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铁观音传说中的传人

2019-11-13

铁观音传人,须从“铁观音”名称的由来说起。“铁观音”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大传说可参考:魏氏“观音托梦说”和王氏“乾隆赐名说”,在此基础上,跟从魏氏和王氏两大族姓的茶文化考证事实,国内诸多茶企茶人对于“铁观音传人”雅号展开了争夺与竞争,其力度与日俱增。目前,无论铁观音传人到底缘从何家,让铁观音独特的茶文化更广泛地传播,一直是人们真正关注的焦点。

魏氏:铁观音茶祖魏荫的传人

自从魏荫关于铁观音“观音托梦说”的来历流传至今,魏氏家族关于茗茶铁观音传承文化的延续活动一直受到广大茶人朋友的关注。以弘扬中华国饮为己任,打造民族品牌为目标,魏氏铁观音传人们相继担当起历史与文化赋予他们的重任。

传人代表:魏氏第九代铁观音传人魏月德

2008年,传人魏月德着手经营魏荫名茶“魏荫牌”,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同年,魏月德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王氏:铁观音茶祖王士让的传人

铁观音王氏“乾隆赐名”说流传至今,王氏家族对于神韵铁观音品牌茶的文化传承努力也同样广受茶人朋友的关注。世人皆知,王氏铁观音传人以深度挖掘铁观音文化,提升铁观音文化产业竞争力为己任,在茗茶铁观音制作与深度推广事业上,创造着灿烂的光华。

传人代表:王氏第十三代铁观音传人王文礼

1992年,大学毕业的他弃文从商,传承家族世代为荣的制茶事业缔造出目前中国有影响力的铁观音制造企业——八马茶业。

小编推荐

传说中的女儿茶到底出从何处?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传说中的女儿茶到底出从何处?》内容,感谢阅读!

在云南茶区,勤劳的各族妇女自古至今都是茶叶生产劳作的主力军,她们常常迎朝露、顶烈日、冒风雨、踏夕阳,早出晚归,采茶制茶。茶叶融入了她们的情感,茶叶寄托了她们的希望,她们采制的茶叶也常常被称为“女儿茶”。女儿茶之名,久已熟闻,但只是存在于故事与传说之中。早年初阅《红楼梦》,便得知贾家公子常喝女儿茶,但此女儿茶是何类茶,至今未有定论。那么,传说中的女儿茶到底出从何处?

这一话题引起业界人士的热议,择其部分观点与大家分享:

邓增永:《红楼梦》第63回中写到,林之孝家的带了几个女人到院来巡夜,问起宝玉睡了没有,“宝玉忙笑道:‘……今儿因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顽一回子。’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焖了一茶缸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女儿茶”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心生欢喜。难怪宝玉会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了!”喝了让人感觉顿时可生七窍玲珑女儿心了。但此处为女儿茶来历的名分,红学研究者也是口诛笔伐、争议不断。《红楼梦》中总是茶事不断,继上次贾母喝的白茶究竟“白毫银针”还是“老寿眉”,这次第又轮到女儿茶,众目睽睽,这茶究竟是泰山上的女儿茶,还是云南普洱茶中的女儿茶?

刘振昊:《茶经》中无“女儿茶”的记载,但这个“女儿茶”是确实存在的。“女儿茶”虽不是一种茶品,但却是比茶品还要是更高级的一种饮品。据明人李日华所著《紫桃轩杂缀》中记述:“泰山无好茗,山中人摘青桐芽点饮,号女儿茶。”明末查志隆等编著《岱史》中亦见“茶,薄产岩谷间,……山人采青桐芽,号女儿茶。”可见,这个“女儿茶”就是青桐芽而制成的,产地山东。但这个“女儿茶”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茶类。确切地说,最早的泰山女儿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自1966年起,泰山才开始真正引种茶树,并沿用“女儿茶”这个名字。

黄小元:应该是云南普洱茶中的女儿茶。关于普洱茶的文献中,女儿茶有两种说法。《滇南新语》中记载“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茶之号,女儿茶亦芽茶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到十斤为一团,皆夷女采制,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意思是,普洱茶中的女儿茶,是广大的女儿们采来卖掉,以攒嫁妆钱,所以称“女儿茶”。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记》中却如此记载:“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

小编:不论红楼梦人物中喝的女儿茶是哪里的,都不会影响女儿茶的市场前景。如今,泰山女儿茶已经随着现代旅游的快速发展,凭借泰山旅游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大面积地种植开发,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饮品了,经过了精心制作和包装的女儿茶,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旅游季节里,外地顾客来爬泰山,一般都捎带着买一些回去品尝。而云南的普洱女儿茶,也来到了泰山脚下落户,一个市场中,两家的女儿茶竞相争艳,也算是一大景观。只可惜“泰山派”和“云南派”多年华山论剑,至今未分出胜负,谁也无法征服谁,成为一南一北、屹立不倒的“绝代双骄”。原来,有茶的地方也有江湖,有茶的地方必有纷争。这女儿茶,不就为一个名分之争?

