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学茶记】普洱茶的“水路”是哪一路?

2019-11-13

水路是普洱茶品饮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水路细”是指茶水清甜,且单薄、“水路好”,应该是无燥干感,水在舌和喉之间润,生津回甘好。”诸如此类等等。

对水路的观点与理解不一,甚至还有人认为是纯属广东俚语,“水路”即指汤感,意为茶水的路数、路子,“细”相对于“粗”,粤语中尤指细腻、精巧,引申为评茶术语即指“甜滑、厚润、不显粗涩也”。

以上说法,有对的,有模糊的,也有错的,那什么是水路呢?应该怎么去理解和表述?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对水路的表述

水路是一个民间品饮的通俗用语,没有官方的定义标准,但在一些评茶标准的审评术一般对水路的表述用:细、细致、粗、较粗等用词。水路是水性这方面的概念,跟汤感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水路的“粗”与“细”

普洱茶的水路,指饮茶过程中茶汤流过口腔和喉咙的感觉。区别于汤感的是,水路指的是一种动态的感觉,通常以粗、细区分。用绸缎和粗麻拖拽过人的皮肤,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将这种感觉类比到茶汤流经口腔和喉咙时,前者为细,后者为粗。

水路的粗、细除了与制作工艺有关,与茶青的嫩度和茶种也有关。

水路跟厚、薄、回甘是否有关

普洱茶的厚、薄对水路有影响,但这些概念的表述是属于普洱茶品饮汤感方面的范畴,一般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

普洱茶的回甘跟水路没有直接关系,是属于回味方面的范畴,一般也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

相关混淆概念的区分

1、“水很杂”的区分:杂是将其归类到“嗅觉”里的,通常令人感到“杂”的茶是因为气味,而气味杂的茶则通常水路会显得比较粗,所以大家习惯了说“粗杂”,其实,若是再细分的话,“粗”归于水路,而“杂”则应归于嗅觉。

2、“水路持久绵长”:“持久”、“绵长”是属于回味方面的范畴,一般不用于形容水路的感觉。

3、“水路宽广”:个人认为“宽广”是属于协调方面的概念,一般不用于形容水路的感觉。

4、“水路饱足浑厚”:“饱足浑厚”一般指的是汤感厚度方面的概念,一般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可以改成“茶水饱足浑厚”来形容茶汤的厚度。

精选阅读

福建乌龙茶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厦门是福建出口的重要口岸,近日,记者从厦门检验检疫局了解到,前4个月,我省在厦茶叶出口176批,共计2048吨,合计1243万美元,出口国家涵盖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其中,乌龙茶占到茶叶出口总量的九成以上。

乌龙茶

厦门历来是乌龙茶出口的重要口岸,乌龙茶出口量常年居全国口岸前列。据茶农老陈介绍,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镶红边”的美名。因其齿颊留香回味甘鲜,在分解脂肪和减肥健美方面又有突出表现,不仅广受海外华人的青睐,而今,中国茶文化已在更多国家流行了起来,由此也带动了茶叶的出口。来自澳大利亚的Jason常年往来于中国,他说,在他澳洲的朋友圈中,品中国茶,会被认为是一件很有品味的事。

近10年来,乌龙茶作为出口贸易中的特色产品,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为助推茶叶大步走出国门,厦门检验检疫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在把关和服务方面狠下工夫,针对性地采取多项具体措施。包括督促企业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指导企业制定自检自控体系和溯源体系,不定期开展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风险隐患;优化监管模式,加强源头管理,重点关注基地备案、生产原料等关键节点,有效构筑质量安全防线;加强信息服务,持续跟踪、研究国外技术法规变化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茶企有效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加强与食药监等部门联动,开展“同线同标同质”帮扶行动,促进自检自控水平不断提高和品牌提升,推动质量可信、安全可靠、国际竞争力强的优质茶叶品牌在认监委“三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线;率先改革出口茶叶检验监管模式,实施检验监管工作前移,改革备案流程,加快备案速度,强化日常监督,实现出口茶叶“即报即放”,加快贸易通关便利化。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茶企征霸全球


