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喝茶为什么又叫"吃茶"?源自唐朝的黑暗料理

2019-11-16

现代人说喝茶,确切地说,应该叫喝茶水,因为是将茶叶用水冲泡或煮后过滤掉茶叶渣而只保留水的部分。但在一些文学典籍或方言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词--吃茶。

《红楼梦》中凤姐就曾对黛玉开玩笑说:你都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所谓吃,一般指的是有实质的食物。在现代人看来,茶,怎么可以吃呢?除了水就是茶叶渣了,但茶叶渣怎么能入口?你说对了。在古代,茶还真是用来吃的!

不仅吃茶叶,还配以各种佐料熬煮。直到明清以后,茶才开始以煎煮为主到冲泡为主,逐渐形成现代清饮的方式。

茶叶最早是作为药用的植物而受到关注的,真正开始兴起来,始于唐朝。说起唐朝的茶,以现代人的口味来评判,那可真是一道黑暗料理!下面就来扒一扒唐朝的黑暗料理--茗粥。

隋唐时,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也开始研究出了新花样!

大家都知道茶叶在没有细加工之前,味道是又苦又涩。唐朝的做茶技术自然不能跟现代比,茶叶的粗加工技术也仅限于将鲜叶蒸焙烘干,这时的人们可不会冲泡,都是将烘干后的茶叶掰碎了,先上火烤,烤得又红又干,捣碎了倒进水里煮。这种处理方式当然苦涩味甚重。

怎么去掉或者掩盖住这种苦涩味呢?时人就想办法了:加调味料!葱、姜、花椒、大枣、桂皮、橘皮、薄荷、盐……只要有的,都可以往里面加,这叫一个大杂烩!煮好了,来来,招待贵客来一碗茗粥,算高看您嘞!

现代人肯定觉得这种黑暗料理根本没法入口,嗯,跟您想法一致的在唐朝还真有一人:陆羽,后世尊称为茶圣的家伙。

他觉得,这样的煮茶法简直是暴殄天物啊!茶,这么高雅的东西怎么能沦为这种一锅乱炖的玩意儿!

于是他大力倡导了一种高雅清新的玩法:唐式煎茶法。

陆羽创造了一套程序完备的煎茶法。

包括:

备器(要用特制的风炉,上好的碳,专用的小锅釜);

选水(陆茶圣认为山泉水最好,江河水较差,井水最差);

取火;

候汤;

炙茶(把茶饼掰碎,丢容器里上火炙烤);

碾茶(把烤好的茶叶倒进专用的茶碾,碾得越细越好);

罗茶(碾碎的茶屑倒进茶罗子里,罗筛一遍,成细细的茶粉);

煎茶(水分三沸,一沸加盐,二沸撒茶粉,三沸才算煎好);

酌茶(把茶水上的浮沫艺术地倒进茶碗里,要厚薄均匀,看着舒服)。

这一套程序玩下来,耀花人眼,很快成为上流社会贵族人士玩高雅的标准之一,风行全国。这才将茶从黑暗料理的锅里拯救出来,把吃茶变成一种高雅的艺术行为。

cy316.cOM编辑推荐

喝茶为什么叫“吃茶”?


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有人认为喝茶,要削尽繁枝,有好茶,老老实实吃上一杯,何必让茶道茶文化一类叠床架屋,弄得一杯茶也吃不安呢?可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味道就变了。《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嘴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像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斗茶壹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贰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这些南宋人士,他们的想法,真有些怪呢,有了他们的积习与遗风,杭州人喜说吃茶,不说喝茶,也就不足为怪了。

唐朝喝茶指南


炙茶、碾茶、过筛、煮水、加料、培育汤花、酌茶于碗,这一套动作全部做完,茶才算煮好。这个备茶的场景,我是在最近的一部电视剧《天盛长歌》中看到的。

其实我很少看国内的古装电视剧,原因无他,就是觉得剧情拖沓,又有很多地方不遵照史实,让人看了着实难过,但《天盛长歌》中这个煮茶的情节却引起了我的兴趣。

不管是盛装茶团的金银丝结条笼子,还是用作碾茶的鎏金鸿雁流云纹银碾子,亦或是给皇帝递茶时的琉璃茶盏,甚至到煎茶时生火挟炭的系链银头箸,熟悉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剧中使用的这一整套茶具和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的唐代秘藏金银器茶具一般无二。

