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武夷岩茶 秀骨天成

2022-01-13

武夷山方圆几十公里,山里山外,山上山下,山谷间,山脊上,到处都长着茶树。

茶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后来的‘茶’字)也。”昔时,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一种关于茶的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茶为国饮,兴于唐盛于宋。八朝古都开封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宋代京城开封,茶坊遍布。2014年5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会一致通过了开封市的承办申请,确定第14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将于2016年在开封举办。这是国际茶文化盛会首次循迹历史,移师中原。举办盛会,新闻先行。5月29日,继2013年“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从开封到封开·万里寻踪客家路”、2014年“万里寻踪客家路·汴梁晚报记者台湾行”大型采访活动之后,开封日报报业集团汴梁晚报再出经典之作,推出了2015年“宋韵中国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大型采访活动。

当日起,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分别取道西南,试茶东南,长缨西向,直指西部边陲,启动横贯中国的恢弘问茶之旅——“宋韵中国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大型采访活动。报道组途经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福建、广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等近20个省、自治区。雄关漫道,长河万里,让我们一起用心循迹寻访,踏遍山水,清心、叩茶、智山、乐水,问道中国,和以天下。

万里山水,一蓑烟雨。问茶问心,一往情深。

问茶西南、中南之后,9月10日,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剑指东南,启动东南问茶之旅。

锦绣东南,名茶荟萃。中国十大名茶,东南占其大半。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无论从哪一处开笔,都可写出灿烂华章。最终,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武夷山,投向了武夷岩茶。

在中国传统名茶中,武夷岩茶以独特的岩韵(岩骨花香)冠绝一时。武夷岩茶,秀骨天成,神韵奇特,以香喜人,以味悦人,以韵怡人。

岩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

武夷岩茶的形态特征: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内质活、甘、清、香,有明显的岩骨花香。武夷岩茶名岩产区为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这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诗,诗中盛赞的奇茗正是福建武夷岩茶。“岩岩有茶,非岩不茶”,故称“武夷岩茶”。

武夷山,以石为神髓,以水为灵韵。武夷岩茶,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地钟气和,天独垂青,育成香肌,产为灵芽。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与武夷岩茶双绝人寰,著称于世。9月11日,“宋韵中国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特别报道组一行循香而至,在武夷山万里茶路文化茶业研究中心主任、茶商景隆号邹氏29代传承人邹全荣以及闽北日报编委叶国宝、综合办主任汪海清、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徐陆锋的带领下,走进武夷山品味武夷岩茶的韵味。

武夷岩茶独具一格的“岩骨花香”之岩韵,令人神往。邹全荣告诉记者,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朝元和年间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美称为“晚甘侯”。“晚甘”含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侯”乃尊称。而“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县尚未建置,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所以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邹全荣说。从此,“晚甘侯”便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

自古以来,武夷岩茶就作为佳品深受朝野喜欢,唐宋以来将其作为贡品,元朝皇家宫廷把它列为御茶,并在武夷九曲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园,设“焙局”,盛极一时。古代许多方士游臣、文人墨客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件赏心悦事。民间对武夷岩茶也视若珍宝,至今在武夷山茶区还留有许多名茶、名丛的摩崖石刻。历史上著名的“五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半天腰、水金龟)更是蜚声四海。明万历年间,荷兰人运输武夷岩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不久,美国人也到福州、厦门采购武夷岩茶。此后,武夷岩茶在美国等国际市场上销售。

从武夷山北门向深处走去,一路上随时有“石缝中”的茶树映入眼帘。武夷岩茶独有的“活、甘、清、香”的岩韵,饮后齿颊留香,味醇而益清,令人心旷神怡。武夷岩茶,每年只采春茶。一到谷雨前后,武夷山的茶农就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来决定不同品种的采摘时间。武夷山茶农采茶非常讲究,清晨不采,有露水不采,阴雨天气不采,正当午时也不采,傍晚的茶青由于采摘回来之后没有日光的自然倒青也不采,这样就能保证岩茶特有的品质。邹全荣说,武夷茶一般讲究采摘中开面。所谓的中开面,就是顶上的芽叶张开,相当于第二张叶子的1/2,小于1/2叫小开面,一样大叫大开面,采中开面的茶,内质最好。

除此之外,还在于茶树生长的土壤。茶圣陆羽的《茶经》上曾有这样的记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从近处去看茶树下面的土壤,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烂石”,才会明白为什么武夷岩茶有岩韵的说法。多少年的风吹雨淋,红褐色的岩壁上不断剥落下来碎石,这些碎石又逐渐化为粗糙的土壤,正是这种独特的土壤才养成了武夷岩茶的独特韵味。

