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

2019-11-13

目前,浙江一些茶区为了提早春茶的生产时间,提高春茶早期的名优茶比重,采取了一种新的树冠留养方式,即在春茶采摘后,对茶树进行重修剪或台刈,夏秋茶不采,使之长成相对于平面树冠而言的一种立体树冠,新抽生枝条经两季生长可长至50-70cm。这种立体树冠的留养,被认为较平面树冠更有助于提高茶园生产效益。为探明这种留养方式对早春茶芽萌发量的影响,笔者于2005年3月在浙江大学茶学系潘板基地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树冠立体留养方式可提高春茶早期的萌芽量

调查树龄相同、树冠留养方式不同的浙农113茶树冠面1000平方厘米内的早春萌芽量。结果显示,调查小区内立体留养树冠早春萌发的茶芽量为313个,高于平面树冠的191个,且两者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明对浙农113而言,立体留养树冠春茶早期的茶芽萌发量可比平面留养的增加约60%,这对增加春茶早期名优茶产量,提高生产效益有积极的作用。

2、不同树冠形态对不同茶树品种早春萌芽量的影响

如表1所示,相同管理条件下的平面树冠,因茶树品种不同,茶芽密度有一定差异。其中浙农113与黄叶早品种的早春萌芽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立体留养茶树树冠,如茶树品种不同,则新抽生枝条的长度不一,就同一品种而言,枝条越长,早春育芽量就越多,但节间长度在品种间存在差异。调查的3个茶树品种中,浙农113品种茶树的节间比乌牛早和黄叶早都短,因而尽管其新抽生的枝条较短,但由于该品种的节间也短,因此,其平均每根枝条上的可萌芽数量反而高于乌牛早与黄叶早。

表1不同茶树品种的不同树冠形态茶树早春萌芽量比较

品种

平面树冠

立体树冠

芽数(个)

主枝长(cm)

芽数(个)

主枝长(cm)

浙农113

191.00aA

77.33

27.00Aa

2.87

乌牛早

170.67Aab

104.00

25.67bB

4.07

黄叶早

130.33bB

101.00

21.33bB

4.74

注:1平面树冠的芽数为茶树树冠面1000平方厘米内,冠面下5厘米叶层中的早春萌芽量;

2立体树冠的芽数为平均每根枝条上的可萌芽数量;

3表中小写英文字母不同的,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大写英文字母不同的,表示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3、不同树冠面茶树的早春茶芽状态

2005年3月10日在潘板基地调查时看到,两种不同树冠茶树上的茶芽状态有较大的差异。树冠立体留养的茶树,枝条粗壮,树冠面1000平方厘米内的枝条数少,浙农113仅12根枝条,这些枝条上的叶片大,各叶腋间的腋芽都处于待萌发状态,芽体饱满,生长势强,萌芽点多;平面型树冠茶树生产枝较密、较细,早春茶芽较小。被调查的3个茶树品种的立体留养枝条上,上下不同部位的茶芽大小相似,且乌牛早和黄叶早这2个早生种各叶腋间的茶芽都已经萌芽或处于鱼叶展阶段;平面留养茶树树冠面上的茶芽较大,树冠面下部的茶芽较小,一些茶芽还只处于鳞片展阶段。结果显示,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茶芽萌发时间有不同的影响。立体留养的茶树因留养时间长,在肥培管理条件满足茶树生长需求的情况下,其茶芽较平面留养树冠的更为肥壮。

