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来自中国|通过叫法看茶的全球化之路

2019-11-16

美媒称,除了少数微不足道的例外,全世界的茶实际上只有两种说法。一种与英语说法tea类似,比如西班牙语中的t和阿非利卡语中的tee;另一种是cha的某种变化形式,例如印地语中的chay。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报道,这两种说法都来自中国。看看它们是如何在全世界传播的,可以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在“全球化”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词语前,全球化是如何运作的。读音与“cha”类似的词语是沿着丝绸之路通过陆上传播的。与“tea”类似的词语则是由荷兰商人通过海上传播的,这些商人将这种新奇的叶子带回欧洲。

报道认为,cha这个说法是汉语,它是很多汉语方言所共同使用的。它来自中国,穿越中亚,最终在波斯语中变为“chay”。这无疑是因为丝绸之路贸易线路。根据最近的一项发现,两千多年前人们沿这条线路交易茶叶。这个说法的传播范围超过了波斯,在乌尔都语中成为chay,在阿拉伯语中成为shay,在俄语中成为chay。它甚至传到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斯瓦希利语中成为chai。日语和韩语中茶的说法也以cha为基础,但这些语言很可能在这种说法向西传到波斯前就采用它了。

报道认为,但这没有为“tea”提供解释。茶这个字在中国不同方言中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它读作chá。但在沿海省份福建所使用的闽南语中,这个字读作te。这里的关键词是“沿海”。

报道表示,在中国沿海地区方言中使用的te的说法经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荷兰人在17世纪成为了欧洲和亚洲之间主要的茶商。荷兰人在东亚主要使用的港口位于福建和台湾,这两个地方的人都使用te的读音。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欧洲大规模进口茶叶,这让人们有了法语中的thé,德语中的tee和英语中的tea。

但最先到亚洲的并不是荷兰人,而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进行贸易并不是通过福建,而是通过澳门,澳门使用的是chá这个说法。这就是为什么葡萄牙在欧洲是一个例外。

报道称,在谈到茶的时候,少数语言有自己的说法。这些语言通常是在茶叶自然生长的地方,这令当地人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关于茶的说法。例如,在缅甸语中,茶叶是lakphak。

精选阅读

老杨说茶:中国茶的国际化之路该如何走?


针对中国茶的国际化之路怎样走,笔者这个非职业的爱茶人有以下几个思考,希望:

一、打造国际知名品牌,走品牌发展之路,搭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顺风车扬帆远航。中国的茶在国际中没有像立顿、星巴克那样的国际知名品牌,难以形成品牌效应,难以大规模、广范围的推广。创建属于中国的国际知名茶叶品牌是中国茶更好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中国的茶叶企业可以向中国装备制造业、高铁等行业学习,走资本输出、技术输出、人才输出之路,在条件具备的国家投资建设茶叶企业、种植茶园、开发适合的茶品,推动当地的饮茶习惯,实现中国茶走出去。

二、加强绿色有机茶园建设,严格控制农残,加强产品出口前检验,让中国茶成为国际放心茶,恢复国际上对中国茶的信心,更多的走出国门。中国茶的农残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茶产品出口的难题,影响中国茶在世界上的推广,必须从根源上加以解决。而且农残的问题不仅是影响了中国茶的出口,如果不能尽早从根源上解决将会影响中国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与茶文化的传承。

三、加大产品研发力度,针对国际市场茶叶产品品饮文化传统和最新流行趋势开发适销的茶叶新品,与时俱进、适时更新。积极创立可与立顿、星巴克等快销饮品国际品牌相对应的中国茶饮料快销品牌,适应茶饮发展的国际大趋势。

四、加强茶叶科研力度,从科学角度认知茶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深挖不同茶类的保健功效,研发具有针对性、可验证保健功效的茶产品。

五、加强中国茶文化的对外推广和交流,让世界上的更多人正确认识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让中国茶道、茶艺、品茶习俗等文化成果为全人类所共享。

六、强化茶叶国家标准体系,规范茶叶生产工艺,提高成品茶平均质量。

七、加强茶叶销售市场的监管,打击假冒伪劣茶品,尤其是“做旧茶”的假冒老茶。

八、加强市场中销售茶品库存的检验力度,加强对市场上在售的黑茶、普洱生茶、福建白茶等可以长存储存茶叶“老茶”的卫生检验,尽可能避免霉变、细菌超标等对人体有害老茶的销售。

武夷茶来自中国,属于世界


武夷茶是属于世界的

中国六大茶类,武夷茶独创三席,乌龙茶、红茶、白茶,谓其产品创新的巅峰当不过分,闽北地区至今仍是中国特种名茶的重要产区。武夷茶的创新价值对后世的贡献与影响,茶界并没有充分的评估。

