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饮茶悟道

2019-11-13
陆羽的一生专心。后人称陆羽:卖茶者敬为茶神;饮茶者颂为茶仙;事茶者奉为茶圣。饮茶的感悟使人们认识到:茶是一种表山川之灵气,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蕴玉,这是一种大自然的杰作。因为,茶水为精,茶香为气,茶叶为神。善于饮茶的人,可使文化人多几分文人的雅趣。淡淡的茶香,可使人们从繁杂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向人生的千姿百态,走向性感的净化,走向大彻大悟的生活理念。 不仅如此,善于饮茶的人,往往在心灵的深处,充满着一种清淡、静雅的意趣。最终,使茶心、人心、道心,相互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超凡脱俗的茶文化灵性。古人云:茶是儒,是仁、义、礼、智、信;茶是佛,是来世净土的精神寄托;茶是道,是乐天知足的自我心灵安慰;茶是和,充满着怡情温柔,至善至美,茶是静,充满着清淡天和,养精蓄锐。唐宋时代,文人墨客往往在品茗中,作诗作画,蔚然成风。唐代品茶高手李德裕(身居宰相高位)在《忆茗诗》中曾这样写道:“谷中春日暖,渐忆掇茶英。欲及清明日,能销醉客醒。松花飘鼎冷,兰气入瓯轻。饮罢闲无事,扪萝溪上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曾邀请七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一面饮茶,一面赏景吟诗:“山茗煮时秋雾碧,玉杯斟处彩霞鲜。临阶花笑如歌妓,傍竹松声当管弦。虽未学穷生死诀,人间岂不是神仙”。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至若茶之为物”、“钟山川之灵禀”,这是古人对茶性最中肯的评说和阐述。总之,茶叶不仅具有山川精气之灵气,而且通过饮茶和品茗,更能使饮茶人净化心灵,性情幽雅,高扬人格。一旦与友人相交,清茶一杯,细啜慢饮,相互内心之间,顿有一种心灵相通的感悟。这茶的平凡,茶的质朴,茶的纯净,茶的中和,统统溶化在清心爽口的玉液之中。以便从品茗中,品出人生感悟的生活真谛和生命艰辛的韵味……

小编推荐

品茶悟道”正德的花瓶“


公元1491年为明弘治四年,农历辛亥。这年9月20日申时,弘治皇帝长子出生。弘治帝欣喜万分,取名厚照,企望其能照耀后世。按时、日、月、年顺序,朱厚照命理?贯如连珠”,为申、酉、戌、亥,主大富大贵。在明朝16帝当中,仅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生辰有此相似之处。朱厚照之母张皇后在怀孕之际梦有白龙入腹,按照传统说法,白者主西方,为兵象。厚照儿时就显露出这一迹象,贪玩好动,喜好骑射,所以庙号“武宗”。

1505年,弘治十八年,弘治皇帝驾崩,享年仅36岁。11天后厚照正德皇帝即位,年仅14岁。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年龄,以现代心理学来看,正是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逆反心理时期。正德皇帝自登基第一天起,就滋长了极其叛逆的性格。

正德二年,武宗迎娶了夏皇后,之后又选置了几个妃?。也许是因为这些安排的婚姻使他不满,他搬出了皇宫,营造了两处寻欢作乐的场所——故宫西华门外的豹房和远离京城的宣府(今宣化)的镇国府。

北京作为都城,过去豢养动物的场所很多,比如象坊、羊坊、虎坊、豹坊、鹰坊等等。至今北京还有羊坊店、虎坊桥、报房(豹坊)胡同等地名呢!正德皇帝的豹房新宅从正德二年扩建至正德七年,耗银24万余两,添造房屋两百多间,为其淫乐提供了大量场所。正德皇帝是明朝16帝中最为荒淫的皇帝,豹房内美女如云,来自于西域、高丽、扬州、苏州等地的美女、乐妓,甚至寡妇都是正德皇?的最爱。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中的正德皇帝以此名垂青史。