4、对立体树冠留养的评价

春季茶芽早发,生产效益就高,因此,一些名优茶生产单位利用种种措施以使春茶芽早发。立体留养茶树树冠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栽培措施,在一些地方有一定的应用面积。调查表明,这种树冠培养方式可以提早春季茶芽的萌发,提高单位面积内的萌芽量,且芽体较肥壮,大小一致,有利于名优茶的加工生产,但是,利用这一措施进行名优茶生产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方面。一是生产洪峰矛盾突出,萌芽早,意味着需及时采收,这对采摘劳动力的安排、茶叶加工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二是生产的风险性增大,长江中下游茶区,早春常有倒春寒现象,近10多年来浙江茶区3月下雪、下冰雹也时有发生。例如,2005年3月12日浙江普降大雪,温州地区栽有较多的树冠立体留养的乌牛早和平阳特早品种茶树,茶芽都已基本萌发,此次降雪,使已萌动的茶芽全数受冻,茶农损失惨重。其三,资源利用率不同,在夏秋茶生产效益低时,树冠立体留养方式有一定的优越性,但随着茶叶综合利用研究的深入和夏秋茶生产效益的提高,其适用性也必定会随之发生改变。

笔者认为,在目前的生产情况下,适用于名优茶生产的茶树立体树冠留养模式,可以作为提高生产效益的一种补充,但其他相配套的管理措施,如肥培、病虫防治、采摘与加工的人力、机械配备等也应加强,并要充分考虑风险防范,要有一定的防冻措施。一个地区或一个有一定茶园面积的生产单位,不可大面积地采用这一留养模式,应合理调整种植茶树的品种、留养方式、修剪程度等,使茶季生产洪峰平缓,便于生产加工,同时也可延长茶季。此外,应加强对不同品种茶树不同留养方式的比较,以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进一步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叶的采摘与留养


茶叶的采摘,是茶叶生产中一道重要的工序。鲜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品茶品质的优劣;采摘量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到茶园产量的高低。茶叶的采摘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适时开园 为了保证一定的嫩度和防止茶叶高峰期过于集中,宜适当提早开园采摘。正常年景下我省成龄茶园一般在清明后谷雨前,有10%~15%的新梢时开始采摘。对于没有正式投采的幼龄茶园和台刈更新后的茶园,因要蓄养树势、扩大树冠,则应比一般生产茶园推迟开园采摘时间。

2.制定合理的采摘标准 采摘标准必须依据茶树种类、树势、年龄和肥水管理水平以及加工茶类对鲜叶原料的要求而定。红茶、炒青、烘青的采摘标准都应是一芽二三叶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在目前,炒青、烘青1芽3叶占的比例可以大一些。这样采下来的芽叶质量较好,产量也较高,能够量质兼顾。

3.要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茶园 不同类型的茶园其采叶与留养方法不同。

①对长势旺盛的茶园,从开园起,春夏秋三季共采20批左右。春夏茶最好每隔四五天采1批,秋茶每隔六七天采1批,采茶时间一直可以延续至10月上旬。既要做到批次分清,又要注意采平养匀。每采一批,必须将符合标准的芽叶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及时采下来,不要漏采;同时要注意留养边枝,不搜肚芽,培养树冠。由于春茶萌发比较集中,在高峰期之前一般要分2批次专采对夹叶,以免老在树上。

②对长势不很旺盛、对夹叶较多的成年茶园,春茶的中后期按春梢的15%留1片大叶采,夏秋茶留鱼叶采,同样也要按标准分批勤采,可以采到8月底。在采摘中,要特别注意采摘对夹叶。至于留养,可以掌握叶面积指数为2~3。

③对树龄偏大长势差、产量不高的茶园,实行按标准分批留鱼叶采摘,可以采到8月上旬,少采秋茶,以利养棵。

④对不修剪、留顶苗、没有形成整齐采摘面的茶园,在实行分批留叶的同时,要留大叶采顶苗,养侧枝,逐步做到采平养匀,增加分枝,培养树冠。

⑤对密植速成茶园,不能过早强采,也不要因茶树不高而不敢采。应当是头年种,第2年春茶打顶采,夏秋茶留鱼叶采。第4年起正常采摘,即春茶留1片大叶,夏秋茶留鱼叶采。这种茶园更要分批勤采,1年可采30批左右。