摘要:“一带一路”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战略性举措,也是助力我国经济腾飞的一个伟大工程,更是为中国茶企扬帆远航,扩大全球影响力奠定了基石。

茶,在中国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文化。“诗仙”李白更有诗云“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以此来描述茶的养生作用。茶叶贸易在中国古来有之,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丝绸之路亦是一条“茶叶之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逐步走向现实,中国茶企的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一带一路

中国茶产业在全球的地位举足轻重。据海关统计,2016年,中国茶叶产量达241万吨,增产7.4%;茶叶出口量32.8694万吨,同比增长1.2%;出口金额14.8488亿美元,同比增长7.5%。“近5年来,得益于国家实力增强和开放程度的加深,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了解、认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三和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荣山指出,近年来,茶产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了对茶叶文化和品牌的提炼塑造,公司也走向了转型升级之路。企业的出口从传统的间接大包装低值(原料茶)出口转向主动对接国外消费者,以茶为平台,以中国文化为突破口,通过“走出去”宣传推广、“请进来”参观体验的方式,拓展了国际高端定制市场,实现外国政府和跨国企业采购定制的“新出口”,效益可观。

对于如何借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茶企参与国际竞争,吴荣山认为,企业必须既能“走出去”到国际大舞台上讲述和传播好故事、好声音,也能够把境外贸易商和消费者“请进来”到原产地体验和感受。吴荣山表示,目前三和与意大利合作的“直输欧盟万亩茶园基地”正加快建设,以扩大对欧盟市场的直接出口。同时,加快欧洲国家高校的茶学社建设和茶文化推广,以期获得更高收益。

实际上,三和从2008年就开始绸缪国际市场,无论是在基地建设、品牌推广还是资本市场上,都制定了方略。勇于在世界舞台上表达自己的三和,通过“三和中国工夫茶道世界巡礼”活动这一形式,在欧美创立了自己的“朋友圈”。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三和更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坚定不移的践行者和受益者,获得了国际市场的青睐和认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秘书长苏宏文表示,“一带一路”半数以上沿线国家有传统饮茶的习惯。茶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和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兼具引领中华文明传播及带动行业升级的双重使命,相关产业具有极高的开放投资价值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谈及中国茶企未来的发展,苏宏文指出,要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契机,以转型升级为主线,让中国的茶文化、茶产品“走出去”,力争使中国茶产业成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典范。

【学茶记】如何品味茶的香气?


香气,是茶汤的主要部份。但是人的嗅觉细胞发育得不尽相同。有些香气,某些人闻得出来,某些人就不觉得香。所以,如果讲到细微的香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闻得到的。但,嗅觉是可以训练的!

训练的方法无他,仔细喝、仔细闻,而且详加比较,在自己的感受方面应当客观一些。最好有人跟自己一起品茶,不仅能够弥补自身味觉上的缺憾,而且有意见的交流。

茶香出现的地方大致上有三种。

第一种是闻香杯

从闻香杯中闻到香味,是要从最高温闻,温度渐降,香气可能有变化,都要把握住。而且最好连温度低到室温时都要仔细闻,不仅可以欣赏茶叶的香气,并且可以分辨出茶的好坏,甚至制茶手法如何。

在最高温时,会有呛鼻的感觉,只有部份的茶汤在最高温时会呛出香味来,如果是这种情形,冲泡时,尽量再掌握住更高温泡,可以再冲泡出另外不可知的香味。

经过几秒之后,香味就开始呈现,由淡转浓,再由浓转淡,这是第一道香。之后另一种香味就会慢慢呈现,也是由淡至浓,由浓至淡。一层接著一层,甚至到室温时,都还有香味,所说杯底留香的茶就是这样。

在闻香的时候,通常嗅觉会疲惫,就是“久不闻其香”的意思,所以应当每闻几秒就将闻香杯移开几秒,让嗅觉接触到新鲜空气,再闻,才不至于“入于芝兰之室”。

在现今的茶叶,除非是三四年株采的茶叶,否则火气太大不容易闻到杯底香!焙的越重,香气的数量就越减。

当然,选购茶叶时的试泡,香气的表现常被火气包住了(刚焙过的茶,火气自然在),所以要问清楚焙火的时间,在品咂之后才得以监别。但是选茶比较好的方式,并非闻香,而是品滋味。滋味浓者,香气在往后的表现会比较好。当然,刚制成的茶叶,如果焙火重,香气又足,保持新鲜的感觉(香气会转、滋味会跳、喝了之后会感到鲜活),当然是等级以上的茶叶!

