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古人评价茶叶的方法

2019-11-16

我国发现利用茶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药用时期。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到陆羽《茶经》的问世,茶叶一直是一种“瀹蔬式杂煮”的汤叶,在煮饮的时候常常在其中加入葱、姜、橘皮等其他植物,那时期的茶叶是一种“复方茶”,我们也叫混合饮。

陆羽《茶经》向世以后,茶的利用发生了重大变革。陆羽将加入茶叶中的葱、姜、橘皮等其他植物抛弃,使茶叶独立成为一种单纯的饮料。陆羽自己把这种煮饮的方法称之为“天然煎烹法”,陆羽的“天然煎烹法”其实并不天然,因为他还在其中加了盐巴,但并不妨碍陆羽的伟大贡献。他把茶叶从“复方”的茶转向了简单化的“单方”茶,过度到了今天的清饮。

沿着这个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认识茶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茶的药用价值,二是茶的饮用价值。药用价值的茶肯定要评价它的功能性,饮料价值的茶肯定要评价它忺用的愉悦性。

于是我们可以把古代对茶的评价方法总结出六个方面,就是评功能、评产地、评原料、评工艺、评外形、评内质。

评茶的功能

评功能体现在大量的古代医学著作中,延续到今天发展成为数以千计的茶疗方,成为我国中医宝库中的一个瑰宝。在古代遗留下来的许多茶叶专著和大量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中,茶的功能还赋予了另外一种功能性,就是它对精神的愉悦性。

人们把它称为“仙人草”“清人树”“不夜侯”“窈窕菜”“长生茶”等等,赋予了许多人格的美好,充满了文学的想象。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对茶的植物功能性和精神作用性的评价,我们可以将它视为茶的功能性评价。

评茶的产地

陆羽《茶经》问世以后,茶的评价体系逐渐地完善起来,人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到评产地、评原料、评工艺、评外形和评内质,开始了在享受茶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对茶的植物性、客观性的研究。

在《茶经》中有三篇开启了茶叶评产地的先河。在《一之源》中,陆羽说“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在《七之事》《八之出》中,陆羽将三十二个州的茶分出了三到四等,形成了用产地来衡量茶的评价方式。

大家知道,陆羽是湖北天门人,在他的一生中主要游历在湖北、江西一带,而且在浙江和江苏都居住过。在沿途中他应该还接触到安徽和湖南两省,用心的朋友都会发现,陆羽《茶经?八之出》中,他主要叙述的排的等级等次主要是以山南道的茶区为主的。

由于他没有到过福建和贵州,对当时的黔中茶、江南茶和岭南茶没有太多的记录,这也是陆羽的局限性。但是陆羽按产地评价茶叶的思维方式也影响到了宋代及其之后的时间。

在《大观茶论》中,在《东溪试茶录》中,在《北苑贡茶录》中有大量的关于福建茶的记录,它们都按产地论优劣。明清时期大量的著作也是按照产地来分别茶的优劣的。在云南《徐霞客游记》中记录了当时他经历凤庆的时候,喝到了梅氏给他煮泡的茶以后,他说“滇茶以此为最,不输杭之龙井”。

我们熟知的关于普洱茶的六大茶山的记录等,这些习惯,都是评产地的缩影。我国许多历史名茶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名的。习惯延续到今天,在云南普洱茶中,班章、冰岛、昔归、易武、忙肺、景迈等等产地的推崇,也是这种习惯的延续。

至于盛名之下,这些产地是不是会出现名不符实,已经是另外一个命题。口碑相向,众说一致是我国传统的评茶习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评茶的原料

要强调的是,在我们评产地,评天时地利的同时,还要学会古代评茶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评原料。

在陆羽《茶经?三之造》中,他说“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说明陆羽已经注意到了原料选用.提出茶树上生长的三枝四枝五枝的枝条,选择其中肥壮的枝条采摘的主张。

“笋芽”

在《一之源》中陆羽又说“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他还注意到了叶色与品质的关系。注意到了同为芽头的笋者和芽者,即肥壮的和瘦弱的茶芽与品质之间的关系。他也注意到了叶片背卷和叶片展平的叶龄与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芽头肥壮的比芽头瘦弱的品质好,叶片背卷的比叶片舒展的品质好。这些观点到今天都是经得住检验的。至于他所说到的“紫者上,绿者次”,可能受到当时顾渚紫笋的影响,也可能是唐朝煮茶而饮的习惯,让陆羽觉得紫色芽头这种味道浓的茶是好茶。无论如何,陆羽对原料的在意,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整个中国茶叶行业的发展方向。

于是我们在宋徽宗所写的《大观茶论》中,就见到了这样的记载,他说:“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旗一枪为拣芽,一旗二枪为次之,余斯为下”。宋徽宗把雀舌和谷粒者的茶芽视为斗品,是最好的,认为一旗一枪次之。这种习惯在那个时候可是“皇帝诏曰”啊。

我们现在的许多评茶活动,许多消费者购买茶叶,都受这种习惯的影响,见嫩就是好的,龙井的价格始终比旗枪高。

在熊蕃所写的《北苑贡茶录》中,也有类似的话,他说“凡茶芽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锐,号曰芽茶。次曰拣芽,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旗一枪。次曰中芽,乃一芽带两叶,号一枪两叶。其带三叶四叶皆渐老矣”。可以看出,整个宋代对茶的评价是以嫩为好的。甚至出现了《北苑贡茶》当中剥去鳞片,只留笋丝的水线银芽。

凡此种种不难看出唐宋时期对用料的选择,一直影响了中国茶叶一千多年的价值观。这种以嫩为好的习惯或者是判别标准,究竟好不好呢?