《天盛长歌》不是第一个使用这套茶具复制品的艺术作品,艺术家赵梁的舞剧《幻茶谜经》创意也源自于这套茶具,并使用其一比一复制品入舞,结合金刚经的一些概念,演绎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

直到现在为止,这种方式在全国都实属罕见,毕竟即使是复制品,《幻茶谜经》中所使用的也是正式授权的国家三级文物。由此我们也大概能知晓,这套法门寺出土的金银茶具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文物的角度上来说,这套唐儇宗的供佛珍品,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全面展现了唐代帝王对茶文化的重视和供佛的虔诚。

如此繁复的一套茶具,使用起来自然也是有许多规矩,对此,宋代词人葛长庚的《水调歌头·咏茶》一词就对采茶、做茶、备茶、品茶等一系列流程做了十分细腻的描述: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从葛长庚的描述来看,即使到了宋代这种煮茶方式依然十分讲究,所以在唐朝使用这套茶具时,茶必然还没有彻底“平民化”。

由此熊猫君就要给在座各位一些建议了,倘若你梦回唐玄宗开元年代之前的唐朝,可千万别随便去一个街头饭馆要茶吃,即使是普通贵族官员或者平民家里也是没有的,在初唐时期,乳制品的普及程度比茶可高得多,想吃茶只能去寺庙里或是达官贵族家里才行。

就算真的要到了一碗茶,也要好好掂量一下才能下嘴,毕竟煮茶的时候除了茶叶,还会放例如橘皮、薄荷、姜、盐等,同茶叶一起烹煮——这一点在《天盛长歌》中也有体现。

陈凯歌拍摄的《妖猫传》中有一段日本来的大师空海同白居易在一起喝茶的片段,茶汤白绿,用的为点茶法,但唐朝通常却是煮茶法,茶汤也更偏向于熟普的颜色。

由于茶汤颜色的区别,彼时的人们会搭配不同的杯子。例如唐代常用青、白色的杯子,为了更好的映衬暖红色的茶汤,而宋代因为茶汤呈绿色,沫浡为白,所以常用黑色建盏凸显茶色。

在追求影视剧流量的当下,除了剧情的“爽”,节奏的快速,和宏大的场景外,也需要对这些传统文化做正确的还原,不管是茶道、香道还是书法、绘画,还是尽量以史实为依据的好,否则某天当真穿越过去,就真的成为“井底之蛙”了。

为什么南方人说喝茶是“吃茶”?


南方的茶,不仅有茶叶,而且有盐、姜、炒黄豆和芝麻,

喝茶时边摇边喝,最后把黄豆、芝麻、姜和茶叶一起倒入口中,

慢慢地嚼出香味,所以不少地方又称“喝茶”为“吃茶”。

中国人喝茶很久了。

公元280年之前,吴国国君在宴请大臣时,喜爱用酒把大臣们灌醉。其中有一个叫韦昭的大臣酒量很小,国王就让他以茶代酒。

从这以后,文人便开始以茶接待宾客。到了唐代,饮茶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据说,这种习惯还与佛教相关。

大约在公元713年至741年年间,当时庙中的和尚和信徒在“坐禅”时由于时间长,爱打瞌睡和吃东西,老和尚就想了个办法,让他们饮茶,以兴奋脑神经,从此,这个办法流传到了各地。

与此同时,唐朝的富贵人家还专门设有煎茶、品茶、读书的房间,称为茶室。

公元780年,唐朝茶叶专家陆羽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

在宋朝,皇帝宋徽宗用茶宴招待大臣,亲自下手煎茶;清朝皇宫内不仅宴会用茶,而且还用茶款等外国使节。现在每年元旦或春节等重大节日,一些机关团体常常举办茶话会。

在中国,茶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把煎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自古至今,中国各地都设有不同形式的茶楼、茶馆等,北京繁华的前门大街旁就有专门的茶馆。

人们在那里,喝茶、吃点心、欣赏文艺演出,可谓休息、娱乐一举两得。在中国南方,不但有茶楼茶馆,还有一种茶棚,这种茶棚多设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游人一边喝茶一边观景。

