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煮茶秋冬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9-11-16

煮茶,从饮食的角度,是种不同的食用方式,食用方式是取决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首先,从便捷性来讲,江南一带,水源充足,泉水多,水质好,多是冲泡式饮茶;黄河两岸,多盐碱地,水质不怎么好,泡不出好茶味,有时会抹杀掉茶的一些优点,所以一般喝花茶以增加茶叶的香气;而内蒙、西藏、新疆、甘肃这些地方,地表水少,不能像南方那样地方便取水,且人口密度小,多是逐水而居,游牧而居,只有驻扎下来的时候才会去享受茶、水、食物,而且燃料的获得也非常不易,所以有了酥油茶,产生了茶叶的煮食文化。

其次,从功能性角度上说,推荐清饮。用盖碗、紫砂壶等器皿冲泡。因为煮茶,水的沸点高,高温会破坏茶叶的一些有益的内含物质,如维生素等。而且,煮茶也是有一定条件的,茶叶得耐煮才行,嫩度高的茶叶就不耐煮,像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茶;耐煮的一般是第三叶、第四叶,这些木质化程度高的。但,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茶,内含物质是最丰富的,本身营养价值是极高的;第三叶、第四叶,叶龄在15~20天左右的叶子,它本身营养成分低。这样煮来,耗时,又没有收获饮用茶叶的最大保健功效,所以还是不推荐“煮茶”这种饮用方式。

很多人容易被煮后甜滑的茶汤迷惑,这是因为茶叶原料级别低,一些低沸点的芳香物质已经挥发没了,高温熬制,茶叶茎杆一些粗纤维里的糖分就会析出,汤质就比较甜稠。但如果出于把玩的方式,本着惜茶、爱茶、茶叶最大化利用的角度煮茶,这就跟茶叶功能没关系,纯属一种趣味性的喝茶方式,不属于消费的常态,也就不纳入“煮茶”好坏的讨论范围。

煮茶(煮叶底),是对茶鞠躬尽瘁的诠释和理解。煮茶,必须用冷水,缓慢加热,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温度萃取茶叶精华,当然叶底可以拼配。汤沸则止,如此反复数次,方可成一壶汤亮水清,口感层次分明,细腻甜香的煮茶。

通红的炉火上,铁壶开始冒着热气,这时便是倒出茶汤的好时机。蜜黄偏橙的茶汤从铁壶中倒出,丝丝热气飘扬,端起茶杯凑近些许,烤茶的香气馥郁,轻啜一口甜醇软滑,茶汤中茶滋味浓厚,既有茶的自然香气,又有茶叶经烘烤后的独特香气,还有青竹子的清香,三香交融,此刻忘了时间,只记得眼前这盏冒着热气的茶汤。

煮茶的方式上至朝堂,下至寻常百姓,已经在历史的轨迹中存在百年。只是随着喝茶的简单化,这一方式逐渐被尘封。

而在云南的众多少数民族中,煮茶却是日常生活。竹筒茶便是其中之一,将竹子与茶叶结合,放在火塘上以柴火慢煮,既能烤火、照明,又能喝到浓醇的煮茶。这一盏茶或许不再是简单的茶,而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即使生活艰辛,依旧对它饱含热爱。

“秋雨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盏老茶暖身心,三五好友话江湖”。才是打开秋冬喝茶的正确姿势,你觉得呢?

cy316.cOM编辑推荐

煮茶,秋冬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信仰“慢生活”的今天,煮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捡拾炭火,细心生火,纵然繁琐,看着小火苗摇曳在清冷的日子里,闻着陶罐、铁壶里飘出浓郁的茶香,嘈杂而潮湿的内心,总可以被熨帖地宁静安详。

有人说,煮茶浓度太高伤身。有些人说,煮茶更甘美,茶的内含物质可以最大限度浸出。有人说,煮茶温度太高会使茶叶本身的一些有益物质丧失,营养价值大打折扣。有人说,不是所有的茶都可以煮,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喝煮过的茶。究竟煮茶好不好,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呢

煮茶,从饮食的角度,是种不同的食用方式,食用方式是取决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首先,从便捷性来讲,江南一带,水源充足,泉水多,水质好,多是冲泡式饮茶;黄河两岸,多盐碱地,水质不怎么好,泡不出好茶味,有时会抹杀掉茶的一些优点,所以一般喝花茶以增加茶叶的香气;而内蒙、西藏、新疆、甘肃这些地方,地表水少,不能像南方那样地方便取水,且人口密度小,多是逐水而居,游牧而居,只有驻扎下来的时候才会去享受茶、水、食物,而且燃料的获得也非常不易,所以有了酥油茶,产生了茶叶的煮食文化。

其次,从功能性角度上说,我还是推荐清饮,用盖碗、紫砂壶等器皿冲泡。因为煮茶,水的沸点高,高温会破坏茶叶的一些有益的内含物质,如维生素等。而且,煮茶也是有一定条件的,茶叶得耐煮才行,嫩度高的茶叶就不耐煮,像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茶;耐煮的一般是第三叶、第四叶,这些木质化程度高的。但,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茶,内含物质是最丰富的,本身营养价值是极高的;第三叶、第四叶,叶龄在15~20天左右的叶子,它本身营养成分低。这样煮来,耗时,又没有收获饮用茶叶的最大保健功效,所以还是不推荐“煮茶”这种饮用方式。

