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欧洲多国“茶”发音源自闽茶发音

2021-12-10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欧洲多国“茶”发音源自闽茶发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欧洲多国“茶”发音源自闽茶发音”相关知识!

茶事典故:茶的发音和福州有何联系?

据相关文献记载,茶字从唐朝开始被普遍采用,而福建也已有千余年种茶、饮茶的历史。宋代时期,贡茶苑设立于福建建瓯凤凰山一带。元代时期,御茶园设在福建武夷山一带。可见,福建茶对中国茶,甚至对世界茶的发展影响甚深。

茶字在中国各地发音各异,如福建的福州发音为ta、厦门发音为te、闽南一带发音为tay;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ai或zhou;云南傣族发音为la;贵州苗族发音为chuta而在国外,茶也有不同的发音,如在英国发音为tea,法国为the,德语为tee,意大利为te,荷兰为thee,斯里兰卡为they,土耳其为chay,波兰为chai,希腊为tsai从不同国家的茶字发音中可以看出,欧洲国家的茶的发音与福建的茶发音最为类似。

据了解,茶叶最先是由中国输出到世界各地的。在当时,中国的茶叶传播到西方有两条通道: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建东南沿海出发,到达欧洲等国。因此,这些国家的茶发音多是福建沿海地区,如福州、泉州等地的茶的转音,与福建沿海地区的茶发音相近。另外一条则是丝绸之路,经过俄罗斯,到达希腊、土耳其等国家。所以,这些国家的茶发音和汉语北方话里的茶(cha)发音类似。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里的咸源自一滴眼泪 茶里苦源自一生辛劳


在家乡,解渴的水都称之为茶。

泡上茶叶是茶,白开水也是茶,加点红糖叫糖茶,添点生姜叫姜茶,就连开水壶都称茶瓶。茶是农人在田间地头的上乘佳饮,渴了、累了都要来几口。

抢收小麦的日子,我们会在清晨出发时带上一个烫有“劳动竞赛一等奖”的搪瓷缸和一盆满满的茶水放在麦田中央,说好只有割到麦田中间时才可以喝。秋老虎发威时,那一盆凉白开很快被晒成温水,可丝毫不减大家抢收的激情。父母的激情源自丰收的喜悦,而我只是指望着能够早点喝上那盆中的茶。

遗憾的是我至今都不知那茶的滋味。年少的我身体单薄,从来没有坚持到麦田中央。总是第一个宣布投降,然后找个理由灰溜溜地回家。当我长大时,借助机械的力量,收麦只需一根烟的功夫。这个遗憾注定无法弥补了。

麦田中劳作中的农人没有心境去品味茶的滋味,喝茶的唯一目的就是解渴。印象中父亲喝茶是仰面朝天,看得见那茶入口后在喉结处拐个弯,顺着食道,咕咚咕咚就落到胃中,片刻水杯便见底。没有啧啧品味,没有叹一声好茶,更没有赋诗一首的冲动,而是继续挥舞手中的镰刀。

去年年前,我给父亲带去一套茶具和一盒铁观音。泡上一壶,父亲抱着那壶茶喝了好多天,早没有了茶色茶香,还依然不换。我问父亲为什么不换茶叶,回答很简单:喝来喝去还是觉得白开水最有味儿。想起《茶论赋》中有云:“逍遥子问:‘茶有味乎?’苍山牧云答曰:‘茶有三味,一味沧桑,原生而浓烈;二味饱满,丰盈而甘甜;三味天高云淡,恬静而意远。’”家乡的茶细品来亦有三味。

家乡的茶原生而浓烈,骨子里透着农人的倔强。家乡故名“十八里空”,方圆十八里空无一人。来到这里的多是洪武赶散的盐民后代,也有废灶兴垦的江海遗民。是他们将那片荒草地变成了万顷的好良田,也是他们将那片盐碱地变成了苏东的新水乡。

家乡的茶丰盈而甘甜,刻画着农人们的生命印迹。家乡的茶里有着淡淡的海味,是咸的,也是苦的。父亲所说的“有味”,也许就是说的这淡淡的咸苦。操劳一生的农人们早已离不开这咸和苦,因为每一杯茶里都藏着自己年少时的风情故事,早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家乡的茶恬静而意远。只有生活过的人方能从这苦咸中读出这诗般的意境。茶里的咸源自一滴眼泪,茶里苦源自一生辛劳。只有劳动后的农人才会品味到茶里的那份天高云淡。

