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红曲的历史介绍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红曲的历史介绍”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曲的历史

相传红曲是在郑成功光复中国台湾后,由渡海而来的制酒匠所引进的。由于红曲适合潮湿的环境,因此红曲最早的落脚生长处就是在潮湿多雨的台湾宜兰。

早期中国台湾地区在制造红曲时,得先派人到中国内地购买以米饭和酒混合制成的“曲公”为原料,再以此作成曲种,并进一步制成曲种糟,最后将米饭与曲种糟混合,才能培育出红曲。

1931年,日本人从红曲中分离出一株红曲菌株,命名为“安卡”(现今红曲闽南语的发音),之后再经改良。当时的中国台湾省专卖局(台湾烟酒公司前身)所属的酒厂都以面包块接种“安卡”来培养“曲公”,中国台湾地区从此用这种“曲公”来制造红曲,便再也不用到中国内地去购买了。

为什么要喝乌龙红曲茶

乌龙红曲茶具有养颜美容、防止老化、降血压等对人体有保健的效果,特别是用于茶品内,饮用后在人体内有一种能够成功分解活性氧的酵素SOD,这种酵素是保持建康和美容养颜不可或缺的物质。而乌龙红曲茶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和SOD同样的功能,并且还可以促进提高SOD消除活性氧的功能。

cy316.com编辑推荐

饮茶的历史介绍


饮茶的历史

饮茶始于中国,中国人饮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究竟最早在何时开始饮茶呢?目前说法不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是在《本草》中记载的,但当时主要是做为药用,而真正的“茗饮”应是秦统一巴蜀之后的事。

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中国就已经有饮茶的习惯,但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在西汉末年王褒的《僮约》中,内有“烹茶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那是2000多年以前的事。许多书籍中都有“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之说。

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4年),不但饮茶已成为时尚,而且已有专门的饮茶用具,达到商品化的程度。不只在先秦,而且在秦汉直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秦汉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茶树的种植范围也逐渐扩大,由巴蜀扩大到湘、粤、赣地区。至于饮茶方式,在汉代已有完整的待客茶宴,饭后主人用茶器烹茶待客。到了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孙吴据有的现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的全部陆地,也是这一时期茶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在巴蜀一带的人民就有用茶和米膏制成茶饼的做法。喝茶时先把茶烤成红色,再捣成茶末,冲泡饮用,或用茶末和葱姜等食物,放在一起煮饮,前者是泡茶,后者是煮茶,煮茶在当时是饮茶的主要方式。到了晋代主要采用纯茶(而不是调和茶)进行烹煮饮用。

茶的悠久历史介绍


茶的起源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

在《史记 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

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 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

”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

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六堡茶的历史介绍


六堡茶是广西特有的传统名茶,属黑茶类。产于广西浔江、贺江、桂林、郁江、柳江和红水河两岸的山区,而以梧州苍梧县六堡镇所产的最为有名,故称六堡茶。

六堡茶久负盛名,脍炙人口,是我国历史名茶,已有1500多年的产制历史,清嘉庆年间就以其独特的槟榔香而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六堡茶受到追捧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梧州作为水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站,六堡茶顺着水上丝绸之路,远销港澳、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地区)。并且,由于地理气候炎热,两广地带历史上习惯于饮凉茶,而同时具有凉茶功用和药用保健的六堡茶便受到青睐而得以普及,并随两广下南洋的华人传遍港澳呵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清嘉庆年前后,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就已普及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暑的生活饮品。随着六堡茶在海外市场的盛行,两百多年来,六堡茶就一直作为海外游子的家乡特产成为当地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对发展海外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到了抗战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呵生产力低下等原因,六堡茶的生产和出口几乎出现停滞。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恢复生产。还有部分六堡茶曾作为地方土特产品送上北京,许多中央领导也很喜欢喝;原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特别喜欢家乡的六堡茶。