⑥对幼龄茶树和台刈、重修剪的茶树,首先应当是以养为主,再逐步过渡到以采为主,须注意采养结合。幼龄茶树要进行修剪,采茶也要少采多留,采高养低,采面养底,采中养侧;夏茶少采,秋茶不采,以培养树冠。

不论哪种茶树,都不能翻棵搜棵、采光摘净。

钙过量对茶树的影响


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涵盖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各个领域。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为指导思想,集成成熟技术,为复兴茶产业而努力。

对钙的存在不适应的植物称为嫌钙植物,土壤中过多的钙质(特别是碳酸钙)会妨碍其生长发育。茶树是一种嫌钙植物,对钙的需求比一般作物低得多,过多的钙会造成“钙害”。

王跃华等研究表明,钙过量可引起光合系统膜结构的破坏,导致电子传递链受阻,茶树叶片光能利用效率降低,从而影响茶树新梢的生长,成为制约高钙土壤茶区无性系茶树种植规模扩大的关键因素。

01.钙过量对茶多酚含量及儿茶素组成的动态影响

前2周钙过量处理与对照茶叶茶多酚含量差异显著,之后差异不显著。钙过量处理前2周,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茶多酚含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2处理茶多酚含量,分别达到27.51%和27.15%;钙过量处理3~5周,这种趋势发生改变,处理间茶多酚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儿茶素总量的变化趋势与茶多酚一致,经过前2周钙过量处理,钙过量条件下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的变化比较大,其他儿茶素变化较小,因此,钙过量处理条件下儿茶素总量的变化主要是EGCG和ECG引起的。

02.钙过量对游离氨基酸、茶氨酸含量的动态影响

钙过量处理前2周各处理间茶叶游离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差异不显著,处理3周后二者含量均开始表现出差异。处理前2周,游离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一直比较稳定,变化幅度很小;从第三周至第五周,与对照相比,游离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处理第三周,150mg/L钙离子浓度(T2)处理条件下开始显著下降;而处理第四周和第五周,90mg/L钙离子浓度(T1)处理条件下即开始显著下降。

03.钙过量对咖啡碱含量的动态影响

与对照相比,茶叶中咖啡碱含量在钙过量处理条件下存在明显差异。从第一周至第五周,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咖啡碱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前3周咖啡碱含量下降幅度较小;而处理第四周后,咖啡碱含量出现大幅度下降,与对照相比,T1处理条件下即开始出现显著下降,T4处理条件下咖啡碱含量下降0.43个百分点。

04.钙过量对根系形态的动态影响

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与根系关系密切,本试验在测定茶苗新梢品质成分的同时,利用根系分析仪对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平均直径、根尖数进行了分析。钙过量处理对根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根尖数的显著减少,而总根长、总表面积及平均直径的变化不显著。根尖数的减少幅度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T1处理条件下,经过5周培养,相对于第一周,根尖数减少了67.4,T4处理条件下根尖数减少量为99.80。随着钙过量处理时间的进一步延长,茶树根系的吸收根不断衰亡,直至根系失去吸收功能,同时茶树新梢也逐步干枯。

投茶量对茶汤的有什么影响?