首先,武夷茶丰富了中国茶品种,提高了茶产量,改变了茶叶消费方式,对外贸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如清代功夫茶,主要冲泡的是乌龙茶与红茶;外贸出口的重头产品是武夷茶,这一过程持续了两个半世纪之久,其经济价值难以估量。至今乌龙茶仍是茶叶出口的大宗。

其次,其品种、工艺传播自古迄今,自中及外,产生了广泛的市场效应与深远的文化效应。乌龙茶由闽北衍及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并催生了至今兴盛的功夫茶泡法。在正山小种红茶工艺基础上诞生了福建工夫红茶和红碎茶,向省外传播,则萌发了祁红、滇红、九曲红梅等十多种红茶。新时期炙手可热的金骏眉,也是在传统正山小种红茶优良品质的传承与工艺的基础上的创新结果。其社会价值,不仅在于品种的创新,更引发了红茶热,不仅填补了中国缺乏顶级红茶的空白,更为中国红茶的重新崛起竖立了一根标杆。

再次,扮演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不论是茶叶的海上输出之路,还是陆上由晋商书写的“万里茶路”,目前政府已经作为文化遗产准备申遗的。闽商在海丝路上的走海行船,敢冒风险,与晋商足履灼沙,顶风斗尘,马矢代薪,炊灶作食的精神,最终都沉淀为中国重要的商业文化特质。

武夷茶传入欧洲,虽没有那么顺利被接受,但一旦与英国的科学风尚相结合,便衍化为一种时尚的大众的生活方式。如下午茶,正如一首歌谣所唱:“当时钟敲响4下时,世上的一为茶而停。”如今,下午茶成为最能代表英国文化的符号。

不独如此,武夷茶更进入了英国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学艺术领域。文人政客们对茶如痴如醉,为武夷茶留下了大量诗篇。有时,“武夷”就是“茶”的代称,大诗人雪莱、拜伦等就在茶与瓷器、丝绸中构筑他们的“印象中国”。这一点,与中国的文人雅士的爱茶之心似有灵犀。

武夷茶东渡日本,在日本茶道中留下深深的影子。

穿越茫茫戈壁大漠,给俄罗斯送去多少期盼,马雅可夫斯基赞道:“一切东方人,心里乐开了花,骆驼驼来了——武夷茶”。

印度、锡兰茶品种、工艺的祖宗都是武夷茶,那个英国人福琼偷武夷茶树的故事不知被讲述过多少次了。

武夷茶在美国衍化为一种冰茶冷饮。

在东南亚,不少家庭常备着武夷茶。

武夷茶,曾支撑起了世界茶产业的一个庞大体系。武夷茶史,何尝不是一部中国文化的自信史呢?武夷茶理所应当受到世界的尊重。《武夷茶大典》也是写给世界的。

如何通过茶渣来查看茶叶好坏?茶渣辨别品质好坏


茶渣,常常是被人们忽视的一个东西,许多茶友喝完茶,都会直接倒掉茶渣,其实,这看似价值已被“榨干”的底,却可以看出一款茶的品质。

泡剩的茶渣,专业术语叫做“叶底”。在专业的茶叶审评中,最后需要看叶底并进行评分。

茶叶在冲泡之后吸水膨胀,使叶片还原为原有的形状。一款茶的采摘、加工、存储的合理与否,都可以在叶底中暴露无遗。看叶底,主要从嫩度、色泽、匀度、舒展度几个方面来入手。

1.嫩度——捏茶渣,看叶质

所谓嫩度,就是看一款茶中芽头、嫩叶的比例和总体叶质的老嫩。

茶没泡开,不太容易分辨其芽头和嫩叶的含量,而通过叶底则很好辨别。拿起几片茶叶将其平摊开来,我们就能看出它的采摘级别是单芽、一芽一叶等等之类了。

辨别叶片整体的老嫰程度,除了眼睛看之外,还要用手捏。

分辨的总体原则是:

1.手指捏叶底柔软有韧性的嫩度好;质硬,放手后松开的表示叶质老。

2.叶脉不隆起平滑如绸缎的为嫩;叶脉隆起触手的为老。

3.叶子边缘锯齿平和的为嫩;叶边缘锯齿状明显的为老。

4.叶肉厚软的为最佳,代表嫩度好、内含物质丰富,多为高山优质茶原料;

柔软但薄的一般,多为台地茶原料;

又硬又薄的最差。

2.色泽——直观反映茶原料

叶底的色泽能非常直观地反应一款茶的原料和加工优劣。

观察叶底色泽最好能有几款茶放在一起对比来看,否则容易受到光线、环境和主观因素影响。

叶底色泽分辨的总体原则是:

1.深浅:

深浅应该符合该茶类应有的色泽要求。?黑毛茶以油黑色为好,黄绿色和铁板色都差;

绿茶,以嫩绿、黄绿、翠绿为佳,深绿色较差;(如果有爆点、焦叶、红叶、红梗子、叶片碎烂那就更不好了。)

