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数字体系下的茶品

2022-01-22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数字体系下的茶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数字体系下的茶品”相关知识!

很多没接触过数字茶品的茶友也许觉得数字体系有些模糊,难以理解,其实,数字体系的目的就是希望用最简单最直观的测试方法,找到最优质的茶品,这一方法,一直在国内几位友人的努力下,不断完善,不断地细心论证,虽然目前还是在不停的探索过程,但方向没错,效果也明显,并得到了各地品饮过这些茶品的茶友认可和对数字茶品转化过程的见证。

在特定的冲泡规范下,认识数字茶品的评价的数字作用并不难,只要能静心细品,必定能喝出其中奥妙。不可否认,数字评价越高的茶品,在口腔滋味上,肯定也有不俗的表现力,所谓的体感试茶,其中肯定也包含了口腔感受,口感作为初始感受,茶汤的内能持久力自然会在身体其它感官得到应有的表现,综合身体各部分反应,即为体感,所以说,一款数字评价高的茶品,其实是很容易让接触者认识到其优越性。

个人的茶品中,一直不公开标明山头、村寨,也正是想让大家能更客观地去细品一款茶的内质含量。普洱茶的茶质的优劣,与生长环境,生长气候条件,制作水平,制程适宜有关,一些山头名称,村寨名称,不能从根本地说明太多,茶山名称与茶质内容,本属两种概念。每个山头、村寨,都可能有好茶,或者出平凡茶品,有茶友也说过,一座茶山,原料也分三六九等,价格也相差较大,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有些山头料,很多茶友喝了很多款,都找不到相同的感觉。

今年我的《醉尘》毛料H图的评价达到H3+但同一茶园的秋茶毛料却连H2都达不到,这里也就说明了茶的优劣关乎的问题很多。今年秋的《秋盈》原料,在春茶时,也是达不到2级茶的要求,但秋茶却达到了3级茶以上的要求,所以说,数字评价体系下的茶品,春秋之分,树龄之分,村寨之分都不再重要,对理解数字体系茶品的茶友来说,只有达标和不达标之分。放开一些空洞的知识,茶品的表现力更直观也更客观。

山是那座山,树是那棵树,人也是那个人,每年每季出的茶却不一定是那茶。原因,太多。这点不说。cY316.COm

茶经网扩展阅读

湖北茶史(下)


元代,光国军所属的通山、大冶、阳新等,俱产茶。元盛时,兴国及通山产茶之所,有园户、商户。以茶株纳税,每十引为一据,据纳中统钞一百二十五两,其所用袋装茶引纸,俱以江州请用,关防装袋打角,仍运司领给,由富池口批验称盘,然后出江发卖。是兴国元时产茶之证。

明季,政府对茶业生产十分重视。太祖谓参政张昶日:茶之所产,多在江西、湖广、所以前朝茶运司,在江州专任茶课,尔差官分投前去,各府州踏勘,且数起科作额,以资国用。《明史食货志》载,产茶之所,湖北以弄昌为首,惟兴国最著。崇阳县西南龙泉山产茶,味甘美,号龙泉茶。兴国(今阳新)大坡山产茶,号坡山凤髓。《群芳谱》云:太和山(今武当山)出骞林茶,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明一统志》谓骞林叶,太和山出。《均州志》云:木之异者,有骞林树,芽茁如阳羡,能涤烦热,道流所珍。武当山中官陈善于弘治二年(1489年),复贡骞林叶茶,供明王朝宗室享用。阳新县,桃花尖山出茶,号桃花绝品。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兴国州,贡茶芽六十斤。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讲究茶廛,每茶一窠,初采茶芽二两五钱,中采二两,末采一两三钱,其焙干五两重。嘉靖年间,兴国除陈折抽茶课外,岁贡茶芽六十斤,则务虽废,而其制犹存也。嘉鱼南阳山产茶。明李教有殷勤烧茶夜煎茶之句。江夏县九峰寺狮子崖产茶。明末废去茶园大半,至今每岁不下提余。荆州海会寺产茶。建始产茶,明正德六年(1511年),产茶一千九百一十斤七两。利川县忠路雾洞坡,土人遍种茶树,经久耐泡,清香持久,谓之雾洞茶。

清代初期,政府只教树桑柘。为衙茶茗。茶业生产,裹足不前。至清晚期,一些具有深谋远虑的政界首脑,认识到生齿繁而遗利少,若持农业一端,断难养瞻,以后日困日促,有何底止。为此,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从治国安帮的角度出发,兴利除弊,进行茶业改良,兴办机器制茶,开拓茶叶销路,劝民广植茶树,促进了茶业生产的发展。