喝茶有喝茶的习惯,就拿茶叶来说,各地嗜好不同,喜好喝茶的品种也不一样。北京人爱喝花茶,上海人则喜好绿茶。中国东南的福建人却爱喝红茶等。

有些地方,喝茶时还喜欢往茶里放些佐料,如南方的湖南一些地方常用姜盐茶待客,不仅有茶叶,而且有盐、姜、炒黄豆和芝麻,喝茶时边摇边喝,最后把黄豆、芝麻、姜和茶叶一起倒入口中,慢慢地嚼出香味,所以不少地方又称“喝茶”为“吃茶”。

沏茶的方法各地也有自己的习惯,中国东部一带喜好用大茶壶,客人进门,把茶叶放在壶中,冲上开水,待茶泡好后,再倒在茶杯中,请客人用茶。

有的地方,如中国东部的福建省漳州一带的工夫茶,不仅茶具别具一格,而且沏法也很特别,形成了独特的茶道艺术。

在中国各地,喝茶的礼节也不一样,在北京,主人端上茶来,客人应立即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说声“谢谢”。

在南方的广东、广西,主人端上茶后,要用右手指弯曲后轻轻地敲三下桌面,以示谢意,在另一些地区,客人想继续喝茶,茶杯中应留些茶水,主人见了会继续加茶水,如果将茶水全部倒完,主人认为你不再喝了,也就不给你加茶水了。

中国各地饮茶习俗

品龙井

品龙井茶,主要流行于江、浙、泸的大、中城市。品饮龙井茶,要做到:一要境雅,即自然环境、品饮环境优雅;二要水净,即泡茶用水洁净;三要具精,泡茶用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倘用盖碗冲泡,则无须加盖;四要艺巧,即要适情,即要有闲情逸致,抛却烦闷琐事,方有兴味品茶。

啜工夫茶

啜工夫茶,流行于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习惯用小杯啜饮。现在,这种品茶方法,已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兴起。

实践证明,要真正领略到啜工夫茶的妙趣,升华到艺术享受的境界,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上好的乌龙茶,精巧的工夫茶具,以及富含文化的淪饮法。

技艺双全盖碗茶

喝盖碗茶的习俗,在中国汉民族居住地都可见到,但用得最普遍的要数西南地区的四川。人称:中国茶馆数四川,成都茶馆甲四川。

四川人所说的盖碗茶,其实就是用盖碗泡的茶。用盖碗泡茶,盖碗盖着,可以保温;启盖后,可以凉茶;捏住盖碗,还可推去茶汤表面的悬浮叶片,搅匀茶汤浓度;而端起碗托喝茶,可以不烫手;将茶碗放在桌上,有茶托保护,不会灼伤桌面。

用盖碗饮茶,既不失风雅情趣,又十分实用方便。

“一盅两件”吃早茶

在中国南方,有吃早茶的风俗,尤其是岭南,吃早茶的风气更盛。吃早茶,既能充饥补营养,又能补水解渴生津。

目前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都有供应早茶的,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羊城广州和香港、澳门特区的早茶。

早茶具有茶饮、茶食和茶文化的共性。

说它是茶饮,就是保留着饮茶的基本内容;说它是吃茶,就在于它在饮茶的同时,还用食品佐茶;说它是吃早茶,是因为那里的人们,特别注重早晨上茶楼吃茶。

趁热畅饮大碗茶

喝大碗茶的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在车站码头、道路两旁,直至车间工地、田头农舍,随处可见。尤其是北京的大碗茶,更为出名。

喝大碗茶的场所,无须楼堂、馆所,摆设也比较简便,往往是一张方桌,几根条凳,一把大茶壶,两只大木桶,几只粗瓷大碗。

因此,通常在门前屋檐下,或搭个简易凉棚,以茶摊形式出现,主要为过往客人祛暑解渴提供方便。

止渴生津喝凉茶

喝凉茶的习俗,多见于中国南方。在南方地区,凡过往行人较为集中的地方,如公园门前,半路凉亭、车站码头、街头巷尾,直至工地田间,都有凉茶出售和供应。

凉茶性寒,在南方湿热之地,喝一杯凉茶,即收清凉、止渴、生津之功效。凉茶除了清茶外,往往还渗入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植物配料。

精心待客九道茶

九道茶,多见于昆明地区书香门第的家庭,他们接待嘉宾时,不但要求品茗环境的整洁和美观;同时,更需要沏茶有道,泡茶有艺,须有九道程式,即选茶、温器、投茶、注水、浸茶、匀茶、斟茶、敬茶和呷茶。

桃花源里喝擂茶

主要流行于湖南西部的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生姜和生苡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合碾碎加水后,烹煮而成,故而得名。擂茶,既是充饥解渴的食物,又是祛邪去寒的良药。

南方人为什么说喝茶是“吃茶”呢?