很多人容易被煮后甜滑的茶汤迷惑,这是因为茶叶原料级别低,一些低沸点的芳香物质已经挥发没了,高温熬制,茶叶茎杆一些粗纤维里的糖分就会析出,汤质就比较甜稠。但如果出于把玩的方式,本着惜茶、爱茶、茶叶最大化利用的角度煮茶,这就跟茶叶功能没关系,纯属一种趣味性的喝茶方式,不属于消费的常态,也就不纳入“煮茶”好坏的讨论范围。

煮茶(煮叶底),是对茶鞠躬尽瘁的诠释和理解。煮茶,必须用冷水,缓慢的加热,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温度萃取茶叶精华,当然叶底可以拼配。汤沸则止,如此反复数次,方可成一壶汤亮水清,口感层次分明,细腻甜香的煮茶。

通红的炉火上,铁壶开始冒着热气,这时便是倒出茶汤的好时机。蜜黄偏橙的茶汤从铁壶中倒出,丝丝热气飘扬,端起茶杯凑近些许,烤茶的香气馥郁,轻啜一口甜醇软滑,茶汤中茶滋味浓厚,既有茶的自然香气,又有茶叶经烘烤后的独特香气,还有青竹子的清香,三香交融,此刻忘了时间,只记得眼前这盏冒着热气的茶汤。

煮茶的方式上至朝堂,下至寻常百姓,已经在历史的轨迹中存在百年。只是随着喝茶的简单化,这一方式逐渐被尘封。

而在云南的众多少数民族中,煮茶却是日常生活。竹筒茶便是其中之一,将竹子与茶叶结合,放在火塘上以柴火慢煮,既能烤火、照明,又能喝到浓醇的煮茶。这一盏茶或许不再是简单的茶,而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即使生活艰辛,依旧对它饱含热爱。

“秋雨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盏老茶暖身心,三五好友话江湖”。才是打开秋冬喝茶的正确姿势,你觉得呢?

煮茶,秋冬喝茶的正确打开方式


煮茶,从饮食的角度,是种不同的食用方式,食用方式是取决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首先,从便捷性来讲,江南一带,水源充足,泉水多,水质好,多是冲泡式饮茶;黄河两岸,多盐碱地,水质不怎么好,泡不出好茶味,有时会抹杀掉茶的一些优点,所以一般喝花茶以增加茶叶的香气;而内蒙、西藏、新疆、甘肃这些地方,地表水少,不能像南方那样地方便取水,且人口密度小,多是逐水而居,游牧而居,只有驻扎下来的时候才会去享受茶、水、食物,而且燃料的获得也非常不易,所以有了酥油茶,产生了茶叶的煮食文化。

其次,从功能性角度上说,推荐清饮。用盖碗、紫砂壶等器皿冲泡。因为煮茶,水的沸点高,高温会破坏茶叶的一些有益的内含物质,如维生素等。而且,煮茶也是有一定条件的,茶叶得耐煮才行,嫩度高的茶叶就不耐煮,像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茶;耐煮的一般是第三叶、第四叶,这些木质化程度高的。但,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茶,内含物质是最丰富的,本身营养价值是极高的;第三叶、第四叶,叶龄在15~20天左右的叶子,它本身营养成分低。这样煮来,耗时,又没有收获饮用茶叶的最大保健功效,所以还是不推荐“煮茶”这种饮用方式。

很多人容易被煮后甜滑的茶汤迷惑,这是因为茶叶原料级别低,一些低沸点的芳香物质已经挥发没了,高温熬制,茶叶茎杆一些粗纤维里的糖分就会析出,汤质就比较甜稠。但如果出于把玩的方式,本着惜茶、爱茶、茶叶最大化利用的角度煮茶,这就跟茶叶功能没关系,纯属一种趣味性的喝茶方式,不属于消费的常态,也就不纳入“煮茶”好坏的讨论范围。

煮茶(煮叶底),是对茶鞠躬尽瘁的诠释和理解。煮茶,必须用冷水,缓慢加热,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温度萃取茶叶精华,当然叶底可以拼配。汤沸则止,如此反复数次,方可成一壶汤亮水清,口感层次分明,细腻甜香的煮茶。

通红的炉火上,铁壶开始冒着热气,这时便是倒出茶汤的好时机。蜜黄偏橙的茶汤从铁壶中倒出,丝丝热气飘扬,端起茶杯凑近些许,烤茶的香气馥郁,轻啜一口甜醇软滑,茶汤中茶滋味浓厚,既有茶的自然香气,又有茶叶经烘烤后的独特香气,还有青竹子的清香,三香交融,此刻忘了时间,只记得眼前这盏冒着热气的茶汤。

煮茶的方式上至朝堂,下至寻常百姓,已经在历史的轨迹中存在百年。只是随着喝茶的简单化,这一方式逐渐被尘封。

而在云南的众多少数民族中,煮茶却是日常生活。竹筒茶便是其中之一,将竹子与茶叶结合,放在火塘上以柴火慢煮,既能烤火、照明,又能喝到浓醇的煮茶。这一盏茶或许不再是简单的茶,而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即使生活艰辛,依旧对它饱含热爱。

“秋雨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盏老茶暖身心,三五好友话江湖”。才是打开秋冬喝茶的正确姿势。

