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棚室茶螨的发生与防治

2019-11-13

在棚室果菜类生产中,经常看到一些秧棵生长点卷曲萎缩、果实畸形干裂等,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由于棚内的温湿度非常适宜茶黄螨的生长繁殖、果菜类又是它主要为害对象,螨虫体又极小,人们又看不到它,故不能及时防治。所以近年来发生为害的面积越来越大,应引起广大生产者的高度重视。

茶黄螨属蛛形纲、螨目、跗线螨科的有害微小害虫。主要为害棚菜中的黄瓜、茄子、西红柿、青椒和菜豆等果菜类。螨虫群集在菜秧的幼嫩部分,以刺吸危害。受害叶片背面呈灰褐或黄褐色,并有油质光泽,(这是同病毒病的主要区别)叶片边缘下垂卷曲。心叶受害叶片变窄、僵硬直立、皱缩、扭曲和畸形、严重时顶部干枯死亡。受害花不开放、脱落。受害果实表皮粗糙木栓化、变黄褐色、无光泽。茄子、西红柿果实受害龟裂、呈开花馒头状、味苦涩、不能食用。

由于螨虫体极小,人们用肉眼看不到,只有在解剖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椭圆型透明的虫体,所以极易把上述被害状误认为是生理病害或病毒病。

茶黄螨成螨冬季在温室内蔬菜秧棵上、杂草根部或土缝中越冬,翌春3~4月份开始繁殖为害。发育繁殖适温为16~23度。相对湿度为80%~90%时,7~10天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成熟雄螨活泼,当取食部位变老时,能携代雌幼螨向嫩尖部位转移,并交尾繁殖继续为害。

茶黄螨由于生活周期短,繁殖力极强,为害作物多而隐蔽,并因是螨虫科害虫,一般杀虫药物防治效果都不理想等原因,防治比较困难,所以必须以综合预防为主,进行全面防治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1、用硫磺粉熏蒸消灭虫源。冬季茶黄螨虽然也可以在温室内生存,但种群数量少,繁殖慢、抗性低,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根治,以防扩散。方法是在棚菜前茬拉秧后,下茬育苗前,认真清除残枝落叶、拔除杂草、封闭好温室,每100平方米温室用0.5公斤硫磺粉拌入一倍量干锯末、在无风夜晚(最好是阴雨雪天)分放2~3堆点燃、熏24小时后开口放风。5~7天后就可育苗或定植菜苗。但必须注意,在用硫磺粉熏蒸时,棚内严禁有生长的蔬菜和人畜存在,防止发生意外。另外生长期的蔬菜更不准用此法灭虫。(此法对防治黑星病疫病及其它害虫都有很好效果)。

2、轮作。果菜与韭菜、生菜、小白菜、油菜、香菜等耐寒叶菜类轮作能减轻为害。

3、药物防治。茶黄螨的药物防治应坚持治早、治了的原则。在发现少量受害株时,可及时拔除被害株烧掉,同时用灭虫灵3000~4000倍液5%尼索郎乳油2000倍液每隔6~7天交互喷雾,不能混用。连喷3~5次。结合用杀虫烟剂熏蒸,5~7天一次,连熏2~3次,效果更好。