评茶的工艺

不仅如此,古人还对茶叶加工的工艺有着严格的考核标准,评工艺也是中国茶叶历史上重要的审评品鉴指标。

在陆羽《茶经》中《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这些章节中,都有对工艺的考量,有对生产工具的要求,有对采制时间的要求,有对蒸压技术的要求,也有对煮饮过程中茶具茶艺用品的要求。

Cy316.com延伸阅读

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在国内外,茶叶品质大多数是通过人的感官评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叶的成分比较复杂,茶业的品质并不能通过某种常年过分的量化就能表达的,它是各种茶叶成分的综合反映。近100多年来,各国在茶叶品质评价的内容和深度上都不断有新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感官评审的准确星和可比性。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审评外形、开汤审评内质两个方面,分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五个评审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许多因子。茶叶感官审评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评价茶叶的特征和品质,是一门应用感官分析技术的学科。

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宜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如人的嗅觉分辨力易受外界异杂气味的干扰,人的味觉敏感度易受其他刺激性食物及温度的影响,人的视觉涉及到光学、视觉生理、视觉心理等诸多因素的,不同的人辨别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别。审评人员感觉器官的领密度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地域差别、性别不同、精神状态及身体状况等因素。由于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结果的准确性。为了在茶叶生产流通过程中有一个严格、一致的标准,采用仪器测定茶叶,用科学计量上的品质指标来评价茶叶品质是必要的手段之一。

新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1.在茶叶外形评价方面 机器视觉系统就是计算机数字图象处理系统,它是用计算机实现部分人类视觉的功能,把所有对象映射成数字图象,并模仿人的判别准则去理解图象和识别图象,进而对所摄图象进行分类或分级。计算机辅助品质检测可以使品质指标量化和标准化,而且计算机图象处理的精度优于人的视觉精度,对颜色和外形的反应也更灵敏。所以其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茶叶颜色和外形的评价。

林刚研究探索茶叶品质因子形状的数量化途径,他应用计算机数字图象处理系统,以屯炒青毛茶标准样为研究对象,测定了11项形状特征系数,并分析了这些形状系数与茶叶品质(等级)的相互关系。他的研究结果表明11项形状特征系数中的7项形状特征值与品质的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按相关系数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平均幅度、面积、短径、周长、最多出现径、最大径和长径,其中平均幅度和面积两个特征值的相关系数最大,因而可选这7项形状特征做定量表述长条型茶外型品质的特征值。蔡健荣选择机器视觉系统和HIS颜色系统描述茶叶颜色,并对颜色描述系统模型进行了改进,使之能更好的模拟理想颜色。他的研究显示,当年新茶和隔年茶叶的色泽变化最大,新茶色调值更绿,储存年代越久,基本越向棕褐色靠拢。明度和饱和度随储存年代增加呈下降趋势。他得到的结论是计算机视觉模拟只要样本稳定,检测结果就一致,评定标准客观,评定结论稳定。可以预见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在茶叶外形和色泽评价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在茶叶香气评价方面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因此,历来受到茶叶研究者的注重,分析茶叶香气的第一部是茶叶香气的提取。由于茶叶香气含量低微、组成复杂、易挥发、不稳定,在提取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聚合、缩合、基团转移等反应,需采用特殊的分离提取技术。朱旗等以绿茶为原料,同时对蒸馏萃取法(SDE)、顶空吸附法(HAS)和减压蒸馏萃取法(VDE)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进行了GC-MS分析,测定了三种方法对香气的回收率,并进行了感官评审。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检测结果差异较大,其中SDE法的香气总量,数量及回收率均较高,但对分析茶样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对热敏性的香气成分;HAS法虽有锁改进,其影响依然明显;VDE大法对茶样的影响较小,能较好的反映茶叶的香气特征。

近十年来,电子鼻技术的兴起,让我们的看到了一种通过气味评价等级的新方法。气味的成因和构造非常复杂,全面和快速的检测气味的整体信息几乎不可能,而电子鼻技术让人们认识到综合评价气味整体信息的巨大潜力。电子鼻利用几个或几十个不同的传感器产生的物理变化而进行数据处理,他的敏感性和选择性达ppm-ppb值。电子鼻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由仪器“嗅觉”对产品进行客观分析。由于这种智能传感器阵列系统中配有不同类型传感器,使它能更充分模拟复杂的鼻子,也可以通过它得到某产品“真实”的身份证明,从而辅助专家快速的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气味监测、鉴别、判断和分析。Ritaban Dutta等对5种不同加工工艺(不同的干燥发酵和加热处理)的茶叶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了更好的得到挥发性化合物,他们采用在5L的容器中放入10mg的茶叶样品,加入200ml的60℃开水,用电子鼻检测其顶部空间的空气样品。电子鼻由费加罗公司产的4个涂锡的金属氧化物传感器组成,数据采集和储存用LabVIEW软件,数据处理用PCA、FCM和ANN等方法。他们的结论是:采用RBF的ANN方法分析时,可以100%地区分五种不同制作工艺的茶叶。可以预见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在茶叶汤色评价方面