水温,投茶量,浸泡时间:干茶中的各类物质因为溶出节奏和速度以及温度条件不一样,所以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令茶汤产生不同的品饮效果,而品饮效果主要跟茶汤中各类物质的溶出浓度比例相关,在冲泡过程中导致茶汤中各类物质的溶出浓度和比例的相对可以量化的条件主要就是水温,投茶量以及浸泡时间,这三项内容相互影响,要泡好一泡茶,必须三者搭配,彼此协调,其中任意一项的改变则会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在投茶量和浸泡时间以及冲泡手法固定的情况下,越高的水温越利于香气的激发,且越令茶汤中各类物质溶出速度加快。在水温和投茶量固定的情况下:浸泡时间越长,各类物质的溶出就越多,滋味也就越浓。在浸泡时间和水温固定的情况下:投茶量越多,其溶出物就越多,且滋味就越浓。干茶中各类物质的溶出节奏是不一样的:首先溶出的是导致鲜爽气味的氨基酸类物质,接着是令茶汤醇和的游离儿茶素,然后才是主要导致苦涩滋味的脂型儿茶素。在相同水温和其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假设以投茶量多浸泡时间短和投茶量少浸泡时间长得到一样颜色深度的两杯茶汤,其品饮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前者由于浸出物在更高的温度下溶出,故香气高而汤感薄,后者则相反,汤感稍厚,香气相对低沉。投茶量的多少除了影响到茶汤的浓度之外,还和泡茶的容器相关,影响到茶水的溶合情况,譬如以110cc盖碗泡茶,以晒青毛茶来说,投茶量在8g的时候,其泡开后的叶底刚好可以顶盖,这样在浸泡的过程中,就避免了茶在水中漂浮或茶底的顶面低于水面,令茶和水接触更加紧密,增加了茶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融合度,而当110cc盖碗投茶量低于6g的时候,茶底仅能积存于盖碗的中下部,这样注水后,当水漫过茶后,则会在盖碗上部形成一段无茶光有水的空间,这样就令茶在出汤的时候在较低的温度点上再一次的融合,导致溶出物的浓度降低,苦涩味降低而令汤感变得更软。

不同的山场对茶品质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一次次的问山访茶路途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山场对茶性的影响。不同山场产出的茶,品质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武夷山名气最大的山场非“三坑两涧”莫属。三坑两涧分别是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和悟源涧。这些地方也是武夷山传统的正岩产区。但事实上武夷山的山场非常之多。每个山场都有自己独特的小气候,因此不同山场种植的岩茶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武夷山“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山涌千层青翡翠,溪摇万顷碧琉璃”,碧水丹山构成一幅天然图画,如人间仙境。山内群峰竞秀,幽涧流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正因为此,武夷山利用谷地、沟隙、岩凹,开园种茶,沿边切筑石岸,构筑出“盆栽式”茶园,经过长年累月的雨水冲积,使得沟谷土地富含有机质。茶园周边悬崖绝壁,绝壁之上竹木葱郁,缝隙泉水叮咚,上午太阳下午阴天,形成了特有的岩茶小环境。

我们都是来自于大自然,最终仍要回归于大自然。大自然是万物的母亲,只要投入她的怀抱,无须太多言语,就可以让人感到滋养、安详、自在与满足。

牛栏坑的肉桂、慧苑坑的水仙名气最大,通常也被认为岩韵最足。以肉桂为例,在灵秀的武夷山场中,除“牛肉”(牛栏坑肉桂)之外,还有“马肉”(马头岩肉桂)、慧苑坑肉桂、弥陀岩肉桂。它们同属肉桂品种,却分别带有各自特殊的品质特征。

“‘牛肉’口感内敛而醇厚,‘马肉’张扬且香气高扬,慧苑坑肉桂的绵柔包裹感明显,弥陀岩肉桂则带有非常清晰的桂皮香。”因为山场和制作技艺的影响,岩茶的口感千变万化,想要在短时间内认识清楚殊为不易。没有几个人能在一辈子的时间里把岩茶弄懂的。我常常这样说:“当你能把水仙肉桂喝得明白无误时,你就是高手中的战斗机了。”

山场优劣直接决定茶韵,在马头岩,浓郁炭焙中,茶会有清幽的水仙或兰花味道,在桐木,茶则是慢慢显示出湿润甜糯的桂圆香,如果您能取得一泡好茶也是修来的缘分,茶、壶、水在命定的时刻邂逅相聚,别有一番浪漫溢开,非言语所能道尽,这就是茶之真味。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自会承载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欢喜和自在。品茶为无言之交,茶人之心性,茶之灵性,只适合“感”和“悟”。朋友,有时间还是多喝喝茶吧。