乌龙茶要求“绿叶红镶边”,可以观察红绿面积的比例来确定发酵轻重。

2.润枯:

“润”表示茶叶色面油润光滑,反光强。“枯”是有色无光泽或光泽差。3.鲜暗:

“鲜”为色泽鲜艳、鲜活,表示成品新鲜度。初制及时合理,为新茶所具有的色泽;

“暗”表现为茶色深且无光泽,一般为鲜叶粗老,或初制不当。

3.匀度——暴露采摘情况

所谓匀度,就是看一款茶的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是不是比较统一。在看叶底的三个项目中,匀度是相对比较次要的。

匀度和茶的采摘加工管理有关。有的茶农采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把抓,那么从叶底上反映出来的就是大大小小很不匀整。在加工时,有的茶厂把不同山头、不同批次采摘的茶不加辨别地混在一起加工,也会出现匀度很差的情况。

匀度差,代表采茶做茶不够规范,或者是经过了拼配。

4.舒展度——显示茶叶活性

叶底的舒展度越好,说明它的活性很好。

一般质量好的茶叶或当年的新茶,在开水冲泡后,叶片会十分平整。而陈茶或者质量差的茶只能部分展开,且看起来皱巴巴的,不平整。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揉捻较重的茶比如乌龙茶等,完全舒展后仍然会稍有卷曲,这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冲泡之后叶底完全摊开如纸没弹性、或者紧缩泡不开,那都是工艺存在缺陷的表现。比如,一些茶厂以重火炭焙来掩盖茶原有的缺陷,对于这样的茶,我们就可以通过叶底紧缩黑硬来加以辨别。

综上所述,茶渣能真实反映茶叶原料的“本来面目”。从叶底,我们能看出茶叶生长是否旺盛、茶叶的采摘特点、判断制茶技术优劣。百闻不如一试,了解完以上的这些方法,赶快看看你茶杯中的茶渣,测试一下茶叶吧。

向全球传播中国茶 让世界恋上中国茶


中国是茶叶的家乡,身为中华儿女应向全球讲好“中国茶”故事,让世界恋上“中国茶”。从历史创造中去发掘“中国茶”核心元素,以此展现“中国茶”故事。不仅要讲故事,还要做好“中国茶”全球公共品牌,才能更好底向全球传播“中国茶”。通过创建“世界茶节”,实现世界茶业大联合。

中国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重振中国茶之雄风,让世界深爱中国茶!这是所有茶人的理想,也是中国茶业发展的世纪梦想。

向全球讲好“中国茶”故事

用世界的语言,用户的形式来讲“中国茶”故事的过程中,以哪些核心元素来展现,以何种形式来表现“中国茶”?提炼“中国茶”核心元素,要从“中国茶”的历史创造中去发掘,去寻找,通过对“中国茶”历史价值的拷量中去把握。

“中国茶”由十大核心元素构成。

一、是“中国茶”公共品牌的形象设计。

二、是神农。为了人类健康,通过不懈追寻,发现茶的健康养生功能,由此拉开茶业发展的序幕。

三、是《茶经》。一部影响茶与人类生活的茶书。

四、是茶马古道。全面展示茶促进人类交往,茶对人自强不息精神的诠释。

五、是茶字演变。“荼”(tu),槚(jia),荈(chuan),蔎(she),茗(ming),大约在东汉时与“茶”字通用,为茶的雅称。反映中华民族对茶文化价值传承的不懈追求。

六、是茶制作工艺的发明创造。展示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

七、是茶道。茶叶与美学,茶与艺术的全面融合,影响人们生活。

八、是茶器具。茶器给人带来美的生活享受,茶通过茶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九、是茶的人文情怀。深度展示中国茶与人类生活方式。

十、是茶科技与现代元素展现,问茶?未来茶与人类的关系将走向何方。要用现代手法诠释茶的文化内涵,展示“中国茶”的时代风采。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当代视角展现“中国茶”。

中国茶

向全球传播“中国茶”

在全球推广传播“中国茶”公共品牌,需要强化与做好“中国茶”全球公共品牌设计与内容定义。站在人类未来发展的文化价值角度来定义“中国茶”。与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相融合,展现“中国茶”内涵。以推进茶文化生活化与艺术化为重点,通过茶文化的生活化,广泛开展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茶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茶文化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多彩的中国茶文化。

创新“中国茶”全球推广与传播方式。重点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传播主体、传播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广泛创新。首先,树立传播优先观念。以“中国茶”公共品牌的推广,引领茶产业的全球输出;其次,做好产业跟进。茶文化传播的目标是为茶产业输出服务,以文化传播促进产业发展;第三,创建立体多样化的传播体系,建立出版、礼品赠送、各类论坛平台、及国家公共平台的传播。第四,国家奖励传播。创建国家传播与民间传播相结合,形式传播与产业传播相融合的综合性的传播体系。

世界茶业大联合

创建“世界茶节”。通过世界性茶叶节日,实现茶人组织起来。组织供给侧,形成全球产品的供给;组织需求侧,引领全球茶业大市场。组织“中国茶”公共品牌全球传播的话语权,实现适应市场到全球引领导市场的转变。实现联合起来,就是要面向全球区域市场,实现中国茶人的大联合。实现团结起来,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开拓广阔的全球市场。

加快创建“中国茶海外中心”。将其打造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茶”的窗口,合作的平台,交流的舞台。成为“中国茶”根植全球的有力支撑。我们相信,未来是中国的时代,也是中国茶的时代。让我们去拥抱中国茶的新时代!