清末动荡闽茶出口受挫


自1851年闽茶首度在世博会亮相后,闽茶便频频出现在世博会上,为中国展区添彩。事实上,闽茶屡屡亮相世博,也是希望借世博会的人气来拓宽中国茶叶的销量。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闽茶的销路却越走越窄,清末国力的衰弱自然是最重要的背景原因。

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是第一次有中国官员参加的世博会。在浙江海关文书李奎所著的《环游地球新录》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闽茶的受欢迎程度大不如前了。这届世博会中国参展的商品共计有720箱、6801种,以工艺品居多,其中丝、瓷器、绸货、雕花器、景泰蓝在各国产品中被推为第一。中国茶叶虽然仍被叫好,却因为掺杂过多,采用大箱散装,同时缺乏严格的质量等级区分,不便零售,造成了销路不理想的窘况。

1878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举行时,中国愈发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而那一年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境况也更为萧条窘迫,与会的马建忠不仅沉痛地感慨:有论中国赛会之物,挂一漏万。中华以丝、茶为大宗,而各省所出产之绸,未见铺陈,各山所产之茶,未见罗列。

这一时期,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茶的评价已然大不如前,印度茶、锡兰茶则成为福建红茶的强劲竞争对手,试图将中国茶挤出国际市场。福州海关《1889年福州贸易报告》的资料显示,1886年至1889年间,福建红茶每年出口量分别为9811万磅、7927万磅、7563万磅、5816万磅。其后,这一衰弱的趋势继续蔓延。以福州茶埠为例,最盛时茶每年出口70多万担,1890年减少为39万担,1901年只有29万担。1906年的红茶出口比1903年狂泻270%,绿茶下降50%。

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茶的评价直至民国时期才开始重拾升势。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中国茶叶被誉为品质优美,甲于全球,闽茶也因其表现出色,获得了多项殊荣。尽管如此,由于国际茶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茶叶已然失去了独当一面的霸主地位,如何在竞争中取得更好的优势,是百年来中国茶叶必须面对的问题。

欧洲茶叶贸易之旅


17世纪,以东印度为媒介,茶叶开始出现在欧洲大陆。是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将茶叶引入欧洲。

18世纪,欧洲人只能在马塔维亚(今印尼首都雅加达)和广东购买茶叶。由于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仍处于半封闭状态,许多中国商贩都是乘坐小艇前往爪哇的港口被迫对外开放。同一时期,英国人把中国政府割让给他们的香港建成港口,从此,欧洲船只可以直接从此进货。各国的快速帆船在大洋间展开的激烈竞赛表现了当时欧洲人对茶的迷恋以及茶叶贸易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19世纪,印度欧洲的海洋之路是商船们最不常走的路线。茶叶的海洋历史随着荷兰和英国向美洲移民而逐渐在大西洋上展开,可是不久,商人们由于无法忍受北美茶叶的沉重赋税,开始抵制进口,直到1773年12月的一天波士顿茶叶工党揭竿而起葡萄牙与中国的初期贸易往来与一个传播甚广的观点恰恰相反,茶叶在欧洲的最初传播并非通过英国人。在欧洲,首先是因为航海强国葡萄牙和荷兰,然后是法国和英国,欧洲的皇室才形成了品茶的习惯。

1517年葡萄牙的一支船队在中国广东靠航,从而打开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当时正是中国明朝时期,葡萄牙人在中国沿海建立了一个葡萄牙机构。当时的明王朝,把茶叶当作主要的出口商品。

1580年至1640年之间,葡萄牙与亚洲之间的贸易因葡萄牙的归属而受到严重影响,葡萄牙的殖民地位严重减弱,海外贸易活动大受影响,使得新教势力荷兰和英国得到了好处。

茶叶通过荷兰进入欧洲1640年左右,在荷兰,草药医学推荐人们喝茶,并把茶叶这种稀少昂贵的植物当作退烧药和补药。茶叶在药店出售,并被作为贵族的乐趣与朋友共品。从17世纪60年代起,一场真正的饮茶风潮被掀起,茶叶进入了全国的贵族家庭。渐渐地,茶叶也成为了阿姆斯特丹整个社会的饮品。

在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通过巴达维亚的茶叶贸易确立了霸主地位并保证了用她自己的船只将茶叶运往欧洲港口。茶叶通过更曲折的途径从中国、马尼拉和中国澳门运达。茶叶贸易的金额非常巨大的,每年为东印度公司带来100000盾到500000盾。