清朝时期,各地植茶已相当普遍。有的地区以茶为业,赖以为生。蒲圻之茗山茶。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购茶邑西芙蓉山,峒人迎之,代收茶,取行佣,估客收茶义宁州,因进峒,教发红茶做法,茶只一种,大红雨前为头茶,名乌龙肄。生者为子茶,复末为禾花,又日荷花,最后为秋露。红茶以蒸晒,乘热复以布,色变红,再晒不过火。黑茶则晒而复蒸,蒸而复晒。亦有炒热者,可作清茶。乾隆年间,蒲圻细民女红,自县南以西,崇山峻岭,挖山采葛,树桑培茶,衣食丰足。嘉庆年间,山民多种茶,藉以资生。宜统二年,由劝业道开办茶叶讲习所,授以茶树栽培、采摘、制造之法。由于出茶甚饶,年额茶税银四十两,居全省第二位。至清末,羊楼峒所产的茶叶品种有:物华、桦华、精华、月华、春华、天华、天专馨、夺魁、赛春、一品、谷芽、谷蕊、仙掌、如栀、永芳、宝蕙、二五、龙须、凤尾、奇峰、乌龙、华宝、惠兰等二十四种之多。

崇阳县城西四十里鲁溪崖产茶。县西七十里龙窖山产龙渊茶。《崇阳县志》云:今四山俱种茶,山民藉以为业。往年山西商人购茶于蒲圻之差别楼峒,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楼叶,入锅火焙,置布袋中,揉成再搂者,入甑蒸软,取梢细叶,洒面压作砖,竹箱贮这,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岁,商履集采细叶,曝日中揉之,不用火焙,阴雨则以炭焙干,收时碎成末,贮以枫柳木作箱,贮内裹薄锡,住外洋卖之,名红茶。同治二年(1863年),沙俄商人巴提耶夫,来汉经营茶叶,为减少中间环节,牟取暴利,前往崇阳大沙坪、蒲圻羊楼洞等地,开设茶庄,利用毛茶,制成茶砖出口。年额茶税银二十五两。

武昌县南一百四十里,黄龙山,山顶常年云雾,产云雾茶及佳。茶之属者,邑人多种于隙地,隔年播种茶子数十棵,至次年倾生,烈日用树枝遮之,三年便可采,有雨前、明前、雀舌诸名。土人为嫩为贵,故味清香而不腴。

大冶县之茗同产茶。《大冶志》云:茶出天台、汪家崖、吴家岭诸山。

江夏县东南六十里有灵泉山,其顶平旷,云雾缭绕,产云雾苛。

通山县城南九十里三界尖,旧产云雾茶,人贡。清末时,蔸茶不生。年额茶税银八十五两,甲于全省。

嘉鱼县之阴山产茶。年额茶税银二十两。

咸宁县,乡民多植茶,每年清明、谷雨季节,茶芽初发,乡间况事红茶,摘茶、踩茶、焙茶,民无暇刻。年额茶税银三十五两,居全省第二位。

五峰县,邑属水[氵尽]、石梁、白溢等处,值产茶。每于三月,有茶之家,妇女大小,俱出采茶。清明节采者,为雨前细茶,谷雨节采者,为谷雨细茶,并有白毛尖,萌勾亦日茸勾等名,其余为粗茶。顾彩去:王峰渚山产茶,利最薄,统名峒茶。上品者,每斤钱一贯,中品者,楚省之所通用,亦日汀潭茶。故茶客来往无虚日,茶客至,官给衣食,以客礼待,去则给引。顾彩在《采茶歌》中,对五峰土家人春日采茶以及茶农在容美土司的残酷压榨下,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

远安县,茶以鹿苑为绝品,每赖所产,不足一斤。鹿苑,乃远安县西鹿溪山寺因名。鹿苑茶不及凤山茶著名,然凤山亦无茶,外间所卖才,皆出董家坂、马家坂等处。以地近凤山故名。凤山即鸣凤山。按:陆羽《茶经》云:茶出山南者,以峡州为上,生远安山谷,盖指此茶而言之。

利川县南一百三十里有乌通山,里人种茶其上,号乌通茶。忠路乌洞坡,土人遍种茶树,其叶清香,迥异他处,名乌洞茶。

鹤峰县,神仙园、陶溪二处,茶为上品,州惟茶利最溥。《鹤峰州志》云:容美贡茶。茶树遍地生殖,惟州署后数株所产最佳,味亦清腴,取井水烹服,驱火除瘴,散气止并解一切杂症,现生产极饶。咸丰甲寅年(1854年),州人高炳文之同众共议,清示设栈,多方经营,由是远客鳞集,城乡有食其利者,而财源渐开矣。自丙子年(1876年),广商林宸来州,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号设茶庄本城五里坪,办运红休,载至汉口,兑易洋人,称为高品。

建始县邑民多种茶。年额茶税银六两七钱。

黄梅县西北紫云山,其顶平旷,有僧人植茶,号紫云茶。

圻水县,斗方山及人家诸畏圃皆出茶。

由此述可见,通称产茶。故《清一统志》云:武昌府、宜昌府、施南府皆土贡茶。襄阳府土贡骞林叶茶。

再从湖北茶课来看,额行茶二百四十八引,系咸宁、嘉鱼、蒲圻、崇阳、通城、兴国、通山七县,请领所有茶引,向种茶户经纪坐销二百三十三引。建始县经行销十八引,每引额征纸价银三厘三毫,坐销者征税银一两,行销者税银二钱五分,课银一钱二分五厘,其额征税银二百三十四两五钱,课银二两二钱五分。行茶到关,仍行报税,又均州、荆州、钟祥县本地铺户肩贩小篓、搂茶,每引报税银一厘八毫名落地税。尽收尽解。乾隆八年,(1743年),以四川建始县改隶湖北施南府,旧行茶十八引,随带湖北,每引征税银二钱五分,课银一钱二分五厘,共六两七钱五分。十三年(1748年),议准湖北建始县茶引,由本县截角给商。在本地行销至行过残引,由商呈缴申司送部。这些历史载,皆可证湖北产茶之饶,已成为我国主要产茶地区之一。