茶叶品质色差分析方法始于70年代的日本,其原理是应用亨特-Lab表色系,以标准C光源和1~4。小视场来测定颜色的三个分量L、a、b。陆建良等对29个绿茶,20个乌龙茶和15个红茶样品进行了色差参数分析和感官审评。他们的结论是茶类间色差参数差异显著,并与感官评分具有相关性。茶汤色泽与干茶外形色泽及叶底色泽也有密切关系。

梁月荣等用光谱分析测定12种浙江名茶的茶汤。他们的研究表明在400nm和440nm处的透光率分别与茶汤得分呈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他们得到用光谱分析名茶茶汤的部分测定指标可以反映茶汤的优劣。

蔡健荣采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分析了不同品质的茶汤。他们的研究表明采集得到汤色的颜色特征各参数均值,都反映出茶叶随存储时间的增加由绿色向褐色逐渐变化,时间越久变化越慢的特征。他们的结论是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描述茶汤色泽变化是可靠可行的,它解决了定性描述的模糊性、随意性问题。梁月荣等分析了不同品质红茶的汤色差异,并结合它们的化学成分,建立了用红茶的汤色检测指标和化学成分来预测红茶品质的模型。他们得到的评价模型为:评价总分(TQS)=49.63+0.43amino acids +0.47 caffeine + 0.19?L+0.46TF,3G。其中暗度表征量,评价模型与化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R2=0.918。

4.在茶叶滋味评价方面

由于国内外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地关注电子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液体饮料分析种中,电子舌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食品分析技术。电子舌应用味觉传感器阵列和模式识别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模拟人和生物概念的舌,实现了由仪器“味觉”对产品进行客观分析。当电子舌与被检测的液体饮料接触时,味觉传感器表面敏感两侧的电势将发生变化,从而对味觉物质产生响应,且可检测出各味觉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并具有类似于生物味觉感受的方式。

Larisa Lvova等研究电子舌在茶叶滋味分析中的运用。对立顿茶、四种韩国产的绿茶和咖啡的研究表明,采用PCA分析方法的电子舌可以很好的区分红茶、绿茶和咖啡。并且也能很好的区分不同品种的绿茶。他们的还研究了采用PCA和PLS分析方法的电子舌技术在定量分析代表绿茶滋味的主要成分含量上的分析能力。他们的结果表明,电子舌可以很好的预测咖啡碱(代表了苦味)、单宁酸(代表了苦味和涩味)、蔗糖和葡萄糖(代表了甜味)、L-精氨酸和茶氨酸(代表了由酸到甜的变化范围)的含量和儿茶素的总含量,他们的结论是电子舌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茶叶的品质。可以预见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中的将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技术。

5.茶叶品质评价的其他方法

龚琦等探索用茶叶电特性参数等级的方法。他们以茶叶C值R值两个电特性参数作为主要因素,同时进行茶汤电导、干茶容重等物理性状方面的探索。他们的研究表明,茶叶电容值随茶叶等级的升高而增大,同时也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对其进行数理分析后证明。二种因素的影响都是极显著的。他们的结论是通过测定1-2个茶叶电特性参数来评定茶叶品质的方法是可行的,其中尤以电容参数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其结果反映了茶叶外形、内质的综合品质,通过测定茶叶特性参数可以正确评定茶叶等级。J.Luypaert等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和PLS运算方法检测茶叶的品质,并建立用于预测咖啡碱、抗氧化成分总含量(TEA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EC)含量的模型。与化学分析的结果比较,他们的结论是用他们的模型预测咖啡碱的含量相关性R>0.90,预测TEAC的含量相关性R>0.85,预测EGCG R>0.80。他们的结果也显示,用他们的模型预测EC的含量不是很理想,他们认为这和绿茶中有较多相似的儿茶素和EC的浓度过低有关。在叶底评价方面还未见用仪器进行检测评价的报道。

全面评价太平猴魁 关于全面评价太平猴魁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全面评价太平猴魁》内容,感谢阅读!

世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其用来表示正宗的太平猴魁真是恰到好处。为什么要说正宗呢?因为老传统有个说法:猴魁为上品,魁尖次之,再次为贡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弯尖等传统分类。最极品的猴魁外形乃是两叶抱芽,扁展挺直,魁伟而壮实。其泡后的颜色嫩绿明澈,具有兰香的高爽之气。

太平猴魁生长地

想必很多人都想知道太平猴魁是哪个地方生产的呢?其实也就只有安微黄山的太平县(现今叫做黄山区)才能生产出极品太平猴魁。不为其他就因为此地的温度较低又很潮湿,土壤质量的肥沃搭配上山上的环绕的云雾,真叫做仙境也不为过。也唯有此地生长出来的太平猴魁才具有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的特征。乃是尖茶类中的上等茶。