大自然的恩赐造就了风光绮丽的武夷山水,也给武夷岩茶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武夷山属于丹霞地貌,不仅土层深厚,而且多为风化岩残土,这正符合上者生烂石的条件。这里海拔大都在几百米以上,山中云雾缭绕,如果说立地条件是岩茶生长的自然基础,那么特殊的小气候则是上好岩茶的催化剂。或许只有这样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才能养育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的盛名,不仅源于自然条件,还在于精湛细致的焙制技术。岩茶的做法兼备了红茶与绿茶的制作精华,包括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敛、炭焙等十几道工序,而且每道工序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因此,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邹全荣介绍,武夷岩茶的制作可追溯到汉代,经历代的发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现了岩茶制作的完善技艺,首开乌龙茶制作的先河。作为一种手工技艺,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法源于明末,成于清初。武夷岩茶的非物质文化内涵,重点在于其手工技艺的不可复制性,其中对茶质起关键作用的“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走水返阳”“两晒两晾”“低温久烘”等技艺,依赖于武夷岩茶生长环境与原料的地域性,在武夷山区域外无法应用。

邹全荣告诉记者,武夷岩茶有正岩、半岩和洲茶的区别,所谓正岩是产自武夷山中心区域“三坑两涧”的茶,倒水坑、牛栏坑和惠苑坑,流香涧和悟源涧。在这些地方及附近地域的茶园土壤都是“烂石”,所以这样的“烂石”养出来的茶叫“正岩”。而“半岩”是指整个武夷山区域内同样土质里生长的茶,它有部分的“烂石”,但没有武夷山中心区域那么纯粹。洲茶是指正岩茶区溪河边上沙洲上的茶园产的茶。武夷山还有“九十九岩”的说法,这九十九岩地方土壤通透性能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制出的茶岩韵明显。而现在经过国家颁布统一标准,把武夷山风景保护区生产的岩茶都称作正岩茶,这个区域包括天心岩、马头岩、大坑口、慧苑、观音岩等。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寻不完的武夷名丛,走不完的三坑两涧。

寻踪故事:

正山小种红茶风靡英伦

17世纪,武夷茶开始外销。武夷茶逐渐发展成为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英国最早的茶叶文献中的“Bohea”意即为“武夷”之音译。当时在伦敦市场上,武夷茶的价格比浙江的珠茶还要高,为中国茶之首。

说起武夷山的茶叶就不能不提正山小种红茶。就像正岩一样,“正山”是针对“外山”而言的,正山小种红茶产自武夷山桐木村一带,茶品远渡重洋到达欧洲,之后迅速风靡欧洲上流社会。正山小种红茶在欧洲的售价高昂,只有皇室富贾才消费得起,皇室、贵族都以冲泡红茶待客为时尚。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查理二世时,她的嫁妆清单上便列有几箱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由于她对武夷茶的痴迷和推崇,英国人还给了她一个“红茶皇后”的美名。据说,为了一劳永逸占有中国红茶,英国还曾实施了蓄谋已久的计划,派间谍辗转潜入武夷山,偷走了茶种和制作技艺,在英属殖民地的印度、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移植成功,为印度以后跃居世界红茶第一大产茶国埋下了伏笔。

记者手记:岩骨花香武夷岩茶

第一次接触武夷岩茶的人,会觉得它的外表黑黑粗粗,太过朴实。的确,武夷岩茶并不是以外表的精致取胜,而是胜在体质的丰厚。因为岩茶是半发酵茶,所以像红茶般温和,不会刺激人的肠胃,同时它又保留了绿茶的清香,香久益清、味久益纯。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岩骨花香的岩韵,这就是武夷岩茶最重要的品质特征。

岩骨花香为岩茶特有的岩韵和茶叶的芳香。所谓岩韵,并不是那种两三秒就能从舌尖滑走的鲜香,而是以醇厚沉着稳重取胜的味道,有人说是青草的芳香、有人说是岩石的厚重,还有人说那是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感觉。(记者王兰兰)

cy316.cOM编辑推荐

什么是武夷岩茶的“岩骨”?


