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香社会 和谐人生

2019-11-13

茶是一种凝结着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民族秉性的产物,是凝结着华夏文明精髓深沉而隽永的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利用茶的国家。茶与养生有着密切联系,一可健体;二可养生;三可清心;四能修身养性;五能解毒。“神龙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汤茶而解之”此为解毒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茶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中国历代所行之茶事处处体现着茶在和谐社会陶冶情操中的独特功能。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所谓礼,不仅是长幼有序,而且有更为广阔的含义,对内而言,表示家庭、乡里、友人、兄弟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现中华民族和平、友好、谦虚、好客的美德。“以茶待客”是中国的普遍习俗。有客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以茶赠友表示情谊。中国茶文化“以茶表敬意”正是这种和谐精神的体现。

今天,我们整个国家正在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中国的民族文化也正在进行着伟大的复兴。安定团结,政通人和是全体公民的共同愿望。因此,充分发挥茶文化和谐社会的独特功效,积极培养民众爱茶、品茶、陶冶情操的优良素养,形成一种“茶香社会,和谐人生”的发展环境,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发展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小编推荐

中庸、和谐与茶道


有人说,中国人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这话颇有些道理。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铁观音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过年过节,各单位举行“茶话会”,表示团结;有客来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与尊重。常见酗酒斗欧的,却不见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饮终日也不会抡起茶杯翻脸。这种和谐、友谊精神来源于中的中庸思想。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孩子虽多并不去打架,而能和谐共处。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或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清代茶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个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出壶嘴,右出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不仅立意鲜明,取“众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此壶命名为“束柴三友壶”,主题一下子被点明。中国历史上,无论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从自然观念讲,饮茶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茶健康相符。青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茶的雅韵;花间月下宜用点花茶之法;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情。

茶道的社会功能之社会


以茶道为核心的茶文化其功能远不止此。它的主要贡献还是在社会文化方面。这是因为在所有饮料当中,茶的文化含量最高。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质,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各种相关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一个亚文化体系,具有自己独立存在的文化价值。就这一角度而言,它的社会、文化功能往往要超过它的物质功能。

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之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驭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心),以茶可行道。”其中“散闷气”“驱腥气”“养生气”“除房气”“尝滋味”“养身体”诸项,是属于饮茶能满足人们生理需求和保健作为等方而的功能。而“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心)”“可行道”等项则是属于茶道范畴.也是茶文化的主要社会功能。据此,可以将茶文化(茶道)的社会功能概括为“陶冶个人情操”“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三个方面:

1.协调人际关系:自古以来,客来敬茶.以茶敬客,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唐代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的诗句,宋代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和“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的诗句.都是描写以茶待客的名句。其中尤以“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的口头语。在生活中.茶已成为友好、尊敬、和睦的象征。客来敬茶是以茶示礼;朋友相聚,品茶叙旧,可以增进友谊;向长辈敬茶,表示尊重之意;邻里纠纷,献上一杯茶.亦可化解矛盾.促进团结。中国茶道精神中所倡导的“和”“敬”“融”“理““伦”等,都是侧重于人际关系的调整.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友好睦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说明茶道精神确实对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2.陶冶个人情操:唐代裴坟在《茶述》一文中指出茶叶的功效是:“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宋徽宗赵信在《大观茶论》中也说:“至若茶之为物,搜贩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桌,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逞速之时可得而好尚矣。”都是认为茶之特性是清、和、淡、洁。饮茶之功效是“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茶文化专家们在概括中国茶道精神时所倡导的“7f"“寂”“廉”“美”“静”“俭”“沽”“性”等,都是侧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因此茶就成为人生道德理想的象征,饮茶就成为励志、怡情、养廉的一种手段。历代茶人都讲究茶叶本身的特性和内在的韵味,把深层的文化素质与人格熏陶作为修身之本。品茶在使人们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又可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可以对人产生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积极作用,茶也因此被称作“灵魂之饮”。所以,茶文化是当今社会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理想载体。

3.净化社会风气: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商品大潮汹涌,物欲膨胀,竞争激烈,人心浮躁,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人们容易心理失衡,人际关系趋于紧张。而茶叶被当今人们誉为“最文明的饮料”。茶文化是一种雅静、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们紧绷的心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中国茶道精神中所提倡的“清”“廉”“俭”“洁”等具有平和、淡泊、雅致的精神内涵,会使人们的心情趋于淡泊宁朴,可以调节生活节奏,缓解心理压力。茶道精神中的“和”“敬”精神,提倡和诚处世、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必然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所以普及茶文化,宣扬茶道精神,对于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此,茶文化专家们指出:中国茶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祭祖、‘育德,直至陶冶悄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个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功用、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中华民族平凡实在、和诚处世、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爱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和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这里所说的,实际上就是茶道的社会功能。

香文化与慢慢从香气中感悟人生


慢、闲与静,是茶道与香道的共同要点。而在品的过程中,每一次的细腻感受都是相当重要的。当茶与香交融时,需要我们在身心宁静的状态细细品味才会有惊喜的发现。

自古以来,香道与茶道就是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兼容,而不统一。

品香与品茶,都有个鼻观的过程。

鼻观,是对香味的直接把握,准确嗅出香的甜味、凉味、苦味、清香、奶味等,为感知香味打好基础。

香品,宋人即有“清、甘、温、烈、媚”五品之标准,而茶品也一样有各种不同的香型,如花香、果香、木质香、陈香等,品茶“香、清、甘、活”的标准也早已广为人知。

香品与茶品对香韵也很有讲究。

当香品的香气饱满时,会直至喉部,所以会有喉韵的感受,继而扩散在胸腔,流荡在体内。

优质的茶品,也讲究“韵”这个字,如观音韵、高山韵、岩韵等等。

要想茶道和香道有感觉,最关键要够静。

在操作的过程中,能放下心中事,让身体得到放松,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慢慢从香气中感悟人生。

在一炉好香与一壶好茶营造的芳香世界中,当代人可充分感受到鼻孔的顺畅、咽喉的甘甜、身体的舒适、心灵的清净,体验一把香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842.html

上一篇:中国茶道简约之美

下一篇:茶道总结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