太平猴魁的品饮

猴魁的茶汤颜色,不会如现在某些「竹叶青」那般翠绿,除去清澈,切勿期待特别亮眼的茶汤颜色。

猴魁的香气是兰花香,非常持久,禁得住几次冲泡。入口滋味甘甜,味道不重,甚为清淡。如果工艺得当,单宁也很低,不会给人带来苦涩的口感。如果有喜喝浓茶的茶友,猴魁想必是不太适合你的。

但猴魁的精髓就在于这个「淡中真味」,现在很多高香的茶叶,一入口就让人感觉是经过化学处理的香气,非常扫兴。但这个「淡」,却往往是纯天然的,这一种天然之气,是猴魁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太平猴魁的选购方式

1、颜色。优质的太平猴魁茶叶外形颜色以油润为佳。长短均匀,没有参杂有任何非茶叶以外的杂物。所以小编认为可从喝完茶以后从茶渣上看看。

2、香气。太平猴魁茶叶的香气会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的逐渐变低。太平猴魁新茶叶的香气比较馥郁然后逐渐变的低闷浑浊。

3、茶水。不同的茶叶其茶水有较大的差异。太平猴魁茶叶冲泡以后。茶水比较嫩绿清澈而又明亮。饮一口有甘甜的感觉。俗称猴润。

太平猴魁的保质期

太平猴魁的保质期一般都不会太长,两年已经是极限了,而且这个两年还是在茶叶保存方法得当的情况下的茶叶保质期。如果茶叶的保存方法不当,或者保存环境不理想,都会严重的影响茶叶的保质期。保存久的太平猴魁的茶味会非常淡,基本上茶叶所含的营养价值都丧失了。

本文《全面评价太平猴魁》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四个方面教你评价茶叶汤感的好坏


以下分析是建立在茶水两者比例自觉为合理比例的前提下,个人认为评价汤感的好坏要从四方面去衡量:1、析出度;2、溶合度;3、协调度;4、亲和度

一、析出度

主要在于茶叶本身的品质上进行考虑。即茶叶的内含物质上高品质的成分所占份额的多寡上、比例的均衡上是否占有优势。

当茶叶的内含物与水相遇,水就成为一个载体。随着自身水温的高低和所含物体,主要是矿物质的多寡、类别去有效有选择的对内含物的浸出率、浸出速率进行着影响。影响着茶汤的鲜、甜、苦、涩、香、浓、醇、厚、柔、滑,影响着茶叶中各种内含物质对水温的适应性。即水温对其叶张舒展的程度、含量、种类析出的快慢多寡。受其影响的主要是各类芳香性物质、酸爽性物质、醇类物质、甜类物质、纤维类物质、苦涩类物质和其他矿物、微量元素等水溶性水析出物等的析出情况。

对以上物质的析出量、析出种类控制得好的,汤水里面含有高品质成分多的就有高品质的韵感。反之茶叶析出度、比例度弱的,均衡性差的,茶汤品质就差。

值得注意考虑的是不同的茶具、水质等对同一个茶的析出状态有直接的影响。煮水器具和热源也是一个决定因素,因其决定着水的温度、分子团大小等影响水品的特性,从而直接影响到茶质上的析出状态。

二、溶合度

主要是指茶叶的内含物质在析出后与所泡茶用水的结合程度。

溶合度好的,即析出物质与水的结合度好,物质在水里面完全溶解了,与水结为一体。分不清你我,没有寡味、水味,完全是汤的韵感,这就说明这茶的溶合度是较高的。这主要受水质、煮水器具、泡茶器具、水温、热源等影响。不同种类的茶在选择以上几要素时都有所不同。选择对了,茶水溶合度就高,就有茶汤的质感、韵味,汤质就厚实蕴香,茶汤就有渗透力,味蕾的存留度就高,身体各部位体感就明显。选择失误或者不到位茶汤就变成茶水,在品质口感上就会出现茶水分离现象,只有色感,汤感寡薄、香气飘忽不定,茶味有分离分层的感觉,汤感缺乏和谐的滋味,这说明这泡茶的溶合度泡不出来。这需要在浸泡时间、水温、出汤动作、注水动作、水质特性等方面着手改善。

三、协调度

主要指茶叶的各类物质在冲泡后溶于水中的各种成分的比例是否达到均衡性、协调性。均衡性、协调性好的茶汤有滋有味,恰到好处。苦、涩、甜、酸、香等物质比例恰当、各自到位,共同组成茶韵,又各不失风格,口感上能够体现出层次度、持久性、韵律味、香气真实到位。真实是指该茶有何种类型的香型我们就泡出何种香型,具有何种香状就泡出何种香状。该飘香是飘香,该沉香是沉香,该含香是含香,该溶香是溶香。

四、亲和力

这个主要表现出茶汤的口感是否与人为善,受人喜爱,亲和力好的茶汤,喝到嘴里就是舒适、舒心,如遇良友,如遇知己,如遇长者的关爱,如沐春风。亲和力差的茶汤则如遇恶犬,如遇歹人歹事,使人恶之、疾之、厌之、烦之。

综上几点所述,泡茶无论茶叶品质高低,都应该把泡出一杯适口的汤质为首要条件,然后才去考虑各项物质的比例强度是否达到最均衡,由适口做到适心,再到喜悦,进而忘我!