第二种是茶汤

有些茶,用闻香杯或汤匙或许闻不出香气来,可是在入口时,会有香气表现出来。当然,跟闻香杯一样,温度渐减,香气会有变化。不过,可能在一两个月后,会发觉入口的香气渐减,这是茶叶内部进行反应的缘故,属于正常,或许在别的地方表现更佳的感觉。早期有人说那是“走味”。如果对于茶叶的后发酵有一定的认识,我想,“走味”不见得是件坏事。觉得茶叶的状况值得珍藏,将他冰在冰箱中的冷藏库,可减缓茶叶的变化。

第三种是喝完后口中的香气

喝完之后,从口中吐出来的香气。

你会发觉呼吸之间,有香气在口中徘徊。就例如普洱茶,有时候在闻香杯、饮用时闻不到某种香气,饮完后会发觉有一种清香存在。

喝茶的场所会影响香气。举出四个地方,如室内、挑高建筑、凉亭、室外。如果风不大,湿度不大,海拔高度相近,以感觉香气明显来排列:室外>凉亭>挑高五六米的房子>室内。所以,饮茶闻香和环境中的气流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口中对于香气最敏感的地方是口中上颚跟鼻腔的交接处,所以,评监比赛茶时,评审都会将少量茶汤饮入口中时,稍微低头,从嘴唇的左边和右边吸入空气。当吸入空气时茶汤混著空气在口鼻交界处翻搅,容易让嗅觉感受到茶汤的香气。当然我们喝茶时也可以这样做。

但建议两点:刚开始时「刺激性」太大,恐怕要经过个一年半载后,嗅觉才能适应;容易呛到,入口茶汤尽量少,吸入空气时先轻轻吸,习惯后再加重。 茶汤饮下,口中有翻搅的动作,例如吸气、吞口水的动作,可以闻到茶的香气。尤其是饮入浓茶时,茶香会渐渐由口腔翻搅而显现出来。

中国茶产业是如何紧抓“一带一路”闯出一条国际化新路的?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茶叶生产国,每年茶叶在世界上的销量都位居前列。作为一个茶叶历史悠久的国家,近年来,中国紧跟国际潮流,在世界上掀起一阵阵茶叶热潮。

中国茶产业如何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历史机遇、闯出一条依靠品牌价值突围自强的国际化新路?日前召开的“新时代一带一路闽商国际化之路峰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千百年来,中国茶借由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早已“播种”全球,成为世界感知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更成为中外商旅往来、相互理解与沟通的媒介。当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为中国茶更好走向世界提供了新路径与新机遇。

然而,机遇背后也有不容忽视的挑战。专家指出,茶叶外贸“大而不强”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茶缺少叫得响的大品牌,导致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长期偏低,市场拓展艰难而缓慢。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正向纵深推进,希望闽商认清中国茶产业现状,敢为人先、勇于担当,重塑中国茶品牌价值,将中国茶推向国际。

2017年9月,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峰会上,福建茶叶大放异彩,成为款待与会各国元首和政要的礼品,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茶的独特魅力。曾作为当时峰会指定用茶的华祥苑工作人员登台,为与会者讲述“金砖会晤”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提到葡萄酒,很多人会想到法国红酒;说到茶,自然首推中国茶,然而却很难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化品牌。”华祥苑董事长肖文华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中国茶要走向世界、进而树立起国际化品牌,企业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需要中国茶文化的价值“一带一路”


当历史行进到今天,开放的中国重新面向世界,由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的认同。在这个大同的时代背景下,若从资本角度看,中国商品卖得越来越多,经济收益逐渐回归以往的长期优势,但古老的家国情怀却缺失了,经济的繁荣远比文化进展要快得多。

一个正在成长的大国不能只有经济收益,还应当有文化贡献。我们不禁要问: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有生命力、有质量、有丰富内涵、具有中华文化符号的商品,来更好地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茶叶作为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优势产业,什么才是它的当代价值?