生产实践证明,过去常用的三氯杀螨醇、敌敌畏乳油、乐果等农药,由于长期使用,茶黄螨对它已明显产生抗药性,因此防效差或基本无效,应避免使用,以免贻误防治时机。

精选阅读

茶园螨类发生与防治


茶园中,常见的螨类有五种,即茶橙瘿螨、茶叶瘿螨、咖啡小爪螨、短须螨、茶黄螨。其中茶橙瘦螨在大叶种茶、特别是水仙等发生较多而严重,咖啡小爪螨则在中小叶种茶上发生较多。从栖息与危害的部位来看,茶黄螨只在嫩梢上,为害幼嫩芽叶,茶橙瘿螨以在嫩梢为主,也可在成叶上。短须螨多在叶背近主脉两侧处,咖啡小爪螨主要在老叶叶面。螨类为害后轻者造成芽叶生长不良、叶色褪变,失去光泽,重者芽叶萎缩、叶子变小或者大量落叶、甚致植株(中、小茶树)死亡。 一、形态区分①茶橙瘿螨:成螨长圆锥形,长0.14-0.19毫米,宽的0.06毫米,黄至橙红色,有足两对,后体段有很多环纹。②茶叶瘿螨:成螨椭圆形,长的0.2毫米,宽约0.07毫米,紫黑色,背面有5条纵列的白色絮状蜡质分泌物,足2对。③短须螨:雌成螨长卵形,扁平,长0.27-0.31毫米,宽0.13-0.16毫米。红、暗红、橙等色,并具不规则形的黑色斑块。足四对,色较浅。雄螨末端尖,室楔形,略小。④咖啡小爪螨:雌成螨椭圆形,体长0.4-0.5毫米,宽0.15-0.23毫米,暗红色,体背隆起,有4列纵行细毛,每列6-7根。足4对。雄成螨略小,体末端稍尖。⑤茶黄螨:雌成螨椭圆形,长0.20-0.25毫米,宽0.10-0.15毫米。初为乳白色,渐转淡黄、黄绿等色,半透明,后体段背面中央有纵向乳白色条斑。第四对足较纤细,其跗节末端有1根鞭状端毛。雄螨近菱形。乳白至淡黄色,半透明。第四对足粗大。 二、发生特点螨类共同的特点是形体小、繁殖快、年发生代数多,平时不易察觉,稍不留心便酿成大害。如茶橙瘿螨年发生代数多,在广东每年可发生25-30代,以秋茶阶段受害较重。英德一带9月份常出现大量的受害枝梢。茶黄螨一年发生代数更多,在广东常年都可发生,但主要追随幼嫩芽叶危害。茶叶瘿螨一年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一般以干旱季节为害严重。咖啡小爪螨一年发生近二十代,以进入秋季后较干燥时为害较重,雨季发生较轻。短须螨一年发生8-10代左右,以弧雌生殖为主,苗圃、幼龄茶园、台刈复壮茶园往往发生较多,干旱季节受害较重。螨类天敌主要有红点唇瓢虫、食螨瓢虫、小毛瓢虫、兼食瓢虫、蜘蛛、草蛉、捕食螨等。在生态条件好的茶园,螨类的天敌能起到控制螨类的作用。 三、螨类的防治 1、加强管理施好、施足基肥和追肥,及时合理采摘,做好抗旱防旱工作,促使生长健壮,以增强树势,提高抗逆能力。 2、冬季防治茶季结束后,结合清园可喷施波美0.4度的石硫合剂,效果良好。 3、茶季防治①有机茶和AA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不能喷化学农药。②橙瘿螨和茶黄螨发生多的地段可用适当增加采摘次数的办法,及时将嫩叶采下。③加强螨情检查,掌握在高峰期到来之前用药,可供采用的农药有:20%双甲眯乳油1500倍液(安全间隔期15天);25%喹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安全间隔期8-10天);棉油皂50倍液;40%亚胺硫磷1200-1500倍液;40%乐果1000倍液;10%天王星3000倍液,效果良好。④对茶黄螨可用释放德氏钝绥螨的办法,每亩15000-20000头,时间以9月到翌年3月为宜。

茶黄螨在果树上的发生与防治


由于2003年7--9月份阴雨连绵,造成植物贪青旺长,枝叶幼嫩,加上化防不及时,种植不合理,造成我县茶黄螨的大发生。茶黄螨除在瓜菜上造成严重为害的同时,部分靠近这些为害源的苗圃和果园也造成不同程度的为害。

茶黄螨分布于全国各地,华北、长江以南受害重。寄主约有30多科,70多种植物。常见寄主有黄瓜、茄子、番茄、辣椒、菜豆、马铃薯、烟草、柑桔、香椿、苦楝、花椒、石榴、杏、海棠、枸杞等。以成螨和幼螨集中在寄主的幼嫩部分刺吸为害,受害叶片背面呈灰褐或黄褐色,叶片稍大一些的寄主上部叶片边缘向下卷曲,皱缩不长,稍小叶寄主的叶片后期叶片变黑脱落,造成枝顶部干枯秃尖。

一、特征

形体校若螨,成螨体背部有一条纵向白带。雄成螨较雌成螨校雄成螨善于爬行,且有背负雌若螨的特性。若螨期不食不动,镜下显得特别亮。卵椭圆状,无色透明,表面有纵列瘤状突起,瘤呈正三角形排列,有5纵列,从中间向两边瘤数递减1,分别为6、5、4个。