茶叶在英国的产销首次成功英国茶叶贸易的开展要晚于欧洲大陆上的国家(葡萄牙、荷兰和法国)。他们之间的差距用了一个世纪才被消除,到18世纪末期,英国成为了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最简朴的阶层包括农村的居民每天都要喝两次茶。

英国的船只在1637年就曾到广州,但是直到17世纪末期通过东印度公司英国才与中国大陆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往来,并马上在广州建立了商务处。

在17世纪61年代,伦敦市场上的茶叶主要来自于荷兰,茶叶还没有能够直接由英国商船从亚洲引入英国。茶叶是东印度公司一种其数量持续增长的进口商品。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茶叶可能是借1661年英国的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凯瑟琳公主的婚礼之际才被引入英国皇室的。到18世纪,茶叶在英国极大的成功,从1720年开始,茶叶的需求量迅猛增长,茶叶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追捧,成为全国性的新型饮品。

17世纪欧洲的茶叶进口欧洲的茶叶进口发展于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地位。这些强大的欧洲贸易公司从当局获得了在欧亚之间的商品运输的特权。从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丹麦、法国、荷兰和瑞典都建立了各自的东印度公司。

在法国,进口的茶叶有四分之三被再出口。进口茶叶在法国只能消费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的转卖的国外,从中赚取高额利润。

由于昂贵的价格,饮茶的主要求是首都或者外省大城市的精英人士。茶叶自1630年登陆法国以来,一直就受到上流社会人士的青睐,尽管茶价昂贵,但它还是在欧洲站住了脚,法国人或者荷兰人到中国的远航也促进了欧洲对茶叶的需求。

英国的进口茶叶不同于欧洲其它国家。欧洲国家的进口茶叶中,70%到80%属布衣品种,也就是说其质量是大路货的品质:价格不贵而且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英国正好相反,布衣茶所占比重还不到一半,大部分茶都是上等茶。这种差别明显体现出了各种消费者的需求。

欧洲大陆再出口的茶叶,最终流入了英国。英国的茶叶关税一直在提高:18世纪上半叶进口关税为进口价格的53%,而到了1783年,涨到了114%,这导致走私的猖獗。18世纪,茶叶走私淹没了英伦群岛,数量巨大。走私成为了中国和欧洲之间茶叶贸易的一大动力。

18世纪80年代,走私活动已经威胁到了岛上的整个经济,从1783年起,茶叶的关税大幅度降低(从售价的106%降到了12.5%),同时茶叶的销售价格也在下降,这些促使茶叶销售在四年里增加了两倍。

中国的茶叶出口在18世纪,中国唯一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是广东。当时的欧洲商人没有权力在中国到处流动,一旦进入广州,必须告知行商。行商是享有特权的中国商人,是唯一能和外国人通商的人。行商们属于十三行,负责与外国商人洽谈生意,负责为国家征收货物和船只赋税。当时对茶叶至少要征收40%的从价税。

1880年,中国的茶叶出口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数量达到了大约10万吨。茶叶需求量的升高使中国开始大面积种植茶叶,中国商人在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降低了大宗交易商品的质量。因为茶叶在英国的卖价有所下降,进口商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促使他们去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寻找市场更好及质量更高的茶叶,以更有效的方式与中国茶叶进行竞争。

千年黑茶源自安化


千年黑茶源自安化

安化,旧隶属潭州故郡,宋熙宁五年(1072年)开梅山而置县,取归安德化之义,五代毛文锡《茶谱》云“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渠江薄片,一斤十八枚”“其色如铁,芳香异常”这是关于黑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渠江,即今安化渠江镇,渠江薄片,就是早期的安化黑茶。

安化云台山茶农忙着采摘最后一批清明芽茶

安化印象

安化位于湘中偏北,雪峰山脉北部,资水横贯全境,土地面积约499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0%以上,境内峰峦起伏,云雾弥漫,溪流纵横,安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壤肥沃,为湖南主要林茶产区之一。

“茶市斯为盛”

因茶商往来而兴起的古镇唐家观,昔日茶马互市的繁华早已远去。

安化黑茶究竟始于何时?据史料推断,安化茶早在唐代已有名,规模生产则从宋代开始,兴盛于明清。古安化茶农从山区生活习惯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锅炒杀青、揉捻、渥堆、明火焙干的制茶方式,这种黑毛茶无青叶气,有松烟香,滋味浓厚醇和。