1512年秋天,有一个对正德皇帝有致命影响的军官江彬设法觐见了皇帝,这个工于心术的军官骁勇善战,在一次战斗中连中三箭,其中一箭射在脸上,他拔出箭后继续战斗。这使尚武的正德皇帝大为感动。江彬仪表堂堂,长于击技,善讲战斗故事,获得皇帝青睐后,很快成为正德身边最有权势的人。

江彬总能为正德皇帝找来新的刺激,以保持恩宠在身。他为皇帝引见技法高超的乐师,介绍擅长秘密巫术的僧侣,搜罗西域的穆斯林妇女,甚至怂恿皇帝狩猎,以致被老虎严重伤害。?彬在虎口下拼死救出皇帝,这一伤不但未使江彬失宠,反而使正德对他更加信任。

正德皇帝桀骜不驯的性格、尚武精神致使他一次又一次地企图御驾亲征。1517年10月,自恃自己如同先祖永乐一样的正德皇帝开始自称将军,并把自己住的宣府称作军事指挥部。明朝在整个时期,都对北方的蒙古部落怀有戒心。永乐之后,明朝的统治者逐渐认为自己已没有和蒙古骑兵对抗的能力,避退三舍是良策。而正德皇帝却总想显示一下大明王朝的军事威风,厉兵秣马,于1517年10月6日开始与蒙古军队发生冲突,10月20日,正德亲临战场,指挥战斗,整整一天,杀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这是16世纪明军唯一一次战胜蒙古大军,史称“应州大 捷”。

正德皇帝对此役胜利的满足可想而知。第二年,他自封自己是朱寿将军,还定了俸禄,每年5000石米。这一年秋天,他动身去大同,经过偏头关时遇见一歌女,在饮酒作乐时,正德显然被歌女迷住了,等他弄清歌女是晋王府乐工的眷属时,他召见并收留了她。这个歌女就是正德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刘娘娘。娘娘是宫廷中对皇后的称谓,由此可见刘娘娘受宠爱的程度。

中国的封建社会后1000年因受宋明理学影响,男女禁忌较多。凡接受过传统教育的汉族妇?,行为不由自主地受到了极大约束。这就是后宫佳丽们不甚得宠的原因之一。皇帝的妃嫔,一般见皇帝临幸就手足无措,心惊胆颤,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对皇帝来说,显得非常寡味。但其他民族,尤其西域民族性格奔放,能歌善舞,百无禁忌,十分容易获得皇帝的青睐。那些眼蓝肤白的女人显然容易博得正德皇帝的欢心,贴身随从江彬为之四处寻求的美女中不乏其人。至于刘娘娘是否西域而来,血统如何,正史野史均无记载。

有记载的是:1520年1月,正德皇帝抵南京,愉快地在此度过了8个月的时光。这期间,他颁布了一道非常古怪的诏令——禁止饲养和?宰猪。在以猪为主要肉食的江南,此道诏令可以设想执行难度之大。这与正德的宠妃信奉伊斯兰教应该说有直接关系。

正德时期的瓷器与铜器以及其他艺术品中,大量出现有阿拉伯文字的作品,独树一帜。这在过去很漫长的时间内无解。显然,这与正德皇帝喜爱的宠妃有关。野史载,正德有一穆斯林宠妃,视若掌上明珠,其他细节不详。有关刘娘娘的记载也是线条颇粗,只知其能歌善舞,是皇帝的最爱。在久经沙场,见过大世面的正德皇帝面前,这种能歌善舞不是一般意义的能歌善舞,汉族的歌舞技能至今也还是低于西域民族。从这点上推论,刘娘娘或许?异族妇女。

皇帝为其宠妃烧造精美陶瓷不过是下一道诏令,千金买笑对皇帝易如反掌。伊斯兰文字装饰的瓷器对我们充满神秘。青花笔架山的文字想必是汉族工匠照猫画虎描上去的。传说意为:轻放你的鹅毛笔。我们留心一下,鹅毛笔不是毛笔,不是汉族的书写工具。

这件方瓶,四面均有阿拉伯文字,意不详。长颈方身,口附六管,形制奇特,想必当时曾博得刘娘娘的欢心。2005年9月21日,惊现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估价10万美元,出场后一路飙升,以169.6万美元的惊天价格成交,成为明正德瓷器一甲一名。折合人民币1374万元。如果刘娘娘和正?皇帝九泉之下有知,也会为此通宵达旦,载歌载舞地欢庆 吧!

