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德有三说

2021-11-09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德有三说”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笔者查考茶德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首次概括了饮茶对身心、精神的多种功效。笔者在撰写一篇有关茶道的论文时,比较茶道与茶德关系,梳理出茶德至少有三层含义。

一说:茶是有德之物

陆羽在《茶经》中将茶称之为南方嘉木。世界上珍稀名木不计其数,但据笔者了解,被称为嘉木的树木仅有两种,另一种是柑橘。屈原在《橘颂》中称橘树为后皇嘉树。

茶对人类贡献良多,从感官到精神,茶给人类带来莫大享受,诚如《茶十德》所说的那样:

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

以茶散腥气,以茶驱病气。

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

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茶有恩、有德于人类,称之为嘉木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品赏佳茗,茶人应该有一份感恩之心,包括对茶农的辛勤劳作。

二说:茶人应重视品德修养

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精行俭德,是与茶人的共勉。精行俭德是陆羽的原创词句,行文独特,洗练精美,内涵丰富,妙不可言。

比较通俗简单地说,精行俭德是指良好的操行与品德。茶与其它食物不同,茶饮除了感官上的享受,还有精神上的愉悦,更可以修身养性,以茶悟道。茶人大多洁身自好,重视传统,珍视友谊。笔者以为,新时代茶人,尤其是都市茶人,应该与进步绅士同义:正直、善良、谦逊、有知识、有爱心。笔者愿以茶圣为榜样,与广大茶友共勉。

三说:茶饮创导社会公德

茶文化渊远流长,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国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先生为之倡议呼吁,功莫大焉!

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以茶代酒,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良风美俗。

清茶则是廉洁的象征。康熙、乾隆时代请三老进京品茶,敬老、清廉两相宜,千叟宴因此名传千古。胡耀邦担任总书记时,有一年新春茶话会用了这么一副对联:座上清茶依旧,国中景象常新,读者记忆犹新。

美酒千杯易乱性,清茶一盏亦醉人。清廉、公正是人们对政府、对官员的最大期望。衷心希望政府严格控制公费宴请,少用美酒名烟,以茶代酒,多向宾客、尤其是海外贵宾推介国饮,创导清廉节俭的社会风气,则国人有幸,福莫大焉!

小编推荐

茶言茶语:茶之三德 禅煮赵州茶


茶言茶语:茶之三德禅煮赵州茶

禅门修行,最重视的方法是坐禅观心。它要求禅修者在修行过程中排除所有的杂念,长时间专注于一境,以期达到身心轻安明净,最终导入禅悟之目的。禅修打坐最大的障碍是嗜睡昏沉和杂念掉举,而饮茶则具有去杂生精,清心凝神的功效。古人所谓茶之三德:即参禅打坐时可以全神贯注,通宵不眠;饱食满腹时可以助消利化,清神静气;心烦意乱时可以去除杂去念,心安体和。所以,吃茶素来为禅林所提倡,

宋代时,饮茶技艺发展到一个高峰,在热衷感官趣味的同时,更是钟情于茶艺、茶道,茶禅相依的三昧旨趣,禅宗寺院吃茶并非如世间人闲来无事,消磨时光。一般只要法堂前的茶鼓敲响时,僧人们便都要到指定处去吃茶;凡要招待尊客长老时,也要敲茶鼓集众陪茶。可以这样说,寺院茶已是一种在一般念经修行之外的特殊修行方式。

据史载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在杭州二次上任间,曾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净慈寺的谦师特地前来亲自为苏东坡点茶。苏东坡品此茶中极品,妙乎一心,作《送南屏谦师》一首,欣然答谢: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名刹出名茶,自古有之。名刹多位于名山,名山多在深山云雾之中,即有野生之茶树,也宜于一般茶树的种植,赵州柏林禅寺也因一句吃茶去而千古流传。赵州古佛从谂禅师在柏林禅寺的佛法问答,于吃茶的禅语机锋中寓于了佛法的三昧妙道,也显示了修行人高深的见地。

自从赵州茶成为千古禅门公案之后,后世因参究赵州吃茶去而大彻大悟者,实是大有人在。有禅诗道:山僧活计茶三亩,渔夫生涯竹一竿。可见禅与茶的关系,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份儿上了。

饮茶对于僧人,既可提神,又可领悟佛性。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茶水的清香,让人尤如喝进了大自然的精华,换来脑清意爽,生出缕缕佛国美景。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茶道精神之茶德