煮茶,冷冬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信仰“慢生活”的今天,煮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捡拾炭火,细心生火,纵然繁琐,看着小火苗摇曳在清冷的日子里,闻着陶罐、铁壶里飘出浓郁的茶香,嘈杂而潮湿的内心,总可以被熨帖地宁静安详。

有人说,煮茶浓度太高伤身。有些人说,煮茶更甘美,茶的内含物质可以最大限度浸出。

有人说,煮茶温度太高会使茶叶本身的一些有益物质丧失,营养价值大打折扣。有人说,不是所有的茶都可以煮,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喝煮过的茶。

煮茶,从饮食的角度,是种不同的食用方式,食用方式是取决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

首先,从便捷性来讲,江南一带,水源充足,泉水多,水质好,多是冲泡式饮茶。

黄河两岸,多盐碱地,水质不怎么好,泡不出好茶味,有时会抹杀掉茶的一些优点,所以一般喝花茶以增加茶叶的香气。

而内蒙、西藏、新疆、甘肃这些地方,地表水少,不能像南方那样地方便取水,且人口密度小,多是逐水而居,游牧而居,只有驻扎下来的时候才会去享受茶、水、食物,而且燃料的获得也非常不易,所以有了酥油茶,产生了茶叶的煮食文化。

从功能性角度上说,我还是推荐清饮,用盖碗、紫砂壶等器皿冲泡。

因为煮茶,水的沸点高,高温会破坏茶叶的一些有益的内含物质,如维生素等。

而且,煮茶也是有一定条件的,茶叶得耐煮才行,嫩度高的茶叶就不耐煮,像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茶;耐煮的一般是第三叶、第四叶,这些木质化程度高的。

因为茶叶原料级别低,一些低沸点的芳香物质已经挥发没了,高温熬制,茶叶茎杆一些粗纤维里的糖分就会析出,汤质就比较甜稠。

因此,煮茶(煮叶底)是对茶鞠躬尽瘁的诠释和理解。

煮茶,必须用冷水,缓慢的加热,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温度萃取茶叶精华,当然叶底可以拼配。

汤沸则止,如此反复数次,方可成一壶汤亮水清,口感层次分明,细腻甜香的煮茶。

通红的炉火上,铁壶开始冒着热气,这时便是倒出茶汤的好时机。

蜜黄偏橙的茶汤从铁壶中倒出,丝丝热气飘扬,端起茶杯凑近些许,烤茶的香气馥郁,轻啜一口甜醇软滑,茶汤中茶滋味浓厚,既有茶的自然香气,又有茶叶经烘烤后的独特香气,还有青竹子的清香,三香交融,此刻忘了时间,只记得眼前这盏冒着热气的茶汤。

煮茶的方式上至朝堂,下至寻常百姓,已经在历史的轨迹中存在百年。只是随着喝茶的简单化,这一方式逐渐被尘封。

而在云南的众多少数民族中,煮茶却是日常生活。竹筒茶便是其中之一,将竹子与茶叶结合,放在火塘上以柴火慢煮,既能烤火、照明,又能喝到浓醇的煮茶。

这一盏茶或许不再是简单的茶,而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即使生活艰辛,依旧对它饱含热爱。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盏温茶暖身心,三五好友话江湖。这才是打开冷冬煮茶的正确姿势。

金花茯茶的正确打开方式!


茯茶又名府茶、官茶,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以内含金花(学名:冠突散囊菌)而有别于其它茶类,茯茶以口感醇厚、菌香浓郁、回味厚重而流传千年,为以肉食为主的少数民族所追捧。

以普洱茶为原料制作茯茶,则可以为金花菌提供足够的营养基质,使金花菌生长更加茂盛。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千百年来,普洱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皆因茶质优良。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渥堆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干仓陈放5-8年的熟茶已被誉为上品。生茶“是指毛茶不经过渥堆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才适合食用。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不得不说诸葛亮(孔明)对茶文化的贡献。孔明率军南征到云南地区,将士们遇到大山中的瘴气中毒染病。一日,诸葛亮梦见白发老人托梦,顿悟出以茶祛病的方法。茶到病除,士气大振。为了答谢白发老人托梦之恩,更为了造福当地百姓,在征战结束后,诸葛亮在当地大山中播下大量茶籽,种茶成林,并把烹茶技艺传授给当地人。在云南古茶区,有“孔明山”、“孔明茶”,每年农历7月23日孔明诞辰日,当地人都要举办“茶祖会”,纪念孔明带来茶种,带来健康,带来先进文化的贤德。普洱茶“茶圣”。

茶马古道上的普洱市正谋划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围绕“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的目标定位,普洱将凸显“茶文化旅游”主题,大力培育以茶文化、茶马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和发挥茶产业的优势,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共赢。

冷萃才是茶叶的正确打开方式


自古以来,我们喝茶都是以热开水冲泡为主,讲究一点的功夫茶,连什么样的茶叶用多少度的开水都有规定。

这时候就要提一下星巴克的咖啡了,基本上,我们喝的咖啡都是热的,但是,自从星巴克推出了冷萃咖啡后,冷萃就成了最好的咖啡。

咖啡没有经过高温的萃取,所以咖啡当中的杂质被萃取出来的比较少,所以对于时常喝咖啡造成肠胃不适的朋友,可以试试看冷萃咖啡,相对于高温萃取的咖啡来说对于肠胃更友善一点。

你知道吗?如果把咖啡换成茶叶,其实同样成立。

用冷水冲泡茶叶,不仅能使茶叶释出更多的儿茶素,还可以让咖啡因含量降低。

夏日喝冷泡茶,不但消暑解渴,还更健康!

