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中国茶叶怎么分类的?这篇文章告诉你普洱茶属于什么茶

2019-11-16

中国茶叶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方法,按照不同传统习惯,主要有:

1、按照生产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春茶可进一步分为头春茶、二春茶、三春茶等。头春茶在清明前采摘的称为明前茶,在谷雨前采摘的称为雨前茶。也有的按照发芽轮次分为头茶、二茶、三茶、四茶。头茶相当于春茶;二茶为夏茶,或称紫茶;三茶是秋茶。少数地区把夏茶前期称为暑茶,后期称为秋茶或四茶,时间上稍微有先后。

2、按照销路分类一般分为外销差、内销茶、边销茶和侨销茶四类。

普洱茶在历史上则为贡茶和边销茶、侨销茶。

3、按生产地区分类命名。

如中国的云南红茶、四川红茶、浙江龙井茶等。

4、根据制造方法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根据制造方法和品质看传统将普洱茶例为黑茶类。

5、按照茶叶加工过程将茶叶分为毛茶和成品茶两大类。

其中毛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五大类,将黄茶归为绿茶一类。成品茶包括精致加工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七类。按照鲜叶加工方法不同,首先可分为杀青茶类和萎凋茶类两大类。杀青茶类根据氧化程度轻重可分为绿茶、黄茶和黑茶三类。萎凋茶类根据萎凋程度轻重可分为乌龙茶、红茶和白茶三类。从传统分类看,一直以来普洱茶被破例为毛茶即绿茶,普洱茶中再加工茶则列为红茶,而从杀青、氧化(发酵)程度又列入黑茶。

6、非茶之茶。

它们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保健作用的,称为保健茶,也叫药茶,它以某些植物茎叶或花作主料,再与少量的茶叶或其他食物作调料配制而成,例如绞股蓝茶、罗布麻茶、人参茶、杜仲茶等等;另一类是当零食消闲用的点心茶,例如青豆茶、锅巴茶等。

现在比较通行的办法是将茶叶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经过多次再加工茶类则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等。传统上把普洱茶例为再加工茶类的黑茶类。

根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我国传统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从传统分类看,一直以来普洱茶被例为黑茶类中的紧压茶。

归结起来对普洱茶的分类在认识上是很模糊和矛盾的,根据制造方法和品质看普洱茶被列为黑茶,按照茶叶加工过程又归为毛茶即绿茶,而普洱茶中再加工茶则列为红茶,而从杀青、氧化(发酵)程度及紧压又被列为六大茶类中的黑茶。正因为如此,形成了茶界至今对普洱茶的性质和定义仍属争论的问题。(参考文献——蒋文中教授《普洱茶文化百科》,

小编推荐

茶多酚的护肝作用,这篇文章告诉你


茶多酚是茶叶发挥神奇功效的主要化合物,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有保护茶树抵御外来物质侵害或逆境下生长的作用,其含量之高为万物之首,它最能代表茶的本质。

茶多酚的研究成果在植物学历史上令世人瞩目,不仅是因对其理化性质研究之深,更是因为对其功能的广泛和深入研究取得惊人的成果,不但刷新了1962年至今美国FDA近26年第一个植物药的历史,而且开发出多个药物和保健品,涉及到抗氧化提高免疫力、预防癌症、降脂减肥、预防心血管疾病等这些人类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确认识茶多酚对于人类健康的作用十分重要。2010年17号原卫生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告批准的新食品原料(新资源食品)名单中就含有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每天用量≤300毫克(不包括婴幼儿食品),所以给茶多酚最主要的成分EGCG的使用指明了方向,即EGCG可以作为普通食品,而非茶多酚复合物为主体,另外安全用量普通人群每天为300毫克。

众所周知,肝脏是人体代谢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器官,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加,人体免疫系统不堪重负,越来越多的肝脏疾病也接踵而来。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人们罹患肝病的概率有增无减且通常致命。肝病大多数都伴随有肝纤维化,其中25-40%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对肝脏的保护也逐渐被人们关注。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新药研发的两大重要准则。明代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写到,茶可入心,肝,肺,胃五经,《本草纲目》指出饮茶能“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对于一些肝病患者来说,常喝茶对病情是有益处的。

茶多酚对酒精性肝病的作用

肝脏是体内酒精代谢的主要场所,少量的酒精在肝细胞浆的乙醇脱氢酶作用下经双电子还原为乙醛,乙醛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它可干扰蛋白质分子(尤其是酶)的修饰与激活。乙醇还可经复杂的单电子链式反应还原为羟乙基,继而攻击膜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引起膜脂质过氧化。茶多酚作为抗氧化剂,既可抑制乙醇氧化为乙醛,也可清除机体内由乙醇介导的氧化应激产生的自由基,这可缓解酒精性肝病患者的病症,具有护肝作用。