尚武的正德皇帝对艺术要求不甚仔细,过去正德的瓷器没有惊人的价格。这件方瓶,500年来,颠沛流离,辗转流洋海外,身世想必也是曲折。初次现身,有点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味道,这也多亏了异族文化与美女呢!

品茶悟道“陶瓷收藏之路”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对中华民族是个耻辱。从那时起,中国瓷器像开闸的洪水一泻千里,涌向欧洲。中国人几乎没有能力保卫家园,更别提保卫我们的瓷器。今天许许多多连创世界纪录的中国瓷器,都是在这之后流到欧洲并沉淀了下来。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下,欧洲包括后来的美国学者们腾出时间开始系统地研究、搜集中国瓷器。看一看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会明确知道西人的努 力。

正是他们这种不懈的努力,将中国瓷器推向世界艺术的峰巅,尤其是世界工艺美术的峰巅,至今高山仰止,无人企及。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特例,只有中国艺术是工艺凌驾于美术之上。200年来,中国陶瓷的国际价格一直大大领先于绘画雕塑。而西方艺术中,首推绘画,其次雕塑,任何工艺品与其不能相比,望尘莫及。

中国瓷器今天的国际价格与绘画相比,以冠对冠,以亚对亚,以季对季,均在4倍之上。这不是偶然,也没有偶然,原因复杂,大致有 四:

一、中国瓷器为中国人发明,长期霸占世界容器市场,而容器的制造是人类文明的坐标,以致瓷器和中国都叫做CHINA;

二、中国的工艺家(不称工匠)在制作陶瓷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历代陶瓷中不仅有花前月下、弹琴观瀑的怡情之作,亦有“鬼谷下山”、“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军事题材的磅礴之作;

三、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陶瓷工艺上的进步?人有目共睹,唐代的南青北白,宋代的五大名窑,元代的青花,明清的彩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变化,使中国陶瓷丰富而充满魅力;

四、中国陶瓷的美学境界。当陶瓷与古人的生活不可分割的时候,

美学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一次又一次攀登美学高峰。尽管陶瓷美学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但陶瓷代表中国的美学,毋庸置疑地当为魁首。

这些原因,左右着每一位追求陶瓷美器的人,使他们出手不凡。陶瓷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由自己创下的纪录,近半个世纪,每一类型的陶瓷都曾抢眼,汉绿釉、唐三彩、宋官窑、元青花、明釉里?、清珐琅彩,她们交替领先,使中国陶瓷大军色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陶瓷的价格体系是外国人制定的,国人一直在观望跟风。国内有拍卖十几年来,一旦优秀瓷器出现,国人的伸手就显得沉重,就显得小心翼翼,本可以到手的机会大量被放弃。加入国际拍卖行列,面对西人的强劲,多数重器我们无还手之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再度漂泊。

时间已经证明,30年来,中国陶瓷在国际市场上涨的幅度,无一例外地呈锯齿状上升,许多重器一旦重出江湖就会风光无限,多数被认定价高而不可再升的瓷器仍以数倍天价让世人瞠目?这个喜人的讯号,像一发上升的信号弹,在夜空划出一条漂亮的弧线,令人久久回味。我们尚不敢说,我们将大获全胜,统领中国瓷器的江山;但有一点不言而喻,攻坚战已打响,我们用200年的时间,与失去的时间对应,那我们还不能拿回我们的阵地吗?!

陶瓷收藏之路一定漫长。随着国人认识的提高,随着国人实力的增加,随着国家的强盛,早晚有一天,中国陶瓷的各个门类,都会由我们自己标上新的纪录!