安化黑茶味浓,更适宜加奶酪的饮用方式,很合西北少数民族的口味。明朝茶马交易中,量多价廉的安化黑茶冲击了“官茶”四川乌茶,走私贩运屡禁不止,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安化黑茶被正式定为“官茶”,很快就取代汉川之茶,成为销往西北的主打茶叶。

小淹镇白沙溪茶厂内的白沙溪茶文化博物馆。

黄沙坪茶行用抖筛机筛分黑毛茶。

确定为官茶后,安化茶业空前兴旺。在小淹至东坪不到百里的资江两岸,因茶而兴起的集镇就有8个:小淹、边江、江南坪、唐家观、黄沙坪、酉州、乔口、东坪,共有茶号三百多家。制茶季节,晋陕徽茶商齐聚安化,演绎了近五百年“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的茶史奇观。

清朝末期闽茶出口受挫


自1851年闽茶首度在世博会亮相后,闽茶便频频出现在世博会上,为中国展区添彩。事实上,闽茶屡屡亮相世博,也是希望借世博会的人气来拓宽中国茶叶的销量。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闽茶的销路却越走越窄,清末国力的衰弱自然是最重要的背景原因。

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是第一次有中国官员参加的世博会。在浙江海关文书李奎所着的《环游地球新录》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闽茶的受欢迎程度大不如前了。这届世博会中国参展的商品共计有720箱、6801种,以工艺品居多,其中丝、瓷器、绸货、雕花器、景泰蓝在各国产品中被推为第一。中国茶叶虽然仍被“叫好”,却因为掺杂过多,采用大箱散装,同时缺乏严格的质量等级区分,不便零售,造成了销路不理想的窘况。

1878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举行时,中国愈发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而那一年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境况也更为萧条窘迫,与会的马建忠不仅沉痛地感慨:“有论中国赛会之物,挂一漏万。中华以丝、茶为大宗,而各省所出产之绸,未见铺陈,各山所产之茶,未见罗列。”

这一时期,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茶的评价已然大不如前,印度茶、锡兰茶则成为福建红茶的强劲竞争对手,试图将中国茶挤出国际市场。福州海关《1889年福州贸易报告》的资料显示,1886年至1889年间,福建红茶每年出口量分别为9811万磅、7927万磅、7563万磅、5816万磅。其后,这一衰弱的趋势继续蔓延。以福州茶埠为例,最盛时茶每年出口70多万担,1890年减少为39万担,1901年只有29万担。1906年的红茶出口比1903年狂泻270%,绿茶下降50%。

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茶的评价直至民国时期才开始重拾升势。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中国茶叶被誉为“品质优美,甲于全球”,闽茶也因其表现出色,获得了多项殊荣。尽管如此,由于国际茶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茶叶已然失去了独当一面的霸主地位,如何在竞争中取得更好的优势,是百年来中国茶叶必须面对的问题。

“茶禅一味” 源自夹山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禅一味” 源自夹山》,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禅一味夹山寺,茶道源头碧岩泉。”

当西汉年间茶祖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并于蒙顶山脱发修行时,亦佛亦茶,“佛茶一家”便开始结缘。

当出身寺院的茶圣陆羽结合他一生的采制、煮茶技艺,撰写出《茶经》一书之时,茶、禅之缘已深入其中。

当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之日,禅茶似乎早结为一体。然而,直到“茶禅一味”的提出,茶禅文化才得以确立和传承。

“清泉绿汤,无非是水;红尘百味,山中唯茶;端起一杯,放下万念;动静诸相,皆为空相。”

在湖南常德石门县城东南12公里的夹山之中,隐藏着一座千年古寺——夹山寺。夹山寺初称普慈寺,又名灵泉禅院,兴建于公元870年,历经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三朝御修”而不断扩大。夹山古寺的长存不仅以其受到皇家重视而香火不断,更因为夹山古寺是誉满东亚的“禅茶祖庭”,宋代高僧圆悟克勤在此住持说法评唱的《碧岩录》,也被誉为天下“禅门第一书”。同时,与禅门渊源颇深的夹山牛抵茶,自宋至清也一直被列为贡品。