茶叶,“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


“海者,闽人之田也”。自古以来,福建便与海有着不解之缘。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无数商贾携带着香料、药物和奇珍异宝来到这里,又将中国精美绝伦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

曾经“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仍然依稀可见,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引领下,千年“海丝”基因再次被激活。

在泉州德化的屈斗宫古窑址,长达50多米的宋元古窑诉说着当地陶瓷业曾经的辉煌。自宋以降,德化陶瓷大量外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产品。

如今,德化仍然是中国重要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等产品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陶瓷工艺品出口量排全国第一。“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让中国陶瓷走向世界,辉煌不能只停留在文化遗址上,我们当地的企业家更要适应时代变迁,让现代的中国瓷器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福建泉州顺美集团公司总经理郑鹏飞说。

除了丝绸和瓷器,茶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之一。在泉州安溪县,茶叶批发市场的交易大厅被客商围得水泄不通,空气中弥漫着幽幽茶香。

在安溪县出口量最大的茶企八马茶业,几位韩国客商正在洽谈合作事宜。“近几年,来订购中国茶的海外客商越来越多。”八马茶业董事长、国家级非遗铁观音传承人王文礼说,茶叶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非洲的乌龙茶单价为每公斤164美元,刷新了安溪高档乌龙茶出口单价的纪录。

伴随着货物的往来和“走出去”的契机,历史的符号也在人们心中刻下“烙印”,一批传统民俗文化满载华人华侨的乡愁,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海外。乡音,成为“海丝”路上共同的语言。

每天傍晚,在泉州文庙广场的小茶馆内,一些老人都会摇着蒲扇,围坐在南音戏台前,呷一口铁观音,听一曲南音经典唱段《陈三五娘》,一弹一拨,音乐清简,回味无穷。

晋唐、两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将中原音乐文化带到闽南地区,并与闽南本土音乐融合而自成一格。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行,南音也伴着华侨华人的足迹流传到东南亚,远达欧美。

泉州南音乐府社长夏永西说,单在菲律宾便有五个南音社团,每周各个社团轮番进行演出。在东南亚各国,每年举行区域性的海外交流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国际南音大会唱”。

“在海外,‘南音’就是最亲切的字眼,听到南音就会找到家乡人。”夏永西说。

在“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主线下,福建正积极发挥“一带一路”先行先试的作用,着手进行顶层设计的同时,积极推动民间交往。“福建正积极打造泉州海丝先行区,福州、厦门、漳州海上战略支点以及其他设区市的重要支点建设,努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余军说。

武夷山—中国茶路的起始之路


万里茶路起始自武夷山茶叶集散地——下梅、赤石与星村,其中以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而广为人知的正是晋商万里茶路的起始——下梅村。这座小小的村落,全然褪去了几百年前的中心光环,小小的内船道,再也不见来往商船穿流,人潮涌动的繁华盛景。只能在导游的描述下,循着那砖瓦雕栏依稀想象着当年下梅的起始荣光与茶商往日的富庶。

我站在茶叶之路的起始码头,不得不遥望起,从这里延伸出的那些古老的曾经。在世人眼里,下梅,是一个被涂抹上了许多神秘色彩的古老村庄。古老的历史漫长的似乎无边无际,遥远的就好象时空的那一头,有多远,我看不见。但我知道,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牵扯着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这里是万里茶叶之路古道的历史始端,从下梅码头起始,一直通往中俄边界的恰克图,通往欧罗巴。

1610年,那一年,武夷茶开始了中国茶的代名词。那一年,武夷正山小种红茶,被当作一种东方珍奇物产,由荷兰人传至欧洲,成了宫廷、贵族、商人等上流社会的风雅之饮。后又由殖民活动,把饮红茶之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英吉利人这样记载:“武夷茶色,红如玛脑,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凡以武夷山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

18世纪,武夷红茶进入最辉煌阶段,那是一个武夷红茶独步天下的时期。“全盛时茶叶每年输出值数百万两”。《中国茶叶商品经济研究》记载“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茶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整个武夷山区“商贾云集,穷岸僻径,人迹络绎,哄然成市矣。”“茶山绵延百十里,寮厂林立。”想知晓武夷茶的更多历史,可以添加小编

