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鲁迅的茶膏2004

2019-11-13

2004。02。08在广东大厦举办的这场拍卖会,经过竞标後,重3公克的一块茶膏,以人民币1。2万元成交。

而鲁迅收藏的清宫贡品茶膏共计卅九块,其中廿四块为完整,约143公克。每块长4公分,宽4公分,高约半公分。

这也是我研究茶膏以来,第一次发现历史遗物,如今把这项新发现,与大家共享。

中国着名作家鲁迅珍藏数十年的清宫普洱茶砖,八日下午将在广东大厦公开拍卖。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指出,这批净重一百四十多克的普洱茶砖,底价约二十万至三十万元人民币,部分拍卖所得将捐给大陆文化教育事业。

北京青年报报导,这批清宫御用普洱茶砖现为鲁迅後人周海婴所藏。目前茶砖装在一个龙纹图案的黄织锦缎匣内,木匣长宽为三十三点五公分及三十六点五公分,茶叶被压成长宽各两公分的正方形,厚度约零点五公分,正面有极精细的花纹,每块整砖约三克重,其中二十四块完整,加上一些散块,约重一百四十多克。

专家指出,普洱茶历来被视作可饮可藏的古董,清宫御用茶品一直以来都以文献记录,民间流传较多,但实物寥寥,有幸品饮者甚少。

广州监定专家陈锦源曾取用两克冲泡,只见茶底如琥珀色。他表示,茶味薄,只存古韵,茶味与包装物的味道已融为一体,而在冲泡七次後,茶盏底只有几颗比芝麻还小的渣粒,此时五脏六腑行气十分顺畅,精神振奋。

陈锦源说,这些茶砖是将茶叶熬成糊状,滤去茶渣、蒸发水分,提炼出的茶汁注入模具压制成形後再烘乾而成,非一般民间作坊能生产,再加上茶砖的氧化程度、精致的花纹和包装物,距今一个世纪应无可争辩,而此茶砖已成茶膏,就像即溶咖啡,冲泡後将逐渐溶化直至消失。

据周海婴回忆说,从懂事起,每逢年节吃完大餐後,若感胃肠不适,母亲许广平就会拿一小块普洱茶冲给他喝,饮後一会儿食滞就好了,而平时这些茶砖,鲁迅和许广平都不舍得喝。

报导说,鲁迅一生无多大爱好,除了抽烟之外就是饮茶,而出生於广州高第街的许广平爱饮铁观音等乌龙茶,而且是潮汕喝法,酽苦酽苦,两人之间还有一段「茶情」。

周海婴说,母亲於一九六八年因心脏病发过世,这批清宫普洱茶砖来历就成了永久的谜。他认为,茶砖来历有两种可能:一是鲁迅的叔叔曾在清廷担任监斩官,由宫中带出;二是许氏家族曾任清廷官瓷的监造,与宫中关系密切。

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建璋表示,茶砖拍卖前将举行张天福茶学研究会筹备会议,多名茶学权威将对这批普洱茶进行监定。拍卖行负责人说,这批普洱茶砖极其罕有,参考近年茶叶的拍卖价,拍卖底价可能定在二十万元至三十万元之间,成交价则视能否吸引到海外买家。

小编推荐

茶膏中的传说


“生在山里,死在梦里,埋在缸里,活在杯里,饮在口里,爽在心里,记在脑里,功在体里” 其中,有关茶膏的片段还是个未解之谜。茶膏突然现身在公众面前,立刻震撼了茶界。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一小块茶膏居然是鲁迅的遗物。鲁迅的茶膏卖出天价。

鲁迅收藏的茶膏是清宫贡品,外包装是凋满龙纹的木盒子,里面用绘有龙纹的金色绸缎作衬,有39块茶膏,其中24块是完整的,约143克。每块茶膏规格、形状都相同,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长4厘米、宽4厘米、高约半厘米,重3克。这批茶膏原本准备整体拍卖,底价定为30万元。国家博物馆闻讯,赶在拍卖之前表示有意收藏,鲁迅后人们决定只拍卖其中一块茶膏。起价为8000元,经过激烈争夺,最后以12000元成交。3克茶膏拍出如此价格,在茶价中,已经算是天价了。“茶膏是18世纪的即溶茶。”之所以说18世纪,是因为目前有桉可查的关于茶膏的文字记载,最早也只能追查到18世纪的清朝学人赵学敏的着作《本草纲目拾遗》。他先说“黑如漆”的茶膏,醒酒第一。又说绿色的茶膏醒酒效果更好。从中可以知道茶膏不止一种颜色。