二、发生规律

各地发生代数不一,在山东1年可发生20多代,有世代重叠现象。在热带及温室条件下,全年均可发生,但冬季繁殖能力较低。一般6月发生,以7--9月为为害盛期。主要以各虫态在温室内越冬,也可以雌成螨的个体或群体在避风的寄主的卷叶内,芽心、芽鳞内和叶柄裂皮缝中越冬,在北方露天自然条件下越冬力极低,暖冬年份对其来年的大发生有利。该螨有背光性,卵多散产在嫩叶背面,幼果凹处或幼芽上,经2--3天孵化,幼螨期约2--3天,若螨期2--3天。该螨发育繁殖的最适温度为16--23℃,相对湿度为80%--90%,在32℃时4--5天就能繁殖1代。成螨活泼,尤其雄螨,当取食部位变老时,立即向新的幼嫩部位转移并携带雌若螨,后者在雄螨体背上蜕1次皮变为成螨后,即与雄螨交配,并在幼嫩的叶上定居下来。由于这种强烈的趋嫩性,所以又有嫩叶螨之称。卵和幼螨对温湿度有较高要求,发育起点温度大于13.07℃,湿度大于80%,因此温暖多湿的环境有利于茶黄螨的发生。但5℃以上高湿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冬季温暖,生长季节多雨高湿,又有大面积的适宜寄主利于其发生。该螨的传播蔓延除靠本身爬行外,还可借助风力作远距离传播,以及人为携带、昆虫传播。田间观察到温室白粉虱也传播该螨,最多可见到一粉虱一次可传播4只该螨。

三、防治措施

1、清洁果园、苗圃

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虫源,特别是注意拔除龙葵、三叶草等杂草。

2、减少敏感寄主的套种

一些果农常在果园、苗圃中套种菜豆、茄子、辣椒、番茄等,以致使茶黄螨在果园和苗圃中造成为害,所以应减少这些敏感寄主的套种,若要套种要及时加强防治。

3、化学防治

防治原则早防早治,主攻点片发生阶段,以在敏感寄主上的防治为重点,并结合其他红蜘蛛加以防治,为害盛期在全喷的基础上,重点防治幼嫩部分。注意选用2--3种针对性强的农药交替使用。常用药剂有:5%尼索郎乳油2000倍,0.2%阿维虫清乳油2500倍,20%灭扫利乳油2000倍,20%复方浏阳霉素1000倍,5%的霸螨灵乳油2500倍液等。

茶黄螨在茄子上的发生与防治


茶黄螨又名侧多食跗线螨、黄茶螨、茶半跗线螨、茶嫩叶螨,属蛛形纲、蜱螨目,跗线螨科,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华北、长江以南地区受害较重。

茶黄螨食性极杂,寄主植物多达30个科70多种,主要有茄子、黄瓜、番茄、辣椒、菜豆、马铃薯、萝卜芹菜等。近年来该虫在山东菜区普遍发生,尤其对茄子危害较重,不仅造成茄子减产,而且影响品质,降低其商品价值。现将茶黄螨在茄子上的发生与防治介绍如下。

一、形态特征

茶黄螨成螨淡黄色至橙黄色,半透明有光泽,足4对。雌成螨长约0.21mm,椭圆形,腹部末端平截,足较短,第4对足纤细,其跗节末端有端毛和亚端毛;雄成螨体长约0.19mm,圆锥形,足较长而粗壮,第4对足胫、跗节细长,向内侧弯曲,爪退化成钮扣状。卵长约0.11mm,椭圆形,无色透明,表面有5--6行纵向排列的白色瘤状突起。幼螨椭圆形,淡绿色,体背有一条白色纵带,3对足。若螨被幼螨的表皮包围,是一个静止的生长发育阶段。

二、危害症状

茶黄螨以成螨和幼螨刺吸茄子的嫩叶、嫩茎、花蕾、幼果等幼嫩部位。嫩叶受害后变小,叶片增厚僵直,背面呈灰褐或黄褐色,具油质光泽或油渍状,叶片边缘向背面卷曲嫩茎表面变褐色,严重的扭曲畸形,顶部干枯受害的花蕾不能开花,或开畸形花;果实受害主要发生在雌花脱落后的幼果顶部、果柄、萼片,果皮呈灰白色或黄褐色,果面粗糙,失去光泽,木栓化。严重的果皮龟裂,种子外露,叶呈开花馒头状,味苦而涩,失去食用价值。由于茶黄螨较小,肉眼不易观察,应注意和病毒病或生理性病害为害症状区别开。

