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云南省普洱市茶业概况简述(四)

2019-11-16

5.以科学为支撑,创新普洱

普洱市古茶资源和种质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历次普查,普洱市发现普洱茶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有保护完好种类齐全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和古茶园,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茶树天然基因库,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茶树资源,普洱市建立了古茶树群落资源信息库,开展了古茶树基因遗传资源的研究与收集,制定了《普洱市古茶资源保护管理办法(试行)》,设立了古茶树(园)和野生茶树群落保护区。

2008年以来实施“科学普洱行动计划”,每年安排2000万元科研专项经费,以科技为支撑,创新产品,推动普洱茶产业的数字化、标准化、功效化、规模化、品牌化进程,加快普洱茶产业发展。与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农大等高校和美国、日本、长春生物科研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6个领域15个课题研究,充分整合利用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倾力开展对普洱茶内在成分及功效的科学研究。其中,“普洱茶降血糖功效”研究成果已通过云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相关发现和成果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保护,日前多项科研成果与生产企业实现对接,成功引入天津天士力集团开发了“帝泊洱”系列产品。

6.扶持龙头企业、打造世界名牌

扶持龙头企业,抓好营销,打造品牌,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普洱市一直着眼于与全国和世界市场的对接,紧紧围绕打造普洱茶和名优绿茶品牌的目标,几年来,积极鼓励企业参加专业博览会和各种茶业会议组织的质量评比活动,提高品牌战略意识,全市90%以上的茶叶销往全国各省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国际市场。

2011年,李记谷庄被评为“云南老字号”;2012年龙生”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市“世界茶源”称号,普洱市的茶叶品牌“普秀”“澜沧古茶”“普克”和“帝泊洱”分别获得全省十大品牌和优秀品牌:2014年,李记谷庄品牌在第干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荣获4个金奖。截至2014年底,普洱市茶产品有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云南老字号,24个云南省著名商标,35个普洱市知名商标。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cy316.com扩展阅读

云南省普洱市茶业概况简述(五)


7.普洱市茶业大事记

1993年起,普洱市共举办了十四届集民族文化、经贸洽谈、旅游观光、经济协作为一体的“中国普洱茶叶节”,召开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使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的争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2005年,成功组织了马帮进京、百年贡茶回归等具有广泛影响的茶事活动。

2008年,云南省宁洱县的“贡茶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普洱市的普洱茶作为奥运会礼品赠送各国国家元首、贵宾、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使普洱茶真正走向了世界。

2012年9月,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试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茶农业文化遗产。

2012年11月,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园入选第三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3年5月,以普洱为源头的茶马古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3年10月,云南省普洱野生茶林暨古茶园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与文化双遗产颜备名录》

多年以来,普洱市积极组织茶企业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澳门、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国内外主要大城市开展普洱茶展销促销活动,进一步拓展了普洱茶市场。此外,《走进茶树王国》《中国普洱茶文化》《普洱茶源》《普洱茶品鉴》等一大批茶叶着作及《普洱》杂志的出版,对普洱茶产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在普洱,茶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融入人们的灵魂,茶是普洱的根,是普洱的魂,是普洱的生命,承载着普洱人民“大美和谐,天地人和”的信仰。普洱将做好茶产业,讲好茶故事,传播好茶文化,让茶叶更加枝繁叶茂、让茶山更加美丽动人、让茶马古道更加繁荣昌盛。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普洱市茶业概况简述(三)


2.生态茶园建设成效明显

2000年以来,普洱市全面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工程。2010年,普洱市委、政府出台了《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茶园建设的决定》(普发(2010)14号)。在全国率先提出对全市茶园实施生态茶园改造,推进生态、绿色、有机茶园某地建设:优每化茶树品种,规范茶园管理,规范农资市场,禁止使用不符合标准,有残留的农药或化肥,恢复生物多样性,减少茶园病虫害,在现有茶园中每亩套种8~10株树种,创建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园普斜市共完成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圆建设156种树种达30个,基本做到了茶园里套种的树长势喜人,基本实现了远看是森林,近是茶园的茶园生态景观目标。

2014年开始在巩固生态茶圆建设成果的同时,把有机茶的转换认证纳入今后茶产业工作的工作重点之一。2014年转换有机茶回10.92方亩,已取得有机认证和转换证茶园面积5704亩。2010年至2014年,普洱市投入3亿多元资金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取得市、县)、乡(镇)、村、组积极协调、密切配合、上下联动、通力协作,有效形成生态茶园建设工作坚强的组织保障,全面完成了全市生态茶园建设种植覆荫树任务。2010年至2014年,实施完成生态留养7万多亩,不断提升茶叶品质,2014年,古树茶、老树茶、生态留养茶树的价格同比上涨了15%~50%;组建覆盖全市茶区的茶叶专业合作社538个,切实提高了规模化种植管理水平。