陶瓷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当然对它寄托着无限情感;陶瓷虽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它已成为了世界文明史中的最重要的章节,它在历史、科学、艺术、人文诸多方面都形成极其重要的价值。这个价值高到无法用语言表述,也没有任何标尺可以标明,对世人只能用金钱作为坐标,通俗易懂,表明中国人发明的陶瓷文明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茶典故中品茶悟道


茶典故中品禅味

1、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2、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3、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4、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5、王肃与“酪奴”

《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 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 肃对曰 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6、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7、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8、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

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

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9、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

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10、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品茶悟道“用谦虚打扮灵魂”


谦虚是古往今来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它是人生成功的奠基石,是黑暗中指引方向的路标,是乘风破浪前行的有力武器。《尚书》有云:“满招损,谦受益。”《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云:“虚心以纳下。”《出师表》中提议“开门纳谏”。

谦虚可以使人进步,而骄傲使人颓废。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一生创作过很多的作品,可他仍不忘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一次演出前,临时将一句台词进行更换。这并不是没事找事做,而是在原优秀作品上镀上一层金,味道更浓了。而有些人并不是这样,他们认为自己很优秀,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一意孤行,任凭自己的思想胡乱操作,到头来只能在别人的嘲讽中了结残生,被人当作反例批判。

谦心更能显示人的智慧。人人都希望自己充满智慧,变成聪明人;只有谦虚地去学习,在成功中不断进取,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产生更多的智慧。牛顿———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他不是与正常人有太多不同,连他自己都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反映他多么虚心啊。对待成功、掌声、鲜花、羡慕、敬仰,始终轻描淡写,从不夸大自己的才能,所以他才会对科学作出那么大的贡献。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只要有真正的才能,何必操之过急,忙于展现自己。那种抛开谦虚,无名的浮躁之辈永远成不了人才。让我们用谦虚来改造人生这朵鲜花,让它盛开得更娇艳。

品茶悟道“元青花的仿制”


元青花的仿制仅有20年的历史,在所有的仿制瓷器中是个新军。没有证据表明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有人仿制过元青花。尽管中国人历史上的作伪匪夷所思,但?确没有人染指过元青花。原因很简单,美国人波普博士从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研究元青花,当他的“至正型”元青花研究成果公诸于世,也仅限于学术上的成就,与商业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元青花真正得到全世界的商业关注,不过20年的光景。

趋利是作伪者的唯一目的。在元青花没有高价值的年代,作伪没有意义。加之很长一段时间元青花并不得宠,研究水平亦低,从社会学角度看,没有仿制的基础和必要。

1987年元青花在香港苏富比第一次达到百万美元大关,当时拍卖现场的热烈至今使人记忆犹新。从那一天起,作伪高手们就开始觊觎元青花的?额利益,开始了一场马拉松式的仿制过程。

一般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元青花的工艺与后来的明清青花工艺无大异,无非是拉坯、利坯、绘制、上釉、烧制几道基本工艺。所有早期仿制的元青花都是想当然的作品,虽说不上离题万里,但千里百里的差距总是有的,明眼人一望便知。

我上世纪80年代去景德镇时,还参观了建国瓷厂批量生产的玉壶春,仿元青花风格,仅售15元。当时的仿制仅是个意思,追求形似,不求神似。没有丝毫欺世的目的,15元钱里已包括工厂谋求正当利润。

早期仿制的元青花漏洞百出。在纹饰、造型?比例关系、釉色、胎体上顾此失彼。20年前的仿品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主观臆造。比如常常可以看到层次多而体形小的“大罐”;上半部纹样与下半部纹样冲突;细部纹饰与整体纹饰矛盾;造型不顾纹样,反之是纹样不顾造型等等,不一而足。总之,矛盾冲突是早期仿制品的普遍现象。当时的元青花与明初青花的研究连一流专家都未吃准,工匠们就更没工夫深究了,在第一次浪潮中,景德镇想当然地烧造了一大批赝品,至今还在社会上游荡于刚入门的新手之中。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元青花掀起的热潮不退,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频频面世,上述显而易见的?误已被仿制者不断纠正,卧薪尝胆般地使元青花的仿制踏上高一层台阶。这时的“元青花”已有几分模样,以专业眼光看,很多仿制品可以给60分及格或80分良好。越来越多的仿制品像水银泻地般地渗透到市场之中,使许多淘宝者如获至宝。这时的“元青花”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十数年间,我见过无数捧着此类赝品津津乐道者。