安溪的茶叶的多元化之路,一茶秀到多茶争香


福建的铁观音全国闻名而说到铁观音就不能不提安溪了这可是茶乡但这几年安溪可不满足与铁观音,而是走上了多元化之路,一茶秀到多茶争香。

福建安溪茶人正探索由铁观音一茶独秀,到以安溪铁观音为主、多茶齐放的发展新模式,推动本山、毛蟹、黄金桂(黄旦)、梅占、大叶乌龙和奇兰、肉桂等茶叶发展。

近日,安溪色种茶将陆续进入春茶市场。为促进安溪茶产业的转型升级,适应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今年安溪县政府提出,将推进安溪色种茶的适度发展,种植推广色种茶,开发色种茶产品,挖掘色种茶的文化。

据安溪乌龙茶研究会会长易长青介绍,安溪本地传统的茶叶优良品种有:铁观音、本山、毛蟹、黄金桂(黄旦)、梅占、大叶乌龙和奇兰、肉桂,其中前两个品种是第一批认定的国家级茶树品良种。除了铁观音之外,其他茶类通常被称为色种茶。

安溪茶山

安溪县在发展茶产业的进程中,着重打造安溪铁观音这一品牌产品。这也造成了安溪茶叶品牌过于单一、安溪色种茶发展较慢的局面。对此,易长青表示,推广色种茶,有利于安溪茶叶产品、风格多样化,消费者能够有更多选择,可品尝到不同风格乌龙茶的口感。

安溪县素全茶叶研究所所长陈素全在厦门鼓浪屿开了茶叶专卖店,主要面向游客。他介绍,到他店里买茶的顾客很多都是慕“安溪六大名茶”之名而来,在品尝安溪铁观音之余,也想要一品本山、毛蟹和黄金桂等色种茶的滋味。

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茶。在安溪这方沃土,不同的地区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品种,例如西坪的本山、奇兰,大坪的毛蟹、肉桂,虎邱的黄旦,长坑的大叶乌龙以及芦田、龙涓的梅占。与铁观音相比,在种植上,色种茶具有好种植、好管理、适应性强的特点;在口感上,黄金桂的透天香、奇兰的兰香都各有千秋,韵味独特;从采茶期来看,不同的茶叶品种,生长期不一样,发展色种茶利于错开铁观音采茶高峰期,协调劳动力;在产量上,色种茶普遍比铁观音的产量要高。

例如由黄旦品种制成的黄金桂,以其“一早二奇”闻名。一早,指的是黄旦采制时间一般为3月下旬至4月中旬,比一般品种早10天,比铁观音早近20天。二奇,则指其外形“黄、匀、细”,内质“香、奇、鲜”,素有“一闻香气知黄旦”的美誉。

三洋村的银瓶山是梅占茶的发源地。梅占茶文化与孙中山有极深的渊源。民国时期著名将领杨汉烈曾赠与孙中山五箱梅占茶。孙中山为感谢他赠茶的这份情谊,回信写道:“汉烈吾兄惠鉴:惠书暨茶叶五箱,已一一领悉……文尚未为国报功,厚赠愧曷敢当……何时得为兄等解甲卮酒相劳,一慰平生耶?尚勉旃哉!企予望之。”

据了解,为保护梅占茶文化,当地还成立了梅山岩茶叶专业合作社,旨在进一步研究梅占茶文化,以更好地打响梅占品牌。

为何“茶”只有两种叫法?


《参考消息》2018年1月13日刊文: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1月11日报道:海上而来名为tea,陆上而来名为cha:为什么世界上茶只有两种叫法。

除了少数微不足道的例外(例如在缅甸语中),实际上全世界的茶只有两种说法。一种与英语说法tea类似,另一种是汉语发音cha及其变体。

这两种说法都来自中国。看它们是如何在全世界传播的,就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在“全球化”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词语前,全球化是如何运作的。读音与“cha”类似的词语是沿着丝绸之路通过陆上传播的。与“tea”类似的词语则是由荷兰商人通过海上传播的,这些商人将这种新奇的叶子带回欧洲。

cha这个说法是汉语,它来自中国,穿越中亚,最终在波斯语中变为“chay”。这无疑是因为丝绸之路贸易线路:根据最近的一项发现,两千多年前人们沿这条线路交易茶叶。这个说法的传播范围超过了波斯,在乌尔都语、阿拉伯语和俄语中都是类似发音。日语和韩语中茶的叫法也以cha为基础,但这些语言很可能在这种叫法向西传到波斯前就采用它了。

但这没有为tea提供解释。茶这个字在中国不同方言中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它读作chá。但在沿海省份福建所使用的闽南语中,这个字读作te。这里的关键词是“沿海”。