三、生活习性

茶黄螨生活周期短,在28--30℃时,4--5d可完成1代,18--20℃时为7--10d。在温室大棚中全年都可发生,露地茄子7--9月危害较重,发生裂果的高峰期在8月中旬--9月上旬。

成螨有趋嫩性,活动能力较强,当取食部位变老时,雄螨有携带雌若螨向植株幼嫩部位迁移的习性。雌若螨在雄螨背上蜕一次皮后变为成螨,即与雄螨交配。一头雌螨可产卵百余粒,卵产在嫩叶背面、幼果凹陷处或幼芽上,经2--3d孵化为幼螨,幼螨期约2--3d。幼螨变为成螨前停止取食,静止不动,即为若螨阶段,若螨期也是2--3d。茶黄螨以两性生殖为主,也能进行孤雌生殖,但未受精的卵孵化率低,且后代均为雄性。

茶黄螨主要在温室内植株或土壤中越冬,少数雌成虫也可在冬作物或杂草根部露地越冬。靠爬行、风力、农具、菜苗等传播蔓延,始发时有明显的点片阶段。

四、发生条件

茶黄螨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16--23℃,高温会使成螨寿命缩短,繁殖力降低。湿度对成螨的影响不大,相对湿度在40%以上成螨即可繁殖,但卵和幼螨对湿度要求较高,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才能发育。因此,温暖多湿的环境有利于茶黄螨的发生。此外,大雨对茶黄螨有冲刷作用,植绥螨、长须螨等捕食性螨类天敌能控制其数量。

五、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铲除田间、地边杂草,茄子收获后及时清理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同时深翻耕地,消灭虫源,压低越冬螨虫口基数。

2.天敌防治。避免使用高效、剧毒等对天敌杀伤力大的农药,以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可用人工繁殖的植绥螨向田间释放,可有效控制茶黄螨危害。

3.化学防治。茶黄螨发生的点片阶段,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山东夏播茄子可在7月下旬--8月上旬,或在初花期喷第1次药,以后每隔10d喷1次,连喷3次。防治药剂可使用73%克螨特乳油1000倍液、5%卡死克乳油1 200倍液、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20%三唑锡2000--2500倍液或1.0%齐螨素乳油1 000倍液,不仅对茶黄螨有强烈的触杀作用,而且能抑制卵的孵化;也可用波美0.1--0.3度的石硫合剂喷洒。喷药的重点部位是植株的嫩叶背面、嫩茎、花器、生长点及幼果等部位,同时由于茶黄螨极易产生抗药性,应注意轮换交替用药。

茶黄螨有哪些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茶黄螨生活周期短,在温度28--20℃时,完成1代需4--5天,在18--20℃时为7--10天。在热带及温室条件下,全年都可发生,但冬季繁殖力较低。在北京地区,大棚内5月下旬开始发生,6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盛发期,露地蔬菜以7--9月受害重,冬季主要在温室内越冬,少数雌成螨可在农作物或杂草根部越冬。以两性生殖为主,也能孤雌生殖,但未受精卵孵化率低。卵散产于嫩叶背面,幼果凹处,或幼芽上,经2--3天孵化,幼螨期为2--3天,若螨期2--3天。初孵幼螨不太活动,常停留在其脱下的卵壳附近取食,随着个体生长发育,活动能力逐渐增强。若螨期停止取食,静止不动。成螨活泼,尤其雄螨,当取食部位变老时,立即向新的幼嫩部位转移并携带雌若螨,后者在雄螨体上脱一次皮变为成螨后,即与雄螨交配,并在幼嫩叶上定居下来。茶黄螨发育繁殖的最适温度为16--23℃,相对湿度为80%--90%。尤其是卵和幼螨对湿度要求高,因此,温暖多湿的环境利于茶黄螨的发生。

茶黄螨生活周期短,繁殖力强,应特别注意早期防治。可选用药剂如下:20%三锉锡乳油2000--2500倍液、15%哒螨酮3000倍液、0.12%天力Ⅱ号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蔽、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25%灭螨锰可湿性粉剂1000倍蔽、21%灭杀毙乳油2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等。每隔10天1次,连喷3次。(孟攀奇)