南方人说喝茶是“吃茶”这是一种说法习惯,作为一些地区,喝茶不是单纯的,往往会同时吃一些东西。南方的茶,不仅有茶叶,而且有盐、姜、炒黄豆和芝麻,喝茶时边摇边喝,最后把黄豆、芝麻、姜和茶叶一起倒入口中,慢慢地嚼出香味,所以不少地方又称“喝茶”为“吃茶”。

喝茶

公元280年之前,吴国国君在宴请大臣时,喜爱用酒把大臣们灌醉。其中有一个叫韦昭的大臣酒量很小,国王就让他以茶代酒。

从这以后,文人便开始以茶接待宾客。到了唐代,饮茶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据说,这种习惯还与佛教相关。

大约在公元713年至741年年间,当时庙中的和尚和信徒在“坐禅”时由于时间长,爱打瞌睡和吃东西,老和尚就想了个办法,让他们饮茶,以兴奋脑神经,从此,这个办法流传到了各地。

与此同时,唐朝的富贵人家还专门设有煎茶、品茶、读书的房间,称为茶室。

公元780年,唐朝茶叶专家陆羽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经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

在宋朝,皇帝宋徽宗用茶宴招待大臣,亲自下手煎茶;清朝皇宫内不仅宴会用茶,而且还用茶款等外国使节。现在每年元旦或春节等重大节日,一些机关团体常常举办茶话会。

在中国,茶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把煎茶、品茶作为一种艺术。自古至今,中国各地都设有不同形式的茶楼、茶馆等,北京繁华的前门大街旁就有专门的茶馆。

人们在那里,喝茶、吃点心、欣赏文艺演出,可谓休息、娱乐一举两得。在中国南方,不但有茶楼茶馆,还有一种茶棚,这种茶棚多设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游人一边喝茶一边观景。

喝茶有喝茶的习惯,就拿茶叶来说,各地嗜好不同,喜好喝茶的品种也不一样。北京人爱喝花茶,上海人则喜好绿茶。中国东南的福建人却爱喝红茶等。

有些地方,喝茶时还喜欢往茶里放些佐料,如南方的湖南一些地方常用姜盐茶待客,不仅有茶叶,而且有盐、姜、炒黄豆和芝麻,喝茶时边摇边喝,最后把黄豆、芝麻、姜和茶叶一起倒入口中,慢慢地嚼出香味,所以不少地方又称“喝茶”为“吃茶”。

沏茶的方法各地也有自己的习惯,中国东部一带喜好用大茶壶,客人进门 ,把茶叶放在壶中,冲上开水,待茶泡好后,再倒在茶杯中,请客人用茶。

有的地方,如中国东部的福建省漳州一带的工夫茶,不仅茶具别具一格,而且沏法也很特别,形成了独特的茶道艺术。

在中国各地,喝茶的礼节也不一样,在北京,主人端上茶来,客人应立即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说声“谢谢”。

在南方的广东、广西,主人端上茶后,要用右手指弯曲后轻轻地敲三下桌面,以示谢意,在另一些地区,客人想继续喝茶 ,茶杯中应留些茶水,主人见了会继续加茶水,如果将茶水全部倒完,主人认为你不再喝了,也就不给你加茶水了。

安化千两茶为什么又叫花卷茶?