小气候对茶树的影响


目前,茶树丰产栽培技术正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由于新茶园不可能全部选择优良地段,同一茶园的所有茶树也不可能都处在优良位置,所以茶园小气候环境会因种植地段的不同发生变化,并对茶树生长产生较大影响。 1.山地向阳背风地段。此地段属于优良地段,其小气候特点是冬季比背阴地段相对暖和,主要原因是阳光照射充分,能适当提高温度和避免寒风侵袭,减轻冰、霜冻对茶树的危害程度,使茶树能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而且由于气温较高、光照较强,有利于茶树体内碳代谢进行,促使含碳的茶多酚加速形成,产量也较高。但该地段小气候也有其不利影响,如在夏、秋季易受强光照射,导致地表、叶面水份蒸发量大,从而产生高温危害或干旱危害,茶树生长受到一定危害,需适时喷灌,降温增湿,改善茶园小气候。 2.山地背阴临风地段。该地段属于不良地段,其小气候特点是冬季和早春的气温低,主要包括寒风侵袭和缺少阳光照射。因此该地段茶树易受冰、霜冻危害,导致茶树种植后成活率不高,缺丛较多,茶树长势相对较差,茶丛大小不匀,再加上某些地段土层薄、肥力低,管理水平低,产量较低,属低产茶园。如果选用抗寒弱的品种,遇到寒风加低温天气,茶树冻害较重,使叶芽和枝梢冻焦,严重影响幼龄茶树的生长,同时影响茶叶的产量。该地段在新茶园建立时要考虑种植抗寒性强的良种,如龙井43、劲峰、翠峰、祁门红等以减少小气候的不良影响。 3.丘陵山顶地段。该地段属于尚优良地段,由于海拔高度低,虽处山顶部位,不良小气候对茶树的影响不明显。其中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丘陵地带面积较大,四周无高山遮挡,另一种是丘陵地带面积较小,四周有高山遮挡。前者因面积较大,冬春严寒能直接侵袭山顶地段的茶园,茶树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冻害,影响茶树成活生长与产量,如能在春季晚霜来临之前的夜晚采取烟幕防霜,可产生一定的效果。后者因有四周高山挡住寒风,冻害程度轻。该地段在夏秋季阳光强、气温高、雨水少的情况下,可能遭受干旱危害,但程度较轻,如能采取人为遮光措施,种植防护林或豆科高杆作物,改善温度和光照条件,可以提高绿茶产量和品质。 4.低丘平地或近于平地地段。该地段属优良地段,由于海拔低,土层肥沃,茶树成活率高,缺株少,茶树生长旺盛,产量相对较高,较易培育成丰产茶园,如山东日照巨峰茶场。茶树冬春季冻害程度和夏秋季干旱程度均轻于其它地段。但是该地段也有其不利的方面,如遭冰雹、台风时枝梢易被打断,叶芽易被打落;遭强光直射、高温紧逼时,茶树光合作用减弱,使茶胆宁含量高,味苦;如遇雨水稀少,还将出现较重旱害,影响夏秋茶产量。可以通过在茶园四周种植防护林,改善水利设施,打围帐等途径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冲茶注水的方式对茶汤滋味的影响


这是博山茶馆分享的第199篇文章,截至2014年1月26日共有16406位朋友与您一起订阅

注水方式主要有五个变量:

1、注水的快慢

2、水流的急缓

3、水线的走势

4、水线的高低

5、水线的粗细

注水的快慢

主要影响到浸泡过程中水温的高低,且顺便影响到水流的急缓,除了跟茶汤滋味的浓淡相关以外,也影响到汤感和香气的协调性。

水流的急缓

主要影响到滋味和香气和汤感之间的协调关系,急的水流令茶叶旋 动,茶和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相对高温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气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气高扬,茶汤的厚度和软度则会相应下降。

而缓慢的水流则令茶保持相对的静止,接触水的茶底缓慢的溶出,在出汤的时候再一次在较低温度下融合,令茶汤的厚度和软度上升,层次感加强,同时令茶汤的香气下降。

水线的走势

主要关系到茶底和水流的动静比例以及茶底接触水的均匀程度,通常在泡普洱茶的时候,有意控制注水方式的人们常用以下的四种方式:

1、螺旋形注水:

这样的水线令盖碗的边缘部分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触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增加。

2、环圈注水:

这样的水线令茶的边缘部分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面上中间部分的茶则主要靠水位上涨后才能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稍欠。

3、单边定点注水:

这样的注水方式,令茶仅有一边能够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较差,单边定点注水的点若在盖碗壁上则相对于在盖碗和茶底之间的点要融合得稍好一些。

4、正中定点注水:

正中定点的注水方式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和较细的水线和长时间的缓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间的一小部份能够和水线直 接接触,其它则统统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时间的溶合度达到最差,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很多有发酵现象的茶会因此出现滋味过于凝聚,和茶汤分离的情况。

茶树树冠与根系生长的相关性


茶树的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之间,既有各自独立的生长发育规律,同时也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关系统称为茶树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茶树树冠与根系生长的相关性 茶树树冠与根系的生长,在外部形态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从茶籽萌发后,根系生长和枝叶生长是齐头并进,进入幼苗期后,“根冠比”(即根重与枝叶重之比)值基本上在1左右。随着生长的延续,由于地上部光合能力增强,枝叶生长加速,其生长总量逐渐超过地下部,树冠比例相应增大,在自然条件下,根冠比常在1:1.5的范围内。在生产上常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来促进或抑制树冠或根系的生长,例如,修剪或采摘可打破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平衡,使地上部生长较旺盛,其生长总量常可超过根系生长量的2~3倍。施用氮肥能促进树冠枝叶生长,而磷肥可增加根系的生长量。在生长的高(深)幅度上,亦有类似趋势。随着树龄增加,地上部树高、树幅与根系分布范围之间,仍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通常根系扩张面大于树幅,而根系垂直生长的深度常小于树高,上下形态之间也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 其次表现在茶树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在时间上有交替的关系。即当地上部相对静止时,地下部生长最活跃,当地上部生长旺盛时,地下部则生长缓慢。茶籽萌发后,地上部、地下部生长量,在年生育周期中,出现多次的交替生长现象,萌发当年不太明显,随着幼苗的成长,交替生长趋势逐渐明显。成年茶树地上部与地下部之间,一年有2次明显的交替生长现象,即当4~5月份地上部新梢生长旺盛时,根系生长相对缓慢,而当10月份后新稍生长相对休止时,根系生长又趋向活跃。 另外,还表现在树冠与根系物质转化机理上的依存关系。茶树体内产生的许多新物质,都是在树冠与根系密切配合、互为因果的条件下合成与转化的,这些物质的形成,又促进了茶树的生长与发育。例如,糖类(或称碳水化合物)是构成茶树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是光合作用合成、代谢、转化的产物,是器官结构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也是茶树根、茎中主要的贮藏物质。如果没有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把光合产物源源运向根系,根系的生命活动就要受到影响;相反,如果没有根系及时提供水分和矿质营养,地上部分的光合作用就会受到阻碍,各种生理代谢活动也无法进行。又如,氨基酸是茶叶中的重要含氮物质,也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而氨基酸的前期化合物是在叶片内形成的,并从叶片转移到根部,在根部进一步完成氨基酸的合成,再从根部运向地上部,供树冠生长需要。经研究验证,茶树新梢中全氮含量在萌发生长期明显上升,以后虽有起伏,但总趋势呈渐降变化,根系中的含氮量以3月新梢萌动前达到最高,新梢生长期又逐月下降。茶树体内经常进行着代谢物质的向下或向上的运输,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正常的生育过程中,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关系。

注水和出汤方式对茶汤口感的影响


注水和出汤的方式是对茶的品质影响最大的软性因素,也是泡茶过程中唯一需要人工完全控制的环节,当然也是最容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环节。