茶橙瘿螨发生与防治


1、形态特征:成螨体形小,长约0.15毫米,橙红色,前段体稍宽,由前向后渐细,呈圆锥形或胡萝卜形,体前段有2对足,伸向头部前方,腹背平滑,后体段有许多环纹,背面约有30环,尾端有1对尾毛。卵为球形,乳白色,水珠状。幼螨初孵化时乳白色,后变橙黄色;足2对,形状与成螨相似,但腹部环纹不明显。 2、发生规律:全年发生代数随区域不同而异,丽水茶区1年发生20-22代,世代重叠,虫态混杂,以成螨在叶背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后,成螨由叶背转向叶面为害。成螨有陆续孕卵及分次产卵的习性,卵散产于叶背,成螨趋嫩性极强,多为害新梢一芽二、三叶,占总螨口的70%以上。全年有两次明显的为害高峰朔,第一次在5月中旬~6月下旬,第二次在8月~10月高温干旱季节,对夏茶和秋茶影响极大.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干旱季节及时抗旱,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过于荫蔽的茶园要适当剪除荫枝,盛发期及时清除落叶,苗圃苗木以防为主,应在5月上旬喷药预防。如移栽时发现苗木有螨类为害,则应先喷一次药,几天后再起苗调运。秋、冬季进行轻修剪,并,将剪下的枝叶埋入土中,降低虫口越冬基数;

(2)生物防治:采用生物性无公害农药,在虫口高峰期前喷0.36%苦参素600-800倍稀释液。

(3)化学防治:摘期每亩用高效低毒农药73%的决螨特800~1000倍稀释液、10%的苯丁1000-1500倍稀释液喷洒。苗圃和采摘茶园于秋茶结束后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或95%150倍稀释液喷洒,对抑制其翌年发生率有显著效果。由于螨类虫体小而多,喷药时必须将叶背、叶面都均匀喷湿。

茶饼病的发生与防治


茶饼病是茶叶上一种严重的芽叶病害。在世界上一些主要产茶国家,曾因它的发生,给茶叶生产带来灾害性的损失。在我省山区和海拔较高的茶园发生比较严重。此病为害茶树新梢、新叶,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带病斑芽、叶制成的茶易碎,成茶味苦。

此病仅在茶树嫩叶和新梢上发生,病斑多分布于叶尖和叶缘。在叶面先产生淡黄色水渍状小斑,以后逐渐扩大,颜色变深,成淡黄褐色圆斑,病斑正面慢慢凹陷,背面逐渐隆起,呈馒头状突起,并在其上面生出白色或淡红色粉状物。最后粉末消失,隆起部分萎缩成为淡褐色枯斑。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互相融合,使叶片肿胀、皱缩、卷曲成畸形。嫩梢被害时,引起嫩茎扭曲或折断,并引致新梢枯死。

茶饼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在病斑突起部分的白粉,就是病原菌的担子和担子孢子。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叶组织中越冬和越夏。次年春、秋季节当平均气温在15-2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即产生担子和担子孢子,担子孢子被风雨吹送到嫩梢上,遇水发芽侵入叶片组织,发展形成菌丝,并在其中生长,后期突破叶片下表皮,长出白粉状的子实层,成熟的担孢子再次侵入蔓延。带病的苗木可作远距离传播。但枯死的病组织不起传病作用。

茶饼病是一种低温高湿型病害。其发病受三个因素制约,当遇到较低温(16-18℃),高湿(相对湿度在85%以上),短日照时有利发病,引起流行。其担孢子受阳光直射半小时即丧失活力。所以,此病一般发生于高山茶园、郁蔽度大的茶园和阴凉多雨的季节。

对付茶饼病首先要加强茶园管理,勤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要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防止单施氮肥使枝叶柔嫩而增加发病程度。密植茶园,一定要施足基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要坚持勤采收,不要留叶太多,甚至可以不留叶。其次,可采用消除病原越夏场所的办法。夏季在加强茶园管理的基础上,减少荫蔽程度,利用阳光消除茶饼病病原菌越夏场所,使之无法渡夏。第三,在本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冬春修剪应在15-20天内全园修剪完毕,以控制次年春季茶饼病的发生。第四,化学药剂防治,目前有效的药剂不多,其中以十三吗啉和比锈灵较为有效。发病区在采摘期间如遇此病流行,可用75%十三吗啉乳剂1000-2000倍液或50%比锈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于发病早期喷施,如无上述药物,则可用0.2%硫酸铜或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隔10-13天后,需再喷一次。