冷泡茶就是将茶叶浸泡在低温冷水中大约10小时,让茶叶的芬芳及营养素慢慢释出。实验发现,和一般热水冲茶相比,冷水泡茶的好处多得多,原本热冲茶中的儿茶素、多酚溶出的量都可有效泡出,能够让咖啡因、磷、单宁酸等含量降低,对健康更有保障。

1、冷泡茶能减轻肠胃负担

茶叶中的咖啡因,在高温时容易溶出。过量咖啡因会使心跳加速、钙质流失,有些人还会出现周期性头痛、失眠等现象,并且会影响肾脏对钙的吸收作用。冷泡茶所释出的咖啡因较低,可以避免这样问题,减轻胃壁负担。

2、抗氧化功能更强

儿茶素抗氧化的效果早已有证实,冷泡时,游离型儿茶素比热泡茶茶汤高。

3、省时省力

冷泡茶,具有随时需要、随时可饮用的特色,如外出旅游、上班时间等,无法煮热水的场合,只要有纯净矿泉水,就可喝茶。另外,也可节省电力或煤气等能源。

整体而言,冷泡茶茶汤各化学成分含量会随浸泡时间增长而增多,在浸泡两小时之内变化量为最大,但一定时间后,溶出量变化不大。浸泡8小时以后,除咖啡因含量外,其余各成分均高于热泡茶茶汤。

那么,如何来做冷泡茶呢?

1、选择合适的茶叶

不是每种茶叶都适合拿来泡冷泡茶,一般来说,发酵时间愈久,茶中的含磷量就相对愈高,冷泡茶应尽量选择含磷量较低的低发酵茶。

以最常见的茶品来说,绿茶发酵程度较低,乌龙茶次之,发酵程度较高的是红茶、铁观音、普洱茶。

2、用六步法则骤泡出健康茶

1.准备器材:茶叶、冷开水、塑料瓶、滤水器等容器。

2.冷开水跟茶叶比例约50毫升比1克,可依个人口味增减,随即放入冰箱冷藏。

3.约8一10小时后,即可将茶汤倒出饮用,茶味甘醇可口。

4.未喝完的茶请即在放入冰箱冷藏,不要超过24小时。

5.冷泡茶离开冰箱后,应尽最在两小时内喝完。

6.冷泡茶叶尽量不要回冲。(

冷泡茶怎么泡?教你正确打开方式


像不发酵的绿茶、轻发酵的乌龙茶、轻发酵的白芽茶、白牡丹这些茶类都适用于冷泡,发酵越轻的茶,冷泡起来口感会更为甘甜鲜爽。不过有一点小伙伴要记住,冷泡茶时间不宜过长,超过8小时,就不要喝了。如果对茶碱敏感的人晚上可以选择喝冷泡茶,如果喝茶是为了提神醒脑,还是建议热泡的方式。

不是每个茶类都适合冷泡法

不是任何一种茶类都适合冷泡方法的。像黑茶、普洱茶、铁观音、红茶这类发酵过重的茶叶,这样的茶冷泡出来滋味苦涩寡淡,没有香气,是不适合用冷泡法的。所以小伙伴们对待这一类的茶不用客气,除了红茶,其他都可以尽情地用沸水冲泡吧!

冷泡茶保留的营养物质更多

冷水泡茶可以喝,并且保健成分更高。用冷水泡茶既能保持茶的口感,又能最大程度保留茶的营养成分,包括儿茶素、茶多酚、茶色素、多糖类等,而且在两小时后营养物质释放得最多。而这些物质在抗氧化、降脂、降糖等方面的贡献都不亚于热泡茶。

冷泡茶不伤胃还可以缓解对胃的刺激

很多人认为茶叶用凉水泡会增加茶本身带来的寒性,喝了会引起胃的不适感,其实并不是这样。茶叶在常温或者低温中,物质释出的速度比较缓慢,带甜味的氨基酸分子会先溶出,而茶碱(苦涩味的来源)、咖啡因、茶丹宁酸在凉水中不易释出,饮用时大大减少了茶的苦涩味,使人不易失眠,同时还能促进肠胃蠕动清除宿便,对于瘦身及防癌都有很好的功效,还可以减轻胃壁负担,敏感体质或胃弱者都适合饮用。

冷泡茶

其实冷泡茶在日本和台湾早就开始流行。热泡和冷泡同时存在也并不矛盾,各有各的好处。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只有热水,才能把茶叶的甘甜和茶香泡出来,如果水温不够的话,茶就不好喝甚至不能喝了。

小编建议,小伙伴们在选择正确喝茶方式的同时,可以偶尔尝试下新颖的口感。反正都是喝茶,都是在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凉水泡茶慢慢浓”,我们在等待喝茶的过程都是一个放松心情、放慢生活的过程。

把这世界泡进茶里,让时光慢下来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无茶的日子,真的觉得平淡、索然无味。

一个人在寂寞的雨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

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

轻吹杯口,带动一漾一漾的茶涡,看茶叶聚聚散散,无奈分离。

呷一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

是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如茶。

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

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

你看那茶刚冲入水的时候,在水里来回翻滚,不就像初涉世事的我们吗?到处碰壁,遍体鳞伤。日子过得久了,历经了人情冷暖,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用沉默来作为惟一微笑的表情,而那温软的茶水也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

有一梦中场景让吃茶人如痴如醉,不胜神往:帘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炉火,一位温婉贤淑的女子闲闲地立在身旁,一捧香茗,一卷诗书。虽无红袖添香的意味,却也有红颜续茶的意境,一介书生,如此不亦乐乎哉!