过量酒精可诱导肠壁对内毒素的渗透性增加、致相关菌丛增加和清除内毒素的能力降低,被认为在乙醇性肝损伤中乙醇诱导内毒素升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茶多酚在早期乙醇性肝损伤中具有降低内毒素血症发生,对乙醇性肝损伤可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茶多酚对酒精性肝病病程中TNF-α和肝细胞病变有一定的影响,茶多酚可以减少TNF-α的合成和释放,这为茶多酚在酒精性肝病发病的早期阶段具有预防性的应用或者将其用作抗炎治疗的辅助剂,减轻肝脏的病损程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更有研究表明,茶多酚对AST/ALT的比值小于2,这说明茶多酚对线粒体有保护作用进而具有护肝作用。

茶多酚与茶色素对肝硬化的作用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纤维化发展至严重阶段的慢性肝病。乙肝病毒感染后,机体存在免疫调节缺陷,病毒抑制细胞免疫活性,使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当T细胞活性低下时,病程持续恶化发展。1996年至1997年,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肝硬化患者,2次/日服用,250mg/次口服,一个月的疗程茶色素治疗。

结果显示,茶色素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肝细胞,提高淋巴细胞和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增强T细胞转化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cell,NK)活性。一疗程后血液中分化簇3(Clusterofdifferentiation3,CD3)、分化簇4(Clusterofdifferentiation4,CD4)、CD4/分化簇8(Clusterofdifferentiation8,CD8)比值增加,CD8降低,这表明茶色素具有增强机体及肝炎性硬化的细胞免疫力功能有增强作用,认为茶色素可作为该病的免疫调节辅助用药。

另外,在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对10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临床试验,肝硬化患者由于严重肝纤维化,肝脏微循环障碍,加之晚期合并交感神经兴奋及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使肝脏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研究表明,服用茶色素后反应肝纤维化程度增强的指标,血清Ⅱ型前胶原(PCⅡ)含量和肝功能损害的指标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的浓度下降,说明茶色素具有阻断肝纤维化形成的作用,可抑制肝纤维化的合成,并且肝功能越好者效果越明显。

茶多酚与茶色素对脂肪肝的作用

茶色素在治疗脂肪肝中能有效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整个机体症状,尤其是对脂肪的代谢,调整血脂水平及血液粘滞度,改善肝功能,减轻了临床症状。根据对38例脂肪肝临床病人的疗效观察,茶色素对脂肪肝疗效确切[5]。1995年12月至1997年6月,临沂市中医医院用茶色素治疗脂肪肝患者100例,对照的56例服用东宝肝泰,临床总有效率茶色素组为68%,显著高于东宝肝泰组的45%,且茶色素对肝功障碍谷丙转氨酶异常者明显改善,

另有研究表明,茶色素治疗脂肪肝的最佳剂量为每日两次,早服250mg,晚睡前30min服375mg,用药后有助于药物在肝内和低密度脂肪蛋白胆固醇争夺受体,利于肝内脂肪的清除。

上述临床试验证明,茶色素不仅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也可作为治疗脂肪肝改善血液流变性的药物。茶色素有明显的抗凝、促纤溶、防止血小板粘附和聚积作用,能显著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其机理是从微观流变学角度改善的流变性,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调整红细胞聚集性及血小板粘附性,从而降低血浆粘度、全血粘度、改善微循环,保障血液和氧的供应,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力和组织代谢水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脂肪肝是由于肝脏本身及肝外原因引起的过量脂肪在肝内待久积聚所致的疾病,是一个常见的临床征象。茶多酚及茶色素是植物中提取的天然物质,无毒,且无任何副作用的一种治疗脂肪肝的有效药物。

茶多酚与茶色素的其他护肝作用

茶多酚与茶色素的抗肝癌作用机理研究较多,见第五章。此外,在研究绿茶提取物对大鼠经受微波照射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基因表达和氧化损伤的影响时,绿茶提取物的抗氧化体系可迅速缓解大鼠由微波辐射造成的肝中各种酶的损伤。

茶色素对病毒入侵与自由基参与和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也有效果,茶色素具有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害,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目的。茶色素还能促进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血清标志物转化,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能降低乙肝病毒血清复制指标。