古人饮茶的“三得”之说!


古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

一曰得趣

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

品茶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凭借自己有素的训练与长时间的体验,通过对茶叶色、香、味、形的鉴赏,才能品尝出茶汤的芳香与滋味。饮茶对人有造境、通理、体性和怡神的作用。

二曰得神

《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其意思是饮茶能使人精力饱满、兴奋愉悦。饮茶的妙处在于清虚和睦。它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而在于申明“无我”的意识,帮助人们“洗胸中之积滞、致清和之精气”,给人以一个自信而含蓄、祥和而清丽的文化氛围。

三曰得味

饮茶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味”字。

在我国宋代,人们饮茶有一条法则,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

意思是:努力做到茶要“新、香、纯”,水要“清、洌、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其“清高”之道。

古人都是怎么喝茶的?


饮茶既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又是文人雅士爱好的生活艺术。茶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更能为画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茶画描绘的就是饮茶活动,结合了人物、风景等,具有清净、淡雅的特点。茶画,和文化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每一张茶画的背后,都是一个时代的兴衰、一个地区的风俗、一代文人的精神。

现在,人们也喜欢在茶室中挂一些茶画进行装点,可以使得喝茶时更有氛围。

下面就带你了解几幅历代古人茶生活的图景吧!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唐代最早的茶画。画面描述的是唐太宗为了得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的《兰亭序》,派谋士萧翼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取真迹的故事。

在画的左下角有一名老者蹲坐在炉前,手持“茶夹子”,正欲搅动茶釜中刚刚投入的茶末,侍童正弯着腰手持茶托盏,准备“分茶”(将茶水倒入盏中)。另右下角有张茶桌,上面放着茶碾、茶罐等器物。

可以注意到,煮茶的老者与侍童都不是画中的主体人物,但作者对煮茶、端茶等动作,以及茶具的描绘都非常仔细、生动,这幅画也受到茶文化界的高度重视。

唐朝时,是饮茶文化普及的时期,宫廷贵族、市井平民都有了饮茶的习惯。也是因为茶文化在这个时候的大发展,才会出现陆羽这样的“茶圣”。

宋.赵佶《文会图》

由宋徽宗亲手所绘的《文会图》是宋代茶事绘画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徽宗院画精致明净的风格,图中描绘的主要是点茶的场面。点茶是宋代饮茶的主要方式,此法后来传到日本演变成了现在的抹茶道。

在《文会图》的前景中共五人,坐在左边的一人在喝茶,其余四人负责煎茶。正中的桌子上放着一摞黑色茶托,左后方放了一个茶罐,其中一个侍者正左手端着茶托,右手用一勺子从茶罐中舀茶粉。桌子左边则是一个火炉,炉上有两个汤瓶正在烧水。画中后景是文人雅士围坐在大案桌聚会。

到了宋代,是茶文化繁荣的时期。点茶、斗茶技艺的提升、茶具制作工艺的加强、文人名士对茶的痴迷,更有皇室对茶的推崇,都成为了茶画的创作来源。

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

《惠山茶会图》是文徵明关于茶会的画作中的其中一个代表。

画面人物共有把人,五主三仆。井亭内二人围井栏盘腿而坐,右一人腿上展书。松树下的茶桌上摆放着多件茶具,桌边方形的竹炉上烹煮着泉水,一童子在取火,另一童子在备器。一文士伫立拱手,好像在向井栏边的两位文人致意问候。亭后一条小径通向密林深处,曲径之上的两位文士一路攀谈,由一书童在前引路,漫步而来。

明朝,茶文化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对茶文化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文人,因为朝廷政策对文人的苛刻,很多人才高却不得志,不得不寄情山水,寄情茶道。文人将自己的志向都抒发到了琴棋书画诗酒茶中,这一时期的茶画,更多了一丝风骨。

茶画,不仅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茶画也不单单是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其中折射的更是一个朝代的政治、文化、风俗……对于研究茶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都有重要作用。

古人是如何习茶的?


昔苏子瞻诗:“从来佳茗似佳人”,曾差山诗“移人尤物众谈夸”,是也。若欲称之山林,当如毛女、麻姑,自然仙风道骨,不浼烟霞可也。必若桃脸柳腰,宜亟屏之销金帐中,无俗我泉石。

鸿渐有云:“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宜也。”此诚妙论。况旋摘旋瀹,两及其新邪。故《茶谱》亦云:“蒙之中顶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是也。今武林诸泉,惟龙泓人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盖兹山深厚高大,佳丽秀越,为两山之主。故其泉清寒甘香。虞伯生诗:“但见飘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姚公绶诗:“品尝顾渚风斯下,零落《茶经》奈尔何。”则风味可知矣,又况为葛仙翁炼丹之所哉!又其上为老龙泓,寒碧倍之。其地产茶,其为南北山绝品。鸿渐第钱唐天竺、灵隐者为下品,当未识此耳。而《郡志》亦只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皆未若龙泓之清馥隽永也。余尝一一试之,求其茶泉双绝,两渐罕伍云。