从湖北历史上看,溯自神农氏部落发现茶并利用茶以来,由于朝代之兴废,人事之代谢,历朝历史代政府,均制有各自的茶业政策,保护茶树资源,发展茶业生产,或张或驰,或得或失,左右着茶业生产的兴衰。荆楚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不断总结生产经验,逐渐由单纯利用自然经济,进而发展为生产经济,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

转自《农业考古》

茶、沉淀下的是深思!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茶、沉淀下的是深思!》内容,感谢阅读!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

无茶的日子,真的觉得平淡、索然无味。

一个人在寂寞的雨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

轻吹杯口,带动一漾一漾的茶涡,看茶叶聚聚散散,无奈分离。

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

是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

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

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

你看那茶刚冲入水的时候,在水里来回翻滚,不就像初涉世事的我们吗?

到处碰壁,遍体鳞伤。日子过得久了,历经了人情冷暖,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用沉默来作为惟一微笑的表情,而那温软的茶水也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

有一梦中场景让吃茶人如痴如醉,不胜神往:

帘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炉火,一位温婉贤淑的女子闲闲地立在身旁,一捧香茗,一卷诗书。虽无红袖添香的意味,却也有红颜续茶的意境,一介书生,如此不亦乐乎哉!

喝茶惯了也就行随心性了,开始也许还有些附庸风雅,但是慢慢由“喝”到“品”,逐渐喝得出茶的苦涩,“嗅”得出茶的清香,终至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

那么今夜,满月凌空之时,泡一壶好茶慰藉自己吧。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沉淀下的是深思!》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历代贡茶(下)


元朝贡焙,保留着部分宋朝的遗址,其中包括御茶园和官焙。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创建茶场,称御茶园,专制贡茶。据董志《武夷山志》(道光丙午年重刊)载: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过武夷,制石乳数斤入献。十九年(公元1282年),乃令县官莅之,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与之子久住,为郡武路总管,就近至武夷督造贡茶,明年创焙局,称为御茶园。设场官二员,领其事。后岁额浸广,增户至二百五十,茶三百六十斤。制龙团五千饼。泰定五年(公元1328年),崇安令张瑞本,于园之左右各建一场,扁曰茶场。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暗都刺于通仙井畔,筑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曰喊山台,其上为喊泉亭,因称井为呼来泉。喊山者,每当仲春蛰日,县官诣茶场致祭,隶卒鸣金击鼓,同声喊曰:茶芽发,而井水渐满,造茶毕,水遂浑涸。迨至正末年(公元1368年),贡额凡九百九十斤。

明代初期,贡焙仍因元制,到了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朱元璋有感于茶农的不堪重负和团饼贡茶的制作、品饮的繁琐,因此,下了一道诏书,诏曰:洪武二十四年九月,诏建宁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以进,有司勿与。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上闻有司遣人督迫纳贿,故有是命。

《武夷山志》载:至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诏天下产茶之地,岁有定额,以建宁为上,听茶户采进,勿预有司。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不得碾揉为大小龙团,然而祀典贡额,犹为故也。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建宁太守钺嶫,因本山茶枯,令岁编茶夫银二百两赍府,造办解京,御茶改贡延平。自此罢茶场,而崇民得以少息,园寻废。

此后,明代贡茶正式革除团饼,采用散茶。但是,明代贡茶征收中,各地官吏层层加码,数量大大超过预额,给茶农造成极大的负担。根据《明史食货志》载,明太祖时(1368-1398年),建宁贡茶一千六百余斤,到隆庆(1567-1572)初,增到二千三百斤。

对明代贡茶的弊端,明孝宗弘治(1488[1505年)间,有个叫曹琥的进士,大胆向朝廷奏了一本,其名叫《请革芽茶疏》。文中对当时的贡茶引起的恶果,作了深刻揭露。疏文中说:

臣查得本府额贡芽茶,岁不过二十斤,迩年以来,额贡之外,有宁王府之贡,有镇守太监之贡。是二贡者,有芽茶之征,有细茶之征。始于方春,迄于首夏,官校临门,急如星火,农夫蚕妇,各失其业,夺走山谷,以应诛求者,相对而泣,因怨而怒,殆有不可胜言者。如镇守之贡,岁办千有余斤,不知实贡朝廷者几何。臣不容不为陛下悉数之。方春之时,正值耕蚕,而男妇废业,无以卒岁,此其为害一也。二麦未登,民艰于食,旦旦而促之,民不聊生,此其为害二也。及归之官,又拣择去取,十不中一,遂使射利之家,先期采集,坐索高价,此其为害三也。亦或采取过时,括市殆尽,取无所应,计无所出,则又科剑财物,买求官校,百计营求,此其为害四也。官校乘机私买货卖,遂使朝夕盐米之小民,相戒而不敢入市,此其为害五也。凡此五不韪者,皆切民之深患,致祸之本源,今若不言,后当有悔,。