喝茶惯了也就行随心性了,开始也许还有些附庸风雅,但是慢慢由“喝”到“品”,逐渐喝得出茶的苦涩,“嗅”得出茶的清香,终至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

一个人,静坐。心可以平稳得像深山老林里一弯湖水,无人涉足,无风拨弄,没有一丝涟漪;默默地喝一泡茶,看几页书,似乎找寻到了某种寄托,思路渐渐清晰。偶有解不开的情结,求不出的结果,未达到的愿望,都慢慢释然了。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沉默、一种忧伤、一种落寞。也可以说是对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节里饮茶,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

在融会的过程中,社会不会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在意杯中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融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

人生在世,求淡雅之美,淡名,淡利,无争,无夺。一切自然,一切脱俗,一切入幽美邈远的意境去。方为一盏无味而至味的茶,淡雅,吾之所求。淡雅,吾之所愿!

一解口渴。生津回甘,妙韵悠长。

二解身渴。破烦除闷,通体舒畅。

三解心渴。荡胸涤怀,心旷神怡。

时光的雕琢会让青春、容颜、激情慢慢褪去底色,一杯茶的时光让世界静下来,慢下来。纷纷扰扰的社会让人百转千回地寻找着生活的本真初心,一杯茶的时光让人明心见性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喝茶无非只有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何必纠缠不清很多时候,看淡一些,看轻一些,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一样,不过拿起和放下罢了。

那么今夜,满月凌空之时,泡一壶好茶慰藉自己吧。夜至深,闻着淡淡地茶香,漫漫长夜有一份静养之心,此时没有一点矫饰和浮躁,忘却了一切得失和荣辱,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入梦、入心......

布朗古茶的打开方式


你见过这样的茶吗,见过了就在欣赏一次吧,没见过,可以考虑喝喝了。

在一锅滚开的水中放入一个鸡蛋,鲜亮柔软的内质就会凝固,这就像被生活煮硬的人;放入一根胡萝卜,有型的胡萝卜最后成了胡萝卜泥,这就像被生活煮软的人;而放入一枚茶叶,茶叶在舒展自己的同时,却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香茗。它们在开水的“煎熬”下选择了不同的接受方式。

生活就像一锅滚开的水,我们无法要求其降低温度,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是做一个生鸡蛋,一根胡萝卜,还是做一枚茶叶。在生活中,无论被煮硬了还是煮软了都是不好的,我们应该选择做一枚茶叶。

茶叶种类繁多,既可以是高档的乌龙茶、铁观音,也可以是村间民舍的一片竹叶,几朵菊花。但是无论身份尊卑,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舒展自我,芳香茶水。

一枚茶叶,看起来并不美丽,但它却让环境改变自己细小的身躯的同时,也改变着周围的环境。茶杯中的几枚茶叶静静地躺在那里,显得毫不起眼,当它一旦和沸腾的水相遇,便会在沸水中飞舞,尽情地舒展自己,吐露出醉人的芳香。当滚烫的热水浇注全身,茶叶能够从从容容地接受。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毫无保留地贡献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华,将一杯平淡无味的白开水变成了芳香四溢的香茗。

一饼生普的打开方式


对于许多茶友来说,面对茶席上的一饼茶,总会习惯性地“打开即撬,撬开则泡”。然而,对于一个优秀的泡手来讲,从打开一饼茶到喝上一杯茶这短短的时间里,在他的心中可能已经转过许多念头;

在他那看似平淡无奇的每一个动作中也可能包含着对这饼茶的诸多见解。当我们坐在主泡手对面,品到第一口茶时,也许这只是他习惯性冲泡手法的呈现,但也可能是他因茶定泡法精心为我们准备的一个“作品”,让我们不禁惊叹“泡得真好喝!”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打开一饼茶呢?

工夫在冲泡之外

浅谈泡茶的基本原理

我们知道,一杯茶泡出来,主要受到“茶、水、器、人”四要素的影响。而在冲泡茶品既定、冲泡用水合适的情况下,影响的主要因素便是器和人(冲泡手法)了。

器主要是泡茶器、煮水器和品茗杯。对于冲泡生普来说,在泡茶器方面,最常用的是盖碗和紫砂壶,新生茶一般用盖碗,陈茶(6-10年陈)可用盖碗或紫砂壶,上年份陈茶(10年以上)一般要用紫砂壶。在煮水器方面,如果是冲泡有一定年份、对温度要求较高的茶品,一般推荐电热炉配陶壶或老铁壶煮水,以确保水温;

对于其他常见茶品,一般推荐使用业内普遍认可的变频恒温煮水器吉谷。品茗杯的选用方面,一般推荐厚胎、宽口的大容量杯,利于品生普的厚重感与层次感;新茶或上年份陈茶如以品香气为主的,可选杯身高、口径适中的品茗杯。