赵学敏具体讲述了茶膏的药效,他说茶膏能治百病,有消食化痰、清胃生津的功效;如果肚腹受寒胀痛,用姜汤泡茶膏喝,喝出汗水,立即就好;口腔溃疡、咽喉上火疼痛,含一小块茶膏在嘴里,过夜即可。阮福写的《普洱茶记》中,茶膏是云南专供朝廷饮用的“八色贡茶”之一。贡品有两种包装,皇帝专用的,木盒子凋龙画凤,用黄色绸缎包裹;分送内府中官员以及六部堂官的,则用红色绸缎包裹。所以,叶羽晴川说:“现在还能品尝的茶膏,相当于皇帝般的享受。”

茶膏的生产工艺“我不明白的是,短短50年时间,茶膏的生产工艺居然几乎失传了。”叶羽晴川说,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现在有人尝试熬制茶膏,但并不成功。

为了解开茶膏的秘密,叶羽晴川曾经七进七出茶马古道,也曾经深入传说中的十六座普洱茶名山,遍访散落在大山深处的老茶人。据他总结的经验,茶膏的生产工艺应该有这样几个关键步骤:首先是茶叶的选择。用来熬制茶膏的普洱茶,是生普洱,不是熟普洱。以前有人推测认为,茶膏是用生产之馀的茶末熬制的,是一项变废为宝的工艺,这个推测是错误的。茶膏不应该用茶末熬制,要用高等级的生普洱茶熬制。

叶羽晴川根据很多老茶人回忆的资料,推断出熬制茶膏的基本配方应该是:300斤泉水,加100斤生普洱茶。经过五道工序,可以熬制出15斤左右的茶膏。

先将茶和泉水置于大铁锅里,中火熬煮,待全部茶汁煮出来后,捞出茶叶。用细纱布反复过滤茶汁,滤去细渣。再勐火熬制,尽量让水分蒸发。然后移到中号的铜锅中,中火熬煮。待茶汁变稠后,再移到小号铜锅中,小火熬煮,此过程最为关键,要用打磨精致的竹片匀速搅拌,动作太快,茶膏会迅速变干,动作太慢,茶膏又会变煳。熬好的茶膏,移出小铜锅,要趁热倒进模子,形成规格统一的块状,待整体凝固后,用竹器贮存起来。

近距离体验茶膏叶羽晴川展示了他收藏的茶膏,一种是黑色的,长约10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1厘米,正面印“茶膏”二字,背面印“御品”二字。重约15克,拿在手里,感觉很轻。

他轻轻地掰下一小块浅褐色茶膏,约1克多,价值约1000元,在早已准备好的一套青花瓷茶碗里,为我们演示了茶膏的冲泡技巧。

先把滚开的水注入大青花碗中,备用。再把滚开的水注入小青花碗,投入那一小块茶膏。茶膏慢慢溶化,一缕缕浅褐色的烟雾状的膏汁,慢慢地包裹住整块茶膏,膏汁贴着碗壁扩散,沿碗壁慢慢朝水面爬上来,在水面又朝中心收拢,慢慢朝水下滑落,当膏汁变成枣红色时,整碗膏汁就充满动感,一收一缩,如同水母。这时将小青花碗移入注满开水的大青花碗中,让小青花碗里外受热。茶膏的溶化加速,汤汁里的雾状物也加速运动。直到茶膏完全溶化,汤汁里仍然有一些亮晶晶的萤光物质在轻轻运动,有四五个层次。这种亮晶晶的萤光物质是茶硷结晶体,只有百年以上的老茶膏才会产生这种萤光。而那块50多年的黑色茶膏,泡出来就没有这种萤光。

茶膏记


话说那日午后,骄阳如流火,一队原本鲜衣怒马的兵士生生被烤得如同连根拔起的秧苗,早失了水气与锐气,喉咙只在生烟,口腔里似有火苗在溃窜,偏又是一片荒山,过人高的树也难得见着,有的兵士因用了午膳就急急行军,惹翻了五脏庙,只得捂着肚子,脚步越来越缓。

少年将军剑眉紧缩,单手轻勒马缰,白马便稳稳地钉在了路中央。一招手,随队的长髯军医“蹬蹬蹬”小跑过来,“啊,司药官,你看当下何药可医?” 那军医倒一脸坦然,垒石起灶,煮起一锅滚水,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囊,抖落出黑乎乎几粒不圆不方的东西投进锅里,待撤火水静,那一锅清水早煮成了黄橙的汤水,每个兵卒一人一碗,喝罢。

微涩,微苦,厚浓的茶香,苦尽甘来,喉咙痛的人觉得火气卸去大半,那肚里积食的也觉得五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掌轻揉安抚了一般,舒坦许多。果然神药!