又据《枣林杂俎》载有当时贡茶的详细名目,节录如下:

茶,国家岁贡宜兴县芽茶百斤六安州芽茶三百斤广德州芽茶七十五斤建平县芽茶二十五斤浙江长兴县芽茶三十五斤嵊县芽茶十八斤会稽县芽茶三十斤永嘉县芽茶十斤乐清县茶十斤富阳县茶二十斤慈溪县茶二百六十斤丽水县芽茶二十斤金华县茶二十二斤临海县芽茶十五斤建德县芽茶五斤淳安县芽茶五斤遂安寿昌二县各茶五斤桐庐县茶五斤分水县茶一斤江西南昌府芽茶七十五斤南康府芽茶二十五斤赣州府芽茶十一斤袁州府茶十八斤临江府茶四十七斤九江府茶一百二十斤瑞州府茶三十斤建昌府茶二十三斤抚州府茶二十四斤吉安府茶十八斤广信府茶二十二斤饶州府茶二十七斤南安府南康县茶十斤湖广武昌府芽茶六十斤岳州府湘阴县茶六十斤宝庆府邵阳县茶二十斤武冈州茶二十四斤新化县茶十八斤长沙府安化县芽茶二十二斤宁乡县茶二十斤益阳县茶二十斤福建省建安县芽茶一千三百六十斤崇安县茶九百四十一斤计天下贡茶四千二十二斤。

到了清代,贡茶产地已不局限于以某一地区为重心,凡佳皆进。有些地方名茶,因一次进贡而享尽殊荣,如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南巡江苏太湖时,巡抚宋荦购到朱正元独制的品质最好的吓杀人香茶进贡,康熙饮后,认为茶极好,但名字欠雅,因而赐名为碧螺春。自此,碧螺春名震四方,作为贡品,年年进朝。再如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六年南巡徽州时,当地老竹庙大方和尚进献了一种自己创造的茶,乾隆一高兴,便赐名为大方,后来,老竹大方即为安徽必贡之茶。

最典型的是杭州西湖龙井茶。相传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乾隆在杭州微服私访,在龙井狮峰品尝了胡公庙前茶树上所采制的龙井茶,感到香、味特佳,遂将庙前18棵茶树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声誉鹊起,每年贡数剧增,对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元、明、清贡茶,与唐宋时期相比,具有征贡区域宽,新产品多,随机性强的特点,同时,贡茶的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贡茶已不单纯是作为皇室饮品的特供物品,而已具有一种很强的政府向地方征收的实物税的性质了。

茶史纵横(下)


元代

走向繁复、琐碎、奢侈的宋代茶艺,到了元代,又回归真朴,追求简约,重返自然。与宋代茶书兴盛的状况相反,元代茶业着作却迅速地滑到了谷底。经过千曲百折,明代茶集的编撰再度呈现辉煌,五十多部茶书相继问世,真是另有奇葩逞风流,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茶书撰写巅峰时期。

元移宋鼎,中原传统的文化精神受到严重打击,茶文化也面临逆境。

与宋代茶艺崇尚奢华、繁琐的形式相反,北方少数民族虽嗜茶如命,但主要出於生活的需要,对品茶煮茗没多大的兴趣,对繁琐的茶艺更不耐烦。原有的文化人希冀以茗事表现风流倜傥,也因故国残破把这种心境一扫而光,转而由茶表现清节,磨砺意志。

选茗艺茶,是品茶的第一要素。明代的名茶品目繁多,最为人们称道的六品,即:虎丘茶、天池茶、罗、茶、六安茶、龙井茶、天目茶,其中又最崇尚罗、茶。罗、茶产地在今浙江省长兴县境,介於山中谓之、,罗氏隐焉故名罗(许次纾《茶疏》);罗、去宜兴而南逾八九十里,浙宜分界,只一山冈,冈南即长兴山,两峰相阻,介就夷旷者,人呼、云。

刻意追求茶原有的特质香气和滋味,是明人的特色之一。对於前人的制作和饮法使茶香失去天然、纯真,他们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即茶之一节,唐宋间研膏、蜡面、京铤、龙团,或至把握纤微,直钱数十万,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杂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於炒焙,不损本真。故桑、《茶经》第可想其风致,奉为开山,其舂、碾、罗、则诸法,殊不足仿。批评到茶圣陆羽的头上,话已经说得够尖锐了。那麽,如何才能精於炒焙,不损本真呢?这就是明人在蒸青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更臻完美的炒青法。

花茶的发明虽在宋代,但到明代时,花茶已从文人隐士别出心裁的雅玩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普通人品茶的又一新天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放花的比例是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因为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木樨采摘的花先去掉枝蒂和沾在花上的灰尘与虫子,用瓷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间至满,用竹叶或纸扎牢,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流行的还有橙茶,将橙皮切作细丝,一斤以好茶五斤熔干,入橙丝间和。用密麻布衬垫火箱,置茶於上烘热,净棉被罨之。三两时随用建连纸袋封裹,仍以被罨焙干收用。另有一种莲花茶,於日未出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絷,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烘干。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