金钱的动力使元青花的仿制步伐加快。世纪之交,元青花的仿制在少数人手中已可以乱真。这不是耸人听闻。我以我的专业敬告读者,以肉眼辨识,世界上没有一个专家敢拍着胸脯说他可以百分之百对元青花的真伪作出正确判?。凡是说自己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人一定是个说大话 者。

元青花的工艺在这些高明的仿制者眼中已是非常成熟的工艺,他们把自己沉浸在700年前的元朝,摸索出元人的路子,感受着元人的气息。这已和工艺无关,跟感觉有关。当工匠捕捉到这种奇妙的感觉时,与真品无二的元青花就诞生了,在人们没有戒心的头几年,就是这样一些“元青花”闯荡江湖,风光无 极。

元青花的工艺特点中与明清最不同的就是制坯工艺。我们看惯了陶瓷工艺中拉坯的情景,也知道拉坯工艺在陶瓷制作中能提高效率。可元青花时代,拉坯工艺尚未实行,元青花无论琢器还是圆器,第一道工序均是印坯。印坯就是模印,有模在先,成型在后。懂得这一点,就可以体会元青花为什么那么多八方梅瓶,八方葫芦瓶,八方玉壶春,棱口大盘,花口小碟,这些模制的典型均没有摆脱宋影青模制工艺的影响,与景德镇同时代的枢府釉作品相同。模制成型是元青花的制造原则,可惜这个原则长时间被研究者、仿制者忽略,导致元青花仿制之路的马拉松长跑。

 来源:《茶当酒集》

品茶悟道“由技术走向艺术”


摄影发明时是技术不是艺术。法国人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eDaguerre)执著地将眼睛所看到的景象固定在镀银的铜板上,实际上,他当时的身份还是个风景画家。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与法国研究所对达盖尔这项划时代的发明予以承认,这一天就成为了世界公认的摄影术发明日。

其实,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照片还要早上十余年。这样算来,摄影已有180年的历史了。在摄影术得以社会确认并迅速应用的初期,它对欧洲的绘画艺术曾产生过巨大冲击,迫使很多肖像画家改行成为了职业摄影家,并安享这项技术给他们带来的福利。

由于早期摄影的纯客观性,摄影变成个人情感的寄托与宣泄,家族照片遂成为摄影业的经济支柱。整个欧洲贵族们家中陈设照片变成时尚。这种惰性,使得摄影艺术前进的脚步放缓,加之19世纪末电影的发明,摄影艺术相对被冷 落。

电影的发明也是技术不是艺术。第一部电影只是让观众在影院中观看一群走出工厂大门的工人。但电影的优势使其迅速成为艺术,并持续至今发展为一门庞大的产业。

德国的文化批评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在摄影发明百年之际写下了具有预言性的专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对摄影艺术性的赞赏高度前所未有,他认为大众传媒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必然产生一种完全表达自由的文化,并能克服以往艺术中的公式化缺陷。

这样说来,绘画的技术掌握不再是天才们的独有,“自然的铅笔”掌握在每一个端起相机的人手中,这种自然的艺术使创作平等,让充满创作欲望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大师。这一点在今天尤显突出。

摄影作为艺术领域中最后一块处女地,大规模地开垦还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西方重要的博物馆、艺术馆开始有意识入藏摄影作品。许多摄影大师逐渐冲出自己的专业领域,闯入大众的视野,他们的作品不仅仅只在展览上出现,还在拍卖会上出现,以缓慢攀升的价格吸引了藏家的注意力。我们目前知道的摄影作品最高价格是2006年2月14日在纽约苏富比创下,已故的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EdwardSteichen)的作品《池塘月光》,卖了293万美元。另外,在世的德国摄影家安德列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Gursky)的作品《99美分》也连续创下近250万美元一幅的佳绩。

资本作为艺术的赞助人,推动着艺术的发展。艺术虽然在金钱面前常常不自信,但它总是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一部当代艺术史,实际上仍是一部由金钱(或曰资本)推动的历史。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及半径的改变,深深地影响了当代艺术的价值观。