在中国沿海地区方言中使用的te的叫法经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荷兰人在上世纪17世纪成为了欧洲和亚洲之间主要的茶交易商。荷兰人在东亚主要使用的港口位于福建和台湾,这两个地方的人都使用te的读音。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欧洲大规模出售茶叶,这让我们有了法语中的thé,德语中的Tee和英语中的tea。

日本茶道正是“去中国化”的结果


“入明,朱元璋也是粗人一个,他极力倡导的社会风气依然是尚质不文,还曾下诏罢贡团茶(团茶的制作工艺过于繁复),改用散茶。由是,整个社会的审美习惯被扭转到跟宋时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像宋人点茶那样的精致技艺,自然不会受欢迎,遂成绝唱。倒是日本人追求精致,因此才可能将唐宋人的插花艺术发展成花道,将宋人的点茶技艺发展成茶道。”

读到这最后一句,内心不免感慨。想起日本学者藤原正彦曾在《国家的品格》一书里说:禅,虽然诞生于中国,但却并没有在中国生根,而是在镰仓时代传到日本之后,很快在日本落地发芽。藤原正彦因此认为:这是因为禅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毫不相容,但却与日本人世代相传的精神风貌极具适合性。禅是日本人自古以来的价值观,只不过是由中国人将其进行了理论化。

而宋人的点茶技艺,最终能在日本被发展成茶道,也与禅在日本得以本土化的道理相同。宋代高僧圆悟曾挥笔写下“禅茶一味”几个字,但负责解释“禅茶一味”并将之付于实践的,却是日人千利休。千利休曾这样解释“茶禅一味”:“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舍小我而融入天地之中,其静寂无为,所示正是茶之正道。为饱享茶禅一味之达人所必见。”

“茶禅一味”是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简素质朴,返璞归真。茶汤之中有禅心。在摒除了源自中国的华丽的斗茶仪式之后,村田珠光才终于首创了“侘び茶”。“侘び茶”的“侘び”,日文念为“わび”(哇比),日文汉字也可写为“和美”——在日本传统的和歌世界里,“わび”所代表的,正是“闲寂·简素·枯淡”的和风之美。“侘び”是和美,是侘寂,是清静无垢的内心世界。侘寂的和风之美,与禅宗要求静虑、要求证悟自我心性的本源可谓惺惺相惜——当人在拂去覆盖在心头的一切虚妄、一切污垢、一切烦恼之后,进入清静无垢的状态,才能重新看到自己最本真的初心,才能在回归自然中重新汇聚消散的灵性。而铃木大拙说:“禅与日本的灵性一致。”

村田珠光开创了“侘び茶”,而村田珠光的后辈茶人千利休,则通过“侘び茶”领悟并梳理了和风之美的精神内涵,才最终得以发展为现在的“茶道”,成为最具日本格调的传统文化。日本的茶文化源自中国,但日本的茶道文化却正是日本历代茶人“去中国化”的结果。日本茶道并不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承,而是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新生。它与中国茶文化有渊源,但并无血缘。这就像日本的樱花:樱花也是源于中国的,但樱花能成为日本的象征,并不是因为日本人千百年来持之以恒大量种植源自中国的樱花种子,而是因为日本人研制开发出了与源于中国的野生樱花完全不同的新品种“染井吉野樱”。140多年前江户末期的日本园艺师,通过将野生的大岛樱与江户彼岸樱进行杂交培植,栽培出可通过嫁接与插枝来反复克隆、在完全不改变遗传基因的前提下大面积延伸种植的全新樱花品种“染井吉野”,人们才终于能在短短十来天的花期之内,看到樱花排山倒海地同时绽放,又排山倒海地同时坠落的撼人景象。

关于茶道的定义,冈仓天心在其著作《茶之书》里说:“茶道,是基于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俗事之中所存在的美产生崇拜而形成的一种仪式。它谆谆教导我们纯粹与调和、相互友爱的神秘以及社会秩序的浪漫主义。茶道的要义在于崇拜‘不完整的事物’,也即在不可解的人生之中,拥有想要成就某种可能的温和企图。”

冈仓天心对于茶道的定义,想是源自于千利休的“和敬清寂”:“和”是调和与和乐,是互相愉悦之心;“敬”是对他人的敬爱之心;“清”是清洁、清廉,是指对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清洁与整理;“寂”是寂静、闲寂,是摒除一切不需要的多余,是“断·舍·离”。“和敬”是主宾相处之道的心得体会,是茶道的心灵空间美学;“清寂”是对于茶庭、茶室、茶器等一切的相关要求,是茶道的环境空间美学。“和敬清寂”四个字,是茶道的精神美学。