“高悬瀑布远叠山,动听雀鸣静听蝉,不知松竹谁先绿,难辨水天哪最蓝……”沿着修葺一新的道路,带着虔诚一路乘车缓行,“宋韵中国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第二特别报道组聆听着钟鼓之声,感受着茶园清香,在石门县高级农技师许爱国和《常德晚报》同仁唐文杰的引领下,终于在7月13日来到了掩映在参天古木中楚南名刹——夹山寺,感受源自千年的禅、茶之味。

走进夹山寺景区,首先见到的是一座围绕“天下茶禅第一泉”刚刚修建完成院落——碧岩泉景区。景区内一株株新植的茶苗在微风中摆动着枝叶,一道复古的长廊一直延伸到一座岩壁之下。走近崖壁,一道清泉从地下冒出,一弯清水集于泉边凹处。

夹山寺景区工作人员陈文介绍,相传在唐朝时,有个善会和尚从师于华亭船子。一日,师父对善会说:“你跟我多年,如今道行圆满,出外传道去吧!”善会问:“不知道何处是归宿之地?”于是师父华亭船子唱出了两句偈语:“猿抱子归青樟岭,鸟衔花落碧岩泉。”善会拜别师父之后径直往南而来。

公元870年春,善会和尚云游到夹山,见此地不仅林丰水秀,还见到了白猿抱子戏于青樟之间,飞鸟衔花投于碧泉之中的偈语景象,善会大喜,于是他便留下来开山建寺。而当时“飞鸟衔花投于碧泉之中”的泉就是今天碧岩泉的所在地。

善会和尚在夹山建寺之后,历经唐、宋、元三朝“御修扩建”,使夹山寺渐渐成为楚南名刹。到了闯王禅隐之后,大兴土木,当时的夹山寺发展到了九殿一宫,跑马关山门的恢宏格局。如今在夹山寺侧门对面,修整过的闯王陵园似乎还在无声述说昔日的辉煌。

陈文介绍说,夹山寺建成之后,善会和尚便潜心于讲禅说法品茶之中。而此时正是禅雨茶风盛行之际。从此,在夹山寺,禅与茶便结下不解之缘。在善会和尚静坐静虑参禅之时,夹山牛抵茶的解困之效让它成为“禅茶”的必然。加上山门前碧岩泉那一泓煮茶的极品泉水,这也许就是夹山牛抵茶自宋到清一直被列为贡品的一个因由。“天时、地利让善会大师可以在好茶、好水的浸润中悟出禅与茶同为一味的真谛,这应该就是‘茶禅一味’的缘起。”陈文说。

伴随着一声悠长的推门声,特别报道组一行走进千年古刹,来到禅院之内的祖庭禅茶院,准备感受“茶禅一味”的内涵。祖庭禅茶院的纤尘居士告诉记者,在善会大师身后200多年,又有一位大德高僧来到夹山,接过禅茶文化的火炬并将其发扬光大,从而明确提出“茶禅一味”,并从理念上发扬光大。他就是被宋徽宗、宋高宗两代皇帝赐封法号的圆悟克勤大师。

静坐于祖庭禅茶院二楼的茶室,沏上一壶绿茶,焚上一炷香,静下见到“茶禅一味”源头的激动心情,记者慢慢品着杯中香茗,聆听着纤尘居士的讲述:宋徽宗政和年间,圆悟克勤在荆州弘扬佛法,受澧州刺史之邀,入住夹山灵泉禅院。他潜心研习禅与茶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辨来品味茶的奥妙,终有所悟,挥笔写下了“茶禅一味”四个字。15世纪初,圆悟克勤的墨宝“茶禅一味”传到当今中日家喻户晓的一休和尚手中后,再传至爱弟珠光研习。珠光将墨宝挂在自己茶室,终日常怀禅意,面壁而思,终于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理。

纤尘居士说,不论是在圆悟克勤的心里,还是在静心修行的佛人眼中,“茶禅一味”也许不是第一的味道,也可能不是只有一种味道,更多的应该是看破红尘世事、人生五味的苦苦甜甜。在夹山寺修行期间,他应参学门人之请,评唱五代重显禅师雪窦的《颂古百则》,门人记录汇编成《碧岩录》十卷。《碧岩录》问世后,被誉为“禅门第一书”。后来圆悟克勤奉诏迁金陵、镇江等地,使石门夹山的茶风禅光,得以熏沐吴、越、闽大地,远及朝鲜、日本等国,大大促进了禅茶文化的发展。