冲泡手法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茶品对冲泡的要求和品饮者对茶汤的预期。茶品对冲泡的要求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对水温的要求(大致分为必须高温、耐高温、不耐高温三类);二是对闷泡时间的要求(大致分为必须闷泡、耐闷泡、不耐闷泡三类)。

茶品对水温的要求,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用料的影响;二是陈放年份的影响。用料偏粗壮、粗老的,树龄较高的,往往相对耐高温;用料偏幼嫩,树龄偏低的,一般相对不耐高温。年份方面,一般新生茶相对不耐高温,因为茶性与绿茶相近;而随着茶品陈放时间越长,对水温的要求也越高,因为陈茶相对不容易“出味”。

茶品对闷泡时间的要求,主要跟出味快慢有关。而出味快慢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茶性(主要受内质丰富程度、茶叶嫰度及年份等因素影响);二是茶、水比例;三是水温。例如,一款容易出味的茶,投茶量偏大,冲泡水温偏高,出味就偏快,闷泡时间就要求短。

对茶汤的预期,也影响冲泡方法的确定。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浓度(要偏浓、偏淡还是适中);二是茶水融合度(是否注重茶水融合度);三是注重香气还是注重汤感。浓度主要可以通过调整闷泡时间来处理。茶水融合度主要受水温影响,尤其是陈茶,如果泡陈茶水温不够,则会出现茶水融合度不高甚至茶水分离的现象。

香气和汤感的侧重,可以通过泡茶器的灵活运用、水温高低和注水手法来调整。泡陈茶使用紫砂壶可提香;泡新茶用盖碗可防高温闷泡,从而使得汤感偏柔和。水温偏高,可以激发香气;水温避免过高(因茶而异),尤其对新生茶而言,可使汤感偏绵柔。注水手法方面,也一向有“香靠冲,汤靠吊”的说法。

那么,当我们打开一饼生普到开汤前,我们应该考虑什么呢?

我们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这款生普适合用什么泡茶器来泡?

第二,这款生普适合以什么水温来冲泡?

第三,这款生普适合用什么品茗杯来品饮?

当然,回答这三个问题也需要结合品饮者的预期,也即是品饮者想要泡一杯怎样的茶出来,想要怎样的品饮体验。根据自己对茶汤的期望,结合茶性,来回应上边三个问题,从而初步确立冲泡方案。

回答完这几个问题,也就解决了“茶、水、器”三个要素的问题了,那么,在正式开汤前,我们还要考虑“人”的要素,也就是冲泡手法的问题,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要考虑:第一,投茶量多少(茶水比例)合适?第二,闷泡时间如何把控?第三、冲泡手法需要注意什么?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打开我们手中的生普。

看茶闻茶,初识茶性

单从品饮的角度来看,要以“品饮体验最大化”为导向,扬长避短地进行冲泡。这就需要“知其长,识其短”,才能把茶泡好,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识茶性、定泡法”。

第一次打开一饼茶,我们如何“识茶性、定泡法”呢?可以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打开一饼茶,通过看、嗅来形成初步判断,确定初步的泡法;第二步,撬茶、洗茶、润茶,做出进一步的判断,细化泡法;第三步,在正式开汤时,试茶性,进而调整、优化泡法。

首先,我们来讲第一步。在打开一饼生普的棉纸之后,我们通过看、嗅来对茶性形成初步判断。

通过看,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三方面的信息——用料、年份和仓储;通过嗅,主要判断仓储情况,并辅助判断用料和年份。

用料主要看条索、老嫩度、色泽、整碎、净度,以条索粗壮、老嫩适中、光泽好、条索完整度高、黄片杂质无或少为佳,以条索干瘦、老嫩不一、光泽差或无光泽、条索完整度低、黄片或杂质多为劣。通过上述各个指标的综合判断,可以一饼生普内质是否丰富及品质的高中低形成一个初步的判断,也仅仅是初步判断而已,还需要通过后续环节尤其是开汤环节来进一步判断。当然,在实际上,我们主要看整体的品相,也就是上述各类指标的综合呈现。

例如,一饼仓储好、用料精选的古树生普,和一饼仓储受过潮、用料杂的小树茶生普,品相是相去甚远的。对茶品品相的判断,主要得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积累经验。

年份主要通过干茶的色泽来判断,生普干茶的颜色随着陈化年份的增长,大致从墨绿、黄绿、黄褐、红褐逐步转化。由于仓储环境的不同造成转化有差异,因而年份的判断也有一定难度。一般可拿同地区里不同年份茶品来作为参照物,这往往需要靠经验的积累。

仓储方面,对于大众茶友来说,主要判断仓储是否得当,是否受过潮或湿仓就可以了。干仓仓储的茶干茶条索清晰可辨,色泽亮;湿仓仓储的茶条索会偏模糊,色泽偏暗。

端详完,把茶饼往鼻腔靠近,用力嗅一嗅。主要是嗅香气和是否有异味。香气是内含物质丰富程度的外在表现,内质丰富的茶香气也浓郁,尤其是新生茶;陈期干茶香气闻起来一般没那么明显,往往需要用力仔细嗅;上年份的陈茶,能够闻到陈香。如果干茶中带着异味,往往表明仓储有问题,当然也有可能是工艺上的问题,例如带烟味。不同程度的霉味或霉味夹杂其他异味是湿仓茶的常见表现。

