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树茶细蛾发生防治

2019-11-13
学名 Ca10ptilia theivora (Walsingham) 鳞翅目,细蛾科。别名三角苞卷叶蛾、幕孔蛾。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贵州、云南、山东。 寄主 茶树、山茶。 为害特点 幼虫在茶树嫩叶里潜食或卷成三角苞匿居取食,影响茶叶产量。三角苞混入率高于3%,开始影响茶叶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6mm,翅展10一13mm,头、胸部暗褐色,复眼黑色,颜面披黄色毛。触角丝状,褐色。前翅褐色带紫色光泽,近中央处具一金黄色三角形大纹达前缘。后翅暗褐色,缘毛长。卵长0.30—0.48mm,扁平椭圆形,无色,有水滴状光泽。末龄幼虫体长8一10mm,幼虫共5龄:一龄1mm,二龄1.5—2mm,三龄2.5—4.0mm,四龄8一10mm。幼虫乳白色,半透明,口器褐色,单眼黑色,体表具白短毛,低龄阶段体略扁平,头小胸部大,腹部由前渐细,后期体呈圆筒形,能看见深绿色至紫黑色消化道。蛹长5—6mm,圆筒形,浅褐色。腹面及翅芽浅黄色,复眼红褐色。茧长7.5—9mm,长椭圆形,灰白色。 生活习性 浙江年生7代,以蛹茧在茶树中下部成叶或老叶面凹陷处越冬。翌春4月成虫羽化产卵,第一代4月中下旬,二代5月下旬,三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四代7月下旬,五代8月下旬,六代9月下旬一10月上旬,七代11月中旬,四代后出现世代重叠。成虫晚上活动、交尾,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2—3天把卵产在嫩叶背面,芽下第二叶居多,三叶次之,芽上少,一片叶上数粒至数十粒,1—3代每雌可产卵44—68粒,余各代少。一、二龄为潜叶期,三、四龄前期为卷边期,四龄后期、五龄初期进入卷苞期,把叶尖向叶背卷结为三角虫苞,隐匿苞中咀食叶肉,幼虫常转苞为害,把粪便堆积在苞内,严重影响茶叶质量。老熟幼虫把苞咬一孔洞爬出后,至下方老叶或成叶背面吐丝结茧化蛹。该虫卵期3—5天,幼虫期9—40天,非越冬蛹7—16天,成虫寿命4—6天。留养茶园及幼龄茶园芽叶较多,利其发生。每年夏季受害重。气温升至28℃以上,成虫易死亡,产卵也少,7—8月为害较轻。主要天敌有锥腹小蜂,寄生率20%左右。 防治方法 (1)分批及时采茶,注意采去有虫叶,减少该虫产卵场所及食料。(2)加强茶园管理,发现虫苞及时摘除,集中烧毁或深埋。(3)在潜叶期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90%巴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

精选阅读

茶树虫害--茶树茶细蛾


学名 Ca10ptilia theivora (Walsingham) 鳞翅目,细蛾科。别名三角苞卷叶蛾、幕孔蛾。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贵州、云南、山东。

寄主 茶树、山茶。 为害特点 幼虫在茶树嫩叶里潜食或卷成三角苞匿居取食,影响茶叶产量。三角苞混入率高于3%,开始影响茶叶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6mm,翅展10一13mm,头、胸部暗褐色,复眼黑色,颜面披黄色毛。触角丝状,褐色。前翅褐色带紫色光泽,近中央处具一金黄色三角形大纹达前缘。后翅暗褐色,缘毛长。卵长0.30—0.48mm,扁平椭圆形,无色,有水滴状光泽。末龄幼虫体长8一10mm,幼虫共5龄:一龄1mm,二龄1.5—2mm,三龄2.5—4.0mm,四龄8一10mm。幼虫乳白色,半透明,口器褐色,单眼黑色,体表具白短毛,低龄阶段体略扁平,头小胸部大,腹部由前渐细,后期体呈圆筒形,能看见深绿色至紫黑色消化道。蛹长5—6mm,圆筒形,浅褐色。腹面及翅芽浅黄色,复眼红褐色。茧长7.5—9mm,长椭圆形,灰白色。

生活习性 浙江年生7代,以蛹茧在茶树中下部成叶或老叶面凹陷处越冬。翌春4月成虫羽化产卵,第一代4月中下旬,二代5月下旬,三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四代7月下旬,五代8月下旬,六代9月下旬一10月上旬,七代11月中旬,四代后出现世代重叠。成虫晚上活动、交尾,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2—3天把卵产在嫩叶背面,芽下第二叶居多,三叶次之,芽上少,一片叶上数粒至数十粒,1—3代每雌可产卵44—68粒,余各代少。一、二龄为潜叶期,三、四龄前期为卷边期,四龄后期、五龄初期进入卷苞期,把叶尖向叶背卷结为

三角虫苞,隐匿苞中咀食叶肉,幼虫常转苞为害,把粪便堆积在苞内,严重影响茶叶质量。老熟幼虫把苞咬一孔洞爬出后,至下方老叶或成叶背面吐丝结茧化蛹。该虫卵期3—5天,幼虫期9—40天,非越冬蛹7—16天,成虫寿命4—6天。留养茶园及幼龄茶园芽叶较多,利其发生。每年夏季受害重。气温升至28℃以上,成虫易死亡,产卵也少,7—8月为害较轻。主要天敌有锥腹小蜂,寄生率20%左右。