有人说夹山寺因禅茶而走红南北,也有人说禅茶因夹山寺而飘香世界,不管如何,在这里总是禅与茶依靠其本身千丝万缕的联系,伴随着青灯、黄卷,把一碗绿茶,传承了千年,传播了万里。圆悟克勤撰写的《碧岩录》也成为现代日本禅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更成为国际禅学界“碧岩禅”研究学派的精神支柱。

陈文向特别报道组一行讲述:为了归宗寻根,1982年,日本驹泽大学古迹参拜团跨海而来,在大雄宝殿上三拜九叩,虔诚万分,然后写下“山河跋涉好姻缘,圣迹灵踨夹山寺”。1992年春,日本国千家派茶道专家多田侑史先生率团来夹山寺寻根拜祖,他掬起一捧碧岩泉水,一饮而尽,慨然长叹:“今生可以瞑目了!”在碧岩泉边的一块石壁上,还有他欣然用汉字写下的“猿抱子归青樟岭,鸟衔花落碧岩泉”诗句。

此外,圆悟的另一法嗣大慧宗杲禅师,得道后在浙江余杭径山寺大开禅茶宗风,把种茶、制茶、茶宴融入禅林生活。当时武夷山五夫里的开善道谦师承大慧禅师的禅风,把茶禅文化带回武夷山,与本土既有的儒释道三教文化、茶文化互相渗透,形成了兼具儒家之正、道家之清、佛家之和、茶人之雅的武夷山禅茶文化,并得到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载道传扬。

“茶禅一味”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茶与禅内理的精辟概括,是指饮茶和参禅修行方法上的一致。禅学主张于“净心自悟”之中求得对世俗尘念乃至佛教理论的超越;饮茶在纯雅清淡之中,通过“隽永平和”完成自我性情的升华。

无论是夹山祖师善会悟出的茶禅一味,还是宋代高僧圆悟克勤所写的“禅门第一书”——《碧岩录》,禅茶一味的理念与夹山寺同步,早已成为这座千年古刹引以为豪的文化基因。

关于本文《“茶禅一味” 源自夹山》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1851年:闽茶在世博会首获殊荣


历届世博会几乎都少不了中国茶叶,而中国的产茶大省福建,也历来是世博会茶叶展台的常客。闽茶作为17世纪最先流入欧洲的中国茶,它与世博会之间的故事已延续了近一个半世纪。

闽茶和世博会的情缘早在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召开时便已结下。在接触世博会的早期阶段,中国选送的展品包括大量的丝绸和茶叶,而闽茶则是茶叶类展品中必不可少的品种。

由伦敦威廉克罗兄弟出版社1852年出版的《英国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评奖委员会报告书》,便记载了中国茶参加首届世博会并获得好评的史实,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评语:里普莱先生专门为本次博览会在广东搜集的中国茶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品种齐全,品质卓越,含有罕见的和昂贵的成分,还具有不小的科学研究价值展出的各种品种的白毫茶,有一些能卖到50先令一包功夫茶或宁阳茶主要出口到美洲市场。乌龙茶在加尔各答(印度城市)是最好的饮料。

1853年之前的一段时期,中国出口的茶叶主要是红茶和绿茶,并由广州口岸输出,广州茶商控制了闽茶贸易。在评语中提到的白毫茶、功夫茶、乌龙茶等中国茶大多出自武夷山。由此可以断定,在第一届世博会上,已经出现了闽茶。

1867年的法国巴黎世博会,闽茶无疑成为备受注目的亮点。因为,在这届世博会上,人们不仅仅能够品尝到芳香可口的闽茶,更能看到由三位福建少女所表演的高超的中国茶艺。这三位靓丽的少女无疑成了中国展区的一抹亮彩。而她们也是目前所掌握的世博会史料中,关于福建人参加世博会的最早记录。

根据北京大学孟华教授的研究成果,19世纪的法国汉学家德理文被法国政府任命为世博会中国专门委员,他邀请了曾多次担任闽海关税务司的法国人美理登协助,完成了中国展区的设计建造和筹展。而美理登则专程从福州找来了三名福建少女,担任这届世博会中国展区的工作人员。

在1868年巴黎出版的《1867年世界博览会全史及外国展馆》中,法国着名作家戈蒂耶发表的观后感表达了其对三位福建少女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另一本1868年巴黎出版的《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画册》中,也曾记载了两位l4-16岁福建茶女服务于中国亭一楼茶铺的史实。