本期财经深观察《对话》栏目,普洱茶价值标杆的制定者云南大益茶业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先生应邀与北大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主任翟崑教授进行深度对话。对话中,双方从多角度对挖掘中国茶文化的价值资源作了探讨。

探索中华国饮复兴之路

翟崑:我们知道,中国茶早已世界闻名,从古丝绸之路开始,在对外输送的中国商品里,茶叶占有主要份额。中国茶做为一种饮品,穿越各国藩蓠,互通有无,友好交往,书写过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而“一带一路”倡议也植根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惠的丝路精神,也是其强大的生命力所在。你是如何看待中国茶的历史价值的?

吴远之:我先简单地介绍下中国茶的简史。茶树已经在西南地区默默生长了几千万年,在五千年前,神农氏因发现茶叶的药效功能,成为一种药材。三千多年前,四川一带有人经营茶园,开始向朝廷进贡茶叶,那时它是一种食材贡品。后来,人们才发现茶叶熬出的汤汁好喝又提神,又慢慢发展成了日常饮品。西汉时期,西南地区的普通百姓已经开始喝茶了。自秦统一中国,茶叶便开始走出云贵川。到三国时代,茶饮传遍江南。唐朝让中国茶业迎来了大发展,尤其是陆羽开创了中国茶道,将茶饮上升到“品茶”的高度。在抑武而重文的宋代,茶叶正式步入艺术殿堂,逐渐成为全民礼仪和风尚。现代制茶技术起源于明代,并延续至今。到了民国抗战时期,勐海大益茶厂是第一个打破传统手工制茶,成为第一个用机器制茶的现代工厂。

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的茶叶是唐朝时由中国传运过去的。在欧洲,英国的饮茶风最初由葡萄牙公主带到英国,由于英国本土至今不产茶,英国的茶叶进口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位。1784年,美国特派商船首航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运回茶叶等物资,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尚的兴起和茶叶贸易、茶文化的发展。

纵观茶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国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早已根植于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上可与宗教哲学“禅茶一味”对话,中可与“琴棋书画茶”相伴,下可与“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伍,雅俗共赏,上下皆宜。虽然到了晚清以后,国家屡陷危难,一脉相承的中华茶风开始凋零,但中国茶依然传达着沉淀的历史,静静地酝酿着新的现代商业文明,必将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在世界产生巨大的价值。

翟崑:的确如此,中国茶绵延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繁荣,以及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茶重新回归世界提供了机遇。你认为复兴国饮的社会条件是否已经成熟?

吴远之:与以往不同的是,我国传统理念中官商割裂的局面正在消融。以前的企业一般只是在商言商,主要以赢利为目的,但是现代企业也开始追求整个社会的生态、和谐相处、非经济部分的关系,更强调社会责任。在国际上就有《企业社会人报告》,它将企业的社会功能、商业行为和其他活动综合起来考量其社会价值,因此,应该更全面去看现代企业。也就是说,企业在发展中,不能仅仅是谋取当前利益,还要与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相融合。当然,企业家第一要务是本分地干好自己分内的事,然后再重新认知自己的定位,从商人到企业家,从个体企业到社会企业,需要一个过程。

茶叶做为中华国饮,复兴就是让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得到重新回归。近年来,日韩又开始流行喝中国茶,东京还陆续出现了专卖中国茶的茶馆,很多年轻人喜欢在茶馆享受中国茶的风雅。在韩国,复兴茶文化正在成为现代韩国人的生活准则。但是在国内,年轻人的时光大多消耗在咖啡厅,他们在那里会友、商业洽谈,如果这些活动发生在类似“总裁茶室”或“大益茶庭”里,让茶品再次成为人们的精神嗜好品,就是中国茶文化的复兴和回归,这就需要现代茶企的社会责任和传承中国茶文化的茶道共同努力。