茶蚜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茶蚜又称茶二叉蚜、可可蚜,俗称蜜虫、腻虫、油虫。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山东等省(自治区),国外分布于印度、日本等国。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咖啡、可可、无花果等植物。

1、形态特征:

有翅成蚜体长约2.0毫米,黑褐色,有光泽;触角第三节至第五节依次渐短,第三节上一般有5~6个感觉圈排成一列;前翅中脉二分叉,腹部背侧有4对黑斑,腹管短于触角第四节,而长于尾片,基部有网纹。有翅若蚜棕褐色,触角第三至第五节几乎等长,感觉圈不明显,翅芽乳白色。

无翅成蚜近卵圆形,稍肥大,棕褐色,体表多细密淡黄色横列网纹;触角黑色,第三节上无感觉圈,第三至第五节依次渐短。无翅若蚜浅棕色或淡黄色。

卵长椭圆形,一端稍细,漆黑色而有光泽。

2、习性及规律:

茶蚜在安徽一带茶区一年发生25代以上,以卵在茶树叶背越冬,在华南则多以无翅蚜越冬,甚至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以卵越冬的,在早春2月下旬当日平均气温持续在4℃以上时,越冬卵开始孵化,3月上中旬可达到孵化高峰,经连续孤雌生殖,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出现为害高峰,此后随气温升高而虫口骤落,直至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虫口又复回升,出现第二次为害高峰,并随气温下降,出现两性蚜,交配产卵越冬。产卵高峰期一般在11月上中旬。

茶蚜趋嫩性强,聚集于新梢叶背和嫩茎上刺吸汁液,以芽下第一、二叶上的虫量最大。早春虫口以茶丛中下部嫩叶上较多,春暖后以蓬面芽叶上居多,炎夏虫口锐减,秋季又复蓬面。

茶蚜的繁殖速率快,繁殖能力强,在适宜条件下,完成一代只需5~7天,一头无翅雌蚜一生可繁殖子代35~45头。

茶蚜聚集在新梢嫩叶背及嫩茎上刺吸汁液,受害芽叶萎缩,伸展停滞,甚至枯竭,其排泄的蜜露,可招致煤菌寄生,被害芽叶制成干茶色暗汤混浊,带腥味,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均有严重的影响。

在长江中下游茶区,茶蚜一年中有二次为害高峰,即春茶和四茶。春茶的受害程度往往重于秋茶。影响茶蚜种群消长的因子有气温、茶芽伸育条件和天敌因子。

冬季低温对越冬卵的存活无明显的影响,但早春寒潮可使若蚜大量夭折。茶蚜喜在日平均气温16~25℃、相对湿度70%左右的晴暖少雨条件下繁育,夏季的高温、多暴雨天气对其十分不利,造成虫口数量急剧下降。

茶蚜系属强趋嫩性的害虫,1芽2、3叶上的虫量占总虫量的90%以上,及时分批采摘不仅可带走蚜群,且恶化了茶蚜的营养条件,造成种群数量的下降,采摘批次少,或留养不采茶的茶园,茶蚜的危害一般较重。

茶蚜的天敌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瓢虫、草蛉、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和蚜茧蜂等寄生性天敌。常见的有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中华大草蛉、门氏食蚜蝇、黑带食蚜蝇、蚜茧蜂等,春茶季节随着茶蚜虫口的增加,多种天敌数量也随之增加,对茶蚜种群的消长可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3、防治措施:

(1)分批采摘

由于茶蚜集中分布在1芽2、3叶上,及时分批采摘是防治此虫十分有效的农艺措施。同时又恶化了茶蚜的食料条件,有利于减轻茶蚜对茶叶的危害。

(2)农药防治

危害较重的茶园应采用农药防治。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每667平方米用药10~15克)、80%敌敌畏(每667平方米用药50~60毫升)、50%辛硫磷(每667平方米用药50毫升)。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2893.html

上一篇:低产茶园改造及秋冬季管理技术

下一篇:低幼龄茶树冻害防治七则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