茶之团者片者,皆出于碾铠之末,既损真味,复加油垢,即非佳品,总不今之芽茶也。盖天然诸者自胜耳。曾茶山《日铸茶》诗:“宝锛不自乏,山芽安可无,”苏子瞻《壑源试焙新茶》诗:“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是也。且末茶瀹之有屑,滞而不爽,知味者当自辨之。

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万为可爱。唐人煎茶,多用姜盐。故鸿渐云:“初沸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薛能诗:“盐损添常戒,姜宜着更夸。”苏子瞻以为茶之中等,用姜煎信佳,盐则不可。余则以为二物皆水厄也。若山居饮水,少下二物,以减岗气或可耳。而有茶,则此固无须也。

今人荐茶,类下茶果,此尤近俗。纵是佳者,能损真味,亦宜去之。且下果则必用匙,若金银,大非山居之器,而铜又生腥,皆不可也。若旧称北人和以酥酪,蜀人入以白盐,此皆蛮饮,固不足责耳。

人有以梅花、菊花、茉莉花荐茶者,虽风韵可赏,亦损茶味。如有佳茶,亦无事此。

煮茶得宜,而饮非其人,犹汲乳泉以灌蒿莸,罪莫大焉。饮之者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

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现状及趋势


在国内外,茶叶品质大多数是通过人的感官评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叶的成分比较复杂,茶业的品质并不能通过某种常年过分的量化就能表达的,它是各种茶叶成分的综合反映。近100多年来,各国在茶叶品质评价的内容和深度上都不断有新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感官评审的准确星和可比性。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审评外形、开汤审评内质两个方面,分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五个评审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许多因子。茶叶感官审评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评价茶叶的特征和品质,是一门应用感官分析技术的学科。

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宜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如人的嗅觉分辨力易受外界异杂气味的干扰,人的味觉敏感度易受其他刺激性食物及温度的影响,人的视觉涉及到光学、视觉生理、视觉心理等诸多因素的,不同的人辨别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别。审评人员感觉器官的领密度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地域差别、性别不同、精神状态及身体状况等因素。由于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结果的准确性。为了在茶叶生产流通过程中有一个严格、一致的标准,采用仪器测定茶叶,用科学计量上的品质指标来评价茶叶品质是必要的手段之一。

新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1.在茶叶外形评价方面 机器视觉系统就是计算机数字图象处理系统,它是用计算机实现部分人类视觉的功能,把所有对象映射成数字图象,并模仿人的判别准则去理解图象和识别图象,进而对所摄图象进行分类或分级。计算机辅助品质检测可以使品质指标量化和标准化,而且计算机图象处理的精度优于人的视觉精度,对颜色和外形的反应也更灵敏。所以其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茶叶颜色和外形的评价。

林刚研究探索茶叶品质因子形状的数量化途径,他应用计算机数字图象处理系统,以屯炒青毛茶标准样为研究对象,测定了11项形状特征系数,并分析了这些形状系数与茶叶品质(等级)的相互关系。他的研究结果表明11项形状特征系数中的7项形状特征值与品质的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按相关系数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平均幅度、面积、短径、周长、最多出现径、最大径和长径,其中平均幅度和面积两个特征值的相关系数最大,因而可选这7项形状特征做定量表述长条型茶外型品质的特征值。蔡健荣选择机器视觉系统和HIS颜色系统描述茶叶颜色,并对颜色描述系统模型进行了改进,使之能更好的模拟理想颜色。他的研究显示,当年新茶和隔年茶叶的色泽变化最大,新茶色调值更绿,储存年代越久,基本越向棕褐色靠拢。明度和饱和度随储存年代增加呈下降趋势。他得到的结论是计算机视觉模拟只要样本稳定,检测结果就一致,评定标准客观,评定结论稳定。可以预见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在茶叶外形和色泽评价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在茶叶香气评价方面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因此,历来受到茶叶研究者的注重,分析茶叶香气的第一部是茶叶香气的提取。由于茶叶香气含量低微、组成复杂、易挥发、不稳定,在提取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聚合、缩合、基团转移等反应,需采用特殊的分离提取技术。朱旗等以绿茶为原料,同时对蒸馏萃取法(SDE)、顶空吸附法(HAS)和减压蒸馏萃取法(VDE)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进行了GC-MS分析,测定了三种方法对香气的回收率,并进行了感官评审。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检测结果差异较大,其中SDE法的香气总量,数量及回收率均较高,但对分析茶样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对热敏性的香气成分;HAS法虽有锁改进,其影响依然明显;VDE大法对茶样的影响较小,能较好的反映茶叶的香气特征。

近十年来,电子鼻技术的兴起,让我们的看到了一种通过气味评价等级的新方法。气味的成因和构造非常复杂,全面和快速的检测气味的整体信息几乎不可能,而电子鼻技术让人们认识到综合评价气味整体信息的巨大潜力。电子鼻利用几个或几十个不同的传感器产生的物理变化而进行数据处理,他的敏感性和选择性达ppm-ppb值。电子鼻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由仪器“嗅觉”对产品进行客观分析。由于这种智能传感器阵列系统中配有不同类型传感器,使它能更充分模拟复杂的鼻子,也可以通过它得到某产品“真实”的身份证明,从而辅助专家快速的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气味监测、鉴别、判断和分析。Ritaban Dutta等对5种不同加工工艺(不同的干燥发酵和加热处理)的茶叶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了更好的得到挥发性化合物,他们采用在5L的容器中放入10mg的茶叶样品,加入200ml的60℃开水,用电子鼻检测其顶部空间的空气样品。电子鼻由费加罗公司产的4个涂锡的金属氧化物传感器组成,数据采集和储存用LabVIEW软件,数据处理用PCA、FCM和ANN等方法。他们的结论是:采用RBF的ANN方法分析时,可以100%地区分五种不同制作工艺的茶叶。可以预见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在茶叶汤色评价方面