千两茶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茶叶,其为黑茶类的一个品种,生产历史悠久,创制于我国湖南省安化县江南一带,是安化的一个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

千两茶其实早在很久以前就负有盛名了,也已经有着一定的发展历史。那么其创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湖南省安化县江南一带。清道光元年(1821年)之前,陕西商人到湖南安化采购黑茶,为骡马运输方便,减少茶包体积,节约运输费用,将采购的散装黑茶踩压成包运回陕西。当时,这种踩压成包的黑茶叫“澧河茶”。

当然,千两茶在后来也并不是就是以这个重量就发展起来的。它是经过陕西茶商又对茶包作了改进,将重量100两散黑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百两茶”。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晋商“三和公”茶号,又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将茶叶重量增加至1000两,采用大长竹篾篓将黑毛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千两茶”。

不过,大家也别误解千两茶的实际重量,其实它并不是真的就有1000两重,而是在过去按古秤有1000两重。最早的千两茶每支净含量为古秤(16两为1斤)1000两(31.25kg),由此而得名。千两茶净含量为36.25kg/支,合72.5斤。

而千两茶其实也有分类的,其主要体现在茶商的经营上和产量上。那么千两茶又分为“祁州卷”与“绛州卷”。祁州卷为山西祁县、榆次等地的茶商经营,每卷(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卷重1100两,产量较少。另外,千两茶还分为本号和副号。本号茶卷以全白梗黑茶制成,每卷长五尺(1.665米),卷围1.7尺(0.56米);副号茶卷由茶白梗黑茶拼制,每卷长五尺,卷围长1.8尺(0.6米)。

要问安化千两茶为什么又叫花卷茶呢?这里可以告诉你。那么有人习惯将花卷茶称为千两茶,其实这并不等于它们两者就是划等号了,应该是说千两茶是花卷茶中的一种。花卷茶还包括万两茶、百两茶、十两茶等。一是因其原料黑毛茶中有花白梗;二是因其外包装用竹篾篓织有菱形花纹,成茶茶身有捆压成的花纹;三是茶身呈圆柱形,像一本卷起来的书卷,花卷茶由此而得名。

为什么“白茶”又叫“女人茶”?白茶属于什么茶?


一、白茶为什么叫“女人茶”?

常有人说福鼎白茶是女人茶,那是因为有人说白茶是最适合女士饮用的健康饮品。其实福鼎白茶不仅仅是女人茶,福鼎白茶是最原始、最自然、最健康的茶类珍品。

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消热降火,消暑解毒,具有治病之功效。相比其他茶类,白茶的自由基含量最低,黄酮含量最高,氨基酸含量平均值高于其他茶类。

对于福鼎白茶独特而显着的保健功效,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降火消炎茶。白茶具有清热去火的功效,同时最新研究还表明,白茶提取物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白茶的自由基含量最低,多喝白茶或使用白茶的提取物,可以延缓衰老,美容美颜,因此受到了现代时尚人士,特别是都市女性的欢迎。

喝红葡萄酒饮白茶,“一红一白”结合口味互补,而且白茶还可以解决饮用红葡萄酒容易上火的问题。白茶可以清热降火,让人清心除烦、安神定智,有助于人们获得健康良好的睡眠。

二、白茶益处

白茶有养心、养肝、养目、养神、养气、养颜的养身功效白茶可抗氧化,嫩白、细致肌肤。

白茶可以延缓肌肤衰老;白茶具高效抗氧化功能,可强化肌肤抵抗力,防止外界环境对肌肤所引发的不适与提前出现老化问题,让肌肤保持持久光滑白茶还可以美白排毒,当中的多酚成分有效压制游离基活动,能改善人体排毒和防御功效

三、喝白茶的注意事项

白茶用量,一般每人每天只要5克就足够,老年人更不宜喝太多。其他茶也是如此,饮多了就会物极必反,反而起不到保健的作用。一般来说,肾虚体弱者、心动过快的心脏病人、严重高血压患者、严重便秘者、严重神经衰弱者、缺铁性贫血者都不宜喝浓茶,也不宜空腹喝茶。

吃茶和喝茶有什么区别


如今,很多人都有喝茶的习惯,不仅可作为饮料饮用,还可保健养生。而饮茶,据史料记载起源于神农时代,但是那个时候可不是像如今这样泡茶的,而是吃茶。因为那个时候就连器皿都还没有发明创造出来。所以在发现茶叶后,也只是用嘴来咀嚼而已。那么,吃茶和喝茶有什么区别?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看看。