茶本是一片树叶,被发现后便与一切产生了联系。茶属山茶科,为灌木,三四月间长出四五寸,开始抽条、长叶。茶树怕水和阳光,喜干燥阴凉,宜生长在山坡地及荫蔽处。茶,是解渴之物,是治病之药,是规整心神之物,是修身养性之物。

茶道文化随着历史的更迭益发丰盈,有人将茶给予人的贡献归纳为《茶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散腥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茶是一位无私者,不求回报,无私为人。品茶,即是感受与学习茶道,同时是感悟茶之德。

茶教会我感恩。茶叶来之不易,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离不开茶农的辛勤耕作,离不开制茶人高超的技艺,也离不开茶商们远途的运输。品一杯茶水,心怀感恩,感恩这么多人的汗水,并报以愉悦的心情来品茗。

茶教会我放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心情也并不总是开朗的,就如那善变的夏天,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雷雨阵阵。若是心怀太多事,必然脚步沉重,步履维艰。茶,教会了我放下执念。品茶,两个动作,拿起与放下。放下只为更好地品茶。

茶教会我沉淀。社会复杂多变,年轻的心有太多的不甘,便心生怨念,心浮气躁。泡上一杯乌龙茶,看着两头尖尖的叶儿在水里沉沉浮浮,静待几分钟后,便都沉淀在杯底了。这时候品茶是最合适的,不会太烫,滋味也够。生活亦是如此,年轻人要学会沉淀自己,沉淀便是厚积薄发的力量。

闲话茶德之典故


闲话茶德之典故

闲话茶德之典故

茶德,饮之美德。北宋范仲淹在《斗茶歌》中有精彩的描述:“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兮薄兰芷”。“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范仲俺赞美武夷岩茶为仙茶,系神仙所栽,为天下第一。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馥郁馨香的兰芷并以茶的俭朴清淡,由此而引用屈原《渔父》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申明自己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在范仲淹看来,什么茹芝延寿,采薇,都不如到武夷山去喝武夷茶,一啜仙山灵芽,就会轻身换骨,飘然欲仙了。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写道:“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他认为有“清、和、澹、静”的美德。他接着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推,从事茗饮。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以不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谈到茶德:“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他把茶德称赞为:“清芬扑鼻,舌有余甘;”“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茶德可概括为:廉、美、和、敬。,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茶作为自然的产物,深得自然秉性。钟灵毓秀,造就优良茶德。茶性俭,苦而后甘,它的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恰与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

中国茶道的茶德


中国茶道思想乃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萃而成,形成了它博大精深敦厚朴实的文化内涵。那么中国茶道的茶德有哪些呢?

中国茶道的茶德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则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

中国茶道的茶德之二: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具体内容为: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中国茶道的茶德有着非常多的说法,后来有人提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实为最好的茶德概念之说。

中国茶道的茶德介绍


中国茶道思想乃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萃而成,形成了它博大精深敦厚朴实的文化内涵。那么中国茶道的茶德有哪些呢?

中国茶道的茶德

中国茶道的茶德之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则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

中国茶道的茶德之二: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具体内容为: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中国茶道的茶德有着非常多的说法,后来有人提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实为最好的茶德概念之说。

茶韵说


茶韵说

茶的著作,诗歌、广告中屡见、茶汤之韵、岩韵、韵味绵长等词句。什么是韵,什么又是,提出一点看法就教于大家。

先明白什么是韵。这个字古字作韻,指声音。《说文解字》:“韻,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韻”。员即圆字的简写,圆浑之圆;匀为韻之简写,调匀之匀。韵为圆浑和谐的意思。东汉蔡邕《琴赋》:“繁弦既抑,雅韵乃扬”;西晋陆机《演连珠》:“赴曲之音,洪细成韵”;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喓喓学草虫韵”都是指声音的和协。后来,声的抑扬用到了文字上,好育好记好听,刘勰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唐王勃说“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他的《滕王阁序》便是明证。押韵是为了音律的和,唐白居易说“九岁谙识声韵”,有了音韵和节奏,才称得上琅琅上口,既悦耳又美。把韵用到生活中,又成了一项审美标准。像^***,五官端正叫美,气派风度叫韵。“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韵比美更上一级,现代人可以称为气质。气质是花钱买不到也借不着的,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气度给众人以基本一致的认识,是人修养的外露。韵从声音一扩大,就有:

“神韵冲简,识宇标峻”——宋顺帝《诏溢王敬弘》——神韵 “阮浑成长,风气韵度似你”——《世光新语任诞》——气韵 “石秀幼有令名,风韵秀彻”——《晋书桓石秀传》——风韵 “韵宇弘深,喜愠莫见其际”——《文选》——韵宇 “康乐诞通度,实有韵”——《南史谢弘征传》——家韵

以上诸例韵的复合词,虽细微却不可混用。除韵宇指人的器量胞怀,家韵指一户人家的处世作风外,都是指在^***状貌基础上的呈现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美的官感反应。

从音节韵律到人的精神状貌,再扩大到对艺术作品的品评。刘勰把山水画的“气韵生动”列为第一标准。荆浩《山水画录》称:“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并说“韵者,隐露立形,备意不俗”。“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鹰运用到文字上是“一曰体、二曰志、三曰气、四曰韵”并指出文字创作是作者人性内在精神美的外观表现。对一些架势大,貌似惊人,但内容苍白无力的作品,不仅不存在什么气韵,反而是“譬之壮夫,其躯干枵然,骨气强盛,而神色昏蒙,言动凡浊,则庸俗鄙人而已。”这种尖刻的评论,说明气和韵都是从整体的质量、精神上来认定的,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品评准则。北宋范温认为“有余意谓之韵”,就象“闻之撞钏,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读到这样的话,就慢慢转到我们要探讨的“”中来了。推开去说,非但是范温说的“声外之音”,应该还包括形外之态、言外之意、诗外之情、画外之趣,书外之神、茶外之味,风流韵事等等都可用韵字来描述。

潮州叶汉钟先生来湖州时探及中的岩韵,他认为韵即气。武夷山采制的茶味的产生的感觉,就是脑海中呈现出来武夷山的山水风土人情,别处的无可取代的,就是岩韵。

长安马嘉善先生在湖州时探及,他认为这是茶味进入人的腑脏之后,与^***生气相结合的一种气息。每种茶对每个人所产生的结果并不一致,因此对每个人的理解也有不同。共同的是体内所产生的那一种一种太和之气,有一种飘渺的愉悦感,就是。

武夷林治在《神州问茶》中有一节谈到岩韵。他认为武夷山是以石为神髓,水为灵韵的名山。在品茗时要想到岩石的安然、永恒、脉动……心领神会的吸取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岩韵是谁也讲不清,难以言传的爱石恋石情结。

四川徐金华先生《徐公品茶》中有“”一节。称:“韵者味也。即各种茶的独特的韵味或风韵”。但他在“茶气”一节中也认为武夷茶的名气非同一般,其原因之一就是有吸收大山之灵气。

北京张英立先生来湖州时探讨。他认为,传世佳茗极多,但茶与韵相连的却只三种。即福建的“观音韵”与武夷大红袍的“岩韵”,还有安徽太平猴坑所产的猴魁称为“猴韵”。他认为清代梁矩章《归田琐记》中的香、清、甘、活四字中的活字即指。最后他认为,对于韵可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近阅美国迈克米勒著《迷药》一书,其中他把茶与人参、罂粟、曼陀罗、颠茄、烟草、龙舌兰等并列,认为饮后能令人产生短暂的精神迷幻,得到愉快的升华感,这就是迷药的。读至此,似乎与唐代卢仝的《七碗茶歌》有类似,卢仝说喝到第六、七节碗时已进入飞升迷幻境界。这也不仅是卢仝,而是历代茶诗中表达出的一个共有的东西,这就是绵长余味的对人的精神。 今年7月,河北阎莉来湖州数日,走完了吴兴、长兴、宜兴这自古至今的 兴产茶区,瞻仰了古茶的遗迹之后,她说“以后我泡上一杯绿茶,喝着它时,我就会想到江浙的青山、太湖、竹林、茶园,我好像又回到这里闻到了这里的气味了。”我想她虽未对二字说了什么定义,但她确实说出了“气味”二字。因为气与韵是一个整体,气是大的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文,韵是气的升华感受。