我们还应该看到,茶与咖啡无界,人们之所以去喝咖啡,还有一层原因是我们还没有提供更好的茶环境、更健康更丰富的茶产品,如果茶饮品的开发、茶人商务服务的提升、茶产业配套更加完善,那么,中国人回归茶的氛围只是时间问题。总有一天,这种更偏向于年轻化的茶庭模式必将重新回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也是茶道文化的延伸。

“一带一路”为中国及沿线国家创造了巨大并持久的经济契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与中国经济有着很大的互补性,大益也非常看重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合作的本身也符合我们致力于振兴中国茶的初衷。大益早在几年前就提前在东亚韩国、东南亚马来西亚、泰国进行了布局,去年年底还专门发起并举办中国—东盟企业家论坛,目标是把中国与东盟、甚至延伸至亚洲企业之间的商业合作平台打造起来,通过这个平台不断促进中国企业与亚洲企业之间更多的合作与发展的同时,让中国茶道文化在更广的区域里得到继承和发扬。

包容是亚洲新商业文明的特点

翟崑:谈到茶文化的回归,就会和茶道分不开。自从唐朝有了茶道以来,一杯清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风雅,茶道与佛教、道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却与世界上拥有人数最多的基督教从无交集。如何才能让世界品味中国茶文化?并且茶是清淡的,日久才弥香,这种既淡又慢的节奏,似乎和当下的快餐文化不相符,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去接受这种生活方式呢?

吴远之:茶道文化体现出当今社会价值,自然不能忽略基督教人群,大益在中国就首开先河推出了“茶道中的基督精神”和“茶席边的圣经”活动,它让牧师也爱上茶,目前正在教会里推广,被认为是基督教中国化的有益探索,同时也是茶文化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此外,我们还编制了茶道文化的教材,选择了有茶学系的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讲茶道课程,刚开始忐忑地以为会招不够学生,结果后来到招生人数比想像的多出十几倍,由于课程包含有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区别,如何插花、如何泡茶、如何品茶、如何审美等内容,受到了超乎想像的欢迎程度。

另外,茶是中国的符号,代表的是中国的需求,就像星巴克代表欧洲文化进入了美国,变成了美国咖啡文化。这种文化必然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思维方式、品位和时尚,因此,茶这个行业很特别。我所理解的中国茶商业模式不像美国那样大肆渲染,而是默默地去走心,“如果不用心就悟不到我的用心,就算你悟不到我的用心,我也不会不用心”,这就是亚洲精神内涵:左手做慈善,不要让右手知道。茶需要用心去品,品出知味、品味、真味的精神境界,不到一定程度,就不会普及,就像大益做的茶杯,装的都是有益的东西,并且先苦后甜,表达出亚洲人特有的个性。

如果商家一切以唯利是图为出发点和手段就是错误的,我们更多强调的应该是新的亚洲商业伦理,它是我们在继承前辈的文化基础上,又汲取的西方契约精神,这种商业规矩所产生出的新商业文明并非从天而降,而是一个物种加另一个物种结合以后产生出的全新业态、新认知、新要求等新优势。

我们在古老的文明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商业理念,结合产生出一个新的运营模式、新的道德标准、新的判断标准,它能让我们既能向西方学习,注重契约,又能够照顾好乡情关系。这应该是全球化以后碰到多种文明的冲突时,产生的新商业模式。

我认为“包容”是新商业文明的特点,它首先要包容对方,接受对方的缺点、接受对方的不同。“一带一路”让中国赶上一个好时代,无论是咖啡还是茶,我们两者都能接受,只不过年纪越大越接受茶,越喜欢中国的味道。我相信,中国茶的包容精神将会体现出更优秀的文化软实力。当然,东西方文明的结合需要一定的时间,当人与事交往在一起,物物连通时,人生如茶,茶就变成了文明的一种载体。

翟崑:大益是生产普洱茶的现代企业,普洱茶在茶马古道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益的生产基地就设在普洱茶的主产区西双版纳勐海县,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制茶工艺,在如此深厚的茶源地做中国好茶,从你刚才提到的亚洲新商业文明的角度看,大益将为社会提供哪些新的商业价值?