尤其幸运的是,三位少女的风采也并未因时间而消逝,一位不知名的摄影师用相机定格了她们的倩影,而今天,那黑白色的影像依然保存完好。

在中国嘉德2009秋季拍卖会上,亮相了一批珍贵的世博影像。其中有一张照片正是1867年巴黎世博会三位茶艺表演女子的合影。她们穿着精致的绣花旗装,梳着整齐的发髻,戴上了考究的发簪和珠花。纵然时光过去了一百多年,那含蓄的中国古典式美丽依然能够打动人心。而在华辰2009秋季拍卖会上,同样展示了一张三位茶女中的两人的合影照片。在照片正面,简单的法文写下了她俩的名字:世界博览会,中国茶园,念亚彩和周雅妮。

茶叶在欧洲是如何传播的?


西方最早有关茶叶记载的文献是公元851年一位阿拉伯商人撰写的《中国与印度的关系》。随后,一些西方旅行家也对茶叶进行了描述,这使得西方人对茶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直至17世纪,茶叶才被传教士带回欧洲。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从中国购得的第一批茶叶运至阿姆斯特丹,此后该公司便一直垄断着中欧间的茶叶贸易,直至17世纪中期。此外,东印度公司还把茶叶输出到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葡萄牙。

17世纪中期,英国开始流行饮茶。茶叶最先是在咖啡屋与世人见面的。1652年,这些咖啡屋向人们提供茶饮料,并配有点心和甜品,但这些仅供男士享用。第一个宣传茶饮料的人是托马斯·加拉威。他在1658年9月23日至30日的伦敦周报《信使政报》上称:“中国有一种美味的饮料叫做‘Tcha’,而在其他国家这种饮料被称做‘Tay’,又名‘Tee’。现在,这种饮料在伦敦皇家交易所附近的桑特尼斯·海德咖啡屋有售。”

1706年,提供茶饮料的休闲场所出现在伦敦的大街小巷。托马斯·特文宁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茶馆,专门提供茶饮料,尤其面向受排斥的女性顾客。至此,饮茶之风盛行于整个英国。

18世纪,茶成为英国社会最流行的饮料,在早晚餐时间代替了啤酒,在其余时间代替了杜松子酒。

16世纪,茶叶在传遍欧洲各国后,进入了北美大陆,当时的美洲大陆还是被欧洲列强瓜分的殖民地。1626年,荷兰人最先将中国茶运销至其管辖地,随后英国人也将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销往其管辖地。后来,美国独立,并将目光投至亚洲大陆。1783年圣诞节前夕,据称排水量达55吨的单桅帆船“哈里特”号满载花旗参,由波士顿港起航,驶向中国。由于旅途艰险,“哈里特”号只与英国商人在好望角交换了一船茶叶后便返航了。

1784年2月22日,华盛顿总统生日的这天,准备充分的费城商人罗伯特·莫里斯、丹尼尔·派克与纽约公司在格林船长的率领下,乘360吨级远洋帆船“中国皇后”号由纽约港出发,装载了40多吨花旗参经由好望角驶向中国。自此美国与中国正式开始了茶叶贸易。为维护对华贸易,美国国会于1789年通过了航海法,规定美国商人从亚洲进口的货物除茶叶外均给予12.5%的关税保护。

茶叶在美洲国家开始广泛流行起来。1812年,巴西引入中国茶叶。1824年,阿根廷购置中国茶籽并将其种植于国内。

19世纪初,随着各国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程度的曰益加强,茶经由传教士、商船带至新西兰等地,随后,逐渐在大洋洲兴旺起来。澳大利亚、斐济等国还进行了茶树的栽种,其中在斐济的种植获得了成功。

明代,茶叶传人非洲。郑和七次下西洋,历经了越南、爪哇、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最终到达非洲东海岸,其每次航行均带有茶叶。显然,茶叶很早便已传入非洲,据记载,摩洛哥人已有300多年的饮茶历史。

1903年,东非的肯尼亚首次从印度引入茶种,之后进行了商业性的开发种植,1963年独立后,进行规模经营。肯尼亚人依靠科技管理,另寻捷径,驱动茶叶生产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茶坛的新秀。肯尼亚茶业以发展速度快、质量上乘、出口比例高而备受世人瞩目。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6641.html

上一篇:解读陆羽《茶经》中的“山南茶”

下一篇:宁德:三都良港与茶叶贸易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