“和敬清寂”的茶道美学能在日本一直传承至今,在于茶道并不曲高和寡,而是渗透于大众之中。不久前朝日新闻面向初高中学生征集“最重要的一句话”。获得最优秀奖的一句话,是“一百岁是一百岁,我是我”。中一女生KURUMI看到电视里一位百岁奶奶大口吃肉大步走路,不禁对自己96岁奶奶脱口说“奶奶!这个人一百岁了”!而卧床不起的奶奶回答她:“一百岁是一百岁,我是我。”“我是我”——KURUMI被这句话深深打动:尽管奶奶已经卧床不起,但她平静地接受这样的自己并与之相处。96岁老奶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却有禅语的意境。难怪铃木大拙说“禅就是日本人的生活本身”。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大众基因,冈仓天心才会在《茶之书》里骄傲地说“茶道的影响,并不只限于富贵人家优雅的闺房,而是普及到身份低微者所居住的家庭”。因此才会有“农夫懂得插花之趣,山野之人懂得欣赏山水之妙”。

现在,日本从中学到高中到大学,几乎每所学校里都有茶道俱乐部,参加茶道俱乐部的学生们,每周定期在课后跟随老师一起修习茶道。我家初中二年级的小朋友,如今在学校的茶道俱乐部修习茶道已经二年。茶道先生并不跟她们讲“茶禅一味”的境界,也不讲“和敬清寂”的精神。先生不跟她们讲解这些茶道的历史与理论,而是反复训练她们的“礼仪作法”。“礼仪作法”是个日文词,简单地解释这四个字,便是指“正确的言行举止”。就像修习瑜伽要从重新练习呼吸开始一样,茶道的礼仪作法,则从训练一举手一投足开始。只有在去除琐碎多余的动作,保持内心的沉静与谦卑,人的举手投足才能呈现出令人愉悦的仪式之美。要达到这种仪式之美的要求,需要懂得建立秩序,拥有坚定的忍耐之心,才能步入茶道之门,才能通过茶道去领悟生活的美学,实现自己的人生修行。

茶室里的哲学 再看茶道与中国文化


从缓缓游动的茶叶间,品茶人谛听到了一种来自远古的声音,那声音如此寂寥如此素朴

听过一个故事,说是在印度的阿禾姆达巴城有一个名为“幸运茶室”的地方,在那里,人们喝茶,聊天,说笑,与其它茶馆没有两样。而奇怪的是,那间茶馆里摆放着一些棺材,客人就置身于棺材中间品茶。有些人惧怕那些棺材,不敢前往,可是一旦他们去过一次之后,就忍不住常常想去那儿喝茶。这些奇怪的棺材使“幸运茶室”得以闻名于阿禾姆达巴城乃至整个印度。为什么要在茶室里布置些棺材呢?就是一位慕名前往“幸运茶室”喝茶多次的人也很难说出其中的原由,他说他只是被那里的神秘气氛一次次地召唤。

茶室里的哲学

也许人们会觉得,世间再也没有比阿禾姆达巴城的“幸运茶室”更为标新立异的茶室了。其实,最新潮最时尚的元素里,可能正浸润着最传统最拙朴的因子。如果我们读过哲学大师蒙田谈论死亡的篇章,或许就能理解“幸运茶室”里那些棺材的意味了。一个名为“幸运”的地方,却让我们直面棺材、正视棺材这个象征着死亡的恐怖意象,其悖论之处正是蒙田哲学的奥义所在。

蒙田告诉我们,死亡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饮食起居中,它是我们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所必须面对的。死亡,如同我们看到夕阳落下、月亮升起来的时候那样自然而然。如果我们能够不惧怕于想象死亡和体验死亡,如果我们对生命中突如其来的各种灾难和变故都能泰然处之的话,那么,我们就能真正领悟到生存的快乐和意义所在。人要学会“向死而生”,在对死亡的逼视中感谢我们还平安幸福地活着。

也许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将阿禾姆达巴城的“幸运茶室”里那些棺材和“幸运”二字联系起来。那些隐含着死亡气息的棺材让喧嚣浮躁的都市人的心安静下来,让他或者她在一种近乎宗教般虔诚的心境中凝视手中的一杯清茶。从缓缓游动的茶叶间,品茶人谛听到了一种来自远古的声音,那声音如此寂寥如此素朴,它轻轻地拨弄着品茶人的心弦。或许就在这一刹那,他或者她被那弥漫在舌尖之上的苦涩的余香所感动,于是,都市生活中的一切哀伤和失意、躁动和不安顷刻之间都隐匿了,品茶人终于从纷繁复杂的外在世界回归自己的内心,回归到那原本期待恬淡与宁静生活的内心。在这一时刻,死亡——茶——生命之间获得了某种神秘的关联。“幸运茶室”里的棺材,让人在对死亡的想象中获得一种极致的生命体验,一种被救赎的宗教般的感恩情怀。