3.加工标准化、清洁化,发展庄园经济

邀请多位省内外专家,对全市的茶叶企业技术骨干、种植大户、初制所业主、市县技术人员进行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市场营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综合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茶园管理水平,有力促进了茶产业提质增效。投入2亿多元资金,按“标准化、清洁化、庄园模式”改造提升了151户茶叶初制所,从源头上提高茶叶加工品质,为茶产品的质量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成了柏联、天士力、米地、茶祖、兴洋、九甲康提等一批普洱茶庄园,成为云南省庄园经济的排头兵。举办普洱茶加工、斗茶大赛,进一步提高普洱茶制作水平,提升普洱茶质量,树立普洱茶安全、生态、健康新形象。狠抓茶产业发展质量体系建设,促进茶产业标准化生产。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普洱茶产地,成为人们追根溯源的利器。

4.推进茶农经济合作组织

建立新型茶农经济联合体,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普洱市茶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举措,顺应茶产业跨越发展,实现茶产业规模化、科学化发展的要求。全市建有538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完成100多万亩茶园《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登记、发证工作。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普洱市茶业概况简述(二)


二、普洱市茶产业基本概况

(一)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

2013国际茶业大会上普洱市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源”的称号。普洱市具有世界唯一的一条从宽叶木兰化中华木兰化石——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茶类植石物垂直演变完整的生物链。普洱市景谷县发现了距今3540万年宽叶木兰化石:景东县田心发现了距今2500万年的中华木兰化石;镇沅县千家寨生长有2700年历史的“世界野生茶树王”;澜沧县邦崴生长有1000年历史的过渡型古茶树:澜沧县景迈山生长有具有代表性的18.2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普洱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有着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美誉。普洱市实施以茶名市、以茶兴市、以茶富市战略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全力打造茶产业,把茶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重点扶持。

(二)普洱市茶产业概况

2015年,茶园面积1596598亩、采摘面积1483057亩、茶叶总产量102189吨、亩均产量68.90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763162亩、无公害茶园面积847493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35804、有机茶园面积133716.55亩、省级龙头企业数量12个、州市级龙头企业数量19个初制所数量1056个、专业合作社数量796个。

1.茶产业不断壮大

建国以来,普洱市茶产业经历了恢复、发展、停顿、振兴、快速发展等儿个时期。1949年,实行“恢复老茶园,开恳新茶园,发展茶叶生产”的方针,普洱的茶叶生产得到较快恢复。1958年,“大跃进”造成农业战线劳力紧张,茶园失管,茶叶产量下降。1964年,各县积极开恳茶园。

1979年后,在开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中,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建设了一批集中连片、高标准的茶叶商品基地,茶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和部分国家及地区。1993年以来,普洱市举办、参与各种茶事活动,普洱茶重新被世人所知,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3年5月,普洱市被命名为“中国茶城”。

2013年,国际茶业大会在普洱市召开,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称号。到2014年,茶叶种植面积从1949年的1374公顷发展到104933公顷,增长75.37倍;茶叶产量从1949年的350t增加到96000t,增长273.29倍:茶叶总产值达107.5亿元,茶产业覆盖了全市10个县(区)103个乡(镇)、960个村委会,涉茶农22.9万户、112.8万人,户均收入3088.4元。现有茶叶初制所2173个,主要加工企业178个,茶产业真正成为了普洱人的民生产业,成为支撑普洱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普洱市茶业概况简述(一)


一、普洱市基本概况

(一)历史概述

普洱市商周时属彻里地,唐南诏时置银生节度:明万历年间始称普洱;清雍正年间设普洱府,建国初设立普洱区专员公署,1953年改为思茅专员公署,1971年改称思茅地区,2003年10月,撤销思茅地区,设立思茅市,2007年1月更名为普洱市。普洱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辖9县1区,103个乡镇,2012年全市总人口257.5万,国土面积4.5万平方千米,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

(二)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

普洱市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境线长486公里,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一河连纵贯全境,有国家级一类水路口岸思茅港、勐康,国家级二类口岸孟连及17条边境通道。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国的建立、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推进、昆曼大通道的全线贯通、泛亚铁路中线的成普再将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黄金前沿。