1、吃茶

吃茶强调的是“吃”的动作。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邀请“来我家吃饭吧,虽然只是粗茶淡饭”。这里的“粗茶”是主人的谦词,并不是指茶叶的好坏。一般来说,吃茶的说法在农家更为常见,透露出农家特有的淳朴气息和乡土的味道。可以看出”吃茶“在某些地区俨然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淳朴、自然、其乐融融。

2、喝茶

喝茶强调的是“喝”的动作,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将茶水不断往喉咙引流,仿佛更多的是以达到解渴的目的,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补充人体水分的不足。在喝茶的过程中,人们对茶叶、茶具、茶水的质量都没有太多要求,干净卫生就行了。喝茶是平时大家常说的普遍说法,可以是礼貌的待客之道,可以自己喝,可以几个人喝,可以是一群人喝,可以是懂茶的人喝,也可以是不懂茶之人喝。总之,喝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现在很多地方对茶叶的吃法喝法那可谓是千变万化,各地嗜好不同,喜好喝茶的品种也不一样。北京人爱喝花茶,上海人则喜好绿茶。中国东南的福建人却爱喝红茶等。有些地方,喝茶时还喜欢往茶里放些佐料,一些地方常用姜盐茶待客,不仅有茶叶,而且有盐、姜、炒黄豆和芝麻,喝茶时边摇边喝,最后把黄豆、芝麻、姜和茶叶一起倒入口中,慢慢地嚼出香味,所以不少地方又称“喝茶”为“吃茶”。

很多人都知道神农尝百草,那个时候就有茶这个品种,最初以茶入菜或做羹更是常有之事。及至唐宋,煎茶和点茶的方式出现,将茶磨成粉后冲水品饮。到了明清时期,开始变成冲泡,以水冲茶叶,直接品饮。其实以前煮茶,煮出来的是茶汤,泡出来的是茶水,我们现在喝茶的茶基本都是冲泡出来的茶,所以后来我们基本都说喝茶,而不是吃茶了。

直到现代,喝茶的方式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在中国南方,有吃早茶的风俗,首先说明现在的吃茶不是拿着茶叶吃,而是在喝茶的时候,旁边有点心可以吃,一边喝茶,一边吃点心。也就是吃早茶。吃早茶,既能充饥补营养,又能补水解渴生津。目前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都有供应早茶的,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羊城广州和香港、澳门特区的早茶。早茶具有茶饮、茶食和茶文化的共性。

此外,饮茶、品茶同吃茶、喝茶也是不同的。饮茶包含的是一种含蓄的美,它要求人心绝悟杂念,注重的是人与茶感情的融合。它要求环境静、人静、心静。环境绝不是热闹的街头茶馆,人也绝不是三五成群随意聚集,更显得正式些。小饮一口,通过茶来寻得知音,寻得心灵的寄托。

而品茶的目的就已经不止于解渴了,它重在品鉴茶水的滋味,品味茶中的内涵,重在精神。品茶要在”品“上下功夫,品的是茶的质、形、色、香、味、气、韵,仔细体会,徐徐品味。茶叶要优质,茶具要精致,茶水要美泉,泡茶时要讲究周围环境的典雅宁静。

品的是过程,品的是时间文化的积淀,品的是茶中的优缺点,品的是感悟,并从品茶中获得美感,达到精神升华。可以说,品茶和喝茶及其不同,它主要在于意境,而不在于喝多少茶。哪怕随意地抿一小口,只要能感受到茶中的韵味,其他也就无足轻重了。

喝茶的讲究:唐朝人喝茶有何讲究?


古代人喝茶有什么讲究呢?有句话总结得很好,古人喝茶的大致发展趋势为:唐煎→宋点→明泡,也就是说,唐朝人喜欢煎茶喝,那么,除了煎茶,唐朝人在喝茶方面还有什么讲究吗?