茶色素对化学性中毒性肝损害也有保护作用。化学毒物经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代谢激活为有毒代谢物引起急性肝损害、肝脏代谢紊乱、肝细胞膜功能发生改变。结果表明,茶色素对这些毒物造成的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表现在谷丙转氨酶明显下降,肝内三酰甘油蓄积减少,肝组织病理学显微检查显示肝细胞坏死明显减轻。这种保护作用显然不是通过单一途径实现的。

茶多酚也能明显拮抗多种肝毒物引起的血清ALT和肝脏甘油三酯升高,显著减轻肝坏死病变。减少肝脏线粒体中的自由基,对脂质过氧化起到较强抑制作用。茶多酚还对·OH诱导的小鼠肝细胞膜丙二醛的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并使阿霉素在肝细胞内蓄积明显增加。对重复高正加速度(+Gz)作用造成的肝肾功能损害,茶多酚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显著抑制动物肝脏过氧化脂质的形成,这可能是茶多酚保肝作用机制之一。

研究显示,茶多酚处理组MDA含量降低,且肝组织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活力和血浆ALT含量也更接近正常对照组;同时,肝组织病理观察也表明茶多酚干预后的肝组织无明显损伤,从而证明茶多酚对HIRI具有保护作用。推测茶多酚对HIRI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通过直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与诱导氧化的过渡金属离子络合等。

总之,茶多酚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肝组织损伤,拮抗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对HIRI具有保护作用。因此,临床预防性应用茶多酚有望减轻HIRI。

普洱茶属于什么茶?一篇文章读懂中国茶叶的分类六大茶类是怎么划分的?


一、茶叶分类基本概况

中国产茶历史悠久,历代茶人创造了多种茶类。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代生产的茶叶有茶名的就有1100多种,中国茶叶种类之多为世界之冠。

漫长的茶叶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茶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茶类,加上我国茶区分布广泛,茶树品种繁多,制茶工艺的革新,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类。

二、中国历代茶叶类别

唐朝之前,茶叶的利用、饮用,开始是生煮羮饮或者晒干收藏,而后多以捣叶做成茶饼,或者蒸叶捣碎做成团茶。

唐朝之初,蒸青团茶已成为主要茶类,也有晒干的茶叶(类似现在的白茶)。

陆羽《茶经·六之饮》中称:“饮有觕(粗)茶、散茶、末茶、茶饼者……”可见当时已出现四种茶叶。

宋朝,蒸青团茶得以保留,蒸青散茶已经有相当数量。《宋史·食货志》:“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

元朝,团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得到较快发展。当时制造的散茶,根据鲜叶的老嫩程度不同而分为两类:芽茶和叶茶。

明朝,除了蒸青散茶以外,出现炒青绿茶以及红茶、黄茶、黑茶和直接晒干或烘干的白茶。因此可以说,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五大茶类均已出现。

清朝,除了五大茶类外,又出现了乌龙茶,各类茶叶的制茶技术也得到改进和提高,很多茗茶受到了“朝廷”和文人雅士的赞赏。六大茶类在清朝基本齐全。

三、茶叶品类的命名

根据形状外形的不同而命名;根据出口茶的类别而命名;根据采摘时节和季节而命名;根据加工制造工艺而命名;按照销路不同而命名;根据茶树品种名称而命名;根据茶叶卫生标准而命名。

四、茶叶的分类方法

中国茶类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法。

1、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差异分类

根据出口的类别分类

台湾学者主张

五、普洱茶的分类

从绿茶分类中看待普洱茶。

晒青毛茶:因干燥方式为日光晒干而得名。

外形:白毫显露,色泽深绿或墨绿

香气:独特而多样

滋味:浓烈、醇厚、生津强烈

从黑茶分类中看待普洱茶。

概况:黑茶因其色泽偏黑而得名。黑茶属于发酵类茶叶茶,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必备饮品。

加工:鲜叶→杀青→揉捻→干燥→渥堆→干燥

外形:色泽深褐或黑褐

汤色:红褐或深橙红

滋味:醇和,醇厚

【总结】中国茶类的形成是从古至今茶人的努力结晶。中国茶叶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而有所区别。普洱茶的分类标准尚没有完全统一。

究竟怎样叫“懂茶”,这篇文章补全了


上个月发过一篇文章《究竟怎样叫“懂茶”,这篇文章告诉你50%》,后来没有下文了,拖得有点久,今天把它补全。

一篇文章能把这个问题说透吗?也能也不能。

说不能,有些知识,有些经验,是需要积累的,这个无法完全否认。

说能,是这个框架,这些关键点,这个体系,是能讲出来的。何止一篇文章,几句话就能说完,但是还是需要把他掰开揉碎,才能消化。

我们取个折中,来点个眼目,至于具体的知识,你自己随着经历的茶再慢慢补充不急。这个眼目很重要,有了这个,你和别人上手就大不相同!否则你学了很多知识,还是一团浆糊。

在进入更深层次的讨论之前,我们还要再补充一个前提。

什么前提呢?干净!