吴远之:大益在创办时,正值国难当头,有很多国内顶级知识分子来到西南边陲躲避战火,大益的初创团队就来自于那些知识分子,他们带去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家国使命。民国时代,大益主要职责是救国图存。新中国成立后的大益成为一家国营企业,主要为国家出口创汇为己任。到了现在,开放的中国融入世界格局,经过改制后的大益,要完全以商业的姿态和世界一流的茶企竞争。在大益发展的77年里,大致可划为这三个阶段:国茶时代、普洱时代和今天的大益时代。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大益已经成为当代普洱茶产业的缔造者,普洱茶价值标杆的制定者,属于国家普洱茶配方的保密单位。它还是微生物制茶工艺技术的发明者,在七十年代,大益就采用渥堆的方法对酵素进行了研发,经过团队这些年的努力,即将在今年年底采用微生物益生菌来制茶,这项技术基本代表全球最高水平。在茶道方面,大益用最专业的茶课、文学院、茶道院传递中国茶的价值内涵。今天的大益普洱茶已经培养出好几代的消费者和收藏者,是全球普洱茶爱好者收藏家的第一选择。它的目标是传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中国茶叶的品牌。从这一点上看,大益才刚开始,现在要做的仍是继续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发展。

【学茶记】零基础学茶 从这4个阶段开始


学茶,与学任何学科一样,有循序渐进的次第方法。此文是根据我的诸位老师给于我们学茶的指导建议,最终整理成文,送给所有真正爱茶的朋友。

如果是零基础学茶,大抵上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了解按工艺划分的六大茶类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椽教授撰写了《茶叶分类与理论实践》,从科学角度阐释茶叶分类的原理并提出分类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六大茶类,是按茶的发酵工艺程度进行分类的。

这个阶段,需要了解六大茶类是哪六种,它们的茶叶形态、茶汤色泽、滋味各有什么不同,需分别一一对照品饮、了解。能够做到看干茶、闻香气、喝滋味、观叶底便可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茶。

这个阶段是入门的基础,此时其实并未开始真正学茶。

二:进入“知”的层面——海量读书

关于茶的典籍很很多,这个阶段的海量读书多指的是近代、当代的学术读物。原因是这些书、刊多以茶叶作为农副产品的角度,阐述茶叶的物质原理。世间一切事物皆以物质属性为基础、以其精神属性为发展,打好基础即便将来走到“”的领域,也能不忘初心、记得它本来的样子。

书刊涉及:

中国茶叶史、近代世界茶叶史(茶叶通史);茶树栽培学(茶作学);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制茶机械);茶药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济学等等。

这个阶段,在读书的同时,慢慢对六大茶类进行细分。诸如,江、浙的绿茶与安徽绿茶的区别、广东乌龙与福建乌龙的差异、花香红茶与果香红茶的不同、能辨别水仙与肉桂、名优茶与非名优茶的不同等等。

总之,在海量读书的同时亦需要不间断的喝茶,这个阶段能细分茶叶因品种、产地、工艺不同而呈现出茶汤的各种不同,勿需急于追求茶叶的段位高低。

三:进入“行”的层面——走茶山

当你有了一定理论认知以后,去茶山走走,看一看书本上的记载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地图,在每年的采茶期分别走访不同的地域。走茶山,主要看几个方面,茶树的山场环境、茶叶的生长状态(这里可看出茶农对茶叶的栽培维护管理);采摘结束可在厂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艺(这里可仔细对照实践工艺与书本理论的异同);好茶需好水来发,不要忘记品饮一下当地的水(若有随身携带仪器,也可检测一下水性,更好的了解一方水土)。

进行实践学习,多与茶农交流。此时,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切忌不要轻易判断理论的错误或者实地的错误,多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茶,本是一个生命,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多感悟恒定之中的变数、无常中的永恒。世间万物无非动、静二字,思变则通,你会一下子明白许多道理。

这个阶段,对品茶开始进入段位上的区分。诸如,同样的肉桂,不同的山场环境、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对应出茶汤有什么不同。由喝茶进入品茶的领域,由口感到体感,由感官入心,慢慢体悟“茶气”这个概念。

四:“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到了此时,方能明白何谓泡好一杯茶,出现怎样的口感说明没泡好,问题出在哪里。你的“明白”都与之前阶段的沉淀有关,时间的果可验证先前所种的一切因。