唐代人喝茶讲究煎茶、庵茶、煮茶

电视剧毕竟是戏剧,里面描绘的唐代人喝茶细节和现实还是有差别的。有人说功夫茶泡法就起源于唐代,也有人说是起源于宋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早在唐代,饮茶之风就相当盛行。唐代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

煎茶

唐代人喝茶也讲究慢慢品味

以唐代为临界点,唐之前的人们饮茶多为粗放式豪饮,或为解渴,饮则升斗,或看重的是茶的药用功能。饮时还要添加许多佐料,如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盐等,饮时连吃带喝。陆羽很不欣赏这种饮法,认为破坏了茶的真味,他提倡细煎慢品式的煎饮法。

唐代的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筛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再用箩细筛,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庵茶的具体做法

唐代饮茶除煎茶法外,还有庵茶。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称庵茶。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唐代人喝茶有何讲究这个问题的详细介绍,唐代时已经逐渐形成了拥有丰富文化基础的茶道文化,还出现了中国茶叶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茶道家陆羽,深深的影响了后世。

唐朝人是如何喝茶的?这个组合茶器反映出的唐朝饮茶文化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自古以来我国百姓的最佳生活写照,茶文化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大家都知道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现代人喝茶有千百种方式,茶饮种类也数不胜数,那么,在开始兴盛饮茶文化的唐朝,人们是怎么喝茶的呢?

2015年5月,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区发掘了24座墓葬,出土了碾、炉、盂、执壶、茶盘、盏灯,大部分能在唐代陆羽《茶经》找到原型。该茶具系列,为我国首次出土时代明确的组合茶器,能够反映唐代人碾茶、煮茶、分茶、饮茶的过程。

一曰茶粥。《茶经·七之事》:傅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茶粥者,茶汁所煮之粥也。唐人储光羲的《吃茗粥作》: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茶碾

二曰庵茶。《茶经•六之饮》有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此等饮茶之法,却与当今之法大相径庭。

茶炉

茶,于唐时,有药用之效。陆羽《茶经·七之事》引《神农·食经》中言:“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本草》载:“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为了使其药用之效得到更好的发挥,加入葱、姜、枣、橘皮等物,再佐之以盐调味,无怪乎陆羽会发出“斯沟渠间之弃水耳”,但习俗如此,却也无可奈何。不过,若有养生之人,也可一试唐人之煮茶法,将茶捣成末,佐以不同作料,或如刘琨所言“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茶经·七之事》),略解“体中溃闷”。

执壶

于陆羽而言,最好的饮茶之法则是煎茶之法:备器、炙茶、碾罗、择水、取水、候汤、煎茶、酌茶、啜饮。

茶盘

备器,就是准备好所需之物,然后就可以开始这项我们现在看起来较为繁琐的工程。

先是对茶饼施加以各种“酷刑”,炙烤之,使其香气更为浓郁,趁热装入纸袋中,候其凉,再碾成末,再用罗筛之使末大小均匀,好的茶末像米粒,不好的像菱角。

茶已齐备,水也是关键,《红楼梦》中,妙玉用来泡茶的水是梅花上的雪、旧年的雨水,对于陆羽来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而“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之后,便是煎茶所用之火,仍是要有高下之分,“其火,用炭,次用劲薪(谓桑、桐、栎之类也)。其炭曾经燔炙为膳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膏木为柏、桂、桧也,败器谓朽废器也)。”

茶炉

准备工作已齐备,最重要的步骤就开始了,《茶经》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于一沸时,可加少许盐调味,也可不加。二沸时,舀出一瓢水,随后用“竹笑”环搅水中心,用“则”量茶末,当中心投下。不消片刻,水的波涛溅出沫子,这时用先前舀出的水倒进以止其沸腾,使其生成“华”。华就是茶汤表面所形成的沫、饽、花,薄的称“沫”,厚的称“饽”,细而轻的称“花”。花似枣花、青萍、浮云、青苔、菊花、积雪。

茶汤也是有讲究的,茶汤初沸,要把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的味道不正。最先舀出的称“隽永”,放在“熟盂”里以备育华和止沸用。而后依次舀出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要次于“隽永”,第四、第五碗以后,一般就不可喝了。《茶经》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好茶,仅舀出三碗;差些的茶,可舀出五碗。煮水一升,酌分五碗。茶汤既成,就要趁热喝完。这时重浊凝下,精英浮上。冷则精英随气而散。

从上面这套组合茶器,我们能够推测出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人碾茶、煮茶、分茶、饮茶的过程,延续至今,中国茶文化之璀璨已经不是其他国家可比的,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3872.html

上一篇:如果身体虚寒不适合喝茶,但是又很喜欢喝茶,怎么办?

下一篇:体内有毒素?那喝点茶排排!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