茶叶品质色差分析方法始于70年代的日本,其原理是应用亨特-Lab表色系,以标准C光源和1~4。小视场来测定颜色的三个分量L、a、b。陆建良等对29个绿茶,20个乌龙茶和15个红茶样品进行了色差参数分析和感官审评。他们的结论是茶类间色差参数差异显著,并与感官评分具有相关性。茶汤色泽与干茶外形色泽及叶底色泽也有密切关系。

梁月荣等用光谱分析测定12种浙江名茶的茶汤。他们的研究表明在400nm和440nm处的透光率分别与茶汤得分呈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他们得到用光谱分析名茶茶汤的部分测定指标可以反映茶汤的优劣。

蔡健荣采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分析了不同品质的茶汤。他们的研究表明采集得到汤色的颜色特征各参数均值,都反映出茶叶随存储时间的增加由绿色向褐色逐渐变化,时间越久变化越慢的特征。他们的结论是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描述茶汤色泽变化是可靠可行的,它解决了定性描述的模糊性、随意性问题。梁月荣等分析了不同品质红茶的汤色差异,并结合它们的化学成分,建立了用红茶的汤色检测指标和化学成分来预测红茶品质的模型。他们得到的评价模型为:评价总分(TQS)=49.63+0.43amino acids +0.47 caffeine + 0.19∆L+0.46TF,3G。其中暗度表征量,评价模型与化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R2=0.918。

4.在茶叶滋味评价方面

由于国内外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地关注电子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液体饮料分析种中,电子舌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食品分析技术。电子舌应用味觉传感器阵列和模式识别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模拟人和生物概念的舌,实现了由仪器“味觉”对产品进行客观分析。当电子舌与被检测的液体饮料接触时,味觉传感器表面敏感两侧的电势将发生变化,从而对味觉物质产生响应,且可检测出各味觉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并具有类似于生物味觉感受的方式。

Larisa Lvova等研究电子舌在茶叶滋味分析中的运用。对立顿茶、四种韩国产的绿茶和咖啡的研究表明,采用PCA分析方法的电子舌可以很好的区分红茶、绿茶和咖啡。并且也能很好的区分不同品种的绿茶。他们的还研究了采用PCA和PLS分析方法的电子舌技术在定量分析代表绿茶滋味的主要成分含量上的分析能力。他们的结果表明,电子舌可以很好的预测咖啡碱(代表了苦味)、单宁酸(代表了苦味和涩味)、蔗糖和葡萄糖(代表了甜味)、L-精氨酸和茶氨酸(代表了由酸到甜的变化范围)的含量和儿茶素的总含量,他们的结论是电子舌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茶叶的品质。可以预见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中的将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技术。

5.茶叶品质评价的其他方法

龚琦等探索用茶叶电特性参数等级的方法。他们以茶叶C值R值两个电特性参数作为主要因素,同时进行茶汤电导、干茶容重等物理性状方面的探索。他们的研究表明,茶叶电容值随茶叶等级的升高而增大,同时也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对其进行数理分析后证明。二种因素的影响都是极显著的。他们的结论是通过测定1-2个茶叶电特性参数来评定茶叶品质的方法是可行的,其中尤以电容参数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其结果反映了茶叶外形、内质的综合品质,通过测定茶叶特性参数可以正确评定茶叶等级。J.Luypaert等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和PLS运算方法检测茶叶的品质,并建立用于预测咖啡碱、抗氧化成分总含量(TEA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EC)含量的模型。与化学分析的结果比较,他们的结论是用他们的模型预测咖啡碱的含量相关性R>0.90,预测TEAC的含量相关性R>0.85,预测EGCG R>0.80。他们的结果也显示,用他们的模型预测EC的含量不是很理想,他们认为这和绿茶中有较多相似的儿茶素和EC的浓度过低有关。在叶底评价方面还未见用仪器进行检测评价的报道。

结论和展望

新技术特别是机器视觉技术、电子鼻技术和电子舌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进行食品品质检测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然而,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范围与人们的期望还存在距离,导致它们的应用只有少数实现,而大多数只是潜在应用,其原因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主要有: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如何建立起完整的检测数据库。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使机器视觉技术、电子鼻技术和电子舌技术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用。

食品由多种复杂成分组成,其品质表现在色、香、味等方面,仅用某个单一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品质,不能很好的表述食品的总体品质。因此在食品检测中,采用多个仪器共同进行检测,对他们的数据进行融化分析,这种方式能更好的评价食品的品质。在近几年中,应用传感器阵列和根据模式识别的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出现了电子鼻与电子舌的集成化,这对茶叶香气和滋味联合检测识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