茶史介绍:绿茶的历史起源


绿茶是六大茶类之一,有“茶叶之子”之称,绿茶的种类数不胜数。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那么,你知道绿茶的历史起源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

《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川北(七佛贡茶)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

绿茶据传发源于湖北省赤壁市。元朝末年,朱洪武率领农民起义,羊楼洞茶农从军奔赴新(疆)蒙(古)边城。他们在军中见有人饭后腹痛,便将带去的蒲圻绿茶给病者服用。服后,患者相继病愈。这件事被朱洪武得知,他记在了心里。

当了皇帝后,朱洪武和宰相刘基到蒲圻找寻隐士刘天德,恰遇在此种茶的刘天德长子刘玄一,刘玄一请朱皇帝赐名。朱洪武见茶叶翠绿,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赐名“松峰茶”,又将长有茶叶的高山,命名为松峰山。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饮羊楼松峰茶成习惯,遂诏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因此,刘玄一成为天下第一个做绿茶的人,朱元璋成为天下第一个推广绿茶的人,羊楼洞成为天下最早做绿茶的地方。

绿茶的起源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说绿茶的种类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这么多的,而是慢慢的发展而成的,你记住了吗?

茶马古道的历史发展介绍


茶马古道的历史发展

我们可以查到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输出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中国与蒙古的边境上就有中国商人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卖出茶叶。到了隋唐时期,随着边境贸易的逐渐扩大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茶叶以茶马互市的方式,经由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输送,中途穿过西伯利亚,最终到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自唐代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采取积极手段控制与藏区的茶马交易。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互市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贸易主要在陕甘地区进行,用来交换马匹的茶叶来自于四川,同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两地设置了榷茶和买马司。元朝时期则废止了曾在宋代实行的茶马贸易。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这种茶马治边政策,而且予以加强,用这项政策来统治和融合西北地区各族人民。

明太祖洪武年间,一匹上等马最多可以交换一百二十斤茶叶。到明代万历年间,则官府规定一匹上等马可以交换三十篦茶叶,中等马相当于二十蓖茶叶,下等马只能换十五蓖茶叶。“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从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对茶马互市的这两句描述足以看出当时茶马市场的兴旺与繁荣。清代之时,茶马贸易的管理有所放宽,倒卖私茶的商人逐渐增多,使得内地在茶马交易中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官营的茶马交易制度就此终止。

在茶马古道的历史发展中,还伴有沿途城镇的发展,其中昌都的兴起与繁荣就很有代表性。旧时,昌都不过是一条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崛起,开始四处扩张。唐朝初年,吐蕃势力南下,在中甸境内的金沙江上架设铁桥,开通了云南、西藏两省往来的通道。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致使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边陲。元朝,官府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开辟驿路、设置驿站,加强管理。几任明代皇帝都加强驿道建设,并沿用了宋代的茶马治边政策。清代,清政府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规范。清末民初,对茶马互市的贸易管制放宽,私人茶商大幅增加。抗日战争中后期,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物资运输和贸易往来通道。1950年前的昌都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茶马交易治边政策始于隋唐,止于清代,历尽了千年的沧桑岁月。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年月之中,中国的商人在中国西北和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勤劳和勇敢,踏出了一条蜿蜒崎岖、绵延万里的茶马古道。

所谓的茶马古道,实际上是一条地地道道的马帮之路。在这条艰险崎岖的千年古道上,每日奔波的是成群结队、不辞劳苦的马帮。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地奔波在这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用那清远的驼铃声和踢踏的马蹄声打破了丛林幽谷千百年的寂静,开拓了一条连通西藏与内地的经贸之路。在高原险山中翻山越岭的特殊经历,在漫长的路途中与死神的勇敢搏斗,造就了他们讲信用、不图小利的品格;培养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胆识和勇气。马帮的商人不只是买卖经商的生意人,还是开辟这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依靠自己的刚毅果敢和聪明智慧,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这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地方开拓了一条堪称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的茶马古道。

