先将盅中的茶粉调成糊状,然后将热汤环绕注入,不使汤与茶直接沾染,然后再加以搅拌而使茶汤均匀,这才是最好的点茶法。

我们都知道唐朝人饮茶会往茶叶里面添加葱、姜、橘皮等佐料,但在宋朝由于茶叶的品质不断得到提升,茶汤滋味也越来越佳,外加“点茶”的流行,就不再往茶叶里面添佐料了。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的煮点法的发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77118.html

上一篇:什么是茶膏?普洱茶膏有哪些功效?

下一篇:喝毛尖茶可以减肥吗?信阳毛尖茶减肥效果如何?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