(三)绿海明珠、天然氧吧

普洱市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绿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誉。全市海拔在317~3370米之间,中心城区海拔1302米,全市年均气温15℃℃~20.3℃,年无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负氧离子含量在七级以上。全市森林覆盖高达68.7%,有2个国家级、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动植物工国”的缩影,全国生物多样性最卡富的地区之一;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四)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普洱市

(四)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极具魅力。

全市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居住着汉、哈尼、彝、拉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1%。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玉溪市茶业概况概况简述


一、玉溪市基本概况

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部,介于北纬23”19-2453,东经1039之间。东北和北面接昆明市,东南和南面与红河州相邻,西南和西面连思茅地区,西北靠楚雄彝族自治州:市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山地块谷、高原、盆地交错分布:总面积1528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约170万亩:辖一区八县其中,红塔区、江川、澄江、通海4县(区)是坝区县,面积共334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1.9%:华宁,易门两县是半山区县,面积共288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8.9%:峨山新平、元江3县是山区县,面积共905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9.2%。

全市海拔328-3137米,除元江河谷外,大部分地区海拔1500~1800米,市政府驻地红塔区州城海拔1630米市内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气候类型,形成独特的立体气候和自然生态区: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5℃~24℃,极端最低气温-0.1~6.7℃。

二、茶产业概况

2014年末,全市茶叶种植面积79404亩,其中采摘面积74404亩,占茶叶种植面积的93.7%,有无性系茶叶面积2700亩,无公害茶叶面积45360亩。2014年全市茶叶总产量4519吨,比上年增7.6%,茶园平均单产56.9千克。全市茶叶总产值30985.1万元,其中,毛茶产值11278.22万元,比上年增长32.2%,成品茶产值14127.88万元,比上年增长10.2%,第产值5279万元,比上年增长24.8%。

玉溪市人工栽培茶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最早起源于清乾隆六十年(1797年),是茶叶适宜种植区。茶树生产经历了一个由落后到先进、由粗放到集约经营的过程,使茶叶由周期长、效益低的速度型发展为速成高产的效益型经济作物,茶叶是我市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是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区域性、骨干性产业和重要的经济

云南省丽江市茶业概况简述


一、茶产业概况

2013年华坪县茶叶种植面积1.56万亩,采摘面1.3万亩,产量275吨,产值1650万元,其中春茶量180吨,产值810万元,茶叶已初步形成为华坪县北部山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一)自然地理

丽江市的茶叶集中在华坪县北部山l区国典型的贫困山区。华坪县位于滇西北高原处丽江市东部,金沙江中段北岸,地跨东经00°39-10131,北纬26°21′~26°57,华坪县北部山区,海拔1600-2200米区域,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云封雾锁,雾日2~120天,年降雨量1000~1600毫米。

年均气温18℃左右,最热月(5月)平均气温25.8℃,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11.8C,年平均日照时数2553.4小时,全年无霜期303天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土壤为微酸性的红壤和沙壤,森林覆盖率30%以上,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营养物质的积累:“高山云雾出好茶”,华坪县北部山区具有生产优质茶叶的自然条件。

(二)栽培简史

华坪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引进茶叶种植,因技术落后和无加工龙头企业而告失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华坪县水兴区委、区政府发现六十年代种植的茶树,砍了发、发了采采了又砍、砍了又发,生命力极强,认为永兴适合发展茶叶生产,于是聘请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和丽江市的茶叶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并于1986年从风庆引进云南大叶群种改种在水兴乡进行试栽,获得成功,从此拉开了华坪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序幕。

(三)品质特征

华坪县茶叶产区属低纬度高海拔产区,气候温凉,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干物质积累多,病虫害发生轻,其生产的茶叶经云南省茶叶研究部门鉴定各种成份为:水分5.87%,水浸出物44.42%,儿茶素133.2毫克/克,氨基酸3052.96%毫克,咖啡碱4.01%,茶多酚32.01%,氨酚比高于同类产品。

二、茶产业现状

(一)产品类别

华坪县生产的茶叶主要是“乌木春”绿茶,“乌木春”绿茶1991年在云南省茶叶评比中荣获云缨奖。后为适应丽江旅游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又逐步开发出了高香炒青绿茶、高香特种绿茶“乌木春银毫”、红茶、普洱茶等三个类别7个类别。