韵不仅是短时的感受,流布也长可达百千年。现在研究兰花和对艺兰事业有贡献的,称之为“楚骚遗韵”,典出楚国的屈原崇尚兰花的高洁香远;对集中描写和体现汉唐的作品、展示称之为“汉风唐韵”或“大唐遗韵”。在小的方面,弹琴的“指韵”,书画的“笔韵”、“墨韵”;曲艺“京韵大鼓”也指历代北京之风味气韵,非指语音之韵,这些例子说明,形成韵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千万人共识确认的。,在大的方面就是的茶和的历史,地方风土,审美标准和个人修养的总和,非指茶的形、色、香、味,指一种精神境界,属茶外之味。小的方面是人在品饮茶汤之后产生愉悦、空灵,瞬间的迷幻和浮想联翩的境界,也是茶外之味。因为都是茶赋予的,故为。

感德茶史,铁观音之乡


感德产茶始于唐末,至今已有1千年的历史。相传在宋淳熙年间,感德槐植黄姓神童胄中童子试后,深得府台青睐而调在身边课读,期间曾带家中秘制茶叶送给府台为其母治病,效果极佳,府台大加赞赏。宋末元初,江西戈阳的谢枋得为避做官,隐姓埋名潜入感德槐植教书塾,并劝导开荒种茶。槐植人为崇拜谢枋得,立庙奉祀,至今不息。

清光绪以前,有一段较长的时间,感德茶业失考。光绪三十年(1904)后,才呈逐渐振兴之势。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乌龙茶外销主要口岸厦门、汕头相继沦陷,销路阻塞,大片茶园荒芜,茶叶生产濒绝境,当时有句顺口溜是:茶心不值茶豆叶,茶树吹倒当柴烧。

建国初期,县委、县政府提出垦复荒芜茶园,恢复发展茶叶生产的号召,发放预购定金,三次调整毛茶收购价格,调动了茶农生产积极性,感德的茶叶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581962年,在大跃进运动中,片面追求茶园面积,因采摘过度,严重影响茶树生机,1962年,全镇茶园面积增多,产量反而减少。

19631965年,有关上级采取发放茶叶预付款、茶苗补助款、无利贷款、无偿补助款、优待粮、奖售粮、奖售化肥等一系列经济扶持政策和措施,对茶叶生产加强指导,各个生产大队建立茶场或茶叶专业队(组),实行科学种茶,开展低产茶园改造,建立丰产园,茶叶初制逐渐机械化。

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茶叶生产再次受到挫折,尽管如此,由于原来茶园基本建设搞得好,茶叶生产仍然在逆境中发展,全镇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仍有所上升。歧阳村被县列入七个茶叶基地之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农村茶叶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形式有专业队承包、组承包、专业户承包、联产承包和茶园按人口或劳力平均包产到户),政府采取减税让利、调整收购价、下拨专业款、粮食、化肥等一系列持鼓励的有力措施。1985年,茶叶经营体制改革,实行议购议销和多渠道经营,市场活跃,产销两旺,茶农得到实惠,进一步加强茶园管理,精耕细作,面积扩大,茶园改观,茶叶单产、总产、效益迅速同步增长。

1992年,安溪县进行税制改革,开始征收茶叶特产税(源头税)。以农户为单位,按集体分给和自行开垦的茶园面积计算税费,逐年上交至2002年止。1996年,镇政府提出并实施优质、精品、名牌的茶叶发展战略,扩大茶园面积,培植铁观音基地,鼓励茶农更新制茶设备,改进制茶工艺,采用空调做青制茶,推动了全镇茶业优质、高产、高效发展,茶业成为感德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2000年以后,感德茶叶的知名度全面提高,茶价连年上扬。每逢茶季,商贾云集,旺市流金。如今感德成为安溪铁观音重镇,感德铁观音成为安溪铁观音的代表,成为全国各地茶商的镇店之宝;感德茶市,成为安溪铁观音茶市的风向标。

茶乡说茶


天下事,一经文人手,便难免被弄玄。比如饮茶,老百姓饥则食,渴则饮,很简单。文人不然,他们不仅将饮法复杂化,而且凡与茶沾边的,都一齐弄玄,从器具、水、沏饮,直到环境都穷极考究,而且,最玄乎的,莫过于想法。老百姓口干则饮,想法少,不折腾。文人呢?最乐于折腾。东坡饮茶之前,先得“闻香”;米元章则必先净手才举杯,他见人喝茶嘶嘶作响,便面嘲之曰:“俗!”。他们是“玩茶”,这“玩”就是折腾。水要泉底的,煮水要用锡壶,茶具要名窑产的,而且要在山水楼亭中去用茶。当然,最认真对待的,自然是茶。