司药官挑眉捻髯一笑:这黑乎乎的东西不是神药,乃茶膏也。

(图说:上面一盏是泡的熟茶膏,下面就是生的了,旁边瓦模里漆黑有字的是熟膏,黑亮的是生茶膏。)溯源问典茶膏之妙古来有记,朝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到过“黑如漆”的茶膏,醒酒第一。又说“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以此可知茶膏不止一种颜色。从实际来看,熟茶的茶膏汤水赫红明亮,如同熟茶饼之茶汤色泽。这绿色的茶膏的绿,应该指的是泡出后的汤水色泽稍微泛青,是为滇青茶所熬制。

这赵学敏应该是深识茶膏的药效,他说茶膏能治百病,有消食化痰、清胃生津的功效;如果肚腹受寒胀痛了,则用姜汤泡茶膏来喝,喝出汗水后立即就好;口腔溃疡、咽喉上火疼痛,含一小块茶膏在嘴里,过夜即愈。清朝道光年间阮福的《普洱茶记》中,也记录茶膏是云南专供朝廷饮用的“八色贡茶”之一。而当年乾隆帝赐给英使的宝贝中,亦有茶膏20盒。不过,茶膏并非皇家专用,下至百姓人家,兵丁士卒也是家常的良药。

后来,因多年未见茶膏踪影,有人疑为失传。其实早在1950年,为支援进藏部队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就接受了熬制茶膏三千五百市斤的任务,其中分配任务;省公司一千斤,下关茶厂一千斤,顺宁茶厂一千五百斤,结果共制成四十二市担运出。这段历史记载在《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第91页,书中说经试验一市担茶叶,可煎茶膏20-25市斤,省茶司每日约熬茶膏15.2市斤。同时还详细记录了熬制的方法。吾父也曾按此法试熬过一回茶膏,把几饼老熟普熬成了液体膏状,唯最后的收膏不是很乾燥,至今还装在一只小玻璃瓶里。

不过,公司志记载的炼制法还不算是最繁复的,与旧时云南土司用大锅熬制有相类之处。据载,清代的御茶房炼茶膏有上百道工序,且用料要求颇精,除了指定茶山茶树外,还把鲜叶分为天叶,地叶和大叶来择用。茶料也讲究拼配,高等级别的与粗老料适度拼配后,茶膏的滋味口感会提升不少。

巧遇象明古茶膏茶膏再度复兴后,发扬出不同的品牌,因缘巧合,得存蒙顿和大理魏宝的熟茶膏,一块方的,一块椭圆。方的是巍宝的,上面的字样是“云南普洱茶膏”,过滤定型时纱布的纹路清晰可见;椭圆的蒙顿茶膏刻着藏文的六字真言,两块茶膏都一样的熟香四溢,平时怕它失了水份,就养在水东瓜木盒中静卧。而生茶膏还一直未得饮。

是日,与诸茶友于一水间茶研工坊会饮,象明乡“象明李铁号茶庄”李庄主随友来访,带来一方以象明山古茶树晒青茶熬制的茶膏,长三寸宽一寸,表皮漆亮,微见乾燥成型时留的摺痕,外包笋叶,竹篾扎之,很具山野原生的味道。当即取少许,以滚水冲沦于玻璃公道杯中,黑亮的茶膏遇水便粘在杯底,浅褐泛绿的茶汁如烟云散,待汤水均匀后倒出,每人一小盏,这次因在谈话泡得时间稍长了,茶味酽而有涩感,有人喝着嫌重,有人又称刚好,那杯底茶膏小了一圈,冲水再沦,时间便拿捏得准了。往返三四轮后化至一星黑点,称好的那位老兄用茶针挑起来尝尝,直说可惜,茶味还浓还可以泡一回呢。

