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学茶记】如何品味茶的香气?

2019-11-13

香气,是茶汤的主要部份。但是人的嗅觉细胞发育得不尽相同。有些香气,某些人闻得出来,某些人就不觉得香。所以,如果讲到细微的香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闻得到的。但,嗅觉是可以训练的!

训练的方法无他,仔细喝、仔细闻,而且详加比较,在自己的感受方面应当客观一些。最好有人跟自己一起品茶,不仅能够弥补自身味觉上的缺憾,而且有意见的交流。

茶香出现的地方大致上有三种。

第一种是闻香杯

从闻香杯中闻到香味,是要从最高温闻,温度渐降,香气可能有变化,都要把握住。而且最好连温度低到室温时都要仔细闻,不仅可以欣赏茶叶的香气,并且可以分辨出茶的好坏,甚至制茶手法如何。

在最高温时,会有呛鼻的感觉,只有部份的茶汤在最高温时会呛出香味来,如果是这种情形,冲泡时,尽量再掌握住更高温泡,可以再冲泡出另外不可知的香味。

经过几秒之后,香味就开始呈现,由淡转浓,再由浓转淡,这是第一道香。之后另一种香味就会慢慢呈现,也是由淡至浓,由浓至淡。一层接著一层,甚至到室温时,都还有香味,所说杯底留香的茶就是这样。

在闻香的时候,通常嗅觉会疲惫,就是“久不闻其香”的意思,所以应当每闻几秒就将闻香杯移开几秒,让嗅觉接触到新鲜空气,再闻,才不至于“入于芝兰之室”。

在现今的茶叶,除非是三四年株采的茶叶,否则火气太大不容易闻到杯底香!焙的越重,香气的数量就越减。

当然,选购茶叶时的试泡,香气的表现常被火气包住了(刚焙过的茶,火气自然在),所以要问清楚焙火的时间,在品咂之后才得以监别。但是选茶比较好的方式,并非闻香,而是品滋味。滋味浓者,香气在往后的表现会比较好。当然,刚制成的茶叶,如果焙火重,香气又足,保持新鲜的感觉(香气会转、滋味会跳、喝了之后会感到鲜活),当然是等级以上的茶叶!

第二种是茶汤

有些茶,用闻香杯或汤匙或许闻不出香气来,可是在入口时,会有香气表现出来。当然,跟闻香杯一样,温度渐减,香气会有变化。不过,可能在一两个月后,会发觉入口的香气渐减,这是茶叶内部进行反应的缘故,属于正常,或许在别的地方表现更佳的感觉。早期有人说那是“走味”。如果对于茶叶的后发酵有一定的认识,我想,“走味”不见得是件坏事。觉得茶叶的状况值得珍藏,将他冰在冰箱中的冷藏库,可减缓茶叶的变化。

第三种是喝完后口中的香气

喝完之后,从口中吐出来的香气。

你会发觉呼吸之间,有香气在口中徘徊。就例如普洱茶,有时候在闻香杯、饮用时闻不到某种香气,饮完后会发觉有一种清香存在。

喝茶的场所会影响香气。举出四个地方,如室内、挑高建筑、凉亭、室外。如果风不大,湿度不大,海拔高度相近,以感觉香气明显来排列:室外>凉亭>挑高五六米的房子>室内。所以,饮茶闻香和环境中的气流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口中对于香气最敏感的地方是口中上颚跟鼻腔的交接处,所以,评监比赛茶时,评审都会将少量茶汤饮入口中时,稍微低头,从嘴唇的左边和右边吸入空气。当吸入空气时茶汤混著空气在口鼻交界处翻搅,容易让嗅觉感受到茶汤的香气。当然我们喝茶时也可以这样做。

但建议两点:刚开始时「刺激性」太大,恐怕要经过个一年半载后,嗅觉才能适应;容易呛到,入口茶汤尽量少,吸入空气时先轻轻吸,习惯后再加重。 茶汤饮下,口中有翻搅的动作,例如吸气、吞口水的动作,可以闻到茶的香气。尤其是饮入浓茶时,茶香会渐渐由口腔翻搅而显现出来。

Cy316.com延伸阅读

【学茶记】零基础学茶 从这4个阶段开始


学茶,与学任何学科一样,有循序渐进的次第方法。此文是根据我的诸位老师给于我们学茶的指导建议,最终整理成文,送给所有真正爱茶的朋友。

如果是零基础学茶,大抵上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了解按工艺划分的六大茶类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椽教授撰写了《茶叶分类与理论实践》,从科学角度阐释茶叶分类的原理并提出分类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六大茶类,是按茶的发酵工艺程度进行分类的。

这个阶段,需要了解六大茶类是哪六种,它们的茶叶形态、茶汤色泽、滋味各有什么不同,需分别一一对照品饮、了解。能够做到看干茶、闻香气、喝滋味、观叶底便可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茶。

这个阶段是入门的基础,此时其实并未开始真正学茶。

二:进入“知”的层面——海量读书

关于茶的典籍很很多,这个阶段的海量读书多指的是近代、当代的学术读物。原因是这些书、刊多以茶叶作为农副产品的角度,阐述茶叶的物质原理。世间一切事物皆以物质属性为基础、以其精神属性为发展,打好基础即便将来走到“”的领域,也能不忘初心、记得它本来的样子。

书刊涉及:

中国茶叶史、近代世界茶叶史(茶叶通史);茶树栽培学(茶作学);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制茶机械);茶药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济学等等。

这个阶段,在读书的同时,慢慢对六大茶类进行细分。诸如,江、浙的绿茶与安徽绿茶的区别、广东乌龙与福建乌龙的差异、花香红茶与果香红茶的不同、能辨别水仙与肉桂、名优茶与非名优茶的不同等等。

总之,在海量读书的同时亦需要不间断的喝茶,这个阶段能细分茶叶因品种、产地、工艺不同而呈现出茶汤的各种不同,勿需急于追求茶叶的段位高低。

三:进入“行”的层面——走茶山

当你有了一定理论认知以后,去茶山走走,看一看书本上的记载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地图,在每年的采茶期分别走访不同的地域。走茶山,主要看几个方面,茶树的山场环境、茶叶的生长状态(这里可看出茶农对茶叶的栽培维护管理);采摘结束可在厂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艺(这里可仔细对照实践工艺与书本理论的异同);好茶需好水来发,不要忘记品饮一下当地的水(若有随身携带仪器,也可检测一下水性,更好的了解一方水土)。

进行实践学习,多与茶农交流。此时,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切忌不要轻易判断理论的错误或者实地的错误,多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茶,本是一个生命,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多感悟恒定之中的变数、无常中的永恒。世间万物无非动、静二字,思变则通,你会一下子明白许多道理。

这个阶段,对品茶开始进入段位上的区分。诸如,同样的肉桂,不同的山场环境、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对应出茶汤有什么不同。由喝茶进入品茶的领域,由口感到体感,由感官入心,慢慢体悟“茶气”这个概念。

四:“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到了此时,方能明白何谓泡好一杯茶,出现怎样的口感说明没泡好,问题出在哪里。你的“明白”都与之前阶段的沉淀有关,时间的果可验证先前所种的一切因。

这个阶段,可读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乃至任何一门艺道)都会为你打开一扇时间的门,让你常与古人精神往来。此时,会感悟到“茶是一辈子的陪伴”,即便穷尽毕生,都没有到尽头的那一天。

建议

一壶居士曾经给学茶的同道提出过六个建议:

一、读茶书

二、多喝多品名茶(根深苗正、历史清白的茶)

三、多到产茶区(含制茶厂)行路考察

四、自己慧眼未开时少接触七七八八的冠以茶字头的“文化人”

五、自己法眼未开时少与杂七杂八的“茶商人”打交道

六、多参访茶界真正的茶人做为自己的明师

学茶就是多内省、少外求,多在自身见地下功夫,勿四处攀缘。经典上多读多悟、茶上多喝多品、茶事上多经多历、外求归于内省。

【学茶记】好岩茶 是怎样炼成的


选择一泡好的岩茶,大致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窥探:

1、好山场是好茶的明星标签;

2、好工艺是好茶的重要保障;

3、好口感是好茶的终极目标。

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山场”,就是茶叶的出身地,是一泡好茶的品质保证。山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不同地点的微域小气候和土壤条件上。可以说,任何一种茶都深受山场的影响,只是相比之下,没有武夷岩茶那么大而已。优越的出身意味着厚实的底子,这一点上,恐怕是半岩、洲茶地区无法与正岩匹敌的。

每一份好茶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只是山场,从茶树品种到制茶、再到泡茶的人和水,每一道茶都要经历三个半师傅,才能得到最好的展现。在武夷山,要看茶做茶、看天做茶、看人做茶,太多的变化的因素,导致了做茶成为了一件极其艰辛又充满未知的刺激的事情。

好喝的茶可以长期存放

岩茶的香,除品种外主要源于工艺,青叶在制茶师傅的手中演化出了不同的效果,幻化出复杂而又迷人的重重香气。武夷山各处独特的小气候又使得茶叶生长带有特定的山场味。

许多岩茶品种,在香气上仅有零点零几分的差异,就连资深茶师也有可能看走眼、拿捏不准,也有个人喜好掺杂其中。仅从香气就能辨别出是哪个品种,实在是不靠谱。每个人的味觉不同,对于香气的敏感度不一样,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喝到相同的感觉。

做到干净、水要走透就是一款合格的茶。香的东西容易过期,而好喝的岩茶可以长期存放。香气高的茶叶容易涩,含水量高,茶是拿来喝的,更要重视口感,水走透了,茶性才会更稳定,也更有利于后期加工。

所以,传统的岩茶在刚加工好时反尔不好喝,而高香的茶叶大都不易存放。做透的茶更容易冲泡,也更适合长期存放。

拼配比初制更难

拼配在武夷岩茶中属于每一个茶厂、茶师的独门绝技,不外传。

作为商品销售的茶,品质稳定是必须的,但是众多树种,各类香型要做出量来几乎是不现实的,拼配是不得已的选择。

只有茶性相容的茶,才够相互拼配,拼配考验的是功力,要做到通过拼配让品质稳定的茶叶总体提升,让茶的香气保持、苦涩成份没有了,让茶与茶相互弥补。

粗老的茶叶香气好,嫩的茶叶滋味浓,会泡茶的人都是粗细结合,搭配来泡,茶叶的拼配也是这样,能做好一款茶的拼配,确实独门绝技,功夫了得。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78209.html

上一篇:怎样喝茶才健康,值得一看!

下一篇:涨姿势|一些冲泡红茶的常识性技巧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