水质评鉴,是品茶的又一要素,也是明代茶书论述的又一重点。前人一贯对水的鉴别十分重视,明代也有专着,如田艺蘅撰的《煮泉小品》(1554年),全书5000余字,分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绪谈十类,议论夹杂考据,洋洋地阐述了各类水的具体状况,虽然不乏可议之处,但仍不失为一本系统的烹茶用水着作。

在宋、元时代之后,中国人所饮用的茶,固形茶是最通行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以后,认为固形茶是奢侈浪费,已经失去茶的真味,同时要人民节省劳力,於是废止末茶(使固形茶成为粉末的)而鼓励人民喝一种连茶叶的煎茶。这一种从固形茶到煎茶的大变化,使得中国茶书的根底发生动摇,但随着煎茶的普及,关於茶的知识的需求也格外提高。

从明代开始,有茶政之设,正式管理以茶易马的互市,这种机构称为茶司马,为官家正式设立管理茶政的大组织,可见茶在当时已占明朝军事与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

清代

清代伊始,就废弃一切禁令,允许自由种植茶叶,或设捐统收,或遇卡抽厘,以讫於民国的茶政。从此可看出:茶是人民不可缺少的主要饮料,所以才视之为: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

进入封建末世的清代,虽然有过康乾盛世,但终究无可挽回地走上了政治经济的式微之路。在这种新的格局下,中国茶文化虽然不免受到影响,而饮茶却更为平民化、更为普及,只是清代二百六十多年间,茶的着作只有十多种,其中有的还下落不明,与明代的盛大状况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清代的痴茶、爱茶、醉茶之士,并非完全在传统中作茧自缚,他们也有鲜活的思想和勃发的创造。只是他们的真知灼见,大多融会到诗歌、小说、笔记小品和其他着述之中。

丰富地载录清代茶事的书,当首推《清稗类钞》。这部书由清末民初人徐珂采录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叁考报章记载而辑成,大都是反映清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的。该书中关於清代的茶事记载比比皆是,如京师饮水、吴我鸥喜雪水茶、烹茶须先验水、以花点茶、祝斗岩咏煮茶、杨道士善煮茶、以松柴活火煎茶、邱子明嗜工夫茶、叶仰之嗜茶酒、顾石公好茗饮、李客山与客啜茗、明泉饮普洱茶、宋燕生饮猴茶、茶癖、静叁品茶、某富翁嗜工夫茶、茶肆品茶、茗饮时食肴等等,成为清代茶道与清人茶癖的全景观照。

《清稗类钞》还多方面记载了不同阶层的品饮活动。茶肆饮啜,有盛以壶者,有盛以碗者。有坐而饮者,有卧而啜者。进入茶肆者,终日勤苦,偶於暇日一至茶肆,与二三知己瀹苟深谈者有之,日夕流连,乐而忘返,不以废时失业为可惜者亦有之。清代京师茶馆,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往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平日,茶馆中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圉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忤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

文化视野下的伊朗茶俗


想了解《文化视野下的伊朗茶俗》知识吗,丰富的《文化视野下的伊朗茶俗》内容等你来看!

中国茶叶传到伊朗的时间距今约1000年,但伊朗开始种茶的历史不长,在19世纪末叶才有了茶树的栽种。到20世纪50年代,伊朗里海南岸才陆续出现茶园,多为家庭经营的分散茶园。虽然发展过程颇多曲折,但是伊朗茶叶市场总的趋势是一直向前发展的。

伊朗的茶叶产量和进口量同步增加,近年来,伊朗每年的茶叶消费已上升至10万吨左右。大宗茶叶由国内生产,其余部分则从印度、中国、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进口。

促进伊朗人喝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教原因。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伊斯兰教是禁酒的,《古兰经》和“圣训”都认为酒“使人失去礼智,彼此怨恨,是罪恶之源”。哈里发欧麦尔当政期间(公元634年至644年)曾三令五申下令禁止饮酒、酿酒,甚至下令砍掉所有的葡萄树,连带葡萄图案的装饰也要抹掉。时至今日,虽然世界上有些伊斯兰教徒已开禁,但在伊朗酗酒、酿酒或走私酒,一经发现,轻者坐牢,重者死刑。而茶不像酒那样会使人迷失本性,所以伊朗人只要有空就会喝茶。伊朗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伊朗饮茶的特点和长盛不衰。许多伊朗人每天非茶不欢,而每天喝茶的次数也多得惊人,一天十五六杯茶是最起码的。

伊朗人尤其喜爱红茶,而他们品茗的方法十分独特,体现了伊朗特有的品茗习俗。它既不属于清饮,也不是西亚、欧洲那种与其他食品相结合的调饮文化系统,而是别致的“含糖吸茗”。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品茶方式。新沏出的红茶略苦微涩,西方人一般加牛奶,而伊朗人从不加奶,只加方糖,而且用法特别。红艳的红茶端来后不是细细品味,更不是牛饮,而是拿块特制的方糖直接放在口中,含着吸茶。糖块融化的快慢决定茶水的甜度,用这种饮茶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节茶水的甜、涩、香等各种口味。而且,伊朗人还要求,但凡是送到客人面前的茶必须是琥珀色的纯茶水,杯子里不能含有茶叶渣滓。