这个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食品卫生,这个不用多说了,现在基本上都没太大问题,即使有问题也好发现。

第二个层面叫食品安全,这个就不那么容易发现了,基本上能让人不需要考察就能放心的只有古树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或者你有条件深入原产地,或者你找到了让你信任的来源,这里不展开。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需要把品茶做一个类比,品茶像什么呢?说得近一点的,类似于品其他的饮料,比如咖啡、葡萄酒,或者品尝中西美食。这些主要都是嗅觉与味觉上的。如果再拓展一些,类比于视觉、听觉,那我们说像看一幅画,听一段音乐。有了这些类比,思路就打开了,下面就好说了。

好,可以进入正题了。

品茶也好,欣赏任何美好的事物也好,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整体——细节——整体”

整体

什么意思呢?我们一上来对一个曲子,一幅画,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impressing。这个是我们所谓美学的一个直觉,这个非常重要,比具体的参数要重要。

现在通行的茶叶审评,都是参数为基础的,你这个是不是唱反调呢?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参数太具体,就很难和好坏建立联系。有人说,应该根据内涵物质多少来定高低,还真不是这样,适当的盐对一道菜是好,但过度就是不好。我们没法通过咸度、辣度这样的指标来评价菜的好坏。当然更不可能根据红色或者绿色的占比来评价一幅画。

举个例子,茶里的酸味多少是好呢?这个没法具体量化,如果是果酸,或者梅子香中透着梅子酸,那么这个酸度可以略高一些,会拉开口感的层次,并且增加回味。而如果是馊的酸味,或者其他不愉悦的酸味,那一点都不能有。

不仅如此,口感不仅对应科学参数,也是个文化概念。老的咖啡客能接受偏酸的咖啡,而菜鸟不太接受这种口感,因为品鉴的经历,文化等等综合因素会影响你的评价。同样的,偏热带地区的老茶客,对茶中苦涩的接受度远远高于北方的新茶客,这本身没有对错,但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个参数不是绝对的。

参数不是不能有,合理的参数往往是抽象的、综合的;比如香气,滋味。这个没法完全量化,是一个综合的感受,所以有合理性。一旦太具体了,就会出问题,适用于绿茶,就不适合普洱茶;或者你用油画的标准衡量水墨,那都是自寻烦恼。

我们一开始,还是要有一个整体的感受,这个是不要预先设计的。预先设计会带来麻烦,你喝过一款糖香饱满的茶,于是你脑子里就盯着一个糖香去品茶,那这款茶可能有很迷人的兰香,或者层次丰富的坚果香,但你过于关注一个点,就会失去整体。

初级的茶友谈茶,常会说一个“霸气”。这个也有很多误解。这个霸气并不是口感的浓度。如果仅仅是浓度,我们可以有太多方法达到“霸气”,比如加大投茶量,增加冲泡时间,选择极为苦涩的品种等等,这如同做菜拼命加辣椒一样,毫无意义。所谓的“霸气”,如果有合理性的话,指的是一个口感的冲击力与爆发力,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个空间感,这还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感受。

不过,我们在评价一款茶的时候,还是要尽量避免“霸气”,“柔”这类空泛的词语,这些词语误导性往往大于建设性。

关于这个整体的感受,先说这么多。这个更多的是一种美学直觉,概念少一点更好。我们看到了一幅梵高的画,一下子感觉到了冲击力,感受到燃烧的生命激情,感受到纯真的情怀;我们听到了一首古琴曲“流水”,仿佛来到了松间林下,与风语泉鸣相和,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些都是整体的感受,而非具体分析某个色彩构图,或者某个音符音节带来的,那个是后面的事。

细节

当我们整体有了一个愉悦的感受,我们开始关注到细节。我们试图来理解这种美好,让这种美好可理解,可交流。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参数,或者说一套语言系统了。

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同样是茶,不同大类也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岩茶与普洱茶的语言系统也不同,这是和茶的特点以及背后的文化相关的。邓时海的《普洱茶》最大的贡献还不是整理老茶,这个争议比较多。而是借由品鉴老茶,建立了一个语言系统(当然也是整理总结前人),让品普洱老茶的可交流性大大增加,这个就有意思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升堂入室话品茶:升堂,搜肠掐肾寻妙语》,就是讲这个语言系统的。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这里不详细展开了。