茶要见色,沏以后,汤色明澄泛绿。色之外,还要观形,叶在瓯中,要能缓舒渐展,且直立如春卉。这样,那杯中所现的,才有生气,才是画,才算得“入品”。说来也确乎玄,饮茶就是饮茶,动口即行,于耳、鼻、目何事?错了,文人不找事,就算不得文人,他把五官全拉扯上,好了,节目开始:博士要女的,而且要妙龄美女,尤其是,伊们的手,得柔如棉、润如玉,这纤纤玉手,捧着宋瓷名器,温雅奉上,且如吟般地说道:“相公请品。”这一下,秀才们晕了。如此这般一折腾,骚人墨客潜在的激情便给折腾出来了,接杯之后,移瓯唇边,少沾即止,随后慢语曰:“妙!”于是,浮想联翩,文思潮涌,他们会想到清风明月,想到沧海桑田,想到英雄末路,想到宇宙恒久人生短暂。如此这般,直折腾得泪湿青衫、天昏地暗。于是,引吭高歌、抽毫点丹,终于,把文化折腾了出来——这就叫“茶道”。

我客黔至今五十有五年矣。其初,因未为“文”所“化”,所以,口干舌燥,捧着大碗,仰首一吸,嘶嘶然,白水入腹,那水由口喉经肠胃,直泻如瀑。到了晚年,才悟到,那汤要暂宿口、慢过喉,我早年的鲸吞,一字可概——俗。后来,由二十几到了三十几,生活艰难,俨然苦丁,而喝的呢?也是“苦丁”。“苦丁”是先苦后甜。茶道之“道”,使是要能从茶咸况味出人生的机律,所以,先苦必后甜。熟料,后来我的日子真“甜”了。五十岁以后,自己便告别了“苦丁”。可是,告别“苦丁”,并不等于你就成仙得道了。我盘桓于茶之乡,却怨黔中无极品,每日虽捧着“龙井”,然品饮之际,却叹自己犹“井”中之“龙”——羁于黔,虽“龙”亦如“虫”也。此虽将人生际遇与茶相况喻,然怨艾之气,弥漫胸中,全丧失了“平淡”的茶道宗旨。转瞬到了七十,就茶缘说,此刻算是逢知己了,我抛开了所有异地的茶,只守黔茶品。这时才反省自己,昔日不过是井蛙而已,哪算得“龙”。二、三年来,饮遍贵州妙品,自以为,此土佳茗,老夫未有不亲炙者。

今春,我去游龙宫,此番窃认自己非“虫”了,“龙”归龙宫,得其所矣。途经安顺,我的一位当官的弟子送我二厅安顺的“瀑布”牌茶。我告诉她,寒斋之中,茶积如山。那意思是,我不要这未入品的货。其实呢,心里想着的却是一个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假货泛滥,其中便有“安顺茶叶”。从那以后,“安顺茶叶”就成了假货的代称。“民口如刀”,果然不虚,自此,我便不喝安顺茶了。熟料,断交二十年后,这回遇上了安顺茶叶。勉强收下,带到龙宫。可是,宾馆的茶,行道中人是从不沾的,无奈之下,打开安顺“瀑布”,甫一开装,如骤见佳丽!那茶,形如雀舌,色若翠玉,一时兴起,净杯烧水,注汤少许,新芽展翠,片片直立如兰,捧杯一闻,异香醉人,甫入口,顿觉甘、滑,那汤是滑过口腔,飘入喉间的。至此,才恍然自责:阅历不广便轻言是非,恰是未得道者的通病。我因此,差点儿视玉为石,弃之荒郊。

我平生之所好,唯烟与茶,名烟名茶在案,隐几而尘,吞吐云雾、品味琼浆,烟使我恍兮惚兮,茶使我心清神爽,于是文思潮涌,虽数千言之文,刻烛可待。我的文绩,都是烟、茶惠赐!至此,我不再怨羁于黔中了——在佳茗遍地之乡,可谓得其所矣,何必怨呢?在龙宫坐定,满目野绿,溪流如玉,涛声唱晚,把盏品茗,吞云吐雾,既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忘乎成败废兴,甚者,连已身亦化为“无”,飘飘然随风烟而去。此系道境么?不知道。“不知”就是“道”——“道”是不可言表的。这茶道怎么说?诸位自去修炼吧,我呢,不知“道”。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5639.html

上一篇:安溪铁观音,茶香续文脉

下一篇:世界各国饮茶之道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