伊朗人品茗对茶的器具也有相当的要求,香茗配好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伊朗人的茶杯是玲珑剔透的玻璃杯,并且玻璃杯也是红色的,这样杯色与汤色相映成趣,艳丽别致。伊朗人在饮茶时候,通常配置一把长颈水烟壶,可以一个人独用也可以几个人共用。水烟是一种比卷烟、早烟相对环保型的烟,许多有害气体经过水会被过滤掉,口感也会好些。边品茶边抽水烟,再欣赏着大自然的风景,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雅趣。

喝茶不仅健康,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伊朗喜欢以茶代酒款待来客,因为他们认为茶是一种美好的物品,是精神的象征,是崇尚文明的表现,更是一种美德。茶宴、茶会、茶艺、茶话等都属于客来敬茶的范畴,主人通过茶作为媒介可以为客人洗尘、致敬、叙旧、同乐、祝福。伊朗人常在工余闲暇,或往茶室一坐,或在沙发上一躺,沏上一壶好茶,悠然自得地细吸慢斟。此时饮者会感觉香郁味醇,醒脑提神,忘却了一天的烦恼。

伊朗的茶室风格各异,其中最有情调的茶馆是室外茶室,里面种着树木、花草,有的还设有中央喷泉。这种茶馆叫花园宾馆,夏天时生意很红火,人们可以在里面边喝茶边乘凉。泡茶的在室内,喝茶在室外。在伊朗的室外茶室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美,能够在品茗的同时与山水林木相依相偎,人、自然和饮茶环境融为一体,这恰恰体现了伊朗人饮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境。红色玲珑剔透的玻璃杯盛着红艳的茶水,旁边放着一把茶壶,一支长颈水烟壶,代表饮茶形式、器物的和谐统一。其实这也正是中国古代茶文化追求的品茗意境,即人与自然的相契和谐,中国明代的大部分茶画都是反映山水林木和宇宙间广阔天地的作品。繁忙之余,步入茶馆,沏上一杯红茶,看壁上字画,观杯中汤色,亦浓亦淡,如酽如醉;赏手中茶具之别致,或古朴大方,或精巧玲珑,香雾缭缭,云气袅袅;细吸慢饮,悠悠回味,只觉齿颊留香,清香扑鼻。

伊朗甚至还有很多茶室是由一些浴室改装来的,每个大堂中间是一方清泉,周围分出若干区域,每个小区自成体系,就是相互独立的小包间。这些建筑风格一般都沿袭古式,看不尽的雕梁画栋,在这些地方品茶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古色古香的伊斯兰风情。伊朗是个具有四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政府很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所以在当地可以看到很多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茶馆。这些茶馆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其饮茶器具、内外装饰、服务员服装等都还原历史,坐在其中品茶就好像回到了波斯古文明时代。

本文《文化视野下的伊朗茶俗》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铁观音制茶的历史(下)


(五)从绿铁观音发展至其它铁观音类。在制铁观音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铁观音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铁观音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铁观音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铁观音类,即绿铁观音、黄铁观音、黑铁观音、白铁观音、红铁观音、青铁观音。

(1)黄铁观音的产生。绿铁观音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铁观音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铁观音。因此,黄铁观音的产生可能是从绿铁观音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铁观音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铁观音的出现。绿铁观音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铁观音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铁观音的过程。黑铁观音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铁观音的生产(1524年):商铁观音低仍,悉征黑铁观音,产地有限。

(3)白铁观音的由来和演变。唐、宋时所谓的白铁观音,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铁观音树采摘而成的铁观音,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铁观音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铁观音。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铁观音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现代白铁观音是从宋代绿铁观音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铁观音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铁观音的产生和发展。红铁观音起源于十六世纪。在铁观音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铁观音。最早的红铁观音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铁观音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铁观音,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铁观音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铁观音。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铁观音叶切碎加工的红碎铁观音,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铁观音。

(5)青铁观音的起源。青铁观音介于绿铁观音、红铁观音之间,先绿铁观音制法,再红铁观音制法,从而悟出了青铁观音制法。青铁观音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铁观音说》:武夷铁观音...铁观音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铁观音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六)从素铁观音到花香铁观音。铁观音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铁观音录》提到加香料铁观音铁观音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铁观音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铁观音。

到了明代,窨花制铁观音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铁观音的花品种繁多,据《铁观音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铁观音,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由于制铁观音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铁观音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除了少数名贵铁观音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铁观音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茶马古道的角色衣冠(下)


应该说,就是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围绕茶马古道展开的云南,乃至西南的传统文化整合运动,都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整合运动的一个成功范例。和内地的某些地方产生的几个曹操墓、几个赵云故里、几个李白故里、甚至几个西门庆故里的捕风捉影,急功近利,最终沦为笑柄的文化整合经营运动不同,茶马古道的整合和经营,不仅有着实物和史料的坚实支撑,也获得了传播大众的广泛心理认可,同时也对云南普洱茶产业和文化产业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用句俗套的话来说,就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过,我们还是应该警惕某些这场文化整合运动中的狭隘观念和霸道论述。

比如,把茶马古道当作只有茶和马的古道,或者用茶马古道的概念拒绝任何云南古道的概念,类似的观念和论述,这不仅容易覆盖和远离茶马古道的真相,也容易把茶马古道搞成一个封闭性的概念。