到了这里,我们完成了第一个步骤——看茶闻茶,初识茶性,可以确定初步的泡法了。假设我们打开一饼当年新制的易武生普,通过看、嗅,大致判断用料是大树料,品相好,干茶香气浓郁而怡人。我们知道易武茶性柔和,品新茶应重视品香气,那么,对应上边三个问题,我们选用盖碗来冲泡,确定可以高温冲泡(大树料相对耐高温),选用开口适中、相对薄胎的茶杯来品饮(利于品新茶的香气,品易武茶汤的绵柔)。

再假设我们第一次打开一饼干仓仓储的12年陈古树生饼,通过看,我们判断年份在10年左右,用料好(条索粗壮、呈现转化好的色泽),树龄有优势,干茶条索分明,饼面有油光,通过用力嗅可闻到内敛的茶香,毫无异味,说明仓储好。我们可以选用紫砂壶来冲泡,确定必须用高温冲泡(选用电热炉配陶壶煮水),选用宽口厚胎杯品饮(利于品其厚重感与层次感)。

在冲泡中解读茶性

现在,我们进入第二步——撬茶、洗茶、润茶,做出进一步的判断,细化泡法。

撬茶可以进一步观察干茶,辅助进一步判断茶品用料及内质。洗茶、润茶的主要目的,在于涤洗滤去茶叶中的杂质,让干茶得到滋润、舒展,处于释放水浸出物的较好状态。而在这个环节,我们主要是通过闻茶叶的香气和气息,来进一步“识茶性”。

闻茶叶的气息,可以在洗茶后进行热嗅(出汤后即嗅)和温嗅(稍候片刻再嗅),选用紫砂壶可将壶口凑近鼻子下方(热嗅时切忌太靠近鼻子),用盖碗则热嗅闻盖温、嗅闻叶底。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判断内质;二是进一步判断仓储。

香气是内质的外在表现之一,无论是新生茶还是陈茶,香气以“醇正、自然”为上。内质丰富的茶品,香气往往浓郁而内敛;内质寡薄的茶品,香气往往淡薄而漂浮。

气息是仓储情况的外在表现。我们以干仓仓储和湿仓仓储的茶品为例来说明,干仓仓储的茶品,气息是爽朗的,闻起来很舒服,令人如沐春风的感觉;湿仓仓储的茶品,气息是压抑的,闻起来令人心生不悦。

如果茶品仓储良好,可以洗茶润茶后随即冲泡;如果茶品仓储有湿仓或受潮的情况,则需进行湿醒(洗茶、润茶后揭盖静候2~3分钟,让茶品散去异味),必要时可进行二次洗茶。

至此,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手中这款生普的冲泡方法了。

我们接着上文的假设,撬开新制易武,里外一口料,香气闻起来更加浓郁怡人,进一步判断茶品内质好。按常规投茶比例7g/100ml投茶,快速洗茶一遍,揭盖闻香,香气内敛且带着柔甜,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对茶品内质的判断。

现在,我们进入第三步——在正式开汤时,试茶性,进而调整、优化冲泡手法。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茶品,在正式开汤前,我们对“茶性”的判断,需要通过开汤来验证,或者说需要通过开汤后的表现来进一步“识茶性”。所以第一次冲泡时,可以用中规中矩的冲泡手法来进行冲泡,采用适中的投茶量,采用沿盖碗或壶边定点、低吊、中速的注水方式,闷泡时间由短入长。

我们以正式开汤上文例子中的12年陈干仓古树生普为例,以200cc降坡泥紫砂壶来冲泡,投茶14g,在洗茶润茶时已经闻到浓郁的山野气息,透着力道,初步判断这茶很可能是古树茶。无杂味异味,说明仓储好,因而润茶充分后即可正式开汤。第一泡闷泡10秒后出汤,汤色橙红,山野气息很浓,汤感霸气十足,茶汤内质丰富。

在接下来的冲泡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品饮预期来调整冲泡手法了。如果要侧重感受茶汤的冲击力,体验茶气,闷泡时间可以相对延长,并根据每道茶汤的表现进行调整。几泡茶泡下来,陈年古树茶内质丰富、协调性好的茶汤,已然冲击着我们的味蕾。几杯下肚,茶气带来的发热、发汗体验明显。到这里,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款优质的古树茶了。在冲泡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闻杯底香、公道杯口汤香、公道杯底香,出汤后可闻叶底香气和气息,来进一步观察茶品在冲泡过程中的变化,预测茶汤接下来的表现。

我们再以打开一饼6年陈布朗铁饼为例,来对上述三个步骤进行回顾。第一步,看、嗅。打开这饼茶,我们看到:这饼茶压得很实,饼面油光,条索粗壮,可见用料好,转化佳;嗅一嗅,透着淡淡的普洱茶香,无杂味异味。6年陈,用料好,转化佳,可尝试高温冲泡,我们选用出汤顺畅的220cc巨轮珠紫砂壶来冲泡。第二步,撬茶、洗茶、润茶,细化泡法。撬铁饼,我们要用够硬、够尖的茶针来撬,沿饼面靠外沿撬,斜撬、浅撬、连排撬,再深撬,逐层撬开。由于铁饼压得十分紧实,洗茶润茶时可以用2~3分钟进行润茶,让撬开的茶块充分滋润、舒展,以便接下来正式冲泡时能够自然散开。