与李庄主攀谈得知,其父曾随远征军出行,为军队熬制茶膏作药。他自小在家头疼脑热也是喝碗茶膏水就发散了。茶会散后,李庄主留下了这茶膏。

双盏不同天日前,贪食桂圆无数,喉咙上火,请出象明茶膏一试。

这看上去近似中药里阿胶模样的茶膏身骨硬朗,用手掰它不动,找来平时充做茶针用的苗银龙头簪,簪头沉甸甸颇有点分量,刚好敲下几粒,选只120CC的粉彩茶盏,生铁壶烧得滚水,水浸膏体,澹澹的褐色散开,褐中翻开暗绿,这回我不敢泡得太久,看融开了些便轻轻晃动茶盏,使汤水均匀,饮之,晒青茶的熟捻扑面而来,但与纯粹的生茶是很多不一样的感觉,多了熬煮的工序,茶劲好像也增加不少,倒有些把泡过的晒青茶煮来喝的风味。三水后泡至澹黄绿色,口中舒坦清凉,腹中也有微微寒意,去火之功或可奏效。奇妙的是,最末的那点茶膏渣子再泡时,茶汤变成了浅澹的玫瑰红色。

兴致再起,再翻出那方魏宝的熟茶膏,没想到一冬无雨,春天干燥,茶膏收缩,中间现了一丝缝,不一会竟碎开成几块,也是今日合开此膏。

取二碎粒,投小盖碗,侯水再沸后冲沦,熟茶膏融化得很快,盏中茶汤竟呈内外两圈,内圈红似落日,外圈灿若熔金,入口即化,茶汤滋味稍薄,但香气颇正,甜中还带一丝蜜香,想必熬制的茶料级别不低,汤色透亮并无浑浊,说明浸提和净化淬取的手法老到。

一样的草木精华,由叶至水至凝结成膏,颠覆了本来面目,存留着根底真性,今日一试,却是如孩童般的好奇盈怀,该是那长髯司药官万万想不到的吧。

谈谈自己制作的茶膏


我的茶膏已经可以每天小小批量产出,可以说说心里的想法。

茶膏的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市场的价格则是比天还高,经过包装之后,市场价格每克大约10-15元人民币,折合每公斤为1万元到1万五千元人民币的价格。高贵价格所包装的茶品,质量如何?口感又是如何呢?

我了解许多机器生产的「膏丸和膏散」。用料和品质基于同业商业关系不好评价!但是,高贵的价格策略对普洱茶的长期发展应该是伤害而不是助益。

所以,我想做出自己的茶膏。最重要的是,经过常时间炉火的熬制之后,我想发现各茶区的毛茶能够呈现的「极致风格」是什么?

另外,还希望能够克服几个问题第一,合理的价格。弃高不可攀的定价和包装策略。期待更多茶人接近、接受茶膏。

第二,原料的控制管理。使用我自己非常熟悉的茶料,为自己做出的每一克茶膏负责。

第三,制作程序的管理与控制。传统工法的生产环境不够理想,必须立刻被调整改进。这点是普洱茶发展过程的当务之急。传统当中必须创新。

第四,仅在传统工序中加入科技管理,提高茶料的出膏比例。弃机器生产没有茶味的「器膏丸、膏散」。经过多次的尝试之后,我炼制的茶膏的出胶、出膏比例明显增加,这点也是降低茶膏生产成本很重要的关键。

我的茶膏在这样的想法之下,做出来了。

很多人问我茶膏的口感如何?

我很希望用咖啡来比喻!茶膏和普洱毛茶之间的关系,有点像雀巢浓缩咖啡和一般咖啡的关系,我指的是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啡状态。各种不同品类地区的咖啡,作成黑咖啡会有不同的苦味!浓缩咖啡的苦味感更重;但是,产地的差异性还是可以感受、察觉。

不过,炼制茶膏就像烘焙咖啡一样。烧焦的糊味;以及因为过火、过熟的问题都会出现苦味。另外,还有一种苦味,是质地纯净和地区风格的『性格』。这两类的苦味是不同的。咖啡玩家绝对可以分辨期间的高低与差异。普洱茶玩家是否也能够辨识一二呢。

普洱茶膏的鉴别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远。

2、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3、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茶膏是什么?茶膏好还是茶叶好?


茶膏是我国独有的养生茶饮,伴随着普洱茶的热销,普洱茶膏又重新走入人们的实业,那么,什么是茶膏呢,茶膏好还是茶叶好?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茶膏的神秘渊源!