我们的态度是,茶马古道应该是云南古道的标志性代称,从狭义来说,茶马古道专指云南古代(主要是明、清两代)以骡马运输茶叶的古道,如云南滇西南至滇西,滇西至川藏的古道以及普洱贡茶入京的古道。从广义上说,茶马古道,泛指云南的一切古道,但这些古道的命名,有着更加开放和细致的空间,如“南方丝绸古道”、“盐马古道”、“盐茶古道”、“铜银古道”以及“博南古道”、“朱提古道”、“蛮耗古道”等各种命名方式。总之,茶马古道应该是开放性的概念,有其狭义和广义的内涵和外延,是云南和西南古道系统的总体代称,应该融摄而不是拒绝多种云南乃至西南古道的多种命名方式。只有这样,茶马古道的言说方式,才能接近而不是远离茶马古道的真相。

而什么是茶马古道最大的真相?

在会泽县城江西会馆空空荡荡的古戏台门楼下,曾经属于“滇铜名都”的万丈繁华早已烟消云散,耳际只有一阵阵过往时空中的寂静喧嚣,眼前只留下高高悬挂的一幅楹联:

天地无私贵贱皆为角色(上联),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冠(下联)

这幅楹联不是古人留下的,而是2002年会泽县政府面向全国开展会馆寺庙楹联征集活动中得到的。

但这真是一幅好联!不仅道尽了一个戏台上不断上演的无数人间繁华沧桑,用它来说云南古道上曾经上演过无数传奇大戏也颇为贴切。

无论是过往和现代的无数事例,都证明着这样一条真理:封闭性的事物是没有生命力的。天地无私,贵贱皆为角色;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冠。茶马古道的概念也是一样,过去,它是开放的,今天,它也应该是开放的。天地无私,茶马古道也不应该有私,这样,才能合天道,同时,也才能合人道。这是我们今天追寻茶马古道真相的最大意义,不是为了颠覆什么,而是为了接近和展示茶马古道的角色衣冠下那有可能被遮蔽的丰厚存在,为了在更加宽广的视野和角度里丰富茶马古道的深厚内涵,为了倾听这条古道上隐约传来的,来自天地无私的大地母亲的那一声声亲切呼唤:“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慢下来,慢下来,吃碗热茶!”

中国的饮茶方式(下)


茶之一德是可联络感情,表达敬意,久而久之,这一品质演化为煎茶待客的习俗。

据传,宋神宗初年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光临某寺,老和尚不认识,冷淡地说声坐,吩咐小和尚一句茶;寒暄几句,见来人气度不凡,热情起来,招待升格,改口说声请坐,吩咐小和尚敬茶;苏东坡道明身份,老和尚热情加倍,招待再升格,忙说请上坐,吩咐小和尚敬香茶。临别时老和尚索取墨宝,苏东坡借汤下面挥联讥之,联曰: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苏东坡将老和尚大大奚落一番,并留下这千古名联。说句公道话,老和尚于礼节上并无大错。佛门实乃清静之地,你来我往,对所有人一概待为上宾,敬奉香茶,大概谁也无此耐心,寺里也不会有那么多香茶。只是老和尚倒楣,撞在苏东坡手里,落下千古笑柄。

这副楹联也说明,在中国,待客以茶为上,若不想一视同仁,可在茶品上别亲疏贵贱。陌路之人,讨得一杯粗茶水,也算对方尽了地主之谊。

若约佳宾聚饮,茶宴是最好形式。

茶宴起于何时?有人认为,当上推至三国,吴主孙皓宴请满朝文武,对大臣韦曜开后门:密赐茶荈以当酒,以免迫于形势醉个半死。但这只是大型酒宴的小插曲,不算茶宴。

应当说,茶宴源于魏晋南北朝,兴于唐宋,《晋中兴书》载: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馐必具。乃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陆纳的侄儿俶因将茶宴擅自改为酒宴而挨了40大板,这说明陆纳以茶果待客已非一日,称之为素业必已坚持多年。《晋书》也有类似记载: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尊柈茶果而已。桓温是古代名臣,宴饮只备七盘茶果。陆羽主张茶道精行俭德,与桓温设茶宴的宗旨是一致的。

茶宴的正式记载见于中唐,《茶事拾遗》曾记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字仲义,吴兴人,天宝十年(751)进士,曾与赵莒一块办茶宴,地点选在竹林,但不象竹林七贤那般狂饮,而是以茶代酒,所以能聚首畅谈,洗净尘心,在蝉鸣声中谈到夕阳西下。为记此盛事,写下一首《与赵莒茶宴》诗。

中唐时,湖州的紫笋和常州的阳羡茶同列为贡品,特别是顾渚的紫笋被陆羽评为仅次于蒙顶的天下第二名茶。每年早春采茶季节,湖、常二州太守在顾渚相聚,联合举办茶宴,邀集名流专家品茗,对新茶作出鉴定。有一年,白居易被邀请,因病未能躬逢盛会,最后写诗感叹其事,诗的题目是《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道是: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薄黄酒对病眠人。这次茶宴不仅为互通友好,还有经济合作性质。两州太守既都来自名茶之乡,为确保名茶声誉,提高贡茶品质,让龙心大悦,自有必要在一块切磋切磋。茶原产滇黔,名茶却多在江南,这与江南茶农及地方官的努力创名牌有关。茶宴虽为谋求友谊与合作而办,但并不枯燥乏味,可茶话--边品茗边闲聊,可歌舞助茶兴。如此盛况,难怪白居易以病卧北窗自叹。