洗茶时通过闻气息,我们可以闻到茶叶处于关键转化期的一股气息,有点杂,带着一股劲,因为6年陈的铁饼还太年轻了。第三步,正式开汤,试茶性,调手法。沸水冲泡,闷泡10秒,顺畅出汤,我们发现苦涩偏重。这个年份的茶,开汤前没有醒过,第一泡出现苦涩偏重也是正常的。这个念头刚过,苦涩退去,回甘袭来,有此表现用料自然不会差。接下来几泡大致如此,还是略偏苦涩,但是化得开。而到了中水,茶汤就显得醇厚了,协调性也可圈可点。富于变化是一款优质生普的重要条件,也可以说是必要条件。

到这里,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它收尾必甜了,只是怎样个甜法而已。一泡茶喝下来,我们就大致了解这款茶的茶性了,6年陈,铁饼压制,转化不错,但仍然处于关键转化期,适合且品且藏,如果要做现饮,最好先行醒茶,在冲泡过程中既要高温,也需要在泡与泡之间揭盖散热,避免茶汤过于苦涩而影响品饮体验。

纸上终觉浅,茶事要躬行

要做到在冲泡中解读茶性,需要有扎实的冲泡基本功,做到“茶、水、器、人”四大要素都兼顾考虑,在解读中调试冲泡手法,在调试中继续解读,才能找到冲泡一款茶最好的方式,泡出我们想要的那杯茶。

例如,同样一款茶,我们可以在投茶量、冲泡水温、泡茶器、冲泡手法等要素上灵活调整、搭配,组合成不同的方案来反复冲泡,多方位进行解读。我们以上文提到的干仓12年陈古树生普为例,独品时可以用小投茶量闷泡法;品饮人数众多时,可采用大容量壶大投茶量快速冲泡法;三五茶友闲品时,可以先泡后煮;驱车外出时还可以用保温壶闷泡,提神解乏。各种泡法,各有不同的品饮体验。通过不同的泡法对茶品进行解读,能够让我们更加熟悉茶品的“脾性”。

当然,不同冲泡方案的组合,需要基于对茶性的判断、熟悉,而不是随意组合。比方说,冲泡一款20年陈的生普,选用盖碗冲泡往往就很难泡好;冲泡一款新茶,如果拿紫砂壶闷泡,也往往会把茶泡砸了。

要做到熟悉自己手中的茶,最重要且最有效的办法是和自己的茶“做朋友”。朋友之间,多联系多交流,知彼知己,沟通起来会更顺畅,知己好友时能心有灵犀,说到底主要还是一个“熟”字。

那么,如何和茶“做朋友”呢?很简单,当你和茶相处时,得把心放在茶上。撬茶时,得把心放在茶上,想着茶希望你怎么撬它,茶显然希望你尽量保持它的原本面貌,所以我们得顺着纹理来撬,尽量保持条索完整,而不是随意撬把茶给撬断撬碎了。选器时,得把心放在茶上,不能什么茶拿过手,就拿一个盖碗或一个壶来泡,比方说条索粗壮的茶往小口壶小容量壶塞,茶肯定憋屈,一憋屈茶汤自然表现不佳。在水温把控上,得把心放在茶上,想着这样的水温茶喜欢吗,如果一大壶水煮开后就一直冲到水温都降下来了还继续冲,我们仔细聆听一定能听到茶嚷嚷着“不够烫啊不够烫啊”。在泡茶过程中,得把心放在茶上,记挂着壶中的茶希望你闷泡多久,闷的时间长了茶过于苦涩它不高兴,闷的时间短了茶还没充分出味它不过瘾。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道理好比我们做菜时,得把心放在菜上,才能把菜做好,一走心往往菜就做不好了。

对于我们自己手上的茶品,尤其是经常喝的生活茶,只要我们多用心冲泡,知其长,识其短,谙熟其脾性,在冲泡时扬长避短,便可轻轻松松地泡出一手好茶。例如,一款11年陈茶,我们通过反复冲泡,知其“长”是转化到位、适饮度高,中水醇厚,尾水甜润,其“短”是头水(前5泡)容易出苦涩。那么,我们在冲泡前,可以进行充分润茶、湿醒;在头水中要注意避免过度闷泡,出汤后可揭盖散热(同时也应避免过度散热,以免下一泡壶内温度不足);而到了中水(6-10泡)则可延长闷泡时间,淋壶提温,泡出茶水相融、黏稠度高的茶汤;到了尾水(10泡以后),我们可以随意闷泡,也可以煮茶。

值得一提的是,茶一直在变化,人也一直在变化。因而,对茶的了解,也需要以“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对于许多普洱爱好者来说,我们时常有这样的感觉,茶喝着喝着,有时候回过头来品试一款一年半载未开汤的茶品,会有新的收获,这是因为茶在转化,我们的品饮状态(身心状态、对茶的认知、品饮体验需求等)也在变化。这就赋予了我们在品饮普洱茶上更多的变化,也让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惊喜。

同样是打开棉纸,同样是瞄一眼,嗅一下,对于一个优秀的泡手来说,可能是“茶未开汤,胸有成茶”。

可以说,从打开一饼茶到泡出一杯茶之间,铺着一条路,通往七子世界,深邃而奇妙,吸引着无数探路人。路边的茶友,赶紧来呀,前方风景独好。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2281.html

上一篇:茶,区别到底在哪儿?

下一篇:茶中蕴五行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