这个阶段,可读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乃至任何一门艺道)都会为你打开一扇时间的门,让你常与古人精神往来。此时,会感悟到“茶是一辈子的陪伴”,即便穷尽毕生,都没有到尽头的那一天。

建议

一壶居士曾经给学茶的同道提出过六个建议:

一、读茶书

二、多喝多品名茶(根深苗正、历史清白的茶)

三、多到产茶区(含制茶厂)行路考察

四、自己慧眼未开时少接触七七八八的冠以茶字头的“文化人”

五、自己法眼未开时少与杂七杂八的“茶商人”打交道

六、多参访茶界真正的茶人做为自己的明师

学茶就是多内省、少外求,多在自身见地下功夫,勿四处攀缘。经典上多读多悟、茶上多喝多品、茶事上多经多历、外求归于内省。

“一带一路”助推中国茶文化全球化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全球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现在“一带一路”又将我国的茶文化推向了全球,日益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和喝上中国茶,过上健康美好的生活。

中国茶文化日前再次走进联合国,向人们展示中国这一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的使命和创意,诠释中国茶文化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紧密联系。

世界茶叶联合会的秘书长王志强在致辞中表示,大家翻开中国历史就会发现,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的茶叶和丝绸就沿着古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域各国,给西域人民带去了中国最珍贵最精美的礼品。在21世纪的今天,交通已不再是障碍,贸易也已经全球化,而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健康生活的追求则一刻也没有停止。我们今天在联合国再次向大家介绍中国茶就是为了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3项就是到2030年,确保人们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随后,他从茶叶、茶具、茶伴侣、茶点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其推出的新茶道新养生理论。

参加会议的一位南非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外交官表示,古老的丝绸之路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非洲乃至世界各国都带来了新机遇。非洲茶,特别是南非的“如意宝”(一种不含咖啡因的茶叶)也是非常好的健康饮品,愿我们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不断扩大贸易往来,让各国人民都过上健康美好的幸福生活。

【学茶记】如何品安溪铁观音


真正的铁观音茶王,香气高强、奇特,具有浓郁持久的兰花香,还稍有一种白桂花香,滋味浓郁醇厚,稍带有天然生人参酒味,品饮之后,齿颊留香,喉底回甘,“香中有味,味中有香”,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冲至10遍仍有原茶真味白桂花香,这才是人世间上等的好茶。

品饮铁观音,要观其色,闻其香。名优铁观音的汤色是清澈、金黄、明亮;铁观音的香气,那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桂花香、清香四溢,让您心旷神怡。品啜铁观音的意味,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当你呷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送入喉中,顿时会觉得满口生津,齿颊留香,六根开窍清风生,飘飘欲仙最怡人。讲究观其形、思其美、演过程、表其义、闻其香、品其味、会真韵等七个情节。

所谓“观其形”,指“观外形、色泽、形态”,铁观音成品茶重似铁,色泽青褐,显砂绿,有“宝色”、三节色形状。

所谓“思其美”,指“形态美”,铁观音茶条索卷曲紧结秀丽,素有“美如观音”之称,冲泡后叶青绿,叶缘红,有“绿腹红镶边”之美称。

所谓“演过程”,指“沏泡工夫”,冲泡安溪茶要熟练泡茶的三大要素,又要掌握其冲泡技能。

所谓“表其义”,指“含义”,如观音茶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音”、“重似铁,美如观音”等形象特征。

所谓“闻其香”,指“鼻香气”,观音茶的香气特征是清高馥郁,具有天然的兰茶香,香高且长才是好茶。

所谓“品其味”,指“尝滋味”,如观音茶的滋味醇厚、润滑,具“蜜底甜香”之感,即兼有红茶的甘醇和绿茶的清爽。

所谓“会真韵”,指“观音韵”。所谓“观音韵”,似费解释。现以极品铁观音茶王为例作形象介绍。极品铁观音,香气馥郁持久,有特别的“观音韵”,独特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喉韵好,回味悠久,泡至7次仍有余香。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78357.html

上一篇:茶给人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下一篇:如何鉴别茶里面有没有添加香精?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