细节可以加深我们的理解,我们不仅能更好的理解一开始的愉悦感受,随着对这套语言系统的掌握,还能有更多的发现。这就是新茶客和老茶客的区别(前提是没有喝糊涂掉)。我们一开始听京剧,只朦朦胧胧的感觉一点点唱腔的美,随着我们深入,我们能体会不同流派的差异与特色。我们一开始看书法,和我们对笔触、结构有了一定认识再看书法,会大不一样。这是一个台阶。

回到茶上来,目前的语言系统远远称不上完备,但是仍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我们谈喉韵、谈回甘,就是把模糊的美好感受总结出来。但是这些词汇也面临误解,过于苦涩带来的回味,和美好的回甘不一样;喉部的其他刺激和喉韵那种清凉舒适也不一样。

那怎样来把握这种知识呢?只有一个办法,喝好的东西,然后比较。如果你要欣赏好画,那就看博物馆的精品,然后和泛泛之作比较,高下立现。如果你整天去潘家园的地摊练眼,那肯定是越看越糊涂。同样的,如果你经常喝着来路不明的茶,听着各异的说法,也很难有所提高。比如刚开始喝茶的时候,喝了很多“冰岛”,但是越喝越糊涂,因为来源不清,基本没有真的。直到喝到真正的冰岛,鲜明的特点一下子让人记住,建立起标准,那就豁然开朗了。

我见过太多越做越糊涂的茶人,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口感判断都丧失了,还不如刚接触茶的茶友,那就太遗憾了。说到底,是被各种说法搅浑了,建立了混杂错误的标准。这种我也没有办法,只能先清零,回到基本的口感判断,然后从头再来。

当然进入到细节,有的东西是可以通过练习提高的,比如对香气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这个是天分和工夫并存的,一定程度上勤能补拙。其实大多数人还是具备一个基础,只不过没有认真关注到这些点上,没有系统的训练而已,并没有那么神秘。

细节涉及到很多方面,可谈的东西比较多,这个就是我说的,需要经历来填补的东西。如果想深入,就需要我在升堂入室那篇文章里讲的,从一个个概念入手,来全方位的剖析。但是上面讲的大原则和方法更为重要,是清楚和糊涂的分水岭。

整体

我们掌握了大量细节的知识,还需要整体来看,因为整体并不等于细节相加。香气、滋味、汤感、生津、回甘……这些标准也是相对的。厚重一定好吗?咖啡里面劣质咖啡往往是所谓“厚重”的,而优质咖啡更加清纯一些。所以如何认识这些参数,需要我们的综合审美能力,需要我们回到整体。

这个笔触用在这里,简直是妙到毫巅。这个色彩用在这里,真的传神。但是你不能简单的说这个笔触和色彩就是好,是在这个整体中,体现出它的好,随便放在别的地方,未必好。我们所有的参数,都要放在整体中重新认识。

香气清扬的有好茶,香气低沉的也有啊;汤感厚重的有好茶,清纯的也有啊;滋味丰富的有好茶,滋味单纯的也有啊。有的菜是滋味丰富,但有的菜就是吃最纯粹的本来之味,略加烘托就好。有的画富丽精制,但倪云林的就是那么淡淡的涂抹,八大的就是那么潇洒的几笔,谁敢说不好。

再回到整体,这个时候才是看底蕴的时候,你对茶的理解,不仅仅是一开始的直观,也不仅仅是各种参数的剖析,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台阶上,这个时候,可以谈意境、谈韵味、谈人生。这个背后是你的文化修养,是你的人生境界。

但是这个谈是有基础的,什么基础,就是你对这款茶比较充分的理解。你不能一上来就附会一些什么高雅境界,那没有意义,你连基本的好坏都分不出来,能谈境界吗?也不是学了一些概念就去硬套,那也没有意思。说到底,市场这么混乱,还不是人们为利所驱使,玩一些概念,胡说八道给搅的吗?

说到底,品茶是一件个人化的事情,你当然可以和清茗知音相视一笑。但内心的感受仍然是无可替代的。为利所使的人或许可以得利,但未必能得到这样的享受。

品茶这件事,先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大致梳理一下普洱茶市场流行的历史,从易武到班章,所谓霸气,是关注强度的阶段,这个是最最初级的。之后冰岛,是关注单一特点,单一参数的阶段,冰岛是那种很纯粹,很好总结的好茶。之后景迈,开始关注香气(和工艺有关),进入更深的探讨。未来如何发展,其实看了这篇文章,你应该很明白。只不过,大众品鉴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时间罢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9341.html

上一篇:红黑绿,爱茶的朋友你可知这三种茶哪种最好?

下一篇:为什么老白茶煮了会没味道呢?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