(二)科研现状

丽江市园艺站和华坪县茶叶技术指导站联合实施了“华坪县茶叶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运用”项目,该项目荣获丽江市2008年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结果,华坪县需选择海拔1600~22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大,多云多雾,土壤、水源和大气未受工业三废污染,距离大型企业70千米以外,远离城镇和公路主干线的山区,坡度小于25度,土壤pH值5.5~6之间的酸性红壤土地建设茶园。品种以云南大叶群种改种为主栽品种。栽培模式采用双行单株丁字型栽培法。栽培技术以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为基础,积极推广绿色和有机茶叶生产技术。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保山市茶业概况简述


一、保山市基本概况

保山作为著名的滇西古郡,孕育出了万年火山热海、千年古道边关、百年翡翠商城以十大魅力名镇—天下和顺。保山是通往南亚和东南亚古丝绸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2014年全市有人口256万,国土面积1.96万平方千米,地跨断山腹地,澜沧江、怒江、龙川江穿境而过,境内高山深壑、地势复杂,雨量充沛而又干湿明、云遮雾绕而又阳光灿烂。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使保山成为了云南大叶种、高海拔小叶种生长的最适宜区。是各类茶叶品质形成最好的地区之一。

二、茶产业概况

保山是云南普洱茶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保山具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种茶、饮茶习俗就得到了相当的普及和推广至解放初期,全市茶园面积达2万亩,产量360.4吨。解放后,各级政府加大了茶叶产业发展力度,把茶产业作为全市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增收的生命产业来抓。

茶叶产业发展迅猛,至2015年,全市共有茶园面积619855.4亩、采摘面积541190亩、茶叶总产量47477.2吨、亩均产量87.73千克/亩、无性系茶园面积270820亩无公害茶园面积317000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21500亩、有机茶园面积15300亩。

保山是“滇红”及普洱茶的重要产地,20世纪八十十年代,昌宁、腾冲、龙陵等县分别被列为全国首批优质茶基地县和国家出口红茶基地县。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建立了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本系累了较为丰富的有机结合,研制出了红茶、绿茶、普洱茶、高山乌龙茶等若干茶类。

创建了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150多个其中有50多个茶叶品牌获得省部级以上及行业组织颁发的名优茶及优质产品称号,全市茶叶产业已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百花齐放”的茶叶产业结构。建成初制加工企业795个,初精合一茶厂67个茶叶生产能力达4.7万吨,初具茶叶产业化经营的企业达20个。

建设高产优质生态茶园50万亩,经认证的有机、绿色及无公害茶叶产品基地25万亩,全市有200多人的茶叶科技队伍,保山茶叶产业发展不仅具备了很好的产业规模和基础,而且在良种推广与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品牌宣传及市场开拓,特别是茶叶产业化发展方面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全市已有大批省市级认定的茶叶龙头及品牌,如腾冲清凉山、高黎贡山、黄黎坡、极边、云丽江山,昌宁稳隆、尼诺、树根地,龙陵“振兴”,隆阳“凤溪”及施甸“万兴”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及品牌,辐射带动全市60%以上的茶叶生产基地。并通过发展专业村和合作社推动茶叶产业全面发展,真正形成了规模化、区域化,良种化,产业化和生产标准化的茶叶产业发展格局。

三、发展与未来

六十多年的保山茶叶发展,是一个辉煌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是保山茶叶大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以满天星种植粗放管理为主,面积达20万亩:第二阶段是“七五”至“八五”期同,以扩大种植面积,建立密植速生丰产茶叶样板,提高单产和效益为主要目标,面积达40万亩:第三阶段是: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重点是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质增效,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强化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面积达62万亩。

进行科学考察伴随看面积的扩大,在茶叶管理上也发生了大的转变:在政策体制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经营管理上,由租放经营向集约效益型转变;在茶树品种上,由以云南大叶种为主向大叶种、中小叶种共同发展转变:在产品结构上,由单纯生产红茶、青毛茶向绿茶、红茶、普洱茶,乌龙茶、龙井茶等多茶类与茶品种方面转变。

三江之水浸润的广袤土地是茶叶孕育之所:种类纷呈现是茶叶穿越时空赢得的绚丽色彩;清洌芳香是茶叶吸取自然灵气获得的独特印记:而随茶而生的历史和文化则最终赋予茶叶以不灭的精魂保山茶叶,以自己独树一帜的优良品质,在云南味蕾绽放的茶叶产业中,香飘天下,独放异彩。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云南省昭通市茶业概况简述