注水方式主要关乎注水的快慢、水流的急缓、水线的走势、水线的高低和水线的粗细五个变量。

注水的快慢

主要影响到浸泡过程中水温的高低,且顺便影响到水流的急缓,除了跟茶汤滋味的浓淡相关以外,也影响到汤感和香气的协调性。

水流的急缓:

主要影响到滋味和香气和汤感之间的协调关系,急的水流令茶叶旋动,茶和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相对高温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气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气高扬,茶汤的厚度和软度则会相应下降。而缓慢的水流则令茶保持相对的静止,接触水的茶底缓慢的溶出,在出汤的时候再一次在较低温度下融合,令茶汤的厚度和软度上升,层次感加强,同时令茶汤的香气下降。

水线的走势:

主要关系到茶底和水流的动静比例以及茶底接触水的均匀程度,通常在泡茶的时候,有意控制注水方式的人们常用以下的四种方式:

1、螺旋形注水:这样的水线令盖碗的边缘部份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触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增加;

2、环圈注水:这样的水线令茶的边缘部份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面上中间部份的茶则主要靠水位上涨后才能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稍欠;

3、单边定点注水:这样的注水方式,令茶仅有一边能够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较差,单边定点注水的点若在盖碗壁上则相对于在盖碗和茶底之间的点要融合得稍好一些;

4、正中定点注水:正中定点的注水方式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和较细的水线和长时间的缓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间的一小部份能够和水线直接接触,其它则统统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时间的溶合度达到最差,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很多有发酵现象的茶会因此出现滋味过于凝聚,和茶汤分离的情况。

水线的高低:

水线的高低主要关系到两个问题:一是水在冲泡过程中的降温作用,二是在冲泡过程中水线的高低起伏令注水过程中茶和水的动静得到起伏,水线的高低起伏常常被用来做冲泡时的微调。

水线的粗细:

水线的粗细主要关系到注水过程中水的流速,除了跟水的动静有关外,也跟注水的时间和速度相关,同样,水线的粗细也是泡茶者常用的微调手段。

出汤方式:

缓慢的出汤主要对前期浸泡相对静态的茶水溶合度差的茶汤有融合调节作用,越缓慢均匀的出汤令茶汤在出汤时候的溶合越有层次,且相对融合温度越低,其汤感也越软。而越快速的出汤则令茶汤的融合度越好,香气越高。相对于注水方式来说,出汤方式的影响要小得多,在冲泡过程中也属于微调作用。

各泡之间的间隔时间:

各泡之间的间隔时间在以人为主的品茶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实其意义很重大,尤其关系到几个很重要的问题。

1.每一泡茶注水时茶底的温度,茶底的温度除了跟注水后整个容器中的茶水综合温度相关,过冷的茶底令茶汤的溶出温度下降,导致香气变低。

2.注水时茶底和水之间的温差,茶底过冷而水温过高导致温差过大,令茶叶中的溶出物的溶出温度间距加大,各类物质的溶出速度不能够平均化,溶出物质的比例协调性下降,从而导致茶汤中滋味和香气的比例发生变化,而这部份变化和茶本身以及注水的方式密切相关。

3.存留的茶汤在茶底降温后将会被挤出,上一泡出汤后,由于叶底依旧处于湿润状态,所以溶出依旧在继续,且随着温度的下降,茶叶收缩又会令溶出后的茶汤再次挤出,过份间隔会令这部分高浓度茶汤冷却后融入下一次注入的水中,从而增加了茶的苦涩味,对下一泡的品质有着较大的影响。

出汤后残留的茶汤:

出汤后残留的茶汤令下一次浸泡的时候整体温度降低,导致香气的程度下降,苦涩味较相同浓度的茶汤有所减低,汤感的粘稠度和厚度则会有所提升,并且令相邻两泡之间的感觉更加接近,令茶口感更加稳定。出汤后残留茶汤的做法被称为“留根法”常常被用来泡制那些有异杂味的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2970.html

上一篇:怎样给山茶花施肥

下一篇:精管山茶防落蕾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