防治方法 (1)分批及时采茶,注意采去有虫叶,减少该虫产卵场所及食料。(2)加强茶园管理,发现虫苞及时摘除,集中烧毁或深埋。(3)在潜叶期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90%巴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

茶蓑蛾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茶蓑蛾又名避债虫,属鳞翅目、蓑蛾科,主要危害茶树、油茶以及桑、栗等多种植物。 一、发生与危害特点。茶蓑蛾在我县1年发生1-2代,以3-4龄幼虫在护囊内越冬,翌年3月开始活动取食,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成虫羽化,6月下旬幼虫孵化,全年以7、8月份危害最为严重。茶蓑蛾雄成虫有2对翅,在羽化后从护囊下端的排泄孔飞出,蜕变成蛾;雌成虫无翅,羽化后仍留在护囊内,并交尾产卵于护囊中蛹壳内。 初孵幼虫十分活跃,在枝叶上迅速爬行或吐丝下垂,借风力吹到附近茶丛上,并迅速取食和吐丝结囊。护囊以丝和碎叶片制成,虫体藏于囊中,以后护囊随虫体增大而加大增长。茶蓑蛾取食多在清晨、傍晚和阴天,晴天中午很少取食,常隐蔽在叶背面和茶丛间,幼虫在中龄前喜群集在母囊附近取食,形成枯斑洞孔累累的发虫中心。 二、防治方法。茶蓑蛾除雄成虫外体外均有一个护囊,对虫体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且隐蔽在叶子背面和茶丛之间,单一的使用药剂防治效果不太明显。根据茶蓑蛾雌虫无翅,幼虫孵化后多分布在母囊附近取食,形成一个明显的发虫中心,且护囊均挂在枝叶上,易于发现的特点,宜采用人工采摘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1、人工采摘护囊。结合茶园管理,在茶蓑蛾取食的活跃期,如晴天的早、晚及阴天,摘除护囊,集中灭杀。 2、灯光诱蛾。根据雄成虫的趋光性,在雌成虫羽化期,每晚进行灯光诱杀。 3、药剂防治。在幼龄幼虫期,每亩选喷80%敌敌畏乳剂1000-15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1000倍液,或2.5%天王星4000-6000倍液等进行挑治、虫囊要充分喷湿,消灭虫害中心。

茶园扁刺蛾的发生及防治


扁刺蛾[Thosea sinensis (Wallker)]属鳞翅目刺蛾科,分布广泛,幼虫称“痒辣子”,取食茶和油茶等多种乔木和灌木的叶片,严重时将茶树吃成光杆。幼虫体具毒刺,触及皮肤,会疼痛红肿,影响采茶等田间作业。近年来该害虫在浙江省的一些林间和林-茶结合地带的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中为害较重。调查发现,有些茶园中每米行的虫口甚至高达数百头。笔者初步观察了扁刺蛾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在无公害茶园进行了防治,现将结果简要报告如下。 1、形态特征 扁刺蛾成虫体、翅灰褐色,后翅颜色较淡,体长10~18mm,翅展25~35mm。前翅2/3处有一褐色横带,雄蛾前翅中央有一黑点。前、后翅的外缘有刚毛。卵长椭圆形,淡黑绿色,随着卵的发育,色渐变深,孵化前转暗褐色,长约1.1mm。幼虫体长22~35mm,扁平椭圆形,背隆起。每体节有4个绿取消枝状毒刺,其中虫体两侧边缘的1对较大,亚背线上的1对较小。中背线灰白色,体背中央两侧各有一个明显的红点。茧钙质,硬而脆,灰褐色,长14~15mm。蛹匿于茧中,长椭圆形,灰白色,羽化前转褐色。 2、生活习性 在长江中下游茶区1年发生2代。浙江茶区第1代幼虫常于6~7月发生,第2代幼虫发生在8月份。幼虫栖息于叶背,较多地分布于茶丛两侧。幼龄时咀食叶肉,残留上表皮,形成半透明枯斑,多在茶丛中下部成叶的背面活动,幼虫成长后逐渐上移。老熟幼虫爬至根际表土中结茧化蛹。第2代幼虫老熟后在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初期化蛹 ,5月中下旬成虫羽化。 3、防治技术 (1)灯光诱杀。加强虫情测报,当虫怕严重时,在7~8月第1代成虫期或5~6月第2代成虫期,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2)喷施病毒制剂、虫生真菌剂或化学农药。药剂多喷施在茶丛两侧和茶丛中下层叶背,不同类型的茶园可选用不同的药剂。 ①有机茶园和无公害茶园中,于1~2龄幼虫期喷施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悬浮液,使用浓度为1.0×108~1.0×1010多角体/ml;也可在傍晚喷施从茶园扁刺蛾体上分离培养的拟青霉(paecilomyces sp.)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107~1.0×108孢子/ml;或者将NPV悬浮液与拟青霉孢子悬浮液等量混合后喷施。 ②在无公害茶园中,当虫情严重时,可在扁刺蛾NPV制剂中加入茶园中允许使作的4000~6000倍的菊酯类农药,或2000倍的有机磷农药,或1000倍的Bt制剂进行喷杀。 ③无公害茶园中,还可在低龄幼虫期喷施4000倍的菊脂类农药或1500倍的有机磷农药进行防治。 (3)农业防治。在10月冬耕施基肥或早春在茶树根际施催芽肥时,清除虫茧。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327.html

上一篇:有机茶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防治

下一篇:茶树吹绵蚧发生防治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