所谓岩骨,就要求茶味要很重,茶气也要很重,回甘还要持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里面有骨头”。岩骨花香,说的是滋味和香气,岩骨就是滋味,花香就是香气。不过香气并非越浓越好,岩茶香气的好坏讲究香得自然。首先从香型来说,岩茶香气的香型要越优雅越好;其次从持久度来看,杯底香、挂杯香要持久;最后好的岩茶的水中香也要非常浓郁。

岩茶的口感可用“浓酽”两个字来形容,不少饮茶人茶会越喝越浓,这也正迎合了这部分人的喜好。岩茶就像男人,劲道足、回味迅速,而铁观音就如女人,优雅而柔美。而且,二者同属乌龙茶,岩茶和浓香型铁观音的口感还有几分相似,这也是为什么岩茶能被习惯喝铁观音的人所接受的原因之一。

岩茶之妙,还妙在变化。红茶虽然口感比较容易被接纳,但也相对单一,而岩茶只要在制作工艺或冲泡手法上有细微差异,就能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口感,这也是它的迷人之处,尤其是懂茶人更为喜爱。通常,三泡茶品饮后,优质武夷岩茶特有的“活、甘、清、香”、“岩骨花香”,也就可以领略了,这时再喝一口白开水,到满口生津、回味甘甜,无比舒畅。好的武夷岩茶七泡有余香,九泡仍不失茶之真味。

岩茶品质特征最重要的就是香气和滋味,尤其武夷岩茶更重滋味,讲究醇厚。看茶厚不厚,关键看三点,首先茶味重不重,茶味重一般称为厚,其次看回甘是否持久,回甘持久相对较好,第三看是否耐泡。如果以上三点均为是,则这茶厚。不过,茶厚茶气重和苦涩味要区分开,如果茶气重又会回甘,就是醇厚,又比如夏秋茶虽然茶味重,但涩味不散,这就是不厚。

武夷岩茶品质 岩骨花香话岩韵


武夷岩茶是乌龙茶中的上品,茶叶专家张天福说过:“凡茶香种种,有品种香、土壤香、气候香、加工香,武夷岩茶四香俱备。”武夷岩茶名丛、名种甚多,具有品种本身特有的香气,又得益于特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然后辅之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先进制作技术,自然具有不同凡响的品质。

听古人说“岩韵”

武夷岩茶味甘泽而气馥郁,去绿茶之苦,无红茶之涩,香久益清,味久益醇,茶汤金黄或橙黄,浓艳清澈,叶缘朱红,叶底软亮,绿叶红镶边。具有岩骨花香的“岩韵"是其最重要的品质特征。关于岩韵,清代梁章钜(1775—1849)在《归田琐记》中的一段记载可为其做注解:“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夜谈茶事。静参谓茶名有四等,茶品有四等。……至茶品之四等,一日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日清,香而不清,尤凡品也。再等而上,则日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日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乎!然亦必沦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这位静参羽士的确是参透了武夷岩茶的精髓,他归纳的“香”—“清”—“甘”—“活”这4个层次,由低到高,自外而内,道出了武夷岩茶品质的4个不同境界。而“活”的境界,不仅要靠舌头,更是要靠心灵的感悟才能达到。所以,梁章钜接下来这样写到:“此等语,余屡为人述之,则皆闻所未闻者,且恐陆鸿渐《茶经》未曾梦及此矣。”认为连茶圣陆羽都未必有如此高明的见解。现在我们对这4个层次的理解是:“香”指香幽而清无异味;“清”指滋味醇厚无苦涩;“甘”指舌本回甘;“活”指鲜爽润滑。

品武夷岩茶,何谓“岩韵”或“岩骨花香”?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品质特征的青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形态别致,叶端扭转,头似蜻蜓,色泽铁青带褐且油润.内质活、甘、清、香。

那么人们常说的“岩韵”或者“岩骨花香”,究竟是什么呢?

花香较好理解,是指干茶及开汤后,香气清正幽远,清香为下,幽香为上;粗香为下,细香为上,杯底香显花果、果香、乳香,气息浓郁,持久绵长。火工重者应该盈溢着沁人心脾的花果蜜香与蔗糖的温和芬芳,而不应该浓重火味、碳香、焦香、青草香遮盖过花香、果香。那种香气与味道即非茶香亦非茶味,应是劣等茶具有的特征。一款标准的正岩茶,香气应该蕴含在茶汤中,汤融水中。鼻腔嗅到的盖香、杯底香显得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在茶汤入口后,能否寻觅到的细细甜甜幽幽厚厚的香气。

岩骨首先是指岩茶生长在丹山谷壑、峰岩、涧坑之畔,土壤介于烂石与砾壤之间,为典型的风化岩土。清代崇安县令王梓在《茶说》中记载,“武夷山周围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质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