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是21世纪分析仪器的主导方向。在茶叶品质的检测中,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对外形和汤色进行检测)、电子鼻技术(对香气进行检测)和 电子舌技术(对滋味进行检测)来共同检测茶叶,并把他们的数据进行融化处理来评价茶叶品质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今后茶叶品质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

海堤牌绿色食品茶叶质量现状评价


目前,绿色食品颇受国内外市场青睐,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司厦门茶叶加工厂与同安莲花、建瓯小松、建瓯玉山、武夷山天心村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与相关茶厂签订购销合同,并于1998年10-11月请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对四个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作出评价。1999年6月绿色食品定点监测中心(广东湛江)对相应产品卫生进行评价。

1 生产基地概况

1.1 同安莲花镇基地

年平均气温20.8℃,全年降雨量约1800mm,无霜期300天左右,海拔高度850-1000m,昼夜温差大,雨量充足,茶园远离城关30多km,茶园集中连片面积达186hm2,周围没有矿山、工厂、无三废污染,茶园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越。

1.2 武夷山天心村基地

基地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内,距离城关15km,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湿度78%,年降水量1880mm,无霜期269天,海拔400-600m,土壤肥沃,雨量充足,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空气清新,没有污染,茶园面积40hm2,生态环境优越。

1.3 建瓯小松镇基地

基地位于城关北郊18km,海拔600m,年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2400mm,无霜期为300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茶园有山林带隔离,面积达133hm2,并远离城市、工厂、矿区,无三废污染。

1.4 建瓯玉山镇基地

基地位于城关东南部丘陵山区,离城关50km,海拔750m,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2400mm,无霜期280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茶园面积120hm2,茶园边森林繁茂并远离城关、工厂、矿区、无三废污染。

2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

2.1 采样点设置

1998年10-11月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根据四个基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种类,土壤肥力等因素,各选择5个采样点,采取随机取样方法,每点在0-40cm耕作层取土地样约1kg,基本上能代表生产基地的土壤状况。

2.2 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规定,土壤的监测项目有汞(Hg)、镉(Cd)、铅(Pb)、砷(As)、铬(Cr)、六六六、滴滴滴(DDT)及PH值。汞采用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镉及铅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砷采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比色法,铬采用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六六六、滴滴滴采用气相色谱法,PH值采用电极法,以上均按GB15618-1995的方法进行。

2.3 评价标准

参照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供的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不同的土壤类型有不同的背景值。同安及武夷山基地属黄壤,建瓯小松及玉山土壤类型属红壤。

3 土壤监测结果

表1 黄壤茶园土壤监测结果(单位:mg/kg)

项目汞镉铅砷铬666DDTPH评价标准0.76360.173681.935.14198.90.10.1同安基地0.01-0.240.12-0.1415-843.4-6.08.0-44<0.05<0.054.68-4.93武夷山基地0.03-0.08

评价茶的香气专业术语


茶的一大魅力在于它独特的香气,不同茶具有不同的香气。对于一般人来讲,虽然能闻到,却很难准确地描述出茶的香气来。这时的感觉就像想打喷嚏又打不出,忒难受。所以为了避免那种情况,还是来了解一下评价茶的香气的专业术语吧。

1、鲜嫩、嫩香

新鲜悦鼻的加工精湛的嫩茶所具有的香气,有点似煮熟的嫩玉米香。

2、栗香

似栗子炒熟时发出的香气,是高山优质茶所具有的香型。

3、清高

清香高爽而持久。

4、清鲜

香气清纯鲜爽。

5、清香

香气清纯爽快,香虽不高但很幽雅。清香稍低用“清纯”表示。

6、清

香气清爽但稍感偏青。

7、青气

“清高、清鲜、清香、清、青气”术语表达的香型比较接近,形成这不同的香型主要是由于加工时火温掌握的高低,火温掌握得好,清香高爽,用“清高”表达,依次用“清鲜、清香”表达,如带有青气,根据青气的程度加重,依次用“清、青气”表达。

8、足火

茶叶加温干燥过程中,温度高、时间长,干度十足所产生的火香。

9、高火

茶叶加温千燥过程中,温度高、时间长,干度十足、略感“过火”所产生的火香。

10、老火

干度十足、带轻微焦气的香气。

11、焦气

干度十足、有严重的焦气。为次品茶香气。

12、甜香

香气中露有糖香。是高档红茶的典型香气。大叶种嫩度好的原料制成绿茶也会产生甜香。

13、花香

在纯茶香气中闻到类似鲜花的香气。是茶树品种优良、生产环境优越、加工技术精湛的茶叶所具有。

14、云香

云南大叶种品系细嫩原料加工出来的绿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优良香气。

15、幽香

香气幽雅、透露缓慢而持久。

16、蜜兰香

香气中甜香(似烤红薯香)夹带花香,多用于广东的“白叶工夫”茶的特殊香型。

17、陈香

茶叶后熟陈化后所产生的香气,一般指普洱茶所具有香气类型。

18、欠纯

茶叶香气中夹带有不是茶叶本身所具有的气味。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3592.html

上一篇:喝茶人的十大奢侈品

下一篇:爱上喝茶,是一种福气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