实际上,那些棺材在“幸运茶室”中就是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布置而成的。如果我们了解更多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个看似新潮怪诞的构想其实正是吸取了一些古老的宗教文化养料。在历史上,有些部落和民族,他们就有着这样的文化崇拜:即在一些大型的狩猎或庆功宴上,待众人饮到酣畅处时,一具尸首或一副棺材会被抬到宴会上来,于是,全场肃静,一起瞻仰它们,等到仪式完毕之后才继续欢饮。尸首、棺材是要让人们在欢乐的时候警醒:死亡时时刻刻都在逼迫我们,那么,幸运地活着的人们又该怎样珍惜自己倏忽即逝的生命呢?这种远古的宗教仪式昭示着最古拙最朴素的生命哲学。

与中国文化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东方文明古国,茶称得上是国粹了。中原大地,不论是乡野之农夫,还是儒雅之名士,国人皆以茶为趣。当然,劳累一天的农人,捧着个青瓷大壶一饮而尽的感觉,与竹林七贤以诗论茶、以文品茶的境界当是迥然有别,而现代都市里的小资们在摇摇曳曳的烛光下,渐酌渐啜,顾盼神迷,自然又是另外一种风情了。这些不同的况味,有人硬是要以“雅”、“俗”来界定,其实,大俗若雅,大雅若俗,这可能是最朴素最有力的逻辑。但或许是因为它亦雅亦俗、寓雅于俗的品质,茶较之于其它的东西,能蛊惑更多的人心。

不管是雅是俗,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总是一脉相通的。可以说,儒、释、道三种文化的精华都被创造性地吸收在之中。

儒家尚实,深信天道酬勤、真水无香。而中国,最讲究的也是功夫二子。下足了功夫,就能化平淡为神奇,以朴素之叶酝酿出人间琼露。当一片片的茶叶在杯中舒卷自如,摇曳生姿,散发着丝丝缕缕、若有还无的幽香之气时,品茶人怎能不感慨:“真是功夫!”

佛理禅机同样也渗透在中国的中。佛的所谓明心见性,无外乎是心的敞明与性的修炼,而茶就是要人素朴、要人澄澈、要人清净。惟其如此,才有以茶助禅,以茶礼佛之说。同时,佛讲慧根,讲因果机缘,而中也自暗含人生的种种玄机。

或许,还更近于道家的思想。天人合一、神与物游是道的上乘境界。道家在对自然之物的静观默察中获取内在生命的启示,从而寻求养生之道。的最高意境也是使人与茶、茶与人交相感应、合而为一,人在茶的清幽中获得宁静,茶也因为人的凝眸而获得灵性。

一位真正的茶客,能从茶中领悟世道人心,能以清明之眼遥望人生绚烂之后的平淡,“惟宁静以致远”即是茶客所信奉之道。如果一定要为下个定义的话,我们也只能感叹:“道可道,非常道;茗可茗,非常茗”。

“茶”觉日光流年

如今,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一些茶馆总会在不经意间投入视线。他们好像是随着一个城市的某种风尚突然降至的,又好像是在历史的角落里已经存在了千年万年。听说在西方有些咖啡店有上百年的历史,不觉就有些感动,几百年啊,该是怎样沧桑的历史!也许,我们有些茶馆,也有着同样的岁月的痕迹。

在某个午后的黄昏,沿着树影婆娑的小巷,衣裙款款地,不知怎么就来到了一座古老的茶楼。在斑驳的光影里,不觉感叹着日光流年,感叹着繁华易逝、人生如梦。而那座古老的茶楼,那座见证历史兴衰的茶楼,又曾聆听过多少生命的叹息呢?在历史的沉浮中,又有什么不是惊鸿一瞥、过眼云烟。绚烂之后终归要趋于平静,不妨还是上楼去聆听茶的秘语吧。

喝着茶,突然就想到了那个传奇的女子张爱玲和她的那些个传奇的故事。小资们对于她应该是无比熟悉的了。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她曾无比焦灼地说——“成名要早”,并且很快以其超常的才情,不仅让旧上海的十里洋场认识了她,而且让旧上海的整个风情时代记住了她。可是,城市小资们或许没有注意,张爱铃其实后来一再地反思过“成名要早”的时代病和都市病。她常常说,人生有飞扬的一面,可这飞扬也是要以安稳来作底色的。而她笔下那些悲情故事的主人公,往往终其一生才蓦然醒悟:原来他们的人生,缺乏的就是安稳这一底色。

张爱铃应该是喜欢茶和深谙茶之道的,她在她的小说中一再地写到茶和茶楼。《茉莉香片》就是这样开头的:

我给你沏的这一壶茉莉香片,也许是太苦了一点。我将要说给你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您先倒上一杯茶——当心烫!您尖着嘴吹着它。在茶烟缭绕中,你可以看见香港的公共汽车顺着柏油出道徐徐地弛下山来。⋯⋯

说故事的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用足了心思的;而听故事的人,在一点一点啜饮着茉莉香片时,或许也会有所动心。

且让说者与听者一起来禅悟茶之道、人生之道。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7794.html

上一篇:什么是醉茶?醉茶的原因?

下一篇:听说茶叶还能用来染色?于是我试了试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