纵观茶马古道的历史,可以看出茶马古道不只是一条贸易通道,还是一条人文精神得以升华的坦途。古道上的马帮每次踏上征程,都是一次生死的考验。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想象,经常会让人望而生畏。然而沿途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焕发人的激情,激起人的勇气、力量和耐力,使人的精神得到超脱,从而理解人生的真义和伟大。除此以外,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加强了云南西北部纳西族、白族和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其实在茶马古道沿途不仅有令人神醉的自然风光,还有让人啧啧称奇的人文景观。

一些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的艺术家在沿途的岩石和玛尼堆上绘制、雕刻了大量藏传佛教的佛陀、菩萨和高僧,甚至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简单或精致的艺术创作为古道漫长的征程增添了一分神圣和庄严的气息,也为那僻远的高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自唐代起,直到20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修建的滇藏、川藏公路的开通,历尽了千年的岁月沧桑,茶马古道在这久远的历史当中就像连接中国各民族的一条长廊,不但发展了沿途的经济,而且形成了商品市场,促进了一些地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茶马古道所经过的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意识形态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

时至今日,在这条由千年前的古人所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我们已经看不到成群结队的马帮,听不到清脆悠扬的驼铃声,闻不到清新醉人的茶草香气。然而,我们还能看到硬石上杵的留印,还能感受到在茶马古道上先人开拓的痕迹,这种对千年沧桑千丝万缕的记忆和深入心底的感动,却幻化成中华民族一种崇高和无畏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世代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塑造出一座座永恒的丰碑,永远闪烁着华夏子孙的荣耀与光辉。

中国饮的历史悠久介绍


中国历史悠久,区域辽阔,其汉语方言众多,汉字在早期出现过“语音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代表茶名的汉字就有十多个,诸如荼、诧、槚、苦茶、蔎、茗和茶等。

《诗经》提到“荼”字的近十处,虽然并不全部指茶,但“谁谓茶苦,有甘如荠”(《邶风•谷风》),“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豳风•七月》)等,则被学者们认为是关于茶事的最早记载。

西周的古字书《尔雅》,其中也有“槚,苦荼”的解释,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亦有晏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的记述。

此外,汉以来如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扬雄的《方言》、东汉华佗的《食经》以及《桐君录》等书,均有茶事记载。随着饮茶越来越多,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记述茶事的文献也一代比一代增加。

早期有关茶的记载虽然较为简单,但也留下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资料。像“荼生益州,三月三日采”(《神农本草》),就指出茶树原产地的益州是最早的茶区之一。

“荆巴间采荼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在《广雅》中,最早记叙了饼茶的制法、泡茶的方法等。这说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巴国境内,已有人工茶园培植的茶叶。

茶作为非常珍重的贡品,献给周王室的记载,见于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这则记载说明,当时的茶叶生产已达到一定的水平。那时城市中已出现经营茶粥、茶饮的茶摊。

而在早期的记载中,许多文字都谈及茶叶的功能功效,如饮茶日久,《神农食经》记载:“茶若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桐君录》中说,饮茶可以却睡不眠,“巴东别有真茗荼,煎饮令人不眠。……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荼饮,亦可通夜不眠”。

古人发现茶和中草药同样可以治病,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将茶、乌喙、桔梗、贝母、苓草、芒硝等一起,列为中草药。

由于早期文献对茶叶效能的记载和赞誉,说明了古人对于茶叶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饮茶的风尚。

早期文献记载的许多趣闻轶事,反映了在饮茶方面由于南北地域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官至谏议大夫的王褒所写的《僮约》里,在规定僮仆的任务中就有“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荼”两条。

“烹荼尽具”是指烧茶、泡茶的茶具要准备齐全,并洗涤干净。“武阳买荼”是指到武阳去买茶叶,供居家饮用。在当时的社会时代里,自给自足的生产占居主导地位,但茶叶要赶到集市上去购买,可见汉代巴蜀地区茶叶商品化已达到相当程度。