本文《传说中的女儿茶到底出从何处?》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传说中的品茶第一人


自从有了茶,便有了茶界江湖。

茶界江湖中,有很多高手,诸如制茶高手、藏茶高手、售茶高手等,当然还有品茶高手。

明人曹士谟《茶事拾遗》说:“蔡君谟,善别茶,后人莫及。建安能仁院,有茶

生石缝间,寺僧采造得茶八饼,号石岩白,以四饼遗君谟,以四饼密遣人送京师,遗王内翰禹玉。岁余,君谟被召还阙,访禹玉,禹玉命弟子于茶笥上,选取茶之精品者,碾待君谟。君谟捧瓯未尝,辄曰:‘此茶极似能仁石岩白,公何从得之?’禹玉未信,索茶贴稔之,乃服。”

这记载的的文字大意是:在建州能仁寺的院里,有一棵茶生长在石缝中间,它产的茶叶被称作“石岩白”,是一种稀有的优质茶的品种。寺内和尚仿照龙凤团茶的制法,制作了八饼团茶。分别馈赠给转运使蔡襄和京师的朝臣王禹玉。一年后蔡襄调任吏部侍郎,在蔡襄去拜访王禹玉时,王禹玉知道蔡襄的辨茶、识茶的工夫闻名遐迩,不敢怠慢,就命人以最好的茶——“石岩白”来招待他。蔡襄端起茶瓯先闻了闻茶的香气,然后说:“您怎么会有能仁寺的‘石岩白’?”王禹玉说:“真不愧是‘茶博士’呀,什么茶都瞒不过你。”对蔡襄的品茶工夫慨叹不已。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宋代彭乘所撰《墨客挥犀》也有一则说:“议茶者,莫敢对公(指蔡襄)发言,

建茶所以名重天下,由公也。后公制小团,其品尤精于大团。一日,福唐蔡叶丞秘校召公,啜小团,坐久,复有一客至,公啜而味之曰:‘非独小团,必有大团杂之。’丞惊呼童,童曰:‘本碾二人茶,继有一客至,造不及,乃以大团兼之。’丞神服公之明审。”

这段大意:蔡襄在担任福建路转运使期间,通过制作小龙凤团茶,练就了一手品茶的本领,能辨别茶的品种、味道与优劣。

据宋代学者彭乘的《墨客挥犀》记载,有一次返乡归隐的蔡叶丞邀请蔡襄到家中做客,蔡襄刚落座不久,蔡叶丞的另一旧友也随后到访。侍童在下房烹调小龙凤团茶时闻知又来了位客人,急得束手无策。因为家里仅有的两块小龙凤团茶都烹上了,恰好每人一茶瓯。现在又多出一位客人,可怎么办呢?考虑再三,他就掰了块大龙凤团茶一起烹煎。烹好后端给主人和两位客人,心里还为自己的“高招”暗暗自得。不料蔡襄在侍童端上茶瓯时就觉得茶的气味不对,啜了一口果然是夹杂了大团的小龙凤团茶,蔡襄便问道:“为什么要将大小龙凤团茶合在一起烹饮呢?”

蔡叶丞是位有身份、讲体面的人,听到蔡襄的问话,既吃惊又觉得有失面子,就唤回侍童问明缘由。侍童只好原原本本地说明了真相,蔡叶丞原谅了侍童,对蔡襄辨茶的本事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随即向蔡襄请教是怎样分辨出大小龙凤团茶的差别?蔡襄说:“我要是吃不透大龙凤团茶的特性,怎么能研制出小龙凤团茶呢?若是二者只有八饼一斤和二十饼一斤的差别,皇上会如此青睐小龙凤茶团茶吗?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说得在座的人无不伸出大拇指,对蔡襄表示敬佩。

蔡襄又是个既能“作”,又能“述”的人。欧阳修称赞蔡襄“公为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0907.html

上一篇:温州黄汤跟人参不能同时食用的原因

下一篇:服药期间还能喝温州黄汤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