岩骨花香中,最难理解的是骨。苏东坡在《和钱安道惠寄建茶》诗云:“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乾隆皇帝品岩茶也留下诗句:“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用心品读古人诗词,何为岩骨?其义自见。东坡居士之“骨清肉腻和且正”,形象点出了骨为茶汤的稠厚细腻,香气如缕凝聚,绵绵不绝,香久益清,味久弥醇。

品武夷岩茶,何谓“岩韵”或“岩骨花香”?岩韵岩骨花香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品质特征的青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形态别致,叶端扭转,头似蜻蜓,色泽铁青带褐且油润,内质活、甘、清、香。

那么人们常说的“岩韵”或者“岩骨花香”,究竟是什么呢?

花香较好理解,是指干茶及开汤后,香气清正幽远,清香为下,幽香为上;粗香为下,细香为上,杯底香显花果、果香、乳香,气息浓郁,持久绵长。火工重者应该盈溢着沁人心脾的花果蜜香与蔗糖的温和芬芳,而不应该浓重火味、碳香、焦香、青草香遮盖过花香、果香。那种香气与味道即非茶香亦非茶味,应是劣等茶具有的特征。一款标准的正岩茶,香气应该蕴含在茶汤中,汤融水中。鼻腔嗅到的盖香、杯底香显得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在茶汤入口后,能否寻觅到的细细甜甜幽幽厚厚的香气。

岩骨首先是指岩茶生长在丹山谷壑、峰岩、涧坑之畔,土壤介于烂石与砾壤之间,为典型的风化岩土。清代崇安县令王梓在《茶说》中记载,“武夷山周围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质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

岩骨花香中,最难理解的是骨。苏东坡在《和钱安道惠寄建茶》诗云:“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乾隆皇帝品岩茶也留下诗句:“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用心品读古人诗词,何为岩骨?其义自见。东坡居士之“骨清肉腻和且正”,形象点出了骨为茶汤的稠厚细腻,香气如缕凝聚,绵绵不绝,香久益清,味久弥醇。

更多关于武夷岩茶的知识,请点击《武夷山四大名枞》《武夷岩茶的焙火》了解更多详情。

岩骨花香 武夷岩茶文化千古流传


有中国十大名茶之称的武夷岩茶,得天地之造化,化神鬼之奇功,具备了其独特拥有的岩骨花香,让不少爱茶的人士都痴迷期间,更是多次成为皇室贡茶。

武夷岩茶大红袍

经过漫漫的历史长河,武夷茶文化在山间留下了不少的文化遗址,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代更有独具特色的武夷茶艺、茶歌舞表演等,另有国际无我茶会与世界中人共同交流于茶的至高境界。

国际无我茶会乃世界各国中人相约于武夷山下,以茶会友,交流的国际盛会。

武夷岩茶大红袍

被誉为"茶中之王"的大红袍茶树,生长于九龙窠最后一窠之岩脚下。九龙窠是一个幽奇深邃的峡谷。九座嶙峋的岩峰,犹如九条将要腾空而起的游龙,蟠绕在它的两旁。峡谷里,巨石错落,细泉潺流,到处布满了丛丛簇簇的茶树,真是满谷春色,一派生机,不愧是"茶树的王国".

大红袍茶树之所以能获得"茶中之王"的美称,是因为它生长的环境得天独厚。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水自罅滴落。而随水流落又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因而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而且两旁岩壁直立,日照不长,气温变化不大。再加之平常茶农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时,一定要让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制的器具。以上种种原因,自然就使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卓着的药效。

经茶师评定,大红袍茶冲至九次,尚不脱原茶之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冲至七次,味就极淡。从而夺得了"茶中之王"的桂冠,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来武夷山的旅游者,无不以一睹大红袍茶树为快。

为祈求岩茶获得好收成,当地茶农每年都要在茶王大红袍处举行祭茶仪式。

采茶姑娘在采茶休息时间跳起了欢快的采茶舞。

遇林亭窑址地表堆积大量匣钵、罐、碗和色甘黑发亮、古朴美观的建盏,内有明晰艳丽的兔毫纹。为研究中国陶瓷史、茶文化史提供重要资料。

御茶园:是元、明(元大德六年至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302-1557年)两代官府督制贡茶的地方,在中国乌龙茶工艺变革中做出卓越贡献。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7939.html

上一篇:茶疗百科:泾渭茯茶常喝可养生

下一篇:恩施玉露茶——中国唯一幸存的蒸青绿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