还应提及的是中唐诗人吕温,山东泰安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与柳宗元、刘禹锡是好友。他写过一篇《三月三日茶宴序》,文曰: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爱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文人宴会上以茶代酒,标志着生活习俗的大改变。不用说,茶宴是中国文人的创造,创造者包括入仕的士和未入仕的士。这次茶宴选择的时间好,三月三日,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环境好,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红蕊拂衣,人已回归大自然。客亦佳,什么南阳邹子、高阳许侯,皆是鸿儒而非白丁。茶煎的好,茶具好,茶也喝出了神韵,不令人醉,微觉清思,正好言诗。这篇序比陆羽的《茶经》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中国茶道。

众人聚饮最好的佐茶法是闲谈,写《茶疏》的明人许次忬说:宾朋杂沓,止堪交错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酌水点汤。只有品茗才配清言雄辩。若是饮酒,那只能说酒话,酒乱神思,必然会走火入魔,失去理智,不合逻辑,乱说乱道。而茶益神思,边饮边谈颇相宜,严肃可也,轻松可也。在中国有茶余饭后一说,即指说些无关宏旨的轶闻趣事让人轻松轻松。英国饮午后茶就喜欢闲聊,所以小说家费尔丁说:爱情与流言是调茶最好的糖。朋友相交,有事相商,或想一块聊聊,便以到我家喝茶相邀。

茶宴重在宴请,茶话重在清谈,茶会则是一种社交性集会。

诗人钱起《过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诗曰: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岸帻看云卷,含毫任景料。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诗人尝到了茶会的甜头,一边品茗,一边畅谈文学。茶好景亦好,景助茶兴。从此往后,文人雅集以茶代酒,不复醉流霞。

宋代亦有茶会。朱彧(y)《萍洲可谈》卷一云:太学生每路有茶会,轮日于讲堂集茶,无不毕至者,因以询问乡里消息。此类茶会具同乡会性质,以茶结同乡之缘,叙同乡之谊,互通家乡消息。宋人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社会)一节中说:更有城东城北善友道者,建茶汤会,遇诸山寺院建会设斋,又神圣诞日,取缘设茶汤供众。寺院作斋会,富户以茶汤助缘,名叫茶汤会,实则相当今之基金会,寺院以助茶汤为由募集资金,以供宗教活动的日常用度。要几个茶汤钱比地方青皮恶少无端勒索讨几个酒钱不知文明多少倍,因之茶有十德,茶的形象美好,所以宋代给官吏的兼职工资叫茶汤钱,给侍者的小费也叫茶汤钱。

此后,中国茶会走出国门,并被西化。本书第二章里曾列举古巴茶会,再看看英人茶会的实际情形。张德彝《使英杂记》载:茶会、跳舞会之盛,每年由三月至六月中旬止。此俗由来最古,欧罗巴、亚美里加二洲各国率皆为之。凡人家店肆,平时大厅敞房以备盛会,若以为公事之不可无也。西人性好奢华,凡富贵喜交结者,皆乐为之。一人子女,待其长成,虽无力,亦必勉强支应,设会结交,以便子女得友相与往来。则男可访女,女可觅男,嫁聚咸赖于此。因男女细心访察,各得所愿,则意洽情投,鲜有作秋扇之歌者。每会所费,少者百余镑,多者至六、七百镑,合银二千四、五百两。此俗最古也不会早于16世纪。1607年荷兰船队从爪哇来澳门运去绿茶,此时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10年转运欧洲,1650年饮茶风气传到英国咖啡馆。1657年英国一家咖啡馆进口绿茶售价为每镑6-10英镑。当时在英国办茶会不会比酒会省钱。茶会在中国是文人雅事,以清谈和吟诗为主要内容,英国人接过去则变成了跳舞和婚姻,这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过在中国,茶与婚姻一直有联系,至今还有把婚姻聘礼称为茶礼或下茶。茶会虽已英国化,但茶道基本宗旨并没变化,以茶结友本是茶之一德。

茶会最壮观的大概还是清末西藏喀温巴穆大喇嘛庙的僧人茶会,4000人出席,喝了8000杯。

由茶会、茶话演变而成茶话会,其释义是:用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交性聚会。就是饮茶清谈。茶话会以其简朴无华而风行全国。佳节来临,中共中央领导人备清茶一杯,请各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共祝良辰,互表心愿,促成党内外大团结的新局面,共创四化大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将中国茶道引入政治生活,倡廉反腐,带了个好头。于是茶话会取代了酒会,用于方方面面:共商国是,招待外宾,庆贺佳节,学术讨论,开业庆典,签约奠基,表彰先进,送旧迎新诸如此类,纯洁了社会风气,节约了巨额开支。此风传入国外,受到广泛的欢迎,被誉为茶杯和茶壶精神。这足以说明,纵使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宇宙时代,中国茶道仍是人类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8274.html

上一篇:茶叶 一直任性着!

下一篇:中国各民族饮茶习俗大观(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