至南北朝时,南齐永明十一年(493)齐武帝颁下遗诏,说自己逝世后,在灵前祭祀不必杀牲,只要供上糕、水果、茶、饭、酒和肉脯就可以了,还规定“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南齐书》)。可见,南朝朝野己普遍接受了茶饮。

北方贵族不喜茶饮,甚至鄙视、抵制饮茶的习惯。南齐秘书丞王肃因父亲获罪被杀,投归北朝,任镇南将军。

刚到北方上任时,王肃吃不惯羊肉和奶酪,常吃鲫鱼羹,同时喜欢喝茶。喝起茶来,一喝就是一斗。北朝士大夫称为“漏卮”。

数年后,王肃参加北魏孝文帝举行的朝宴,却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问道:“卿为华夏口味,以卿之见,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浆,何者为上?”

王肃为了迎合北方贵族,回答说:“羊是陆产之最,鱼为水族之长。都是珍品。如果以味而论,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则是邾、莒小国。茗最不行。只配给酪作奴。”孝文帝大笑。从此,北朝士大夫都将茶称为“酪奴”。

然而,这种情况并不长久,及至隋朝统一南北之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由于隋文帝爱好饮茶,上行下效,“由是竞采,天下始知饮茶”(《隋书》)。当时流传着一首《茶赞》:“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饮茶风尚,终于在北方传播开来。

自此饮茶文化逐步由混沌向文明嬗变。这种嬗变使记载茶的文献资料也不断地增加和丰富,以至出现了全面的、系统的茶书专著,这是历史造就的机遇。

到了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唐代的茶业充满活力,气象万千;茶产日兴,名品纷呈,饮茶之风大行朝野,茶叶贸易十分活跃,封建茶法,应运而生。

正所谓时代造英雄,由于茶业的发展和繁荣,唐代中叶,陆羽撰成了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从此开启了中国茶文化书籍的千年发展之路。

兰贵人茶的历史由来介绍


兰贵人茶的历史

人参乌龙茶”拼配茶饮是在广泛收集总结前人饮用“迈丹叶”的经验,结合我国传统中医食疗养生学的科学实践,经反复甄选;以西洋参、乌龙茶、迈丹叶(苦丁茶冬青)、吉祥草等多种具有神奇保健功效的植物拼配而成。

据《本草拾遗》中记:“生西国,胡人将来也,味甘温无毒,主明目强记,补心力。”现代中草药学证明该茶具有润肺止咳,补肾,除湿之功,饮后满口留香,回甘润爽。可以养颜驻容, 美白皮肤 养生功效 生津止渴,使人神清气爽!

据史料记载:对养生之道颇有研究的慈禧太后,中年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太医试遍了各种方剂,均无明显效果,遂向民间征求良方。当时崖城南山一猎人采制黎族珍贵草药“迈丹叶”,并添加名贵南药制成茗茶向朝廷进献,慈禧饮后病情大为减轻,龙颜大悦,见其茶优雅美丽似幽兰、香气高贵典雅,且此茶既治病强身、又养颜抗衰老,特赐名“兰贵人”。

并手书高达2.67米,宽1.1米,重约20吨的“寿”字碑,树于南山之下。鸦片战争后,英国人曾在广州沙面十三行租界设点收购兰贵人,有“片片新芽片片金”一说。

西藏茶文化的历史演变介绍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从来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吐蕃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他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味,顿觉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原来这就是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于是,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可分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制作方法也各不相同。而藏族最喜欢喝的是从吐蕃时期就己开始流传的酥油茶。酥油茶的制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工艺色彩。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以产于四川、云南的青砖茶作原料,先把砖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荚沽),滤出茶叶,倒入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时,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加入酥油,再用力将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棍子)上下来回搅动,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走入高原人家,不少人都使用电动搅拌机打酥油茶,使这一传统的饮食习俗被赋予了现代的操作方式。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4189.html

上一篇:老舍茶馆传统民族艺术介绍

下一篇:饮茶的历史介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