据考证在公元1729年,曾经有一支神秘的马队冒雪进京,在行程三千多公里之后,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雍正帝。这件礼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消失了将近300年。

茶膏

茶膏,这种绝妙的饮品迷住了雍正皇帝,以及后来的乾隆皇帝,着迷的皇帝因此召集了中国最好的茶艺师来到宫廷,发掘了186道制作茶膏的古老工艺,成为大清宫廷中最为神秘的工艺之一。宫廷秘制的茶膏,很快风靡了整个皇室和士大夫阶层。而在遥远的布达拉宫,茶膏也成为活佛们青睐独享的特权饮品。1792年,茶膏还以国礼的身份飘洋过海,至今仍然珍藏在大英博物馆。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里描述道,“普洱茶膏能治百病,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详细地记载了普洱茶膏的养生之道……而一百多斤顶级普洱茶,也只能秘制出几斤茶膏。百年来,茶膏作为可以收藏的礼品,被社会名流竞相收藏。

茶膏珍贵在哪?

“拈花一笑,品茗一杯。”关于茶膏的珍贵,有人概括:茶膏是“生在山里,死在梦里,埋在缸里,活在杯里,饮在口里,爽在心里,记在脑里,功在体里”

陆羽,正是茶膏的第一个发现者,在他的专著《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出膏者光,含膏者皱”、“油膏其面”。陆羽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他认为在饼茶的加工过程中应“畏流其膏”,意思是如果把“膏”挤压出去,会使制成的茶饼表面像箩筛,形状枯干。

茶膏

唐代制茶工艺与茶膏有较大关系!唐代的制茶方法跟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以蒸青饼茶制作工艺的成熟为代表,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茶饼制作工艺高度概括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其中“蒸之、捣之、拍之”三个工艺,是与“膏”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

茶膏好还是茶叶好?

茶膏是茶叶的精华,100公斤茶叶只能制出5公斤茶膏,一斤最少要二十公斤茶叶,茶膏是利用了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挥发和析出的特性,最大限度的将这些茶叶的原有物质有效的溶解到茶汤再收敛成膏。

茶膏只不过是将茶叶制成膏状的,携带方便,其功效与作用不减,现在市面上销售的茶膏有很多,像普洱茶膏等。

茶膏的相关小知识


茶膏,这是一个即便是资深喝茶人,也未必会非常熟悉的领域。数年前,在一次盛况空前的茶叶拍卖会上,一盒清代的茶膏竟然拍出天价。那么,茶膏究竟是什么来头,为什么被人誉为“可以喝的古董”与“普洱茶中的‘劳斯莱斯’”?

茶膏起源

普洱茶膏始于唐、成于宋、兴于清,一直沿着贡品这条线一路走来,几乎没在社会上流通,从茶膏诞生伊始,它就成为皇家独享养生御品和礼仪友邦之国礼。

茶膏自诞生伊始,便成为皇家独享的御品,堪称中华茶文化的一朵奇葩。

陆羽在他的专著《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出膏者光,含膏者皱”、“油膏其面”。

唐代茶膏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宋代茶膏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清代茶膏

清代时,云南土司在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的基础上,创出大锅熬茶、制膏的方式,将“蒸”升级为“煮”。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它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差别。

雍正年间,茶膏成为皇帝钦点的贡品,也因此成为皇权的象征。清朝是茶膏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创造了“压榨制膏”工艺,使得茶膏的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普洱茶膏一跃成为宫廷御品,成为“皇权”和“国礼”的象征。

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的茶膏难以出“精品”,于是改为皇宫内的御茶房“御制”。由于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手法,其制作工艺已类似于我们现在通常采用的低温提取、低温干燥。这样做出来的茶膏,才会呈现出尽善尽美的品质。

1911年,清朝灭亡,代表着古代茶膏制作工艺最高水平的宫廷普洱茶膏随之湮没,茶膏由此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隐退期。

小贴士

茶膏是可以存放的,而且老茶膏也是具有药用价值,并且老茶膏具有很高的收藏和品饮价值。

品饮时注意事项:一克普洱茶膏可溶水500--800毫升,根据品饮者饮茶浓淡习惯而投入具体数量;请用山泉水或弱碱水冲泡,否则会因为水质PH值超标导致冲泡过程中出现块状沉淀物;请用95度以上的沸开水冲泡,无须“洗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1977.html

上一篇:邂逅普洱茶膏传说

下一篇:百年茶膏第一喝感觉就是好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