德国著名的东方艺术学者雷德侯(LotharLedderose)认为中国艺术的构成源于汉字的模件(类似偏旁部首)结构。所以,中国的艺术家们对模件化的创作非常感兴趣,继而久之,中国的收藏家们也对模件化的艺术品开始追捧。青铜器、陶瓷、玉器就不用说了,连绘画模式化创作也变得非常普遍。凡是有大量存世作品的画家都凸显这一特点。四王的山水、郑板桥的竹子、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鱼虾等等,无论多少,都可以视为是一幅画。创作者已在不停地重复自己,激情成了日常的锻 炼。

由于信息业的发达,催熟了当代艺术。尤其中国的当代艺术中模件化倾向严重,凡在国际市场赢得资本关注的画家无一不是这类画家,张晓刚带有印记的同志,岳敏君的大白牙,方力钧的光头,曾梵志的面具,等等。这种模件化的艺术倾向,恰恰迎合了当代社会对艺术品要求量化的潜在心理。

而摄影,正是将艺术品量化的标准品种。

绝大部分艺术的初期创作一直苦苦追求其原真性(Echtheit)。这个过程长达万年。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古罗马时期具有极强原真性的雕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所有的艺术家们都极尽能事强调技巧,再现原真性的艺术创作。可当摄影术发明之后,绘画艺术家们不再强调原真性,印象派、野兽派、达达主义等等作品从观念上改变了人类对艺术的万年追求。

摄影作品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摄影在发明了百年之后才逐渐贴近艺术。在它发明的初期,曾有一场关于摄影与绘画谁更有艺术价值的争论。这场没有结论的争论实际上是对新生事物恐慌造成的。摄影作为一种无干扰、无删节的纯客观的语言手段,正是人类苦苦寻求的通用语言,这种语言的出现无可争议地成为人类文明沟通的一次飞跃。百闻不如一见。

今天,摄影艺术发展极快,许多观念时时更新。纪实、景观、新锐三大板块以不同角度再现人类文明,跨越国界,跨越语言障碍。它让艺术的理解不再成为评论家的专属,让艺术的参与不再是少数人的炫技,让艺术的拥有不再是权贵的特权,让每一个愿意亲近艺术的人同时拥有精神与物质带来的双重快 乐。

本雅明说:“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性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绘画的高超技巧使大众对艺术产生了膜拜之情,摄影改变了这些,它让大众能够参与其中,品评高下。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较之同时期绘画,其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我们放在500年后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茶道修持品饮而悟道


生活禅与茶道修持

生活禅为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所提倡,是禅宗思想在现代生活条件下的具体应用,它以佛所说教义为理论依据,默契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了禅最精要的内容: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

禅宗是汉传佛教最精要、最重要的部分,虽然其源头直指灵山一会,但其实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人文精神,是完全“汉化”了的佛法。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下承当”,“直下承当”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所以禅不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禅就在生活应用之中,或者说,禅就是生活本身。我们要求得解脱,要证悟到禅的境地,就要在生活中体味,在生活中落实。在生活中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是生活禅所追求的目标。

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其兴衰期恰好与佛教发展不谋而合,所以佛门与茶结缘,实在是诸缘合和的必然结果。禅门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因此饮茶便成为当时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茶人对于茶道的修证,称作茶道修持。茶道修持和生活禅是相通的,两者都强调“道”是不不可思议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证,最终得以顿悟。

生活禅是佛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修行理念,不但适用于佛教僧众,也适用于在家居士,是一种应时应机的生活禅法,值得大力提倡。生活禅将高深的禅法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来,生活即是禅,禅即是生活,禅和生活打成一片,如茶和水一般,茶味即是水味,水味即是茶味,茶水交融,密不可分。这种修行理念不仅默契佛陀的本怀和佛法真意,而且特别契合现代人的根基,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法门。

生活禅的要旨就是要将禅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落实到饭食茶饮、行住坐卧中去,落实到举手投足、扬眉瞬目中去,在生活中时刻关照自心,在生活中觉悟,在生活中解脱,在生活中落实禅修。这是我个人对生活禅的粗浅理解。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878.html

上一篇:禅茶茶道一种(图)

下一篇:茶缘·佛缘·养身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