一、昭通市基本概况

(一)地理区位

昭通市位于云贵高原云南东北部,地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处,东经10252-105°18′,北纬26°18′-28°10°′之间,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海拔267-4040米。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东与四川省筠连县、高县及贵州省威宁、毕节赫章县接壤:南与云南省会泽县毗邻:西北面处于金沙江下游,沿江430千米与四川省的宁南、金阳雷波、屏山、宜宾等县市隔江相望。

(二)自然生态

昭通市处于云南高原向川南丘陵延伸地带。植被为云南高原“中亚热带”植被与川南“北亚热带”植被过渡型,土壤为红壤向黄壤过渡类型,气候为高原季风气候与暖湿气候过流类每年5月中旬以后,昭通市由东部、北部至南部先后进入雨季,到10月中句,雨季先后结束。北部边的绥江、水富和横江流域的盐津,大关县一带,降水充沛市,年雨量在905~1115毫米之间:因而这一带为昭通的主产茶区。

二、茶产业概况

至2013年全市茶园有效面积达14.41万亩(含苦丁茶3万多亩),平均亩产干茶约34千克左右,全市年产干茶4900吨左右,产值达8762万元。低产茶园约6万亩,涉茶人口约66000人,初制加工厂101个。

(一)种植资源

昭通市共有盐津、大关、绥江、势良、成信,水富,镇雄、水善8县生产茶叶,茶区海拔分布在900-1500米之间,昭通市主要茶树品种为:本地优良小叶种台茶。昭通台茶是典型的亚热带作物,它具有喜温、好湿、微酸性、较耐阴的生态条件,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茶树就开始萌发、生长,15℃-25℃生长较旺。

但日温升高到30℃以上、持续时间超过5天,茶树芽叶就受到影响。我市茶区多分布在800-2000米之间。2000年初盐津县在平头山建成无性系优质茶园母本园500亩,栽种国家级和省级无性系良种茶苗274.6万株。该基地已获得无公害产品基地认证,2002年以后,茶区各级政府重视对茶叶生产的投入,明确提出今后茶叶生产发展的方向。技术部门狠抓质量促效益,创名牌,增加茶农收入,新建茶园及加工均与有机茶生产为标准,尽量生产无公害茶叶或有机茶叶。

(二)栽培简史

昭通生产茶叶的历史较长远,清瘪庆十五年《大关县志稿》已将翠华茶列为重要的上特产。道光年间又有所发展,《续云南通志长篇》记载:“翠华茶,大关属茶地面积约四十亩,年产茶三十余担,种类以翠华茶名。此种茶系清道光年间翠华山寺内僧人用普茶种子播种于寺外附近,”道光时期,白水河翠华寺一带成片种植过500余亩茶园,盐津县柿子、豆沙等地也有种植,民国初年,征集翠华茶参加云南省展览会获得了二等奖,民国初巴拿马赛会上以“色味俱佳”获二等商标奖状。

沙等地也有种植,民国初年,征集翠华茶参加云南省展览会获得了二等奖。民国初巴拿马赛会上以“色味俱佳”获二等商标奖状在1995-2000年,“九五”期间,昭通行署把茶叶生产列为10大绿色产业加以发展,在此期间昭通地区的技术干部积极向省外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并开始引进无公害茶生产和加工技术茶叶被昭通市政府列为十大优势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苦丁茶”。主产茶县引进技术,搞合作开发生产出一批名优特茶,2010-2014年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主要以改造低产茶园,提高茶叶品质为主。

三、茶产业现状

(一)生产茶类:烘青绿茶、晒青绿茶,出口红条茶、红碎茶、南路边销茶、特制名茶、再加工生产成品茶:大关“翠华贡茶”,盐津“苗岭碧芽”“摩崖银毫”“毛峰”“十里香”,水富“毛尖”“银芽”等名优产品。

(二)品牌荣誉:大关翠华茶是历史名茶,现由大关茶叶公司生产,被评为全省名茶

2001年盐律茶叶公司与西南农业大学合作生产优质茶叶“苗岭碧芽”“摩崖银毫”在2001年荣获成都第二届国际茶博览会金奖。

2001年7月5日由农业部在杭州市举办的“中茶杯”评审会上“苗岭碧芽”和“摩崖银毫分荣获金奖和银奖

2002年6月盐津茶叶公司生产的“寒烟翠苦丁茶”获韩国举办的国际名茶“特别奖。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8457.html

上一篇:云南省思茅区茶业概况简述(上篇)

下一篇:云南省普洱市茶业概况简述(五)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